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61-2018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

DG/TJ08-61-2018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0.6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678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TJ08-61-2018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

收集了上海地区40个具有墙后地表最大沉降数据的基坑案例, 建立基坑围护结构最大侧移实测值与墙后地表最大沉降实测值 之间的关系如图63所示。地表沉降基本介于0.4~2.0倍的围 护结构最大侧移之间,平均地表最大沉降为0.81倍的围护结构 最大侧移。取平均地表最大沉降为0.8倍的围护结构最天侧移, 则对应于环境保护等级为一、二和三级基坑的墙后地表最大沉降 设计值分别为0.144%H、0.24%H和0.56%H。适当调整后取 环境保护等级为一、二和三级基坑的墙后地表沉降设计控制指标 分别为0.15%H、0.25%H和0.55%H。 需指出的是,这里确定基坑变形控制指标的方法是一个较粗 略的方法,由于环境条件的复杂性、保护要求的多样性,条文中表 17.1.3所给出的基坑变形设计控制指标只可作为基坑工程设计 时的一个初步的变形控制标准。需指出的是,当基坑挖深较小 时,按条文中表17.1.3算出来的变形控制指标可能太小,这时, 可根据周边环境的具其体情况适当放宽变形控制指标。当基坑位 于地铁、隧道等大型地下设施安全保护区范围内,或基坑周围存

地区最大地表沉降与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之间

在有优秀历史建筑、对场地位移有特殊要求的仪器设备时,宜根 据相关管理部门的规定或实际情况确定更为严格的控制标准。 17.1.4当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时,在基坑围护设计阶段 可采取分坑施工、伺服轴力自动补偿系统钢支撑、坑内土体加固、 外设置隔离桩等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组合进行变形控制设计。 分坑施工是指将一个大基坑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基坑进行 施工JC/T 2465-2018 水泥窑用湿法耐火喷射料,每个小基坑的施工速度、支撑的可靠性均能得到保证,每个 基坑的变形也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从而可将整个基坑的变形控制 在较小的范围内。分坑施工可采用分坑顺作和分坑顺逆作两种 方式,应综合考基坑的规模、周边的环境状况等采用合理的分 坑方式。分坑顺逆作结合施工一般是将大基坑分成两个面积具 有可比性的小基坑;由于采用逆作法能有效地控制基坑的变形, 因此通常在环境保护要求更高的一侧采用逆作法,而在环境保护 相对较低的一侧采用顺作法;一般先施工顺作区域,待顺作法区 域基坑开挖完成井完成地下结构施工后,再进行逆作区域的施 工。分坑顺作施工一般是将基坑分成一个较大的基坑和一个或 多个长条形的很小的基坑,并都采用顺作法施工;这种设计一般 用于基坑一侧邻近地铁隧道、地铁车站或历史保护建筑等环境保 护要求非常高的情况,较大的基坑采用顺作法先施工,在其地下

室结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长条形小基坑的开挖:长条形小基坑宽 度一般在20m左右,通常采用伺服轴力动补偿系统钢支撑。上 海地区工程经验表明,采用分坑施工的方法可将基坑变形控制在 较小的范围内。 坑内土体加固通过改良被动区土体,可提高被动区土体的抗 力,从而减小基坑的变形。坑内土体加固平面布置形式有满堂 武、裙边、抽条、墩式加固等:满堂式、抽条式加固一般较适合于环 境保护要求很高、面积不大的基坑:裙边加固一般适合于基坑宽 度较大且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基坑:墩式加固一般较适用于基坑 校宽且环境保护要求一般的情况,其中在基坑的跨中区域及基坑 的阳角位置最为常用:具体采用何种方式需根据基坑的形状、环 镜保护要求等综合确定。 17.1.5基坑工程是支护结构施工、降水以及基坑开挖的系统工 程,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如下三类: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产生 的挤土效应或土体损失引起的相邻地面隆起或沉降:长时间、大 幅度降低地下水可能引起地面沉降,从而引起邻近建(构)筑物及 地下管线的变形及开裂:基坑开挖时产生的不平衡力、软黏土发 生蠕变和坑外水土流失而导致周围土体及围护墙向开挖区发生 则向移动、地面沉降及坑底隆起,从而引起紧邻建(构)筑物及地 下管线的侧移、沉降或倾斜因此除从设计方面采取有关环境 保护措施外,还应从支护结构施工、降水及开挖三个方面分别采 取相关措施保护周围环境。 17.1.6基坑围护结构属地下隐蔽工程,现有的质检手段尚难获 得全面精确的施工质量资料,周围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往往存 全一些不可预计的因素,地层中也可能会有事先很难查清的隐 惠,施工中也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基坑本 身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的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可能存在 的工程隐惠,并对设计和施工进行动态调整,实现信息化施工,达 到对周边环境保护的自的。

