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54-2019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JGJ/T 454-2019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GJ/T 454-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6.37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198502
下载资源

JGJ/T 454-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454-2019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11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11.2数字信号电视系统

11.2.1关于数字信号的有线电视系统的主观评价的项自和要 求,依据行业标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YT221确定。关于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规定YY/T 1820-2021 特异性抗核抗体IgG检测试剂盒(免疫印迹法),依据现行国家 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中采用图像质量 主观评分方法评定。 11.2.2基于HFC或同轴传输的双向数字电视系统的下行测试 指标,依据国家现行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Y/T221确定。关于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规定,依据现行国家 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中采用图像质量 主观评分方法评定。 11.2.2基于HFC或同轴传输的双向数字电视系统的下行测试 指标,依据国家现行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和《有线 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221有关规定。 11.2.3基于HFC或同轴传输的双向数字电视系统的上行测试 指标,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和行业标准《HFC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 GY/T180有关规定。

11.2.2基于HFC或同轴传输的双向数电视系统的下行测试

I1.4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11.4.1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接收频段的规定依据国家现行标准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和《卫星数字电视接收 站测量方法 一系统测量》GY/T149有关规定

12.2.1公共广播系统功能检测范围和要求应根据设计要求确 定。公共广播系统由于不同的用途和要求,系统功能也有所不 司,检测时应依据设计要求区别对待。公共厂播包括业务厂播 背景广播和紧急广播三类。每类广播按其功能完善程度分成三个 等级。一个公共广播系统可同时但不是必须具有三类功能,不同 类别功能可以具有不同的等级

12.2.1公共广播系统功能检测范围和要求应根据

12.3.2公共广播系统在各广播分区内的电声性能指标应符合 表7中的规定。

表7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能指标

注:紧急广播的应备声压级尚应符合:以现场环境噪声为基准,紧急广播的信 噪比应等于或大于12dB

图1一级业务广播、一级背景广播室内传输频率特性容差域 (以实际传输频率特性曲线的最大值为OdB)

图2二级业务广播、二级背景广播室内传输频率特性容差域 (以实际传输频率特性曲线的最大值为OdB)

图3三级业务广播室内传输频率特性容差域 (以实际传输频率特性曲线的最大值为OdB)

5.4本条是对测量点选取提出要求,适用于应备声压级、 不均匀度、漏出声衰减和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的测试布点

声学特性指标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 B 50371。

13.3会议视频显示系统

13.3.1因为灯光照射到投影幕布上会对显示图像产生干扰,降 氏对比度,所以在本系统检测中要开启会议灯光,观察环境光对 屏幕图像显示质量的影响程度。会议系统中应将这种影响缩小到 最低程度。

13.5.1会议电视系统应对主会场和分会场功能分别进行检测。 会议电视系统的概念和检测内容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 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和《会议电视会场系统工程施工及 验收规范》GB50793,而现行国家标准《电子会议系统工程施 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1043中未包含这部分内容。在检测过 程中,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本子系统的实际检测内容

13.6.7具备自动跟踪功能的会议摄像系统检测应与会议讨论系 统相结合进行。

声级计按照精度可分为一级声级计、二级声级计。不同 级计的技术指标不同,具体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电声学

13.8.2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参考现行国家标准《会议电视会 场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793。 13.8.4图像质量主观评价项目可包括图像清晰度、亮度、对比 度、色彩还原性、图像色彩及色饱和度等内容。评价入员应对本 会场视频图像系统、远程会场视频图像系统独立评价打分。

13.8.2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参考现行国家标准《会议电视会 场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793。 13.8.4图像质量主观评价项自可包括图像清晰度、亮度、对比 度、色彩还原性、图像色彩及色饱和度等内容。评价入员应对本 会场视频图像系统、远程会场视频图像系统独立评价打分 13.8.5平均照度值、色温和显色指数的指标参考现行国家标准

13.8.2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参考现行国家标准《会议电视会

《会议电视会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635。

14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14.2.1本条中列出的功能为信息播控设备的一般功能,具体功

