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20-2016 石油类污染场地勘查与修复技术规范

DBJ61/T 120-2016 石油类污染场地勘查与修复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61/T 120-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77.6K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06117
下载资源

DBJ61/T 120-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61/T 120-2016 石油类污染场地勘查与修复技术规范

h(x,y,z,O)=ho(x,y,z) C(x, y, z, O)=Co(x, y, z)

(3)边界条件 第一类边界条件: 指已知边界上水头、溶质浓度分布状况的边界条件

DB31T 1266-2020 乘用车自主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pdfh(x, y, z, t)I r. =hi(x, y, z, t)

Ci(x,y,z,t)是第一类边界上的浓度函数。 第二类边界条件: 指已知边界上流量、污染物弥散通量的边界条件

K()h I ²=q(x,,z,t)

式中:n—第二类边界外法线方向单位向量; q(x,,z,t)是第二类边界的上流量。

f(α,,z,t)是第二类边界上给定的污染物弥散通量。 第三类边界条件:

指已知边界上水头和其法向导数的线性组合、污染物对 弥散通量的边界条件

dn + αh)Ir, = β(x,y,z,t) an

g(x,y,z,t)是第三类边界上给定的污染物对流弥散通量。 D. 0.12木 模型识别与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模拟的地下水流场、污染物浓度要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模拟地下水的动态过程要与实测的动态过程基本相似; 模拟的地下水均衡变化与实际要素基本相符; 4 识别的水文地质参数要符合实际水文地质条件。 D.0.13 3采用数值法计算时,应采用拟合校正方法进行参数识 别和模型验证;数值模型的识别和检验,应利用相互独立的不 同时段的资料分别进行。 D.0.14修复效果预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计算区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分析,确定不同年份的降 水量、蒸发度、河流水位、河川径流量等; 2根据预测年限分时段预估边界流量、水位、垂向交换水 量等; 3 论证地下水初步修复方案是否满足技术、经济和环境的 要求; 4预测成果的精度应采用地下水修复数值模型计算的地下 水均衡结果分析评价:

1对计算区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分析,确定不同年份的降 水量、蒸发度、河流水位、河川径流量等; 2根据预测年限分时段预估边界流量、水位、垂向交换水 量等; 3 论证地下水初步修复方案是否满足技术、经济和环境的 要求; 4预测成果的精度应采用地下水修复数值模型计算的地下 水均衡结果分析评价; 5提出推荐的修复方案

附录E污染场地修复方案编制基本要

付录E污染场地修复方案编制基本要求

1项目概况 1. 1 项目背景 1. 2 修复的必要性及意义 1. 3 执行的技术标准 1.4采用的勘查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5方案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年限 2污染场地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2. 1 污染场地交通位置 2. 2 地形、地貌 2.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 4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2. 5 场地周围对工程影响的不良因素 3污染场地污染特征 3.1污染区的生态环境 3.2 污染源的基本情况 3.3污染范围及污染程度 4污染场地修复目标 4.1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利用现状 4.2污染风险控制程度 4.3修复目标 51 修复方案 5.1修复技术现状及修复技术路线 5.2修复方案技术分析

5.37 修复方案可行性论证 5. 4 修复工程量及修复费用估算 5. 5 修复方案比选 5. 6 确定修复方案 6 监测 6. 1 修复工程中的监测 6.2修复工程验收监测 7安全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 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 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 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 4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6 《污染场地术语》HJ682 7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 7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 8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 9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 10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 11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 12 《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350

石油类污染场地勘查与修复技术规范

1总则 45 3 基本规定 46 4 污染场地勘查 4.1一般规定 : 47 4.2污染场地土壤勘查 ... 4.3污染场地地下水勘查 : 49 土壤、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50 5.1土壤样品的采集 : 50 .. 5.2土壤样品的测试 50 · 5.3地下水样品的采集 5.4地下水样品的测试· 51 污染场地监测 52 6.1 一般规定 : 52 6. 2 修复监测 52 6. 3 工程验收监测 : 53 污染场地污染程度划分 55 8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56 8.1一般规定 56 8.2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56 8.3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 8.4复合修复技术 60 9 修复方案编制 61 9. 1 一般规定 9. 2 修复方案编制基本要求 61 附录 D 地下水修复模拟计算 62