17.2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影响的预估

17.2.1由于基坑开挖前建筑物在自重的作用下已经发生了变 形,因此基坑开挖后建筑物对附加变形的承受能力究竞为多少是 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理论上,建筑物的容许变形量为一定量, 开挖前建筑物在自重的作用下既然已经发生沉降,则在基坑开挖 阶段建筑物所能容许的沉降量应该更小。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 建筑物在建造后虽然会在自重作用下发生沉降,但沉降之后建筑 物的构件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会逐渐调整其承载能力,以致其 容许沉降量不会太小,其容许沉降量可能仍然接近于在自重作用 下的容许沉降量。表6是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给出的建筑 物在自重作用下的差异沉降与建筑物损坏程度的关系,可作为确 定建筑物对基坑开挖引起的附加变形的承受能力的参考。表7 是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所列的基础 倾斜充许值,是指建筑物的长期沉降变形,虽然不同于基坑开挖 短期所产生的沉降变形,但从建筑物承受耐力角度考虑,也可供 设计参考。

表6各类建筑物在自重作用下的差异沉降 与建筑物损坏程度的关系

表7各类建筑物的基础倾斜允许值

注:1H为建筑物地面以上高度

斜是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确定由基坑开挖引起的建筑物容许总沉降量更方便于工程 应用,日本建筑学会的《开挖挡土之设计与施工指针》(1988)、台 湾地区的《建筑物基础构造设计规范》(2001)分别提出了位于不 同土层中采用不同基础形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容许总沉

长度)。对于直径为500mm~1500mm的大中型上水,输气钢管,充 许的△也在1/1000或更小。 基坑施工时对应对管线进行跟踪监测,柔性管线和刚性管线 的测点布设相同,通常应沿管线每6m左右布置一量测点。管线 变形测量有间接法和直接法两种,直接法就是将测点直接布置在 管线上,而间接法则是将测点设在靠近管线底的土中。土体沉降 常先于管线沉降而造成管线底面和土体脱空,这时应立即对跟踪 监测数据所反映的超过控制指标的测点用速凝的双液注浆来填 充空隙(经实地观测被注浆的管线底部包裹一层几厘米厚的圆弧 形水泥浆)。为有效采用跟踪注浆法调整管线的差异沉降,设置 间接测点是很必要的,并在间接测点近旁布设跟踪注浆管。注浆 时,按跟踪监测的数据,保证受沉降影响的管道中每相邻三个测 点均满足以下要求,即可保证管线安全。

