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296-2018 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pdf4.1.6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与国家规范车行道下0.7m保持一致
但要求不能设置在道路的结构层内;当特殊情况管道顶覆土小于 0.7m或进入道路结构层,须进行加固处理
但要求不能设置在道路的结构层内;当特殊情况管道顶翟
0.7m或进入道路结构层,须进行加固处理。 4.1.7山地城市在斜坡上敷设排水管道比较普遍,管道外侧任 何点应有足够覆土以避免边坡表层滑动及土壤流失而影响管道 的埋设深度。在排水管道下方,不应有较大的凹点,避免管道基 础虚设,暴雨时出现跨塌风险。 采用常规的方式回填斜坡,难以实现机械回填压实,基础难 满足设计要求,故斜坡沟槽回填宜适当超深开挖后填压密实,以 保证基础压实度。 4.1.8根据回填边坡土体稳定要求,管道设置在8m坡内,坡率 1:1.5;管道设置在8~20m坡内,坡率1:1.75;管道设置在大 于20m坡内Glory--巨型沥青混凝土水池施工组织设计,稳定坡率为1:2.0。管道设置在未经抗滑处理的 滑坡地带,易发生断裂漏水,并造成坡体更加不稳定且难以修复, 敌管道不宜设置在上述区域。当管道必须通过新近回填坡体时, 应有稳妥的安全措施;设计还应有检查井受表层土体推移的结构
4.1.7山地城市在斜坡上敷设排水管道比较普遍,管道外侧任 何点应有足够覆土以避免边坡表层滑动及土壤流失而影响管道 的埋设深度。在排水管道下方,不应有较大的凹点,避免管道基 础虚设,暴雨时出现跨塌风险。 采用常规的方式回填斜坡,难以实现机械回填压实,基础难 满足设计要求,故斜坡沟槽回填宜适当超深开挖后填压密实,以 保证基础压实度。
1:1.5;管道设置在8~20m坡内,坡率1:1.75;管道设置在大 于20m坡内,稳定坡率为1:2.0。管道设置在未经抗滑处理的 坡地带,易发生断裂漏水,并造成坡体更加不稳定且难以修复, 故管道不宜设置在上述区域。当管道必须通过新近回填坡体时, 应有稳妥的安全措施;设计还应有检查井受表层土体推移的结构 安全性计算。
4.1.9山地城市坡度大,通常进水管流速大于倒虹管流速,携砂
.I.y 流速不同可导致倒虹管的淤积;重庆泥沙性粘,冲洗流速常常也 难以清除管内淤积,工程近期时段因污水量小于设计污水量而流 速低,淤积更为严重,管理困难,故在有架空条件时,优先采用 架空。 采用架空方案,应考虑管道对河道泄洪的影响和洪水对管道 的冲击;采用倒虹吸方案,应在进水井或前一检查井考虑沉砂措 施,并定期冲洗。
4.1.10原有管道有的在建(构)筑物底部穿过,是管理不规范造
4.1.10原有管道有的在建(构)筑物底部穿过,是管理不规范造 成;新建排水管道,特别是污水管道不宜在建(构)筑物下穿过,以 保证安全。改扩建项目不允许排水管道再穿过建(构)筑物,宜作 迁改,但既成事实建筑物下的排水管的拆迁改道,可在规划要求 或后期建筑物迁改时处理
4.1.11当溪河本来的泄洪断面比较小,管道又需横跨设置在溪 河中间时,应对溪河部分断面被管道占用段落的排洪能力进行 验算,
4.1.11当溪河本来的泄洪断面比较小,管道又需横跨设置在溪
任何管线穿过涵洞;对于公路涵洞等较大型的涵洞,经方案比较、 水力计算后有条件的可穿过。穿过涵洞的污水管管材、接头、检 查井之间应严格密封,防止污水及沼气泄漏,涵洞内设置的检查 并应采用压力井,并有防止污水管道上浮的安全措施
4.1.13对于可以明挖或采用顶管的道路,从工程量上进行比
较,“埋深小于8m宜采用明挖”不是唯一的判别方法,应结合道路 的重要性进行判别。受条件限制不可开挖的路段以及开挖产生 社会影响较大而不宜开挖的路段,可不受本条制约。在非道路 段,不受大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约束,可按工程费用比较及工 期要求综合确定采用何种技术。非开挖技术包括顶管、盾构、定 向钻等方式,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
要求;当排水管道埋深深于建筑物基础时,建筑物基础对管道不 应有偏载受力影响。 靠近管道的建构筑物在管道修建后开挖时,不能对管道造成 影响;开挖边坡须满足安全边坡要求,预留至建筑物的最小安全 距离应经计算确定;开挖线与管道净距不宜小于1.0m,当达不到 此要求时,应采用另外的结构安全措施;开挖方案宜进行论证,涉 及基坑及边坡超限应按相关规定审查,并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 同意。