14.2.1本条中列出的功能为信息播控设备的一般功能,具体功 能检测内容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功能展开

14.3信息发布系统软件

14.3.1本条中列出的功能为信息发布系统软件的一般功能,具 体功能检测内容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功能展开。 14.3.2本条中列出的性能为信息发布系统软件的一般性能,具 体性能检测内容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性能展开

14.3.1本条中列出的功能为信息发布系统软件的一般功能,具

4.1不同场合使用的信息显示屏指标可能不同,应根据设 求确定具体的指标要求

14.7.1信息播控设备功能检测的基本方法是根据设计中对各功 能的定义,逐个功能进行模拟检测,检测内容可包含但不限手本 示准的定义,检测合格标准以设计要求为准。 14.7.3信息发布系统软件功能检测的基本方法是根据设计中对 各功能的定义,逐个功能进行模拟检测,检测内容可包含但不限 于本标准的定义,检测合格标准以设计要求为准。 14.7.9图像质量主观评价项自可包括图像清晰度、亮度、对比 度、色彩还原性、图像色彩及色饱和度等内容。 14.7.10现场模拟的方法指根据设计要求逐项现场检测,检查 信息导引设施指示的正确性。该功能检测可与信息发布软件的功 能检测同时进行。

14.7.1信息播控设备功能检测的基本方法是根据设计中对各功 能的定义,逐个功能进行模拟检测,检测内容可包含但不限手本 标准的定义,检测合格标准以设计要求为准

14.7.9图像质量主观评价项自可包括图像清晰度、亮度、对比 度、色彩还原性、图像色彩及色饱和度等内容。 14.7.10现场模拟的方法指根据设计要求逐项现场检测,检查 信息导引设施指示的正确性。该功能检测可与信息发布软件的功 能检测同时进行。

15.6.3平均瞬时日差按下式计算

15.6.3平均瞬时日差按下式计算:

m= X86400 To 式中:m 瞬时日差(s/d); T—行 待测试信号的标称周期(s): T 被测试信号的实测周期(s)

m= To 差(s/d); 信号的标称周期(s); 信号的实测周期(s)

16.1.1本条中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是指为信息化应用系统专门 配备的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与其他章节的软硬件没有关系。 16.1.2由手信息化应用系统发展较快、涉及范围较广,本标准 无法全部包括,所以具体的系统功能应以设计要求为准。

16.2.1石 硬件设备的性能指标应按设计要求确定

16.2.1硬件设备的性能指标应按设计要求确定

16.3.1应用软件检测时应重点检测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业务功能 和业务流程,有硬件动作的系统应检测软硬件协同动作 16.3.2本条中各款列出的功能是信息化应用系统应用软件的基 本功能,实际检测内容应以设计要求为准,可包括但不限于本条 规定。应用软件修改后,应进行回归测试,自的是保证没有因修 收引出新的错误,修改后的应用软件能满足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的应判定为合格

16.3.3本条中各款列出的性能指标是信息化应用系统应用软件 的基本性能指标,其他性能指标应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抽出。

16.3.3本条中各款列出的性能指标是信息化应用系统应

16.4.1此处的计时器可使用任意满足要求的计时设

4.1此处的计时器可使用任意满足要求的计时设备。

5.3应用软件的业务功能和业务流程的检测应模拟使用场

条进行操作,重点是对软硬件集成后整个系统功能的检测, 是软件本身的出厂测试。 .5.4第1款和第6款检查前应征得被测单位同意并先进行 后方可测试

逐条进行操作,重点是对软硬件集成后整个系统功能的检测,而 不是软件本身的出厂测试。

16.5.4第1款和第6款检查前应征得被测单位同意并先 份后方可测试。

17.2暖通空调监控系统

17.2.2制冷机组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各类监控参数包括设备运行状态、故障状态、手自动 变频频率反馈及各类传感器数据、状态等。