式中:[R一由刚性管道弯曲抗拉强度及管径计算标出的管道 允许弯曲半径。 17.2.3本条预估墙后地表沉降的方法是建立在大量基坑统计 资料的基础上的经验方法,该方法预测的是地表的沉降,并不考 周围建(构)筑物存在的影响,可以用来间接评估基坑开挖可能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墙后地表的沉降形态。对于板式支护体系,墙后地表沉 降形态与围护墙的变形形态相关,一般可分为三角形和画槽形两 种。当开挖初期即产生较大的围护体变形,而后续开挖变形较小 或继续造成围护墙类似悬臂式的变形时,则墙后地表沉降一般为 三角形形态(图64(a)),且最大沉降发生于紧贴围护墙处。当开 挖初期产生的围护体变形和墙后地表沉降均不大,后续开挖时支 撑的作用使得支撑处围护结构的变形增加不大,而开挖面处的围 护结构变形增加较大,即围护结构发生较大的深层变形,这使得 围护墙顶端与地表交界处的地表沉降不大,地表最大沉降发生于 距围护墙后一定距离处,形成凹槽形沉降形态(图64(b))。上海 地区板式支护基坑一般在初期开挖时引起的围护结构变形较小 后续施工也一般是先支撑后开挖,围护结构变形逐新问深层发 展,因此板式支护基坑的地表沉降形态主要表现为凹槽形。 2墙后地表沉降预估曲线。图65给出了上海地区14个工 程的墙后地表沉降实测数据,其中横坐标为坑外某点距围护墙外 侧的距离与基坑开挖深度的比值,纵坐标为坑外地表某点的沉降 与最大地表沉降的比值。Hsieh和Ou(1998)根据大量的工程案 例提出了预估凹槽形沉降曲线的简化方法,如图65中的折线 EBCD。根据上海地区地表沉降实测的情况,对Hsieh和Ou (1998)提出的预估曲线作了局部调整,即采用图65中的折线 ABCD作为沉降的预估曲线。该沉降预估曲线表明,最大沉降位 于墙后0.5H处;在距离2H范围内的区域是沉降较大的区域,称 为主影响区域;在距基坑2H~4H的范围内沉降较小,称为次影 向区域,在4H处沉降衰减至零。因此,知道了基坑的开挖深度 及最大地表沉降就可给出墙后任点的地表沉降值。 3最大地表沉降。本条规定最大地表沉降可根据最大地表 充降与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之间的关系确定。图63给出了上海地 文最天地表沉降与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之间的统计关系,一般情况 下,可考虑最大地表沉降为围护结构最大侧移的0.8倍。因此, 要确定最大地表沉降尚需确定围护结构的最大侧移m

图65上海地区的瑞后地表沉降统计分析

图66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与基坑开挖深度的关系

围护结构的最大侧移除可按本标准第9.1.6条的计算确定 外,还可根据上海地区大量各类围护结构的变形实测统计规律来

估算,如图66所示。国外的一些学者通过研究给出了围护结构 最大侧移与相关因素的统计关系图表,可以用来预测最大墙体侧 移。例如,Mana(1981)根据软弱至中等坚硬的黏土层中11个基 坑的资料,给出了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与坑底抗隆起分项系数之间 的关系(图67),该图表明,围护结构的最天侧移随看坑底抗隆起 分项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当坑底抗隆起分项系数小于1.4~1.5 左右时,最大侧移与开挖深度的比值将迅速增加。又如Clough (1990)的研究表明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既与支撑系统的刚度(EI) h(其中EI为围护墙的抗弯刚度,为水的重度,h为水平 支撑的竖向平均间距有关,也与坑底抗隆起分项系数有关,并给 出了根据这两个参数来预测软至中等坚硬黏土中围护结构最大 移的图(图68)。这些图表可作为预测围护结构变形时的对比 参考。 地表最大沉降也可采用其他方法预估。例如,统计了上海地区 36个工程案例的地表最大沉降与开挖深度的关系(图69),可根据 开挖深度来预估地表最大沉降。又如,Mana(1981)通过理论计算 给出了地表最大沉降与坑底抗隆起分项系数之间的关系(图70),可 根据坑底抗隆起分项系数来预估地表最大沉降

图67坑底抗隆起分项系数与量大侧移的关系(Mana1981)

页测最大侧移图表(Clo

图69上海地区地表最大沉降与挖深的关系

4墙后地表沉降的其他预估方法。国外一些学者如Peck (1969)根据挪威和奥斯陆等地采用钢板桩等作为围护结构的基 坑墙后地表沉降数据,按地层条件给出了墙后地表沉降的包络线 (图71)。Clough(1990)根据若干工程案例数据的分析给出了不 司地层条件下墙后地表沉降的包络线(图72)。这些图表也可作 为预测地表沉降时的对比参考。 5墙后地表纵向沉降。至于坑外地表纵向(平行于围护墙

抗隆起分项系数与地表最大沉降关系(根据)

图71墙后地表沉降分布(Peck,1969

图72不同地层条件的基坑墙后地表沉降包络线(Clough,1990)

