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5-166-2019 广东省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DBJ/T15-166-2019 广东省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T15-166-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78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199147
下载资源

DBJ/T15-166-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15-166-2019 广东省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3. 2 评价方法与等级划分

的提升和创新,计算总得分时还计入了加分项的附加得分。 评价的总得分为规划与生态、能源与资源、环境与健康、运行与管理、教育 3.2.5本条对各类指标在绿色校园评价中的权重作出规定。表3.2.5给出了绿色 校园的分项指标权重。各类指标的权重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试评价后综合调整确 定。 3.2.6控制项是绿色校园的必备条件。在满足全部控制项和每类指标最低得分的 前提下,绿色校园按总得分确定等级。评价得分及最终评价结果可按表1记录

绿色校园评价得分与结

校园建设应保障师生安全及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中 小学生属未成年人群,身心发育还未成熟,因此学校远离殡仪馆、太平间、传染 病医院等容易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场所。 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各种污染源的防护距离的控制,均制定了相关标准,在 校园建设选址阶段,必须按国家相关安全规定 与易燃易爆场所间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居民区附近1000米内 不得规划和兴建剧毒和化学危险品生产厂,危险化学品零售业务的店面应与居住 人口稠密区保持500m以上的距离。”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场址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检测报告,审核应对措施的 合理性并现场核实。 4.1.4学校的教学场所首要条件是安静,因此噪声控制是学校选址需考虑的最重 要因素之一。《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第4.1.6条规定:学校主要教学 用房设置窗户的外墙与铁路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JT/T 1364-2020 海上平台拖航技术要求,与高速路、地上轨道交 通线或城市主干道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学校教学区的声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有关规定:学校周界外25m范围内已有邻里建筑处的噪声级不应超过现 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有关规定的限值。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声环境检测报告,审核设计文件和模拟计算报告 并现场核实。 4.1.5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应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学校可比容积率判断并提高土 地利用效率。本标准依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中规定,定义“学校 可比总用地”为:学校总用地减除环行跑道的占地。为科学地判断学校设计对土 地利用的水平,提出可比容积率的概念: 学校可比容积率=学校地上建筑面积总和/学校可比总用地。 随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增减的用地包括:建筑用地、绿化用地及部分体育用地: 如篮球、排球、体操、体育游戏等场地。不成比例增减的用地如:环形跑道等。 为提高地利用效率,但是不影响学校的环境质量,绿色校园不鼓励一味提 吉可业宏和家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设计义件、计算书。 4.1.6绿化可起到改善和美化校园环境、调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 绿地率的数量及面积是衡量校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绿地率(%)是 指学校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学校用地的比率,不包括架空层绿化、垂直 绿化和屋顶绿化等创意绿化方式。绿地率所指的“学校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主 要包括公共绿地、宿舍绿地等。 中小学校的公共绿地包括集中绿地、零星绿地、水面和供教学实践的种植园 及小动物饲养园,按以下规定进行设计和计算: 1中小学校应设置集中绿地,集中绿地的宽度不应小于8m; 2集中绿地、零星绿地、水面、种植园、小动物饲养园的用地应按各自的外 缘围合的面积计算; 3各种绿地内的步行道路应计入绿化用地; 4铺栽植被达标的绿地停车场用地应计入绿化用地: 5地下室顶板覆土达1m以上的绿化可计入绿化用地: 6未铺裁植被或铺栽植被不达标的体育场地不宜计入绿化用地: 7绿地的日照及种植环境宜结合教学、植物多样化等要求综合布置。 本条文鼓励校园绿地用地设置休憩、娱乐等设施并定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 放,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鼓励合理采用架空层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 化等方式等丰富绿化形式,改善校园环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询相关设计文件、相关峻工图、计算书、并现场核实。 4.1.7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学校建设中应该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发利用地下空 间是节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地下空间的利用也有其明显的困难,缺少天然采光、 然通风,对防水、防潮,防火等技术要求较高 机械通风、人工照明或下沉式花园等技术手段和设计方法,都能更有效地解 快以上的问题。地下建筑成本虽高一些,但与节约的土地价值相比还是值得的 中小学学校设计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设计文件、峻工图、计算书,并现场核实。 4.1.8充分开发利用建筑屋顶,提高建筑使用率,也是节约土地资源的一种途径。 学校教学楼、实验楼等屋顶可以用作教学实验场所,如配合生物课教学的小型农

表面的风压差达到0.5Pa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冬季风速低于5m/s以保证行 人的室外活动需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询相关设计文件、相关竣工图、第三方单位风环境模 拟计算报告,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测试。 4.1.11直射阳光对保护学生健康有重要作用,小学生有50%的课程在普通教室进 行,中学生有41%的课程在普通教室进行,本规范规定绿色校园建设需满足《中 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中有关学校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学生宿舍满足现 行国家标准《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中有关日照标准的要求。在执行本条 时应准确理解以下要求: 1学校教学楼、行政楼等公共建筑布局应保证室内的采光和通风的要求; 2学校宿舍楼应满足《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关于日照和《建筑采光 设计标准》GB50033采光的要求; 广东位于第IV气候区,宿舍日照标准是大寒日3小时,《宿舍建筑设计规 范》JGJ36中规定允许一半房间达标即可,不要求每一间都满足日照标准。作 为绿色校园,评价的要求更高,因此每间宿舍满足大寒日日照3小时得3分,满 足一半房间大寒日日照3小时得2分。 3在城市旧城区建设的中小学校,学校公共建筑与学生宿舍建筑日照标准可 酌情降低,系指在旧区改建时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的标准时才能这样做。以前设计 的学生宿舍大多是双廊,要做到满足日照标准,确实较难。为保障学生与教职员 工的身心健康发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后的学生宿舍日照标准均不得低于 大寒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询相关设计文件、日照模拟计算、采光模拟计算等文 件和计算书,并现场核实。 4.1.12绿色校园应完善总平面设计工作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国策,应遵 照绿色设计的原则,充分而且合理地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不宜将学校用 地全部推平后再建。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 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水体和植被,特别是大型乔木。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改造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时候,应在 工程结束后及时采用生态复原措施,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应进行竖

向设计,竖向设计必须体现科学性、经济性。在总平面设计阶段结合发展需要进 行管网综合设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要的工作内容。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工图、生态保护和补偿,并现场核实。 4.1.13本条规定强调学校布点要均匀,做到小学生上学时间控制在步行10mir 左右,中学生上学控制在步行15min20min左右。 机动车,特别是小汽车的迅速增长,给城市带来行车拥堵、停车难的大问题 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 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 的交通系统。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 考虑到部分村庄以及农村人口分布不均匀,服务半径及步行时间等条件可予 以一定实际情况的宽松度。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并现场核实。 4.1.14学校周边应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有条件时宜设置临时停车场地。学校的 规划布局应与生源分布及周边交通相协调。与学校毗邻的城市主干道应设置适当 的安全设施,以保障学生安全跨越。 中小学校校园出入口应与市政交通衔接,但不应直接与城市主干道连接。校 园主要出入口应设置缓冲场地。为使师生人流及自行车流出人顺畅,校门宜向校 内退让,构成校门前的小广场,起缓冲作用。退后场地的面积大小取决于学校所 在地段的交通环境、学校规模及生源家庭情况。 停车场地及地下车库的出人口不应直接通向师生人流集中的道路。在以往的 中小学设计规范中未将道路及广场、停车场用地单独列出。近年来,各地重视校 园环境的交往功能、空间设计和停车场地,道路及广场、停车占地比例提高。为 解决家长的临时停车问题,若由学校建停车场则利用率过低,需由社区或城市管 理部门结合周边的停车需要统一规划建设。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查询相关峻工图、有关记录,并现 场核实。 4.1.15中小学学校规划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工程的规划建设应一次规划分 期实施,改建、扩建学校的规划建设应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应充 公利田尚可伟田 E

