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S 03002.1-2020 科学仪器设备电气系统可靠性 强化试验方法.pdf

T/CIS 03002.1-2020 科学仪器设备电气系统可靠性 强化试验方法.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IS 03002.1-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8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198898
下载资源

T/CIS 03002.1-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IS 03002.1-2020 科学仪器设备电气系统可靠性 强化试验方法.pdf

图9恒定湿热步进试验部面(示例)

5.3.1.2恒定湿热极限试验

恒定湿热极限试验温度应力可根据受试样机具体情况选择,以40℃&95%RH为例说明。当可接 受或评估样机可承受40℃&.95%RH恒定湿热试验时,在保持温度40℃不变的条件下,可直接施加 95%RH相对湿热;试验24h,电应力按照上限、下限调节变化,调节周期为12h。 40℃&95%RH恒定湿热极限应力试验的应力施加如图10所示。 a) 试验前检测:受试样机在实验室环境下稳定后,将电压值调至标称值,进行3次通断电启动考 核后,进行全面的外观检查和功能性能测试,并记录原始数据。 b 温湿度应力:恒定湿热40℃&.95%RH一24h。 ) 温变速率:根据试验箱的实际温变能力,采用最大温变速率,温变率不应低于5℃/min。 d 电应力拉偏:前一半时间施加电应力上限值,后一半时间施加电应力下限值。 e) 试验中检测:每个电应力台阶结束前△t(检测所需时间,h),进行3次通断电启动考核后,进行 全面的功能性能测试,并记录原始数据。 试验后检测:受试样机在实验室环境下稳定后,将电压值调至标称值,进行3次通断电启动考 核后,进行全面的外观检查和功能性能测试,并记录原始数据

GB/T 39227-2020 1000 V以下敏感过程电压暂降免疫时间测试方法5.3.2交变湿热试验

40C&95%RH恒定湿热极限试验部面(示例

交变湿热试验温度应力可根据受试样机具体情况选择,以30℃~60℃、95%RH为例。试验96h, 分8个周期开展。 温湿度交变试验的应力施加如图11所示。 试验前检测:恒定湿热(55℃&95%RH)试验后检测可作为本项试验前检测。 b) 温湿度应力:交变湿热30℃~60℃&95%RH一12h,每个周期中,60℃&95%RH保持 8h,30℃&.95%RH保持3h,共开展8个周期

T/CIS03002.12020

c)温变速率:应不低于5℃/min,可根据试验箱的实际温变能力采用更大温变速率。 1 电应力拉偏:每个温湿度交变周期按照上限值一下限值交替变化,电应力调节周期为12h。 试验中检测:分别在每个周期结束前△t(检测所需时间,h),进行3次通断电启动考核后,进行 全面的功能性能测试,并记录原始数据 试验后检测:受试样机在实验室环境下稳定后,将电压值调至标称值,进行3次通断电启动考 核后,进行全面的外观检查和功能性能测试,并记录原始数据。

每次检测前通断电启动3

5.3.3温湿度一振动综合应力试验

图11交变湿热试验部面(示例)

采用温湿度一振动综合应力箱可开展温湿度一振动综合应力强化试验。温湿度一振动综合应力强 化试验过程如下: a)综合环境应力试验的应力施加如图12所示。 b)循环次数:要求不少于6个循环

C 温湿度应力:最低烂存温度(1h)一最低工作温度(1h)一最高贮存温度(2h,保持30min后加 湿1h)一最高工作温度(4h,保持1h后加湿2h)。 d) 温度变化速率:应不低于5℃/min,可根据试验箱的实际温变能力采用更大温变速率。 e) 湿度应力:升温达到所规定温度后,湿度应力在30min内加湿至规定的湿度 f 电应力调节:每个温度循环受试样机的电应力按“标称值一下限值一上限值一标称值一下限 值一上限值”的变化顺序施加。 g 启动与通电:每个温度循环中,在低温贮存阶段不通电,直至进入极限低温工作阶段保持 30min后连续启动3次观察样机是否正常,然后保持通电直至极限低温工作阶段结束时断电; 在极限高温贮存阶段不通电,直至进入极限高温工作阶段保持30min后连续启动3次观察样 机是否正常,然后保持通电直至极限高温工作阶段结束时断电 h 振动应力:受试样机在振动步进应力试验的工作极限基础上降低1~2个量级台阶,在每个循 环的极限低温贮存阶段和极限低温工作阶段结束前15min、极限高温贮存阶段和极限高温工 作阶段的加湿结束前15min,施加相应的振动量级10min,然后将振动量级降至0.01g/Hz (随机振动台)维持5min。 1 样机检测:在每次振动施加高量级振动应力期间完成样机功能性能测试,并在施加低量级振动 应力期间继续观察样机是否正常