4.2.1本条规定排水管渠流量的计算公式。
4.2.2本条规定排水管渠流速的计算公式。
4.2.3排水管渠粗糙系数是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对部分取值 进行了调整。在2000年重庆市主城排水工程设计中,参与项目 设计的国内几大设计院对管渠粗糙系数进行了研究讨论,根据上 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给出对管材的追踪结果,使用十年以上的 钢筋混凝土管的粗糙系数测定为0.014,以此类推化学管材和钢 筋混凝土箱涵采用使用若干年的粗糙系数分别为0.010和 0.015。表中所列塑料管材除UPVC管、PE管、玻璃钢管等塑料 管材之外,还包括粗糙系数为0.01的PE双壁波纹管、PE钢带增 强波纹管、热态缠绕结构壁管、PPHM双壁波纹管等。 4.2.4条文1中,污水管计算污水量时,在未包括分流系统不完 善带来的雨水量或初期雨水量时,不宜按最大充满度设置,且最 不利时不得超过最大充满度;条文3中,明渠超高除不得小于 0.2m外,还应根据明渠大小、防洪标准,按《防洪标准》GB50201 的要求执行;规定4中,雨水涵洞最大充满度也应满足《防洪标 准》GB50201中关于箱涵剩余空间不小于15%的要求。对排水 支管受地形或坡度限制采用矩形方沟,断面较小,可采用满流计
算,本规定只针对作为城市的排水主通道,汇水面积在1km²以上 的排水箱涵限制。相同条件的拱涵水面最大高度不应超过拱壁。 4.2.5按照重庆市的地方规定,在原国家规范的基础上将污水 管道、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最小管径改为400mm,雨水口连接管 改为300mm;小区排水管道管径不小于300mm
计及技术措施的通知》(渝市政委[2006|178号)一文中将HDPE 双壁波纹管及其他复合材料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提升至7.5m/ 6,经近十年运行,并未出现安全问题,为本标准对塑胶管道流速 的修订提供了重要支撑。
4.3.2水压力流管道最小流速的限制值,是参照《室外排水设计 规范》GB50014中关于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最小设计 流速为0.75m/s的规定提出的
4.4.1本条提出了管材选用的原则,其中常用管道的综合性能 对比可参照附录H,塑料管材覆土深度和环刚度的分析可参照附 录J。对综合性能和环刚度分析不限于这几种管道。
材,由于钢筋混凝土管密封和抗剪切性能较差,接口易被沉降剪 切、挤压破坏造成渗水,《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 术的通告》第4号明文规定,因钢筋混凝土管接口易渗漏造成二 次污染,故管道直径800mm及以下的污水管道不得采用钢筋混 凝土管。目前采用较多的是HDPE管、PE管、玻璃钢夹砂管等塑 胶管材;塑胶管材不宜外露,外露管材抗老化性能须满足使用寿 命的要求;管道接口宜优先采用电熔连接,特别是有微量沉降的 地域,无沉降地带宜采用承插连接
不意味着对管道基础不处理,基础处理仍要能达到管道不产生相 对沉降的要求,管道在绝对沉降下满足不影响管道的过水流量、 管道不出现破坏的要求;在有可能发生沉降的地域埋设管道,应 选用满足沉降后抗变形能力强、接口不拉裂渗漏的管材,并有相 应的防沉降措施。
易致管壁磨损,影响管壁厚度,从而影响管道强度和使用寿命。 陡坡上的基础处理应满足不沉降的要求,否则应按4.4.3条采取 相应措施,
4.4.5山地城市道路经常出现大
土基础或软基础上时,容易出现基础的沉降,在此工况下若塑胶 管道被混凝土整体包封,当基础沉降使包封体开裂时,管道与混 凝土握裹两材料固定,致使包封体内的管道随之开裂;塑胶管道 回填土上基础除按4.4.3条要求处理外,即使采用钢筋混凝土包 封也应保证基础不沉降的要求。对不沉降的塑胶管包封,应考虑 包封体和管道组合结构能满足抵抗全部外部荷载的产生的内力。
4.4.6埋设在地表水或地下水以下的塑胶管管材,若有浮动,会 带来管道变形,因此管道应满足抗浮及不变形的要求。管道接口 处往往是容易发生渗漏的最薄弱点,为使管道不出现渗漏,要求 采用密封性能好的接口。
4.4.7管道的地基承载力,首先满足在上端土体荷载下,基础不