当暖通空调系统采用新风机组时应采用下列检测方法: 1)在中央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DDC)显示终端检查温 度、相对湿度测量值,核对其数据正确性,必要时可 用手持式仪表测量送风温度和送风相对湿度并进行比 较;检查风压开关、防冻开关其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检查送风机及相应冷热水调节阀工作状态:检查新风 伐开关状态。 2)进行温度调节,改变送风温度设定值,使其小于送风 温度测量值,一般为3℃左右,冷水阀开度应逐渐加 大,热水阀开度应逐渐减小(冬季工况),送风温度测 量值应逐步减小并接近设定值,改变送风温度设定值 使其大于送风温度测量值,过程与上述相反。当使用 变频风机调速时,随着送风温度设定值的改变,风机 转速随之降低或升高,送风温度测量值逐步接近设 定值。 3)进行湿度调节,改变送风湿度设定值,使其大于送风 湿度测量值,一般为10%RH左右,加湿器应投入工 作或加大加湿量,送风相对湿度测量值应逐步趋于设

定值。改变送风湿度设定值,使其小于送风相对湿度 测量值,过程与上述相反。 通过以上调节及运行过程,观察运行工况的稳定性、系统响 应时间及控制效果。同时检查系统历史运行记录。 送风温度控制精度以保持设定值为原则。当设计文件有控制 请度要求时,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文件无控制精度要求时,。 没为温度设定值土2℃。 相对湿度控制精度应根据加湿控制方式检测工况的相对湿度 空制效果,当设计文件有控制精度要求时,应符合设计要求;设 十文件无控制精度要求时,一般为相对湿度设定值士10%RH。 2当暖通空调系统采用定风量空调机组时应采用下列检测 方法: 1)在中央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DDC)显示终端检查温 度、相对湿度测量值,核对其数据正确性,必要时可 用手持式仪表测量回风温度(房间温度)和回风相对 湿度(房间相对湿度)并进行比较,比对测量精度 检查风压开关、防冻工作应处手正常状态:检查送风 机、回风机及相应冷热水调节阀工作状态;检查新风 阀、排风阀、回风阀开关状态。 2)进行温度调节,改变回风温度设定值,使其小于回风 温度测量值,一般为3℃左右,观察冷水阀开度应逐 渐加天,热水阀开度应减小(冬季工况),回风温度测 量值应逐步减小并接近设定值:改变回风温度设定值 使其大于回风温度测量值,过程与上述租反。检测时 应注意,回风温度测量值随看回风温度设定值的改变 而变化,稳定在回风温度设定值附近的相应时间;系 统稳定后,回风温度测量值不应出现明显的波动。 3)进行湿度调节,改变回风湿度设定值,使其天于回风 湿度测量值,一般为10%RH左右,加湿器应投入工 作或加大加湿量,回风相对湿度测量值应逐步趋于设

定值。改变回风湿度设定值,使其小于回风相对湿度 测量值,过程与上述相反。 通过以上调节及运行过程,观察运行工况的稳定性、系统响 时间及控制效果。同时检香系统历史运行记录。 可风温度控制精度以保持设定值为原则。当设计文件有控制 请度要求时,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文件无控制精度要求时, 没为温度设定值主2℃。 相对湿度控制精度应根据加湿控制方式检测工况的相对湿度 空制效果,当设计文件有控制精度要求时,应符合设计要求;设 十文件无控制精度要求时,一般为相对湿度设定值土10%RH。 3当暖通空调系统采用变风量空调机组时应采用下列检测 方法: 1)在中央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DDC)显示终端检查温 度、相对湿度测量值,核对其数据正确性,必要时可 用手持式仪表测量回风温度(房间温度)和回风相对 湿度(房间相对湿度)并进行比较,比对测量精度: 检查风压开关、防冻开关其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 查送风机及回风机调速工作状态、冷热水调节阀工作 状态;检查新风阀、排风阀、回风阀开关状态。 2)进行送风温度调节,改变送风温度设定值,使其小于 送风温度测量值,一般为3℃左右,观察冷水伐开度 应逐渐加大,热水阀开度应逐渐减小(冬李工况),送 风温度测量值应逐步减小并接近设定值;改变送风温 度设定值,使其大于送风温度测量值时,与上述相反 3)静压控制检测,改变静压设定值,使之天于或小于静 压测量值,变频风机转速应随之升高或降低,静压测 量值应逐步趋于设定值。 4)室内温度控制功能检测,改变送风量进行室内温度 调节。 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检测,改变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