式中:一一纵向沉降曲线影响长度(m); H一一基坑开挖深度(m); h一一基本不产生地表沉降的开挖深度(m)。一般在正常施 工条件下,环境条件容许,h不大于3m; S一基坑分段开挖时,开挖边坡坡度; L一基坑分段开挖时,开挖分段的坑底长度(m); m一坑外地表最大沉降或横向沉降曲线上某点的地表沉降 (m)。 17.2.4基坑与周围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连续介质有限 元方法是模拟基坑开挖问题的有效方法,它能考复杂的因素如 土层的分层情况和土的性质、支撑系统分布及其性质、土层开挖 和支护结构支设的施工过程以及周边建(构筑)物存在的影响等。 随着有限元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和土体本构关系的发展,有限元 法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而为邻近建(构)筑 物的基坑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因此本次修订增加了 有限元分析方法,开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由手有限元法分析 的复杂性使得其易导致不合理的分析结果,因此有限元法分析得 到的结果宜与其他方法(如经验方法)进行相互校核,以确认分析 结果的合理性。 1平面分析与三维分析。对于长条形基坑的长边采用平面

有限元分析一般是合适的,但对于基坑短边的断面,或靠近基坑 角部的断面,围护结构的变形和地表的沉降具有明显的空间效 应,若采用平面有限元法分析这些断面,将会高估围护结构的变 形和地表的沉降。当基坑形状复杂或基坑周边的建(构)筑物本 身也不满足平面应变的条件时,采用平面分析的模型将会使计算 结果的可靠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更全面地掌握基坑本身 的变形及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宜采用考虑土与结构共同 作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 2边界条件及全过程模拟。基坑开挖涉及围护结构施工、土 体开挖、支撑施工等复杂过程,要准确地分析基坑的变形和受力情 况以及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必须合理地模拟基坑的实际施 工工况。因此,在建模时需综合考虑土层的分层情况、周边建(构) 筑物的存在、开挖及支护结构的施工顺序等。一般采用单元的“生” 死”功能来模拟具体施工过程中有关结构构件的施工以及王体的 挖除,并采用分步计算功能来模拟具体的施工工况。 当基坑的围护结构、支撑结构、士层条件、施工工况等对称 时,可考虑利用对称性取模型的一半进行分析,此时对称面上应 采用约束水平位移的边界条件。另一个需考虑的是模型的下边 界和侧向边界需延伸多远的问题。模型的下边界延伸的深度主 要根据地层条件快定,当下部有坚硬的王层时,则可将该主层作 为模型的下边界。由于土的刚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一 般而言,只要下边界不是不合理地靠近基坑的底部,其对计算结 果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下边界采用约束竖向位移或同时约束水 平和竖向位移的边界条件均可。条文中的图17.2.3表明,软土 地层条件下基坑的墙后影响范围可达4倍开挖深度,因此侧向边 界应至少放置在围护墙后4倍的开挖深度之外,侧向边界一般可 采用约束水平位移的边界条件。 3本构模型、计算参数及分析方法。数值分析中的一个关 键问题是要采用合适的土体本构模型。虽然土的本构模型有很

4接触面的设置。基坑工程中,围护体或其他结构与土体存在 作用。围护体与土体的接触面性质对围护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坑 体的沉降和流降影响范围、坑底土体的回弹以及基坑开挖对周围 购)筑物的影响等均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有限元法是在连 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无法有效地 材料间发生相对位移的受力和变形性态。因此,基坑的有限元分 ,为使分析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有必要考虑围护墙与土体的界面 问题,一般可采用接触面单元来处理。 5初始地应力场的模拟。当基坑周边存在已有的结构如隧 地下室、桩基或浅基础时,这些结构的存在会引起初始地应力 为改变。在基坑施工之前,这些已经存在的结构就已经引起了 中加载或卸载过程,因而在对基坑的开挖过程进行分析时, 页考虑这些既有结构对初始地应力场的影响。正确模拟既有 环境对初始地应力场影响,对于分析基坑本身的变形以及分 寸最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6数值分析实例。 1)工程简介。某基坑平面为148m×68m的矩形,基坑面积为 10800m,开挖深度24.0m。基坑西侧为高架道路及地面道 路,地面道路距离基坑约40m,高架桥墩距离基坑约 51,4m高架道路与场地之间存在一条铁路线,铁路轨道中 心线距离基坑约为15m。基坑北侧邻近道路,南侧和东侧 为空地。基坑及周边环境平面如图73所示。 2)基坑围护方案。基坑整体采用作法方案,周边围护体 采用1.2m厚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逆作阶段采用3层 地下结构楼板及另外加设的2道临时混凝土支撑作为 水平支撑,竖向支承体系采用“一柱一桩”的形式,其中 立柱为钢管混凝土柱,采用内填C60高强混凝土的 中550×16钢管:立柱桩采用直径1.0m的钻孔灌注桩。 支护结构剖面如图74所示

