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2815-2018 顶管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

DB13/T 2815-2018 顶管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3/T 2815-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81.6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2154
下载资源

DB13/T 2815-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T 2815-2018 顶管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

9. 1. 1 后座安装

DB13/T 28152018

9.1.1.1主顶站千斤顶与后背墙之间应设置后座,后背墙的强度应按其承受的最大顶力设计计算。后 座与井壁之间宜浇筑强度不低于C30的钢筋混凝土。后座垫铁与井壁的间距较小时也可以浇筑水泥砂 浆填实。

DB11/T 1628-2019 钢管混凝土顶升法施工技术规程9. 1. 2 导轨安装

9.1.2.1导轨应选用型钢制作,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其坡度应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 b) 安装后的导轨应稳固,在顶进中承受各种负载时不产生位移、不沉降、不变形 C 导轨安放前,应先复核管道中心的位置,并应在施工中经常检查校核。

9.1.2.2导轨安装的允许偏差应满足表12的要

表12导轨安装的允许偏差

9. 1.3主顶站安装

9. 1.3主顶站安装

9.1.3.1主顶站千斤顶行程不宜小于1000mm,单只顶力不宜小于1000kN。 9.1.3.2千斤顶数量应为偶数,设置在管道两侧,并与管中心左右对称。每只千斤顶均应与管轴线平 行。主顶站提供的最小顶力应根据计算顶力选择。

9.1.4.1顶管机安装起吊前应进行试吊,检查场地、缆绳、吊具等工作状况。系好溜绳,平 吊装人员不能站立在吊臂和顶管机下方

管机安装起吊前应进行试吊,检查场地、缆绳、吊具等工作状况。系好溜绳,平稳起吊, 能站立在吊臂和顶管机下方。 管机下放至距离导轨50cm时,调整顶管机的吊放位置,并使顶管机的刀盘超出导轨,然

9.1.4.2顶管机下放至距离导轨50cm时,调整顶管机的吊放位置,并使顶管机的刀盘超出导轨,然 后缓慢放下。

3顶管机在顶进前应进行调试,调试应满足以

联机调试应确保液压、电气、通风、冷却水、排渣系统、润滑系统、机械系统均正常,控制 室显示各数据正常; b) 正、反转动力盘应平稳,电机转动电流无突变: 纠偏系统的动作应反映及时,纠偏动作伸缩量应与操作台的数值一致; d) 刀盘的外径应满足所应用地层的要求:

DB13/T 28152018

尾部不应存在变形,确保与管节插口密封。

9.2.1预留始发和接收洞口的位置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 9.2.2顶管洞口施工所影响范围内的土层应进行预加固处理,始发和接收前应检查加固处理后的土体 强度和渗漏水情况; 9.2.3设置临时封门时,应考虑周围土层变形控制和施工安全等要求。封门应拆除方便,拆除时应减 小对洞门土层的扰动; 9.2.4洞口应设置止水装置,止水装置联结环板应与工作井壁内的预埋件焊接牢固,宜根据水压及地 质条件安装单层或多层橡胶圈止水。

9.3.1顶进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根据土质条件、周围环境控制要求、顶进方法、各项顶进参数和监控数据、顶管机工作性 能等,确定顶进、开挖、出土的作业顺序和调整顶进参数; b) 顶进前应对顶进管道、钢套环、橡胶密封及衬垫材料作检查和验收; ? 钢套环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刃口无疵点,焊接处应平整: d 钢筋混凝土管传力面上应设置环形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保证均匀传力; 管节承插前,应用粘结剂将橡胶圈正确固定在槽内,并涂抹对橡胶无腐蚀作用的润滑剂,承 插时外力应均匀,承插后橡胶圈应不移位、不翻转; 顶进双插口接头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时,应在顶铁及中继间接触面加设木垫圈;顶进 承插式接头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时,应在每根管接头处加设木垫圈

9.3.2管道顶进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采用散开式顶管机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m处,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其他 水源进入顶管的管道; b 散开式顶管接触或切入土层后,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严防正面塌;必要时可辅以降水或 注浆加固等施工措施,以保证土体的稳定。顶管掘进机迎面的超挖量应根据土质条件确定。 在管道下时钟的4点~8点位置不宜超挖,管顶部超挖量不应大于15mm。管前超挖应根据具 体情况确定,并制定安全保护措施。顶进作业时,宜在套管外壁涂润滑剂; C 平衡式顶管应密切监测力盘仓的水土压力变化,通过控制进、排渣量控制水土压力,使其变 动较小,保证开挖面稳定。