检查新风阀开度变化。 6)进行湿度调节,改变送风湿度设定值:使其大于送风 湿度测量值,一般股为10%RH左右,加湿器应投入工 作或加大加湿量,送风相对湿度测量值应逐步趋于设 定值。改变送风湿度设定值,使其小手送风相对湿度 测量值,过程与上述相反。 通过以上调节及运行过程,观察运行工况的稳定性、系统响 应时间及控制效果。同时检查系统运行历史记录。 温度控制精度以保持设定值为原则。当设计文件有控制精度 要求时,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文件无控制精度要求时,一般为 温度设定值土2℃% 相对湿度控制精度应根据加湿控制方式检测工况的相对湿度 控制效果,当设计文件有控制精度要求时,应符合设计要求

18.1.1不同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涉及的子系统均不尽相同,因

18.1.1不同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涉及的子系统均不尽相同:因 此检测的范围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18.1.4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检测数量:

2子系统前端设备通常包括摄像机、探测器、出入口识读 设备、电子巡查信息识读设备等

20.1.1智能建筑工程中的机房包括信息接入机房、有线电视前

4.1电子信息机房在设计中除机房精密空调供回水管道、 口湿水管道、空调排水管道外,要求禁止在机房区域设置任 也给水排水管道。

20.8.2随着机房建设的发展,现在很多机房采用区域控温、控

20.8.2随看机房建设的发展,现在很多机房采用区域控温、控 湿的方法来保证电子设备的温度和湿度,在检测这类机房的温度 和湿度时,只需要在电子设备区域进行测试,布点原则按照出 风、回风通道均匀布点的方法进行,测量高度应为空调回风路径 位置。

21.1.1本章涉及的防雷与接地检测内容,只包括智能化系统的 接地装置、接地线、等电位联结、屏蔽设施和电涌保护器,强电 涉及的防需接地参见相关标准

1防雷接地检测时应考虑当地的空气湿度。为防止雨后地 表湿度过大影响数值的准确性,一般要求在雨后连续三天晴天方 可测试。

1交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2; 2安全保护接地,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2; 3直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应按电子设备、系统的具体要 求确定; 4防雷保护接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 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执行; 5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等共用 组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值必须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 确定; 6若接地电阻受季节系数和地区差异的影响较大,实际检 测时应根据当地租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数据修正。

21.3.1接地线的要求:

1接地装置应在不同位置至少引出两根连接导体与室内总 等电位接线端子板相连接;接地引出线与接地装置连接处应焊接 或热熔接;连接点应有防腐措施。 2接地装置与室内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的连接导体截面积: 铜质接地线不应小于50mm,当采用扁铜时,厚度不应小于 2mm;钢质接地线不应小于100mm,当采用扁钢时,厚度不应 小于4mm。 3垂直接地十线应由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引出,同时与建 筑物各层钢筋或均压带连通。各楼层设置的接地端子板应与垂直 接地十线连接。垂直接地十线宜在竖并内敷设,通过连接导体引 入设备机房与机房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音、视频等专用 设备工艺接地十线应通过专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独立引至设备 机房。 4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之间应采用截面积符合表8要求的多 投铜芯导线或铜带连接,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与连接导线之间宜采 用螺栓连接或压接。当有抗电磁干扰要求时,连接导线宜穿钢管 敷设。 5接地线采用螺栓连接时,应连接可靠,连接处应有防松 动和防腐蚀措施。接地线穿过有机械应力的地方时,应采取防机 械损伤措施。 6接地线与金属管道等自然接地体的连接应根据其工艺特 点采用可靠的电气连接方法。

