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06803.2-2018 三维设计导则 第2部分:油气田地面建设项目.pdf

Q/SY 06803.2-2018 三维设计导则 第2部分:油气田地面建设项目.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Q/SY 06803.2-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199874
下载资源

Q/SY 06803.2-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SY 06803.2-2018 三维设计导则 第2部分:油气田地面建设项目.pdf

7.2.2在三维模型中创建或导人总图三维模型,并随各专业的设计深人,不断更新总图三维模型。 .2.3在三维模型上,总图专业应通过加载多专业模型,对厂区的消防通道、安全逃生、检修 、雨水收集排放进行综合分析,开展总图优化设计。 7.2.4总图专业应参与三维模型审查。

7.7.3总图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7.7.3.1在三维设计平台中应建立总图坐标系和轴网,供各专业进行设计定位。 7.7.3.2围墙、道路、装置区地坪、其他地坪、挡土墙、电缆沟、排水沟等模型应可单独编辑修改GTCC-006-2018 电气化铁路用铜合金接触线-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 并应保证模型的准确性。

7.8.1结构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结构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0执行

7.8.2结构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图10结构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8.2.1通过三维设计平台,获取各专业完成的结构条件模型,并开展本专业的设计与计算。 .8.2.2设计与计算过程中,结构专业分阶段从三维协同设计平台获取设备、管道布置以及相关信 息。并分阶段更新三维协同设计平台结构模型,供相关专业展开三维协同设计。 .8.2.3当结构设计与计算采用结构专业三维设计平台时,结构专业三维设计平台与三维设计协同平 台应进行数据库匹配和相关数据传递接口开发。 7.8.2.4结构专业应参与各阶段的三维模型审查。

7.8.3结构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Q/SY 06803.22018

7.8.3.1结构模型应与相应版次的结构图纸一致。 7.8.3.2结构模型应有完整的轴线号。 7.8.3.3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三维模型对结构模型布置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满足各专业功 能要求及结构设计的前提下,避让设备、管道及操作通道等,并对碰撞进行检查。

7.9.1建筑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建筑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1执行。

图11建筑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9.2.1通过三维设计平台或其他方式获取相关建筑条件,开展本专业三维设计。 7.9.2.2建筑专业应作为建筑厂房的拿总专业,对厂房内多专业模型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并分 阶段向三维设计平台发布建筑模型,供多专业开展三维协同。 7.9.2.3建筑专业应参与各阶段的三维模型审查。

7.9.3建筑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及建筑内其他附属设施设计深度及要求可参考GF

Q/SY 06803.22018

通信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2执行

7.10.2通信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7.10.2.1在多专业三维协同模型上,开展通信专业设备布局研究和建模。 7.10.2.2进行桥架的布置设计和通信电缆敷设,设计过程中可使用电仪桥架 7.10.2.3通信专业可根据项目需要参与模型审查

7.10.3通信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图12通信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10.3.1所有手动报警按钮、扩音对讲站、厂界防护、云台等通信设施应进行编号和命名。 7.10.3.2通信设施应与其他设施进行碰撞检查。

7.11.1暖通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办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

图13暖通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11.2暖通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Q/SY 06803.22018

7.11.2.1通过接收工艺厂房三维模型,在暖通设计软件上开展供热通风计算、水力学计算,以及设 备设计选型,并发布相关设备数据表、流程图和水电需求条件。 7.11.2.2根据暖通系统设计成果,在三维建筑模型的基础上完成工艺厂房内部的供暖、通风及空调 系统的三维设计,并根据三维设计结果,对采暖、通风管道进行水力学核算。 7.11.2.3暖通专业可根据项且需要参与三维模型审查。

7.11.3暖通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11.3.1模型中暖通设施应进行编号和命名。 11.3.2暖通设施应与其他设施进行碰撞检查,主要包括梁柱、门窗、电缆槽体、接线箱、吊装 施、消防设施,以及其他管道。

