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22-2018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pdf

T∕CAGHP 022-2018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138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22-2018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pdf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月 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以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国办函【2005】37号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GB/T26376一2010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 GB50021一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32864一201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510442014 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DZ/T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DZ/T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69—2014 地质灾害灾情统计 DZ/T0284—2015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 DZ/T0286—20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SL450—2009 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SL451—2009 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导则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2.1以人为本。安全有序开展应急防治行动,最大程度保护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 4.2.2准备优先。与灾害风险等级相适应,开展应急防治能力建设与应急资源储备。 4.2.3分级分类。遵循分级响应程序(附录A),采取与应急情景相适应的应急防治措施, 4.2.4科学效能。所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应科学、合理、高效

4.3.1事先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防治科学研究,进行应急防治准备。 4.3.2开展应急调查评价与应急监测预警,划定危险区JC/T 2438-2018 建筑装饰用单涂层氟碳铝板(带),指导避险除险、搜救安置与应急治理 4.3.3还原灾害发生经过,调查灾害形成原因,总结应急防治经验和教训,指导恢复重建。 4.3.4应急防治工作内容应与灾害类别、响应等级、风险变化、应急工况和应急能力等相适应

防治工作应与事前常态减灾工作相衔接,并与后

4.4.2应急防治管理划分为事前准 恢复3个基本阶段。其中,响应阶段主要包 括响应启动、应急调查、应急监测、避险防范、成因分析、应急治理和响应结束等技术环节。

4.5.1应急主体应按上一级预案的规定、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应急能力评估,编制本级预案。 4.5.2应急预案应明确预案适用情景,宜采取专家会商和演练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其目标明确性, 结构完备性和功能有效性。当上级预案出现重大调整或本级预案适用条件出现重大变化,应及时 修编。 4.5.3应急防治准备应以应急预案为指导框架,并与地质灾害风险变化相适应。 4.5.4分级遵选建立应急专家库。应急专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并了解相关的法 律法规。依据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及行业信用,避选建立可承担应急防治工作的资质单位库。 4.5.5利用现代通信、互联网和计算机等手段,搭建应急信息平台,为应急防治与管理提供信息化 支撑与服务。信息资源的分类及编码,应符合上一级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的规定。 4.5.6与地质灾害应急情景相适应性,建设配置应急调查监测专业化仪器设备和应急保障通用设 备。专业化仪器设备宜布设便利、运行稳定,且自动化程度较高,并定期检验与校准。 4.5.7应急预案执行演练应每年不少于1次。综合演练可采用桌面推演方式,专项演练宜采用实 战方式。

5.1.1依据灾(险)情速报信息,快速了解灾区地理经济概况、地质环境条件、先期处置进展、雨情水 情震情预测预报情况,初步研判风险趋势与抢险救灾工况,评估应急情景。 5.1.2根据灾(险)情等级,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与应急情景相适应,制定专项的应急防治方 案,明确人员、资料和设备等行前准备与到位时限。必要时,向应急行动组织者提出资源调配建议。 5.1.3抵达现场后,应快速会商衔接先期处置工作进展,进行应急防治工作现场部署

5.2.1依据应急情景与应急处置需求,会商制定应急调查评估具体方案,明确精度要求,并动态可 调整。 5.2.2应急调查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过程、地质特征、危害情况、风险隐患,以及已有防治工程状况 等(附录B、附录C)。结合应急监测,评估灾(险)情,查明发生原因,及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5.2.3调查范围应以承(受)灾体为核心,包括对其已经造成危害或构成威胁的完整的斜坡单元或 小流域。若现场判定存在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还应包括其可能涉及的范围。在同一调查地点,宜 一次性完成全部地面调查内容, 5.2.4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可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Z/T0261一2014)的规 定。在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宜借助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机载Lidar等手段,进行高精度的测绘与 解译,编制地质灾害平面分布图、灾害地质剖面图。 5.2.5当调查无法确认主要事实或当需要实施应急治理工程时,且现场实施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 况下,应选择高效、快速的手段,参照常规勘查标准,开展针对性很强的应急勘查。

