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17-2018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规范a)监测范围确定: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 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人监测范围。 b) 监测方法与要求:对当前不宜进行治理及暂时不能进行治理的隐患点,危害大的应因地制 宜,建立以简易监测为主,结合宏观地面变形观察的群测网点。 c)一般采用设桩、设砂浆贴片和固定标尺进行滑坡体地面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并结合人工巡 视滑坡体内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的各种微细变化。对危害大的隐患点(属特 大型)建议应纳入国家建立的监测网络,如有条件也可用视准线法测量监测点的位移变化 动态。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测一般为半月或每月一次, 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24h值班监测。
a)监测数据包括地质灾害点基本资料、动态变化数据、灾情等。 b 所有监测数据均应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信息系统中,同时,应以纸介质形式备份保存。 监测点应进行简易定量监测,并须整理成有关曲线、图表等。应编制有关月报、季报和年 报,同时,对今后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d)监测数据应按有关程序逐级汇交。 e)加强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
DB/T 74-2018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地质灾害6.2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6.2.1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和指导群众监测网络建设,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 集汇总。 6.2.2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地质环境职能部门应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预测地质灾害危险点,并及时向有关乡镇、村和矿山及负有对重要设施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发 出预警通知。 6.2.3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乡镇、矿山、重要设施主管部门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灾 预案。编制全县(市)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同级人民地方政府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 6.2.4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和基层于部培训工作
7室内资料分析和整理
7.1.1应结合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所有报告及图件应数字化,并运用计算机编图。 7.1.2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分析整理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化评价为辅的方法进行。阐明地质灾 害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危害,做出正确的评价与预测。 7.1.3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应力求通俗易懂,简洁美观,但应体现地质规律,并应结合地方政府需求 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
7.2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 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参考地质灾害现状和人类工程活动划定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三类(表14)。 7.2.1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定性分析可以参考表14。 7.2.2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参考地质灾害现状和人类工程活动划定。 7.2.3地质灾害易发区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三类(表14)。
表14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特征简表
T/CAGHP0172018
4地质灾害易发区定量分析可参考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 4.1运用栅格数据处理方法对调查区进行剖分,每个单元面积为1kmX1km~3km×3k 地质条件变化不大的地区,单元面积可取高限,地质条件复杂或需详细研究的地区,单元面积 限。 4.2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计算方法,
2.4.2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计算方法:
Z——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 Z。——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 r——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权值; Zx——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 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权值
Z.Xri+ZxXr2
7.2.4.4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Zx)可以用
.2.4.4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Z)可以用灾害点密度、灾害面积密度以及灾害体积密度来求得
a)崩塌、滑坡、泥石流强度指数(Zx):R=a十b十c b)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强度指数(Zx):R=α十b (4 式中: α一一归一化处理后的灾害个数密度系数; 6一一归一化处理后的灾害面积密度系数; C一归一化处理后的灾害体积密度系数。 7.2.4.5根据各单元的地质、地形地貌、气候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上述判别方法),利用 MapGIS空间分析功能,求取评价单元的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与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分级赋值 进行换算叠加,获得评价单元的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 7.2.4.6依据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合并相同单元格,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7.2.4.7各地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但无论采用何种
方法,都应当做到易发区的内涵清 指标选取和赋值依据充分,划分结果层次 形成和发展的控制规律和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特点。
7.3.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需要保护的对象确定。 7.3.2通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人口密集居住区(城市、集镇、村庄)、重要基础设施(交通干线、通 信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重要经济区(支柱产业开发区、大中型工矿区)、风景名胜区(自然景 点、文化遗产、地质遗迹)、重要农业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特色农业区)等所涉区域的调查,将存在危 险的区域划定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7.4.1成果图件比例尺宜采用1:10万。 实际材料图以所属县市行政区划图为底图,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的工作路线,已调查 镇、居民点、交通线、厂矿等调查点投入的实物量标在图上,形成实际材料图。 7.4.2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的编制是以区内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为 反映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其危害等
7.4.1成果图件比例尺宜采用1:10万
b)第二层次:各类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与危害性等,分 颜色的点状或面状符号表示,规模大者应以实际边界表示。 c 第三层次:各种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等级及分区界线。 7.4.4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镶图与说明表。镶图用于地质环境条件或地质灾 害成因、引发因素的说明,如降水量等值线图、暴雨等值线图和地震烈度分区图等;说明表主要反映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和危害性预测等。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说明表,主要内容包括分区代号、分区名称、等级、位置、面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及危害等。
