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

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B/T 35039-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8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04605
下载资源

NB/T 35039-2014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

5.3.1~5.3.3对构成水库诱发地震观测系统的地震台站、台网管 理中心和数据传输技术要求作了原则规定,主要参照中国地震局 现行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规程》(JSGC01)等地震行

NB / T 35039 2014

业标准和我国近年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与运行实践的基础 二提出。

5.4.3水库诱发地震观测的技术和设施基本是从天然地震观

化而来的,所以地震观测的基本要求应符合地震行业标准;同时 水库诱发地震又有其特殊性,大部分水库诱发地震震级较小,而 工程建设期间往往有大当量的爆破,因此,对地震记录的分析处 理应该更细。 水库诱发地震由于震源浅、震感强、波及范围广,且往往伴 有地声,根据有关报道及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对鸟溪江、水口、 珊溪等水库地震的震中调查,M3.0级地震时震中烈度一般可达 4度强至5度,及时报送观测资料有利于建设单位采取有效的应 对措施;根据对水口水电站水库Mi4.3级地震(1996年4月21 日)、珊溪水库M3.5级地震(2002年7月28日)和M.4.6级地 震(2006年2月9日)的宏观调查,M3.5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可 达5度,M.4.3级地震震中烈度接近6度,ML4.6级地震震中烈度 达6度。地震宏观调查是地震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于了解 地震的成因和各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1.DBJT01-26-2003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第一分册).pdf,当地震烈度 达到5度时,具备通过现场调查基本确定宏观震中和地震影响范 围的条件,可以大致分析等震线展布方向,为进步开展水库地 震观测研究提供信息:同时,5度地震烈度虽然不会造成破坏,但 震感强烈,震中区人员均会感觉到,社会影响很大,也需要通过 调查,确定地震影响范围,为地方政府抗震救灾提供必要的信息

NB /T 35039 2014

和资料,而调查过程中在访问、座谈时还可通过科普宣传消除群 欢的恐慌心理,

5.5.1~5.5.2对水库诱发地震观测资料分析整理作了原则要求。 一方面,地震记录和现场调查报告是分析水库地震趋势、进行水 库地震研究的最基本的资料,因此必须及时分析处理:另一方面 地震记录和现场调查报告也是工程资料档案管理的要求。

NB / T 35039 = 2014

6.2.1~6.2.3地下水观测是对地下水的水量、水位升降、物理性 质和化学性质等所进行的长期、连续的观测,是水电工程勘察中 应正常进行的工作。由于工作区的降雨及地表水的变化直接影 响地下水的变化,因此地下水的观测内容与范围包括了所有与工 程有关的地表、地下水,同时还包括降雨量的观测。

6.3.1~6.3.2地下水观测网点的布置受多种因素影响,这2条规 定了观测点网应结合观测区的地形地貌、岩性、水流方向、所在 位置一一平原区、项址区、库区、岸坡不同进行布置。地下水埋 藏较深的高山峡谷区,由于地表至地下水位的深度较大,因此,

NB/T35039 2014

两岸地下水位观测孔一般可布置在勘探平洞内的钻孔。 6.3.3本条第2款,对于可能浸没的水库岸坡,应了解在正常蓄 水位上、下的地下水位变化,因此,规定了至少有2个及以上的 钻孔控制。 本条第3款,不稳定及潜在不稳定岸坡因其稳定性、重要性、 分布位置等不同,地下水观测网点的布置数量差异较大,可根据 实际情况需要而定。 本条第5款,抽水蓄能电站的上水库周边垭口、分水岭、地 下水位可能低于正常蓄水位的岸坡,以及抽水蓄能电站的下水库 及常规水电站的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邻谷、河弯段、低于正 常蓄水位的岩溶泉、可能沟通库外的构造等也是可能渗漏的地段, 因此提出了应布置水位长期观测孔的规定。 6.3.5本条提出暗河、自然河沟水分上、中、下游建立观测点的 理由是:河、沟水在不同地段由于地层、构造的原因可能会有消 流现象,通过不同地段的观察,可了解消流的流量,便于分析地 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6.4.1~6.4.2这两条规定了观测孔、泉水观测装置的要求,主要 是为了保证长期观测工作能正常进行,并能保证观测精度。观测 孔安装要便于观测,观测管口不宜安装过高,又要不易被破坏, 也不宜安装太低或地面以下,

