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68-2019 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标准

JGJT 468-2019 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GJT 468-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3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1730
下载资源

JGJT 468-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468-2019 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标准

5.0.1们混凝土块体进场后,应根据块体的特征尺于和立方体 抗压强度推值分类雅放:块体不应含有泥块、砖瓦、沥清、木 头、塑料、玻璃、纸张、树叶、树枝等杂物.块体表面应无污染 并清洗干净。

5.0.2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H混凝土块体替代率的波

5.0.2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H混凝土块体替代率 动幅度不应超过预定数值的土5%。与新混凝土混合之前。 凝土块体表面应充分浇水湿润。

T/CBDA 14-2018 建筑装饰装修施工测量放线技术规程5. 0.3新混凝土宜采用

行行业标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的 浇筑时新混凝土的倾落高度不宜大于5m,当倾落高度超过 时.宜采用串简、溜槽、溜管等铺助装置进行浇筑。

5.0.+压型钢板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含楼板以及梁高不

下列规定: 1应先将全部山混凝土块体一次性均匀分散投放在压型钢 板上表面.或U形外包钢所围空腔内部; 2应持续浇灌新混凝士:并采用插入式振动棒对旧混凝土 决体和新混凝土的混金物进行充分振捣: 3振捣时相邻描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简超过500mm:振动 棒应插至压型钢板或U形外包钢底板的上表面,并向四周撬动。 5.0.5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土柱、H型钢部分外包再生混金混凝 土柱、外置钢板再生混合混凝土墙.以及梁高大于500mm的U 形外包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的混凝士浇筑,可采用从上部开口往 下的人工浇捣法: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先浇灌一层厚度约100mm的新混凝士土:

2投放一层混凝土块体:块体应在水平方向均匀分布 其堆积高度不宜超过400mnl 3再浇灌一层新混凝土:浇灌高度不宜超过500mm; 4应采用插入式振动棒对旧混凝土块体和新混凝土的混合 物进行充分振捣,振捣时相邻捕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 300mm.振动棒应插至前一层IH混凝土块体的底面以下; 5应反复交替进行旧混凝土块体的投放和新混凝土的浇灌 并不断振捣:每层旧混凝土块体的投放必须在前一层新混凝土初 凝之前完成。

物进行充分振捣,振捣时相捕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 300mm.振动棒应插至前一层混凝土块体的底面以下; 5反复交替进行旧混凝土块体的投放和新混凝土的浇灌 不断振捣:每层旧混凝土块体的投放必须在前一层新混凝土初 凝之前完成。 5.0.6H型钢再生混合混凝士梁的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应先浇灌一层新混凝土并充分振捣:该层新混凝土应添 没H型钢的下翼缘: 2当梁高不超过500mm时:应将全部旧混凝土块体一次 性均匀分散投放在模板所围空腔内部,然后应持续浇灌新混凝 土:并应采用插入式振动棒对旧混凝土块体和新混凝土的混合物 进行充分振捣振捣时相邻插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官超过 500mm.振动棒应插至梁底模板的I:表面或H型钢下翼缘的.上 表面并向四周撬动: 3当梁高大于500mm时,应采用旧混凝土块体投放利新 混凝土浇灌反复交替进行并不断振捣的施工方法:每层旧混凝士 块体的积高度不宜超过4o0nm,块体应在水平方尚均匀分布。 每层新混凝土的浇灌高度不宜超过500mm.应采用插人式振动 对混凝土块体和新混凝土的混合物进行充分振捣,振捣时科 邻插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300mm.振动棒应插至前一层 混凝土块体的底面以下。 5.0.7在制作、运输、装卸、吊装、堆放、安装、混凝土浇筑 过程中,应采取保证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中的型钢不发生非 弹性变形的可靠措施。

5.0.6H型钢再生混合混凝士梁的混凝土浇筑应符合

6.0.1施工现场应制备再生混合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并应与再 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组合抗压强度,应按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相关 规定分批检验评定,其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规定:评定过程 中试件的组合抗压强度标准值可按本标准第3.1.7条确定。再生 混合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针对同一配合比的新混凝土和具有相同立方体抗压强度 推定值的旧混凝土,当旧混凝土块体的替代率保持不变时,每浇 筑不超过100m的再生混合混凝土,应制备不少于2组试件: 2当新混凝土的配合比、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推定 值、旧混凝土块体的替代率任意一项发生改变时,应针对改变后 的再生混合混凝土制备不少于2组试件: 3试件边长应天大于旧混凝土块体特征尺寸的2倍; 4应将预先浇水湿润后的旧混凝土块体一次性均匀投放在 试件模板所围空腔内部,然后浇灌新混凝土,应采用插入式振动 捧对混凝土块体和新混凝土的混合物进行充分振捣,振捣时振 动棒应插至底模板的上表面,并向四周撬动。 6.0.2检验评定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立方体抗压强度所采用的