出现变形沉降,实际上这种条件在计算上是容易达到的,很多未 作地质勘测的地段,回填一定时间的土不太容易分辨回填土或原 状土,难以确定可能出现的沉降及沉降量,包括沉降和非沉降土 变化地段,若仅仅采用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可能出现基础沉降导 致管道的渗漏及变形,为防止类似情况发生,基础宜按不发生沉 降变形的或大于未经过处理的回填土的地基承载力进行设计,以 保证管道不存在过大的沉降
经超过道路压实度要求的范围,道路面层不出现相对沉降不一定 代表在道路压实度要求范围外的土体不出现相对沉降,为保证不 出现明显的相对沉降,要求管道下端基础的压实度不应小于 90%;当回填土过深时,宜在基础下面5m厚度(根据回填高度调 整厚度)采用93%~95%的机械碾压,达到相对沉降稳定层,在排 水坡度很小的回填段落,应有防止沉降后排水出现倒坡的设计
4.4.9为了保障管道达到沟埋式回填的要求,采用这种形式,若 埋地式回填,管周边的回填土因不能达到机械碾压压实度,带来 土壤的负摩擦力影响将使管道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由于竖向土 压力远大于侧向土压力,难以形成管土共同作用,易造成塑胶管 变形而遭受破坏。依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中4.6节的规定,管径为500mm及以下的管道回填至管顶 以上的距离宜不小于管径。 4.4.10沟槽的放坡,除按地质资料推荐的放坡外,大部分按《给 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中表4.3.3放坡,但 里面并没有岩石放坡,应另外给出放坡系数,对开挖深度较大的 岩石层,当有外倾岩石走向或有软弱夹层时,开挖放坡应考虑开 挖边坡的稳定而确定开挖放坡。对于开挖深度较大、地质条件不 好的,主要按勘查资料给出的临时放坡系数采用,
埋地式回填,管周边的回填土因不能达到机械碾压压实度,带来 土壤的负摩擦力影响将使管道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由于竖向土 压力远大于侧向土压力,难以形成管土共同作用,易造成塑胶管 变形而遭受破坏。依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中4.6节的规定,管径为500mm及以下的管道回填至管顶 以上的距离宜不小于管径。
4.4.10沟槽的放坡,除按地质资料推荐的放坡外,大部分按《给
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中表4.3.3放坡,但 里面并没有岩石放坡,应另外给出放坡系数,对开挖深度较大的 岩石层,当有外倾岩石走向或有软弱夹层时,开挖放坡应考虑开 挖边坡的稳定而确定开挖放坡。对于开挖深度较大、地质条件不 好的,主要按勘查资料给出的临时放坡系数采用。
4.5.1本条规定了渠道的运用条件。渠道排水在埋设深度受限 制的地方采用,收纳地表水。在保留水体的城镇排水系统中大部 分以明渠形式存在,包括景观绿地的水环境、公园廊道水景观等; 盖板涵或钢筋混凝土箱涵作为矩形涵以代替大型雨水管的埋设 形式存在,也作为穿越道路、障碍物的架空涵。 4.5.2有盖渠(涵洞)不管覆土深浅,从使用和结构受力等方面 均宜采用矩形断面,明渠根据要求设计形态的不同、地质条件不 司、结构类型不同采用多种设计形式。较小的沟渠采用矩形,溪 河明渠常规采用梯形,受条件限制段也可采用矩形,较大明渠在 常年基本水位下端为矩形,上端为放坡绿化的复式断面。渠道纵 向在山地城市坡地段根据高差变化,常规采用阶梯跌落,垂直跌 落。当渠道跌落形式不满足消能要求,应在跌落尾端设置消力
4.5.1本条规定了渠道的运用条件。渠道排水在理设深度受限 制的地方采用,收纳地表水。在保留水体的城镇排水系统中大部 分以明渠形式存在,包括景观绿地的水环境、公园廊道水景观等; 盖板涵或钢筋混凝土箱涵作为矩形涵以代替大型雨水管的埋设 形式存在,也作为穿越道路、障碍物的架空涵
均宜采用矩形断面,明渠根据要求设计形态的不同、地质条件不 司、结构类型不同采用多种设计形式。较小的沟渠采用矩形,溪 河明渠常规采用梯形,受条件限制段也可采用矩形,较大明渠在 常年基本水位下端为矩形,上端为放坡绿化的复式断面。渠道纵 向在山地城市坡地段根据高差变化,常规采用阶梯跌落,垂直跌 落。当渠道跌落形式不满足消能要求,应在跌落尾端设置消力
槛、消能池等消能设施施