9.3.3当采用中继间技术时,应对中继间进行编组控制,从顶管机头向后按次序依次将每段管节向前 推移,当一组中继间伸出时,其它中继间应保持不动,在所有中继间依次完成作业后,主顶工作站完 成该顶进循环的最后顶进作业

9.3.3当采用中继间技术时,应对中继间进行编组控制,从顶管机头向后按次序依次将每段管节向前

9.3.4顶进过程应连续作业,如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顶进,及时处理,并应采取防止顶管机前 方塌方的措施: a)顶管机前方遇到障碍物; b)后背墙变形严重:

顶管机前方遇到障碍物: b) 后背墙变形严重:

顶铁发生扭曲现象; 管位偏差过大且纠偏无效; 顶进力超过管材的允许顶进力; 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 管节接缝、中继间渗漏泥水、泥浆; 地层、邻近建(构)筑物、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变形量超出控制允许值。

DB13/T 28152018

d) 管位偏差过大且纠偏无效; e) 顶进力超过管材的允许顶进力; f) 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 g) 管节接缝、中继间渗漏泥水、泥浆; h) 地层、邻近建(构)筑物、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变形量超出控制允许值。 3.5 管道贯通后,工作井中的管端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a) 进入接收井的顶管机和管端下部应设枕垫; b) 管道两端露在工作井中的长度不宜小于0.5m,且不得有环形焊口; c) 工作井中露出的混凝土管道端部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基础。 3.6顶管穿越铁路、公路或其他设施时,除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外,尚应遵守铁路、公路或其他 没施的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

a)进入接收井的顶管机和管端下部应设枕垫; b) 管道两端露在工作井中的长度不宜小于0.5m,且不得有环形焊口; C 工作井中露出的混凝土管道端部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基础。 3.6顶管穿越铁路、公路或其他设施时,除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外,尚应遵守铁路、公路 施的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

9.4.1顶管时,可采取管节外表面熔蜡、减阻润滑泥浆技术等措施减少顶进阻力和稳定周围二 浆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注浆润滑材料通常由膨润土、水和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添加的添加剂按一定比例组成,不同 的土质,应采用不同的配方; by 采用干净的淡水水源; C 减阻泥浆的粘度根据顶进土层地质条件确定,地层为回填土、淤泥、粉质粘土、细砂、泥岩、 石灰岩时,减阻泥浆的粘度宜为30s~80s,中粗砂、卵砾石宜大于80s。 减阻泥浆其它技术参数可参照表13的要求执行

表13减阻泥浆技术参数

9.4.2注浆控制宜满足以下要求

9.4.2注浆控制宜满足以下要求

理论注浆压力宜比地下水压力大20kPa; 第1~3节保持顶进连续注浆,后续节段可按实际需要采用循环式间断补浆或连续注 主注浆口的实际注浆量,对于粘性土和粉土不应大于理论注浆量的1.5倍~3倍,双 砂地层应大于理论注浆量的3倍以上

a)理论注浆压力宜比地下水压力大20kPa; b)第1~3节保持顶进连续注浆,后续节段可按实际需要采用循环式间断补浆或连续注浆。 c)主注浆口的实际注浆量,对于粘性土和粉土不应大于理论注浆量的1.5倍~3倍,对于中粗 砂地层应大于理论注浆量的3倍以上。 9.4.3钢管预留注浆孔纵向间距宜10m~25m;混凝土管宜取35管节。每组压浆孔在同一横截面上 设2个~4个,管底不宜设注浆孔。注浆管出口处应设泥浆单向阀,出口压力应大于地下水压力。 9.4.4应制定合理的注浆工艺。施工中应对润滑泥浆的粘度、重度、pH值,注浆压力,注浆量进行 检测。

9.4.5穿越高等级公路、铁路和对地表沉降要高的顶管工程,顶管完成后按照设计要求置换滩 泥浆。

DB13/T 28152018

9.5.1顶管施工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b)应建立地面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并应将地面坐标、方位和高程准确传递到地下; c)顶进施工中应针对管道不断运动的特点,合理进行误差分配。

.2竖并联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联系测量工作应包括方向传递、坐标传递及高程传递。应通过竖井将方位、坐标及高程从地 面上的控制点传递到地下导线点和地下水准点,并应以此作为地下控制测量的起始点; 地面坐标及方向传递应用仪器配合,可采用极坐标法,将地面坐标及方向传递到出发并中: 并应采用仪器测出并下三角形边角并应与理论值计算比较后,方可确定顶管设计申心线; C 高程传递应采用检定合格后的钢尺、持重锤,应用两台水准仪在井上下同步观测,并应将高程 管过程中,高程传递应至少进行3次。

