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7305-2021 连续油管作业技术规程.pdf

SY/T 7305-2021 连续油管作业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7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34811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7305-2021 连续油管作业技术规程.pdf

6.5.3.1钻磨桥塞泵注系统设备宜包括高压泵注、供液和配液设备及配套装置。 6.5.3.2其他事项应符合4.2的相关要求。 6.5.4地面流程 6.5.4.1套管四通两侧均应连接放喷流程。 6.5.4.2套管四通至节流管汇间应安装钻屑捕集器, 6.5.4.3井口主阀之上应连接泄压通道。 6.5.4.4高压泵注设备排出端与连续油管进口端应安装过滤精度250um以上高压过滤器,上水端应 安装低压过滤器。 6.5.4.5使用高压过滤器,连接前应检查高压过滤器滤芯。 6.5.4.6其他事项应符合5.1.2的要求。 6.5.5 钻前准备 6.5.5.14 管串人井后,探到塞面前,宜小排量间断泵注。 6.5.5.2并段流体温度达到螺杆马达工作温度的90%, 应小排量连续泵注。 6.5.5.3探塞面加钻压载荷宜控制在10kN~20kN,探得塞面后上提管串深度不宜小于5m。 6.5.5.4调整参数,建立循环,逐步提高到钻磨工作排量。 6.5.5.5泵注稳定后,再检查泵注设备和监测仪器仪表是否工作正常,对连续油管做载荷测试,记录 油管上提下放载荷和泵压等参数。 6.5.5.6泵注设备应设置超压保护压力,超压值应结合泵注排量和螺杆马达参数确定。 6.5.5.7井口压力控制应满足出口排量略大于泵注排量要求,推荐差值为50L/min~100L/min。

6.5.3.1钻磨桥塞泵注系统设备宜包括高压泵注、供液和配液设备及配套装置

6.5.6钻磨桥塞作业要求

6.5.6.1钻压宜在 5kN ~ 20kN,最大钻压不宜超过 40kN,施加钻压应缓慢。 6.5.6.2单只桥塞磨铣完成后,泵人冲洗液量不宜少于5m。若继续钻下一个桥塞,应以不超过5m/min 的速度下探塞面。 6.5.6.3水平并单次累计完成2~3只复合桥塞或3~6只可溶桥塞磨铣工作,宜进行一次短程起 下。短程起下前应泵人不小于10㎡冲洗液,再边循环边上提连续油管至造斜点以上。 6.5.6.4每钻1~2只桥塞,应对钻屑捕集器进行检查、清理。钻屑捕集器的倒换应遵循先开后关原 则,确认压力释放完,压力表显示为零后再进行拆卸作业。钻屑收集应进行分类、称重、记录。

霸州胜芳湿地公园施工组织设计SY/T 73052021

6.5.6.5钻磨桥塞作业过程中,应根据钻屑返出和钻磨效率情况,进行钻屑打捞。 6.5.6.6 螺杆马达制动后,应将钻具提离桥塞面,重新建立循环,待泵注稳定后,恢复磨铣作业。 6.5.6.7 钻磨全部桥塞后,应先定点泵注10㎡冲洗液,再泵注工作液顶替,待冲洗液全部替出连续 油管后,上提连续油管。 6.5.6.8 上提过程中,应充分洗并,宜间断泵注冲洗液。 6.5.6.9上提速度,复杂井段不宜大于5m/min,水平段和斜井段不宜大于10m/min,直井段不宜大于 20m/min。 6.5.6.10油嘴尺寸的选择应满足返出量略大于泵人量。

