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标准CJJ_T 291-2019.pdf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标准CJJ_T 291-2019.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5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2995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标准CJJ_T 291-2019.pdf

1应检查钻孔,孔身不应有塌孔或缩领现象,下管前应确 保孔身通畅; 2应明确钻孔循环液或地下水顶面标高,循环液尚应测定 比重。

4.7.3地埋管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7.3地埋管埋设时应符合下列

1若循环液或地下水顶面距地表小于20m,应用钻杆将地 理管导入孔底,提钻杆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埋管上浮; 2无地下水或循环液的钻孔,可依靠地理管自重或在管头 处配置重物,在人力约束下落入孔底; 3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下管,均应定量记录下管速度和卡管 情况。

4.7.4地埋管理设完成后,应在保压状态下对地埋管的通畅情 况进行检验检测CNAS-AL05标准下载,并应定量记录。

4.8.1对于无需做热响应试验的勘探孔,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规定及时进行 回填。 4.8.2对需要进行热响应试验的勘探孔,应按下列步骤 回填: 1 检查地理管的理设情况,确保地理管理设达到设计要求 后,方可进行回填: 2勘探孔段回填可采用黏土或水泥砂浆注浆回填。 4.8.3对有套管护壁的钻孔,应边起拔套管边进行回填。 4.8.4回填全过程均不应损伤地埋管,回填完成后,应对地理 管通畅情况及保压性能进行检测

4.8.1对于无需做热响应试验的勘探孔,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规定及时进行 回填。 4.8.2对需要进行热响应试验的勘探孔,应按下列步骤 回,

4.9.1勘探现场编录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 范》GB50021的规定,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钻进方式及成孔速度应定量记录,对钻孔循环液的成 分及比重应有描述与测量; 2下地理管全过程应定性和定量记录,主要包括:下管方 式、地理管抗浮方法、下管速度、地理管损伤情况等; 3应记录钻孔各段的回填方式、回填料的成分组成及回填 难易程度,应描述回填对地理管的影响情形。 4.9.2 勘探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勘探现场记录; 2岩土芯样及照片; 3钻孔柱状图及展开图: 4勘探点坐标、高程数据一览表:

5不同岩土层钻进方法、难易程度、回填方法一览表; 6采用基础下地埋管时,成孔及护壁方式对持力层的影响。 4.9.3室内热物性指标试验的岩土试样应保留芯样至地源热泵 系统工程结束,

5.1.1水文地质特征应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要求,通过现

场调香和勘察手段查明,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下水类型和赋存状态; 2主要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包括含水层岩性、分布、理深 厚度、富水性和渗透性等; 3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质及分布; 4主要含水层地下水径流方向、流速; 5区域性气候资料,如年降水量、蒸发量及其变化和对地 下水位的影响; 6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 其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7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源及其可能的污染程度。 5.1.2对缺乏常年地下水位监测资料的地区,地源热泵系统宜 设置长期观测孔,对有关层位的地下水进行长期观测。 5.1.3根据地源热泵系统采用的热源性质,宜对地源热泵系统 可能造成的地下水位恋 境影响进行评价

5.1.3根据地源热泵系统采用的热源性质,宜对地源

5.2.1应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清 工程场地的主要含水介质、主要含水层埋藏深度、厚度及水位变 化情况。 5.2.2应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相邻含水层关系 等水文地质条件。

5.2.1应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清 工程场地的主要含水介质、主要含水层理藏深度、厚度及水位变 化情况

5.2.3应查明地下水径流、排泄条件及相邻含水层关系等水文

5.3.1水文地质参数测定项目,应根据地源热泵系统采用的换 热方式进行确定。

5.3.2对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测定的水文地质参数包

下水水位、渗透系数影响半径、最大涌水量:对地埋管地源热泵 系统,应测定的水文地质参数包括地下水水位、渗透系数、地下 水径流方向和速度等。

5.3.3地下水位的量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遇地下水时应量测水位; 2对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有影响的多层含水层,应分层量测 地下水位,并应采取止水措施,将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 隔开。

5.3.4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可在钻孔、探井或测压管内直接量

测,稳定水位的间隔时间应按地层的渗透性确定,砂土和碎石土 不应少于0.5h,粉土和黏性土不应少于8h,并宜在勘察工作结 束后统一量测稳定水位。量测读数至厘米,精度宜为土2cm。

5.3.6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回灌试验。 回灌水水质不应低于回灌目标层地下水的水质,回灌试验之前应 进行水质检验

盾时,宜采用儿何法来量测,量测点不应少于呈三角形分布的3 个测孔。测点间距按岩土的渗透性、水力梯度和地形坡度确定 宜为50m~100m。应同时量测各孔内水位,确定地下水的径流 流向。