图73基坑平面布置图

图74支护结构部面图

图76支护结构整体模型图

有限元分析结果。图77为计算得到的基坑及周围体 竖向位移云图。周边土体最大沉降为41.2mm,基坑对 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约为3倍基坑开挖深度。从图中 可看出,受空间效应影响,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范围与基坑的边长相关,长边方向影响范围要明显大于 短边方向。图78为地下连续墙在开挖至基底工况下的 变形云图,可看出受空间效应影响·连续墙的变形皇现 中间大,角部小的特点:连续墙水平侧移呈顶端和底部 小、中间大的鼓胀形态,最大变形发生在各边中点开挖

图77开挖到基坑底时的土体竖向位移云图

图79为地下连续墙各测斜孔实测侧移和采用有限元方法得 到的计算结果的对比曲线(测斜孔布置见图73),所取点为各边中 点及长边和短边靠近角部的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工况下各测 斜孔的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均能很好地吻合。基坑东西两侧边 长较天,受空间效应影响,地下连续墙变形也相对较天,位于基坑 东侧和西侧中点附近的CX4、CX14测孔的最大实测变形分别为 51.8mm和50.9mm,而靠近角部的CX11测孔最大变形仅为

图78、开挖至基底时围护墙变形云图

79地下连续墙各阶段水平位移计算结果与

图80铁路轨道计算沉降与实测对比

17.3减小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措施

17.3减小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措施

17.3.1基坑开挖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围护体的施工 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根据其影响可天致分成三类:①围护体施 工时土体损失而对邻近环境造成的沉降影响:②围护体施工时对 土体的挤压而对邻近环境造成的隆起影响:③围护体施工时由于 采用泥浆护壁,从而对邻近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条文分别从围护 体的不同型式、施工方法及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进行说明,强调

预先估计、加强检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 17.3.2基坑工程井点降水主要涉及浅层潜水和深层承压水的 油取,对手浅层潜水,原则上采用隔水幕隔断的施处理,隔水 推幕的底标高应根据抗渗流稳定性验算确定,且应进入相对不透 水层,以隔断坑内外之间的水力联系:对于深层的承压水,如不具 备隔断的条件,基坑工程开挖之前建议进行群井抽水试验,评价 降承压水对基坑周围环境影响程度,并根据群井抽水试验成果进 行针对性的降压并设计,如有必要可通过设置回灌井等措施对邻 近保护对象进行保护。 17.3.3同样类型的基坑,采用相同的设计方法和支护结构,由 于土方开挖的方法、顺序不同,围护墙的位移和对环境影响的程 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及时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 挖”,是上海地区近十儿年来大量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实践 经验总结。开挖深度相同的基坑工程,其开挖面积越大,围护墙 的位移也越大,对环境影响也越大。大量监测资料反映,当基坑 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围护墙的位移将以较大的速率持续发展,直 至垫层、底板换撑完成,变形速率才趋小,位移才得以控制。因此 缩短基坑暴露时间,对于控制围护墙位移至关重要。对大面积基 坑工程,采取分区、分块、抽条开挖和分段安装支撑的施工方法 可大大缩短基坑无支撑暴露时间·进而起到控制围护墙位移的 作用。 17.3.5本条是针对被保护对象的加固措施。基坑开挖后,围护 本两侧的土体应力平衡状态发生破坏后势必发生变形,即使大幅 度提高围护体系的结构刚度对变形的控制也比较有限。臂如从 计算分析可知,钻孔灌注桩排桩的直径每增加50mm,位移只减少 约2mm。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对保护对象进行事先加固往往可 取得较为直接的效果。本条列举了几种常用预加固方法: 1基础托换。当基坑旁边有较重要的建筑物,对变形控制 要求很严时,可考虑采用锚杆静压桩等猎施对其基础进行托换

