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426-2021 铅锌矿采选行业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技术规范.pdf

DB45/T 2426-2021 铅锌矿采选行业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4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3470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5/T 2426-2021 铅锌矿采选行业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技术规范.pdf

6. 1. 2. 2 采样节点

6.1.2.2.1时间节点:异位修复后的土壤应在修复完成后、再利用之前采样。 6.1.2.2.2空间节点:按照堆体模式进行异位修复的土壤,宜在堆体转移之前进行采样。 6.1.2.2.3异位修复后的土壤堆体,原则上根据修复进度进行分批次采样;对于在本文件实施前已竣 工的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可引用符合规范要求的环境监理相关监测结果。

6.1.2.2.1时间节点:异位修复后的土壤应在修复完成后、再利用之前采样。

6.1.2.2.1时间节点:异位修复后的土壤应在修复完成后、再利用之前采样。 6.1.2.2.2空间节点:按照堆体模式进行异位修复的土壤,宜在堆体转移之前进行采样。 6.1.2.2.3异位修复后的土壤堆体,原则上根据修复进度进行分批次采样;对于在本文件实施前已峻 工的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可引用符合规范要求的环境监理相关监测结果。

水布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方案(第一部分)DB45/T 24262021

6.1.2.3布点数量与位置

6.1.2.3.1选矿)受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布点数量与位置原则上以H25.5为依据。原矿堆场、精矿 堆场和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等修复后土壤原则上采样数量不应小于7个。 6.1.2.3.2对于按批次处理的修复技术,在符合前述要求的同时,每批次至少采集1个样品。 6.1.2.3.3对于按照堆体模式处理的修复技术,若在堆体转移前采样,在符合前述要求的同时,应结 合堆体形状建立三维网格,依选矿厂受污染地块土壤堆体大小设置采样点,原则上以HJ25.5为依据。 原矿堆场、精矿堆场和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等修复后土壤原则上采样数量不应小于7个。 6.1.2.3.4修复后土壤一般采用系统布点法设置采样点;同时应考虑修复效果空间差异,在污染严重 和修复效果薄弱区增设采样点。重金属可在采样单元内采集混合样,采样方法参照HJ25.2执行。 6.1.2.3.5修复后土壤堆体的高度应便于效果评估采样工作的开展

6.1.3土壤原位修复效果评估布点

6. 1. 3. 1评估对象

指原位修复后的土壤。

6. 1. 3. 2 采样节点

6.1.3.2.1原位修复后的土壤应在修复完成后进行采样。 6.1.3.2.2原位修复的土壤可按照修复进度、修复设施设置等情况分区域采样。

6.1.3.3布点数量与位置

6.1.4原固体废物堆存区域修复后布点

6. 1. 4. 1 评估对象

采矿隆口、原矿和精矿堆存区、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暂存或曾 漏区域,或残余固体废物和具有固体废物污染特征的土壤。

6.1.4.2采样节点

6.1.4.3布点数量与位置

根据界面的特征和大小将其分成若 作单元,表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垂直方向 层次的划分应综合考虑污染物迁移情况、构筑物及管线破损情况、土壤特征等因素确定,修复后土壤原 则上采样数量不应小于7个。重金属可在采样单元内采集混合样,采样方法参照HJ25.2执行。

6.1.5土壤污染修复二次污染区域布点

6. 1.5. 1评估范围

指土壤污染修复过程中的潜在 次污染区域,包括污染土壤暂存区、修复设施所在区、固体废物地 存区、运输车辆临时道路、土壤或地下水待检区、废水暂存处理区、修复过程中污染物迁移涉及的区域、 其他可能的二次污染区域。

6. 1. 5. 2 采样节点

6.1.5.2.1潜在二次污染区域土壤应在此区域开发使用之前进行采样

6.1.5.2.1潜在二次污染区域土壤应在此区域开发使用之前进行采样。 6.1.5.2.2可根据工程进度对潜在二次污染区域进行分批次采样。

6.1.5.3布点数量与位置

6.2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评估布点

6. 2. 1评估范围

包括地下水污染修复范围的上游、内部和下游,以及修复可能涉及的二次污染区域。

DB45/T 24262021

采样节点以HJ25.6为依据。应初步判断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稳定达标且地下水流场达到稳定状态 时,方可进入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评估阶段。

