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24-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DB13(J)/T 8324-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24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729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324-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6.2.4当检测区域为独立新风口时,检测该区域的所有新风口风 量,该区域新风量为所有新风口风量之和。 6.2.5当检测区域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时,应检测该区域所有送 风口风量,同时测试覆盖该区域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总风量和新风 量,并计算新风量和总风量比值。检测区域新风量按式(6.2.5) 计算:

L, = ZL, ×r

检测区域新风量; 检测区域第i个送风口风量; 则区域所属全空气空调系统新风量与总风量比 值。

6.2.6检测区域人均新风量为检测区域新风量与该区域人员设计 数量的比值。

1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新风量不应小于30(m3/h)。公共 建筑的新风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设计规范》GB50376及设计文件的规定。 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标准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DB34/T 1974-2013 在役索道驱动轮轴超声波检测规程,否 则应判为不合格。

6.3二氧化碳浓度检测

6.3.1建筑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测试应在人员正常使用及暖通空调 系统正常运行24h后进行。

5.3.1建筑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测试应在人员正常使用及暖通空调 系统正常运行24h后进行。 5.3.2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应采用二氧化碳浓度测试仪。测试 时布点方式及计数规则可按照本标准6.1节温度、相对湿度检测

时布点方式及计数规则可按照本标准6.1节温度、相对湿度检测

6.4细颗粒物PM2.5浓度检测

6.4细颗粒物PM2.5浓度检测

6.4.1室内PM2.5含量应在暖通空调系统正常运行24h后进行, 且检测点处的环境平均风速宜小于1m/s。 6.4.2室内PM2.5浓度检测方法应按照《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 置》GB/T34012的相关规定执行。 6.4.3对于建筑中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室内PM25浓度24小时 平均值宜不超过35.0ug/m3。

6.5.1室内噪声检测应在室内末端设备止常运行工况下,以及背 景噪声在末端空调关闭后,应选择对室内噪声较不利的时间进行 6.5.2室内噪声检测应满足现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附录A的相关规定,采用积分声级计法进行检测。 6.5.3室内噪声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木 6.5.2室内噪声检测应满足现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附录A的相关规定,采用积分声级计法进行检测。 6.5.3室内噪声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的室内噪声昼间不应大于40dB(A),夜间不应大 于30dB(A)。酒店类建筑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要求; 其他建筑类型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规定 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标准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 则应判为不合格

1在进行交换效率的测试之前应先完成新风量、排风量的测 试; 2应在热回收新风机组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回风进口布 置温湿度测点,温湿度测试应采用具有自动记录功能的温湿度测 试仪表。 3应在热回收新风机组稳定运行30min后开始交换效率的 测试,各个位置处的温湿度测试频次不应低于1次/min,测试时 旬不少于30min,且应完成至少30次测量。 4测试时新风进口、回风进口的空气温差不应小于8℃。 7.0.7热回收新风机组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按式(7.0.7)计算

热回收新风机组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

热回收新风机组的输入功率,W: 热回收新风机组的新风量,m3/h。

Nwd、Nsi、Nh toA、 dos、 ds、 dRs hoA、hs、hRA

分别为机组的显热、湿量、全热交 换效率,%; 分别为新风进口、送风出口、回风 进口的干球温度,℃; 分别为新风进口、送风出口、回风 进口的含湿量,g/(kg·干); 分别为新风进口、送风出口、回风 进口的烩值,kJ/kg。

7.0.9热回收新风机组的性能测试结果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其 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显热回收机组的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设计要求; 2全热回收机组的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设计要求; 3居住建筑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0.45W/(m3/h),公共 建筑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满足现行河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OB13(J)81的相关要求。 4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或第2款,且符合第3款的规 定时,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