预先估计、加强检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 17.3.2基坑工程井点降水主要涉及浅层潜水和深层承压水的 抽取,对于浅层潜水,原则上采用隔水雌幕隔断的措施处理,隔水 雌幕的底标高应根据抗渗流稳定性验算确定,且应进人相对不透 水层,以隔断坑内外之间的水力联系:对于深层的承压水,如不具 备隔断的条件,基坑工程开挖之前建议进行群井抽水试验,评价 降承压水对基坑周围环境影响程度,并根据群井抽水试验成果进 行针对性的降压并设计,如有必要可通过设置回灌井等措施对邻 近保护对象进行保护

以增强被保护建筑物自身的抵抗附加变形的能力。 2隔断。在基坑与被保护建筑物之间打一些桩进行隔断的 措施,源自大面积地面堆载厂房里,堆载区与柱基之间常采用打 入板桩方法来切断土中应力的叠加影响,从而减少柱基的流降和 倾斜。采用筱板基础并用沉降缝断开的筒仓,常发生对倾,为此, 在两者之间打些板桩进行隔断,曾取得一定效果。水工建筑物中 也有类似的经验做法,认为:当板桩后面存有较密的桩列时,由于 桩列的遮帘作用,板桩所受土压力有一定的减小。《海港码头结 构设计手册》还提供了具体算法。 基坑工程中,利用上述原理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市区 兴业大厦基坑工程周边有密集的、年代久远的保护建筑,与基坑 地下连续墙围护体的距离较近,为控制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期间 以及基坑开挖期间对邻近保护建筑物的影响,地下连续墙施工之 前,在地下连续墙与邻近保护建筑物基础之间设置了一排拱形树 根桩进行隔断,有效地保护了周边的保护建筑。 3暴露管线。当管线离坑太近或穿越施工场地又一时不能 搬迁时,可采用开挖暴露以便监测。需要时,将其悬吊或支起固 定进行保护。 4注浆加固。基坑开挖前在邻近房屋基础下预先作注浆加 固也是常用方法之一。例如某地铁车站施工时,邻近的商业大楼 (新中国成立前建造的老建筑物)发生了沉降。不久,紧邻该大楼 又要开挖深度约7m的基坑,于是在围护桩完成后,基坑开挖前, 采用与垂线成14°倾角的注浆管深入到老大楼基底下,进行注浆 加固(由于地铁开挖后,周围的王体变得很松散,这次加固的实际 注浆量,超出常规好多倍),基坑施工结束后,该商业大楼由基坑 开挖引起的沉降控制在1cm左右。 5跟踪注浆。基坑开挖过程中,当邻近建筑物或管线变形 超过容许值时,对其进行注浆加固,并根据发展情况,不时地调整 注浆位置和注浆量,使保护对象的变形处于控制范围内,确保其

正常使用不受影响。这一方法在地铁中得到大量使用。例如,由 于地铁运行动荷载的作用,位于较软弱黏性土中的隧道常发生沉 降、挠曲,为防正隧道升裂、漏水确保地铁正常运行,地铁公司经 常在深夜,利用地铁停运时间,对隧道底部进行注浆,将挠曲控制 在容许范围内。需指出的是,在注浆期间必须加强监测,严格控 制注浆压力和注浆量,以免引起基坑围护结构以及被保护对象结 构的损坏

18.1.1基坑工程的风险性随开挖深度的增加和环境条件的日 益复杂而增大。由于基坑设计计算理论的半经验半理论、岩土性 质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城市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对监测工作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监测信息可及时掌握基坑支护结构、周边 环境变化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应对异常情况采取猎施,做到信 息化施工,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积累监测资料,验证设计参数, 完善设计理论,提高设计水平。 18.1.2~18.1.3监测方案编制前,委托方应提供支护设计施工 图、监测要求、勘察报告、地形图、管线图、周边已建建(构)筑物情 况(包括建造年代、基础形式和结构类型)等资料。监测单位应重 视现场踏勘、调查工作,充分了解场地及周边环境。当缺少诸如 地下管线、建(构)筑物基础等重要资料时,委托方应进行专项探 测工作。 18.1.4基坑监测对象主要为自身支护结构和基坑周边环境。 基坑工程整体安全与基坑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和场地工程地 质条件等密切相关,所以本次标准修订时在考虑开挖深度(安全 等级)影响外,还根据周边环境条件提出了环境保护等级。在确 定监测项自时,分别与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和环境保护等级相联 系,基坑支护体系的监测项目主要根据安全等级确定,周边环境 监测项目主要根据环境保护等级确定。当然在综合考基坑工 程安全度时,应紧密结合地基土条件,地基土的软硬将直接决定 基坑围护形式、支护结构变形大小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应

