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2103-2021 电力物联网业务中台技术要求和服务规范.pdf

Q/GDW 12103-2021 电力物联网业务中台技术要求和服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O/GDW121032
资源大小:8.9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5099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2103-2021 电力物联网业务中台技术要求和服务规范.pdf

ICS±29. 240

O/GDW121032

电力物联网业务中台技术要求和服务规范

NB/T 10200-2019 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用聚烯烃弹性体(POE)封装绝缘胶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布

Q/GDW 12103202

Q/GDW 121032021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物联网业务中台技术要求和服务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物联网业务中台的设计、研发、运营等环节

Q/GDW 12103202

物联网业务中台技术要求和服务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GDW1597国家电网公司应用软件系统通用安全要求 Q/GDW11209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架构 Q/GDW12098电力物联网术语

Q/GDW1209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接口interface 对协定进行定义的引用类型,接口指定必须由类提供的成员或实现它的其他接口。 3.2 服务接口serviceinterface 特定功能的形式化描述,定义了实现功能所需的参数和返回结果 3.3 服务调用者serviceconsumer 根据服务接口描述访问服务的程序。 3.4 服务提供者serviceprovider 实行服务接口定义的功能并提供服务的程序,

宿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Q/GDW 121032021

APP:应用程序(Application) 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 DB:数据库(Database) DRDS: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服务(DistributedRelationalDatabaseService) ES:分布式全文检索数据库(ElasticSearch) GW:网关(GateWay) H5:超文本标记语言5.0(HyperTextMarkupLanguage5.0) HBase:高可靠性、高性能、面向列、可伸缩的分布式存储系统(HadoopDatabase)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 Mbps:兆位每秒(Millionbitspersecond) RPO:恢复点目标(RecoveryPointObject) RTO:恢复时间目标(RecoveryTimeObject)

APP:应用程序(Application) 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 DB:数据库(Database) DRDS: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服务(DistributedRelationalDatabaseService) ES:分布式全文检索数据库(ElasticSearch) GW:网关(GateWay) H5:超文本标记语言5.0(HyperTextMarkupLanguage5.0) HBase:高可靠性、高性能、面向列、可伸缩的分布式存储系统(HadoopDatabase)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 Mbps:兆位每秒(Millionbitspersecond) RPO:恢复点目标(RecoveryPointObject) RTO:恢复时间目标(RecoveryTimeOb.ject)

中台为各业务应用提供业务服务能力支撑,总体

图1业务中台总体架构

业务中台的应用服务、领域服务、基础设施服务设计应严格遵循Q/GDW11209标准;业务中台的开 发应遵循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开发平台、微服务微应用建设总体技术要求相关规范:业务中台运行平台应 符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对信息系统运行的相关管理要求,业务中台数据应遵循国家电网公司对数据设计 的相关管理要求。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Q/GDW 12103202

a)支持部门级、企业级及外部第三方各类业务应用的访问,包括但不限于手机APP、PC客户端、 自主终端和第三方业务应用; b)支持数据中台的数据业务化应用; 基于云平台进行分布式部署,支持集群灵活扩展、动态伸缩; 支持多类型数据存储应用,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采集量测类数据以及E格式文件 和特定规约的消息数据等; e) 支持在线任务调度管理、运营配置管理、认证授权管理、监测告警、自动化任务执行、敏捷化 应用等; f)支持同传统信息化系统进行集成、融合发展; 具备完善的应用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

5. 2. 2 服务规范

业务中台需对前端业务应用提供明确的接口规范,具体要求如下: a)支持各业务应用根据接口规范访问其业务服务,不需了解接口内部细节; D 支持各类API服务接口的统一注册、管理和调度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支持第三方接口的托管; 1 支持免认证、Token、Basic等认证形式; 支持应用注册、认证授权,用户注册、登录、认证等接口服务; f)支持数据加解密服务,对相关敏感数据加解密处理; g)支持电子签名签章服务: h)支持动态密钥服务: i)支持终端鉴权服务。

业务中台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应用服务、领域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其中应用服务主要负责业务 服务能力编排和功能输出,领域服务中各具体业务领域服务包括领域边界服务、业务领域服务、领域数 屠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包括服务网关、数据存储服务、数据缓存服务、消息服务、任务服务、注册发现、 集中配置、认证授权、容错限流、运营管理、监控告警,其功能架构如图2所示。