二 乍能正帝进行,开能保证观测精度。观测 孔安装要便于观测,观测管口不宜安装过高,又要不易被破坏, 也不宜安装太低或地面以下。 6.4.3本条规定了地下水水位观测方法的要求,第6款强调了勘 探钻孔中发现自流水应引起重视,本款的条文主要是要求能全面 准确地收集深部承压水的资料。第7款强调了钻孔钻进过程中发 现新的含水层时应采取临时止水措施进行分层观测地下水位,这 将有助于随时分析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以及它们的水力联系。 分层观测地下水位的关键是要有合适的钻孔结构,应事先做好钻 孔结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止水效果检验,确保分层地下

NB / T 35039 2014

水位的观测精度。 6.4.4~6.4.6分别对地下水水量、水质、水温的观测方法提出了 具体规定,这些规定是目前工程地质勘察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 科学的进步,新的观测仪器会随时出现,其选择可不限于条文规 定的方法。 6.4.4条第3款引流集中的方法量测流量,是指同一出水带内存在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水点,采取一定措施使流水汇集到一处进行 流量量测。

6.5观测频度与观测精度

6.5.1观测设备的定期检测不应超过6个月,严寒、酷暑季节, 即气温变化剧烈的季节应每3个月检测一次。 6.5.3第4款提出了钻孔地下水位的稳定标准,连续4次或4次 以上观测的原因一是为了减少钻探过程中循环水带来的可能影响 二是据统计学原理,4次或4次以上观测使判断地下水的升降趋 势更为可靠。 6.5.4~6.5.6分别对水量、水温观测频度和精度提出了要求,该 项工作往往在条件较差的环境中进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测 结果,因此,在现场观测时,应尽可能仔细,条件允许时多测几 次,及时校核,确保观测精度。

6.6.1~6.6.5此5条均为地下水观测资料整理、分析和整编的规 定。由于地下水观测资料的不可追溯性,因此,首先强调了观测 资料的随时校核、随时分析,以便对欠缺资料及时补充,发现问 题及时解决。

7.1.1~7.1.5边坡变形观测是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岩土体稳定性 观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检验前期勘察阶段稳定性评价结论的重 要手段,也是施工和运行期进一步分析、判断其稳定情况的依据。 这5条规定了边坡变形观测的任务、对象、观测的重点和观测方 法,并强调了应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观测工作。 7.1.6对已发生变形的边坡,在勘察期就应布置动态观测,一方 面,通过一段时间(最好是一个水文年以上)的观测,可为进 一 步评价边坡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基础分析资料,另一方面,也为 该边坡预警和处理提供依据。 7.1.7本条强调了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地表水、地下水等因素 亦应同步进行观测,降水量、地应力和地震等尽量以收集资料为 主,如附近区域无相应资料时,视边坡的重要程度,布置专项观 测工作

7.1.7本条强调了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地表水、地下水等 亦应同步进行观测,降水量、地应力和地震等尽量以收集资 主,如附近区域无相应资料时,视边坡的重要程度,布置专 测工作。

7.2 观测项目与内容

7.2.1本条提出的边坡变形观测项目和内容主要指边坡的地表和 地下位移和变形,以及坡面、建筑物的裂缝长度和开度变化等, 其他如地下水、降水量、地应力、地震等专项观测可参照相关章 节和规范进行观测。 7.2.2边坡的工程地质观测项目、内容应根据其规模、重要性、 危害程度、所处的地形地质环境、技术经济可行性综合平衡后进 行选择。

7.3.1本条共3款规定了边坡变形观测点、线、网应根据不同观 测目的和要求来确定,根据工程经验,一般为三种情况,即关键 部位控制、局部变形控制和全面控制,关键部位控制的观测点至 少要有3个,局部变形控制至少要有1条观测线,全面控制的纵、 横观测线共不少于5条,若少于这些观测点、线,则难以保证观 测资料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7.3.2条文中强调观测点应选在具有工程地质代表意义和