的旧建筑,或通过少量改造加固后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该条款内的“旧建 筑”并非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校园古建筑)。坚持勤俭办学,切实提高教学用房 的利用率,对旧建筑的利用,可根据规划要求保留或改变其原有使用性质,并纳 入规划建设项目。 中小学学校规划需坚持资源共享的发展原则,中小学学校应尽量向社会提供 体育馆、图书馆等各项公共设施以及生活福利设施,体现绿色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精神。 兼容2种及以上主要公共服务功能是指主要服务功能在建筑内部混合布局 部分空间共享使用,体育专用设施可定时向社会开放等,可提高各类设施和场地 的使用频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文件、查阅相关峻工图、有关证明文件,并现 场核实。

4.2.1绿色校园评价要求编制校园中长期节能规划。节能规划中应当包括:(1) 对校园能耗系统及近1年的能耗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科学预测校园未来3年建筑 能耗,应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因素与校园寒暑假运营管理特点,合理确定校园用能 需求量;(2)结合当地供能状况,合理优化校园能源系统的结构;(3)制定阶 段节能目标;(4)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校园中长期节能规划文件。 4.2.2校园内的主要用能设备包括锅炉、空调、热水器等,这些设备的用能效率 必须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相关标准的最低要求。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对建筑能耗均 起看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广东省各类校园的现状,控制项仅限制新建和改建 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于学校而言,学生宿舍与教职工宿舍属于居住建筑 其余建筑均属于公共建筑,实验室等建筑不作为此条文的评价对象。各类新建建 筑应当符合广东省现行同类型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有关设计文件和现场核实。 4.2.3中小学校园具有占地面积小、建筑规模小、建筑数量少、使用对象为未成 年人等特点。应结合广东省各地的气候、水资源、给排水工程等客观环境状况

提供用水量计量和漏损检测情况报告,也可委托第三方进行水平衡测试。报告包 括分级水表设置示意图、用水计量实测记录、管道漏损率计算和原因分析。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现场查阅一年用水量计量情况报告、水表记录清单,并 应提供自来水缴费清单作为证明文件,或第三方测试报告,提供国家明令禁用管 材和器具逐年更换和淘汰方案, 4.2.12年度生均用水量指校区内每位学生平均每年每人用水量。计算方法参照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GB/T50555,本条评价以计算结果不超过《民用建筑 节水设计规范》GB/T50555中相关标准计算得到的年节水用水量中值为达标, 年用水天数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连续三年总用水量逐年降低的计算应包含平时生活用水、实验用水、教职员 办公用水等,应去除临时性的、非正常使用的部分用水,例如:施工用水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现场查阅用水量计量情况报告、水表记录清单,并应提 供学生人数和年用水天数证明文件。 4.2.13绿色校园鼓励选用更高节水性能的节水器具。目前我国已对部分用水器 具的用水效率制定了相关标准,如:《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1,《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5502,《小便器用水效 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7,《淋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 GB28378,《便器冲洗阀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9,今后还将 陆续出台其他用水器具的标准。 在设计文件中要注明对卫生器具的节水要求和相应的参数或标准。卫生器具 有用水效率相关标准的应全部采用,方可认定达标。今后当其他用水器具出台了 相应标准时,按同样的原则进行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工图纸、设计说明、产品说明书(含相关节 水器具的性能参数要求)或产品节水性能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4.2.14绿化用水宜采用节水、低能耗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微喷灌和地下 渗灌等,通过低压管道、滴箭或其它灌水器,以持续、均匀和受控的方式向植物 根系输送所需水分,比地面漫灌省水50%~70%,比喷灌省水15%~20%。占 地较少的学校也可以采用加可调节喷头的软管+洒水栓的人工浇灌方式。同时还 可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可参照《园林绿地灌溉工程技

术规程》CECS243中的相关条款进行设计施。 无须永久灌溉植物是指适应当地气候,仅依靠自然降雨即可维持良好的生长 状态的植物,或在干旱时体内水分丧失,全株呈风干状态而不死亡的植物。无须 永久灌溉植物仅在生根时需进行人工灌溉,因而不需设置永久的灌溉系统,但临 时灌溉系统应在安装后一年之内移走。当50%以上的绿化面积采用了无须永久灌 溉植物,且其余部分绿化采用了节水灌溉方式时,方可判定本条得6分。当选用 无须永久灌溉植物时,设计文件中应提供植物配置表,并说明是否属无须永久灌 溉植物,申报方应提供当地植物名录,说明所选植物的耐旱性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相关设计图纸、设计说明(含相关节水灌溉产品的设备 材料表)、景观设计图纸(含苗木表、当地植物名录等)、节水灌溉产品说明书, 并进行现场核查节水灌溉设施的使用情况、查阅绿化灌溉用水制度和计量报告 4.2.15广东省属于雨量丰富但是缺水地区,需采取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适宜 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对屋顶雨水和其它地表径流雨水进行收集、调蓄、利用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校区地形、地貌等特点,根据技术 经济分析和蓄洪要求,经过多个方案比较确定雨水调节池容量,并且可以结合校 区景观水体设计,优先利用景观水体(池)调蓄雨水。根据回用水对象,对收集 的雨水进行单独处理或进入校区中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雨水水质应达到相应用 途的水质标准,宜优先考虑用于室外的绿化、道路浇洒和景观用水,且满足各项 用水量的60%以上。条件适宜地区可选用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自然净化系统, 选用本地的一些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地形条件有利时可优先考虑下凹式绿 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等生态化措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设计文件和水资源利用综合规划方案报告;查阅用 水现状调研、评估和发展规划报告和峻工图,并现场核查。 4.2.16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应根 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进行划分。建筑设 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分为 规则、不规则、特别不规则、严重不规则。为实现相同的抗震设防目标,形体不 规则的建筑,要比形体规则的建筑耗费更多的结构材料。不规则程度越高,对结 构材料的消耗量越多,性能要求越高,不利于节材,

绿色校园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部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 的影响,优先选用规则的形体。 校园主要功能建筑如出现形体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的建筑,则此条不得 分。校园内已建建筑不参评。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竣工图、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并现场核实 4.2.17在设计过程中,对新建建筑的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 能够有效地节约材料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地基基础是指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结构体系是指结构中所有承 重构件及其共同工作的方式。结构布置及构件截面设计不同,建筑的材料用量也 会有较大的差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建筑图、结构施工图和地基基础方案论证报告、结 构体系节材优化设计书和结构构件节材优化设计书,并现场核实。 4.2.18校园进行改、扩建时,通过详细规划和设计,杜绝大拆大建的消耗资源 的行为,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原有建筑物,或进行适当改造,以发挥新的作用。新 建校园本条不参评。 对已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利用率不小于30%,且利用面积不小于300m,即 视为本条达标。已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 利用率=利用面积/场址范围内已有的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与构筑物的等效面 积的总和。 筑物建筑面积与被利用的构筑物等效面积之和。其中,“构筑物等效面积”应按 造价相等的原则,依据当地现行的概算定额折算获得,即: 总构筑物的等效面积=新建同样构筑物的总造价/新建的普通多层砖混结构 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造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已有建筑、构筑物现状图纸、照片、改建设计图纸 建筑竣工图纸、施工方案并现场核实。 4.2.19建材业飞速发展,新型环保的建筑材料不断出现,根据建设水平合理使 用环保建筑材料,可达到节约材料用量,提升室内环境品质的目的。经国家或厂 东省建设主管部门推荐的建材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能减排

