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367-2021 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通用要求.pdf

DB37/T 4367-2021 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通用要求.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3613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4367-2021 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通用要求.pdf

ICS65.020 CCS B 04

B 37/T 436720

甘12N1 供暖工程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通用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诸城市人民政府、诸城市社区化发展中心、诸城市农业农村局、诸城市市场监督 管理局、山东合美信义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有 限公司、山东标准化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红梅、杨扬、刘文娟、杨丽萍、赵中涛、侯学会、徐栋、赵朋、孙炜、冯木 彩、孙宁、于金刚。

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

本文件规定了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总体要求、生产园区 建设要求、生活社区建设要求、生态景区建设要求、长效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工作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9379农村户厕卫生规范 DB37/T5112村庄道路建设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1 三生统筹、全面振兴

坚持产业为要、宜居为本、绿色为基,统筹特色生产园区、新型生活社区、优美生态景区协同发展, 推进农业三产融合、资源要素融合、互利共赢利益融合,全面落实乡村“五大振兴”

4.2高端引领,因地制宜

DB37/T43672021

坚持以高端规划引领高起点发展,以科学定位引领特色化发展,以资源整合引领规模化发展,坚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积极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走符合本地实 际、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道路。

4.3互联互通,多元参与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鼓励社区、园区和驻区企业既共享现有资源,又发挥各自优 划建设、共同管理运营、共享建设成果。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励引导社会力量及各类群1 建立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

1.4城乡融合,协同发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政策、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等资源 向流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产城融合。打破区域界限,构建大区域规模化经营格局,实施平 项目共引、产业共创、收益共享,推进生产园区化、生活社区化、生态景区化全域发展。

5.1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 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5.2坚持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完善园区、社区、景区建设规划。 5.3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统一建设、共同治理、共享效益

3.1.1园区产业发展思路清晰,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的丰富性、文化的独特性及生态的优势性,因地 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乡村产业结构合理、提质增效。 6.1.2生产园区的经营内容应与当地原产业相结合或者与周边产业相配套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条文说明 GB51348-2019(1).pdf,绿色环保,带动当地农民 脱贫致富增收,集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

6. 2农业生产发展要求

6.3产业融合发展要求

6.3.1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以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等为重点,推动资本、技术及资源要 素跨界集约化配置,发展特色经济、合作经济、资源经济、服务经济等类型。 6.3.2培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电商”“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 +康养”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宜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 6.3.3产业园区建设应突出产业优势、创新发展模式,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统筹建设。 6.3.4通过美丽经济开发、资金资源盘活、产业发展引领等多种方式,将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参与到园 区建设发展,增加社区集体经济和农民资产性收入

应根据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建设基础、产业配套、村庄特点类型等因素,结合村庄发展需求和趋 势,对生活社区建设科学判断、准确定位。

7.2.1房屋建设整体特色风格,布局科学合理,与环境统一协调。 7.2.2道路实现“户户通”,道路建设符合DB37/T5112的要求。可根据当地实际采取不同形式的硬 化,方便居民出行。 7.2.3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且应符合GB19379的要求,设施运行良好,实现有效管护。 7.2.4无危房,空置宅基地有效治理。注重保护乡村风情风貌、文化遗产、古树名木村。 7.2.5应配置符合要求的给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社区无污水乱排、洪涝 现象。宜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系统。 7.2.6供电设施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无安全隐患。社区内道路和公共场所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 7.2.7通讯设施、安全设施齐全,宜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有条件的社区宜集中供暖

.3.1应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便利高效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 农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 .3.2应完善社区文化体育场所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新风普及、文化传承等相关活动,培养乡村文 化队伍,培育乡村文化作品,打造社区文化品牌。 .3.3应建设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室DBJ61-52-2009标准下载,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优质的卫生服务。 .3.4宜实行医养结合,建设具备机构养老、日间照料服务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3.5宜实行社区公共服务外包,引导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到社区开展服务。 .3.6宜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社区信息资源交互共享。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