6.5.7 钻磨水泥塞作业要求

6.5.7.1钅 钻磨过程中不能停泵,若循环设备出现故障,应立即上起至塞面50m以上,尽快恢复循环。 6.5.7.2环空上返速度应不小于0.8m/s,排量与上返速度换算参见公式(D.4)。 6.5.7.3每钻进20m,应上起循环划眼。 6.5.7.4水平井钻磨,每钻磨50m,宜泵注冲洗液10m²,并进行一次循环短程起下至造斜点。 6.5.7.5钻磨憨泵超压,应上提钻磨管串至水泥塞面10m以上,尽快恢复泵注,宜循环一周以上至基 本无碎屑返出后再继续钻磨。 6.5.7.6若水泥塞以下可能带压,钻磨过程中,应控制井口回压。 6.5.7.7 钻磨过程中,应检查循环工作液pH值,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更换。 6.5.7.8 钻完所有水泥塞后,在钻磨井段上提下放划眼1次。 6.5.7.9 钻磨速度应大于12m/h,不宜超过15m/h。 6.5.7.10 应在水泥完全凝固的情况下钻磨水泥塞 6.5.8钻磨通洗作业要求 6.5.8.1 水平井套管完井,宜用连续油管钻磨通洗代替钻机通刮洗。 6.5.8.2 钻磨通洗泵注排量应不低于400L/min,73mm螺杆马达推荐400L/min~450L/min。 6.5.8.3 ,若井筒中存在套管滑套,通过滑套时应控制上提下放速度不高于5m/min,遇阻遇卡吨位应不 超过10kN~20kN。 6.5.8.4不宜钻磨固井胶塞,不应将工具串下出套管鞋以外。 6.5.8.5作业过程螺杆马达发生制动,应间隔30min后再去探遇阻面。 6.5.8.6设备中途故障,若无法起下,在水平段或斜井段时,应循环1.5周以上再停泵。 6.5.8.7若泵注设备故障无法开泵,应保持活动,缓慢上提或下放连续油管;若短时间无法恢复,应 上起连续油管到直井段,上提速度应不大于10m/min 6.5.8.8下人到预定位置后,定点循环1.5周以上,至出口基本无碎屑为止,再开始泵注洗井液。 6.5.8.9泵注洗并液完成后,应按要求时间进行浸泡。浸泡结束后,应按设计要求循环洗井

6.5.8钻磨通洗作业要求

6.6.1.1推荐工具组合为:连续油管连接接头+双活瓣单流阀+安全接头+循环短节+铅模。 6.6.1.2铅模外径应比并筒最小通径小6mm~8mm,水平并、复杂井况宜选用带护套的铅模。 6.6.1.3应检查铅模,确认铅模平整光滑、无伤痕,并拍照留底。 5.6.1.4其他事项应符合4.4的相关要求。

SY/T 73052021

质应符合4.5的相关要

设备应符合4.2的要求。

地面流程应符合5.1.2的要求。

6.6.5 打印作业要求

6.6.5.1,打印作业前,宜对并筒实施通洗并作业。 6.6.5.2连续油管下至通并遇阻点以上100m位置,应缓慢下放,速度应小于15m/min。至遇阻点以 上.50m,应测试并记录连续下放、静止及上提载荷。至塞面以上1m~5m,应开泵循环冲洗10mil 以上。 6.6.5.3继续缓慢下放,下入速度应小于3m/min。铅印接触到落鱼上部时,应及时加大钻压,直并段 应加钻压 10kN ~ 20kN,水平段应加钻压 20kN ~ 50kN。 6.6.5.4打印只能加压一次,不应二次加压。 6.6.5.5起铅印时,上起速度应小于15m/min。 6.6.5.6起出铅印,应清洗干净,及时拍照留底。 6.6.5.7打印施工作业,应避免频繁上提下放。 6.7打捞 6.7.1工具 6.7.1.1 推荐工具组合为:连续油管连接接头+双活瓣单流阀+震击器+液压安全接头十打捞工具。 6.7.1.2宜采用可退式打捞工具。 6.7.1.3根据需要可在工具组合中增加加速器、扶正器、低速螺杆马达等工具。 6.7.1.4打捞工具入井前,应在地面检查其灵活性,强度应满足要求、安全可靠。 6.7.1.5打捞工具的选择应根据井内落物情况,优先选用常规打捞工具,外径尺寸由油套管内径决定 实际打捞尺寸应根据铅模显示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鱼顶内径、外径和形状决定,并绘制工具草图。 6.7.1.6打捞绳类落物时,打捞工具上部应有挡环,其厚度应小于20mm,外径宜比油套管内径小 6mm~8mm;宜使用低速螺杆马达配合捞钩工具打捞。 6.7.1.7推荐小件落物打捞工具参见表 7。