Q/GDW 121032021

图2业务中台功能架构

应用服务需根据前端业务应用服务需求提供相关业务服务功能,具体功能要求如下 a)支持对业务中台单个业务领域服务功能的调用和调用结果输出; b)支持对业务中台单个或多个业务领域服务功能的组合调用,并负责服务功能的组合编排; C支持对业务中台单个或多个业务领域服务功能的组合调用,并负责服务调用结果的组合编排,

6.2.1领域边界服务

领域边界服务为业务中台业务领域提供对外服务能力出口,保证业务服务增加与合并时不影响使用 者调用(访问地址不变),简单查询一般不经过业务领域服务,由领域边界服务直接访问领域数据服务, 具体功能要求如下: a 服务接入支持各种外部服务调用的接入管理,具体包括MQ、Http、Rpc、Websocket、Webservice 等外部服务请求的服务接入; 业务处理支持具体业务领域的单个微服务调用或多个微服务的编排组合调用,以及对服务调用 结果的组合编排,同时实现具体业务领域无法归属的业务逻辑; c)远程调用支持各具体业务领域微服务之间的远程调用,包括MQ、Http、Rpc等远程服务。

6.2.2业务领域服务

Q/GDW 12103202

a)服务接入需实现对领域边界服务的接入管理,具体包括MQ、Http、Rpc等领域边界服务请求的 接入,并实现对业务处理和远程调用功能的调度处理; 业务处理需实现业务所涉及的领域对象(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及其关系,负责表达并实 现业务概念、业务状态信息以及业务规则; 远程调用支持各业务领域微服务之间的远程调用,包括MQ、Http、Rpc等远程服务; 业务域需完成复杂的业务逻辑处理,具体组成包括根、实体、值对象: 1 根是某类业务领域对象、实体的聚合,具有全局的唯一标识,支持通过此标识可关联到内 部其它实体对象; 2 值对象是没有唯一标识的业务对象,支持对象属性及相应的行为,较实体对象相对简单 无需创建和跟踪标识符: 3 实体是具有唯一标识的业务对象,支持通过一系列的连续性(continuity)和标识 (identity)定义,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能够保持连续性,并且独立于它的属性

6.2.3领域数据服务

领域数据服务实现领域对象数据的持久化和领域边界服务的查询,具体功能要求如下: a 服务接入支持对领域边界服务和业务领域服务的接入管理,包括MQ、Http、Rpc等服务请求的 服务接入: 业务处理支持对数据库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业务操作或其组合编排操作的实现,支持对 业务领域对象数据缓存的操作实现,支持消息和任务服务的调度等; C 数据模型支持对具体业务领域数据模型的实现及操作,包括数据库操作的具体执行语句实现。

6. 3. 1服务网关

服务网关要求支持并实现以下功能: a)支持前端业务应用请求的统一接入、高效分发; 支持前端各类业务应用请求的服务穿透,具体包括内部业务应用服务、H5服务、无线服务、 第三方应用服务、开放平台服务: C) 为前端应用提供版本构建、热修复、热更新、版本更新等服务支撑; d 为前端应用提供基础的配置服务、菜单服务等服务支撑

6. 3. 2数据存储

Q/GDW 121032021

数据缓存支持并实现业务领域数据的缓存管理,根据业务应用场景和技术性能要求的不同,采取不 同的缓存策略,具体功能要求如下: a) 支持信息内网、外网、互联网、客户端各节点数据缓存: 支持各业务领域共享缓存和专用缓存实现; 支持自定义缓存策略如缓存时长、同步刷新机制: 支持缓存数据持久化; e) 支持数据压缩缓存; 支持字符串(String)、哈希(Hash)、列表(List)、集合(Set)、有序集合(SortedSet) Bitmap、HyperLogLog和地理空间索引(geospatial)等各类数据结构类型。

注册发现支持并实现业务领域各类微服务的注册和发现机制,具体功能要求如下: a) 支持服务提供者通过调用服务注册接口完成服务注册; ) 支持服务提供者通过调用服务反注册接口完成服务注销: C 支持服务提供者通过调用心跳汇报接口完成节点存活状态上报; d 支持服务消费者通过调用服务订阅接口完成服务订阅,获取可用的服务提供者节点列表: e) 支持服务消费者通过调用服务变更查询接口,获取最新的可用服务节点列表; f 支持查询注册中心当前注册的服务信息; g 支持修改注册中心中已注册的服务信息; 支持对服务提供者节点的健康状态检测: 1 支持注册中心探测到有服务提供者节点新加入或者被剔除,立刻通知所有订阅该服务的服务 费者,刷新本地缓存的服务节点信息