1.0.1本规范是针对石油类污染场地的勘查、修复、监测而编 制的一本综合性规范。目前,石油类污染场地修复的方法有多 种,有的修复方法比较成熟,在修复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了在修复过程中能够结合污染特点 选用有效的修复方案,达到经济合理、保护环境的目的,制定 本规范。

种,有的修复方法比较成熟,在修复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了在修复过程中能够结合污染特点 选用有效的修复方案,达到经济合理、保护环境的目的,制定 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陕西省石油开采、运输、装卸、加工和使 用过程中,泄漏和排放引起的污染场地的勘查修复及监测。目 前,陕西省的石油污染主要为原油和成品油的渗漏,污染土壤 及地下水。对于石油类污染的地表水,目前修复、监测有较完 善的处理措施,本规范不做具体规定。 1.0.3由于污染场地的地层结构、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及

1.0.2本规范适用于陕西省石油开采、运输、装卸、加

用过程中,泄漏和排放引起的污染场地的勘查修复及监测。目 前,陕西省的石油污染主要为原油和成品油的渗漏,污染土境 及地下水。对于石油类污染的地表水,目前修复、监测有较完 善的处理措施,本规范不做具体规定。

边界条件不同,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也不同。因此,编制方案前 应采取相应的勘查手段,查明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对修复方 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比选,选用最优的修复方案。

1.0.4由于石油类污染场地的多样

3.0.1场地污染范围的分布与污染源所在场地土的结构及地下 水的径流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修复方案设计前应首先采 取现场勘查工作,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污 染的平面和空间分布范围及污染的程度,取得修复设计所需的 参数

查天纲是对勘查工作的总策划,对勘查工作量的布置、水样土 样采取及检测、现场试验等提出相应的要求。

朵地下水要达到满足使用功能的标准

和污染地下水要达到满足使用功能的标准

3.0.4~3.0.5石油类污染物含有多种重金属因子,选用

3. 0. 4 ~ 3. 0. 5

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采用的技术参数要经过 科学实验对比,防止发生其它重金属的二次污染

4.1.1石油污染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查,与传统的工程 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有所不同。其主要目的是查明场地的石油 类污染现状并分类,提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措施建议,为 修复提供相应依据,避免污染场地使用对人类的生活及动植物 造成影响。勘查工作大纲是根据污染场地的地质条件、染污情 况,制定在技术与经济上合理的工作计划,使得勘查手段和勘 查工作量的布置做到有的放矢。

4.1.1石油污染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查,与传统白

4.1.2~4.1.3勘探方法宜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选择。由于场

土壤或地下水存在污染的问题,而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扰 散、迁移存在明显差别,应分别进行勘查,针对土壤污染和地 下水污染的勘察点应布置在有代表性地段

4.1.4水文地质勘查孔的孔深、孔径应根据试验的目的

试验设备、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具体可参照 国家标准《供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

4.1.5污染场地勘查是一项有潜在危险的工作,应高度重视,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勘查过程应严格执行环境、安全、职 业健康的相关具体要求,杜绝发生二次污染及造成人身伤害。 4.1.6对突发石油类污染事故,勘查工作应在起动应急预案基 础上,由应急指挥部统一部署,以免引起相互作业影响。该阶 段主要工作目的是查明“渗漏源,截断污染源,控制污染扩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勘查过程应严格执行环境、安全、取 业健康的相关具体要求,杜绝发生二次污染及造成人身伤害