表8各类连接导体最小截面积

1等电位联结网络的连接宜采用焊接、熔接或压接,连接 导体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之间应采用螺栓连接,连接处应进行热 糖锡处理; 2等电位联结导线应使用黄绿相间色标的铜质绝缘导线; 3等电位联结带表面应无毛刺、明显伤痕、残余焊渣,安 装应平整端正、连接牢固,绝缘导线的绝缘层无老化、龟裂 现象; 4各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宜采用铜带,其导体最小截面积 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各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最小截面积

21.5.1智能化系统屏蔽设施检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设备机房宜选在建筑物底层中心位置,其设备应配置在 第一防护区之后的后续防雷区。进入机房的金属导体、电缆屏蔽 层及金属线槽应做等电位联结。

2由室外引入的电缆、建筑内的信号电缆宜采用屏蔽电缆, 屏蔽金属层按要求接地;若采用非屏蔽电缆,宜穿金属管道敷 设,并在雷电保护交界处做接地连接。 21.5.2智能化系统的信号缆线与电力电缆的安全距离应符合表 10的规定

表10信号缆线与电力电缆的间距

21.6.1电涌保护器的设置位置及数量由设计确定,且应满足以 下要求: 1电源线路的各级电涌保护器应分别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电 源线路的前端。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端与配电箱的保护接地线 (PE)接地端子板连接,配电箱接地端子板应与所处防雷区的等 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2带有接线端子的电源线路电涌保护器应采用压接;带有 接线柱的电涌保护器宜采用线鼻子与接线柱连接。 3天馈线路电涌保护器应串接于天馈线与被保护设备之间, 直安装在机房内设备附件或机架上,也可以直接连接在设备馈线 接口上。

4具有多副天线的大馈传输系统,每副大线应安装适配的 天馈线路电保护器。当天馈传输系统采用波导管传输时,波导 管的金属外壁应与天线架、波导管支撑架及天线反射器电气连 通,其接地端就近接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 5天馈线路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应采用能承载预期雷电流的 多股绝缘铜导线连接到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或直击雷防 护区(LPZOp)与第一防护区(LPZ1)边界处的等电位接地端 子板上,导线采用截面积不小于6mm的铜芯导线,接地线应平 直。同轴电缆的前、后端及进机房前应将金属屏蔽层就近接地。 6信号线路电涌保护器应连接在被保护设备的信号端口上 也可以安装在机柜内,固定在设备机架上或附近支撑物上。 7信号线路电涌保护器(SPD)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 于1.5mm的铜芯导线,接地线应平直。 8室外安装时应有防水措施。

21.7各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1机房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各类等电位接地端 子板之间的连接导体宜采用多股铜芯导线或铜带。连接导体最小 截面积应符合表8的规定。各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宜采用铜带 其导体最小截面积应符合表9的规定 2机房等电位联结网络应与共用接地系统连接。垂直接地 王线宜在竖并内敷设,通过连接导体引入机房与机房局部等电位 接地端子板连接。等电位联结网络也可直接利用机房内墙结构柱 主钢筋引出的预留接地端子接地。 3机房设备接地线不应从接闪带、铁塔、防雷引下线直接 接入。 4机房内电子信息设备应做等电位联结。电气和电子设备 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线缆金属外层、电 子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功能性接地、电涌保护器接

21.7.2信息网络系统的防雷与接地检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检查进、出建筑物的传输线路上的信号电通保护器,被 保护设备的端口处宜设置适配的信号电涌保护器; 2网络交换机、集线器、光电端机的配电箱内,应加装电 源电保护器: 3入户处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线应就近接至等电位端子板 设备处信号电保护器的接地线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5mm?的 多股绝缘铜导线连接到机架或机房等电位联结网络上; 4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护地、信号工作地、屏蔽接地、防 静电接地和防电涌保护器接地等均应与局部等电位联结网络 连接