6.0.2检验评定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立方体抗压强度所采

生混合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尺寸及

续表 6. 0. 2

6.0.3对涉及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安全的部位,应进行再 生混合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实体检验。 6.0.4再生混合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实体检验宜采用超声法检测 技术,不宜采用钻芯法检测技术;也可采用型钢外贴压电材料和 再生混合混凝土内嵌压电材料的检测方法,对型钢与再生混合混 凝土之间的界面剥离以及再生混合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进行检验,

6.0.5当同条件养护的再生混合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

强度被评定为不合格时,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委托检 测机构对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进行检测鉴定。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川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川”。 2条义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3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 +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 5 《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 6 《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2518 7 《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10433 8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J138 9《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 10《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标准

研究(包括多种组合构件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抗震试验和耐火 试验)和试点工程应用,研究表明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的相 关性能,总体上与全现浇组合构件几乎完全相当或仅略有降低, 在此基础上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技术成果制定本标准。 1.0.3本标准是在我国已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再生混合 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特点编制的,该类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还应符合 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的术语和符号,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设计 通用符号标准》(GB/T50132和《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 B/T50083的规定,并结合本标准的具体情况给出的。 实际工程中,考虑到旧混凝土块体的大小不可避免地具有随 机性:可按下述方法确定其特征尺寸:对于一批门混凝土块体 要筛余率为5%的筛孔尺寸(尺寸一)与筛余率为95%的筛孔尺 (尺寸二)之比不天于1.3则取尺寸一和尺寸二的平均值作 为该批旧混凝土块体的特征尺寸。当尺寸一与尺寸二之比大于 1.3时,需对该批旧混凝土块体进行筛选,以使筛选后的旧混凝 土块体的尺寸一与尺寸二之比小于1.3。

3.1.1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所采用的新混凝土与常规混凝

土结构所用混凝土相同:因此其各种性能指标应满足现行国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为确保新混 充分填实混凝土块体之间的空隙,对新混凝土的砂率和粗 最大粒径分别给出「规定,以增强新混凝土的流动性。

3.1.2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过高,可能引发钢 蚀和碱骨料反应,严重影响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能。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 需对旧混凝土的最大氯离子

.3根据现行行业标准《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3.1.3根据现行行业标准《钻芯法检测混凝强度拉

JGJ/T384的规定,相同龄期和条件下直径和高度均为100mm 的混凝土芯样的抗压强度相当于边长150mm的混凝土立方体的 抗压强度。在多个旧混凝土芯样的实测抗压强度的基础上:根据 该规程的规定,可统计得出门混凝士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推定值 该推定值具有强度分布中0.05分位值的概率含义。旧混凝土芯 样的钻取及其强度检测应符合该规程的规定。 当施单位采购使用旧混凝土块体时,考虑到从采购的块体 上钻取直径100mm、高度100mm的芯样有时存在闲难.为方便 现场检测:也可从块体上钻取直径70mm、高径比1:1的芯样 进行测试。虽然现行行业标准《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 程》JGJ/T384首推采用直径100mm、高度100mm的标准芯 样但该规程也充许采用直径70mm、高径比1:1的芯样

3.1.4已完成的若干试点T程中,旧混凝

度最低约为15MPa,据此给出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

3. 1.5为了在构件的设计过程中更好地确定再生混合温

3.1.6为保障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中旧混凝土块体的

土的循环利用程度就越高,但施工浇筑难度也就越大。虽然该替 代率在实验室单曾高达50%,但施工已很是不易。大量试验表 明,当旧混凝土块体的替代率约为1/3时,可较好地实现循环利 用程度与施工浇筑难度之间的平衡。为保证施工质量,给出了旧 混凝土块体替代率的上限值。