6. 3. 7 集中配置

集中配置支持并实现业务中台各个微服务的集中统一配置管理,具体功能要求如下: a)支持对业务中台各微服务的集中、统一配置:

b)支持对业务中台各微服务的静态、动态配置,无需停止微服务; c)支持配置自动刷新

Q/GDW 12103202

认证授权支持并实现统一的账号管理、身份认证、用户授权功能,具体功能要求如下: 支持统一身份管理,提供账号密码管理、基本资料管理、角色权限管理等功能; 支持组织实体和个人实体账号; C 支持单点登录,一次登录、全局访问; d) 支持第三方授权登录; e 支持服务鉴权,包括内部服务的认证和授权,外部服务的认证和授权; f 支持账号登出,包括一次登出、全部登出和一次登出、部分登出: 名 支持账号注销,包括一次注销、全部注销; 支持付费授权,包括周付、月付、季付、年付

容错限流是保证业务中台微服务稳定运行的主要措施,具体功能要求如下: a)支持限制长时间无响应的请求或者出错的请求; b)支持防问流量控制,通过自定义策略消减、缓存流量; )支持有损服务,保证核心服务可用。

Q/GDW 121032021

根据前端应用系统最大在线用户数的1.2~1.5倍,估算系统最大并发用户数、进行系统容量 设计和部署: b) 业务吞吐量需根据系统最大在线用户数的1.2~1.5倍进行设计; C) 系统对外网络宽带占用量不应超过100Mbps。

7. 1. 2 系统响应性能

系统响应性能要求如下: 首页访问平均响应时间不得超过3秒,系统登录平均响应时间不得超过5秒; 执行简单查询、添加和删除业务时DB14/T 565-2017标准下载,平均响应时间不得超过5秒; 执行复杂的综合业务(同时包括查询、添加、删除等操作请求)时,平均响应时间不得超过8 秒; 执行统计业务时,月统计业务的平均响应时间不得超过20秒,年统计业务平均响应时间不得 超过30秒,表格式报表处理时长不应超过20秒,图形式报表处理时长不应超过30秒; 当系统进行复杂事务的处理且响应时间较长时,系统应根据事务内容分级逐步响应,当系统并 发数达到设计峰值时,应采用延迟访问的方法避免系统崩溃,并在页面中提供友好的提示信息: 在承受最大并发用户数持续运行2小时的情况下或在承受40%的最大并发用户数持续运行8 小时的情况下,系统运行平稳,业务失败率不超过0.1%

容器性能要求如下: a)容器日常CPU平均利用率均不超过65%,且CPU利用率不得连续30秒超过80%; 容器日常内存平均使用率不超过70%,且内存使用率不得连续60秒超过80%; c)单台容器网络吞吐量业务正常时不超过100Mbps,业务高峰时不超过700Mbps

可靠性要求如下: a)在承受最大并发用户数持续运行2小时的情况下,系统运行平稳,业务失败率不超过0.1%, CPU平均占用率低于80%,内存占用率没有明显增长且1小时后内存恢复初始值; b 在承受百分之八十的最大并发用户数持续运行4小时的情况下,系统运行平稳,业务失败率 不超过0.1%,CPU平均占用率低于80%,内存占用率没有明显增长且1小时后内存恢复初 始值; 整个系统设备平均无故障时间大于40000小时; d)软件系统故障时,自动恢复时间小于15分钟,手工恢复时间小于4小时:

可用性要求如下: a)系统运行安全、稳定,达到7x24小时的可靠运行能力道路雨、污水管道基坑开挖施工方案,年可用率>99.9%; b)系统应设计良好的客户体验方案; 数据存取服务要求准确,保证数据不丢失; 信息系统出现异常时应对数据进行保护,对服务端正在操作的数据应当存储到临时表中,对客 户端正在操作的数据应当保存在Cache中; 数据恢复目标RPO应小于1小时; 故障恢复时间目标RTO应小于3小时。

Q/GDW 12103202

可扩展性要求如下: a) 采用通用软件开发平台,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b)具备业务处理的灵活配置,能随着业务功能的变化灵活重组与调整; c)提供标准的开放接口,便于系统的二次开发和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与信息的交换。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