6.2.3采样持续时间和频次

6.2.3.1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评估采样频次应根据地块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修复方式确定,如水力 弟度、渗透系数、季节变化和其他因素等。 6.2.3.2修复效果评估阶段应至少采集8个批次的样品,采样持续时间至少为1年。 6.2.3.3原则上应涵盖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采样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个批次之间间隔不得少 于1个月。对于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大的地块,可适当提高采样频次。

6.2.4布点数量与位置

6.2.4.1根据地块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构筑物情况、地下水污染特征和采用的修复技术,进行修复效 果评估监测井的布设,包括对照井、内部监测井和控制井。可充分利用地块环境调查、工程运行阶段设 置的监测井,现有监测井位置、数量应满足污染羽特征刻画、工程运行状况分析的监测要求,应符合地 下水污染修复效果评估采样条件。 6.2.4.2选矿厂受污染地块布点数量与位置依据HJ25.6执行。 6.2.4.3采矿隆口、原矿堆场、精矿堆场、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等应结合整体和区域工程实际情 兑,原则下游控制并应设置1~2个。可依据地块地形地貌特征设置对照并(或上游地下水出露点)和 侧向监测井。在包气带厚度超过30m的评价区或监测井较难布置的基岩山区,地下水质监测点数无法 满足要求时,可视情况调整数量,并说明调整理由。 6.2.4.4地下水采样点应优先设置在修复设施运行薄弱区、水文地质条件不利区域等。 6.2.4.5对于矿区受污染地块集中区域,结合水文地质单元和地块分布特征,上游地下水监测井条件 备时可共用

6.2.5修复效果评估其他环境介质的布点

6.2. 5. 1 布点原则

基于更新地块概念模型,按照污染分布、土壤性质、修复进度、修复设施设置等情况分区域采样, 应结合地块环境调查、工程运行阶段布点等,在高浓度污染物聚集区、修复效果薄弱区、修复范围边界 处等位置增设采样点。

6.2.5.2修复效果评估地表水布点

考察地块的地表径流对修复后地表水的影响时,可分别在降雨期和非降雨期进行采样。在监测污染 物浓度的同时,应监测地表水的径流量,以判定污染物向地表水的迁移量。具体监测点位布设要求参照 汀/T91,应能反映背景断面、控制断面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各断面的具体位置应能反映所在区域环境 的污染特征;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有代表性的环境信息;同时还应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行性和方便 性。

6.2.5.3修复效果评估地块残余工业固体废物布点

6.2.5.4修复效果评估地块残余废水布点

对采矿隆口、原矿堆场、精矿堆场 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等修复后仍产生淋溶水 的情景,应采集废水或结合废水去向按照H厂91.1相关要求进行布点采样。

6.3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效果评估布点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包括固化/稳定化、封顶、阻隔填埋、地下水阻隔墙、可渗透反应墙等措施

6.3. 1 评估对象

评估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等,包括离场、暂存、处置的土壤、地下水等环境介质。工程性能指标 评估以工程工验收结论为主。

5.3.2采样周期和频次

6.3.2.1风险管控效果评估的目的是评估工程措施是否有效,一般在工程设施完工1年内开展。 6.3.2.2工程性能指标应按照工程实施评估周期和频次进行评估。 6.3.2.3污染物指标应采集4个批次的数据,原则上采样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个批次之间间隔不得 小于1个月。可根据目标污染物毒性、受污染地块风险等级、周边环境受体分布、定期监测结果等因素 综合考虑,适当增加定期监测的频次。对于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大的地块,可适当提高采样频次。

6.3.3布点数量与位置

6.4新建固体废物填理场区域布点

市案中确定的新建固体废物填埋场,重点评估其

6.4.2资料回顾和现场踏勘

开展资料回顾,重点分析实施方案、工程设计资料、施工组织设计资料、施工与运行过程监测数 理报告和相关资料、工程峻工验收报告、实施方案变更协议、运输与接收的协议和记录、施工管 等。现场踏勘填埋场的重点区域,判断环境监理和工程资料的相符性,审核隐蔽工程实施资料。