第一层次:简化行政区划 明风景名胜区及已建和拟建的重要建设工程,如城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 工程、地下水供水工程等。 b) 第二层次: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易发区特征,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上述区域划出重点防治区。 c) 第三层次:用不同颜色的点状、线状符号或代号表示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措施(群测 群防、专业监测、避让、治理等),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标示为专业监测点。 7.4.6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镶图与防治区划说明表。如有必要可作重点防治 地段或重点防治城镇等的镶图,比例尺适当放大。防治区划说明表主要反映重点防治区的名称、位
段或重点防治城镇等的镶图,比例尺适当放大。防治区划说明表主要反映重点防治区的名材 面积,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危害、重点防治(包括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 篷内容
7. 5. 1基本要求
7.5.1.1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是项目工作的最终成果,也是工作质量的全面体现。
a)综合利用、充分反映前人资料和调查所取得的成果。 b) 阐明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发育特征、主要控制影响因素及危害,做出正确的评价 与发灾条件预测。 C 结合地方政府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体现调查工作的防灾 减灾效益。 d) 内容简明要、重点突出、依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附件齐全,便于地方政府和主管 部门阅读与使用。 e 成果报告与附图均以纸质和数字两种形式表示
7.5.2成果报告编写提纲按附录D执行
7.6.1报告附件应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报告、地质灾 防建设报告、特大型和大 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报告以及有关地质灾害调查表。 7.6.2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报告提纲按附录E执行
7.6.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
a)选点原则。 b) 网络总体情况。 c) 宣传与培训情况。 d) 监测信息反馈渠道建设情况。 7.6.4 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点防灾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灾害体基本特征:名称、位置、灾害类型、规模、环境地质条件、发展历史、稳定性分析、潜在 危害等。 监测方案:监测责任人、监测方法、监测周期、临灾状态预测等。 c) 应急方案:报警人、报警方法、报警信号、人员撤离路线等。 d) 防治建议: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
7.6.5每个预案点应填写《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表》,预案表见附录F。
报告附件应包括每个地质灾害点的调查表、有关照片和像片。调查
T/CAGHP017—2018
A.8.4提交成果时间 A.9附图: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部署图,比例尺1:10万
A.8.4提交成果时间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部署图,比例尺1:
T/CAGHP017—2018
C/CAGHP0172018
T/CAGHP0172018
1.此表按第一塌陷区填写一张。同一调查点(村、组、矿山等)有多个分离的塌陷区者,应分别填写。 2.每一塌陷区的填写代表性陷坑1~3个;有2个以上陷坑者,须填写陷坑群体特征。 3.情况符合“口”后面文字内容者,在“口”中打“/”;其他描述用文字填写。
T/CAGHP0172018
1.此表按第一裂缝区填写一张。同一调查点(村、组、矿山等)有多个分离的裂缝区者,应分别填写。 2.每一裂缝区填写代表性单缝1~3条;有2条以上裂缝者,须填写群缝(组合发育)特征。 3.情况符合口”后面文字内容者,在“口”中打“/”,其他描述用文字填写。
表B.7地面沉降调查毛
T/CAGHP017—2018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成果报告的序言应包括项目目的任务、交通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地质灾害灾情、以在调查 工作程度、本次调查工作部署和方法,以及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填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情 况统计表》(附录G)。
D.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本部分应围绕地质灾害的成生条件对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进行论述,论述内容应包括地形 象与水文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与地震、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以及 类型与补、径、排特征和人类工程活动等
D.3地质灾害分布与特征
D.4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本部分内容应包括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分布、稳定状态、潜在危害程度;对于特大 地质灾害隐患点应进行危险性评价
D.5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D.6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本部分内容应包括评估原则、要求与方法;各灾种(或主要灾种)经济损失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及其隐惠的灾情与险情分级评价标准见表13。 现状评估是指已发生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数的统计。直接经济损失 评估采用统一价格折价法,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经访问的大部分县(市)物价的算术平均值 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损失评估的统一计算单价,据此进行统一计算。参与统计的经济因 子包括土地(包括农田、林地、果地、牧场等)、牲畜、房屋、公路、铁路、桥梁、管道、渠道、涵洞、输电线 路、电站、厂矿、学校、机关及公共设施等。 预测评估应在概要论述地质灾害危险性初步评价的基础上,对各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威胁人数 和潜在经济损失数进行分析预测
D.7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本部分内容应包括防治目标与要求(包括总体与分期);防治分区的划分与评价;重点防治的
害种类和重点防治的城镇、重要居民点及重要工程设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搬迁避让和治理的 分期安排建议,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建议;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 行方案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面的建议等,
部分内容应包括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成果,工作质量综述,防灾减灾效益评述,合理利用地质 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地质灾害现状、发展趋势预测与防治工作进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防治区划报告编写提纲
本部分内容应包括地质灾害的分布 影响,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未来一段时期地质 灾害的发展变化规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 又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E.2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本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当地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防治原则、防治 目标。
E.3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本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易发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易发区分区评述,重点防治区划分原则和方 法、重点防治区分区评述。
E.4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本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分期安排建议、宜避让搬迁 的方案、需工程治理的方案、群测群防网络与专业监测建设方案、群测群防系统建设方案。
GB/T 42203-2022 智能制造 工业数据 云端适配规范主要内容应包括期望达到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E.6实施防治规划的保证措施
本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 金投人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等
T/CAGHP017—2018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表
T/CAGHP017—2018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
GB/T51336-2018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如有印刷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