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656-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DB11/T 656-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656-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7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199310
下载资源

DB11/T 656-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656-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E.1.2 并管直径及材质

图E.1监测井结构示意图

E.1.2.1并管的内径要求不小于50mmSN/T 5145.2-2019 出口食品及饲料中动物源成分快速检测方法 第2部分:貂成分检测 PCR-试纸条法,以能够满足洗井和取水要求的口径为准,

E.1.2.1并管的内径要求不小于50mm,以能够满足洗井和取水要求的口径为准。 E.1.2.2并管全部采用螺纹式连接,各接头连接时不能用任何粘合剂或涂料,推荐采用螺纹式连接井 管。

DB11/T 6562019

E.1.2.3并管材质因检测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各类检测项目的材质选择见表E.1

表E.1并管材质选择要求

E.1.2.4如果并深超过20m时,需改用受压强度更高的井管。如果地下水监测井仅用来测定地下水位 的情况,可以使用热镀锌管作为井管,

拍 E.2.2钻孔的深度依监测井所在场区地下水埋深、水文地质特征及含水层类型和分布而定,一般达到 含水层底板以下50cm或至少地下水含水层水位线下3m,但不应穿透弱透水层。 E.2.3监测井钻孔钻探达到要求深度后,应进行钻孔掏洗,清除钻孔中的泥浆、泥沙等,然后再开始 下管。

下管前应校止孔深,确定下管深度、滤水管长度和安装位置,按下管先后次序将并管逐根文量、排 列、编号、试扣,确保下管深度和滤水管安装位置准确无误。下管作业应统一指挥,互相配合,操作要 稳要准,井管下放速度不宜太快,中途遇阻时不准猛墩硬提,可适当地上下提动和缓慢地转动井管,仍 下不去时,应将井管提出,扫除孔内障碍后再下。井管下完后,要用升降机将管柱吊直,并在孔口将其 失正、固定,与钻孔同心。

E.4.1.1砾料应选择质地坚硬、密度天、浑圆度好的白 石以及片状或多棱角碎石,不宜用作砾料。 E.4.1.2砾料的砾径,应根据含水层颗粒筛分数据确定,可参照表E.2选用 E.4.1.3填砾的厚度宜大于25mm,当观测孔用于抽水试验时,填砾厚度宜大于50mm。 E.4.1.4填砾的高度,自井底向上直至与实管的交接处,即含水层顶板。

DB11/T 6562019

DB11/T 6562019

表E.2填砾的砾径选择

应避免滤料填充时形成架桥或卡锁现象,可以使用导砂管将滤料缓慢输入管壁与并壁申的环 滤料在回填前应冲洗干净(由清水或蒸馏水清洗),清洗后应使其沥王

它.4.2.1正水材料必须具备隔水性好、无毒、无喉、无污染水质等条件。建议选用球状膨润土回填。 E.4.2.2止水部位应根据地块内含水层分布的情况确定,选择在良好的弱透水层处。 E.4.2.3止水的厚度至少从滤料往上50cm和滤料下部50cm;如果地块内存在多个含水层,止水应为 每个弱透水层及以上30cm至弱透水层以下30cm范围内必须用膨润土回填, E.4.2.4膨润土回填时要求每回填10cm用水管向钻孔中均匀注入少量的水,注意防止在膨润土回填 和注水稳定化的过程中膨润土、井管和套管粘连

.5.2井台构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明显式井台,井管地上部分约30cm~50cm,超出地面的部分采 用红白相间的管套保护,管套建议选择强度较大且不宜损坏材质,如果在管套与井管之间有孔隙,则注 以水泥固定,监测并井口用与井管同材质的丝堵或管帽封存。 E.5.3另一种是隐蔽式井台,原则上不超过自然地面10cm,为方便监测时能够打开井盖,建议在地 面以下的部分设置直径比井管略大的井套套在井管外,井套外再用水泥固定并筑成土坡状,井套内与井 管之间的环形空隙不填充任何物质,以便于并口开启和不妨碍道路通行。

E.6并位高程及坐标测量

建井完成后,必须进行井位坐标测量及并管顶的高程测量。测量精度要能满足一般工程测量的 可。

置标示牌。标示牌上需注明监测井编号、井的管

间: PID钻孔孔口读数: 洗井体积 (3倍并中贮水体积): (L

开始的时候和最后一次读数之间都要校准pH值

开始的时候和最后一次读数之间都要校准pH值

DB11/T 6562019

E.10监测并水位观测记录单

E.11地下水采样记录单

E.12地下水水样采集与运输

DB11/T 6562019

E.12.1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保存、样品运输和质量保证等环节,总体上应满足HJ/T164和HJ1019中 的要求。 E.12.2用于测定VOC的水样用带塑料螺纹盖的40mL小玻璃瓶(VOAvail)取样,加HCI至pH<2使其 稳定。在测试VOC水样的取样小瓶中不允许存在顶空或者是大于6mm的气泡。 .12.3用于测定总烃、杀虫剂、多环芳烃的水样用带塑料螺纹盖的棕色玻璃瓶保存,水样也必须注满 容器,上部不留空隙。 E.12.4用于测定可溶解的金属物质的水样在野外取样后需先过滤再将其装入200mL的聚乙烯容器 内,加HNO3至pH<2使其稳定。用于测定总金属含量的水样不需要过滤,也不用加稳定剂。 E.12.5用于测定氰化物的水样应存放于250mL的聚乙烯容器中,加NaOH至pH>12使其稳定。