7.12.1防腐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防腐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4执行

7.12.2防腐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图14防腐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12.2.1在多专业三维协同模型上,开展阴极保护设施(阴极保护电源设备、电位传送器、阳机 日极接线箱、阴极接线箱、测试点接线箱、测试桩、电缆、电缆与管道连接点等)布置规划和建模 12.2.2防腐专业可根据项目需要参与模型审查,

7.12.3防腐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7.12.3.1模型中防腐设施应进行编号和命名。

7.12.3.1模型中防腐设施应进行编号和命名。 7.12.3.2防腐设施应与其他设施进行碰撞检查

7.13.1管道应力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管道应力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5执行

Q/SY06803.22018

7.13.2管道应力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图15管道应力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13.2.1管道应力专业数据集成平台上获取工艺管线表,生成项目管道临界管线表。 7.13.2.2根据临界管线表,从三维设计平台中获取对应管道和设备模型,导入应力分析计算软件, 进行管道应力分析计算。 7.13.2.3生成应力分析报告,同时将管道载荷数据返回三维设计平台,并向管道布置专业提出支架 设计要求。 7.13.2.4管道应力专业应参与三维模型审查

7.13.3管道应力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13.3.1应力分析采用的方法、应力合格评定规则、应力组合工况、应力计算参数规定以及管口 规定等应进行审查,并依据设计规定检查应力分析结果。 13.3.2管道载荷的合理性应进行评价,必要时修改管道走向,以降低支撑设计工程量,

7.14.1管道材料专业设计工作流程

管道材料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可按图16执行。

Q/SY 06803.22018

7.14.2管道材料专业设计工作内容

图16管道材料专业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7.14.2.1通过接收工艺专业智能PFD流程,完成材料选型设计,并发布材料选择图(MSD)、管道 材料设计统一规定,以及管道等级索引;并根据管道材料设计规定、管道等级索引表,以及管道壁厚 计算书,编制管道等级库和管道等级规定,由工程设计支持(EDS)工程师向工艺系统设计平台和三 维设计平台发布。 7.14.2.2通过接收工艺专业管道特殊件、特殊阀门、管道条件后,在数据集成平台上完善管道特殊 件数据表、特殊阀门数据表及管道表。 7.14.2.3管道等级库完成后,通过提取管道等级库中通用阀门的属性参数和材料编码,进人数据集 成平台,编制完善通用阀门数据表,供阀门采购和制造。 7.14.2.4材料管理平台通过获取管道安装材料数据,生成管道材料清单(BOM),并进行材料统计(MTO)。

Q/SY06803.22018

备料版材料清单,60%审查后发布预采购版材料清单(70%~80%材料量),最终模型批准后发布 0%材料清单,并开展材料请购工作。 4.2.6管道材料专业应建立和维护企业级材料编码库,并通过企业级材料编码库编制管道等级库 计管道材料

7.14.3管道材料专业协同设计要求

7.14.3.1管道外径系列、法兰标准、端部形式等应检查一致性,以保证管道的可连接性。 7.14.3.2各类管道组成件应准确定义,避免采购风险

7.14.4非管道材料数据库设计

7.14.4.1非管道材料数据库宜由材料使用对口专业完成。相关专业根据项目情况,编制本专业材料 使用规定和材料分类清单,并通过企业级材料编码平台创建专业材料数据库和带编码材料手册,由 EDS专业在三维设计平台上发布使用。 7.14.4.2非配管专业基于三维模型进行材料统计可由三维设计平台或材料管理平台完成,最终统计 数据应进入材料管理平台。