6.7.1.1推荐工具组合为:连续油管连接接头+双活瓣单流阀+震击器+液压安全接头+打捞工具。 6.7.1.2宜采用可退式打捞工具。 6.7.1.3根据需要可在工具组合中增加加速器、扶正器、低速螺杆马达等工具。 6.7.1.4打捞工具入井前,应在地面检查其灵活性,强度应满足要求、安全可靠。 6.7.1.5打捞工具的选择应根据井内落物情况,优先选用常规打捞工具,外径尺寸由油套管内径决定, 实际打捞尺寸应根据铅模显示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鱼顶内径、外径和形状决定,并绘制工具草图。 6.7.1.6打捞绳类落物时,打捞工具上部应有挡环,其厚度应小于20mm,外径宜比油套管内径小 6mm~8mm;宜使用低速螺杆马达配合捞钩工具打捞。 6.7.1.7推荐小件落物打捞工具参见表7。

表 7小件落物打捞工具

5.7.1.8其他事项应符合4.4的相关要求

工作介质应符合4.5的相关要求。

设备应符合4.2的要求。

6.7.6绳类落物打捞作业要求

6.7.7小件落物打捞作业要求

SY/T 73052021

6.7.7.1打捞工具下放至鱼顶位置以上5m~10m,应开泵清洗鱼头,以小于5m/min速度 管柱探鱼顶,载荷明显下降、泵压上升,探得鱼顶后,应停止下人。 6.7.7.2探到鱼顶后,宜再加钻压5kN~10kN。 6.7.7.3磁力打捞工具打捞,探到鱼顶后,应上提管柱2m~3m,循环洗并30min以上,再 钻压 5kN ~ 10kN。 6.7.7.4鱼顶位置以上10m~50m,上起速度应小于5m/min,应待确定上起平稳后,再道 起速度。上起过程中,速度应控制在 15m/min 以内,尽可能平稳。过并口时,应防止落鱼

SY/T 73052021

工作介质应符合4.5的相关要求。

设备应符合4.2的要求。

设备应符合4.2的要求。

6.8.6机械切割作业要求

5.8.7聚能切割作业要求

SY/T 73052021

6.9.1.2 工作介质

6.9.1.4 地面流程

6.9.2 水力喷砂射孔

SY/T 73052021

6.9.2.1.6推荐使用基液携砂,石英砂粒径为0.15mm~0.3mm(6~100目),砂浓度为10 130kg/m。 6.9.2.1.7其他事项应符合4.5的相关要求,

2.1泵注设备、混砂设备和管汇应满足作业参类 2.2 其他事项应符合 4.2 的要求。

6.9.2.2.1泵注设备、混砂设备和管汇应满足作业参数施工要求。 6.9.2.2.2其他事项应符合4.2的要求,

6.9.2.2.1泵注设备、混砂设备和管汇应满足作业参数施工要求。

6.9.2.3地面流程

地面流程应符合5.1.2的要求。

6.9.2.4 喷砂射孔作业要求

6.9.2.4.1作业过程中,应使用油嘴控制并口压力。 6.9.2.4.2 连续油管起下过程,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 6.9.2.4.3 连续油管下人过程中,宜以小排量间歇循环,防止喷嘴堵塞。 6.9.2.4.4 射孔深度宜根据人工井底或短套管位置进行校正。 6.9.2.4.5 多次起下射孔,宜在连续油管上做标记方式校正深度 6.9.2.4.6 校深过程中,上提速度应控制在1m/min ~3m/min。 6.9.2.4.7 推荐射速不宜低于150m/s,每簇射孔时间宜为8min~12min,最长不宜超过15min。 6.9.2.4.8 泵注排量到达射孔要求排量时,压力平稳时间不小于1min,再切换携砂液,顶替液量不低 于连续油管容积。 6.9.2.4.9 射开地层后,井口压力升高,厂 应调整油嘴大小,控制井口压力。 6.9.2.4.10 并内有气体返出时,应用点火装置点火。 6.9.2.4.11 连续油管起出过程中,宜保持连续泵注。 6.10增产作业