节约资源等优势,鼓励在绿色建筑中优先选用, 建材本地化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 一。本条鼓励使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包括土建工程材料和道路材料),提高 就地取材制成的建筑产品所占的比例,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查建材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已完工项目的决算清单 核查和计算新型节能建材、本地建材的使用比例,并现场核查。 4.2.20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是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条整体 考量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贡献,评价范围是永久性安 装在工程中的建筑材料,不包括电梯等设备。 有的建筑材料可以在不改变材料的物质形态情况下直接进行再利用,或经过 简单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如有些材质的门、窗等。有的建筑材料需要通 过改变物质形态才能实现循环利用,如难以直接回用的钢筋、玻璃等,可以回炉 再生产。有的建筑材料则既可以直接再利用又可以回炉后再循环利用,例如标准 尺寸的钢结构型材等。以上各类材料均可纳入本条范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工程决算材料清单、相关材料使用比例计算书和相 应的产品检测报告,核查相关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

4.3.1《中小学设计规范》GB50099对主要教学用房的隔声标准、混响时间有相 应的要求,绿色校园建筑要求必须满足相关条文的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构件隔声性能的实验室检验报告,并 现场核实。

4.3.1《中小学设计规范》GB50099对主要教学用房的隔声标准、混响时间有相 应的要求,绿色校园建筑要求必须满足相关条文的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构件隔声性能的实验室检验报告,并 现场核实。 4.3.2《中小学设计规范》GB50099对教学用房的采光系数、窗地面积比、室内 表面的反射比值等有相应的要求,绿色校园建筑必须满足相关条文的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检测报告。 4.3.3《中小学设计规范》GB50099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对主要功 能用房桌面或地面的照明设计值、照度均匀度、照明功率密度值有相应的要求 绿色校园建筑必须满足相关条文的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计算分析报告、现场检测报告,并现

4.3.3《中小学设计规范》GB50099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对主要功 能用房桌面或地面的照明设计值、照度均匀度、照明功率密度值有相应的要求, 绿色校园建筑必须满足相关条文的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计算分析报告、现场检测报告,并现

的环境及健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4.3.7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将住宅、办公、商业、医院 等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分“低限标准”和“高要求标准”两档列 出。一些只有唯一室内噪声级要求的建筑(如学校),本条认定该室内噪声级对 应数值为低限标准,而高要求标准则在此基础上降低5dB(A)。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室内噪声检测报告。 4.3.8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将住宅、学校、办公、商业 旅馆、医院等类型建筑的墙体、门窗、楼板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楼板的撞击声 隔声性能分“低限标准”和“高要求标准”两档列出。居住建筑、学校、办公 旅馆、商业、医院等建筑宜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围护结 构隔声标准的低限标准要求,但不包括开放式办公空间。对于《民用建筑隔声设 计规范》GB50118。只规定了构件的单一空气隔声性能的建筑,本条认定该构件 对应的空气隔声性能数值为低限标准限值,而高要求标准限值则在此基础上提高 5dB。本条采取同样的方式定义只有单一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的建筑类型,并规 定高要求标准限值为低限标准限值降低10dB。 对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没有涉及的类型建筑的围护结构 构件隔声性能可对照相似类型建筑的要求评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构件隔声性能的实验室检验报告,开 现场核实。 4.3.9中小学校的学生的近视近年来居高不下,学生的近视水平除了部分遗传等 不可改变的因素,学校光环境的设计也是影响学生近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光环 境的重视是体现绿色学校对学生眼睛的爱护责任。第一项需保证有90%以上的教 室满足该设置要求即可得分,第二项针对教学用房室内的照明灯具设置荧光灯的 教室需采用高频镇流器,如不采用荧光灯的教学建筑如满足护眼照明要求同样给 予分值。 本条的评价方式: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查阅相关峻工文件,并现场核查。 4.3.10充足的天然采光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人工 照明能耗。各种光源的视觉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照度的条件下,天然光的辨认 能力优于人工光,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保护视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校 园建筑天然采光应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中教育建筑的采光标准 值。普通教室的采光不应低于采光等级IⅢI级的采光标准值,侧面采光的采光系数 不应低于3.0%,室内天然光照度不应低于4501x。各场所采光标准值应满足下 表要求。

表2教育用房、办公室用房采光系数

阴面积按照成年乔未的树冠止投影面积计算;构筑物遮阴面积按照构筑物止投影 面积计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查阅相关竣工图、测试报告,并现 场核实。 4.3.14中小学校校园绿地对于提高学校环境质量,净化空气,进行相关课程教 育及实践均具有重要作用。校园绿化设计应充分考虑广东省气候特点,因地制宜 紧密结合校园周边环境,人文自然景观特色综合考虑。校园绿化应以本土植物为 主,适当采用适宜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坚持乔木、灌木、草坪、花卉并举的 原则,巧妙运用高、中、低三个层次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绿化覆盖率,同时应尽可 能提高乔木种植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本条文参考《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其中本地木本植物指原 有天然分布或长期生长于本地,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并融入本地自然生态系统,对 本地区原生生物物种和生物环境不产生威胁的本土植物。计算方法见《城市园林 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查阅相关工图、计算书, 并现场核实。 4.3.15学校医疗设施的管理,为学生健康提供后盾保障。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 预布的《中小学卫生室器械与设备配备》主要将中小学医疗器械的要求分为三档, I档国家级示范中学、省级示范中学;II档、市、州级示范中学、城市一般高中 州、市级示范小学;III档乡(镇)一般高中、区、市(县)级示范出初中、区、 县级示范小学,城(镇)小学(一般十二班以上)、城镇一般初中。不同档学校 具有应配备要求,数量要求需符合学校所在省份出台相应工作条例内容。第二项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置相关卫生专职人员,提供人员职业文件证明 即可加分。第三项设置心理咨询师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相关文件、并现场核实。 4.3.16学校加强健康教育,对学生做好健康知识与安全的宣传。第一项学习安 排至少8课时的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可以通过讲座、班会等形式组织。教育内容 包含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安全教育等,针对中小学校要对国家规定的6种常见病 开展防治工作,即:肠道寄生虫、沙眼、视力低下、龋齿、贫血、营养不良。同

时还要对一些重点疾病,如:艾滋病、毒品引发的疾病、肝炎病、结核病、碘缺 乏病、食物中毒、肥胖以及各种传染病进行宣传教育和预防,同时第二项设置弓 导学生家长参与及支持,从而普及社会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第三项针对近年社 会多出发生学校学生食物中毒、水质安全引起中毒等现象,绿色校园以学生为本 的原则,鼓励学校做好宣传与教育、及良好的校园管理杜绝该类现象发生。同时 根据我国卫生部规定的《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三类,中小学生对传染疾 病管控意识弱,许多丙类传染病更易发生在中小学群体中,学校应做好积极管理 监控,确保同一群体无传染疾病集中爆发。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相关文件及报告,并现场核实。