5.3.8地下水流速的测定可采用指示剂法或充电法

5.4.1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宜采取水样进行水质简分

5.4.地理官地源热录系统直米取水样进行水质间分析,每件 式样宜为1000ml: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全 分析,每件试样宜为3000ml,必要时应采取水样进行专门分析: 式样数量根据具体项目确定。

5.4.2地下水试样应代表天然条件下的客观水质情况。 5.4.3水试样应及时试验,清洁水放置时间不宜超过72h;稍 受污染的水不宜超过48h:受污染的水不宜超过12h

5.4.2地下水试样应代表天然条件下的客观水质情况。

受污染的水不宜超过48h;受污染的水不宜超过12h。

5.5.1地源热泵勘察抽水试验,应测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管 并最大涌水量。抽水试验应以稳定流法为主

程经验计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设订抽水试验方案。抽水试验方 案内容应包括: 1试验目的; 2 抽水孔和观测孔的布置; 3 造孔要求和钻孔结构; 4 抽水设备的规格及数量; 5 试验设备的安装和试验的技术要求; 6计算公式的初步选择和对成果图件的要求等。 5.5.3抽水试验可采用单孔或群孔抽水试验,宜布置观测孔。 5.5.4 观测孔的布置应根据试验的自的和计算公式要求确定 宜符合下列规定: 1布置一条观测线时,观测线应以抽水孔为中心垂直地下 水流方向布置。布置两条观测线时,宜垂直与平行地下水流向

5.5.4观测孔的布置应根据试验的目的和计算公式要求石

1布置一条观测线时,观测线应以抽水孔为中心垂直地下 水流方向布置。布置两条观测线时,宜垂直与平行地下水流向 布置。 2对岩性变化较大的松散层和基岩,可布置两条观测线分 别平行和垂直于岩性变化较大的方向或透水性强的方向。

点的自然水位和动水位。自然水位的日动态变化很大时,应掌握 其变化规律。抽水试验停止后,应测量抽水孔和观测孔的恢复水 立。抽水试验结束后,应检查孔内沉淀情况,必要时,应进行 处理。

5.5.9抽水试验时,应防止抽出的水在抽水影响范围内回渗到 含水层中

5.5.10在同一试验区应采用同一方法和工具进行水位观测

水孔的水位测量应读数到厘米,观测孔的水位测量应读数至 毫米。

读数到毫米;当采用容积法时,量桶充满水的时间不宜少于 15s,应读数到0.1s;当采用水表时,应读数到0.1m²。

《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 作规程》CJJ/T13的相关规定

5.6.1回灌试验前,应根据试验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已有工 程经验计算单井回灌量和回灌影响半径,进行回灌试验方案 设计

S.0. 回灌试验前, 应根据试验场地的水文地质茶件及已有, 程经验计算单井回灌量和回灌影响半径,进行回灌试验方案 设计。 5.6.2 回灌试验方案设计主要内容应包括: 1 试验目的; 2 回灌孔和观测孔的布置; 3 钻孔结构和造孔要求; 4 回灌加压设备或装置; 试验设备的安装和试验的技术要求等。 5.6.3 回灌试验可采用单孔回灌试验,预估工程回灌井之间存 在相互干扰时应进行单并和群井回灌试验,均应布置水位观 测孔。

5.6.4观测孔布置宜符合下列

1布置一条观测线时,观测线应以回灌水孔为中心垂直地 下水流向布置,布置两条观测线时,应垂直与平行地下水流向; 2对岩性变化较大的松散层和基岩可布置两条观测线分别 平行和垂直于岩性变化较大的方向或透水性强的方向: 3每条观测线上的观测孔不宜少于2个; 4观测孔布置范围应能准确确定回灌影响范围: 5各观测孔的过滤器长度宜相等,并应安置在同一含水层 和同一深度。 5.6.5 当有多层地下水时,应采用同层回灌试验。 5.6.6 回灌试验井应布置在抽水井主要影响范围之外。 5.6.7回灌试验前,应同步测量回灌孔和观测孔的自然水位和 动水位。

5.6.8 水位的观测,在同一试验中应采用同一方法和工具,水

5.6.9若采用抽取的地下水进行回灌,应对地下水进行除砂 处理。 5.6.10 回灌试验方法宜按本标准附录A进行

5. 6. 10 回灌试验方法宜按本标准附录A进行

6.1.1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应以现场调查为主,应包 括下列内容: 1 流动水体和滞留水体特征; 2 水体水温、水位、水质、水量等水体特征; 3 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降雨等当地气候特征; 4 取水、排水路线以及场地的地质特征。 6.1.2 当水体性质和水文特征发生变化时,原水体的水文特征 不宜作为设计依据。应对现有水体的水温和水质进行长期监测