3.1.9标准编制组开展了5组再生混合混凝土立方体试件

长分别为150mm和300mm,旧混凝土块体的替代率分别为 20%、30%和40%)、5组再生混合混凝土圆柱体试件(高径比 1:2,直径分别为150mm和300mm,旧混凝土块体的替代率分 别为20%、30%和40%)、5组再生混合混凝土棱柱体试件(高 宽比1:2,宽度分别为150mm和300mm,旧混凝土块体的替 代率分别为20%、30%和40%),以及同期6组全新混凝土立方 本、圆柱体、棱柱体试件(尺寸分别与对应的再生混合混凝土立 方体、圆柱体、棱柱体试件相同)的抗压强度测试。研究发现, 再生混合混凝土的组合轴心抗压强度与组合立方体抗压强度之比 约为全新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比的(0.78~ 0.98)倍(其中80%大于0.9倍,平均为0.916倍)。据此,参 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 再生混合混凝土的组合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标准编制组开展了4组再生混合混凝土立方体试件(边长 300mm,旧混凝土块体的替代率分别为20%和30%),以及同期 2组全新混凝土立方体试件(边长300mm)的劈拉强度测试。 研究发现:第1组和第2组再生混合混凝土的劈拉强度与抗压强

度之比分别为7.2%和7.0%,对应的全新混凝土劈拉强度与抗 卡强度之比为7.3%:第3维和第4组再生混合混凝土的劈拉强 度与抗压强度之比分别为6.1%和6.2%.对应的全新混凝土劈 拉强度与抗压强度之比为5.6%。考感到混凝土试验不川避免的 离散性,近似认为再生混合混凝土的劈拉强度与抗压强度之比 时全新混凝士的相应比值一致。据此,再生混合混凝士组合轴心 元拉强度标准值与组合立方体抗强度标准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直接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构设计舰范》GB50010巾混 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之间的定量关 系:并偏安全地考虑10%的折减取用。 当再生混合混凝土的组金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介王表 3.1.9所列数据之间时:按线性插值处理,

土弹性模量与轴心抗压强度的平方根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由此可 知.当再生混合混凝土和全新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相同时.前 者弹性模量平均约为后者的0.93倍:且绝大多数情况都大于 0.85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再生混合混凝土的组合轴心 抗压强度与组合立方体抗压强度之比约为全新混凝土轴心抗压强 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比的(0.78~0.98)倍(其中80%大于 0.9倍,平均为0.916信)通过对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B50010常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乘以折减系数 0.80.即可得到表3.1.11。 再生混合混凝士的剪切模量与弹性模量之比直接按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B50010采用。 当再生混合混凝士的组合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介于表 3.1.11所列数据之间时.按线性撤值处理

3.2.1~3.2.4再生混合混凝土红合构件所采川的结构钢与常规 钢结构所用结构钢租同:考感构件的重要性、荷载特征、应力状 态、钢材厚度、连接方式、环境条件等因紧,所用结构钢的各利 性能指标应满定现行因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 租应要求:其强度指标和物理性能指标直接按该标准或现行国家 标准《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2518(注:主要针对组合 楼板的压型钢板)的规定取川:与之相应的焊接用焊条、焊丝 和焊剂以及连接用螺栓也应符合该规范的规定:焊缝质量等级和 焊缝强度指标:以及螺栓连接的强度指标、钢材摩擦面抗滑移系 数和设计预拉力应符合该规范的规定。此外,该规范还给出了单 个抗剪栓钉的承载力设计值计算公式。 作为抗剪连接件的栓钉应该是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弧螺柱 焊用圆柱头焊钉》(B,T10433规定的合格产晶:不得用短钢筋 代替栓。

3.2.5、3.2.6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所采用的钢

凝土结构所用钢筋相同,考构件的重要性、荷载特征、应力状 态等因素,所用钢筋的各项性能指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其强度和弹模指标直 接按该规范的规定取用,

4.1.1基于空钢管轴心受床的分析结果:现行国家标准《钢管 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B50936给出了圆钢管径厚比的上限值, 即受压为主时圆钢管的径厚比不应大于135R。由于该限值没 有考虑混凝土对钢管局部稳定的有利作用:因而显得过于保守。 在标准编制组开展的租关试验:虽然圆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士辑 卡柱和儒压柱的钢管径厚比分别高达200和160:但钢管局部底 曲并未出现明显提前的情况,而是一般发生在钢管受压屈服前 后。此外:福州大学陶忠教授课题组曾对圆钢管混凝土柱的力学 生能开展过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工程设计中只要钢管径厚比不大 于150R,都是可行的。综合上述因素:本标准将圆钢管再生混合 混凝土柱的径厚比上限值取为150R。 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规定 受压为主时方钢管宽厚比不应大于60R2。参照此规定:给出方 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土柱的宽厚比上限值。 4.1.2标准编制组的研究表明,当再生混合混凝土的组合抗压 强度与常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接近时,圆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士杆 的轴压和偏压承载力分别与常规圆钢管混凝土柱的对应承载力基 本相。现行用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 规定:受压为主时圆钢管径厚比不应大于135R,,在此范围内债 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土柱的轴压和偏压承载力应符合该规范的相关 规定。 福州大学陶忠教授课题组研究认为:式(4.1.2)用于径厚 化不大于150R的圆钢管混凝土柱在轴压荷载和压弯荷载作用下 的承载力设计是合理的。标准编制组开展了36根圆钢管再生混