新和升级,制定系统改进方案并取得实效,不断提升能效管理水平。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备的检查、调试、运行、标定记录,以及能效 改进方案等文件。 4.4.14智能化校园和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学校建筑的综合性能。绿 色校园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应满足《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中的基本要 求。智能化系统应根据校园的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广泛听取师生对校园智能化的 建议和意见,不断提升校园智能化的管理水平。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询智能化系统竣工文件、验收报告、运行记录、走访座 谈、现场核查等。 4.4.15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绿色校园运行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利用 校园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对校园建筑、设施、管线进行信息化管理,便于后勤部门 实时掌握校园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快速准确定位故障点,实现校园的高效维护 管理。 信息管理平台是校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可应用于图书借阅、日常考勤 等活动中,对于提升校园的信息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校园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等技术资料和管理办法,现 场核查软硬件条件,查阅运行记录和学生教工使用情况等。 4.4.16本条鼓励校园在运行过程当中,合理使用新能源车辆以减少对传统能源 的使用;校园里应设置醒目的交通标识,合理组织校园内的交通流线,人车分流, 行人优先,对进出车辆合理限速,规范管理;如遇上学、放学等校园交通高峰期 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有专人对车流、人流等进行疏导和管理,坚决杜绝拥堵、推 揉、踩踏等事故的发生,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校园交通规划、管理方案、管理办法、措施和管理记 录,现场查阅交通设施和管理情况。 4.4.17良好的校园景观及绿化是绿色校园的重要构成部分,维护过程当中需要 科学的养护及专业人员的管理, 校园绿化维护中应合理选择和使用杀虫剂、化肥,生态肥料以及无公害病虫 防治等手段,有效规范和降低化学药品对校园环境安全造成危害。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景观及绿化日常养护方案、相关用品的进货合同或发

4.5.1根据广东省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对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的要求,中小学 交结合绿色校园创建活动,将绿色校园理念融入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 常规工作中,从抓绿色校园建设入手,在创建绿色校园在校园课程开发、课堂教 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体现绿色校园教 育与科普的内容。建立常规工作机制,协调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部门、 家长委员会及其他相关部门,分解落实具体的工作责任,实现机构、人员、措施 的落实,有效保障绿色校园的教育与科普进行。 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校性的协调工作会议,统筹安排绿色校园的教育 科普工作。 本条文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有关会议纪录,听取相关负责人汇报。 4.5.2中小学校在学校年度整体规划中纳入绿色校园创建活动,参考广东省以及 各个地方政府对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的相关要求制定绿色校园教育与科普的 年度工作计划。在工作中进行阶段性总结推动,年初有计划,期间有检查,年终 有总结和评比,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落实,确保绿色校园教育与科普

的计划性、持久性和有效性,确保提升全校师生绿色意识和行动能力。 本条文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年度工作计划。 4.5.3中小学校制定全校参与的绿色校园教育与科普的中期、长期发展建设规 划,将全校教工学生全部纳入计划,制定绿色校园教育与科普的制度,突出年度 计划之间的衔接,确定长远的目标和实现途径,保障校内各个部门的协作关系 使之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共同认识,并保障可以长时期内持续发展。 本条文的评价方法为:查阅中长期规划,了解各部门在教育与科普过程中的 详细分工、行动计划及考核要求。 4.5.4学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校 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以及所在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的规定,依托现有课 堂教学,渗透绿色教育,挖掘各年级教材中绿色教育因素,如在地理、生物、化 学、物理等学科直接教学绿色环境教育,在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历史 政治、音乐、体育、劳动技术、美术等课程渗透教育绿色意识,使学生对保护环 境和创建绿色校园具有认同感、责任心和行动力 课程中渗透绿色教育,应列入教学计划,课程渗透的内容应在基于国家现行 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与绿色校园创建的主题“规划与生态”、“能源与资源” “环境与健康”等密切相关。可结合热点和敏感话题等创造性开展绿色教育,或 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进行,有措施,有总结,培养学生绿色意识,引导绿色行为 渗透绿色教育课程制定学期绿色教育方案,学校组织定期举行渗透绿色教育的教 学研讨会,交流经验,总结成果。 本条文的评价方法为:查看相关课程渗透绿色教育的教案;随堂听课、访谈 部分师生;查看每学期教学研讨会的记录,包括时间、参与人数、研讨的主要内

4.5.5根据学校和周边社区特有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背景的特点,开

园的创建较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设兴趣课程,实现绿色教育多元化。 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除基础性课程渗透绿色教育外,可开设拓 展型课程,在带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如绿色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或 其他绿色主题实践;开设研究型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确定相关的研究主题及要求; 可定期开设绿色校园教育课程、讲座或邀请专家讲课;有条件的学校可自主开发

具有本校特色的绿色教育学习资源。 本条文的评价方法为:了解相关的课程实施计划和教学资源开发计划,包括 目标、内容、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学辅助资源等项目;随堂听课,访 谈部分师生。 4.5.6绿色校园教育和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多样性、连续性、全民性和实践性 的特点,从教育目标上看包括了意识目标、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能力和实 践目标。在学校的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与本地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所学用于 实际且可以巩固所学,培养可持续思想。中小学教师应从以上特点出发,根据教 育目标的多个方面进行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科普绿色教育和环境教育的能力。中 小学校应鼓励教师通过参加会议、发表论文等方式,拓展视野,促进教师团队能 力的提升,并对有突出成绩者给予奖励, 本条文的评价方法为:查看教师培训的详细方案;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查 看教师外出参会或发布论文的证明材料;查看学校对在绿色教育科普过程中表现 突出的教师的奖励制度等。 4.5.7中小学校支持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组建或选择绿色主 题社团或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可从不同角度围绕身边绿色校园和环境能源问题引 导学生进行相关活动。学校鼓励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常设组织利用环境保 护纪念日,如每年的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等加强绿色 校园教育科普宣传,组织学生积极参活动。全校性绿色校园教育和科普活动应根 据特点形式多样,如画展、摄影、征文、文艺演出、辩论赛、模拟游戏、社会调 查等,调动全校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参与绿色校园的创建。 本条文的评价方法为:查看各个环保组织常年的活动记录和各项全校性绿色 教育科普活动的文字、照片、视频、新闻报道等记录;访谈部分师生。 4.5.8每年全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政府的教育和科普机构、企业单位 以及国内外的非政府组织等为青少年科技活动搭建平台,举办各类竞赛、展示及 研讨活动。学校应结合绿色校园的创建,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参与。此类活动 尽管参与人数有限,但是社会影响较大,有利于促进学校绿色教育的科普。 本条文的评价方法为:查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文字、照片或视频等证明材料: 访谈相关的学生

5中等职业学校及高等学校

施,与各类污染源及易燃易爆场所的距离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场址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检测报告,审核应对措施的 合理性并现场核实。 5.1.4为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及高等学校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校园规划时要预留 一定的发展用地,以保证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合理提高建设场地利 用系数,提高建筑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为了保护校园的生态环境并保留发展用地,在不提高建筑密度的情况下,可 采用对土地进行立体化开发利用的方法,充分开发利用空中、地面和地下空间 将建筑首层做成架空层,设置座椅和绿化,学生可在此看书、讨论和交流,免遭 日晒雨淋,形成优美舒适的校园交往空间,也可把架空层用作集中自行车停车场 通过调研,在城市中心区的大学校园的可比容积率范围如下: 用地面积大于100hm²时,容积率约为0.8~0.9; 用地面积大于50hm²且小于100hm²时,容积率约为0.8~1.2; 用地面积小于50hm时,容积率约为1.2~1.6 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大学校园,一般是新建的校区,用地的可比容积率较低 大约在0.6~0.8。 为了体现土地价值,对于可比容积率采用统一标准。新建校区在节地方面得 不到太高的评分,但可以通过精心的场地设计,在创造更高的绿地率以及提供更 多的开散空间或公共空间等方面获得更高的分数。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相关工图、计算书并现场核实 5.1.5绿地率描述的是学校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学校用地的比率(%) 绿地率所指的“学校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宿舍旁绿地等 其中,公共绿地,又包括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的一些块状、带状化公共绿地 包含在涉及计算时也要求距建筑外墙1.5米和道路边线1米以内的用地,不得计 入绿化用地。并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学生与教职员工出入的地 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建筑的屋顶绿化、晒台的人工绿地。公共绿地的计算参照 4.1.6条文说明。 根据我国学校项目规划实践,当绿地率达35%时可达较好的空间环境效果 按高校学生与教职员工的人数系数比例计算,综合评定相关数据,学校场地人均