础上,由应急指挥部统一部署,以免引起相互作业影响。该阶 段主要工作目的是查明“渗漏源,截断污染源,控制污染扩 散”,防止和减少污染扩散。

4.2污染场地土壤勘查

4.2.1本条规定了污染场地土壤勘查的基本内容,是乡

方案主要依据和工程分析所需要的基本内容。 4.2.2本条规定了勘查工作应满足的基本要求。现场调查范围 以污染场地内为主,并包括污染场地周围一定区域。周围区域 的范围应由现场调查人员根据污染物可能迁移、扩散的范围来 判断,将污染造成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异常迹象全部反映出来。 污染场地勘查是以获取场地岩土物理参数、水文地质特征 和参数以及场地污染物特征(如种类、特性、空间分布、深度 扩散、迁移等)内容。钻探方法选取应综合考虑污染场地中污 染物的(污染源)特点,岩土特性、环境敏感性等因素,可以 在常用钻探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法,以满足取样、测试与试验要 求。由于污染场地与一般场地不同,石油类污染物较易挥发 强刺激,所以应对土壤现状及时描述、判断。施工结束后对钻 孔、探井、探槽应及时回填,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4.2.3勘查工作量布置是保证取样、测试和试验的基础。根据 已往工程经验,对污染分布范围较大,污染分布均匀的场地 宜采用网格状布点比较适宜,点状污染源宜采用放射状。在陕 西地区主要分布是黄土,由于大孔及垂直节理发育,垂直向渗 透性大于水平向,污染后形成污染体是近似圆台形,采用放射 状布置勘查点能更好反映污染实际状况;管线渗漏点可能呈串 珠状沿管线走向分布,所以宜采用综合布点方法。勘查点布置应 尽量逐步推进,可以从初步确认污染严重的区域开始布置,逐渐向 外确认污染边界

4.2.2本条规定了勘查工作应满足的基本要求。现场调查范围

4.2.3勘查工作量布置是保证取样、测试和试验的基

已往工程经验,对污染分布范围较大,污染分布均匀的场地 宜采用网格状布点比较适宜,点状污染源宜采用放射状。在陕 西地区主要分布是黄土,由于大孔及垂直节理发育,垂直向渗 透性大于水平向,污染后形成污染体是近似圆台形,采用放射 伏布置勘查点能更好反映污染实际状况:管线渗漏点可能呈串 珠状沿管线走向分布,所以宜采用综合布点方法。勘查点布置应 尽量逐步推进,可以从初步确认污染严重的区域开始布置,逐渐向 外确认污染边界。

4.3污染场地地下水勘查

4.3.1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查主要任务除了查明场地水

条件外,重点应查明场地地下水现状及污染分布特征。现阶段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刚刚起步,勘察工作仍未正式涉足该行业 缺乏污染勘查工程经验及具体要求,因此,勘查工作具体内容 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条根据已有工程经验规定了具体工作内容, 以便在编制勘查大纲时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保证实施过程中 的质量及质量控制。 水文地质勘查应做好场地调查工作,对场地及周围的井 泉等进行采样监测。钻进过程中应针对地下水的颜色和气味等 初步判断污染的范围

4.3.2~4.3.3勘查点布置应在充分调查基础上,根据掌握白

汤地水文地质资料,结合场地可能污染的范围布设,应能覆盖 场地地下水污染区且充分考虑地下水流场和污染源分布特征, 般沿地下水流向布设,井间距应沿远离污染源方向由密至疏 布设。当场地面积较小,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勘查线、点 旬距取小值,对缺乏区域资料的场地宜在污染区外布置一定数 量勘查点。 4.3.4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

地质条件,工程重要性、修复参数的要求等进行选择。

5土壤、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I. 对不件的器具及完方法做, 优, 以兄木果 的土壤受到二次污染。 5.1.4石油类污染土壤具有挥发性,因此,采样时应将样品装 满密封。