6.9.2.4.1 作业过程中,应使用油嘴控制井口压力。 6.9.2.4.2 连续油管起下过程,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 6.9.2.4.3 连续油管下人过程中,宜以小排量间歇循环,防止喷嘴堵塞。 6.9.2.4.4 射孔深度宜根据人工井底或短套管位置进行校正。 6.9.2.4.5 多次起下射孔,宜在连续油管上做标记方式校正深度 6.9.2.4.6 校深过程中,上提速度应控制在1m/min~3m/min。 6.9.2.4.7 推荐射速不宜低于150m/s,每簇射孔时间宜为8min~12min,最长不宜超过15min。 6.9.2.4.8 泵注排量到达射孔要求排量时,压力平稳时间不小于1min,再切换携砂液,顶替液量不低 于连续油管容积。 6.9.2.4.9 射开地层后,井口压力升高, 应调整油嘴大小,控制井口压力。 6.9.2.4.10 并内有气体返出时,应用点火装置点火。 6.9.2.4.11 连续油管起出过程中,宜保持连续泵注。 6.10增产作业

6.10.1.1 工具

6.10.1.2 工作介质

6.10.1.2.1喷砂射孔工作液按照6.9.2.1.5的要求执行。 6.10.1.2.2 其他事项应符合 4.5 的相关要求。

6.10.1.2.1喷砂射孔工作液按照6.9.2.1.5的要求执行。

设备应符合4.2的要求。

6.10.1.4 地面流程

6.10.1.4.1并口应安装连续油管保护套。 6.10.1.4.2高压泵注流程不宜连接过滤装置 6.10.1.4.3 其他事项应符合 5.1.2 的要求。

SY/T 73052021

6.10.1.4.2高压泵注流程不宜连接过滤装置 6.10.1.4.3 其他事项应符合5.1.2的要求。 6.10.1.5底封压裂作业要求 6.10.1.5.1 连续油管下至100m位置,应进行封隔器坐封测试和载荷校对,加压载荷20kN为正常。 6.10.1.5.2 封隔器坐封前,应下至射孔位置深度以下5m~10m,记录坐封前井口压力。 6.10.1.5.3 坐封成功后,应验封,并口压力超过坐封前压力 5MPa~10MPa为合格。 6.10.1.5.4 射孔前,应进行深度校正。 6.10.1.5.5 射孔过程中,封隔器压差宜控制在 5MPa 以内。 6.10.1.5.6 压裂作业过程中,连续油管内应打平衡压力。 6.10.1.5.7 压裂时应先开泵再环空开泵,停泵过程为先环空停泵再连续油管内停泵。 6.10.1.5.8 上段压裂结束后,应按要求记录压降。 6.10.1.5.9 封隔器解封前宜进行反循环洗井。 6.10.1.5.10 封隔器解封过程中,连续油管内应以低排量挤注液体。 6.10.2 酸化作业 6.10.2.1 工具 6.10.2.1.1 推荐工具组合为:连续油管连接接头+单流阀+喷头。 6.10.2.1.2 其他事项应符合4.4的相关要求。 6.10.2.2 工作介质 6.10.2.2.1 应加缓蚀剂,缓蚀剂应符合 SY/T 5405 的相关要求。

6.10.1.5底封压裂作业要求

6.10.1.5.1连续油管下至100m位置,应进行封隔器坐封测试和载荷校对,加压载荷20 6.10.1.5.2 封隔器坐封前,应下至射孔位置深度以下5m~10m,记录坐封前井口压力 6.10.1.5.3 坐封成功后,应验封,并口压力超过坐封前压力5MPa~10MPa为合格。 6.10.1.5.4 射孔前,应进行深度校正。 6.10.1.5.5 射孔过程中,封隔器压差宜控制在 5MPa 以内。 6.10.1.5.6 压裂作业过程中,连续油管内应打平衡压力。 6.10.1.5.7 压裂时应先开泵再环空开泵,停泵过程为先环空停泵再连续油管内停泵。 6.10.1.5.8 上段压裂结束后,应按要求记录压降。 6.10.1.5.9 封隔器解封前宜进行反循环洗井。 6.10.1.5.10 封隔器解封过程中,连续油管内应以低排量挤注液体。