7.15健康安全环保(HSE

三维协同设计过程中,应按HSE检查内容开展相关设计工作,并在各阶段进行专项审查。HSE 设计、检查主要内容如下: a)全厂应急逃生设计,包括逃生道路、逃生通道和逃生门等。 b)安全间距复核,包括防火防爆间距和定量安全分析间距。 c)噪声设备、明火设备、高温设备、高压设备、可燃液体(气体)储罐等HSE敏感性设备布置。 d)释放源分析与爆炸危险区域划分设计。 e)固定式消防灭火设施的可操作性、合规性分析与设计。 f)风向标、场地标识、防雷设施、防静电设施、应急物资的布置设计。 g)现场报警器、应急按钮、扩音通话站、扩音器、洗眼器等应急设施的布置设计。 h)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惰性气体、纯氧、蒸汽等介质的排放设计。 i)高低温设备管道防护设计,转动设备防护设计。 j)场地照明分析,场地视频监控分析。 k)人机工程审查。 1)其他防护设施和安全设备设计

工程设计支持(EDS)专

Q/SY 06803.22018

台功能给出合理化建议。 f)通过平台功能进行定制,辅助设计和管理人员快速进行设计进度查询、工程量统计、模型动 态浏览等。 g)定期收集各业务部门关于使用协同设计平台的意见反馈,协调解决专业间的协同设计问题。 h)在项目实施过程中,EDS应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参与设计并配置专业负责人,负责平台系统 管理员工作,对项目数据库进行创建和维护,对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协同设计平台技术支持。 i)组织各专业对协同设计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并配合开展项目数字化移交。

8.1依据法律法规、标准以及项目规定,进行三维数据库、三维模型及成果文件检查。 8.2在通过三维设计软件生成设计图表成果文件之前,按照设计规定,对三维模型和数据库进行 致性检查,并发布检查报告。数据一致性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a)材料描述与元件类型、元件尺寸一致性检查。 b)电缆、管道元件首尾的连接的完整性检查。 c)最小直管段检查,避免直管段长度小于设计规定。 d)“十字”焊缝检查,避免有缝管件对管件连接时产生“十字”焊缝。 e)元件对齐检查,避免因误操作导致的模型错位。 f)管道等级一致性检查,检查不同等级的材料是否被强行组对连接,检查等级变换位置是否错误。 g)元件可连接性检查,避免不同端部形式或不允许直接连接的元件(如法兰焊接法兰)被强制连接。 h)螺栓检查,确保螺栓规格、螺栓长度满足连接件要求。

8.2在通过三维设计软件生成设计图表成果文件之前,按照设计规定,对三维模型和数据库进行一 致性检查,并发布检查报告。数据一致性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a)材料描述与元件类型、元件尺寸一致性检查。 b)电缆、管道元件首尾的连接的完整性检查。 c)最小直管段检查,避免直管段长度小于设计规定。 d)“十字”焊缝检查,避免有缝管件对管件连接时产生“十字”焊缝。 e)元件对齐检查,避免因误操作导致的模型错位。 f)管道等级一致性检查,检查不同等级的材料是否被强行组对连接,检查等级变换位置是否错误。 g)元件可连接性检查,避免不同端部形式或不允许直接连接的元件(如法兰焊接法兰)被强制连接。 h)螺栓检查,确保螺栓规格、螺栓长度满足连接件要求。 8.3针对三维模型设计输入的完整性进行检查。该检查应在设计及校审过程严格执行,并在项目节 点进行关键输入条件的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a)P&ID图与管道模型的一致性。 b)专项评价报告要求与模型的一致性。 c)设备、仪表制造图与模型的一致性。 d)二维设计图纸与三维搭建模型的一致性。 e)各专业建模内容规定与模型设计深度的一致性。 f)审查确认意见与模型修改的一致性。 g)管道应力分析报告与管道模型、支架结构形式、钢结构载荷的一致性。 h)其他设计输入条件、技术规定、建设方特殊要求等与设计模型的一致性。 8.4模型各设计阶段及设计岗位均应开展模型碰撞检查,并及时解决模型碰撞问题。 8.4.1模型碰撞检查用于解决模型中各物理对象空间占位冲突问题,包括: a)同一设施的两个基本元件或子结构之间碰撞。 b)不同设施的两个结构之间的碰撞,如钢结构与管道的碰撞、阀杆开启与相邻物体间的碰撞 c)虚拟对象与实体对象的碰撞,如最小安全通道与阀门手轮的碰撞,换热器抽芯空间与构筑物 的碰撞。 d)其他碰撞,如管道间的最小安装间距,保温层与相邻管道、钢结构碰撞。 8.4.2三维设计过程中应在模型中创建完整的三维模型,并通过软件定制不同碰撞形式的判断原则, 开展碰撞检查,并发布碰撞检查报告。完整三维模型应包括设备、管道、结构等实体对象,以及操作 空间、检修空间、安全通道等虚拟对象。 8.4.3在模型30%、60%、90%、100%设计阶段,应由配管专业拿总对模型进行整体碰撞检查,并组 织各专业进行碰撞关闭。