患边坡体不同部位的力学特征,并强调了观测线、网中的基准点、 工作基点和观测点的地基基础的重要性,这方面的教训较多,应 特别重视这些点地基基础的稳定性。

处或分析可能的破裂面两侧,选在其他部位的观测结果代表性贝 会差。

7.3.4观测线尽可能与勘探剖面和稳定分析剖面相结合的要

主要是考虑尽可能减少工作量,降低费用,并能更好地利用观测 资料进行稳定分析。关于观测点的分布密度、间距和形式,列举 了高边坡和大型滑坡的一些建议采用的数据,该数据参考了卡拉 白鹤滩等工程的边坡观测点布置的实例,

自鹤滩等工程的边坡观测点布置的实例。 7.3.6地下变形观测一般采用观测线上的勘探钻孔布置观测点, 因此,在前期勘探钻孔布置时就应考虑地下变形观测的事宜,避 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量。

7.3.6地下变形观测一般采用观测线上的勘探钻孔布置观测点

7.4.2~7.4.3地质巡视方法是用肉眼观察岩土体稳定情况的基础 方法,条文中列出的巡视内容和记录要求,是根据已有工程经验 总结的几个主要方面。在现场工作中,地质工程师要有工程经验, 并应有认真负责的精神,才能做好观察、记录和对比分析,才能

NB/T350392014

2)竖井混凝土圈(钢圈)观测法:在井中放置凳置的 井圈(混凝土圈或钢圈),从地面向并底稳定层吊一 垂球作观测基线,根据各圈的位移量判断滑面的位 置和位移量。 3)平洞简易标识法:在不稳定边坡和滑坡的勘探平洞 基本完工后,沿洞轴方向,在洞壁以及洞壁与洞底 的交线附近,分别埋设玻璃条和水泥带,定期观测 它们被错开的位置、时间、距离和方向。 7.4.6大地测量和埋设仪器观测方法是边坡地表水平、垂

7.4.5~~7.4.6大地测量和理设仪器观测方法是边坡地表水平、垂 直位移和地下位移观测的首选方法,它不仅能宏观确定边坡的变 形特征,而且精度较高,能较好地满足工程的要求,同时,这些 方法已有完善的规程、规范,所以这2条有的是参照有关规范编 写的,有的则直接指出按有关规范执行。 需要指出的是,大地测量和埋设仪器观测方法虽然是边坡变 形的首选方法,但并不是地质工程师直接从事的工作范围,需要 有专门的专业设计和专业观测,地质工程师需要收集这些观测 成果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本规程将这两种方法列入条文,主 要是考虑规程的完整性,并可为地质工程师提出边坡观测建议时 采用。 7.4.7本条文为约定性条文,考虑了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和 习惯,根据该约定,可直接根据正负号看出边坡整体或局部是否 在漫动

7.4.7本条文为约定性条文,考虑了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特 习惯,根据该约定,可直接根据正负号看出边坡整体或局部 在滑动。

7.5观测频度与观测精度

7.5.1~7.5.2提出了有关观测方法的频度。边坡变形观测主要是 为了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观测周期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太长了会漏掉关键变化点,太短了变形值可能很小,几次变化值 可能都在误差范围内,无法分析其变形规律。因此,7.5.1~7.5.2 条是针对不同观测方法可能达到的精度,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提

出的。 7.5.3本条提出的精度要求是参照《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5178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并结合水电工程可能配备的仪器 档次确定的。

7.6.1~7.6.5该5条提出的观测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内容和要求, 是目前开展工程地质观测或有关观测的工程普遍进行的。在实际 观测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中,可采用计算机技术,可大大节 省时间和费用,并可提高成果的质量,

NB / T 35039 2014

8.1.1~8.1.2危岩体对水电工程的影响很大,对其稳定性进行观 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危岩体往往分布在岸坡陡峭的 高高程部位,观测工作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该条文除了提出 危岩体的观测任务外,还强调了应根据危岩体的规模、对工程的 影响程度因地制宣地布置观测工作。 8.1.3~8.1.4该2条强调了危岩体边界、稳定条件和影响因素方 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这项工作是危岩体观测布置和观测分析的 前提,只有搞清楚这些基础条件,才能有针对性地布置观测工作, 并对观测成果进行有效的分析。