合混凝土中长柱(高度1600mm,直径160mm钢管径厚比80 和160,钢管采用Q235和Q345钢材)的轴压和偏压试验.研 究表明即使在径厚比等于160的情况下.利用式(4.1.2)仍可 较好地预测圆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土柱的轴压和偏压承载力。为 此.当径厚比大于135R,但不大于150R,时.圆钢管再生混合 混凝士柱的轴压和偏压承载力可按式(4.1.2)进行计算。

合混凝土中长柱(高度1600mm,直径160mm.钢管径厚比80 和160,钢管采用Q235和Q345钢材)的轴压和偏压试验:研 究表明即使在径厚比等于160的情况下.利用式(4.1.2)仍可 较好地预测圆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土柱的轴压和偏压承载力。为 比:径厚比大于135R,仰不大于150R,时:圆钢管再生混合 撬凝士柱的轴压和偏压承载力可按式(4.1.2)进行计算。 4.1.3标准编制红升展了12根方钢管再生混金混凝土柱(高度 2.400mm:边长240mm.钢管宽厚比4080.钢管采用Q345 钢材)的轴压和偏压试验。研究发现:当钢管宽厚比不大于60) R2:直再生混金混凝土的组金抗压强度与常规混凝土的抗压强 度接近时:方钢管再混舍混凝土柱的轴压和偏压承载力分别与 常规方钢管混凝土柱的对应承载力基本相。 4.1.+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B350936规 定:受压为主时圆钢管径厚比不应大于135R,:在此范围内圆钢 管再生混合混凝土柱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该规范的相关规定。 试验和计算表明:即使在径厚比等于200的情况下:利用式 (4:1:1)不等号右边的表达式仍可较好地预测圆钢管再生混合漏 疑土柱的受剪承载力。为此,当径厚比大于135R,但不大于 150R,时.该类柱的受剪承载力可按式(4.1.4)计算。 号虑地震作时:式(4.1.4)的行边本应除以承载力抗震 调整系数Y死(该系数通常小于1,不除以该系数儒于安全)。仙 鉴于如下网点考意:本标准暂不计及该系数的调整:也不对管闪 昆凝十的抗剪贡献进行折减:D公式所涉及的钢管径厚化相对较 大:H采川了生混金混凝土:②管内混凝十不存在钢筋混凝十 构件剪压区表层混凝士剥落的间题

00mm.边长240mm.钢管宽厚比40利80.钢管采用Q34 材)的轴压和偏压试验。研究发现:当钢管宽厚比不大于6 :且再生混金混凝土的组合抗压强度与常规混凝土的抗压虫 接近时,方钢管再生混舍混凝土柱的轴压和偏压承载力分别 规方钢管混凝土柱的对应承载力基本相当。

+.1.+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B50936规

管再生混合混凝土柱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该规范的相大规定。 试验和计算表明:即使在径厚比等于200的情况下:利用式 :1.4)不等号右边的表达式仍可较好地预测圆钢管再生混合混 疑土柱的受剪承载力。为此,当径厚比大于135R,但不大于 150R,时.该类柱的受剪承载力可按式(4.1.4)计算。 号虑地震作用时:式(4.1.4)的右边本应除以承载力抗震 调整系数Y(该系数通常小于1,不除以该系数偏于安全)。值 鉴于如下两点考虑。本标准暂不计及该系数的调整.也不对管内 混凝十的抗剪贡献进行折减:①公式所涉及的钢管径厚比相对较 大·H采川用了再生混舍混凝土:③管内混凝士不存在钢筋混凝士