A.0.1检测仪器仪表性能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附录A检测仪器仪表性能要求

表A.0.1检测仪器仪表性能要求

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流程

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流程应符合图B.0.1的规定。

图 B.0.1 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流程

附录C被动区气密性(鼓风门法)检测

N50+=L50+ Nso'=Ls0 /v

N=(N50++N50)/2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司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应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本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标准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DB13(J)/T8324 2019,经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9月9日以第52号公 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有关条文 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 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 日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 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条文规定的参考

1 总则 32 2 术语和符号, .33 2.1 术语. ...33 3 基本规定, .34 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36 4.1 一般规定. .36 4.2 保温性能检测方法 .36 4.3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检测方法. .37 4.4 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方法 .37 6 室内环境检测 42 6.1 温度、相对湿度检测. .42 6.2 新风量检测, . 43 6.3 二氧化碳浓度检测.. .44 6.4 细颗粒物PM2.5浓度检测. .45 6.5噪声检测 .46 7 热回收新风机组检测 48

1.0.1近年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国际上快速发展的能效 高且居住舒适的建筑,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重要途 径。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对实施能源资源消费革命发展战 略,推进城乡发展从粗放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对实现新型城镇 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领域的检测技术还处于研究阶 段,标准制定存在空白。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能够为实现建筑超低能耗做出贡献,这些 都需要通过检测来进行印证。同时,随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 价工作的开展,在对此类建筑进行评价时,可能会出现缺之充分 的数据资料支持评价结果的现象。因此必须进行被动式超低能耗 建筑检测才能获得相关必要的数据,由此来支撑相应的评价结果 司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成后,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的前提 下,是否达到相关的设计参数和用能指标,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 筑的发展至关重要。 1.0.2既有建筑改造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工程的检测可参照本 规程执行,包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1.0.3建筑热工性能和能耗指标仅仅是建筑产品众多质量特征的 个方面,因此,在按本标准进行节能检测时,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3建筑热工性能和能耗指标仅仅是建筑产品众多质

一个方面,因此,在按本标准进行节能检测时,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0.2 建筑的气密性关系到室内热湿环境质量、空气品质、隔声 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重 要技术指标

3.0.1因为节能检测主要是现场检测和理论计算,所以它有两个 持点:其一是每个工程均有其特殊性,现场条件各不相同,因而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二是节能检测涉及建筑热工、采暖空调、 检测技术、误差理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不是简单地丈量尺 寸,见证有无,操作仪表,抄表记数,所以,要求现场检测人员 具有一定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标准从技术的角 度对从事节能检测的人员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当然,检测机构 也应该具有相应的检测资质要求,否则,便会出现检测市场鱼目 混珠的局面,使建筑节能检测工作陷入一片混乱无序之中。基于 上述理由,本标准作了上述规定,

上述理由,本标准作了上述规定。 3.0.2本条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进行节能检测中所应遵循的原

3.0.2本条对被动式超低能耗

3.0.3本条主要规定了六方面的文件。第1款设计文件包括但不 限于:设计评价文件、施工图审查合格书、施工图纸及相关变更 文件(设计评价后发生影响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指标性能变化的应 提交设计变更审查通过文件);第2款涉及工程工图纸和技术 文件。只有研读了工程竣工图纸和文件才能对工程有一个全面的 了解,也才能着手下一步节能检测的方案设计工作:第3、4款是 为了控制住用于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材料、设备的质量。检测报告 应包括以下内容:门窗传热系数、气密性等级,玻璃的可见光透 射比、遮阳系数,保温材料的密度、导热系数和强度等参数的报 告,活动式可调外遮阳的检测报告;第5款《施工组织方案》应 包括但不限于:外墙、屋面及地面工程,门窗工程,供暖空调和 通风系统及设备,给排水系统及设备安装,建筑能耗与环境监测 系统,电气工程,室内外装饰、装修等施工组织内容,以及针对 热桥控制和气密性保障等关键环节制定的专项施工方案;第6款 是为了防止与节能有关的隐蔽工程出现施工质量问题。 3.0.4节能检测涉及检测数据,而数据文关联到仪器仪表的不确 定度,不确定度的确定有待于仪器设备的标定或校准,只有这样, 节能检测中所得到的数据的不确定度才能溯源,否则,检测所得 到的数据将是毫无意义的。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证书有两种,即 签定证书和校准证书。本标准附录A的有关仪器仪表的性能要求 的规定是最低要求,不能突破,