C 温湿度应力:最低贮存温度(1h)一最低工作温度(1h)一最高贮存温度(2h,保持30min后加 湿1h)一最高工作温度(4h,保持1h后加湿2h)。 温度变化速率:应不低于5℃/min,可根据试验箱的实际温变能力采用更大温变速率。 e 湿度应力:升温达到所规定温度后,湿度应力在30min内加湿至规定的湿度 f 电应力调节:每个温度循环受试样机的电应力按“标称值一下限值一上限值一标称值一下限 值一上限值”的变化顺序施加。 g 启动与通电:每个温度循环中,在低温贮存阶段不通电,直至进人极限低温工作阶段保持 30min后连续启动3次观察样机是否正常,然后保持通电直至极限低温工作阶段结束时断电; 在极限高温贮存阶段不通电,直至进入极限高温工作阶段保持30min后连续启动3次观察样 机是否正常,然后保持通电直至极限高温工作阶段结束时断电 h 振动应力:受试样机在振动步进应力试验的工作极限基础上降低1~2个量级台阶,在每个循 环的极限低温贮存阶段和极限低温工作阶段结束前15min、极限高温贮存阶段和极限高温工 作阶段的加湿结束前15min,施加相应的振动量级10min,然后将振动量级降至0.01g/Hz (随机振动台)维持5min。 1 样机检测:在每次振动施加高量级振动应力期间完成样机功能性能测试,并在施加低量级振动 应力期间继续观察样机是否正常

T/CIS03002.12020

图12综合环境应力试验部面(示例

5.4.1交变湿热耐久试验

当考虑耐久寿命时,且受试样机主要典型使用环境是湿热环境时,可参见5.3.2在湿热环境下进行 耐久湿热强化试验,推荐环境应力为30℃~60℃&.95%RH;推荐时间为240h、480h、720h、960h、 1200h;也可基于加速试验模型和方法,确定对应耐久寿命所需试验时间

5.4.2快速温变一振动综合应力耐久试验

5.2.5进行快速温变一振动综合应力耐久强化试验,推荐时间为100循环、200循环、500循环、800循环、 1000循环;也可基于加速试验模型和方法,确定对应耐久寿命所需试验时间

5.4.3温湿度一振动综合应力耐久试验

当考虑耐久寿命时,且受试样机主要典型使用环境是温湿度与振动综合应力环境时,可参见5. 行温湿度一振动综合应力耐久强化试验,推荐时间为25循环、50循环、75循环、100循环、125循 可基于加速试验模型和方法,确定对应耐久寿命所需试验时间

可靠性强化试验过程中的故障处理可按以下规定进行: 故障分析与现场改进。故障故障定位准确后,送检方应分析故障原因和对受试样机的影响,应 对受试样机采取初步的改进措施后继续试验。如无改进措施则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保护措施 后继续试验。参见附录B。 b) 极限应力条件初步确认。当样机发生故障后,可结合应力施加条件和故障情况,确定其工作极 限和破坏极限。参见附录C。 故障的确认和定位。可靠性强化试验现场人员应尽可能保护故障现场,将故障情况详细记录, 试验故障记录由试验各方签字确认,并尽可能在试验现场进行故障定位。当无法在现场对故 障实现准确定位时,如受试样机可恢复正常,可继续进行试验。参见附录D.3。

可靠性强化试验结束后,根据试验的各项原始记录,试验方编写可靠性强化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 a) 试验时间和地点; b) 试验的组织情况; 试验和测试情况; d) 故障情况; e) 试验结论; f) 相关的现场试验照片。 相应的试验测试故障记录表格参见附录D

可靠性强化试验结束后,根据试验的各项原始 试验报告应包括: a)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的组织情况; 试验和测试情况; d) 故障情况; 试验结论; f) 相关的现场试验照片。 相应的试验、测试、故障记录表格参见附录D

T/CIS03002.1202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可靠性强化试验准备工作指导