4.1.5现行围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木规范》(GB50

定.受压为主时圆钢管径厚比和方钢管宽厚比分别不应大于 135R,和60R²:在此范围内圆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土柱利方钢管再 生混舍混凝土柱的轴比限值执行该规范的规定。 试验表明,圆钢管实际径厚比等于168.5时.实际轴压比为

0.4(设计轴压比约0.65)的圆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仍具有良 好的抗震性能.极限位移角川达1/25。为此,在缺乏对应于史 大实际轴压比的试验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规定径厚比大于135R, L不大于150R,时:圆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土柱的设计轴压比不宜 超过0.65。

会内混凝土块体的采用而呈现明显变化,因此:当方钢管宽厚 化或圆钢管径厚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范》G50936的要求时.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土柱与钢梁或钢筋 混凝土梁、板的连接设计执行该规范的规定。

4.1.12现行[用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B5093

规定.受压为主时圆钢管径厚比不应大于135Rl。当

上述限值时,为避免闪钢管壁较薄导致节点域传力能力不足,有 必要对节点域及其附近的钢管进行局部加厚。当局部加厚处的钢 管外径与壁厚之比不大于上述限值时,即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钢 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的规定,对钢管再生混合混 凝土柱与钢梁或钢筋混凝土梁(板)的连接进行设计。 试验表明,当局部加厚钢管向上和向下伸出节点域的长度等 于钢管外径的一半时,已可较好地实现强柱弱梁更强节点的设计 要求。

4.2.1U形外包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由U形外包钢、内填再生 混合混凝土、抗剪栓钉、拉结件、钢筋混凝土翼板5部分组成。 将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和箍筋转化为连续的U形外包钢,不仅 可减少钢筋绑扎和支模拆模等工序,还可极大地方便旧混凝土块 本的投放。由于本标准未对U形外包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的疲 劳验算作出规定,故暂不适用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情况。 考虑到薄钢板的焊接质量有时不易保证,U形外包钢最好 采用冷弯成型。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B 50010要求框架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加之U形外包钢 的空腔内还要投放旧混凝土块体,因此U形外包钢的横截面宽 度不宜小于200mm。 试验表明.即使U形外包钢的钢板厚度仅有2mm(实测厚 度1.68mm),足尺的U形外包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仍具有良好 的受力性能。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钢板的稳定性以及抗剪栓钉和 拉结件的可焊性,建议钢板厚度不小于4mm。 4.2.2为了不阻挡旧混凝土块体的投放,U形外包钢的上翼缘 应从梁的两侧面向外延伸(肌外翻)而不是向内延伸(肌内翻)

4. 2.2为了不阻挡H混凝土块体的投放,U形外包钢的

应从梁的两侧面向外延伸(即外翻)而不是向内延伸(即内翻)。 为保证钢筋混凝土翼板与U形外包钢之间纵向剪力的可靠传递, U形外包钢两侧上翼缘的上表面应沿梁级纵向布设抗剪栓钉。为 发挥栓钉传递剪力的作用,对栓钉的直径和长度作了规定。

果拉结件沿梁纵向的布设间距过小,将对旧混凝土块体的投放造 成困难反之若布设间距过大.则会降低拉结效应,为此规定了 该间距的上、下限取值。

4.2.3试验表明.为提高U形外包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正弯知

的承载能力.在梁底配置适量纵向受拉钢筋比增加U形外 的壁厚更为经济有效.同时梁底纵筋还川显著减小U形外 与内填混凝土之闻的滑移。为保证钢筋和混凝士之间的靠 ,规定了前者与U形外包钢净间距的下限值

4.2.+由于U形外包钢的上口完全开散:其负弯矩区的

拉钢筋配置应按现行[围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 50010执行。

4.2.5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B50017给出了钢

4. 2. 6、+. 2. 7

生混合混凝土梁.近似按简单塑性理论计算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 力。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当 昆凝士强度等级不超过(50时.等效受压区高度与实际受压区 高度之间的换算系数取0.8。参照该规范再生混合混凝土的 组含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不超过50MPa时3收为0.8。考虑 地震作用时,虽然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IB 50011规是受弯梁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等于0.75.值由于 J形外包钢混凝土梁在我国的应川还和对较少。本标准偏安全 地取 Y三 (. 8 ,

剪连接件的计算专门作了规定.本标准参照该规范执行。由于U 形外包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的抗剪栓钉全部位于翼板内,因此该 标准相关公式巾的混凝土力学性能参数应取为翼板混凝土的力学 性能参数。该规范巾钢梁与混凝土翼板交界面的纵向剪力,现指 U形外包钢与翼板交界面的纵尚剪力。本条没有考虑该交界面 上:U形外包钢内填混凝土对纵向剪力的分扭作用,偏于安全

