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FONT+face=Verdana_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岩体微震源分层定位方法_FONT_.pdf

_FONT+face=Verdana_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岩体微震源分层定位方法_FONT_.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0445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_FONT+face=Verdana_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岩体微震源分层定位方法_FONT_.pdf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28No.4 April.2009

陈炳瑞,冯夏庭,李庶林?,袁节平3,徐速超

GB51004-201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pdf科学院武汉岩王 建厦门 辽宁沈阳110004)

CROSEISM SOURCE I

CHENBingrui',FENGXiating',LI Shulin’,YUAN Jieping,XU Suchao

e Key Laboratory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Chinese Acad S,Wuhan,Hubei 430071, China; 2.School of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005,China;3.Hunan Shizhuyuan Nonferrous Metals Limited Corp.,Chenzhou,Hunan 423037,China;4.Schoo Resources and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04,China)

陈炳瑞,等,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岩体微震源分层定位方法

根据传感器对微震到时等观测资料,来确定震 源的空间坐标和发震时刻,是微震定位研究的主要 内容之一。关于震源定位方法,前人已做了很多研 究,并提出了许多定位方法,如Geiger及各种改进 去、震源位置和台站联合校正法、相对定位法、台 偶时差法、EHB法、双重残差法等[],大大促进了 震源定位研究的发展。这些方法根据参与求解的参 数的不同可分为2类:一类是已知速度模型,求解 发震时间和微震源位置的定位方法[2~6,简称经典 去:另一类是微震源位置、发震时间和速度模型 起求解的方法[7~13],简称联合法。前者在地震领域、 采矿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速度模型给不准是该方 去的最大不足,虽然前人对速度模型做了许多研究, 但仍是影响定位算法稳定性和定位精度最大因素; 后者较好地解决了速度模型给不准的问题,很大程 度上提高了微震源定位精度,但微震源位置、发震 时间和介质速度这些参数不是相互独立的,解不唯 ,给参数的选取带来了困难。 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微震源定位分层处理方法, 先对监测到的微震信号进行辨识和处理,接着以相 邻两传感器监测到时之差与计算到时之差的残差平 方和最小为目标,利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swarm pptimization,PSO),识别微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 然后,根据识别到的微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仍以

传感器监测到时和计算到时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 示,直接求解微震源发震时间的解析解;最后,结 合矿山实际开采现状反分析有效微震信号选取的正 确性和微震源定位的准确性,必要时再次对微震信 号进行处理和定位,较好地解决了速度模型给不准 和解不唯一的问题,并提高了算法定位精度、收敛 速度和算法的稳定性。

2.1微震源分层定位原理

设第k个传感器计算到时为

式中:t为发震时间,(x,yk,z)为第k个传感器 位置坐标,(x,y,z)为微震源位置,V为微震信号 在介质中传播的等效速率。 相邻2个传感器k+1和k的到时差为

据此辨识微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的适应值函数 可以描述为

PSO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对于多极值 非线性问题易解得全局最优解,因此,改进PSO方 法[17]被引入解决上述问题。微震源分层PSO定位算 法求解过程如下,流程见图1。

微震源分层定位方法将震源定位时容易相互关 联的速度和发震时间分层求解,即先以式(3)为目标 函数求解V和(x,y,z);然后将V和(x,y,z)代入 式(4)求t的解。

2.2微震源分层PSO定位方法

基于时差原理的微震源定位是一种多极值非线 生问题,最为流行的是1912年Geiger提出的经典 法及其后的各种改进,这类方法是一种线性范畴 内的求解方法,即根据泰勒公式将非线性问题转化 为线性问题,然后采用不同的策略求解线性方程 组,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诸如二阶以上的项省 不当,初始值选择不合理使解陷入局部极小点等 问题[14]。 粒子群算法是一种新兴的群智能优化方法,该 方法搜索过程中粒子根据自已的飞行历程和群体之 间信息的传递不断调整搜索的方向和速度,该搜索 过程主要是依靠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完成 的。粒子i的速度与位置的更新公式[15.16]分别为

图1微震源分层PSO定位方法流程图 Fig.1 Flowchart of microseism source location algorithm with hierarchical strategy based on PSO

(1)首先,对监测到的微震信号进行消噪、分 波处理,正确拾取微震信号的到时,剔除明显不合 理的微震信号。 (2)初始化PSO算法的参数、微震源坐标和速 度模型。 (3)由式(3)计算粒子微震源坐标和速度模型) 的适应值,并判断是否满足事先设定的飞行次数和 定位精度,若满足,进行步骤(5);否则,进行步 骤(4)。 (4)根据式(6)和(7)更新粒子的位置和搜索速 度,返回步骤(3)。 (5)将识别到的微震源坐标和速度模型代入式(5 得到微震源发震时间t。 (6)判断微震信号传播到传感器是否穿过大的 断层、空区,若穿过剔除该信号,返回步骤(2)重新 定位;否则,微震信号选取是正确的和微震源定位 是准确的,结束微震源定位。