在可靠性强化试验前,至少应完成以下资料: 可靠性强化试验大纲:明确试验目的、引用标准和文件、受试样机要求、试验条件和方法、检测 项目及合格判据、试验用设备和测试仪器等,确保试验工作符合大纲要求。 b 相关技术资料:研制任务书或技术要求、产品说明书等,以保证试验大纲的合理制定。 测试细则:明确样机所有的测试项目、合格判据、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并给出验证前、中、后的 测试项目建议。 运行维护说明:明确样机运行条件要求(电源、气源、冷却、负载等)、典型运行工况及其运行比 例、维护保养要求

受试样机应满足4.1的要求。

A.3受试样机的外壳(机箱)

为使强化应力快速渗透到样机中且快速达到稳定,可去除样机的封闭性较好壳体(机箱),或专门加 工制作镂空壳体(机箱)用于试验。 在设计壳体(机箱)时,应考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电气系统内部积水,避免电气系统出现非正 常的凝露和结霜状态时造成样机非正常损坏

A.4保障设备和负载装

使用与维护装备受试样机所需的设备,包括测试设备、维修设备、试验设备、计量与校准计 设备、拆装设备、工具等

使受试样机模拟实际使用工况施加载荷所需的装置,

A.5工装夹具和测试夹具

工装夹具主要用于电气系统安装与固定,应与电气系统在仪器内的实际振动环境保持一致。 具应具有良好振动传递特性、足够的刚度、强度和耐久寿命,保证应力快速渗透到电气系统中并快

稳定,保证在高强度试验条件下样机安装固定的

A.5.2测试夹具及连接线缆

测试夹具及连接线缆主要用于电气系统的测试,用于提高测试效率和可靠性。测试夹具可将电缆、 信号线、数据线等通过测试转接装置等设备实现高效连接;将按钮、开关等硬件操作部件连接到试验箱 外转接装置上,避免试验期间需要进箱操作

A.6测试和监测用仪器仪表

测试和监测用仪器仪表应满足样机功能性能指标测试要求,并满足以下要求: 按照国家规范,应该具有计量器具证书的监测仪器或器具,应提供计量机构出具的计量证书且 处于计量合格有效期内; b)精确度优于被测参数容差数值的三分之一; c)能适应所测量的环境条件。 为加强试验过程样机状态监控,可通过监测系统对样机的主要功能和性能参数进行监测,为减轻人 员监测负担,监测系统可具备自动测试功能和数据保存功能。 应避免单一的依赖标样检测结果而非样机的检测(监测)参数判定样机是否正常的情况;应避免标 检测结果超差样机不可用,而电路监测结果正常的情况

A.7排故、维修工具和备件

试验设备准备应满足4.4的要求

A.9试验与技术保障队伍

障试验组织实施和试验值班安排,样机技术保障队伍应 保障样机功能性能测试、故障分析定位、维修改 进工作。

B.1.1.1温度调查

T/CIS03002.12020

表B.1可靠性强化试验前温度调查记录表(示例)

B.1.1.2振动调查

在开展可靠性强化试验前,对受试样机进行振动响应调查。振动传感器应布置在对振动较敏感的 元器件上或附近、受试样机相对薄弱的结构件上,以便获取该测试点的振动量值,为试验中的故障排除 提供参考。振动调查结果可按表B.2进行记录

表B.2可靠性强化试验前振动调查记录表(示例)

B.1.2试验前样机处置

在开展可靠性强化试验前,应对样机的温度、振动响应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参见B.1.1 根据实际产品安装使用环境条件要求,应对电气系统样机进行预处理: a)对贵重件、精密件采取保护、隔离等措施; b)取消电气系统设置的过温保护(如温度报警等),其他保护功能如电压、电流保护则保留:

)准备应力隔离措施。

B.1.3受试样机放置与安装

在开展低温步进、高温步进、快速温变、湿热步进等气候类应力的试验步骤时,应去除受试样机外壳 机箱)或采用专门加工制作的镂空壳体(机箱),将受试样机放到可靠性强化试验设备中。在放置时,应 将受试样机的底部垫高,放置在具有大孔隙的夹具(支架)上,使其充足暴露在流动的空气中,以确保受 式样机内部温度快速达到稳定。 在开展振动步进、快速温变一振动综合应力、温湿度一振动综合应力等含机械应力的试验步骤时, 应尽可能直接(或用夹具)将受试样机刚性地安装在振动台上,同时使电气系统受试样机的安装方位与 受振主方向应与实际产品保持一致。若受试样机带外部减震装置,则应取下外部减震装置后进行试验