人的室外活动需求。 建筑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达到0.5Pa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询相关设计文件、相关竣工图、第三方单位风环境模 以计算报告,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测试。 5.1.9教学公共建筑(包括教学建筑、图书馆、行政楼、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 用房、行政用房、会堂、食堂等公共建筑)与学生、教工宿舍建筑的室内外日照 环境、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这直接影响学生与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居住生活 质量。关于满足城市规划高校日照标准,目前国家没有《高等学校的设计规范》 规划部门执行的日照标准,主要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建筑规 范》、《住宅设计规范》、《宿舍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本标准中的教学公共建筑与宿舍建筑未包括下列四项用房。 1工科院校的生产性工厂及其附属用房,农林院校的生产性农场、牧场、林 场及其附属用房,医学院校及个别体育院校的临床实习医院: 2已离休、退休、调出教职工及已故教职工遗属所使用的教工住宅、食堂, 谷室、医务所、托儿所幼儿园等生活福利附属设施: 3个别学校的函授部因校外辅导站不足,必须在校内对部分学员进行集中辅 导,需要增加建设的少量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及教室: 4设防地区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在执行本条时应准确理解以下要求: 学校教学楼、行政楼等公共建筑布局应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 的要求,满足城市规划有关高等学校日照标准的要求。 学校宿舍楼建筑满足《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I36关于日照标准要求内容 东位于第IV气候区,宿舍日照标准是大寒日3小时,《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TGJ36中规定允许一半房间达标即可,不要求每一间都满足日照标准。但是作 为绿色校园,评价的要求更高,因此每间宿舍满足大寒日日照3小时得3分,满 足一半房间天寒日日照3小时得2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询相关设计文件、日照模拟计算、采光模拟计算等文 件和计算书,并现场核实。 5.1.10大中专学校因建设规模较大,历史较长,老建筑很多。为传承历史,保

护文物,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照绿色设计的原则,尽量避 免大拆大建。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生态保护和补偿,并现场核实。 5.1.11完善总平面设计工作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国策,应遵照绿色设计 的原则,充分而且合理地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不宜将学校用地全部推平 后再建。 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通过场地设计,保证建设土方量与大开挖相比,减 少三分之一以上。 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水体和植 被,特别是大型乔木。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改造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的时候,应在工 程结束后及时采用生态复原措施,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生态保护和补偿,并现场核实。 5.1.12场地开发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合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海绵城市设施 海绵城市设施有别于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雨水口、雨水管道等),能够以 自然的方式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保护水环境 适用于学校用地的海绵城市设施主要包括:1)生态草沟、2)渗渠、3)雨水花 园、4)雨水花坛、5)透水铺装、6)绿色屋顶/生态屋顶、7)下沉式绿地、8) 石滞留系统、9)雨水罐、10)多功能蓄水池、11)人工湿地、12)地下蓄水 设施。 具体评价时,场地占地面积大于10h的项目,应提供海绵城市设施专项规划 设计,不大于10h的项目可不做海绵城市设施专项规划设计,但也应根据场地条 件合理采用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编制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源头,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 源,宜合理引导其进入地面生态设施进行调蓄、下渗和利用,并采取相应截污措 施。地面生态设施是指下沉式绿地、生态草沟、雨水花坛等,即在地势较低的区 或种植植物,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达到径流污染 控制目的。 生态屋顶(Ecologicalroof)是设置在屋顶或平台上具有一定厚度和结构

形式不用浇水、不用施肥的绿色屋顶,用于控制雨水径流和景观欣赏。一般由表 层植物、轻质混合土层、砾石排水层、排水花管和出流控制装置组成。 砾石滞留系统(Gravelretentionsystem)由种植土层、过滤层和底部砾 石层组成的雨水处理和滞留设施。主要用于地下车库、混凝土地下构造物的顶部 以及城市广场。其作用是滞留、净化地下车库、混凝土地下构造物周围区域及厂 场的暴雨径流,达到错峰效果,同时滞留的部分雨水可用于灌溉、洗车等。 多功能蓄水池(Multipurposeregulationpond)是雨季用于滞留、净化暴 雨径流,平时用于提供景观欣赏和娱乐的人工湖。岸边多按人工湿地设计,池中 央按滞洪池设计。 雨水下渗也是消减径流和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条“硬质铺装地面 指场地中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不包括建筑占地(屋面)、绿地、水 面等。通常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有一定承载力要求,多采用石材、 砖、混凝土、砾石等为铺地材料,透水性能较差,雨水无法入渗,形成大量地面 径流,增加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透水铺装”是指采用如植草砖、透水沥青 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透水铺装系统,既能满足路用及铺地强度和耐久性要求 又能使雨水通过本身与铺装下基层相通的渗水路径直接渗入下部土壤的地面铺 装。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若地下室顶板设有疏水板及导水管等可将渗 透雨水导入与地下室顶板接壤的实土,或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能满足当地园林 绿化部门要求时,仍可认定其为透水铺装地面。评价时以场地中硬质铺装地面中 透水铺装所占的面积比例为依据。 如进行光伏屋顶建设,按面积比例可根据条文得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地形图、相关工图、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海 绵城市设施专项规划设计(场地大于10h的应提供雨水专项规划设计,没有提供 的本条不得分)、计算书,并现场核实。 5.1.13机动车,特别是小汽车的迅速增长,给城市带来行车拥堵、停车难的大 可题。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 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 各自的交通系统。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应鼓励将公共交通 系统引入校园,沿车行道设置公交站点,保证学校各建筑出入口到公共交通站点

的步行距离不超过1000m。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查阅相关峻工图,并现场核实。 5.1.14学校周边应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有条件时宜设置临时停车场地。学校的 规划布局应与生源分布及周边交通相协调。与学校毗邻的城市主干道应设置适当 的安全设施,以保障学生安全跨越。 高校校园出入口应与市政交通衔接,但不应直接与城市主干道连接。校园主 要出入口应设置缓冲场地。为使师生人流及自行车流出入顺畅,校门宜向校内退 让,构成校门前的小广场,起缓冲作用。退后场地的面积大小取决于学校所在地 段的交通环境、学校规模及生源家庭情况。 停车场地及地下车库的出人口不应直接通向师生人流集中的道路。近年来 各地重视校园环境的交往功能、空间设计和停车场地,道路及广场、停车占地比 例提高。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查询相关竣工图、有关记录,并现 场核实。 5.1.15高等学校规划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工程的规划建设应一次规划分期 实施,改建、扩建学校的规划建设应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应充分 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系指建筑质量能保证使用安全的 旧建筑,或通过少量改造加固后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坚持勤俭办学,切实 提高教学科研用房的利用率,对旧建筑的利用,可根据规划要求保留或改变其原 有使用性质,并纳入规划建设项目。同时,高等学校应尽量向社会提供体育馆, 图书馆等各项公共设施以及生活福利设施,体现绿色校园的可持续发展精神。 兼容2种及以上主要公共服务功能是指主要服务功能在建筑内部混合布局 部分空间共享使用,体育专用设施可定时向社会开放等,可提高各类设施和场地 的使用频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文件、查阅相关工图、有关证明文件,并现 场核实。

