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3483-2009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采暖供热量检测方法.pdf

GBT 23483-2009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采暖供热量检测方法.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38778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23483-2009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采暖供热量检测方法.pdf

ICS91.060.01 070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采暖供热量

Teststandardforoverall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 andheatsupplyforspaceheating (ISO9869:1994,NEQ)

香港某大厦K11购物艺术馆修绪项目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本标准与国际标准ISO9869:1994《建筑构件热阻和传热系数的现场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为非 等效。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4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 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中建建筑科学科研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建筑 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乌鲁木齐市建筑节能墙体材料革新办公 室、北京建工一建工程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翰高兄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王宝申、鲍宇清、胡颐、高杰、徐选才、周宁、刘月莉、杨玉忠、李群、梁晶、张盈辉 李锐、田桂清、黄勃、段恺、许锦峰、刘明明、胡宪文、吴飞、钱选青、王文波、龚海光、郑悦。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与国际标准ISO9869:1994《建筑构件热阻和传热系数的现场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为非 等效。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4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 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中建建筑科学科研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建筑 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乌鲁木齐市建筑节能墙体材料革新办公 室、北京建工一建工程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翰高兄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王宝申、鲍宇清、胡颐、高杰、徐选才、周宁、刘月莉、杨玉忠、李群、梁晶、张盈辉 李锐、田桂清、黄勃、段恺、许锦峰、刘明明、胡宪文、吴飞、钱选青、王文波、龚海光、郑悦。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采暖供热量

法、数据处理和检测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围护结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732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计量单位及符号 GB/T16803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术语 GB50176—19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CJ128热量表 IG/T3016建筑用热流计

6.1.4在被测围护结构两侧表面安装温度传感器。内表面温度传感器应靠近热流计安装,外表面温度 传感器宜在与热流计相对应的位置安装。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 影响。温度传感器连同其引线应与被测表面接触紧密,引线长度不应少于0.1m。 6.1.5检测期间室内空气温度应保持基本稳定,测试时室内空气温度的波动范围在土3K之内,围护 结构高温侧表面温度与低温侧表面温度应满足表2的要求。在检测过程中的任何时刻高温侧表面温度 均不应高于低温侧表面温度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数据分析宜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算术平均法计算误差不满 用动态分析法

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数据分析时某大学采暖施工组织设计,应按式(1)计算围护结构的热阻

式中: R 围护结构的热阻;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第次测量值 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的第次测量值:

Yj 一热流密度的第i次测量值。 7.1.3对于轻型围护结构,宜使用夜间采集的数据计算围护结构的热阻。当经过连续四个夜间测量之 后,相邻两次测量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于5%时即可结束测量。 7.1.4对于重型围护结构应使用全天数据计算围护结构的热阻,且只有在下列条件得到满足时方可结 束测量。 7.1.4.1末次R计算值与24h之前的R计算值相差不应大于5%; 7.1.4.2检测期间第一个周期内与最后一个同样周期内的R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且每个周期天 数采用2/3检测持续天数的取整值。

式中: 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Ri 内表面换热阻,应按GB50176—1993附表2.2的规定采用 R 外表面换热阻,应按GB50176—1993附表2.3的规定采用。

式中 ea 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外平均温度(℃); teii 第i个温度测点的第j个逐时测量值( TT 室外温度测点的数量; 单个温度测点逐时测量值的总个数; 室外温度测点的编号; 室外温度第i个测点测量值的顺序号。 .2.2 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应按式(4)计算。

室外温度第个测点测量值的顺序号。 7.2.2 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应按式(4)计算。

T/CECS 903-2021 既有城市住区海绵化改造评估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5 检测持续时间内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 tm. 检测持续时间内第j个温度计逐时检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Arm,j 第j个温度计所在的采暖房间建筑面积(m²); 室内温度计的序号: 建筑物室内温度计的个数。

式中: Q 建筑物采暖供热量(kWh); Q 测试结束时的累积供热量(kWh);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