完成样机放置与安装后,对受试样机进行试验前外观检查、功能和性能测试,确认受试样机技术指 标符合要求

B.2.1试验应力施加与控制

在试验过程中,应按第5章的要求 应力进行连续监测,以确保应力施加符合试验要求 各步骤试验完成情况及发生故障情况详细记录在表D.1中

B.2.2受试样机运行与加载

在可靠性强化试验过程中,应结合仪器设备实际使用场景和工况,同步模拟电气系统各类典型 使用和操作模式并在试验过程中进行合理匹配,同步实施电应力(电压、电流、功率)拉偏、工作载 大、工作频次加快等操作,并在试验过程中进行合理匹配。

B.2.3受试样机测试与监测

结合电气系统相关产品技术指标要求,充分考虑受试样机的使用模式和场景,优先参见但不局限于 相关标准,明确受试样机的检测项目和指标要求,并给出每个检测项目详细的、可操作的检测方法,提供 充足的检测手段条件,确保能够及时检测到可靠性强化试验暴露的故障。 在每个试验阶段开始前和结束后,应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对受试样机进行全面的功能、性能测试;在 试验中,应选择苛刻应力时刻点按照规定的时间对受试样机主要功能、性能进行测试。 在试验前、中、后受试样机的测试结果应进行比较并均应符合技术条件要求,测试结果详细记录在 表D.2中。 尽可能通过自动监测手段对样机的主要功能性能进行实时监测

B.2.4保护与隔离处理

B.2.4.1局部加热和局部降温

通过局部加热,对某些低温敏感元部件进行升温,保持其应有性能,从而能在不影响受试样机整体 能的情况下继续试验。 通过局部降温,对某些高温敏感元部件进行降温,保持其应有性能,从而能在不影响受试样机整体 22

T/CIS03002.12020

功能的情况下继续试验。 可采取一些局部降温和局部加热措施,如采用导风管导吹冷气进行局部降温,采用纯阻性电阻通电 发热进行局部加热,采用独立的温度控制子系统进行局部温度调节

B.2.4.2振动应力隔离

受试样机的某些元部件,在振动应力的作用下容易失效,从而影响受试样机在振动试验中的性能表 现。在不影响受试样机整体功能的前提下,可对该元部件采取振动应力隔离措施,以便试验继续进行。 可参考的振动应力隔离措施,如:对振动敏感元部件采取应力缓冲安装措施,将振动敏感元部件脱 离振动应力环境。 例如,计算机主机中的硬盘,容易受振动影响而失效。可采用加长的端口连接线,将硬盘置于试验 装置外,脱离振动应力的作用,但应保证硬盘仍为计算机正常工作所必须的一部分。经此处理,仅对主 机中的其余组件进行振动应力试验

在开展可靠性强化试验后,应对样机的温度、振动响应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参见附录B。

B.3.2试验后受试样机处置

原则上,应在本标准推荐条件内发生的所有故障采取改进措施。 对于受试样机在技术规范规定的应力条件内发生的故障,均应采取改进措施,必要时进行失效分析 查找失效原因。将受试样机故障分析和纠正措施情况详细记录。参见表D.4。 对于受试样机在技术规范规定的应力条件以外发生的故障,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改进 措施。若由于条件(如原材料、元器件、技术和成本等因素限制,不能采取改进措施的,给出充分说明。

当受试样机在可靠性强化试验后进行了设计或工艺更改,为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可进行回归验 证试验。 在回归验证试验中,可根据可靠性强化试验故障发生的时机和应力条件设计简化验证方案,或直按 采用快速温变一振动综合应力、温湿度一振动综合应力进行强化试验验证

B.3.5纠正措施落实

可靠性强化试验中对故障纠正措施落实的认可,由送检方签字确认。参见表D.4的要求。 在可靠性强化试验后,送检方应对试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深入分析,并将真实有效的纠正措施落 电气系统的技术文件中,

本标准的试验,通过强化应力的激发作用,能快速确定受试样机的应力极限,并暴露其潜在的缺陷。 通过故障分析、工艺改进、设计优化及试验验证等系列措施,可拓宽产品的应力极限。下面提供了应力 极限的确定方法