21.7.3安全防范系统的防雷与接地检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监控室外立杆及其主要构件应设有可靠接地装置,其接 地电阻一般不大于42。 2置于户外摄像机的输出视频接口应设置视频信号线路电 痛保护器。摄像机控制信号线接口处(如RS485、RS424等)应 设置信号线路电涌保护器。解码箱处供电线路应设置电源线路电 涌保护器。 3主控机、分控机的信号控制线、通信线、各监视器的报 警信号线,宜在线路进出建筑物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或 直击雷防护区(LPZOB)与第一防护区(LPZ1)边界处设置适 配的线路电保护器。 4检查系统视频、控制信号线路及供电线路的电涌保护器 应与视频信号线路、解码控制信号线路及摄像机供电线路的性能 参数相匹配,应满足设备传输速率、带宽的要求,并与被保护设

备接口兼容。 5系统的户外供电线路、视频信号线路、控制信号线路应 有金属屏蔽层并穿钢管理地敷设,屏蔽层及钢管两端应接地。视 预信号线屏蔽层应单端接地,钢管应两端接地。信号线与供电线 路应分开敷设。 6系统的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系统。主机房宜设置等电位 联结网络,系统接地干线宜采用多股铜芯绝缘导线,其截面积应 符合表8的规定。

5系统的户外供电线路、视频信号线路、控制信号线路应 有金属屏蔽层并穿钢管理地敷设,屏蔽层及钢管两端应接地。视 锁信号线屏蔽层应单端接地,钢管应两端接地。信号线与供电线 路应分开敷设。 6系统的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系统。主机房宜设置等电位 联结网络,系统接地十线宜采用多股铜芯绝缘导线,其截面积应 符合表8的规定。 21.7.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防雷接地检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检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各种线路,包括电源线、通信 线、控制线等,在建筑物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或直击雷 防护区(LPZOB)与第一防护区(LPZ1)边界处应安装适配的 电涌保护器。 2系统中央控制室宜在机柜附近设置等电位联结网络。室 内所有设备金属机架(壳)、金属线槽、保护接地和电涌保护器 的接地等均应做等电位联结并接地 3系统的接地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其接地干线宜采用铜 芯绝缘导线穿管敷设,并就近接至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其截面积 应符合表8的规定 21.7.5有线电视系统的防雷与接地检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进、出有线电视系统前端机房的金属芯信号传输线宜在 人、出口处安装适配的电通保护器 2有线电视网络前端机房内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并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²的铜芯导线与楼层接地端子板相连 机房内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线缆金属屏蔽层、电涌保护器的接 地以及PE线都应接至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 3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线路应选用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小 的电涌保护器,与十线放大器的工作频率范围、接口形式以及是 否需要供电电源等情况相适应。多雷区、强雷区的用户端的终端 放大器应设置电浦保护器

DB41T 1913-2019 混凝土箱梁斜拉桥维护技术规程21.7.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防雷接地检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检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各种线路,包括电源线、通信 线、控制线等,在建筑物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或直击雷 防护区(LPZOB)与第一防护区(LPZ1)边界处应安装适配的 电涌保护器。 2系统中央控制室宜在机柜附近设置等电位联结网络。室 内所有设备金属机架(壳)、金属线槽、保护接地和电涌保护器 的接地等均应做等电位联结并接地 3系统的接地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其接地十线宜采用铜 芯绝缘导线穿管敷设,并就近接至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其截面积 应符合表8的规定

21.7.5有线电视系统的防雷与接地检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进、出有线电视系统前端机房的金属芯信号传输线宜在 人、出口处安装适配的电涌保护器 2有线电视网络前端机房内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并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²的铜芯导线与楼层接地端子板相连 机房内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线缆金属屏蔽层、电涌保护器的接 地以及PE线都应接至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 3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线路应选用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小 的电涌保护器,与十线放大器的工作频率范围、接口形式以及是 否需要供电电源等情况相适应。多雷区、强雷区的用户端的终端 放大器应设置电涌保护器

WW/T 0103-2020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 监测终端 基本要求4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网络的光缆、同轴电缆的承重钢绞线 在建筑物入户处应进行等电位联结并接地。光缆内的金属加强芯 及金属护层均应良好接地

统一书号:15112:32499 定 价:56.00 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