4.1.1本条文明确规定了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的范围和 内容。具体包括:外墙、屋面的传热系数、屋面和东西墙体的隔 热性能、热工缺陷等检测。通常,严寒、寒冷地区除重点检测外 墙、屋面的传热系数外,还应检测其热工缺陷及热桥部位内表面 温度。

4.2保温性能检测方法

4.2.2对于隐框、全玻等类型玻璃幕墙及隐框采光顶,其构造无 金属构件暴露在面板外表面。因此,可以按照热流计法进行检测 计算时应采用日落后1h至次日日出前1h的检测数据处理得到受 检部位的传热系数。 4.2.3热流计法适用于垂直于热流方向的准均匀材料组成、各向 异性方向的尺寸与平行于热流计的壁面相比很小的构件测试。对 其他类型的构件,则采用热箱法测传热系数。热箱法的特点是测

4.2.2对于隐框、全玻等类型玻璃幕墙及隐框采光顶,

4.2.2对于隐框、全坡等类型坡璃幕墙及隐框采光顶,其构造无 金属构件暴露在面板外表面。因此,可以按照热流计法进行检测 计算时应采用日落后1h至次日日出前1h的检测数据处理得到受 检部位的传热系数。

计算时应采用日落后1h至次日日出前1h的检测数据处理得到受 检部位的传热系数。 4.2.3热流计法适用于垂直于热流方向的准均匀材料组成、各向 异性方向的尺寸与平行于热流计的壁面相比很小的构件测试。对 其他类型的构件,则采用热箱法测传热系数。热箱法的特点是测 量结果为代表“面”的数据,所以适合测试均质材料墙体及空心 砌块等非均匀构造墙体,不适用于具有上下连通的通孔构造的空 心砌块墙体。 传热系数现场测试方法选用条件宜符合表4.2.3的要求

表4.2.3传热系数现场测试方法选用

4.3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检测方法

4.3.1热电偶反应灵敏、成本低、易制作和适用性强,在表面温 度的测量中应用最广,本标准优先推荐使用热电偶

透光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方法

4.4.1、4.4.2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是影响建筑物节能效果和 热舒适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主要分围 护结构外表面和内表面热工缺陷。通过热工缺陷的检测,剔除存 在严重热工缺陷的建筑,以减小节能检测的工作量。由于采用红 外热像仪进行热工缺陷的检测,具有纵览全局的效果,所以,在 对建筑物围护结构进行深入检测之前,宜优先进行热工缺陷的检 测。

4.4.4红外检测结果准确与否,与发射率的选择、建筑

时间可适当加长。检测期间温度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同一对 象检测结束时的图像与开始的图像的分析来检查,如果变化在 1℃~2℃以内,那么就可以认为测试满足要求。 4.4.6用红外热像仪对围护结构进行检测时,为了消除发射率设 置误差,需要对实际发射率进行现场测定。测定发射率的方法很 多,现场诊断过程中主要采用涂料法和接触温度法。本标准推荐 采用接触温度法,即采用表面式温度计在所检测的围护结构表面 上测出参照温度,依此温度来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发射率。在实际 检测中,也可以采用涂料法。在热谱图分析时,通过软件调整发 射率,使红外热像仪的测定结果等于参照温度。为了便于检查数 据,防止数据处理出现错误,本标准要求在红外热谱图上应标明 参照温度的位置,并随热谱图一起提供参照温度的数据。红外检 测时,临近物体对被测围护结构产生显著影响的情况有两种, 种是被测围护结构表面的粗糙度很低,它的发射率也很低,而反 射率高:另一种情况是临近物体相对于被测围护结构表面的温差 很大(如散热器或空调设备)。这两种情况都会在被测的围护结 构表面上产生一个较强的发射辐射能量。从不同方位拍摄的目的 是为了消除邻近辐射体的影响。遇有被测围护结构表面的粗糙度 很低及临近物体相对于被测的围护结构表面的温差很大时,要注 意选择仪器的测试位置和角度,必要时,采取遮挡措施或者关闭 室内辐射源。 外