9.5.3并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方位测量应以竖井联系测量的井下起始边为支导线的起始边,并应沿顶管设计方向布设控制 中线,每9m应做1个标志点,顶管每顶进100m时,应用陀螺仪定向校核1次中线定向精度 当顶管顶进时,应随时调整钢管周边压浆压力和压浆量; b 高程控制测量应以竖井传递的水准点为基点,每100m应设1个固定水准点,每次停止顶进后 应沿顶管直线往返测量标高:测量精度应满, 国家三等水准测量规范施测要求

9.5.4顶管顶进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Q 顶管姿态测量应包括仰角、滚动角、水平角和高程偏差值: b) 应采用姿态测量仪器进行姿态测量; 在顶管内应按可接受激光束的光靶传感器校正顶进姿态; d)根据顶进姿态测量数据,应及时调整顶管机顶进方向。

9.6顶管施工质量控制

9.6.1顶管质量应符合表14的规定

9.6.2顶管施工发生表14的偏差时,应采取以

实时监测,发生偏差应及时纠偏, 优化顶进的控制参数: b)采用同步注浆和补浆,及时填充管道外壁与土体之间的施工间隙,避免管道外壁土体扰

DB13/T 28152018

节接口端面完好; d)保持开挖量与出土量的平衡:通过控制土压、水压平衡力来控制地面沉降

9.7.1曲线顶管设备应具备曲线调整功能, 9.7.2曲线顶管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焊接钢管不宜用于曲线顶管。 9.7.3曲线顶管宜选用较短的管节。 9.7.4中继间在曲线段或轴线偏差段运行时,应及时调整合力中心,确保中继间转角不扩大 9.7.5曲率半径小的曲线顶管应选用较厚的和弹性模量较小的木垫圈。木垫圈的厚度不宜小于20mm。 9.7.6顶进阻力计算宜采用当地的经验公式确定;无经验公式时,可按相同条件下直线顶管的顶进阻 力进行估算,并考虑曲线段管外壁增加的侧向摩阻力以及顶进作用力轴向传递中的损失影响。

9.7.8曲线顶进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触变泥浆技术措施,并检查验证泥浆套形成情况; b 根据顶进阻力计算中继间的数量和位置;并考虑轴向顶力、轴线调整的需要,缩短第一个中 继间与顶管机以及后续中继间之间的间距; 顶进初始时,应保持一定长度的直线段,然后逐渐过渡到曲线段; 曲线段前儿节管接口处可预理钢板、预设拉杆,以备控制和保持接口张开量;对于软土层或 曲率半径较小的顶管,可在顶管机后续管节的每个接口间隙位置,预设间隙调整器,形成整 体弯曲弧度导向管段; e 采用散开式(人工挖掘)顶管机时,在弯曲轴线内侧可进行超挖;超挖量的大小应考虑弯曲段 的曲率半径、管径、管长度等因素,满足地层变形控制和设计要求,并应经现场试验确定。

a)宜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导线法(自动测量导向系统)进行跟踪、快速测量; b) 顶进时,顶管机位置及姿态测量每米不应少于1次; 每顶入一节管,其水平轴线及高程测量不应少于3次; d)曲线顶管在软土地区施工时,应防止管道向曲线外侧位移失控,需增大测量频率。

9.8.1需要进人作业时,应确保施工人员安全。长度超过150m的顶管应采取通风措施及安装 害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9.8.3通风的空气质量应符合环保要求。

DB13/T 28152018

9.8.5每个人的供气量不应小于30m/h,且通风空气质量应满足环保要求,使用散开式顶管机时供 气量应酌情增加。 9.8.6送风口宜设在距顶管机12m~15m处。 9.8.7顶进地层中存在有害气体时应采用封闭式顶管机并应增大通风量。 9.9供电 9.9.1施工供电应设置双路电源,并能自动切换;动力、照明应分路供电,作业面移动照明应采用低 压供电。 9.9.2管内供电系统应配备防触电、漏电装置。 9.9.3井内与管内照明应采用36V的低压防爆行灯。 9.9.4顶管距离超过800m时,宜采用调压器配电,或将高压电引进管内,增设变压器进行供电。 9.9.5用电机具进场应由电工检测绝缘电阻、检查电器附件是否完好无损,用电设备应按控制保护要 求安装。 9.9.6定期对电气设备、电缆线路进行检查

a)施工范围和内容符合合同规定; b)工程质量符合设计文件及本规范的规定。 10.1.3如果设计对顶管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有规定,宜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验收。若设计无规定,应按 本规程进行验收。 10.1.4验收分为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主控项目,即在管道工程中的对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起决定 性作用的检验项目。一般项目,即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通常为现场实测实量的检验项目。 10.1.5管穿越工程单位、分部、分项工程与检验批宜按照表15进行划分