5.1.4石油类污染土壤具有挥发性,因此,采样时应将样品装

5.2.1~5.2.2本节的具体测试方法参照了《全国土壤污染状 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 《土壤石油类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征求 意见稿)的要求。

5.3地下水样品的采集

5.3.1-5.3.6目前,对于地下水石油类的测定方法,国家相 关标准还没有具体要求。本规范中参照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 技术规范》(HJT91)的相关规定,结合了实际工作的具体操作 要求。

5.4地下水样品的测试

1~5.4.2地下水样品的测试要求参照了《水质石油类和 直物油类测定》(HJ637)的规定。

6.1.3本规范考虑土层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能影响污染物迁移 和转化过程,因此要求不同类型的土层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 6.1.4当修复工程需要本规范规定监测因子以外的其他指标以 确定工艺参数时,也应将其作为监测因子,必要时可根据污染 油品的性质及污染源样品分析结果确定需要补充的监测因子

6.2.2当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场地污染指

6.2.2当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场地污染指标的变化 讲行工艺调整时,应进行污染场地修复监测,该时间一般不确 定,但考虑如修复工程实施周期过长时,污染物可能进一步发 生迁移转化作用,因此本规范建议在修复工程实施周期内至少 每3个月进行一次。

6.2.3考虑修复工程质量控制要求,需要对每个土壤样

的体积做出限定,过大可能导致监测样品不全面,过小文会严 重增加监测工作量,造成浪费。因此本规范参照《场地环境监 测技术导则》(HJ25.2)要求,确定为500m²。

由于其温度条件或处理方法等会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等废气,可 能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采取淋洗等处理技术时,会产生一定 的废水排放,可能对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在距离居民居住区

较近时,修复工程的机械和车辆还可能有一定的噪声影响;因 此在修复过程中应对以上污染物进行必要的监测,并对其进行 有效处理达标排放,以防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监 测采样频次参照《环境监理工作制度(试行)》(环监1996 388号)中第3条款现场环境监理规定“对重点污染源及其污染 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理每月不少于1次:对建设项目、限期修复 项目现场监理每月不少于1次”,因此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的各 类污染物排放源监测频次按每月1次执行。

6.3.2验收监测中不应忽视可能受到修复工程影响的 染场地。

6.3.2验收监测中不应忽视可能受到修复工程影响的周边非污 染场地。 6.3.3十壤监测布点一般都是先将场地划分为监测地块,然后 在监测地块中设置一定数量的采样点,本规范参照《场地环境 监测技术导则》(HJ25.2)要求,规定每个监测地块面积不超 过1600m。如场地包括多个受污染的区块且区块间有明显的界 限,或场地中有不同的土地使用功能,也可先将场地划分成不 司的区块。监测点数量则考虑至少应在污染点和其四个方向各 设置1个监测点位,因此本规范建议不宜少于5个。 对于每个监测地块,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垂直方向层次的 划分应综合考虑污染物迁移情况、土壤特征等因素确定。必要 时应分表层土和深层土分别布设监测点位,采样最大深度应直 至未受污染的深度为止,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 度。因此土壤垂直方向上的分层采样,本规范参照《场地环境 监测技术导则》(HJ25.2)要求,规定3m以内土壤的采样间隔 为0.5m,3m~6m采样间隔为1m,6m至地下水采样间隔为

2m 侧壁监测一般均先等分成段,每段设置一个监测点位。本 规范按照矩形考虑,中心增加一个监测点,因此规定监测点数 不宜小于5 个。

不宜小于5个。 6.3.4如采取原位隔离等修复措施,在验收后仍需考察修复工 程措施效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进行污染场地回顾性评 估监测。

程措施效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进行污染场地回顾性评 估监测。

应在二次修复后再次进行工程验收监测

7污染场地污染程度划分

7.0.1污染场地土壤按使用功能和环境保护目标分为四类,同 时也是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选择的依据。如化学法可用于III 类、IV类,但不宜用于I类,II类。IV类主要针对陕西省众多 的油气田站场,各种修复方法均可。