色校园评价要求编制校园中长期节能规划

用户实际使用的水量,包括年场地用水量和建筑内部用水量之和。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现场查阅校区一年用水量计量情况报告、水表记录清单, 并应提供自来水缴费清单作为证明文件,提供国家明令禁用管材和器具逐年更换 和淘汰方案。 5.2.12年度生均用水量指校区内每位学生平均每年每人用水量。计算方法参照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GB/T50555,本条评价以计算结果不超过《民用建筑 节水设计规范》GB/T50555中相关标准计算得到的年节水用水量中值为达标, 年用水天数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连续三年总用水量逐年降低的计算应包含平时生活用水、实验用水、教职员 办公用水等,应去除临时性的、非正常使用的部分用水,例如:施工用水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现场查阅用水量计量情况报告、水表记录清单,并应提 供学生人数和年用水天数证明文件。 5.2.13绿色校园还鼓励选用更高节水性能的节水器具。目前我国已对部分用水 器具的用水效率制定了相关标准,如:《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 GB25501,《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5502,《小便器用水 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7,《淋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 级》GB28378,《便器冲洗阀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9,今后 还将陆续出台其他用水器具的标准。 在设计文件中要注明对卫生器具的节水要求和相应的参数或标准。卫生器具 有用水效率相关标准的应全部采用,方可认定达标。今后当其他用水器具出台了 相应标准时,按同样的原则进行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纸、设计说明、产品说明书(含相关节 水器具的性能参数要求)或产品节水性能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5.2.14绿化用水宜采用节水、低能耗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微喷灌和地下 渗灌等,通过低压管道、滴箭或其它灌水器,以持续、均匀和受控的方式向植物 根系输送所需水分。为增加雨水渗透量和减少灌溉量,可选用兼具渗透和排放两 种功能的渗透性排水管。可参照《园林绿地灌溉工程技术规程》CECS243中的 相关条款进行设计施工。 无须永久灌溉植物是 生

状态的植物,或在干旱时体内水分丧失,全株呈风干状态而不死亡的植物。无须 永久灌溉植物仅在生根时需进行人工灌溉,因而不需设置永久的灌溉系统,但临 时灌溉系统应在安装后一年之内移走。当50%以上的绿化面积采用了无须永久灌 溉植物,且其余部分绿化采用了节水灌溉方式时,方可判定本条得5分。当选用 无须永久灌溉植物时,设计文件中应提供植物配置表,并说明是否属无须永久灌 溉植物,申报方应提供当地植物名录,说明所选植物的耐旱性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相关设计图纸、设计说明(含相关节水灌溉产品的设备 材料表)、景观设计图纸(含苗木表、当地植物名录等)、节水灌溉产品说明书 并进行现场核查,现场核查包括实地检查节水灌溉设施的使用情况、查阅绿化灌 溉用水制度和计量报告。 5.2.15按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对不同用户的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 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并据此施行计量收费,以实现“用者付费“,达到鼓励行 为节水的目的,同时还可统计各种用途的用水量和分析渗漏水量,达到持续改进 的目的。各管理单元通常是分别付费,或即使是不分别付费,也可以根据用水计 量情况,对不同管理单元进行节水绩效考核,促进行为节水。 按照用水用途分为以下几类:①公共卫生用水;②经营性用水;③绿化用水 (包含酒扫道路用水等杂用水);④教学实验用水;非传统水源用水等。本条 达标条件是选用高灵敏度计量和监测水表,每幢公共建筑单体至少安装一块计量 水表,安装率达60%以上。按以上用途每达标一项得1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峻工图、产品说明书及现场核查 5.2.16广东省属于雨量丰富但是缺水地区,需采取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适宜 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对屋顶雨水和其它地表径流雨水进行收集、调蓄、利用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校区地形、地貌等特点,根据技术 经济分析和蓄洪要求,经过多个方案比较确定雨水调节池容量,并且可以结合校 区景观水体设计,优先利用景观水体(池)调蓄雨水。根据回用水对象,对收集 的雨水进行单独处理或进入校区中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雨水水质应达到相应用 途的水质标准,宜优先考虑用于室外的绿化、道路浇洒和景观用水。条件适宜地 区可选用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自然净化系统,选用本地的一些水生植物进行水 体净化。地形条件有利时可优先考虑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等生态化

措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设计文件和水资源利用综合规划方案报告;查阅用 水现状调研、评估和发展规划报告和竣工图,并现场核查。 5.2.17再生水是指使用后排放的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城市再生水回用水质标 准,可以用于冲厕、绿化、浇洒等用途的非饮用水,是节水减排的重要技术措施 高等院校对学生和社会有教育示范作用,作为校园建设和使用的主体,应在 “节水减排”方面作出表率。校区在市政再生水管网服务范围内时,应优先使用 市政再生水;周边无市政再生水时,建设再生水处理站,并依次考虑建筑优质杂 排水、杂排水、生活排水等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水时,采用用水安全保障措施 且不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再生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性、利用或回用用途及当地的实际情 况和要求,经各方面技术经济性比较后优选确定,在确保再生水供水水质和水量 的前提下,力求投资较省,运行维护方便,兼有示范功能 在水质保障方面,有条件时可装备在线水质监测系统,并将之纳入校园数字 化管理平台之中。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设计文件和水资源利用综合规划方案报告;查阅用 水现状调研、评估和发展规划报告和竣工图,并现场核查。 5..2.18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应根 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进行划分。建筑设 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抗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分 为:规则、不规则、特别不规则、严重不规则。为实现相同的抗震设防目标,形 体不规则的建筑,要比形体规则的建筑耗费更多的结构材料。不规则程度越高 对结构材料的消耗量越多,性能要求越高,不利于节材, 绿色校园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部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 的影响,优先选用规则的形体。 校园主要功能建筑如出现形体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的建筑,则此条不得 分。校园内已建建筑不参评。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工图、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并现场核实 5.2.19在设计过程中,对新建建筑的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

能够有效地节约材料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地基基础是指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结构体系是指结构中所有承 重构件及其共同工作的方式。结构布置及构件截面设计不同,建筑的材料用量也 会有较大的差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建筑图、结构施工图和地基基础方案论证报告、结 构体系节材优化设计书和结构构件节材优化设计书,并现场核实。 5.2.20校园进行改、扩建时,通过详细规划和设计,杜绝大拆大建的消耗资源 的行为,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原有建筑物,或进行适当改造,以发挥新的作用。新 建校园本条不参评。 对已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利用率不小于30%,且利用面积不小于300m,即 视为本条达标。已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 利用率=利用面积/场址范围内已有的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与构筑物的等效面 积的总和。 式中,已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利用面积”等于场址范围内被利用的已有建 筑物建筑面积与被利用的构筑物等效面积之和。其中,“构筑物等效面积”应按 造价相等的原则,依据当地现行的概算定额折算获得,即: 总构筑物的等效面积=新建同样构筑物的总造价/新建的普通多层砖混结构 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造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已有建筑、构筑物现状图纸、照片、改建设计图纸, 建筑竣工图纸、施工方案并现场核实。 5.2.21建材业飞速发展,新型环保的建筑材料不断出现,根据建设水平合理使 用环保建筑材料,可达到节约材料用量,提升室内环境品质的目的。经国家或厂 东省建设主管部门推荐的建材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能减排 节约资源等优势,鼓励在绿色建筑中优先选用。 建材本地化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 一。本条鼓励使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包括土建工程材料和道路材料),提高 就地取材制成的建筑产品所占的比例。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查建材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审查已完工项目的决算 清单、核查和计管新型节能建材 本地建材的伟用业创 苹现场核香