DB45/T 24262021

相应污染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综合评估是否满足环境污染防治标准,资料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内容: 场址选择、勘察、征地、设计、施工、验收资料: 废物的来源、种类、污染特性、数量、贮存或填埋位置等资料; 各种污染防治设施的检查维护资料; d) 渗滤液、工艺水总量以及渗滤液、工艺水处理设备工艺参数及处理效果记录资料: e)环境监测及应急处置资料。

6.4.3.1为综合判断新建填埋场的污染控制效果,应在新建填埋场开工建设之前、固体废物填埋之后 分别进行采样。 6.4.3.2可根据工程进度进行分批次采样,

6.4.4布点数量与位置

6.4.4.1土壤采样点对实施工程前后周边土壤环境质量检测同点位判断潜在二次污染情况,采样点数 量见表1。样品以去除杂质后的土壤表层样为主(0cm~20cm),不排除垂向分层采样,应考虑地块土 层性质与污染垂向分布特征,在污染物易富集位置设置采样点,采样的第一层为表层样(0cm~20cm), 其下则每隔一定距离进行分层,分层的距离不小于1m且不大于3m。具体采样点的位置应结合地块地 层特征、土壤异常气味和颜色等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表1新建固体废物填埋场土壤最少采样点数量

6.4.4.2地下水采样点对 集请,升 展至少1年的季度监测,并对下游环境敏感点开月 。评估实施方案设置跟踪监测井的合理 性,对于工程实施阶段,监测井建设 单位限期完成整改。

6.5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6.5.1.1基坑土壤的检测指标一般为对应修复范围内土壤中目标污染物。存在相邻基坑时,应考虑相 邻基坑土壤中的目标污染物。 6.5.1.2异位修复后土壤的检测指标为实施方案中确定的目标污染物,若外运到其他地块,还应根据 接收地环境要求增加检测指标。 6.5.1.3原位修复后土壤的检测指标为实施方案中确定的目标污染物。 6.5.1.4修复后地下水的检测指标为实施方案中确定的目标污染物。 6.5.1.5化学氧化/还原修复、微生物修复后土壤的检测指标应包括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原则上二次污 染物指标应根据实施方案中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和地下水修复工程确定。

6.5.2 采样与检测要求

6.5.2.1效果评估现场采样方法、现场质量控制、现场人员防护和现场污染应急处理等按照H25.1 和HJ25.2的规定执行,样品保存、流转按照HJ/T166、HJ164、HJ/T91、HJ493、HJ/T194、HJ91.1、 HJ/T20中相关要求进行,对于特殊检测项目应按照相关要求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检测。 6.5.2.2效果评估实验室检测按照HJ25.1和HJ25.2的规定执行,应由具备中国计量认证(CMA)资 质的实验室进行样品检测分析。检测过程选用的方法检测限必应低于对应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检测报 告内容应包括:样品预处理、检测方法、使用仪器、质量控制方法、检测结果等。

7.1土壤污染修复效果评估

7.1.1土壤污染修复的效果评估标准值

7.1.1.1依据地块调查评估、实施方案中结合环境背景值确定的修复目标值合理设置。 7.1.1.2基坑土壤评估标准值为地块调查评估、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修复目标值。 7.1.1.3异位修复后土壤的评估标准应根据其最终去向确定: a)若修复后土壤回填到原基坑,评估标准为调查评估、实施方案中确定的目标污染物的修复目 标值; b 若修复后土壤外运到其他地块,应根据接收地土壤暴露情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评估标准值, 或采用接收地土壤背景浓度与GB36600中接收地用地性质对应筛选值的较高者作为评估标准 值,并确保接收地的地下水和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可参照HJ25.3执行。 7.1.1.4原位修复后土壤的评估标准值为地块调查评估、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修复目标值。 7.1.1.5化学氧化/还原修复、微生物修复潜在二次污染物的评估标准值可参照GB36600用地性质对 应筛选值执行,或根据暴露情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评估标准值,风险评估可参照HJ25.3执行。