时也是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选择的依据。如化学法可用于 类、IV类,但不宜用于I类,II类。IV类主要针对陕西省众≤ 的油气田站场,各种修复方法均可。 7.0.2土壤污染评价指标限值参考了现有已知标准,给出了本 规范限值规定,如:《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展览会 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T350等。

7.0.3地下水中有关石油类的控制指标在相关的技术标准中土

没有,因此,采用了用污染场地背景值作为评价是否污染的标 准,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背景值一般选用污染场地上游未 污染场地的背景值。 7.0.4~7.0.5本规范主要评价的是石油类单因子的污染,因 此,推荐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方法进行评价。

没有,因此,采用了用污染场地背景值作为评价是否污染的标 准,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背景值一般选用污染场地上游未 污染场地的背景值。

此,推荐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方法进行评价。 我省某石油类污染场地,对19个监测井内采集的36个水试 样进行了检测,石油类指标范围0.08mg/L~11.0mg/L,场地背 景值为0.08。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进行划 分,分为了两个区。1区重度污染区:石油类浓度指标基本介 于0.20mg/L~10.0mg/L之间:Ⅱ区轻度污染区:石油类浓度 指标基本介于0.08mg/L~0.20mg/L之间。根据污染程度的不 同,修复方案设计在两个区域分别采用了不同井距布设

8.1.1原位修复是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修复的过程,土壤的原 始位置没有扰动;而异位修复指污染土壤被挖掘暂时或者永久 离开原始位置进行修复,包括在原地对挖掘的土壤进行修复以 及将挖掘出的土壤运至异地进行处理两种模式。 8.1.4对于污染场地的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废有机溶剂 与含有机溶剂废物,以及在修复过程中产生的上述物质被列入 环保部颁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部令第39号)” 因此应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和 《危险废物填理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等国家污染物控制 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 8.1.5污染场地环境条件是指污染范围及深度,地形条件、土 体结构及地下水环境条件等

始位置没有扰动;而异位修复指污染土壤被挖掘暂时或者 离开原始位置进行修复,包括在原地对挖掘的土壤进行修复 及将挖掘出的土壤运至异地进行处理两种模式。

8.1.4对于污染场地的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废

8.1.5污染场地环境条件是指污染范围及深度,地形条件、

8.2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8.2.2置换技术是将污染土壤通过深翻到土壤底层、或在污染 土壤上覆盖新土、或将污染土壤挖走换上未被污染的土壤的方 法。用清洁的土壤置换污染土壤的换土法,换土深度达到60cm, 可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污染厚度大于5m的土壤由于工程量过 大,不宜采用。

8.2.3土壤气相抽提是利用物理方法去除不饱和土壤中挥发性

有机组分污染的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在污染土壤上打孔通风, 利用真空设备产生负压驱使空气流过污染的土壤孔隙,从而夹 带挥发性有机组分流向抽取系统,抽提到地面后收集和处理。 为增加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速,可在污染土壤中安装若干空气注 射井。一般气相抽提系统包括抽提井、真空泵(或引风机)、气 液分离装置、气体收集管道、气体净化与处理设备以及其它附 属设备。

8.2.4热脱附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过程:

将目标污染物挥发成气态与土壤分离的过程;二是将含有目标 污染物的尾气进行冷凝一收集一焚烧等处理至达标后排放的过 程。按温度高低可分为低温热处理技术(土壤温度为150~ 315℃)和高温热处理技术(土壤温度为315~650℃):分别用 于处理轻质油污染和重油污染。 热脱附技术也分为原位处理和异位处理两种,目前广泛利 用的是异位热脱附技术,多是针对汽油、苯等低沸点挥发性有 机物污染的土壤修复,其脱附效率在99.99%以上:但自前对 沸点高、挥发性低的有机物污染土壤热脱附修复研究甚少。该 技术的缺点是黏粒含量高的土壤处理比较困难,处理含水量高 的土壤耗电量多;由于成本较高,仅适用于小面积且污染情况 比较严重的情况,