5.2.22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是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条整体 考量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贡献,评价范围是永久性安 装在工程中的建筑材料,不包括电梯等设备。 有的建筑材料可以在不改变材料的物质形态情况下直接进行再利用,或经过 简单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如有些材质的门、窗等。有的建筑材料需要通 过改变物质形态才能实现循环利用,如难以直接回用的钢筋、玻璃等,可以回炉 再生产。有的建筑材料则既可以直接再利用又可以回炉后再循环利用,例如标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工程决算材料清单、相关材料使用比例计算书和相 应的产品检测报告,核查相关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

5.3.1本条所指的噪声控制对象包括室内自身声源和来自室外的噪声。室内噪声 源一般为通风空调设备、日用电器等;室外噪声源则包括来自于建筑其他房间的 噪声(如电梯噪声、空调设备噪声等)和来自建筑外部的噪声(如周边交通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等)。本条所指的低限要求,与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 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规定对应,如该标准中没有明确室内噪声 级的低限要求,即对应该标准规定的室内噪声级的最低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运行评价查阅相关工图、室内噪声检测报告。 5.3.2外墙、隔墙和门窗的隔声性能指空气声隔声性能;楼板的隔声性能除了空 气声隔声性能之外,还包括撞击声隔声性能。本条所指的围护结构构件的隔声性 能的低限要求,与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规定对应,如该标准中没有明确围护结构隔声性能的低限要求,即对应该标准规 定的隔声性能的最低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构件隔声性能的实验室检验报告,并 现场核实。 5.3.3室内照明质量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照明不但有利 于提升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减少各种职业疾病

良好。各类民用建筑中的室内照度、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照明数量和质量指 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分析报告、现场检测报告,并现 场核实。 5.3.4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夜景照明是城市夜景照明的新类别,是展现校园 环境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内除教学区还包含广场、商店、花园、宿舍区等。 以上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或景物的夜间景观的照明应注意避免光污染现象。应 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中关于光污染的限制的有关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计算分析报告、现场检测报告,并现 场核实。 5.3.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校园建筑设计集中空调是一种发 展趋势,如广州大学城就采用了区域供冷系统,校园建筑普遍设计了集中空调。 因此对该类型校园建筑内环境参数主要是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要求必须 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基 本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运行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室内温湿度检测报告、新风 机组竣工验收风量检测报告、二氧化碳浓度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5.3.6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CGB50325规定,民用 建筑工程验收时必须进行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并对其中氛、甲醛、苯、氨、 总挥发性有机物等五类物质污染物的浓度限量进行了规定。本条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要求建筑运行满一年后,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五类空气污染物 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中的有关规定,详 见下表,

表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室内污染物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5.3.7绿色校园应该成为全社会公共场所禁烟的典范。校园教学区是指所有教 室、实验室等公共教学区域。 Y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禁烟标识设置、教学区全面禁烟制度的相关文件,并 现场核实。 5.3.8高校某些学科实验室在实验中易产生不利于环境的有害有毒物,必须严格 本条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实验室的设计图纸等技术文件和现场核实。 5.3.9绿色校园的出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应设有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中规定的设计部位如建筑入口、电梯、卫生间等设有无障碍设施,无 障碍设施应符合规定中的设计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设计图纸和现场核实。 5.3.10本条适用于设有塑胶跑道的校园,其目的是保障学生在跑道上进行锻炼 时的环境及健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5.3.11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将住宅、办公、商业、医 院等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分“低限标准”和“高要求标准”两档 列出。一些只有唯一室内噪声级要求的建筑(如学校),本条认定该室内噪声级 对应数值为低限标准,而高要求标准则在此基础上降低5dB(A)。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运行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室内噪声检测报告。 5.3.12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将住宅、办公、商业、旅 馆、医院等类型建筑的墙体、门窗、楼板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楼板的撞击声隔 声性能分“低限标准”和“高要求标准”两档列出。居住建筑、办公、旅馆、商

业、医院等建筑宜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围护结构隔声标 准的低限标准要求,但不包括开放式办公空间。对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118。只规定了构件的单一空气隔声性能的建筑,本条认定该构件对应的空 气隔声性能数值为低限标准限值,而高要求标准限值则在此基础上提高5dB。本 条采取同样的方式定义只有单一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的建筑类型,并规定高要求 准限值为低限标准限值降低10dB。 对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没有涉及的类型建筑的围护结构 构件隔声性能可对照相似类型建筑的要求评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运行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构件隔声性能的实验室检验 报告,并现场核实。 5.3.13学校光环境的设计是影响学生近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光环境的重视是 体现绿色学校对学生眼睛的爱护责任。第一项需保证有90%以上的教室满足该设 置要求即可得分,第二项针对教学用房室内的照明灯具,设置荧光灯的教室需采 用高频镇流器,如不采用荧光灯的教学建筑如满足护眼照明要求同样给予分值 本条的评价方式: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查阅相关竣工文件,并现场核查。 5.3.14充足的天然采光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人工 照明能耗。各种光源的视觉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照度的条件下,天然光的辨认 能力优于人工光,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保护视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校 园建筑天然采光应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中教育建筑的采光标准 值。普通教室的采光不应低于采光等级II级的采光标准值,侧面采光的采光系数 不应低于3.0%,室内天然光照度不应低于4501x。各场所采光标准值应满足下 表要求。

表4教育用房、办公室用房采光系数

可以通过模拟计算的方式核算主要功能房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建筑采光设 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达标率。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被考核建筑相关设计文件和采光系数计算分析报告、查 阅相关峻工图、采光计算报告、天然采光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5.3.15本条适用于集中空调校园建筑的评价,如不设置集中空调,本条不参评 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指设计人员密度超过0.25人/m,设 计总人数超过8人,且人员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例如阶梯教室、会议室、阅览 室等。 二氧化碳检测技术比较成熟、使用方便,但甲醛、氨、苯、VOC等空气污染 物的浓度监测比较复杂,使用不方便,有些简便方法不成熟,受环境条件变化影 响大。对二氧化碳,要求检测进、排风设备的工作状态,并与室内空气污染监测 系统关联,实现自动通风调节。对甲醛、颗粒物等其他污染物,要求可以超标实 时报警。本条包括对室内的要求二氧化碳浓度监控,即应设置与排风联动的二氧 化碳检测装置,当传感器监测到室内CO浓度超过一定量值时,进行报警,同时 自动启动排风系统。室内CO,浓度的设定量值可参考国家标准《室内空气中二氧 化碳卫生标准》GB/T17094(2000mg/m)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峻工图、运行记录,并现场核实。 5.3.16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校园场地内地表水环境质量是绿色校园建设中 维护校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合理控制校园场地 内地表水水质,地表水质量应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至少满足V类水质标准要求 应从校园总体规划上采取合理布局周边工业用地,严格控制污染源,加强监测等 方法保护地表水,

本条文中功能区最低水质指标以规划区域内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最低等级 为准。 本条评价方法:查询对校园水环境质量提出要求的经批准执行的相关专项规 划(或相关规定)以及证明材料;查询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出要求的经批准执行的 5.3.17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校园热环境,降低校园热 岛强度,营造良好室外热环境。学校内建筑、道路、绿化、水体等对校园热环境 均有较大影响,下垫面的形式决定了校园热环境的优劣。广东省具有高温高湿的 气候特点,太阳辐射作用强烈,应尽量采取遮荫措施遮挡太阳辐射热量,减少道 路,建筑物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降低表面温度;同时增强绿化的降温遮 荫作用。考虑到广东省多雨的气候特点,在校园内采用连廊既可以起到遮荫作用 又可以在雨季挡雨,提高行人在室外的舒适度。 本条文中户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乔木遮 阴面积按照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计算;构筑物遮阴面积按照构筑物正投影 面积计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查阅相关竣工图、测试报告,并现 场核实。 5.3.18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大,为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进 行以及保护师生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应对学校场地环境噪声予以保证。如遇 周边环境、高速路和轨道交通等存在难以消除的噪声,需采取有效隔断措施;同 时校园内部避免噪声干扰GBZ 41820-2022 公众电信网 远程医疗系统技术要求,如在校园内的施工噪声,音乐专业等的教学声音等。 本条文评价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中要求,对于高校主要以住宅、文 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符合1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即环 境噪声限值为昼间55dB(A),夜间45dB(A)。 本条评价方法:提交噪声监测报告。 5.3.19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大,建筑类型较多,更加要求 利用绿地提高学校环境质量,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对于相关院系的课程教育 及实践均具有重要作用。校园绿化设计应充分考虑广东省气候特点,因地制宜 紧密结合校园周边环境,人文自然景观特色综合考虑。校园绿化应以本土植物头