振动工作极限和破坏极限, 通过高温步进试验、低温步进试验和振动步进试验分别确定受试样机的相关工作极限和破坏极

C.2.1低温工作极限和破坏极阻

低温应力极限的确定:在低温步进应力试验阶段,某一温度台阶出现的故 现有的技不无法再以 进,则该温度台阶作为受试样机低温工作极限或低温破坏极限。如直接找到受试样机的低温破坏极限, 则低温破坏极限的前一台阶作为低温工作极限 如图C.1所示,试验从起始温度开始,按一定的步进值降温。当温度降至T时,受试样机出现失 效;再将温度回复至T1,受试样机恢复正常;继续将温度降至T3,受试样机又出现失效,此时将温度再 饮回复至T1,受试样机又恢复正常,则确认T,为受试样机的低温工作极限。继续降温,若当温度降至 T。时,受试样机出现失效,接着将温度回复至T,受试样机未能恢复正常,且继续升温至起始温度后, 受试样机仍不能恢复正常,则确定T,为受试样机的低温破坏极限。

C.2.2高温工作极限和破坏极限

图C.1低温工作极限和破坏极限确认示意图

高温应力极限的确定:在低温步进应力试验阶段,某一温度台阶出现的故障用现有的技术无法再改 2

限的确定:在低温步进应力试验阶段,某一温度台阶出现的故障用现有的技术无法再改

T/CIS03002.12020

进,则该温度台阶作为受试样机高温工作极限或高温破坏极限。如直接找到受试样机的高温破坏极限, 则高温破坏极限前一台阶作为高温工作极限。 如图C.2所示,试验从起始温度开始,按一定的步进值升温。当温度升至T2时,受试样机出现失 效;再将混度回复至T1,受试样机恢复正常;继续将温度升至T3,受试样机又出现失效,此时将温度再 次回复到T1,受试样机又恢复正常,则确认T,为受试样机的高温工作极限。继续升温,若当温度升至 T。时,受试样机出现失效,接着将温度回复至T1,受试样机未能恢复正常,且继续降温至起始温度后, 受试样机仍不能恢复正常,则确定 温破环极限

C.2.3振动工作极限和破坏极限

图C.2高温工作极限和破坏极限确认示意图

振动应力极限的确定:在振动步进试验阶段,某一振动台阶出现的故障用现有的技术无法再改进, 则该振动台阶作为受试样机工作振动极限或破坏振动极限。如直接找到受试样机的破坏振动极限,则 破坏振动极限前一台阶作为工作振动极限。 如图C.3所示,试验从起始振动量级开始,按一定的步进值递增。当振动量级增至g?时,受试样机 出现失效,再把振动量级降至g1,受试样机恢复正常;继续将振动量级增至g3,受试样机又出现失效, 比时将量级再次降至g1,受试样机又恢复正常,则确认g1为受试样机的振动工作极限。继续增加振动 量级,若当量级升至g4时,受试样机出现失效,接着把量级降至g1,受试样机的性能未能恢复正常,且 停止振动后,受试样机仍不能恢复正常,则确定g,为受试样机的振动破坏极限

.2.4快速温变循环试验中高、低温温度值的计算

图C.3振动工作极限和破坏极限确认示意图

快速温变循环试验的高温、低温温度值依据C.2.1和C.2.2得到的高温、低温的工作极限进行 确定。 快速温变循环试验的高温、低温温度值也可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a)高温温度值为高温工作极限减去5℃10℃,低温温度值为低温工作极限加上5℃~10℃ b)高温、低温温度值分别为高温、低温工作极限的85%~90%。

C.2.5其他极限应力确

其他应力的工作极限和破坏极限可参见上述方法确定GB/T 38088-2019 化妆用具 粉扑, 如受试样机的某一部分可采取保护措施(局部温度保护或试验箱外隔离等)继续试验时,可按上 则确定受试样机非保护部分的工作温度极限或破坏温度极限

T/CIS03002.12020

为规范可靠性强化试验过程的实施和记录,在可靠性强化试验过程中,推荐采用本附录表格进行相 关记录。 表D.1可靠性强化试验实施步骤与故障情况表一一用于可靠性强化试验中,各步骤试验完成情况 以及发生故障情况简要记录。 表D.2可靠性强化试验测试情况记录表一一用于可靠性强化试验前、中、后,对受试样机开展的测 试进行记录, 表D.3可靠性强化试验故障报告表一一用于可靠性强化试验前、中、后,对受试样机发生的故障进 行记录。 表D.4可靠性强化试验故障分析及纠正措施表一用于受试样机发生故障后,对故障进行分析及 采取纠正措施情况进行记录。