4.4.7在本标准中,将所检围护结构热工缺陷以外的面

体区域。围护结构外表面缺陷在本标准中,是采用主体区域平均 温度与缺陷区域平均温度之差来判定的,其原因在于,外表面红 外检测受到气候因素及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要消除这些因素的影

响,往往给检测带来很多限制,影响检测的效率。如果不采用温 度,而采用温差来作为评价的依据,则可以消除气候因素及环境 因素的影响。另外,围护结构外表面缺陷主要是相对主体区域而 言的,采用红外热像仪,主体区域平均温度很容易确定,因此采 用主体区域平均温度作为比较的基础,而将与主体区域平均温度 (Ti)的温度差≥1℃的点所组成的区域定义为缺陷区域。 尽管△T可以反映缺陷的严重程度,但并不能说明由此缺陷造 成的危害大小。相对面积反映了缺陷的影响区域。A1是指受检 部位所在房间外墙面(不包括门窗)或者屋面主体区域的面积。 房间的高度从本层地面算到上层的地面(无地下室的建筑底层从 室内地面底层算起,有地下室的建筑从本层地面算起),最顶层 房间高度,从最顶层地面算到平屋顶的外表面,有顶的斜屋面 算到闷顶内保温层表面,无闷顶的斜屋面算到屋面的外表面。房 旬的平面尺寸,按照建筑的外廓尺寸计算,两相邻房间以内墙外 边线计算,这样计算,可以使得每一个房间包括两个构造柱(如 果有的话)。平屋面积按照房间外廓尺寸计算,两相邻房间以 内墙外边线计算:斜屋顶按照建筑物外墙以内的实际面积计算。 A2ij是指受检部位所在外墙面(不包括门窗)或者屋面上所有缺 陷区域的面积。 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工缺陷检测是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的最 后一个环节,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工缺陷检测是在室内进行,采用 能耗增加比作为热工缺陷检测的判据,有利于消除气候及环境条 件的影响,提高检测精度。

4.4.9尽管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工缺陷部位所占面积较小,但对

5%;为了防止单块缺陷面积过大对用户舒适性造成影响,与外表 面一样,取单块缺陷面积0.3m2作为限值。 4.4.10热像图中所显示的异常通常代表了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 缺陷。但围护结构的构造差异、结构中设置的由通风空气层或理 设在围护结构中的热水(冷水)管道、热源等都会影响热像图。 已知围护结构的预期温度分布,有利于建筑热工缺陷的判断。预 期温度分布可通过所检测的建筑围护结构和设备的相关图纸及其 他结构文献,通过计算、经验、实验室试验、现场测试获得,也 可以通过无缺陷的建筑围护热像图来获得

6.1温度、相对湿度检测

6.1.1室内温度检测主要应用在如下两类情况:其一,被动式超 低能耗建筑要求室内环境应全年处于舒适状态。其二,在围护结 构非透明部分内表面温差和隔热性能检测、冷热源系统检测等其 它检测过程中,都要求对室内温度进行检测,在这种情况下检测 时间应和这些物理量的检测起正时间一致。 6.1.4本标准规定,对于居住建筑,受检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 于30m2时应设置两个测点。因为不论对于散热器采暖还是地板辐 射采暖而言,随着室内面积的增大,室内出现区域温差是正常的 比外,在现有新建的住宅建筑中,有的起居室建筑面积在30m2~ 50m?,所以,为了增强室内平均温度的代表性,应设置两个测点 6.1.5对于公共建筑,通常在测点布置时,室内面积若不足16m2 在室内活动区域中央布测点1个:16m2及以上且不足30m2测2 点时,将检测区域对角线三等分,其二个等分点作为测点;30m 及以上目不足60m2测3点时,将室内对角线四等分,其三个等分 点作为测点;60m2及以上且不足100m2测5点时,在二对角线上 戎梅花布点;100m²及以上时,每增加20m2~30m²增加1~2个 测点,均匀布置。 6.1.6本条规定了温度测头布置的区域。这里主要强调了三点, 其一,测点应布置在室内活动区域内。其二,距地面或楼面的距 离应为700mm~1800mm。因为在室内有人居住的情况下,室内 测点的布置常堂要受到诸如室内装饰风格、家具式样、居住者习