不宜大于4.0m/s,钢筋混凝土涵不宜大于5.0m/s。山地城市水系 坡长、高差大,原有明渠在洪水时期流速远不止4.0m/s,很多地方 达到10m/s以上,形成深壑冲沟岩石底。渠道设计及改造中,坡度 地带有条件的尽可能采用阶梯跌落消能并满足相关的流速要求,当 受断面、过水流量、阶梯跌落困难的影响时,应经安全经济比较或者 论证后,在保证自身结构安全下可适当提高流速,以满足受水流长 期冲刷的底板及边墙能达到50年以上的使用年限,并论证本段设 计流速提高不会对下段渠道及其他建(构)筑物产生影响。 在渠深较大行人通过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应设置防止人坠落 的安全护栏或其他安全措施,其要求参见相关的设计规范。渠道 超流速应进行计算确定,当无资料时,增大后流速不应超过10 0m/s,极端条件下短时间内不超过15.0m/s(不宜超过3h)。在 边坡上形成的渠道,当两边形成的开挖或回填边坡超过一定限 度,应按重庆市城乡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 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进行高边坡论证,
4.5.4若地基沉降大,除对结构容易造成破坏外,仍不能满足
水坡度的要求,经处理后的基础相对沉降,排水坡度下的设计过 流能力应大于暴雨流量,相对沉降不应对结构有不利影响。在岩 土交界处、土质变化处,计算段应设置20mm~30mm宽的变形 缝,污水涵洞应设置止水带及边缘止水密封膏或沥青麻丝填塞 料,雨水渠道根据地质情况、断面大小及对周边的影响决定是否 设置。大型涵洞最大变形缝长度不应超过25m给排水构筑物最 大变形缝间距要求,并应根据地质条件、断面大小等因素计算确 定,在非沉降地段,沉降缝间距相应大于回填土或软基段,可按 15m考虑,回填土软土基础,应作减小,可按8m~10m考虑。
4.5.5规定渠道的设计参数
计算涵洞和渠道的过水流量基本相同,涵洞可调整坡度达到此要 求,避免在涵洞口处雍水。涵洞按这一原则计算时,坡度应大于 明渠,根据各段断面、糙率的不同,涵洞、衔接段和明渠可采用不 司坡度达到泄流量相同的要求。 条文2中涵洞计算高度不应比上下游明渠水面连线高,设计 应按上下游明渠水位作涵洞计算高度。 条文3中明渠和涵洞连接处应有涵洞边墙与明渠连接,防止洪 水对涵洞侧向冲刷,明渠接涵洞宜明渠变断面衔接。若明渠底部及 墙体无铺砌,因糙率不同,宜设置有铺砌的衔接段,衔接段外端设置 齿墙,齿高不应小于1.0m,并向前延伸不小于2m的铺砌段。
4.5.7规定渠道和管道连接处的衔接措施。管道接人明渠,按 明渠坡度设置八字墙或一字墙。排水管道接入涵洞或明渠时,水 位高于管道,应作没状态水力计算,复核管道的过流能力能否 满足设计要求。明渠水面受漂浮物的影响,接人管道处设置格栅 避免管道的淤塞。
4.5.8明渠的弯曲半径,对凸岸冲刷较大,除按条文要求外,在
明渠流速超过4.0m/s,对凸岸冲刷影响更大,宜增加转弯平径, 包括铺砌明渠底、岸。渠道转弯半径定为保证渠道内水流有良好 的水力条件。
4.5.9本条规定是为维护生态环境而制定。常水位以上被淹没 时间短,对生态护坡造成影响小。生态护坡根据坡比、土壤厚度、 可能淹没时间设置相适应的生态绿化。
4.6.1陡坡与跌水的方式应结合排水断面大小、现场地形地质、 跌落高度、施工难易程度和工程造价综合确定。常见竖井跌水消 能是通过设置跌水井对落差进行跌水处理,优点是工艺成熟、施 工简单,但需要对边坡进行开挖,存在有较大土石方开挖、跌落高
差有限、造价相对较高的问题,适用于小管径、落差小的陡坡段排 水;陡坡管跌落是通过斜管加消能措施来处理高落差跌水,土石 方开挖量小、造价低,但流速过快对管道使用寿命有影响,且排水 断面较大的管道,其斜管固定较为困难,并且成本较高,适用于小 管径、高落差的消能;陡坡急流槽需通过急流槽加消能池来处理 高落差跌水消能,土方开挖量较小,适用于涵及大管径、高落差的 消能;阶梯跌落一般用于方形涵,跌落效果好,但跌落段基础要求 高,回填土段的钢筋混凝士 日
4.6.2管道的过水流量是根据坡度和断面确定,在同一设计
中,可以取不同的坡度和断面,上游坡度缓断面大,下游坡度大其 断面可按水力计算确定,可缩小的断面,常规下减小1级管径,但 不得超过2级,以保证管道整体的协调
4.6.3阶梯跌落涵坡比不宜
跌落段水体基本不出现紊流,在上游水流较大时不出现射流现 象;当大于1:1.5至1:1.0时,涵内流速较大,在流量大流速快 工况时有射流出现,阶梯跌落所起的效果较差;当大于1:1.0坡 度为45°时,阶梯跌落射流状态明显,此时涵上部水体阶梯跌落的 消能作用基本消失。故大于1:1.0边坡跌落应进行水力计算设 计。在尾端消能井处,宜设有防冲刷的消能弧形墩,尽量采用水 消能方式,可加高消能井处出水口水淹没高度
4.6.4本标准将管长小于等于30m的陡坡管视为短距离陡