8.1.1~8.1.2危岩体对水电工程的影响很大,对其稳定性进行观 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危岩体往往分布在岸坡陡峭的 高高程部位,观测工作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该条文除了提出 危岩体的观测任务外,还强调了应根据危岩体的规模、对工程的 影响程度因地制宜地布置观测工作。 8.1.3~8.1.4该2条强调了危岩体边界、稳定条件和影响因素方 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这项工作是危岩体观测布置和观测分析的 前提,只有搞清楚这些基础条件,才能有针对性地布置观测工作, 并对观测成果进行有效的分析。 8.1.5重要的危岩体是指在主要建筑物上部,且稳定性较差的危 岩体,在勘察期就应布置动态观测,一方面,通过一段时间(最 好是一个水文年以上)的观测,可进一步为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 提供可靠的基础分析资料,另一方面,也为该危岩体预警和处理 提供依据。 8.1.6本条规定了对影响危岩体稳定性的地表水、地下水等因素 亦应同步进行观测,降水量、地应力和地震等尽量以收集资料为 主,如附近区域无相应资料时,视危岩体的重要程度,布置专项 观洲工作

岩体,在勘察期就应布置动态观测,一方面,通过一段时间(最 好是一个水文年以上)的观测,可进一步为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 提供可靠的基础分析资料,另一方面,也为该危岩体预警和处理 提供依据。 8.1.6本条规定了对影响危岩体稳定性的地表水、地下水等因素 亦应同步进行观测,降水量、地应力和地震等尽量以收集资料为 主,如附近区域无相应资料时,视危岩体的重要程度,布置专项 观测工作。

岩体,在勘察期就应布置动态观测,一方面,通过一段时间 好是一个水文年以上)的观测,可进一步为危岩体的稳定性 提供可靠的基础分析资料,另一方面,也为该危岩体预警关 提供依据。

亦应同步进行观测,降水量、地应力和地震等尽量以收集资料为 主,如附近区域无相应资料时,视危岩体的重要程度,布置专项 观测工作。

8.2.1~8.2.2本条提出的危岩体变形观测项目和内容主要指危表 体的位移和沉降,以及裂缝的长度和开度变化,其他如地下水、

降水量、地应力、地震等专项观测可参照相关章节和规范进行观 测。具体实施的观测内容应根据其规模、重要性、危害程度、所 处的地形地质环境、技术经济可行性综合平衡后进行选择。

8.3.1本条提出了对于入员、设备可以到达的危岩体,应根据类 型、规模布置观测工作,条文特别强调了观测点布置应与危岩体 的类型相适应,应该找出控制危岩体稳定的关键点或关键部位布 置观测点。 8.3.2对于无法攀登的高陡绝壁上的危岩体,观测难度较大,但

8.4.1危岩体的观测方法与边坡相类似,条文强调了危岩体的危 害性和规模,以及观测环境、技术经济对观测方法选择的影响, 应该通过综合比较因地制宜地选定观测方法。 8.4.2目前,三维激光扫描、数码照相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是较 合适的近景摄影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参照有关手册的技术要 求进行观测

8.5.18.5.4该4条提出的观测资料整理检查与分析的内容和要 求,强调了现场的复核和定期分析,主要是考虑危岩体观测的地 形条件较差,到一次现场较为困难,因此,应该对现场观测的资 料进行及时复核,并应加强定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8.5.3条提出了对观测出现异常时的处理方式,应及时向工程建设 单位提出预警,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9.1.1泥石流对水电工程建设的影响很大,对其进行必要的观测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由于泥石流的活动非常复杂,一般分 为预测级(为防治工程提供依据)、预报级(为抢险应急工程或常 规紧急避难提供预报)、警报级(为紧急避难提供预警)三个等级, 本条规定了泥石流的工程地质观测任务是为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测 设计提供依据的一项观测,属于预测级观测。预报级和警报级观 侧不在本规程规定的范围内。

9.1.3该条文提出了泥石流的观测应该在资料收集和勘测的基础

上进行,包括流域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 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储量: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区 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体性质及风化程度、 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 诸量;流通区的纵横坡度、跌水、急弯等特征,沟床两侧的山坡 波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堆积区的堆 积扇情况及堆积物的性质、结构、厚度、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等, 只有搞清楚这些基础条件,才能有针对性地布置观测工作,并对 观测成果进行有效地分析。 9.1.4对建筑物、人员有重大威胁的泥石流,在勘察期就应布置