6.2.1对冬夏季水位变化较大的水体,应调查冬季和夏季的最 低水位和最高水位,以及50年一遇或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最枯水 位和洪水位。 6.2.2对蓄水后水位变化的水体,应收集水文部门提供的水位 变化成果资料。 6.2.3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周边的环境调查工作,应包括 下列内容: 1 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坡度; 2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 3场地内植被、池塘、排水沟及埋地输电线、电信电缆的 分布; 4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 布及其理深; 5可利用的地表水源距拟建建筑物换热机房的距离及高差;

污染源性质与分布。

6.3.1应对水体进行物理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水体性质多年 未发生变化的流动水体,已有资料可以利用,但应取样检测。滞 留水体应进行现场检测和分析

未发生变化的流动水体,已有资料可以利用,但应取样检测。滞 留水体应进行现场检测和分析。 6.3.2滞留水体有补充水源时,应对补充水源进行水质检测。 6.3.3在勘察阶段,应测量水体不同深度的水温,并收集全年 温度变化资料。对于滞留水体,应进行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水温动 态变化监测:对于以流动水体为低位冷、热源的大型地表水换热 工程,应监测运行过程中排水影响区域的水温变化。

6.3.4应调查补充水源的全年水温变化。

6.4.1对流动水体应勘察水体河床的断面形态,应绘制断面图 确定断面流量。 6.4.2对滞留水体应绘制横向和纵向的水体断面图,确定不同 深度和断面的水量。

6.4.4取水构筑物的勘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

取水构筑物的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 GB 50021的规定。

7.1.1室内试验采集的试样、现场试验点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 7.1.2测试仪器应定期进行检定和校验,测试仪器应具有检验 合格证、校准证书或检定证书。 7.1.3试验和测试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

7.1.1室内试验采集的试样、现场试验点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

7.1.2测试仪器应定期进行检定和校验,测试仪器应具有检验 合格证、校准证书或检定证书。 7.1.3试验和测试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 术规范》GB 50366 的规定。

7.1.3试验和测试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

7.2岩土物理性质指标和试验

7.2.1地源热泵系统勘察宜测定岩土物理性质指标,并应包含 下列内容: 1砂土的颗粒级配、比重、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天然密 度、最大和最小密度; 2粉土的颗粒级配、液限、塑限、比重、孔隙比、天然含 水量、大然密度和有机质含量; 3黏性土的液限、塑限、比重、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天 然密度和有机质含量; 4岩石的比重、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 7.2.2岩土试验试样采取、保管、运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土试样质量等级应满足 测定相关指标的要求。

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

7.3室内热物理性试验

7.3.1导热系数试验。原状的黏性土、粉土、砂土,以及岩石 试样,宜采用稳态比较法热物性试验测定土和岩石的导热系数。 7.3.2比热容试验。黏性土、粉土、砂土和岩石可采用绝热法 则定比热容,可将试样烘干后按要求的含水率配制或采用天然含 水率状态土样及岩石。

7.4.1岩土热响应试验测试参数应包括下列内容: 1岩土初始平均温度; 2地理管换热器的循环水进出口温度、流量、压力以及试 验过程中向地理管换热器施加的加热功率。 7.4.2岩土热响应试验装置可由恒加热系统、循环系统、电控 系统、测量系统组成。岩土热响应试验测试仪表充许误差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加热功率的测量充许误差应为土1%; 2 流量的测量允许误差应为士1%; 3 温度的测量允许误差应为土0.2℃; 4压力的测量允许误差应为士0.3Pa; 5各个测量仪表与数据采集系统相连接时,数据采集系统 接收并转化输出的显示数据与测量仪表记录数据间的允许偏差应 为土1%。

7.4.3岩土热响应试验测试前,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整场地,完成测试孔的施工;测试孔的深度应与工程 孔相一致,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2测试用水、电接驳点应接至测试现场;测试仪器与测试 孔、水源、电源应连接,连接顺序应为先接水后接电; 3测试电源应稳定,符合供电电源相关规范;若采用发电