管,大于30m的陡坡管视为长距离陡坡管,是因为山地城市的陡 坡管跌落长度一般小于30m,跌差小于20m。陡坡管的坡度也按 司样坡度限制。当有长距离坡度设置管道时,设置涵式阶梯跌落 复杂,且不满足微沉降变形的要求而多设置陡坡管。长距离陡坡 管流速大,对管道使用年限有影响,设计时尽量避免采用长距离 陡坡管。长距离陡坡管接口应满足防沉降不渗漏的要求,基础应 满足基础承载力的要求。长距离坡管不宜在回填土或软基础 上设置,陡坡管变坡点易导致携带着砂石 水流直接冲刷管
壁,致管壁磨损,影响管道强度和使用寿命影响管壁厚度,长距离 坡管的设置应尽量避免边坡,若有变坡点在边坡点处,需设置 消能转换井。长距离陡坡管的管材应满足耐冲刷的要求;此外, 高速水流动能大,末端应设置消能设施。
5.1.1与管道同标准要求附属构筑物的密闭性,以防止污水外 渗和地下水人渗。 5.1.2本条为附属构筑物的选择原则,重点满足使用功能,便于 人操作和管理;同时满足设置合理、工程费用和施工难度不大、附 属设施安全。
5.2.1跌落形式的涵可不在阶梯跌落段设置检查井。
5.2.1跌落形式的涵可不在阶梯跌落段设置检查开。 5.2.2随着养护疏浚技术的发展及提高,疏浚大于2000mm的 排水管渠变得容易,在不影响用户接管的前提下,其大于2000mm 口径检查井间距可不受表5.2.2的规定的限制,山地城市坡度流 速大,淤积可能性小,在流速长期高于2.5m/s、且口径大于 1500mm的管道,可放宽一级设置;顶管及非开挖技术敷设的排水 管渠,当设计流速大于2.0m/s、养管单位养护技术较好时,可适 当增加检查井最大净距,但应进行论证。检查井最大间距大于表 5.2.2要求的管段应设置冲洗设施
5.2.3设置在洪水位以下的检查井,若以普通检查井的形式设 置,洪水期间易发生污水漫溢现象。当管道内压大于管道外压时 应有防内水压的功能,
5.2.3设置在洪水位以下的检查井,若以普通检查井的形式
5.2.4污水中的有机物经常在管渠中沉积而厌氧发酵,发酵分
解产生的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如与一定体积的空气混 合,在点火条件下将产生爆炸、甚至火灾。为防止此类偶然事故
的发生,同时也为保证在检修排水管渠时工作人员能较安全地进 行操作,需在检查井上设置通气孔或通气管。 设置通气孔受限制包括检查并位于最大洪水位以下以及检 查井周边环境要求较高(休闲娱乐,餐饮区等设置通气孔会影响 空气质量)的情况。 压力并段通气管设置间距不应超过500m;管径在900mm~ 1500mm,通气管设置间距不应超过750m;管径大于1500mm,通 气管设置间距不应超过1000m;此要求是在2001年由参加重庆 主城排水设计的国内几大设计院和重庆市市内几大设计院经调 查研究后确定的,本标准延续采用。 通气管管径需综合考虑设置距离及污水管管径大小,重庆市 主城区已设置的通气管管径多在200mm以上;井径大于1500mm 的污水检查并,其引出的通气管管径多在800mm以上。 以上数据为建议值,其为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 计院、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等当地设计院根据工程实例和设计 经验总结的成果
于清掏,当检查并深度超过6m时,疏浚较为困难,流速在1.0m/s 以上基本能达到不淤流速,此条件下可不设置沉泥槽,宜在下游 埋深较浅的检查井设置沉泥槽进行清掏;由于山地城市坡度大, 也可将沉泥槽集中在雨水接入水体前设置沉泥塘(池),污水在污 水处理厂前设置沉泥井解决,但当管内流速小于1.0m/s时,宜在 一定长度下设置沉泥槽,尽量设置在井深较浅处。 超过15m深的检查井,基本不具备下人疏浚检修功能,设计 应保证在高埋深段水流基本不淤积,参考倒虹管冲淤流速1.2m/ S,规定该段的水流流速为1.2m/s。当特殊情况下,污水流速小于 1.2m/s时,应进行论证,
用便于操作的方形检查井,井室断面最小不宜小于0.8m×1.2m; 当采用圆形检查井时,井室不宜小于1200mm;井筒内径不宜小于 800mm或0.8m×0.8m;当井埋深大于15m时,井筒内径不宜小 于1200mm或1.2m×1.2m;当浅型检查井受井室过小限制时,其 井口不宜小于0.8mX0.8m。检查井埋深较大时(超过8m),为方 便检修人员工作,中途应设置休息平台,休息平台之间的高差不 应超过8m。
800mm或0.8m×0.8m;当井埋深大于15m时,井筒内径不宜小 于1200mm或1.2m×1.2m;当浅型检查井受并室过小限制时,其 并口不宜小于0.8mX0.8m。检查井埋深较大时(超过8m),为方 便检修人员工作,中途应设置休息平台,休息平台之间的高差不 应超过8m。 5.2.7检查井底流水槽承受水的冲刷,而混凝土强度与承受冲 刷的能力成正比,为满足使用年限的要求,规定底流水槽混凝土 强度不应小于C30。对底流水槽踏板横坡,按重庆市市政设施管 理局的实际经验,1:20的横坡既能保证井内水能通畅流走,又能 不使疏浚检修人员检修时踩滑。