的挠度计算专门作了规定,本标准参照该规范执行。考虑到正 弯矩作用下U形外包钢内填混凝士的开裂效应,本条偏保守地 不考虑内填混凝土对抗弯刚度的贡献。这样.U形外包钢的翼 缘、腹板和底板可分别视作常规工字钢的上翼缘、腹板和下 翼缘。 4.2.11H型钢上翼缘的存在会对IH混凝土块体的投放造成较 大阻碍,且正弯矩区的上翼缘对截面承载力贡献较小,因此仅在 H型钢的两端焊有上翼缘,以方便旧混凝土块体的投放。 4.2.12H型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每端的H型钢上冀缘所发挥 的作用,与钢筋混凝土梁支座负弯矩受拉钢筋的作用类似,因此 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有关钢筋 混凝土梁支座负弯矩受拉钢筋的截断要求:该上翼缘应延伸至按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上翼缘的截面以外一定距离处。

定负弯矩钢筋截断点时,考虑了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向题,但 中于H型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每端的H型钢上翼缘均与腹板焊 接成一个整体,因此在确定上翼缘的延伸长度时无需考虑类似 问题。 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负弯矩区仅有上部纵向钢筋承担拉应力不 司,H型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的负弯矩区是由上部纵向钢筋和 H型钢的上翼缘共同分担拉应力,因此上翼缘的延伸要求可比 钢筋混凝土梁支座负弯矩受拉钢筋的截断要求有所放松

4.2.13为使现场浇筑时旧混凝土块体能够顺利投放,对

再生混合混凝土梁所采用的旧混凝土块体的特征尺寸作了 。设计过程中,宜在合理范围内尽量采用较大直径的纵向钢 箍筋,以减少上部纵向钢筋和箍筋的数量。

4.2.14与常规H型钢混凝土梁相比,H型钢再生混合

梁主要有两点区别:①采用再生混合混凝土;②正弯矩区存在 H型钢上翼缘缺失的梁段。但这两点并不影响现行行业标准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中针对型钢截面为充满型实腹型 钢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所给出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斜 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长期刚度计 算公式的推导。因此,H型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仍采用该规 程所给公式进行计算,只需将相关公式中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取为再生混合混凝土的组合轴心抗压强度,并在涉及无H型钢 上翼缘的梁段时,将上翼缘的宽度和厚度取为0。 标准编制组开展了9根H型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梁长 3600mm,净跨3300mm,梁截面250mm×350mm,型钢截面 200mm×100mm×5.5mm×8mm)的受弯试验。研究发现,采 用现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给出的型钢截面 为充满型实腹型钢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公式,可以较好地预测试验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且预测结果 总体偏于安全。

4.3.1相比开口型压型钢板,闭口型或缩口型压型钢板具有组 合作用强、耐火性能好等优点,为此本标准优先推荐这两类压型 钢板。为保障混凝土块体在压型钢板凹槽处的浇筑质量,对压 型钢板的单槽槽口最小浇筑宽度与旧混凝土块体特征尺寸之差作 了规定。

4.3.2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组合楼板设

工规范》CECS273规定了常规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总厚度不应 小于90mm,同时压型钢板肋顶以上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 50mm。为方便旧混凝土块体的应用.考虑到本标准第3.1.6条 的规定以及旧混凝土块体特征尺寸的下限值为60mm,计算取整 后可得压型钢板肋顶以上混凝土厚度的下限值。在此基础上:压 型钢板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总厚度下限值也相应做了 提高

+.3.3明火试验表明:当常温下简支压型钢板再生混合

组合楼板的跨中组合弯矩与跨中受弯承载力之比不大于0.2或 0.4时.无需涂抹防火涂料即可满足1.5h或1.0h的耐火极限要 求:而当该比值等于0.5时,只需在压型钢板底面涂抹厚度 10mm的非膨胀型防火涂料即可实现长达3.0h的耐火极限。考 虑该比值实测值与设计值之间的转换关系:偏保守地制定本条。