设备,则发电设备功率应大于测试设备最大功率3倍以上; 4水电等外部设备连接完毕后,应对测试设备本身以及外 部设备的连接再次检香查; 5测试仪器与测试孔的管道连接应减少弯头、变径,连接 管外露部分应保温,保温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 6回填工作完成48h后,方可进行热响应试验工作。 7.4.4 岩土热响应试验过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测试岩土初始平均温度; 2启动加热器、水泵等试验设备; 3设备运行正常后连续记录U形管进出口温度、水压、流 量、加热功率等试验数据; 4及时核对试验数据的可靠性。 7.4.5 岩土热响应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岩土热响应试验应在测试孔完成并放置至少48h以后进行; 2 岩土热响应试验应连续不间断,持续时间不应少于48h; 3试验期间,加热功率应保持恒定; 4地理管换热器的出口温度稳定后,其温度宜高于岩土初 始平均温度5℃以上且维持时间不应少于12h; 5地理管换热器管内流速不应低于0.2m/s; 6试验数据读取和记录的时间间隔不应大于10min。 7.4.6岩土热响应试验过程中,应对试验设备要善保护,试验 完成后,对测试孔应进行防护。 7.4.7岩土热物性参数可根据试验条件按线热源或柱热源模型 进行分析计算。 7.4.8岩土热响应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概况; 2 岩土层特征、水文地质条件; 3 测试仪器,测试方法和过程,质量评价: 4 测试成果图表、分析计算; 5岩土热物性参数参考值,钻孔单位延米换热量参考值。

8.1.1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投入运行前应进行室外地下环境监测 系统安装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和《电 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168的有关 规定。

8.2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监测

8.2.1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监测主要为不同岩土体温度的监测。 8.2.2每个岩土体温度监测点应包括1个换热孔内温度监测孔 和至少1个换热孔间岩土体温度监测孔。

8.2.1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监测主要为不同岩土体温度的监测。

8.2.3监测孔成孔及温度传感器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I换热孔内温度监测扎的钻凿孔径宜适当放大。温度传感 器布设应在变温层和恒温层分别布设温度传感器,并且应在含水 层和隔水层分别布设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布设间距不宜大 于30m。 2换热孔之间岩土体温度监测应单独钻凿监测孔,监测孔 深度应至少达到恒温层。传感器布设位置应与换热孔内温度监测 孔的温度传感器布设位置对应,

监测点的数量应符合表8.2.4的要求

表8.2.4监测点数量要求

2少于50个换热孔的建筑若设置监测点可仅设置换热孔内 温度监测孔,不设置换热孔之间岩土体温度监测孔: 3至少应有1个监测点设置于换热孔中心区域; 4大于100个换热孔的建筑中,若地理管换热孔布置为若 干区块,每个数量大于100个换热孔的集中布孔区块应在中心区 域设置监测点; 5当监测点数量大于3个时,可在换热孔区域外设置1个 监测点(监测孔),该监测孔温度传感器的布设应与换热孔内温 度监测孔的温度传感器布设原则一致。 8.2.5温度传感器可采用直理安装和测温管安装两种方法。

8.2.6若用于数据采集的监控柜安装位置距离监测点大于50m

时,应在监测点周边2m范围内就地设置检查并或地面基础安装 监控柜,监控柜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

8.3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监测

8.3.1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监测应包括地下水水位、地下水 水温、取水量和回灌量,宜进行地下水水质、抽水井出水含砂量 以及地面沉降的监测

8.3.1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监测应包括地下水水位、地下水 水温、取水量和回灌量,宜进行地下水水质、抽水井出水含砂量 以及地面沉降的监测 8.3.2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水温监测应在抽水井和回灌井内安装 液位变送器和温度传感器。水并内安装有潜水泵时,则液位变送 器和温度传感器宜安装在潜水泵下方大于10m的位置,且配套 的信号传输线缆应有保护套管

液位变送器和温度传感器。水并内安装有潜水泵时,则液位变送 器和温度传感器宜安装在潜水泵下方大于10m的位置,且配套 的信号传输线缆应有保护套管。

8.3.3抽水井和回灌井应进行取水量和回灌量监测,抽水井应

在水泵出口安装水表或流量计,回灌井在水井进水口位置安装水 表或流量计,抽灌互用并则应分别在相应位置安装两套水表或流 量计。水表或流量计均应设置于水井的井室内。

8.3.4地下水水质及抽水并含沙量监测时,宜采用定期采集水 样化验的方式,每年采样频率宜为(1~2)次。 8.3.5地面沉降监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的规定。 8.3.6每个监测点应单独设置数据采集监控柜。监控柜宜安装 在抽水并和回灌并的井室内、监控柜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

在抽水井和回灌井的井室内,监控柜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8.4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的监