为规范可靠性强化试验过程的实施和记录,在可靠性强化试验过程中,推荐采用本附录表格进行相 关记录。 表D.1可靠性强化试验实施步骤与故障情况表一一用于可靠性强化试验中,各步骤试验完成情况 以及发生故障情况简要记录。 表D.2可靠性强化试验测试情况记录表一一用于可靠性强化试验前、中、后,对受试样机开展的测 试进行记录, 表D.3可靠性强化试验故障报告表一一用于可靠性强化试验前、中、后,对受试样机发生的故障进 行记录。 表D.4可靠性强化试验故障分析及纠正措施表一一用于受试样机发生故障后,对故障进行分析及 采取纠正措施情况进行记录

T/CIS 03002.1—2020表 D.1可靠性强化试验实施步骤与故障情况表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送检方开始时间试验条件序号试验项目完成及故障情况记录人结束时间试验时间年月A1日口低温步进年月日年月日A2口高温步进年月日年月日A3口快速温变年月日年月日A4口振动步进年月日快速温变一振动年月A5日综合年月日年月日B1口恒定湿热步进年月日年月B2日口恒定湿热极限年月日年口交变湿热月日B3年月日年B4月日口温湿度一振动综合年月日年口交变湿热耐久试验月日C1年月日c2口快速温变一振动耐年月日久试验年月日口温湿度振动耐久年月日C3试验年月日年月日上述试验项目:年月日使用记录核实意见:送检方技术负责人:日期:年月日送检方质量负责人:日期:年月日检测方实施负责人:日期:年月日28

T/CIS03002.1—2020表D.2可靠性强化试验测试情况记录表技术状态样机编号(版本号)检测日期年月日场所环境温度:℃湿度:%RH试验项目检测时机口试验前口试验中口试验后气候环境振动和电振动应力:温度:℃湿度:%RH条件应力条件电应力:口上限标称口下限结果序号测试项目指标要求测试结果判定123456780910备注:P表示合格;N表示不合格。本次测试结论:口本次测试合格口本次测试不合格其他情况说明:会签(送检方)(检测方)29

TZZB 0813-2018 汽车电动燃油泵T/CIS03002.1—2020表D.3可靠性强化试验故障报告表样机名称样机型号样机编号生产日期总送检方故障部分故障部分故障部分编号分包方低温步进试验口恒定湿热℃&%RH)口高温步进试验交变湿热(℃~℃&%RH)试验项目快速温变试验口温湿度一振动综合口振动步进试验口其他(快速温变一振动综合)口试验前口试验中口试验后故障时温度:℃;湿度:%RH;温变率:℃/min;振动:g² /Hz、试验应力g rms ;直流:V;交流:V/Hz;电应力:(口上限值口标称值口下限值)故障现象:注:故障是否首次发生口是口否(口送检方口检测方)故障报告人签名:日期:年月日现场处理方法:停机排故口更换样机口继续观察试验中断时间:hmin。处理详细说明:送检方现场负责人签名:日期:年月日检测方试验负责人签名:日期:年月日原因初步分析:送检方现场负责人签名:日期:年月日检测方试验负责人签名:日期:年月日故障核实及初步分析意见:送检方试验负责人:日期:年月日检测方试验负责人:本试验项目有效;口本试验项目无效日期:年月日30

T/CIS03002.1—2020表 D.4可靠性强化试验故障分析及纠正措施表故障样机名称故障样机型号故障件名称故障件型号故障件批次号故障件厂商故障发生日期年月A故障分类口系统口渐变口偶然口间歌故障原因分析及纠正措施建议:(需要时另加附页)型号更换拆除处理方式名称生产厂出厂日期批次号(图号)修理日期口拆除口更换口修理送检方分析负责人签名:日期:年日纠正措施:送检方纠正措施制定人签名:日期:年月日设备技术主管意见:送检方设备技术主管签名:日期:月日送检方技术负责人意见:送检方技术负责人签名:日期:年月日验证方法及纠正效果:送检方验证负责人签名:日期:年月日遗留问题及处理意见:送检方技术负责人:送检方质量主管:日期:年月日检测方试验负责人:日期:年月日故障处理决策:口采取改进措施且经验证有效口不采取改进措施,原因为:送检方技术负责人:检测方试验负责人:日期:年月日31

[1]]GJB1032一1990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 [2]JB/T6214一1992仪器仪表可靠性验证试验及测定试验(指数分布)导则 [3]GB/T37084一2018光电检测仪器可靠性通用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