8.2.5原位土壤淋洗修复技术适用于水力传导系数大于10

土等;异位土壤淋洗修复技术适用于粘粒含量低于25%的土壤。 8.2.6一些研究表明,混合溶剂(乙酸乙醋、丙酮和水的比例 为5:4:1)在温度为常温、萃取时间为10min和液固比为8: 1的萃取条件下,对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的去除率都达到了

为5:4:1)在温度为常温、萃取时间为10min和液固比为8: 1的萃取条件下,对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的去除率都达到

90%以上,并目对砂土中石油烃污染物的去除率更高,达到 95%以上。说明溶剂萃取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去除 土壤中的石油污染。 由于溶剂萃取过程中所用的大部分有机溶剂具有一定的毒 性,且具有易挥发和易燃易爆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萃取操 作过程中,部分萃取设备的运行都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通过 监测修复后的土壤中所含污染物和溶剂的含量是否已经降到所 要求的标准以下,如果已经达到预期目的,这些土壤才可以进 行原位回填。

行原位回填。 8.2.7土壤烧技术是将挖掘出的石油污染土壤在焚烧炉中焚 烧,使污染物降解为低分子烟气,同时焚烧过程还必须经过除 尘、冷却和净化处理,达标排放,焚烧后的土壤回填。焚烧技 术处理污染土壤的关键是土壤颗粒大小和含水量,颗粒太大处 理效率低,含水量太高需要较多的能源。该方法可将土壤石油 污染物完全处理,但成本较高。在废气排放中,必须满足相应 的“危险废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8.2.8土壤耕作技术是针对农地、草地等中度污染以下的污染 场地修复,主要通过耕作、施肥等,进行物理稀释,以及为生 物降解、光降解污染物提供有利条件。由于一般的耕作深度只 有20cm,深耕只有40cm:同时植物的根系主要在离地表1m的 范围生长,因此对于污染深度大于1m的效果相对较差。同时 在总石油烃浓度高于5000mg/kg时,已经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通过耕作管理来提高植物的降解能力得不到发挥,效果较差

烧,使污染物降解为低分子烟气,同时焚烧过程还必须经过除 尘、冷却和净化处理,达标排放,焚烧后的土壤回填。焚烧技 术处理污染土壤的关键是土壤颗粒大小和含水量,颗粒太大处 理效率低,含水量太高需要较多的能源。该方法可将土壤石油 污染物完全处理,但成本较高。在废气排放中,必须满足相应 的“危险座物林必士气污沈物排放标准”

8.2.8土壤耕作技术是针对农地、草地等中度污染以下的污染

场地修复,主要通过耕作、施肥等,进行物理稀释,以及为生 物降解、光降解污染物提供有利条件。由于一般的耕作深度只 有20cm,深耕只有40cm:同时植物的根系主要在离地表1m的 范围生长,因此对于污染深度大于1m的效果相对较差。同时 在总石油烃浓度高于5000mg/kg时,已经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通过耕作管理来提高植物的降解能力得不到发挥,效果较差

配,是满足微生物修复种群能源需求和实现最佳生物降解效率 的关键;部分研究表明,堆肥可以使石油污染物的降解速度比 单纯翻耕提高1~3倍,比仅仅向土壤提供氮磷等基质营养液的

方法的降解速度提高20%~40%

8.2.10生物反应器技术以水相为主要处理介质,传质速度快 反应条件便于控制在最佳状态,而且消除了自然环境变化的影 响。在生物反应器中向含油污泥中投加高效降解石油烃的微生 物菌剂,和肥料一起加入含油污泥,石油烃的降解率可达88 %。培养和驯化适应高浓度含油污泥的高效菌种、优化控制条 是生物反应器法的关键,