影响。 5.2.8应急调查记录应完整有效。对重要灾害痕迹、物证或事实应取样、拍照或访谈主要当事人, 引用数据资料必须注明其来源的合法性。 5.2.9可按《地质灾害排查规范》(DZ/T0284一2015)的规定,开展抢险搜救作业、进出场、临时安置 和应急指挥及现场保障等场地的地质灾害应急排查,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提出避险防范具体措施 与建议。 5.2.10结合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进展,及时编写提交应急调查报告。在以多种形式上报的应急调 查报告中,应以最终的正式报告为准,报告编写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5.2.11应急调查报告的报送应符合法定程序。正式应急调查报告须经专家评审认可后,方可 上报。

报告中,应以最终的正式报告为准,报告编写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2.11应急调查报告的报送应符合法定程序。正式应急调查报告须经专家评审认可后 报。

5.3.1与应急调查评估相结合,现场会商制定应急监测预警方案,应明确监测任务、对象、指标和方 法,应明确分级的预警判据、警报信号、发布流程与响应方案。 5.3.2依据对灾害发生、发展与影响的敏感性,确定应急监测指标。当降雨、地震、温度、河湖、地表 (下)水位等自然要素不具备实测条件时,应以当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所提供的观测记录为准。 5.3.3根据应急情景、抢险救灾部署和观测点覆盖程度,宜依托已有监测网络,设置必要的观测点 线),并减少抢险施工带来的影响。单点监测信息应丰富,并兼顾采集可行性和实施安全性。 5.3.4应急监测宜采用简易监测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专业监测仪器应选择具备自动召测、 量程比大、便于核定校准等功能。在危险区域,应采用非接触式的量测手段,并设专人目视瞭望。 5.3.5监测数据采集可按《崩、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一2006)执行,监测期限与频率 宜逆向跟踪确定。遇特殊情况,监测频率应及时加密。应急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分析。数据修约应 符合《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的规定。 5.3.6应急监测结果应及时报送,并在每日8时、20时报送持续监测结果。正式应急监测报告内 容,应包括监测方案、仪器型号、规格和标定文件、监测数据与分析结果、后续监测建议等。 5.3.7根据灾害危险性、抢险救灾安全和临机处置的可能,会商设定预警判据、预警对象与响应措施。 5.3.8可划分4个预警等级:蓝色预警,建议并不限于加强应急监测;黄色预警,建议但不限于加强 应急监测、紧急避险动员、加快或停止机械抢险救灾作业等;橙色预警,建议但不限于加强应急监测、 非应急人员撤离、停止抢险救灾作业等;红色预警,建议但并不限于加强应急监测、应急人员紧急避 险撤离等。

5.4.1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并考虑二次或次生灾害危险性,确定避险范围,并在危险区布设警戒 线,在影响区边界设立风险警示。根据应急监测结果,动态确定抢险救灾工作的紧急避险范围。 5.4.2避险路线应避开灾害体运动的路径,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在避险过程中,当穿越 地质灾害易发地段时,应设置瞭望哨。在避险路径岔路口或临时安置场所的出入口、应设置明显路

T/CAGHP0222018

5.4.3临时安置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参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一2015), 并兼顾通达性、有效面积等要求。