NB/T 350392014

测,可为进一步评价泥石流的危险性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分析 资料,另一方面,也为该泥石流的处理提供依据。

9.2.1泥石流观测的内容主要有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水源)、 运动情况(流动动态要素、动力要素和输移冲淤等)、流体特征(物 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本条规定了工程地质观测内容为固 体物质的来源、降水量、泥位、沟水流量,未包含流动要素中的 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等,动力要素中的流体动压力、龙 头冲击力、石块冲击力和地声频谱、振幅,以及流体特征中的固 体物质组成、块度、颗粒组成和流体稠度、重度、可溶盐等内容, 主要是考虑泥石流的工程地质观测任务为预测级,有本条规定的 观测内容就可满足要求,而且在勘察期间要进行其他要素的观 难度极大。当然,若需进行预报级和答报级的泥石流观测,则需 包含上面所述的所有内容。 9.2.2由于泥石流活动的复杂性,其观测是一项费时、费钱的工 作,因此,工程地质观测项目、内容应根据其规模、危害程度、 所处的地形地质环境、技术经济可行性综合平衡后选择。

9.3.1本条提出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的观测布置原则。泥石流 固体物质来源主要是流域内的不稳定崩滑体和松散堆积物,不稳 定崩滑体的观测布置与边坡的变形观测是一致的:松散堆积物则 需根据侵蚀程度、分布面积的大小布置合适数量的观测点,并根 据侵蚀程度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调整。 9.3.2降水是形成泥石流的控制因素,因此,布置降水量观测是 十分重要的工作,并要充分考虑到降雨存在高山效应和局地暴雨

十分重要的工作,并要充分考虑到降雨存在高山效应和局地暴雨 的问题,因此,本条强调了降水量观测点布置应在泥石流形成区 内,并尽量布设在崩积体和松散堆积物储量最大的范围内及其上

NR /T 35039 2014

部,其数量可根据流域面积的大小确定。 9.3.3~9.3.4强调了泥石流动态观测点的布置原则,主要在流通 区布设,并强调布置的位置两岸岩土体应稳定。勘察期间泥位的 变化可能很小,往往与沟水流量的观测同时进行。

9.4.1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中的崩滑体观测方法与边玻观测方法 相同;松散堆积物采用设立标准片蚀观测场进行观测,确定松散 堆积物不稳定的物源,重点应分析形成泥石流临界雨量的固体物 质供给量。对于存在沟蚀的松散堆积物,则应观测沟蚀的程度和 沟蚀量。

9.4.2降水量观测可采用常规气象站观测,也可采用自动化观测

仪器,可根据条件选择,观测过程中需重视获取时段降水量和连 续降水量的资料。冰雪、冻土消融水量和历时情况的观测需根据 泥石流沟所处的地区位置确定,一般包含在气象观测的内容中。 降雨入渗是根据水均衡分析来确定的,主要结合降水量、地表和 地下水流量的观测后进行分析。 9.4.3沟水流量观测方法是常规的,需重视沟水汇集后,水量从 高高程到低高程有突然变化的地段。 9.4.4本条规定了各项目的观测时间间隔,对于暴雨季节,特别 是极端暴雨时,需要对崩滑体、松散堆积体、降水量、泥位、水 是进保连练功测求取相应的咨料

9.5.1~9.5.2该2条提出的观测资料整理检查与分析的内容和 要求,强调了原始记录检查复核、建立数据库和定期分析,主要 是考虑泥石流观测项目的资料是不可逆的,因此应该对现场观测 的资料进行及时复核,并应加强定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 解决。

NB / T 35039 2014

NB / T 35039 2014

9.5.3本条提出了对观测出现异常时的处理方式,应及时向工程 建设单位提出预警,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9.5.4本条文列出了针对泥石流的常规观测分析报告需要包含的 内容。

9.5.3本条提出了对观测出现异常时的处理方式,应及时向工程 建设单位提出预警,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9.5.4本条文列出了针对泥石流的常规观测分析报告需要包含的 内容。