8.3针对三维模型设计输入的完整性进行检查

日)同一设施的两个基本元件或于结构之间碰撞。 b)不同设施的两个结构之间的碰撞,如钢结构与管道的碰撞、阀杆开启与相邻物体间的碰撞。 c)虚拟对象与实体对象的碰撞,如最小安全通道与阀门手轮的碰撞,换热器抽芯空间与构筑物 的碰撞。 d)其他碰撞,如管道间的最小安装间距,保温层与相邻管道、钢结构碰撞。 8.4.2三维设计过程中应在模型中创建完整的三维模型,并通过软件定制不同碰撞形式的判断原则 开展碰撞检查,并发布碰撞检查报告。完整三维模型应包括设备、管道、结构等实体对象,以及操作 空间、检修空间、安全通道等虚拟对象。 8.4.3在模型30%、60%、90%、100%设计阶段,应由配管专业拿总对模型进行整体碰撞检查,并组 织各专业进行碰撞关闭

织各专业进行碰撞关闭。

Q/SY 06803.22018

.5管道三维设计模型关闭前,应开展智能P&ID与管道模型的数据一致性校验,校验内容包括: a)管道及管道元件名称、编号、等级、规格、流向一致性。 b)管道操作条件、设计条件一致性。 c)管道无损检测、压力试验、吹扫清洗要求的一致性。 d)管道防腐、绝热参数的一致性。 e)管道元件数量、型号以及安装逻辑顺序的一致性

9.1.1三维模型审查前,所有设计专业应对模型的安全性、正确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可实施性 和经济性进行检查、核实。 9.1.2三维模型审查应对标准规范、项目规定、工艺流程、用户方或建设方的要求及其他规定的执行 情况进行确认。 9.1.3三维模型审查应按30%、60%、90%三个阶段进行。 9.1.4批准施工图版三维模型前,应对输入条件和评审意见进行确认,建立三维模型遗留问题清单

2.1项目模型审查参与人员或部门应包括建设方或用户方负责人和专业代表、施工方、工程监理 设计参与专业、外部专家。 2.2项目模型审查应由用户方或建设方组织。

9.3.1在用户方或建设方审查前应开展设计内部审查。

a)总平面布置图。 b)设计统一技术规定。 c)P&ID图。 d)设备布置图。 e)设备一览表和设备详图。 f)应力管线的管线索引及应力分析报告。 g)管道等级表。 h)其他过程文件和中间成果。

9.4.1项目模型审查应形成审查记录和会议纪要

9.4.1项目模型审查应形成审查记录和会议纪要。 9.4.2审查记录应包含三维审查模型截图。

5.130%模型阶段应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a)厂(站)内各类设施、厂(站)外相关区域及设施安全间距审查应按相关安全规范执 b)全厂总体布局审查。

5.130%模型阶段应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a)厂(站)内各类设施、厂(站)外相关区域及设施安全间距审查应按相关安全规范执行。 b)全厂总体布局审查。