6.10.2.1 工具

6.10.2.1.1 推荐工具组合为:连续油管连接接 +单流阀+喷头。 6.10.2.1.2 其他事项应符合4.4的相关要求。 6.10.2.2 工作介质 6.10.2.2.1 应加缓蚀剂,缓蚀剂应符合SY/T5405的相关要求。 6.10.2.2.2 工作介质应符合SY/T6334的相关要求, 6.10.2.2.3其他事项应符合4.5的相关要求。

设备应符合4.2的要求。

6.10.2.4地面流程

地面流程应符合5.1.2的要求。

6.10.2.5酸化作业要求

6.10.2.5.1油管环空和连续油管内同时挤注时,环空及目标井段应先替满酸液。作业过程中,连续油 管内应先泵注,再环空泵注。停泵时,先停止泵注环空,再停止泵注连续油管。 6.10.2.5.2连续油管外压与内压之差,应控制在当前拉力载荷下允许承受压差的80%以内。 6.10.2.5.3仅从连续油管挤注时,连续油管内和目标井段应替满酸液。 6.10.2.5.4若需拖动,应确保连续油管内外压差在最大许用压差的80%以内。 6.10.2.5.5在许用拉力80%时,应立即停止拖动,降低排量。泵压降低后,试拖连续油管

SY/T 73052021

5.10.2.5.6有封隔器时,挤注前,环空应打平衡压力。 6.10.2.5.7 泵注结束,应记录压降情况,

10.2.5.6有封隔器时,挤注前,环空应打平衡 10.2.5.7 泵注结束,应记录压降情况。

6.11.1.1推荐工具组合为:连续油管连接接头+双活瓣单流阀+安全接头+测并仪器。 6.11.1.2工具安装前,应检查电池仓,电池容量应满足施工及测井数据存储时间需求。 6.11.1.3 测井仪器以上工具宜具备循环通道。 6.11.1.4其他事项应符合 4.4的相关要求

6.11.2 工作介质

工作介质应符合4.5的相关要求

设备应符合4.2的要求,

6.11.4 地面流程

健康、安全、环境要求

7.1作业中出现异常情况,参照附录E进行应急处置。 7.2作业人员应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符合GB/T30041的相关要求。 7.3现场施工安全要求应符合SY/T5727的相关要求。 7.4防火、防爆应符合SY/T 5225的相关要求。 7.5吊装作业应符合SY/T6279的相关要求,海上吊装作业应符合SY/T6430的相关要求。 7.6施工现场遇6级及以上大风应暂停作业。 7.7试压过程中,应划定试压区域,摆放安全警示带,安排专人指挥试压,监管试压区域,检查 漏情况,严禁无关人员进人试压区域。试压结束,应等待压力释放、无残余压力后,方可允许人员 人试压区域开展工作。 7.8暂停作业超过8h,应起出连续油管,关闭井口总闸或清蜡闸门

7.1作业中出现异常情况,参照附录E进行应急处置。 7.2作业人员应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符合GB/T30041的相关要求。 7.3现场施工安全要求应符合SY/T5727的相关要求。 7.4防火、防爆应符合SY/T5225的相关要求。 7.5吊装作业应符合SY/T6279的相关要求,海上吊装作业应符合SY/T6430的相关要求。 7.6施工现场遇6级及以上大风应暂停作业。 7.7试压过程中,应划定试压区域,摆放安全警示带,安排专人指挥试压,监管试压区域,检查泄 漏情况,严禁无关人员进人试压区域。试压结束,应等待压力释放、无残余压力后,方可允许人员进 人试压区域开展工作。 7.8暂停作业超过8h,应起出连续油管,关闭井口总闸或清蜡闸门。

8.1连续油管设备运行资料

SY/T 73052021

8.1.1应保存采集系统录取的数据。 8.1.2应记录施工时间、下深、起下速度、管径、载荷、管内流量、循环压力、井口压力、防喷盒压 力、防喷器压力等内容。连续油管从启用到报废宜有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宜包括: a)作业日期、并数及负责人; b)最大作业深度: 施工泵压, d)循环次数、深度和连续油管内压力; e) 泵注流体类型; f) 切断数量及原因; g)井内流体类型; h)受到的最大拉力和深度; #口力