8.2.11植物对石油污染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只有浓度高

某一特定值时才导致植物受损,研究表明总石油烃浓度高于 5000mg/kg时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因此当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浓 度超过5000mg/kg时,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前宜进行预处理。 般大于5000mg/kg高浓度阶段选择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处 置;小于2000mg/kg低浓度阶段直接选择生物方法

8.3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

8.3.2抽出处理是地下水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并位布置应充 分考虑地下水的流向,注水井一般布置在水流的上游方向,并井 的数量应结合污染的范围及抽水形成的降落漏斗确定。 考虑到石油污染场地条件的多样性,以及溶质运移解析解 的条件局限性,地下水修复模拟计算多采用数值法。对于水文 地质条件简单的轻度污染场地,在满足D.0.8、D.0.9要求的基 础上,可采用类比法或解析法进行计算。

向,当地下水流在自身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可渗透反应墙时, 污染物会在反应墙中被降解、吸附、沉淀消除毒害,从而达到 地下水环境修复的自的。当地下水理深大于5m时,安装渗透反

8.4.3对于以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维护的污染场地

8.4.4当原位化学修复技术与生物修复技术联合使用时,加入

氧化剂、淋洗剂如果剩余过多,将会对微生物活性产生抑制作 用,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活性发生变化,从而不能满足修复的 需要。因此应合理的估算其加人量,一旦土壤中剩余氧化剂 淋洗剂过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9.1.1~9.1.2修复方案是污染场地修复的指导性文件,因此, 收集汇总资料、总结同类工程案例是基本要求。 9.1.3污染场地经过修复后,使得土壤或地下水恢复到一个可 接受的状态,就是修复目标。目标的确定决定着修复方案采用 的修复技术、工艺及修复的过程。污染场地污染特征不同,其 修复目标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达到什么样的修复目标是修复 方案的关键所在。

9.1.4~9.1.5根据场地的实际条件和修复要求JGJ/T 464-2019 建筑门窗安装工职业技能标准,进行定性

9.1.4~9.1.5根据场地的实际条件和修复要求,进

9.2修复方案编制基本要求

标准和场地自然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场地污染后通过采取 不同的修复措施,有的场地可完全修复,有的场地修复后达不 到污染前的状态。因此,修复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是确定采 取修复技术的关键。

编制。由于每个污染场地采取的修复技术各有不同,因此,本 条规定的是编制修复方案的基本内容。

DB13(J)T210-201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附录 D地下水修复模拟计算

D.0.3~D.0.7水文地质参数是地下水修复模拟计算必不可少 的数据,鉴于目前对参数计算的经验总结和科研做得还不够 加之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试验井孔的情况以及试验方法的多样 性,规范很难给出能满足各种情况下计算需要的规定。在选择 试验方法、计算方法及公式时,应根据场地具体的水文地质条 件和公式的适用范围,合理地选用公式,避免盲自的套用 D.0.11考虑到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特征等的多样性 规范不能给出一个通用的数学模型,具体数学模型的建立应在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基础上进行。模型的求解可采用有限差分法 有限单元法等。在满足计算要求的地区,应优先考虑使用通用 的商业软件。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商业软件不能满足计算 需要的地区,应编制专业的计算程序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于 自编计算程序应给出程序可靠性及数值解准确程度的检验结果。 D.0.12~D.0.13模型识别与检验是数值模拟工作及模型建设 过程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要在模型识别与检验过程中,重新 认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分析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提升对水 文地质模型的认识。对于所掌握勘察资料不能满足建模要求时 应根据模型识别与检验过程中对条件的认识指导水文地质补充 勘察。模型识别与检验的优和劣,同样取决于建模过程中水文 地质分析、模型概化、水文地质勘察等各个环节质量的优劣与 否,不应将识别与检验工作仅仅视为是一个调参数的“数字” 过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