刷的能力成正比,为满足使用年限的要求,规定底流水槽混凝土 强度不应小于C30。对底流水槽踏板横坡,按重庆市市政设施管 理局的实际经验,1:20的横坡既能保证井内水能通畅流走,又能 不使疏浚检修人员检修时踩滑
5.2.8对于污水管涵设置
教训,当河道基础有稍微沉降,污水管涵便会出现渗漏而污染水 体,严重影响环境;此外,污水管内雨水增多,导致污水处理厂可 能出现溢流污染。若条件限制必须在河道中设置污水管涵,首先 满足不影响通航、行洪的必须要求,其次满足结构上管道不上浮 功能上便于使用的要求,此外洪水位以下的井应设置压力井,满 足污水管涵基础不沉降、污水不渗漏的要求。 5.2.9本条规定了检查井盖的设计要求
2.9本条规定了检查并盖的设计
5.3.1国家规范要求在跌水水头1.0~2.0m设置跌水井,本标 准规定污水管及合流制管在1.0m跌差设置跌水井,是因为污水 为不间断流水,当跌差大于1.0m甚至2.0m时,疏浚工人会因污 水射流高度大而无法下井,失去了检修疏浚功能;雨水在暴雨时 水量大,平时水量小,可在水量小时下井疏浚检修,但若雨水中存 在旱流污水,不设跌落井的跌落水头不宜大于1.5m
在有支线水接入跌落井时,若接管直接接入井筒或井室, 水流会对冲检修疏浚人体,故应设置带有附井的检查井,附井为 水跌落井,伸顶主为检修井
5.3.2检修附并长向宽度应满足设计大水量时
并壁,可在入并处设置堰口减小射流长度。本条含义如图5.3.2 所示,规定检修主井的宽度以保证检修人员上下通行。
图5.3.2检修附井设置示意图
5.3.3跌落并消能主要采用水消能,避免对底部的直接冲刷,减 少消能产生的声响,但按最大水头、水量计算并不合理,可设置减 小最后能量的下垫层。消能池水深宜按计算确定,当无资料时, 常规跌落可参照下表使用,消能池下缓冲层厚度可按0.3m~ 0.5m设置。 表5.3.3中的数据是依据目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做的 跌落井试验数据,参考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的试验数据,并根据 多年来对重庆市主城区市政检查井的长期调查数据,经综合分析 得来。
表5.3.3常规跌落情况参照表
试验中的最大水势能在雨水中重现期较少,按概率原理,表中 给出的消能水深在大冲击水量下不能完全消除水流跌落势能,剩余 的能量在消能池下缓冲层得以消除,以抵挡对消能井底板的冲击。 表5.3.3中主要根据管径、坡度和跌差确定,设计与表中有 出入宜内插数据,但宜采用取整(不小于0.1m)。
5.3.4格栅式(或折板式)跌落井的消能机理包括分散水流
分掺气及多相作用,由于水流通过格栅后垂直下落,能解决短距 离、大落差跌水的消能问题。格栅式(或折板式)跌落井构造简 单,可采用多层或多级模式,组合灵活、工程量少。经过格栅或隔 板消能后,下端的消能池水深可按0.5m考虑。 较大势能跌落受条件限制,不宜设置格栅和折板消能且底部难设 置消能池时,可采用较大井、周边射水井壁式消能处理。 5.3.5这种跌落方式同理设堰口弧形跌落方式,按水力学计算 当帐
不是源于排水设计计算的管道输送能力的不足,而是源于收集系 充的不足,特别是山地城市,道路纵坡大,雨水口泄水量受水流速 加大而减弱,沿途汇集到低洼处,致使低洼处雨水口数量不足发 生内涝。 雨水口设置间距应按雨水口的泄流量不小于汇水面积产生的汇 流量和道路周边地块的少量外来量之和计算,但应考虑大坡度下 雨水口实际泄水能力的减弱,宜采取降低雨水算面、采用联合算、 加密雨水口间距等做法增加雨水口总体的泄水能力。当道路设 计坡度不小于2.0%时,道路与算面的高差宜为50mm。下凹式 绿地中的雨水口应经过计算确定,不宜小于50mm。 5.4.2要满足雨水收集系统就地消纳汇水面积上降雨的要求, 在雨水泄水能力减弱处应选择联合算、宽度大的雨水算;在雨水 口不能完全消纳雨水,雨水顺流至低洼或大坡度道路交叉口处, 应采用增加雨水口、联合算、四算或多算雨水口的方式处理。 重庆的道路很多坡度大,经多年观察,在坡度大的地方,雨水 口收水效果很差,原因之一是重庆的雨水算宽度为25cm,在道路 纵坡相对横坡大的地方,雨水在雨水口边上流过,置换较宽的雨 水算可以提高雨水收纳能力,其他低洼的地方也可采用宽算雨 水口。 合流制系统中的雨水口,为避免出现由污水产生的臭气外溢 现象,宜采取设置水封或投加药剂等措施,防止臭气外溢。 5.4.3重庆地区暴雨强度大,汇集时间短,根据重庆排水管理养 护调查,雨水口间距宜按常规做法采用30m,单车道、汇水面积 小、坡度小的特殊地段,可按条文内容扩大,但在交叉口、立交、低 洼地方不应超过30m。 为保证路面雨水泄流通畅,又便于维护,雨水口宜单个串联 低洼和易积水地段,雨水径流面积大,径流量较一般多,如有植物 健宏自连雨水口国维