15顶管穿越工程单位、分部、分项工程与检验

10.2士建工程质量验收

10. 2. 1排桩并

DB13/T 28152018

10.2.1.1排桩并的围护结构、并内结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应按GB50202和GB50141的相关规定执

10.2.1.2主控项目包含:

a)工程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 b)排桩井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结构无滴漏和线流现象; c)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等级、抗渗等级符合设计要求。

2. 1.3一般项目包含

a)结构无明显渗水和水珠现象; b) 顶管顶进工作井的后背墙应坚实、平整;后座与井壁后背墙联系紧密; 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导轨与基座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得在使用中产生位移; d)排桩井施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6的规定。

16排桩并施工允许偏差及检验数量、检验方法

10.2.1.4质量验收记录

.2.1.4质量验收记录

并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附录B中表B.1记录

10. 2. 2 沉并

10.2.2.1主控项目包含:

a)沉井所用钢筋、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拌和水、掺加剂等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 有关产品标准要求。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检验报告。 b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a)沉井所用钢筋、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拌和水、掺加剂等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 有关产品标准要求。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检验报告。 b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DB13/T 28152018

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 c 预留洞设置数量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或检查施工记录。

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 预留洞设置数量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或检查施工记录。 2一般项目包含: 沉井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7的规定。 沉井终沉后,沉井位置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8的规定 封底混凝土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9的规定。

10.2.2.2一般项目包含

a)沉井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7的规定。 b)沉井终沉后,沉井位置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8的规定。 c)封底混凝土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9的规定。

表17沉并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8沉并终沉位置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

表19封底混凝土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

0. 2. 2.3质量验收记录

并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附录B中表B.2记录

10.2.3地下连续墙竖并

10.2.3.1主控项目包含:

所用的钢筋、水泥等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要求。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检验报告。 b)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 竖井中心定位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查看测量放线记录。

DB13/T 28152018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 C 竖井中心定位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定。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查看测量放线记录。 2.3.2一般项目包含: a)导墙施工的允许偏差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0的规定。 b)地下连续墙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1的规定。

2.3.2一般项目包含: a)导墙施工的允许偏差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0的规定。 b)地下连续墙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1的规定。 c)地下连续墙成型后内衬混凝土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2的规定

10.2.3.2一般项目包含

表21地下连续墙混凝士的质量要求、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表22地下连续墙成型后内衬混凝土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

10.2.3.3质量验收记录

地下连续墙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附录B中表B.3记录

10.3顶管工程质量验收

10. 3. 1管道顶进

DB13/I 28152018

10.3.1.1主控项目包含:

a 钢套管、钢筋混凝土管节的强度、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 b) 沉降及隆起监测点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现场观察或检查施工记录。 钢套管、钢筋混凝土管节顶进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设计规定,若设计无要 求, 应符合表23的规定

网套管、钢筋混凝土管节顶进允许偏差、检验数

10.3.1.2一般项目包含

10.3.1.2一般项目包含:

a)管道内应线形平顺、无突变、变形现象;一般缺陷部位应修补密实、表面光洁;管道 无明显渗水和水珠现象; b)管道与工作井出、进洞口的间隙连接牢固,洞口无渗漏水; c)管道内应清洁,无杂物:

0.3.1.3质量验收记录

管道顶进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附录

10. 3. 2顶管隧道防水

10.3.2.1主控项目

质管隧道所用防水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要求。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检验报告

10.3.2.2般项目

顶管隧道防水的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4的规定。

24顶管防水的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

DB21/T 3165-2019 钢筋钢纤维混凝土预制管片技术规程10.3.2.3质量验收记录

管隧道防水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附录B中

DB13/T 28152018

DB13/T 28152018

GB51427-2021 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各种顶管机的地质适用表

表A.1各种顶管机的地质适用表

注2:顶进地层单一时宜选用表中的“首选机型”;在复杂地层顶进时,应根据可能有的地层选择“首选机 “可选机型”; 注3:中风化岩、微风化岩、岩石地层采用散开式顶管法时,需要采用可以钻进破碎岩石的挖掘设备。 注4:f为地基承载力,k为地层渗透系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