4.+.1外置钢板再生混合混凝土剪力墙由两片外包钢板、外包

4.4.1外置钢板再生混合混凝土剪力墙由两片外包钢板、外包 钢板之间的内填再生混合混凝土、外包钢板和内填再生混合混凝 土之间的连接三部分组成。标准编制组前期开展了外置双侧钢板 再生混合混凝土剪力墙的相关试验但暂未涉及外置单侧钢板再 生混合混凝土剪力墙,为此本标准目前仅对前者的设计作出规 定。考虑到本标准第3.1.6条的规定以及旧混凝土块体特征尺寸 的下限值为60mm,计算可得墙总厚度的下限值

4.4.2为方便旧混凝土块体在两片外包钢板之间的投放,以及 再生混合混凝土的振捣,外包钢板与内填再生混合混凝土之间的 车接应沿竖向上、下对齐,且前、后一一对应。 4.4.3试验表明,即使在单片钢板厚度仅为1.0mm~2.0mm 的情况下,只要墙的总厚度与单片钢板厚度之比不超过100耳设 计轴压比不超过0.5,外置钢板再生混合混凝土剪力墙的破坏位 移角仍可大于1/80。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钢板的稳定性以及栓 钉等连接的可焊性,建议单片钢板的厚度不宜小于6mm。为安 全起见,墙总厚度与单片钢板厚度之比的上限值作了适当降低。 4.4.4试验表明:实际轴压比为0.2(设计轴压比约为0.35) 时:外置钢板再生混合混凝土剪力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破坏 立移角约为1/35;实际轴压比为0.3(设计轴压比约为0.5) 时、该类墙的抗需性能吊有所退化、但破坏位移角仍可达1/50

4.4.4试验表明:实际轴压比为0.2(设计轴压比约为

时:外置钢板再生混合混凝土剪力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破坏 位移角约为1/35;实际轴压比为0.3(设计轴压比约为0.5) 时,该类墙的抗震性能虽有所退化:但破坏位移角仍可达1/50 左右。据此,对于抗震等级较高的情况,规定了较严的设计轴压 比限值。表4.4.4中的限值相比现行行业标准《钢板剪力墙技术 规程》JGJ/T380的相应限值收紧了0.05,且只适用于设防烈 度为(6~8)度的情况。

5.0.1为避免混乱,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块体应根据其特征尺 寸利预先采用钻芯法检测确定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推定值进行分类 堆放。为保障再生混合混凝土的质量,叫混凝土块体不应含有备 种杂物,块体表面应确保未被污染并清洗士净。

5.0.2现场施T.难免出现偏差

决体替代率的充许波动幅度作了规定。为避免旧混凝土块体大 及收新混凝土的水分,造成新混凝土实际水胶比降低进而景 其强度和流动性,在与新混凝土混合之前,旧混凝土块体表面 充分浇水湿润

5.0.3自密实混凝土具有流动性高、均匀性和稳定性好

在浇筑时无需外力振捣或只需少许振捣,即能够流动并充满待填 空间。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中的新混凝土采用自密实混凝 土,可有效减少振捣工作量,提高施工效率。 新混凝土的倾落高度过高,其自由落体引发的冲击动能较 大,有可能导致先期投入的旧混凝土块体之间太过挤紧甚至部分 卡死,给后续振捣带来闲难。为此,对新混凝土倾落高度的上限 作了规定,该限值比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GB50936给出的自密实混凝土倾落高度.上限值偏小。 工红 石体经

5.0.4由于H混凝土块体的特征尺寸较大CECS 377-2018-T 绿色住区标准,而泵管直径有限,

国前暂无法进行再生混合混凝土的泵送施工。针对压型钢板再生 混合混凝土组合楼板,以及梁高不超过500mm的U形外包钢再 生混合混凝土梁,本标准建议了一种先将旧混凝土块体一次性均 匀分散投放,然后持续浇灌新混凝土并不断振捣的施工方法。标 准编制组分别开展了压型钢板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楼板(板长 2900mm、板宽620mm、板厚120mm~160mm)和U形外包钢

再生混合混凝土梁(梁长5600mm、梁宽200mm、梁高450mm) 的浇筑工艺试验,试验时先将全部旧混凝土块体一次性均匀分散 投放在压型钢板上表面或U形外包钢所围空腔内部:然后持续 浇灌新混凝土并充分振捣。拆模后首先将试件的压型钢板或U 形外包钢剥离,观察再生混合混凝土与型钢接触面的表观情况, 随后将试件横向砸断以观察横断面的浇筑情况。试验发现:再生 混金混凝土与型钢的接触面密实且光滑,试件横断面密实无缺 陷,表明此施工方法可以保障新混凝土和山混凝土块体的混合浇 捣质量。 振捣过程中,振动棒向四周撬动可有效扩大相邻川混凝土块 本之间的间隙,以及旧混凝土块体与压型钢板或U形外包钢之 间的间隙,以便新混凝土更好地进入这些间隙进行填充。