DB11/T 6562019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编写示例 F.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污染识别)编写提纲示例

1概述 1.1项目概况 1.2调查范围 1.3调查目的 1.4工作依据 1.5基本原则 1.6技术路线 2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现状 2.1地理位置 2.2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气相、气候条件 3地块及周边土地利用状况 3.1现状及历史地块使用权人状况 3.2地块使用历史回顾 3.3地块土地利用现状 3.4用地规划 3.5周边土地利用状况概述 4污染调查 4.1地块主要生产活动 4.1.1一般环境描述 4.1.2现状建筑 4.1.3生产工艺及规模 4.1.4生产设施及污染物排放 4.1.5罐、槽等储存设施及污水管线分布和污染 4.1.7主要设施记录表 4.1.8其他信息 4.2地块环境污染调查 4.2.1废水 4.2.2固体废物 4.2.3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4.2.4污染事故调查 4.3周边环境调查 4.3.1环境敏感点分布 4.3.2潜在污染企业分布 4.3.3市政管网分布 (不限于以上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DB11/T 6562019

5污染状况分析与判断 5.1潜在污染物迁移转化特征分析 5.2地块概念模型 5.3污染状况判断 6结论和建议 附件 地块图件(包括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照片等)(必备) 地块使用权人变更记录 卫星遥感图像或航空图像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及设施清单 历年土壤、地下水监测数据 历年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 地块过去治理的有关记录

E.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初步调查)编写提纲示

概述 1.1项目概况 1.2调查范围 1.3调查目的 1.4工作依据 1.5基本原则 1.6技术路线 2污染识别(参考F1) 3水文地质条件 3.1地层结构 3.2地下水分布 3.3地下水水动力特征(流速、流向、水位波动等) 4布点采样 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4.1布点采样方案 4.1.1采样目的 4.1.2采样点布置 4.1.3采样深度 4.1.4钻探采样方法 4.1.5样品保存与运输 4.1.6实验室检测(检测指标、方法等) 4.1.6质量保证与控制 4.2现场采样 4.2.1采样点信息 4.2.2现场快速检测 4.2.3送检样品信息 5检测结果分析 5.1风险筛选标准 5.2土壤检测结果分析(包括结果统计与空间分布表征)

DB11/T656—2019 5.3地下水检测结果分析(包括结果统计与空间分布表征) 5.4土壤气检测结果分析(包括结果统计与空间分布表征) 6地块概念模型 7结论与建议 附件 采样点位置和深度分布图(必备) 现场钻探采样记录单(必备) 现场采样及岩芯照片(必备) 实验室检测报告(必备)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地层剖面图、成井结构图(必备) 实验室检测资质(必备)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详细调查)

概还 1.1项目概况 1.2调查范围 1.3调查目的 1.4工作依据 1.5基本原则 1.6技术路线 2污染识别(参考F1) 3初步调查(参考F2) 4水文地质条件 4.2地层结构 4.3地下水分布 4.4水文地质参数测试结果 4.5地下水水动力特征(流速、流向、水位波动等) 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5详细调查布点采样 5.1布点采样方案 5.1.1采样目的 5.1.2采样点布置 5.1.3采样深度 5.1.4钻探采样方法 5.1.5样品保存与运输 5.1.6实验室检测(检测指标、方法等) 5.1.6质量保证与控制 5.2现场采样 5.2.1采样点信息 5.2.2现场快速检测 5.2.3送检样品信息 6检测结果分析 6.1风险筛选标准

DB11/T 6562019

6.2土检测结果分析(包括结果统计与空间分布表征) 6.3地下水检测结果分析(包括结果统计与空间分布表征) 6.4土壤气检测结果分析(包括结果统计与空间分布表征) 7地块概念模型 8结论与建议 附件 采样点位置和深度分布图(必备) 现场钻探采样记录单(必备) 现场采样及岩芯照片(必备) 实验室检测报告(必备)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地层剖面图、成井结构图(必备) 实验室检测资质(必备) 建设用地士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编写提纲示例

DB11/T656—2019 7.4关键暴露途径 8概率风险评估(可选) 9污染物迁移扩散趋势分析(可选) 10风险管控目标/修复目标值 10.1风险管控目标 10.2修复目标值 11风险管控/修复范围 12风险评估的基本结论 13风险管控与修复建议(可选) 14结论与建议 附件 风险评估模型参数取值汇总表 暴露浓度计算过程文件