8.4.1地表水源热泵室外参数监测应包括地表水温度和室外环 境温度监测,可进行地表水水质监测 8.4.2地表水温度监测应包括取水温度和排水温度监测,温度 传感器应直接安装于取水口和排水口。 8.4.3室外环境温度监测应将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室外通风、空 气流通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8.4.4地表水水质监测应采用定期采集水样化验的方式,取水 口和排水口水质均应监测,

8.4.5地表水水质监测时,宜采用定期采集水样化验的方式。 每年采样频率宜为(1~2)次,监测内容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的有关规定。

条件选择安装位置,监控柜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

9.1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

9.1.1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成果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应经整 理、检查、分析后使用。 9.1.2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报告应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 据无误、结论有据、便于使用。

9.2成果报告的内容和建议

9.2.1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勘察的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2 拟建工程概况及供热和供冷概况、要求: 3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4 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 5岩土物理性质、热物性指标及建议值; 6勘察深度内各含水层地下水赋存情况、类型、水温及季 节变化、水位及其变化、径流方向和流速、水质等: 7地表水分布、深度、补给、水质、李节变化、水温及季 节变化等; 8如计划采用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还应提供周边影响范 围内各类取水和补给、回灌点等的基本资料

9.2.2成果报告中的建议应包含下列内容

.2成果报告中的建议应包含下

1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报告应结合工程要求对该场地地 源热泵系统的适宜性、项目对周边建筑的影响进行评价,对其长 期运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2应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对抽水井和回灌井设 计与施工提出建议,对长期运行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警示。有条

件时对长期运行造成的地下水温变化及这种变化对工程项目的影 响作出预测。 3应对地埋管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建议。应对地 理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监控提出建议。具备条件时:可对系统 长期运行导致的地下温度变化进行评价。 4有条件时,结合地表水条件和水文变化,可对地表水地 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5地源热泵系统可行性勘察应进行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 价条件应包括:工程要求、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换 热系统的环境影响、技术条件、系统长期稳定性、工程经济因 素、政策法规要求等。

A.0.1回灌试验井结构宜包括隔水段和回灌段,隔水段应采用 并壁管,钻孔孔壁与井壁管之间应采用隔水材料填实,回灌段应 采用滤水管,滤水管与钻孔孔壁之间应回填砾石,见图A.0.1。

图A.0.1 回灌井结构示意

隔水材料;2一井壁管;3一隔水层;4一滤水管; 回填砾石;6—回灌层;7—隔水区;8—回灌区

隔水材料;2一井壁管;3一隔水层;4一滤水管: 回填砾石;6—回灌层;7—隔水区:8—回灌区

A.0.2回灌试验并并径、并深、过滤器长度应根据含水层特征 和回灌要求确定 A.0.3回灌试验开应在回灌层内设置过滤器,其余部分应作隔 水处理,当为单一含水层,回灌水头低于地表时,可不设隔 水段。

同步测量回灌井和观测井的水位(水头高度),直至稳定。 A.0.8测定稳定水头(压力)回灌时,回灌水头(压力)保持 不变,回灌过程中同步测量回灌水量和观测并的水位,直至 稳定。 A.0.9宜根据预估最大回灌量或回灌水头高差,分三次等量递 增进行试验。 A.0.10当在注水稳定延续时间内,注水孔注水量或水位(压 力)以及观测孔水位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且没有持续上升或 下降的趋势时,应确定为注水试验的稳定标准。 A.0.11当有观测孔时.应选取适当的观测孔或以最远观测孔 的动水位判定。在判定动水位有无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应考虑自 然水位的影响。

A.0.9宜根据预估最大回灌量或回灌水头高差,分三次等 增进行试验。

A.0.10当在注水稳定延续时间内,注水孔注水量或水位(压 力)以及观测孔水位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且没有持续上升或 下降的趋势时,应确定为注水试验的稳定标准

A.0.11当有观测孔时.应选取适当的观测孔或以最远观测孔 的动水位判定。在判定动水位有无上升或下降趋势时某地铁一期工程冬季施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考虑自 然水位的影响。

百云以O 2中砂、细砂和粉砂含水层应为16h: 3基岩含水层(带)应为24h A.0.13注水试验时,动水位和注水量观测的时间,宜在注水 开始后的第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各测 次,以后每隔30min或60min测一次。 注水结束后应立即观测恢复水位,观测时间为lmin、2min、 3min、5min、7min、10min、15min、20min、30min、40min 60min、80min、100min,以后每隔30min~60min观测一次,直 至稳定。

A.0.14试验过程中,应详细记载所发生的有关情况,随时检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施工组织设计分水器以里(节能方案),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3 《十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 GB50168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 《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 7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J/T13 9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 10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 GB50168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 《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 7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J/T13 9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 10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