Q/SY 06803.22018

c)设备吊装及检维修空间审查。 d)地下管网、系统管廊、电缆沟、场地照明以及道路布置规划审查,避免不同设 并有利于施工组织。 e)装置区设备布置审查。 f)管廊布置审查。 g)建筑物布局。 h)对消防设施布局进行审查,满足消防作业半径需要,并能安全到达。 i)对主工艺管线的布置方案进行审查,并检查应力分析报告。 j)对火炬放空主管线布置进行审查,满足管道内液体自流进入放空分液罐的要求。 k)针对需提前采购的特殊材质管道进行详细审查。 1)实施模块化的装置,结合模块化运输限制和设备尺寸,进行模块划分方案审查。 m)按7.15要素以及模型深度,进行HSE专项检查。 n)对模型碰撞进行检查

9.5.260%模型阶段应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a)对30%模型审查意见修改情况进行确认和关闭, b)装置内安全通道设计审查。 c)设备人孔与平台的相对高度以及开启方向审查。 d)设备、管道、桥架三维布置方案审查,管道模型与P&ID一致性审查。 e)流量计前后直管段长度审查,超声波流量计传感器碰撞检查。 f)有特殊配管要求设备的管道安装审查 g)结构平台设计合理性,平台之间的连通性审查, h)应力分析报告检查。 i)设备、阀门、仪表、接线箱、操作柱等设施可操作性审查,以及装置内操作、观察用梯 平台设计审查。 j)装置内照明、可燃气体检测、火焰检测布置合理性审查。 k)建构筑物空间尺寸审查,厂房内吊车安装高度审查。 1)典型管道支架及特殊支架审查。 m)公用工程站、辅助设施(如蒸汽分配站和冷凝水回收站等)布局满足作业半径需要。 n)设备、阀门、仪表的操作、检修空间审查。 0)实施模块化的装置,对模块拆分方案、各拆分点设计以及拆分后固定方案进行详细审查。 P)按7.15要素以及模型深度,进行HSE专项检查。 减描型撞进德检杰

0%模型阶段应审查以下

a)对60%模型审查意见修改情况进行确认和关闭 b)对管道支撑设计完整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 c)对装置内的分支桥架、穿线管、操作柱布置进行审查。 d)按7.15设计要素,进行HSE专项检查和关闭。 e)对模型碰撞进行检查。 f)按第8章规定,进行模型完整性评价,并发布评价报告

9.6模型修改及审查关闭

Q/SY06803.22018

闭审查意见。对无法关闭的评审意见,应建立遗留问题清单。

9.7 三维模型颜色 9.7.1三维模型配色可参考SY/T0043和GB2893进行。 9.7.2三维模型配色应对模型中的各类主要设施进行区分,以便于快速识别和区分模型。 9.7.3各类设施的模型配色可参考表1至表6执行。

9.7.1三维模型配色可参考SY/T0043和GB2893进行。 9.7.2三维模型配色应对模型中的各类主要设施进行区分,以便于快速识别和区分模型 9.7.3各类设施的模型配色可参考表1至表6执行

Q/SY 06803.22018

表3电气、仪表、通信模型配色表

表4建构筑物模型配色表

表5总图、道路模型配

表6HSE及其他模型配色表

Q/SY 06803.22018

9.7.4用户方或建设方有特殊要求时,可按照其要求配色,

10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基础库及模板建设

10.1工艺设计系统基础库

工艺设计系统基础库包括: a)工艺系统图例符号库。 b)工艺参数属性字典库。 c)标准化工艺仪表流程库(典型图)。 d)电气、仪表、通信典型接线图库(典型图)。

10.2三维设计系统基础库

三维设计系统基础库包括: a)管道类三维元件库。 b)参数化设备模板库。 c)参数化在线仪表元件库。 d)其他离线仪表元件库。 e)电气、阴极保护元件库。 f)暖通元件库。 g)参数化建筑元件库。 h)钢结构库。 i)混凝土数据库。 ji)多专业实体支架库。 k)元件重量库。 1)典型设备配管模型库。 m)定型模块库