NR/T35039 2014

10.1.1~10.1.3水电工程中的地基、基坑开挖较普遍,出现的问 题也较多,因此,对地基并挖过程中的岩土体进行观测十分重要。 该3条提出了地基岩土观测的任务、对象和主要的内容,并强调 开展观测前,应该详细收集地质、设计和施工监测资料,为工程 地质观测和分析打下基础。

10.2.1~10.2.2条文分别列出的岩石和土质地基或基坑需要观测 的内容,是水电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地质工程师在现场工作中 应对这些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并观测这些对地基、 基坑和周边环境的稳定性有影响的地质问题,为设计和施工提供 依据。 10.2.3本条规定了地基岩土观测的方法是地质巡视和简易观测, 对于肉眼可以判断的地质现象一般采用地质巡视的方法,对于需 要布置简易工具进行观测的地质异常,则采用简易观测方法。在 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方法不能分割,往往结合使用。 10.2.4本条列出的观测项目是地基或基坑工程中通常布置的,但 需要埋设专门仪器,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一般由专业单位进行 专门设计,由业主委托专业单位进行观测

10.3观测频度及资料整理

10.3.1~10.3.3 地基岩士观测的频度一般每天一次,但与工程

NB / T 35039 2014

工的进度密切相关。条文强调了在开挖时,当观测结果出现异常, 要调整观测次数,有事故征兆时,要连续观测,并发出预警,确 保人员、设备和工程安全。 10.3.4本条文列出了常规的观测分析报告需要包含的内容。

10.3.4本条文列出了常规的观测分析报告需要包含的内容

NB / T 35039 2014

DB11/T 1282-2015 数据中心节能设计规范.pdf11 地下洞室围岩观测

11.1.1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是地下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围岩 稳定受岩体结构、洞室断面形态、跨度、岩体强度以及围岩应力 特征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本条规定了围岩地质观测的任务,主要 是收集和观测异常的地质信息,它与围岩变形观测相结合,通过 分析,可为洞室围岩稳定和安全状况的判断提供依据。 11.1.2本条列出了需要进行地下工程围岩工程地质观测的6种 情况,这些情况中,有些可以通过工程地质观测直接判断洞室围 岩稳定和安全状况,有些则需要通过理设仪器进行观测,或与地 质观测结合后进行分析判断。 11.1.3本条强调开展观测前,应该详细收集地质、设计和施工资 料,为工程地质观测和分析打下基础。

11.2观测内容与方法

11.2.1条文列出的地下洞室围岩需要观测的8项内容,是水电地 下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地质工程师应熟悉这些对地下洞室围岩 稳定和安全有影响的地质问题,及时发现并进行观测,为设计和 施工提供依据。 11.2.2本条规定了地下洞室围岩观测的方法是地质巡视和简易 观测,对于肉眼可以判断的地质现象一般采用地质巡视的方法, 对于需要布置简易工具进行观测的地质异常,则采用简易观测方 法。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方法不能分割,往往结合使用。三维 激光扫描、数码照相技术在地下洞室变形、结构面观测中的应用

已经较为成熟,可在条件合适的洞段根据需要采用,具体方法可 参照有关手册的技术要求进行。 11.2.3本条列出的观测项目是地下洞室工程中通常布置的,但需 要埋设专门仪器,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一般由专业单位进行专 门设计,由业主委托专业单位进行观测。地质工程师需要收集这 些观测资料,用于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分析。本规程附录E列出 了地下洞室围岩变形观测项目、内容、所用仪器和资料用途等, 可供地质工程师参考

11.3 观测频度及资料整理

11.3观测频度及资料整理

11.3.1~11.3.3地下洞室围岩观测的频度一般为1天~2天观测 一次,但与洞室开挖施工的进度密切相关。条文强调了在开挖时, 当观测结果出现异常,要加密观测次数,有事故征兆时,要连续 观测,并发出预警,确保人员、设备和工程安全。 11.3.4本条文列出的是常规的观测分析报告需要编制的内容

JTS 144-1-2010 (2018局部修订) 港口工程荷载规范(重件起重运输机械荷载部分)11.3.4本条文列出的是常规的观测分析报告需要编制的内容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