DB11/T 6562019

污染物至室外空气的挥发性因子VF可由公式G

PsxW 4xDef H VF.. = Uair×air V元×T×(0 +K,×P,+H0as) W×p,×d 或者 VFss X103 Uair ×i Xt

Dwr 0.333 Dsf =Dair × 0? H 02

Dair 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单位为平方厘米每秒(cm2/s); T 包气带土壤总孔隙度,单位为立方厘米孔隙每立方厘米土壤(cm3(孔隙)/cm3(土壤 Dwat 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系数,单位为平方厘米每秒(cm²/s)

DB11/T 6562019

覆中污染物至室外空气的挥发性因子VFsmb可通运

如果已知深层污染土壤的深度,也可用式G.6计

二者选择其中的低值,式中: VFsamb一表层土壤中污染物向地表大气中的挥发因子,单位为克土壤每立方厘米空气(g(土壤 cm3(空气)); 一地表至地下污染土壤的距离,单位为厘米(cm); ds 深层污染土壤的厚度,单位为厘米(cm); 其他参数意义同上。

深层土壤中污染物至封闭空间空气的挥发性因子VFsesp可通过G.7、G8或G.9式计算: 如果,=0

二者选择其中的低值,式中: 建筑基础底板中裂缝所占比例,无量纲; ER 封闭空间换气率,单位为次每秒(次/秒) LB 封闭空间体积与渗透区面积的比例,单位为厘米(cm) : Ls 基础至地下污染土壤的距离,单位为厘米(cm);

Det Hxps 0us+k,×P, +H×0. )X( ERXLB Def Def / L, 1+ ( L ERLB + Def Def H×ps X )xes Ow +k,×p,+H×0 ERXLB VFse De Def os+ ER× L 或者 VFsesp P,xd L,×ERXT

DB11/T 6562019

Q:一挥发性物质通过建筑底板进入封闭空间的体积流量,单位为立方厘米每秒(cm3/s);可通 过式G.10计算:

2元×p×k,×Xerack A, xn

0 3.33 Dwa! 0 3.33 02 H 02

式中: acrack 一基础/墙裂缝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含量,单位为立方厘米空气每立方厘米土壤(cm3(空气) /cm3(土壤); Owcrack 一基础/墙裂缝土壤中的水体积含量,单位为立方厘米水每立方厘米土壤(cm3(水)/cm (土壤)); 通过基础裂缝的空气流量:可通过式G.12计算:

土壤气渗透率(k,):是土壤中气相物质通过对流传输进入建筑内的计算模型中最敏感的参数之 一般通过现场气动试验获得,如试验数据不充分,可通过公式G.13计算:

土壤饱和水力传导系数,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W 水的动力黏度,单位为克每厘米秒(g/cm's),取0.01307(10℃); 水的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kv = k, ×Km..

有渗透率,单位为平方厘米(cm²);可通过公

k,xμ. P.×g

DB11/T656 8——重力加速度,单位为厘米每平方秒(cm/s2),取980.665;

一VanGenuchten模型形状参数,无量纲,通过测试土壤水分特性曲线拟合获得;

n一一土壤孔隙度,cm3(空气)/cm3(土壤): G.4地下水中物质至室外空气的挥发性因子VFgwmb可通过公式G.17计算:

G.4地下水中物质至室外空气的挥发性因子VEFam可通过公式G.17 计算

H Uair ×air ×Lgw 1 + Df ×W

Lgw一—地下水的深度,单位为厘米(cm); 计算:

hy 包气带土壤厚度,单位为厘米(cm); hcap 毛细带厚度,单位为厘米(cm); Dae 毛细管区带土壤的有效扩散系数,cm²/s:可通过公式G.19计算:

式中: Dair 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单位为平方厘米每秒(cm²/s); OT,cap 毛细带土壤总孔隙度,cm3(孔隙)/cm3(土壤) O as,cap 毛细带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含量,cm3(空气)/cm3(土壤); Ows.cap 毛细带土壤中水的体积含量,cm3(水)/cm3(空气); 其他参数意义同上。

Def h, heap Def Da.

Derap Dwat 93.33 p=Dair H e.

G.5地下水中污染物至封闭空间空气的挥发性因子VF.wesp可通过公式G.20或G21计算:

DB11/T 6562019

G.6以土壤气中污染物浓度进行挥发性有机物暴露点浓度计算过程中,挥发因子的具体计算模型可参 照DB11/T1278的相关附录。 G.7当地块概念模型与以上挥发因子计算模型所基于的地块概念模型不相符时,应结合地块概念模型 重新推导确定挥发因子计算模型。

DB11/T 6562019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概率风险评估原理及案例

TCACM 1063-2018 针刀医学临床 基础术语H.1概率风险评估原理

概率风险评估是使用概率模型模拟桌 风险水平的可能性,或表征风险评估申不确定性的 种方法。在概率风险评估中, 一个或多个变量被定义为服从特定的概率分布函数后,输入风险评估模 型,并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输出风险计算结果

.2概率风险评估工作程序

图H.1概率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图

SJZ 21356-2018 SiP产品芯片倒装工艺设计指南DB11/T 6562019

表H.1风险评估模型参数概率分布函数定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