有针对性地编制监测方案和选择相应的监测项自。 基坑围护体施工阶段包括坑内立柱桩施工和坑内加固体 施工。 18.1.5城市原水管、污水管等市政管线和防汛墙等均属子城市 生命线工程。对于轨道交通设施、隧道等大型地下设施和城市生 命线工程,均有相应的管理部门,由于保护要求高,监测项目的针 对性较强,应该根据管理部门的要求增加监测项目,提高监测 精度。 根据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发布的《上海轨道交通测量、 监测管理办法》(沪轨指【20142号)规定,轨道交通区间、联络通 道、开挖深度超过4m的基坑,或虽然开挖深度未超过4m但周围 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基坑、区间、联络通道等地铁工程均应实 施工程监测。 1轨道交通基坑工程应参照《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 SZ一08,按环境条件分段划分基坑监测等级,如表12所示。

注,H 为基坑开挖深度

2轨道交通盾构区间监测等级按照工程环境安全等级划 分,如表13所示。

2轨道交通盾构区间监测等级按照工程环境安全等级戈 分,如表13所示

表13轨道交通盾构区间监测等级

3各监测等级的监测要求,如表14所示

表14各监测等级的监测要求

注:特级只针对盾构区间,

4基坑围护体系的监测报警值应根据基坑等级、支护结构 的特点、场地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如无具体的报警值时,可参照 表15确定。

王:·H为基坑开挖深用 载力设计值 2如变化速率连续2d达到报警值的80%,也应作为报警处理

18.1.6自动化监测系统在 中完全不需要或仅需要很

18.1.6自动化监测系统在监测

少的人工干预而自动进行并完成监测工作。自动化监测系统可 由传感器、自动采集单元、计算机、数据传输及信息管理软件等组 成,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浏览、报警等功能。实施自 动化监测的项目,宜配备独立于自动监测仪器的人工测量设备, 确保自动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能获取测值,并定期采用人工测量 设备对自动化系统进行校核,发现异常情况应分析原因,并及时 修复。 18.1.7·随着基坑工程周边环境复杂度增加,在基坑工程施工 (包括支护结构施工和预降水)前就应做好环境初始值的调查和 记录工作,一是便于准确了解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影响,可采取 控制措施;二是当有纠纷时作为损坏(影响)程度的评判依据。 18.1.8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 DG/T08一2001收集了上海地区的基坑工程监测实例,是地区性 经验总结,适用子上海地区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的基坑、市政工 程中排管沟槽、地铁、隧道支护等监测工作。本章未列入的详细 的监测点布置原则和监测方法可参照该规范执行

18.2.118.2.2基坑监测主要是保护围护体自身和周边环境 的安全,因此监测点应真实反映围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监测对象的 内力和变形。蓝测点一般布置在变形、内力变化最大和最重要的 部位,以对其进行有效监控。 不同监测内容尽可能布置在同一断面或附近,可便于监测数 据变化趋势之间相互验证。 监测点布置应满足施工方的要求,不妨碍施工,监测点又得 到有效保护。 有条件时,地下管线应布设直接点,但有时现场条件复杂,制 约条件很多,现场开挖不便,监测人员不得已布置了间接点,但应

加强观察,注意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防止间接点监测数 据的严重失真。 18.2.3监测点布置要考虑监测服务全过程,能方便地测得数 据。同时避免对结构体损环和对施的不利影响,也便手保护监 测点。 18.2.4,基准点和监测点在整个监测期间很容易破坏,这将对监 测工作带来很大的危害,导致监测数据不连续或无法解释,有些 关键监测点遭破坏可能直接威胁到工程的安全,故监测点保护是 监测工作得以实施的基础,应高度重视。监测单位要做好与施工 单位的沟通工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基准点和监测点予以 保护