5.5.1应急治理工程的目标是,快速降低地质灾害危险性,提高承灾能力,为后续防治赢得时机和 可能。 5.5.2应急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宜同时推进,并与后续正常治理相延续, 5.5.3应急治理工程设计可划分为方案会商、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3个阶段。会商认定规模小、 工程地质条件清楚的,设计阶段可合并简化, 5.5.4方案会商:由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以现场应急调查监测为基础,会商论证应 急治理必要性,提出可行性工程方案的建议,形成应急治理工程方案会商意见(见附录F)。 5.5.5初步设计:根据现场会商意见,设计方通过应急治理工程方案论证和试验,确定工程方案,提 出工程实现的步骤和有关工程参数,进行结构设计,编制相应的报告及图件,进行工程概算。 5.5.6施工图设计:对初步设计确定的工程图进行细部设计,提出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监测和 安全措施要求,安排合理的施工程序和工程实施顺序,编制工程施工图件及说明,编制工程预算。 5.5.7应急治理工程视为临时性工程。在保证应急时效性的前提下,可参照常规的防治工程设计 标准,考虑抢险施工扰动所施加的影响,由专家会商认定合理的工程设计标准。 5.5.8依据灾害危险性、应急工况和应急减灾效能,宜选用施工简便、安全可靠、时效性显著的治理 措施与施工工艺,并通过不同措施之间的协调集成,减小工程技术风险。 5.5.9根据施工图设计,施工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由现场应急指挥部组织专家审查认定后,采用 信息化施工。遇有工况条件重大变化、需变更工程方案时,应及时上报核定。 5.5.10工程资源宜为常规工况的1.5倍以上,宜一次到位。若就地取材应评估物料的工程适 宜性。 5.5.11 结合应急监测,开展施工安全监测和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施工安全监测与施工周期同 步。施工方应依据施工监测信息,研判工程风险,编制工程应急预案。 5.5.12应急治理工程的验收应以最后正式上报的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文件为准(见附录G)。

5.6.1根据应急调查结果,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必要时,借助测试、试验或模拟等手段,以致灾地质 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重点,查找灾害直接原因;从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查找灾害间接原因。 5.6.2地质灾害成因调查报告,经专家会商论证,方可形成正式的成因结论。宜采用模拟动画的方 式,展现灾害经过还原结果与成因结论认识。 5.6.3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是否涉及生产安全,应以法定职能部门认定结果为准

5.7.3在应急响应行动结束之前,应提交正式的应急防治成果报告,并评估处置成效,依据灾害趋 势,提出后续防治工作措施和恢复重建规划的建议, 5.7.4应急响应行动结束的同时,应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的防治措施,与后续防治工作相延续。 5.7.5在应急响应结束以后,应尽快开展专项应急防治工作总结评估,

6.2.1重点调查坡体结构、岩体结构、裂隙分布、地表(下)水排导条件与扰动荷载等,绘制崩塌灾害 平、剖面图,填写应急调查表(见附录B)。对主要岩体结构面、开裂部位进行精细量测。 6.2.2危岩体监测指标宜以关键块体或主控裂缝的相对位移为主。对持续崩塌且规模较大的危岩 体,宜采用非接触式的自动化监测与警报手段。根据崩落类型、关键块体形变和风险因素综合设定 预警判据。 6.2.3·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可采用地质类比、定量估算或数值模拟等方法,预测崩落路径、最大块径 最大崩落距离,并考虑崩落体扩散效应,确定危险区域。

预警判据。 6.2.3·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可采用地质类比、定量估算或数值模拟等方法,预测崩落路径、最大块径 最大崩落距离,并考虑崩落体扩散效应,确定危险区域, 6.2.4崩塌发生后,除查明崩塌过程、母岩稳定性外,还应依据倒石堆形态分布、体积规模、物质组 成、分选情况、架空结构、密实程度及堆积环境篇,判读堆和移定性及链式定害风险

T/CAGHP0222018

6.2.5崩灾害过程可简单划分为变形、失稳、崩落、堆积等4个阶段。依据应急调查和应急监测 认识,宜借助数值模拟方法,还原或预测崩塌灾害形成过程。 6.2.6崩塌灾害直接原因分析宜包括危岩体自身稳定性条件与外部因素的引发作用。引发崩因 素一般包括振(震)动力、水位消落、底部开挖、顶部加载、掏空、风荷载、冻融、根劈作用等。 6.2.7应急治理一般采取清除、镶补勾缝、底部支撑、排水等主动工程措施,或者搭设柔性防护网 临时棚洞、拦石墙或落石槽等被动保护性措施,也可采用联合措施,