7.1.2.1可采用逐一对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土壤污染修复效果评估。 7.1.2.2当样品数量<8个时,应将样品检测值与效果评估标准值逐个对比: a)若样品检测值低于或等于效果评估标准值,则认为达到修复效果; b)若样品检测值高于效果评估标准值,则认为未达到修复效果。 7.1.2.3当样品数量≥8个时,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效果评估。一般采用样品均值的95%置信上 限与效果评估标准值进行比较,下述条件全部符合方可认为地块达到土壤污染修复效果: a)样品均值的95%置信上限小于或等于效果评估标准值; b)样品浓度最大值不超过效果评估标准值的2倍; c)样本超标点不相对集中在某一区域。

DB45/T 24262021

7.1.2.4若采用逐个对比方法,当同一污染物平行样数量≥4组时,可结合t检验分析采样和检测过 程中的误差,确定检测值与效果评估标准值的差异,t检验方法参照HJ25.5执行: a)若各样品的检测值显著低于效果评估标准值或与效果评估标准值差异不显著,则认为该地块 达到修复效果; b)若某样品的检测结果显著高于效果评估标准值,则认为地块未达到修复效果。 7.1.2.5原则上统计分析方法应在单个基坑或单个修复范围内分别进行。 7.1.2.6对于低于报告检出限的数据,可用报告限数值进行统计分析。

7.2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效果评估

也下水污染修复的效果评

7.2.1.1修复后地下水的评估标准值为地块环境调查或实施方案中目标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 7.2.1.2若修复目标值有变,应结合修复工程实际情况与管理要求调整效果评估标准值。 7.2.1.3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微生物修复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的评估标准,原则上应根据实施方案中 的可行性分析结果确定,也可参照GB/T14848中地下水使用功能对应标准值执行,或根据暴露情景进 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评估可参照HI25.3执行。

7.2.2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达标判断

7.2.2.1原则上每口监测并中的检测指标均持续稳定达标,方可认为地下水送到修 石木达主 修复效果,应对未达标区域开展补充修复。 7.2.2.2可采用趋势分析进行持续稳定达标判断: a)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呈现稳态或者下降趋势,可判断地下水达到修复效果; b)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则判断地下水未达到修复效果。 7.2.2.3在95%的置信水平下,趋势线斜率显著大于0,说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呈现上升趋势;若趋 势线斜率显著小于0,说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若趋势线斜率与0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地 下水污染物浓度呈现稳态。 7.2.2.4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可判断地下水修复达到极限: 地块概念模型清晰,污染羽及其周边监测井可充分反映地下水修复实施情况和客观评估修复 效果; b) 至少有1年的月度监测数据显示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超过修复目标且保持稳定或无下降趋势; 通过概念模型和监测数据可说明现有修复技术继续实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 现有修复工程设计合理,并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操作和足够的维护; e 进一步可行性研究表明不存在适用于本地块的其他修复技术。

7.2.3残留污染物的风险评信

7.2.3.1对于地下水污染修复,若目标污染物浓度未达至 到修复极 艮,可在实施风险管控措施的前提下,对残留污染物进行风险评估。 .2.3.2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a 更新地块概念模型:掌握风险管控或修复后地块的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空间分布、潜在暴 露途径、受体等,考虑风险管控措施设置情况,更新地块概念模型,具体参照HJ25.5执行;

b)分析残留污染物环境风险:地块内目标污染物等已最大限度地被清除,修复停止后至少1年 且有8个批次的监测数据表明污染羽浓度降低或趋于稳定,污染羽范围逐渐缩减,或地下水 中污染物存在自然衰减; c)开展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残留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可参照HJ25.3执行,相关参数根据 地块概念模型取值。 .2.3.3若残留污染物对环境和受体产生的风险可接受,则认为达到修复效果;若残留污染物对受体 和环境产生的风险不可接受,则需对现有风险管控措施进行优化或提出新的风险管控措施。