测工作带来很大的危害,导致监测数据不连续或无法解释,有 关键监测点遭破坏可能直接威胁到工程的安全,故监测点保护 监测工作得以实施的基础,应高度重视。监测单位要做好与施 单位的沟通工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基准点和监测点予 保护

18.3.1监测方法的选择以数据的有效和准确为原则,应结合地 方经验和工程特点,多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方法。 18.3.2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设备 固定观测人员,目的是尽可能减少系统误差影响,保障监测精度。 18.3.3巡视检查就是利用肉眼观察基坑周围地面及建(构)筑 物沉降、裂缝等变化情况,了解施工工况、坑边荷载变化、支护体 系防渗性能以及支护结构施工质量等,帮助分析判断监测数据 及时避免或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巡视检查在监测工作中的重 要性越来越突出,当工程事故发生前,总有许多征兆出现,监测人 员要细心观察,善于判断。 18.3.4变形监测应保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尤其在市区繁华地 段,场地周边车辆、人员、工程活动多,应寻找或设置稳定的基准 点,并通过定期联测,检验其有效性。 18.3.5监测仪器要定期检定,保证测量仪器的有效,也是历次 工程安全质量检香的重点。对于监测元件的选择,要考虑量程和

测量精度之间的关系,量程大了,测量精度会下降,应合理比选。 对于监测持续时间较长的工程一般不采用电阻应变式测头。

测量精度之间的关系,量程天了,测量精度会下降,应合理比选。

DB22/T 5021-2019 Ⅱ型耐热聚乙烯(PE-RTⅡ)供热管道工程技术标准18.4监测频率及报警值

18.4监测频率及报警值

18.4监测频率及报警值

18.4.1~18.4.2基坑监测一般时间较长,不同阶段、不同项目 的监测频率不是一成不变的,为能准确合理反映支护结构、周边 环境的动态变化,可根据工程实际施工状况和监测数据变化趋势 调整监测频率。一股地下结构施工完成后可结束监测工作。但 当工程需要或监测对象尚未稳定时,应另行委托延长监测周期, 直至满足特定工程要求或监测对象稳定要求。 18.4.3:基坑监测报警值应根据监测对象的承受能力确定,由累 计变化值和变化速率两方面控制。支护体系监测项目的报警值 是由支护结构设计单位确定的,周边环境(包括道路、管线、轨道 交通设施、隧道、城市生命线程、优秀历史建筑等)蓝测项自的 报警值是根据监测对象主管部门要求确定的。当上述要求不明 确时可以采用本标准表格提供的报警值。监测单位是获得而不 是确定报警值。 本标准表格提供的报警值是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得到的,带有 定普遍性。根据本标准划分的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与开挖深度 相美)和环境保护等级(与周边环境复杂程度有美),支护体系蓝 测项目的报警值与基坑工程安全等级有关,周边环境监测项目的 报警值与环境保护等级有关。有些监测项目与两者都相关,如支 挡结构的变形决定对环境的影响,所以支挡结构的变形报警值既 受安全等级控制,也受环境保护等级控制,按严格控制原则取 小值。 内力报警值可取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值的80%。对于轨道交 通设施、隧道、城市生命线工程、优秀历史建筑、有特殊使用要求 的仪器设备厂房、市政管线等,由于变形控制指标由相关管理部

CECS 462-2017-T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18.5监测资料及成果文件编制

18.5.1对于重大工程,可根据工程进度和设计施工要求在适当 的时间节点提供监测中间报告(阶段报告),具体时间节点包括: 预降水后基坑开挖前、每道支撑完成浇筑后、基坑开挖到底完成 底板浇筑等。 18.5.2监测报表应有相应施工工况记录,因为监测对象的变形 和内力的发展与基坑施工开挖顺序和施工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便于后期监测数据的处理、应用和工程的分析预测。 18.5.3观测数据异常,有可能是内力、变形发生急剧变化,也有 可能是人为测量错误,通过复测可以排除人为错误,及时速报,寻 找原因。

方、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促使工程参与各方立即采取 抢险措施,切忌拖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