施工作业资料包括如下内容: a)施工作业过程、工艺及技术措施; b)作业时间、深度、载荷、泵压、 排量、 井口压力; c)工具、配套装置型号、规格、数量、 工作时长、测试及检测情况; d)工作介质类型及使用量; e)并内流体及出口返出物。

SY/T 73052021

A.1连续油管井内受力状况分析一般方法

附录A (资料性) 连续油管受力计算方法

为准确分析连续油管在井内受力状况,需要取得以下数据:并眼轨迹、油套管尺寸及特性、并下 钻具组合尺寸及特性、并眼几何尺寸、连续油管内外流体密度、并口压力、连续油管与并眼壁的摩擦 系数。 如图A.1所示,连续油管在水平井中,其下端被施加力轴向力F,如钻压、拉力(端部被卡时)。 上端被施加力 F,这个力反映了连续油管在井内受力状态。

图A.1连续油管在水平井中状态示意图

连续油管指重表在地面测得的连续油管重量,是连续油管受到的力在轴向上的分力F、防喷盒摩 擦力Fr、轴向压力F、连续油管滚筒张力F(连续油管滚筒对连续油管的拉力)的合力。 一个典型的求F的方法是将连续油管分成若干段,然后从下向上对每一段进行三维力学平衡分 析。分段是必要的,因为边界条件和几何尺寸经常随井深而变化,目标是根据作用在每段下端的力F 计算出作用在该段上端的力F。公式(A.1)给出了连续油管在并内任一段受到的力在轴向分量上的 力学平衡。

F=F+F,+F2+Fs+...+Fs,+ F

由于摩擦力F与运动方向相反,当下人连续油管时,用负号;当起出油管时,则用正号。作用 在连续油管每段的力包括:轴向力和法向力(垂直连续油管管壁)。 其中对连续油管产生轴向力的原因有:连续油管在井内流体中的重量、摩擦力(连续油管与防喷 盒间及与并壁间的摩擦力)、钻压或过拉力、并口压力对连续油管作用的上顶力、连续油管滚筒对连 续油管的拉力、流体流动时对连续油管产生的摩擦力;对连续油管产生法向力的原因有:连续油管在 流体中的重量、弯曲的井眼、连续油管弯曲。 如图A.2所示,将连续油管分成k段,最下面一段为第1段,最上面的一段为第k段,在第1段 的下端施加一个轴向力F,根据力学平衡求出作用力在第1段上端的轴向力F1,这个力在第2段变 成了作用在第2段油管下端的力F2,根据力学平衡求出作用在第2段上端的轴向力F2。依此类推, 最后根据力学平衡求出作用在最上端的力F。

SY/T 73052021

图A.2连续油管受力分段计算示意图

对任一段油管,正确的力学平衡方程应考虑其几何尺寸、井眼曲率、油管弯曲状态。这里采用了 软杆模型,忽略了每段油管动量。为方便,以正号(+)表示受拉的轴向力,以负号(一)表示受压 的轴向力。为简化其见,也忽略了周围流体对力学平衡的影响

1.2直油管在井斜角为0直井段内的力学平衡计

设一段长为△L的直连续油管,为圆管,放置在一与垂直方向成θ角的斜面上,作用在油管下端 的力F是已知的,如图A.3所示。

图A.3一段直油管在井斜角为θ的直井段示意图

现在要求出作用在这段油管上端的轴向力F2。W是连续油管在并内流体中单位长度质量,取决 于连续油管内外流体密度。如果这段油管在空气中的单位长度质量为Wa,油管内流体密度为Pi,油 管外流体的密度为Po,利用公式(A.2)可求出此段油管在井内流体中单位长度的质量。

式中: W连续油管段在井内流体中单位长度质量,单位为千克每米(kg/m) W一一连续油管段在空气中单位长度质量,单位为千克每米(kg/m); pi——连续油管段管内流体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A连续油管段内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SY/T 73052021

A。一连续油管段外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示例:连续油管外径38.1mm,壁厚2.77mm,空气中单位长度质量2.41kg/m,连续油管内截 为830mm²,外截圆面积为1140mm²,连续油管内流体密度为1g/cm,连续油管外流体密度 lcm,则连续油管在并流体中单位长度质量为:

W是正交分量W。(连续油管轴向分量)与W(连续油管法向分量)的量之和。 其中:轴向分量W=Wcoso; 垂直于斜面的法向分量W=Wsino。 则连续油管最下一段油管上端的轴向力表达为:

其中C为摩擦系数。下人油管过程中,摩擦力与重力方相反,公式(A3)摩擦力部分取负 号:起连续油管过程中,摩擦力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公式(A.3)中摩擦力部分取正号。 操作连续油管过程中,动摩擦系数与连续油管运动方向、运动速度、法向力(压力)无关。以下 是通过试验获得的一些摩擦系数。

表A.1连续油管与几种介质间的摩擦系数

A.3 连续油管在弯曲并眼内的力学平衡计算

一段直连续油管进人弯曲并眼时,将对并壁产生一个垂直手并壁的法尚力C,从而增加了连 在并内流体内重量在法向上的分量。这个力常被称为绞盘力,这个力沿连续油管与并壁的接触 布。弯曲段上的有效法向应力是绞盘力 C,与连续油管并内流体重量产生法向力的矢量和。

由于弯曲引起的法向力如图A.4所示。

4)近似给出了一段短的连续油管段在弯曲井眼口

SY/T 73052021

A.4连续油管在弯曲井眼中法向力受力示意图

C, =L(F +Wsin) +(Fp'sin)

式中: C一绞盘力,单位为兆帕(MPa) L一一连续油管段长度,单位为米(m): W一连续油管段在井内流体中的单位长度重量,单位为千克每米(kg/m); F一一施加在连续油管段下端的力,单位为千克力(kgf) 百一一连续油管段所在处的平均井斜角,单位为度(°); a一一连续油管段所在处的井斜变化率,单位为弧度每米(rad/m); Φ一连续油管段所在处方位变化率,单位为弧度每米(rad/m)。 对于一段足够短的油管,若它对应的弧段度数小于1°, 公公式(A.4)所给出的结果是合理的。因 为当?"=Φ=0时,公式(A.4)可简化时C=△L×Wsin,所以人,公式(A.4)可应用于任何弯曲的油 管段、弯曲的井眼或直井段。公式(A.5)给出了一段弯曲油管上端的力F:

A.4螺旋弯曲段油管的力学平衡计算

一段螺旋弯曲连续油管力学平衡与没有弯曲是不同的,如图A.5所示的是一段螺旋弯曲的连 在一倾斜直井眼内的受力情况。螺旋弯曲往往发生在造斜点以上的直并段,这里暂不考虑弯曲关 发生螺旋弯曲的连续油管的受力情况。 螺旋弯曲引起的单位长度上的法向力计算见公式(A.6):

式中: F作用在分析连续油管段的净轴向力,单位为牛(N)

SY/T 73052021

EF一连续油管段刚度,单位为兆帕四次方米(MPam); E一连续油管段杨氏模量,单位为兆帕(MPa); F一连续油管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米(m): r一一连续油管与井眼的环空间隙,单位为米(m); D。一连续油管的外径,单位为米(m); t一连续油管的壁厚,单位为米(m)。 连续油管的弯曲刚度与连续油管的屈服强度无关,连续油管的惯性矩与连续油管的外径及壁厚的 关系如图A.5所示。

图A.5连续油管惯性矩与外径及壁厚关系图

上顶力的计算: 当井内有压力时DB63/T1775-2020 农村户厕改造技术规范,在下入连续油管的过程中,就会受到井内压力对连续油管产生的上顶力Parea, 计算见公式(A.9):

元x D2 Parea = PwH ×

PwH一井口压力,单位为帕(Pa); D一连续油管的外径,单位为米(m)。 如果井口压力的单位为帕(Pa),连续油管外径的单位为米(m),则计算出的上顶力的单位

SY/T 73052021

最终反应连续油管指重表上的连续油管的轴向力可以用公式(A.10)和公式(A 连续油管下入过程中:

最终反应连续油管指重表上的连续油管的轴向力可以用公式(A.10)和公式(A.11)来表示: 连续油管下入过程中: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建模技术导则(2019年版)起出连续油管的过程中

SY/T 73052021

B.1 用于酸性环境作业的连续油管应建立相应的标准档案和使用记录,包括: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