不是源于排水设计计算的管道输送能力的不足,而是源于收集系 统的不足,特别是山地城市,道路纵坡大,雨水口泄水量受水流速 加大而减弱,沿途汇集到低洼处,致使低洼处雨水口数量不足发 生内涝。 雨水口设置间距应按雨水口的泄流量不小于汇水面积产生的汇 流量和道路周边地块的少量外来量之和计算,但应考虑大坡度下 雨水口实际泄水能力的减弱,宜采取降低雨水算面、采用联合算、 加密雨水口间距等做法增加雨水口总体的泄水能力。当道路设 计坡度不小于2.0%时,道路与算面的高差宜为50mm。下凹式 绿地中的雨水口应经过计算确定,不宜小于50mm。
在雨水泄水能力减弱处应选择联合算、宽度大的雨水算;在雨水
重庆的道路很多坡度大,经多年观察,在坡度大的地方,雨水 口收水效果很差,原因之一是重庆的雨水算宽度为25cm,在道路 纵坡相对横坡大的地方,雨水在雨水口边上流过,置换较宽的雨 水算可以提高雨水收纳能力,其他低洼的地方也可采用宽算雨 水口。 合流制系统中的雨水口,为避免出现由污水产生的臭气外溢 现象,宜采取设置水封或投加药剂等措施,防止臭气外溢。
5.4.3重庆地区暴雨强度大,汇集时间短,根据重庆排水管理养 护调查,雨水口间距宜按常规做法采用30m,单车道、汇水面积 小、坡度小的特殊地段,可按条文内容扩大,但在交叉口、立交、低 佳地方不应超过30m。 为保证路面雨水泄流通畅,又便于维护,雨水口宜单个串联; 低洼和易积水地段,雨水径流面积大,径流量较一般多,如有植物 树叶,容易造成雨水口的堵塞。为提高收水速度,需根据实际情 况适当增加雨水口的数量。
投资。故规定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雨水口深度是指雨水口 井盖至连接管管低的距离,不包括沉泥槽深度。在交通繁忙行人 稠密的地区,根据各地养护经验,可设置沉泥槽
5.4.5在公交停车港道路开口及道路交叉口处设置生物滞
设施影响交通,此段按传统雨水口要求进行布置。豁口应根据计 算确定其宽度和间距,根据对初期雨水沉淀要求决定是否设置带 沉淀功能的平算式雨水口与豁口合用,豁口顶面宜加封与路缘石 齐平。
5.4.6雨水豁口目前是按水力学中宽顶堰计算值采用,也可根
儿升能双防止 砂、淤泥等对生物滞留设施的堵塞
5.5.1污水截流并位置的确定,因是对合流制截流,就有对旱流 污水和初期雨水截流的综合考虑,根据初期雨水收集半径不宜过 大的原则设置截流井,截流井位置要考虑截流到污水管的高程和 距离,在合流制管进入水体前应设置截流并;截流并应置于便于 管理和检修的地带,不宜置于在车行道及繁华地域中。米 初期雨水是否收纳,与海绵城市的设置范围有关。当收纳范 围大部分为海绵城市LID设施,已对面源污染有效控制时,可不 计算初期雨水的收集量,可在一个区域是否设置海绵城市LID设 施分片区计算截流初期雨水量。如果仅作旱季污水截流,宜在合 流管接入水体前设置截流井。 截流井应优先考虑设置在合流管道纵坡较大的管段,以利于 优先采用槽式截流井。溢流管的下游水位包括受纳水体的水位 或受纳管渠的水位。
设计水位以上,以防止倒灌至污水系统内,当无法满足条文条件 时,溢流管应设置防倒灌设施。
终端污水处理厂受规模限制无法接纳超量污水,导致污水溢流形 成污染。溢流设置应避免雨季雨水管水头较高产生的截流点有 压超量排放。截流还应考虑近、远期旱季污水量的不同,环境治 理近、远期优劣,初期雨水降雨厚度的不同,截流点的限流量的 不同。
调节管内流速。通过谷地、旱沟或溪沟的倒虹管,因检查维护难 度不大,可以采用一条设置。 条文3中,穿越河道的倒虹管,不宜布置在淤泥较深的过河 位置,有淤泥且无岩石过河段,倒虹管应埋设在不沉降的基础上, 采用麻袋混凝土等保护方式,保证不被水流冲刷破坏。穿越岩石 河底宜开槽设管混凝土封闭。倒虹管穿越河道应考虑管道浮托、 镇墩等防止上浮的措施。 条文4中,倒虹管应在最短的地方穿越,减小对障碍物的影 响,并应考虑施工条件,尽量减少围堰施工。
Q= mA V2gZ m: VZ$+^/D 1=
h=(2s+>L/D)V²/2g