5.0.5由于目前无法进行再生混合混凝土的泵送施T

用旧混凝土块体投放和新混凝土浇灌反复交替进行并充分振捣的 人工浇捣法。先浇灌一层厚度约100mm的新混凝土,可减少自 由下落的旧混凝土块体的弹跳现象。 若每次投放的旧混凝土块体在构件内部的堆积高度过高,可 能出现后续新混凝土即使充分振捣也无法与旧混凝土块体完全混 合的现象,为此有必要对该堆积高度的上限进行限制。编制组分 别对特征尺寸150mm和200mm的旧混凝土块体开展了浇筑工 艺试验,试验时首先在不同模板内部一次性堆放400mm、 600mm、700mm、800mm、1000mm高的口混凝土块体,然后 自而下浇灌新混凝土并插人振动棒进行振捣:一段时间后拆模 并通过测和超声波技术检测混凝土的密实度。试验表明:当新 混凝土分别为常规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士时,只要块体的一次性 放高度分别不超过600mm和700mm,试件中新混凝土和日混 疑土块体的混合浇捣质量均属良好:未发现明显缺陷。考虑到试 验过程中振捣较为充分,而施工现场的振捣习惯与之存在一定差 异,偏保守地规定每层旧混凝土块体的堆积高度不超过400mm。 若每层新混凝土的浇灌高度过大,将会降低构件中旧混凝土

块体的替代率,结合工程经验对每层新混凝土的浇灌高度上限作 了规定。 当构件高度较大时,手握振动棒的软体部分无法进行四周撬 动,因此相插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相比本标准第5.0.4条有所 减小。 当有可靠依据时,也可采用在不间断泵送新混凝土的同时, 持续均匀投放旧混凝土块体并充分振捣的施工方法。但无论是哪 种施工方法,关键在于振捣一定要充分:以确保旧混凝土块体在 新混凝土中的分散性以及两者的混合浇捣质量。 5.0.6H型钢再生混合混凝土梁的H型钢下翼缘与梁底模板之 间的间隙相对较小,且该间隙内布设有下部纵向钢筋和箍筋为 确保该间隙的浇筑质量,应在投放旧混凝士块体之前,首先浇灌 层淹没H型钢下翼缘的新混凝土并充分振捣。随后,区别梁 高不超过500mm和梁高大于500mm两种情况,分别参考本标 准第5.0.4条和第5.0.5条的做法,完成后续浇筑。 5.0.7当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中的型钢较薄时,若处置不 当,有可能在制作、运输、装卸、吊装、堆放、安装、混凝土浇 筑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导致型钢发生局部屈曲等非弹性变形:为避 免此情况制定本条。

600mm×600mm×600mm)的尺寸效应试验结果,同时参考现 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I/T5150的相关规定 综合给出表6.0.2。边长大于150mm的组合立方体抗压强度 等于边长150mm的组合立方体抗压强度乘以对应的尺寸换算 系数。 6.0.3、6.0.4对涉及再生混舍混凝土组合构件安全的重要部 应GB/T 38139-2019 水泥助磨剂生产用液体原材料成分测定方法 气相色谱法,可采用超声波法对再生混合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进行检验;也 采用型钢外贴压电材料和再生混合混凝土内嵌压电材料的检测 技术,基于应力波传播测量和机电耦合阻抗测量,对型钢与再生 混舍混凝土之间的界面剥离以及再生混合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进行 检验。自前,我国在建和已建成的部分超高层建筑的钢營混凝土 构件的界面粘结状态和核心混凝土缺陷检验:已采用了基于压电 专感的检测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 于构件内部存在特征尺寸较大的混凝土块体,不适舍采 用钻芯取样方法进行实体检验。因为芯样衔碰巧由旧混凝土块体 钻取而得,则所测强度并不代表再生混合混凝土的组合强度,据 比也无法说明构件内部再生混合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6.0.5当同条件养护的再生混合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组

强度被评定为不合格时表明已施工的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 可订能存在安全隐惠:此时应按照国家现行租关标准的规定,委托 其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机构对构件进行检测鉴定,并根据鉴定 结论采取有效对策。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