式中:w为惯性权重;c和c,均为非负常数的学习 因子;r和r为介于[0,1]之间的随机数;d=1, 2,.*,D;Via,Xd,Pa和Pa分别为第i个粒子 在第d维空间的飞行速度、位置、迄今为止搜索到 的最优震源参数和整个粒子群迄今为止搜索到的最 优震源参数。

假定8个传感器的位于正方体的8个点,坐 标(单位均为m)分别是A(0,0,0),B(1000,0,0),

C(1000,1000,0),D(0,1000,0),E(0,0,1000), F(1000,0,1000),G(1000,1000,1000),H(0 1000,1000),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等效波速V=5.27 n/ms,发震时间假设为一日12点0分100ms。假 定微震源0(500,500,500)到8个传感器距离相等, 微震源P(250,500,500)在传感器A,B,F,E和 传感器D,C,G,H对称面与传感器A,B,C,D 和传感器E,F,G,H对称面的交线上,微震源 2(323.2,500,676.8)在面ABFE和面DCGH的对 你面与面BCHE的交线上,微震源R(300,900,550) 和S(600,1700,2400)分别为传感器阵列内、外到 8个传感器距离各不相等的点,位置如图2所示。

图2传感器与微震源位置示意图 ig.2Sketch of locations of sensors and microseismic source

微震定位模拟原理:首先根据传感器位置和微 震源位置及波速GBT 1227-2017标准下载,由式(1)计算微震理论走时及监测 到时;然后以此作为真值,以式(3),(4)为目标反过 来确定微震源位置、发震时间及微震波在介质中传 播的速度模型

陈炳瑞,等。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岩体微震源分层定位方法

值接近真值时,算法才收敛于正确结果。对于基于 PSO算法的分层定位算法,可较好地收敛于真值, 解的唯一性较好,且收敛速度也得到了提高。这主 要因为:(1)分层策略减少了参数的相互关联性;(2) 改进PSO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寻优能力;(3)优秀 解的专家经验评定。 从表1可以看出,联合法和分层法在适当的条 件下都能收敛到较高的精度,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通 过算法能较准确地确定速度模型,而由于岩石介质 的复杂性,使得弹性波在不同区域、不同方向传播 的速度不同,再加上施工工艺的影响,确切地认为 给定介质的速度是很困难的,这是经典法定位精度 较低的主要原因。在给速度模型一个较小的误差 1%)扰动情况下,即速度取5.757m/ms,用经典法 对微震源Q,R,S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见表2,结 果表明:在假定速度模型时,即使有较小的误差, 也会导致较大的定位误差(最大定位误差在z方向相 差111.4m,相对误差最大达18.1%),而且速度模 型对不同区域的震源影响也不一样,一般对传感器 阵列内震源影响相对较小(微震源R,Q),阵列之外 影响较大(微震源S);距传感器距离之和较大的震源 受影响较大,因此,传感器的布置要尽量确保微震 原在其阵列之内,且尽可能距有可能发生微震的地 方近。 另外,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最小二乘法还 是PSO,微震源位于传感器阵列之外的收敛速率远 氏于微震源位于传感器阵列内的,因此传感器布置 应尽量确保微震源在其阵列之内

由式(3)可知,当△L和V满足关系式

时,Q=O,因此,微震源坐标x,y,z和速度V具 有一定的关联性。大量数值计算表明并不是任意的 ,y,z值都有V和其对应,满足式(8);而只有少 数特殊的微震源点,使用分层法定位时,随速度V 的变化存在不同的x,y,z,使得式(8)成立,即式(8) 是震源坐标和速度相互关联的必要条件。 特殊地,当△L=0,△W=0(k=1,2,.",n), 即微震源到所有传感器的距离相等,且所有传感器 监测到时都相同(如图2中的震源点O)时,V取任何 非零值,0=0。以震源点O为例,PSO参数设置

表1微震联合定位法与分层法收敛性对比

及算法结束条件同上,速度V由1.7m/ms起逐步递 增至2.0~19.7m/ms,所有方案震源位置都能收敛 至真值(500m,500m,500m)例01-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京西宾馆会议楼施工组织设计(鲁班奖50例),式(3)的Q都趋于0, 而发震时间无法收敛至真值,随速度的变化则表现 出如图3所示的规律。这说明此种条件下的定位结 果只有震源位置能收敛到真值,速度V以及通过 式(5)计算的发震时间t难以得到真实值,需要结合 其他方法进一步确定。 实际上,联合法也无法确定准确的速度模型和 发震时间,经典法只有在准确确定速度模型的前提

下,才能止确收敛到真值。因此,传感器布置时要 尽量避免可能发生微震的区域到所有传感器的距离 相等。 当微震点分布在传感器对称面与对称面的交线 上时,微震点沿交线方向的坐标值和速度V具有关 联性,如当微震点分布在线PO上,微震点的x坐 标和波速V相互关联。以微震点P为例,PSO参数 设置和终止条件同上,速度V由1.7m/ms起逐步递 增至2.0~19.7m/ms,式(3)的Q都趋于0,P点y, z坐标都能收敛至真值,而P点×x坐标随速度的变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