6.4.1收集塌陷区域相关地质、地下工程、抽排水工程等资料,借助无人机航测手段,快速采集最新 影像,制作最小塌陷坑图示精度不小于2mm的区域平面分布图,进行应急调查工作部署。 6.4.2地面塌陷应急调查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一般调查内容包括塌陷坑(群) 地表裂缝、地表移动盆地、建(构)筑物变形、地下水及抽排情况、地表水体异常等。填写调查报告(见 附录E)。根据调查资料分析,若研判属于岩溶塌陷或采空塌陷,宜借助工程物探等手段进行有针对 性的调查。 6.4.3地面塌陷区域应急监测宜借助机载遥感手段,并布设地表形变、建(构)筑物变形、地下(表) 水动态等关键监测站点。对已知岩溶管道或采空巷道,应布设控制性的监测断面。

地表裂缝、地表移动盆地、建(构)筑物变形、地下水及抽排情况、地表水体异常等。填写调查报告(见 附录E)。根据调查资料分析,若研判属于岩溶塌陷或采空塌陷,宜借助工程物探等手段进行有针对 性的调查。 6.4.3地面塌陷区域应急监测宜借助机载遥感手段,并布设地表形变、建(构)筑物变形、地下(表) 水动态等关键监测站点。对已知岩溶管道或采空巷道,应布设控制性的监测断面。 6.4.4地面塌陷危险区范围的划定,宜以应急监测数据为依据。在有成熟经验的地区也可采用经 现场核实与验证后的地表变形预测结果作为依据。采空塌陷危险区范围划定,可按《煤矿采空区岩 土工程勘察规范》(GB51044一2014)的规定。 6.4.5在地表移动盆地边界15m以外设置警戒线。根据塌陷坑形态、地表移动、地上地下连通情

6.4.6地面塌陷灾害过程一般划分为下沉、开裂、塌陷和休止4个阶段,宜通过持续性观测数据 确定。 6.4.7地面塌陷灾害直接原因分析宜包括地下空洞形成条件和顶板塌落的引发因素。自然引发因 素主要有旱涝交替、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或地下水抽排、管道渗水、地表加载和地下爆破等人为 因素。 6.4.8地面塌陷应急治理宜采取填充、跨越和防渗等临时性工程处置措施,并与监测、预警措施相 结合。

7.1应急防治工作总结评估

在应急响应行动结束以后,全面收集、整理应急防治过程记录、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取得的成果 等情况,对照应急预案,评估应急处置成效,总结应急防治经验与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应急准备 建议。

7.2总结评估报告编制

总结评估报告应按附录H的规定编写。

7.3现场工作资料归档

表A.1地质灾害灾(险)情分级标准

A.2根据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应急响应等级划分为I、Ⅱ、Ⅲ、IV4级。 A.2.1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为I级。 A.2.2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为Ⅱ级。 A.2.3中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为Ⅲ级。 A.2.4小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为IV级。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突发地质灾害运动特征分类表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突发地质灾害运动特征分类表

D.1滑坡崩塌危险区范围预测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突发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预测依据

建议依据崩塌或滑动岩土体的体积规模、工程地质结构、临空条件和前方地形地貌,可采用雪橘 模型、经验统计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危险区范围。 根据山体崩塌、滑坡现场情况,选择涌浪分析的适用模型与方法。最大涌浪高度和危险区范围 建议采用图解法或经验公式法。必要时,可开展原型物理试验和数值计算

D.2泥石流危险区范围预测

可综合历史泥石流痕迹、最高行洪线及沟口地形地貌,现场判定泥石流的危险区,也可按 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一2006)提供的经验公式执行

D.3地面塌陷危险区范围预测

地表塌陷地表移动变形范围研判,推荐依据地下空间分布、盖层岩体结构和地表移动变形监测 情况综合研判。根据地下洞隙类别和盖层塌陷机理,选择适宜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并应通过地表移 动变形监测信息进行验证。推荐计算方法为概率积分法,应按《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10442014)中的附录H执行。