式中:hw一倒虹吸从进口至出口的总水买损失(m); V一倒虹吸断面平均流速(m/s)。 5.6.3条文1中,倒虹管设计流量、流速应满足上、下游水头损 失水位差;山地城市管渠在进入倒虹管前往往坡度大而携砂流速 大,进入倒虹管内的泥沙颗粒比一般平原城市大,可能造成 0.9m/s流速无法带走粗颗粒泥沙,设计中应考虑这样的影响,并 宜提高流速。对上游坡度大、流速较大、含泥沙量较多的,增加设 计流速建议在接近冲淤流速的1.1m/s及以上,可根据设置条件 增加取大值,相应的冲淤流速也宜作相应的调整。对于山地城 市,当倒虹管前后高差较大、当水流量难以满足最小管径或最小 流速容易淤积时,可考虑设置小型调节池序批式通过倒虹管。 条文2中,鉴于合流制中旱流污水量与设计合流污水量数值 差异大,为满足旱季流速要求,合流制倒虹管应对旱流污水量进 行流速校核,当不能达到最小流速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为保证合流制倒虹管在旱流和合流情况下均能正常运行,设 计中对合流制倒虹管可设两条,分别使用于旱季旱流和雨季合流 两种情况。 合流制管进入倒虹管前应设效果较好的沉砂池,减少粗颗粒 砂进入倒虹吸管。 条文3中,倒虹管管材虽然可采用种类较多,但应根据地形 地质选用管材,可选用的有钢筋混凝土管、钢套筒混凝土管、玻璃 钢管、钢骨架复合管、复合材料管或钢管等。管壁厚度应根据水 压、管材材料指标等计算确定; 处于非岩石段,宜采用可防沉降受力及柔性较好的管材。 有条件穿越河道的倒虹管可在中段设置可清淤的压力检 查井。
条文4中,倒虹管进水端宜设置事故排出口,有条件时可接 人临时洼地或设置事故收集池,待事故后期抽排处理。 5.6.4条文1中,倒虹管根据岸坡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可选择竖 井直通、缓坡沟渠等形式;非河道下的倒虹吸管根据需跨越地段 地形条件及使用要求,可选择浅埋、倒虹管架空等结构方式。浅 埋方式跨越道路时考虑实施时交通影响、车行荷载、后期维护 影响。 条文2中,井室的操作空间不宜小于1.8m,进出水井较深 时,设置的检修台宽度应满足检修、开启闸阀的操作要求,倒虹管 为双根或多根时,井内通向检修操作台宜设置便于上下及有通气 功能、采光的双井。 规定倒虹管进出水井内应设闸槽或闸门。 设计闸槽或闸门时必须确保在事故发生或维修时,能顺利发 挥其作用。 条文3中,倒虹管进水井前一检查井内设置沉泥槽宜比常规 的偏大,沉淀粗颗粒泥砂,减少进水井沉淀负荷
某小区室外绿化、电气线路、照明、灌溉水系统及小区停车场地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附录E自记纸降雨记录资料处理
1降雨自记纸预处理。在自记纸扫描前,需将装订好的自 记纸拆开,挑选出有降雨过程的自记纸,并标注起止日期,使时间 清晰地写在可扫描区域内。 2图像扫描。首先设置好扫描图像的分辨率、图像压缩率 等扫描参数,一般文件大小应控制在150KB350KB之间,如过 大可提高压缩率、过小则减小压缩率,以达到正常跟踪与处理速 度、保存容量的较好结合,既保证得到的扫描图像的清晰度,又有 较快的扫描速度。 3降雨自记迹线的跟踪。降雨自记迹线的跟踪主要有:调 整合适的阐值,使程序能更好的自动跟踪;在强降雨时,采用强降 雨跟踪方法(在非强降雨时也可灵活使用该方法);作异常处理 时,可采用二次处理法,首先由程序自动计算异常量,然后再将包 含异常时段在内的若干小时作异常处理,输入这段时间的降雨 量;无降雨时的处理方法是从最早出现降雨的地方开始跟踪,将 尾部无降雨的迹线删除;注意与状态库或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 表文件中的日降雨量及逐时降雨量进行比对。 4数据转换与质量检查。数据转换包括,将迹线数据(ZJR 文件)转换成分钟强度数据,将分钟强度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后再 转换成标准分钟强度数据,以及将标准分钟强度数据转换成小时 强度数据。在分钟强度转换前,可运行ZJJC软件对ZJR文件进 行质量检查,检查项目包括时间连续性检查和数据质量检查。数 据转换程序也会进行转换前的必要检查,如虹吸过程是否超过2 分钟,虹吸量是否超范围等。 5数据集制作。降雨自记纸数字化处理应得到3个数据
集:图像数据集、降雨强度数据集和迹线文件数据集。每个数据 集应包括:数据实体文件、数据说明文件、备注说明文件和元数据 说明文件4个部分,因此,每个数据集应按规范和格式要求制作 说明文档、备注说明文件和元数据说明文档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目录
注:标准图集的修订及废止情况见建委文件。
武汉XX大学YY学院教学大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图集目录
注:标准图集的修订及废止情况见建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