7.3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效果评估

7.3.1.1风险管控工程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或不影响预期效果。 7.3.1.2风险管控措施下游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应持续下降,地下水污染扩散得到控制,固化/稳定化 后土壤中污染物的浸出浓度应达到接收地地下水用途对应标准值或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危害。对于采取阻 隔措施区域的检测应包括实际是否达到控制目标所需厚度和覆盖层的性能监测,采用土壤覆盖层应测定 其土壤理化指标和特征污染物含量。 7.3.1.3风险管控措施生态恢复效果评估按照HJ651相关要求,对污染物排放、植被覆盖度、水土流 失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7.3.2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效果评估方法

7.3.2.1若工程性能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则判断风险管控达到预期效果,可对风险管 控措施继续开展运行与维护。 7.3.2.2若工程性能指标或污染物指标未达到评估标准,则判断风险管控未达到预期效果,应对风险 管控措施进行优化或调整。

8.1.1下列情景下,应提出后期坏境监管建议: a)原则上修复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未达到GB36600用地性质对应筛选值的地块; b)原则上修复后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未达到GB/T14848中地下水使用功能对应标准值的地块; c)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 8.1.2后期环境监管方式应包括长期环境监测与制度控制,两种方式可结合使用。 8.1.3原则上后期环境监管直至地块土壤中污染物浓度达到GB36600用地性质对应筛选值、地下水中 污染物浓度达到GB/T14848中地下水使用功能对应标准值或环境背景值为止。

8.2.1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应开展长期监测。 8.2.2一般通过设置地下水监测井进行周期性地下水样品采集和检测,监测井位置应优先考虑污染物 浓度高的区域、受体所处位置等。

DB45/T 24262021

8.3.1条款8.1.1所述的三种情景均需开展制度控制。 8.3.2制度控制包括限制地块使用方式、限制地下水利用方式、通知和公告地块潜在风险 进入或使用条例等方式,多种制度控制方式可同时使用。

9.1效果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效果评估报告应包括地块概况、风险管控或修复工程实施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效果评估 布点与采样、检测结果分析、效果评估结论及后期环境监管建议等内容。

9.2效果评估报告提纲

效果评估报告可参见附录B进行编制。

表A.1给出了地块概念模型涉及信息及其作用。

DB45/T24262021

附录A (资料性) 地块概念模型涉及信息及其作用

广州大学城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表A.1地块概念模型涉及信息及其作用

DB45/T 24262021

简要描述受污染地块基本信息,调查评估及风险管控或修复的时间节点与概况、相关批复情况等。 简明列出以下信息:项目名称、项目地址、业主单位、调查评估单位、风险管控或修复施工单位、监理 单位、效果评估单位。

2工作依据 2.1法律法规 2.2标准规范 2.3项目文件 3地块概况 3.1地块调查评价结论 3.2实施方案主要任务及目标 3.3风险管控或修复实施情况 3.4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4地块概念模型 4.1资料回顾 4.2现场踏勘 4.3人员访谈 4.4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5效果评估布点与采样方案 5.1土壤污染修复效果评估布点 5.1.1评估范围 5.1.2采样节点和频次 5.1.3布点数量与位置 5.1.4检测指标 5.1.5评估标准值 5.2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评估布点 5.2.1评估范围 5.2.2采样节点和频次 5.2.3布点数量与位置 5.2.4检测指标 5.2.5评估标准值 5.3风险管控效果评估布点 5.3.1检测指标和标准 5.3.2采样周期和频次 5.3.3布点数量与位置 6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6.1样品采集 6.1.1现场采样 18

DB45/T 24262021

冬期施工方案(中建六局最新版)(31P)-.doc6.1.2样品保存与流转 6.1.3现场质量控制 6.2实验室检测 6.2.1检测方法 6.2.2实验室质量控制 7效果评估 7.1检测结果分析 7.2风险管控或修复效果评估 8结论与建议 8.1效果评估结论 8.2后期环境监管建议 附件: a)地块规划图; b)修复范围图; c)水文地质剖面图; d)钻孔结构图; e)岩心箱照片; f)采样记录单; g)建井结构图; h)洗井记录单; i)地下水采样记录单; j)实验室检测报告; k)风险管控或修复工程竣工相关批复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铅锌矿采选行业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 修复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DB45/T24262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