T/CAGHP0222018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E.1.1现场应急调查结束后,应及时编写提交应急调查报告。 E.1.2报告所引用的资料文献、测试实验数据或访谈笔录应依法可信,并予以标注。 E.1.3应急调查报告不应为专业地质调查、勘察和监测成果资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 E.1.4题目一般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县(市、区)十时间(×月×日)十灾情等级十灾害类型十 应急调查报告”。例如:四川茂县“6·24”特大滑坡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现场应急调查结束后,应及时编写提交应急调查报告。 报告所引用的资料文献、测试实验数据或访谈笔录应依法可信,并予以标注。 应急调查报告不应为专业地质调查、勘察和监测成果资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 题目一般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县(市、区)十时间(×月×日)十灾情等级十灾害类型十 查报告”。例如:四川茂县“6·24”特大滑坡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E.2.1抢险救灾工作。包括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已经造成的灾情、形成的险情、先期处置与抢险救 灾工作情况、应急调查概况。 E.2.2灾害基本特征。按照时间线条,梳理灾害孕育、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突出关键节点描述。 描述灾害类型、规模、区域地质环境、灾害体物质、形态和结构、危险区范围及危害机制等。 E.2.3成灾原因分析。分别描述对灾害形成与发展有影响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岩土体及其结 构、水文等自然环境或人为活动因素,根据各因素与灾害的时间、空间和强度相关性,区分直接引发 因素和加剧或减缓危害的因素,并针对技术、教育、管理等因素,分析对灾害形成的间接影响。 E.2.4已采取的处置对策、措施及发展趋势预测。记录灾害发生前、后所采取的监测预警、避险防 范与应急治理等防治措施,评估其处置效果;描述灾害体稳定性、扩展稳定性和堆积体稳定性,以及 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风险。 E.2.5后续防治建议。根据风险趋势,提出下一步应急防治和后续防治措施建议

E.3.1应附地质灾害及其影响范围平面分布图(或影像)、典型剖面图、应急调查表、应急监测关键 时程曲线、专项勘察测试报告、访谈笔录、引用文献等 E.3.2影像和照片应有参考物件或明示尺寸、比例,并注明或另有标志说明拍摄地点。照片应注明 镜头朝向、拍摄时间;卫星影像应说明采集日期和精度。

灾情险情概况、被保护对象,应急响应及处置进展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方案会商意见提纲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监测结论性认识、应急工况、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

E.4应急治理方案建议

E.5施工技术方案建议

工程概算总额,并附概算简表。

长签字、专家组成员签字、会商日期、附图附表

T/CAGHP0222018

6.1工程方案会商意见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文件

概述、应急治理会商意见、地理地质环境、灾害形成条件、基本特征与演化趋势、工程目标、工程 技术方案、工程投资概算、工程监测与施工组织建议、预期工程实施效果等

工程布置总平面图、工程纵剖面图、代表性横断面图、主体工程的结构设计图、施工组织平 G.2.3投资估算书(另册装订)

概述、初步设计情况、地理地质环 等征澳化趋势、治理工程 设计、工程投资预算、施工安全防护设计 工组织设计、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工程布置总平面图、分项工程布置平面图、工程纵剖面图、代表性横断面图、主体工程结构设计 图与细部构造大样图、特殊工程与辅助工程设计图、施工组织设计平面布置图、监测设计平面布 置图。

DB/T 29-259-2019 天津市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程G.3.3计算书(另册装订)

计算依据的规范或标准和地质参数、工程设计参数、工程稳定性与结构验算。 G.3.4预算书(另册装订)

G.4.1设计变更说明书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结评估报告提纲

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类型、危害简况;应急防治工作述评:应急防治工作量统计

DB34/T 3106-2018 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T/CAGHP0222018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