10.3工程材料基础库

GB/T 50105-20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工程材料基础库包括: a)工程材料编码结构及属性字典库。 b)工程材料编码库。 c)多专业材料等级库(管道等级库、照明材料库、防腐等级库、绝热等级库等)。 d)材料重量库。

10.4.1表格类,包括工艺管线表,各类设备、仪表、阀门、特殊件一览表和数据表,用电负荷统计 表,电缆表,材料统计表(MTO和BOM),井(包括阀门井、检查井、水封井等)表,以及设计过 程条件数据表等。 10.4.2图纸类,包括P&ID图、系统回路图、因果图、接线图,设备平面布置图、管道平面布置图、 管道ISO图、桥架平面图、桥架ISO图等。 10.4.3当第三方专业设计软件中有满足本专业的图表模板时,宜采用专业软件自带模板,或基于软 件自带模板进行修改调整。

Q/SY 06803.22018

1.1三维协同设计过程中,应针对以下软件或平台开展接口开发: a)管道应力分析软件、三维协同设计平台、结构设计软件、结构分析软件之间的接口开发。 b)总图、建筑、设备三维设计软件与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之间的模型接口开发。 c)材料管理平台与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工艺系统设计平台、工艺数据集成平台、自控设计平台 间的接口开发。 d)材料管理平台与采购管理平台、施工管理平台间的接口开发,以及三维设计平台(软件)与 施工管理平台、机械加工设计软件间的接口开发。 e)数字化移交平台与三维协同设计平台数据和模型接口开发。 1.2软件或平台接口开发过程中的数据模型结构可参考ISO15926执行。

1.1三维协同设计过程中,应针对以下软件或平台开展接口开发: a)管道应力分析软件、三维协同设计平台、结构设计软件、结构分析软件之间的接口开发。 b)总图、建筑、设备三维设计软件与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之间的模型接口开发。 c)材料管理平台与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工艺系统设计平台、工艺数据集成平台、自控设计平台 间的接口开发。 d)材料管理平台与采购管理平台、施工管理平台间的接口开发,以及三维设计平台(软件)与 施工管理平台、机械加工设计软件间的接口开发。 e)数字化移交平台与三维协同设计平台数据和模型接口开发。 1.2软件或平台接口开发过程中的数据模型结构可参考ISO15926执行。

12.1实施数字化信息移交前,应由工程建设组织单位建立工程设施对象完整的项目分解结构(PBS) 和工作分解结构(WBS),应对工程信息进行完整性编码,或建立编码规定及规则。 12.2实施模型交付时,项目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应与数字化移交平台进行集成。协同设计与数字化移 交可同步执行。 12.3三维协同设计信息数字化移交的深度和质量应满足工程项目信息化业务建设需求,并满足相关 文件编制规定。 12.4设计信息应按项目设计里程碑计划进行移交,并编制详细移交计划。 12.5三维协同设计信息交付前应开展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关联性检查和移交进度检 查,形成完整的数字化工程信息系统,并实施交付。 12.6三维协同设计交付的信息及交付过程应执行统一的标准,确保信息格式、命名、编号、版次等 满足数字化平台接收要求和用户使用要求。 12.7移交涉密信息时,应制定涉密信息移交策略,履行涉密信息管理程序。 12.8三维协同设计信息数字化移交的具体要求见Q/SY01015

DB34/T 3080-2018 大型泵站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设计规范Q/SY06803.22018

695.1三维设计导则第1部分:炼油化工建设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企业标准 三维设计导则 第2部分:油气田地面建设项目 Q/SY 06803.2—2018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一号楼) 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排版印刷 (内部发行) 880×1230毫米16开本2印张57千字印1—400 2019年1月北京第1版2019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书号:155021·19104定价:40.00元 版权专有不得翻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