主,适当采用适宜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坚持乔木、灌木、草坪、花卉并举的 原则,巧妙运用高、中、低三个层次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绿化覆盖率,同时应尽可 能提高乔木种植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本条文参考《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其中本地木本植物指原 有天然分布或长期生长于本地,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并融入本地自然生态系统,对 本地区原生生物物种和生物环境不产生威胁的本土植物。计算方法见《城市园林 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查阅相关峻工图、计算书, 并现场核实。 5.3.20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置相关卫生专职人员,提供人员职业 文件证明,即可加分。设置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机构以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相关文件、并现场核实。 5.3.21学校加强健康教育,对学生做好健康知识与安全的宣传。安排至少8课 时的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可以通过讲座、班会等形式组织。教育内容包含传染病 的防治工作、安全教育等。同时还要对一些重点疾病,如:艾滋病、毒品引发的 疾病、肝炎病、结核病、碘缺乏病、食物中毒、肥胖以及各种传染病进行宣传教 育和预防。针对近年社会多出发生学校学生食物中毒、水质安全引起中毒等现象, 绿色校园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鼓励学校做好宣传与教育、及良好的校园管理杜绝 该类现象发生。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相关文件及报告,并现场核实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校车、运动器械、消防器具等涉及安全的设施管理维 护制度和运行记录,并现场核实。

5.4.12为了确保绿色校园运行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学校需要对绿色校园运行管 理体系进行内部和外部评估审查。内部评估要定期进行,同时要接受外部的评估 审查,对内部和外部评估审查的结果要有整改和提高的措施,以推动和促进绿色 校园的运行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评审报告、整改措施、工作记录、档案文件、现场核 查等。 5.4.13建立校园能耗监测平台,通过对用能、用水行分项计量、记录和公示, 满足绿色校园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对绿色校园的空调通风系统冷热源、 风机、水泵等设备应进行有效监测,对运行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记录,为设备管 理、诊断提供依据,鼓励学校结合激励性措施将数据运用于运行管理,并对主要 设备进行诊断和改造。 根据需要对系统和设备进行更新和升级,制定系统改进方案并取得实效,不 断提升能效管理水平。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校园能耗监测平台资料、运行记录、数据、管理记录 和设备诊断改造资料等,现场核实分项计量与检测平台运行情况及管理实效。 5.4.14智能化校园和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学校建筑的综合性能。绿 色校园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应满足《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中的基本要 求。智能化系统应根据校园的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广泛听取师生对校园智能化的 建议和意见,不断提升校园智能化的管理水平。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询智能化系统竣工文件、验收报告、运行记录、走访座 谈、现场核查等。 5.4.15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绿色校园运行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利用 校园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对校园建筑、设施、管线进行信息化管理,便于后勤部门 实时掌握校园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快速准确定位故障点,实现校园的高效维护 管理。 一卡通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是校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一卡通系统应用于 图书借阅、日常考勤等活动中,对于提升校园的信息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校园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一卡通系统等技术资料和

本条文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学校绿色校园建设科研活动促进计划,核查科研经 费及科研项目的申报情况,以及校立课题或自立课题结题情况。

6.2.1根据条文4.2.5和5.2.5的计算方法,对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年度生均能 耗降低率进行计算,注意在能耗统计中扣除大型实验设备用能部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计算分析报告及相应连续两年能耗账单,并应 提供学生人数统计支撑证明文件。 6.2.2校园内主要教学、办公、实验、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宿舍等教学、办 公及辅助服务建筑参加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或者当地省, 市、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计标识评估,按建筑数量计算获得二星级及以上标 识的建筑的数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校园内建筑的绿色建筑标识证书。 6.2.3广东省地处夏热冬暖地区,气候资源丰富,采用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达到 建筑节能的潜力巨大,通过优化的建筑设计,采用隔热、通风和遮阳等被动式建 筑节能技术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对于绿色校园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按 建筑面积计算通过采用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不采用空调进行室内热环境调节的 比例。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计算不采用空调达到室内舒适性要求的建筑面积比例。 6.2.4绿色校园建筑明确碳排放量和碳足迹能促进师生的行为节能,推进绿色校 园建设,在计算分析基础上,采取相关节能减排措施降低碳排放,进一步达到优 化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目标。 校园建筑碳排放量计算包括校园建筑固有的碳排放量和标准运行状态下资 源消耗碳排放量。设计阶段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报告主要分析校园建筑固有碳排放 量,运行阶段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报告主要是分析标准运行情况下校园建筑资源消 耗碳排放量。校园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可参考国内较为成熟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案 例实践进行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设计、运行阶段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报告,以及相应 措施的运行情况。 6.2.5绿色校园建设应鼓励更新改造,防止大拆大建。对列入国家、省或者市级 保护的学校建筑及设施应该按照文保要求进行保护;对没有列入文物保护的建筑 但是又能反映学校历史或者特色的建筑及设施在建筑更新或者改建时应该在建 筑风格上予以保护以反映时代风貌;对于尚在使用年限或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的旧 建筑,应进行保留改造更新,发挥价值。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竣工图、检测报告、旧建筑使用改建或更新前 后照片或图纸,历史建筑及设施保护措施报告,并现场核实。 6.2.6绿色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应结合自身所在区位、学校规模、学校层次、学 科分布、经济条件、校园用地状况等特点,融合当地人文、自然特色进行。校园 规划和建筑设计应尽量富含地域人文思想,融合周边环境,充分考虑气候特点 资源环境因素,做到和谐一致,因地制宜。 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融合当地人文、自然特色,就近使用当地特色建筑材料 或使用当地特色营建方法。需满足以下要求中至少两条: 校园规划设计与周边环境和空间肌理协调,建筑风格体现当地建筑特色; 就地取材,施工现场周边15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应占新建建筑使用建 材总体积、总质量或总造价50%以上; 采用当地的营建方法或技术。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查阅相关规划与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和当地 特色建材使用量计算;运行阶段查阅材料决算清单和第三方出具的进场及复验报 告,或者提供现场特色营建施工过程照片、视频或相关资料,经有关专家论证认 可。 6.2.7充足的天然采光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人工照 明能耗。绿色校园建筑设计中应合理采用侧窗、天窗、中庭和新型采光系统等方 去和措施,充分利用大然光达到采光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被考核建筑相关设计文件和采光系数计算分析报 告、查阅相关峻工图、天然采光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628桥园一个小型城区、海蕴型桥园建设应坚持 刮宣的原 彩取活宜

于本底条件的规划措施。可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关于推进海绵城 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53号)、所在城市的海绵城 市专项规划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NB/T 34051-2017 咸水直灌盐碱地甜高粱栽培技术规程,审核海绵型校园建设方案。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规划设计阶段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方案设计” 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满足所在城市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运行维护阶段检查 海绵城市设施运行数据和报告

6.2.9本条主要是对前面未提及的其他技术和管理创新予以鼓励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