惯和素养等因素的制约,理想的测点位置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所以,从可操作性出发,本标准提出700mm的下限规定值,700mm 这个数据是根据室内主要家具的高度确定的,1800mm是按照人 的一般身高来确定的。所以,在室内活动区域内距地面700mm~ 1800mm范围内布置测点对室内温度的检测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 具有可操作性。其三,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 列如,温度传感器不能放在易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不能靠近 照明灯管、灯泡、散热器、采暖立管等处,为避免阳光的照射, 应加装防护罩

6.2.2本条规定了新风量检测的抽检数量。

对风口风量的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做了详细规定,新风量检测应 满足标准的相关规定

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附录E.2的规定。全 空气空调系统的总风量和新风量应采用风管风量法进行检测,并 应满足《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附录E.1 的规定。全空气系统室内送风来自于新风与室内回风的混合,无 法在送风口直接测量出新风量,故需要分别测量空调系统的总风 量和新风量,通过新风量在总风量中的占比与送风口风量两项结 果,计算新风量。 6.2.6室内新风量判定指标是人均新风量。建筑实际运行时,室

6.2.6室内新风量判定指标是人均新风量。建筑实际运

6.3二氧化碳浓度检测

6.3.1本条规定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检测的 基本条件。 6.3.2现行标准对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实验室检测方法做出规

定,但目前还没有出台室内二氧化碳的现场检测方法。故测试仪 器应采用二氧化碳浓度测试仪,类比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布点方 式及计数规则进行检测,

6.3.3本条参照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

6.4.1本条规定了超低能耗建筑室内PM2.5浓度检测的基本 6.4.2 《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GB/T34012附录B规定 内PM2.5浓度检测的检测仪器、要求、方法及步骤,室内 浓度检测应满足标准相关规定。

浓度检测应满足标准相关规定。 6.4.3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 径小于等于2.5um的颗粒物。越小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越大。 直径10um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而直径2um以下的细 颗粒物可深入到支气管和肺泡,其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会直接影 响肺的通气功能,诱发人体疾病,威胁人体健康。因此,随着人 门对细颗粒物PM2.5影响人体健康认识的逐渐深入,室内细颗粒 物PM2.5浓度已成为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于室内PM2.5浓度分布受室外环境影响较大,非单纯设计、 施工及节能运行措施能达到对室内PM2.5浓度的绝对控制,故室 内PM2.5浓度检测应作为运行评价的必要检测项目,但其检测结

JC/T 2341-2015 膨胀蛭石防火板果不能成为判定建筑是否达到超低能耗的依据。本标准中给出的 判定指标仅作分析参考使用。

6.5.1根据房间的使用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分为查间标 准,夜间标准及单一全天标准。因此,为检验室内噪声级是否符 合标准规定,对于室内允许噪声级分为昼间标准,夜间标准的房 间,例如住宅中的卧室、旅馆的客房、医院的病房等,室内噪声 级的测量分别在昼间,夜间两个时段内进行:对于室内允许噪声 级为单一全天标准的房间,例如教室、办公室、诊室等,室内噪 声级的测量在房间的使用时段进行。 测量应选择在对室内噪声较不利的时间进行,测量应在影响 较严重的噪声源发声时进行。例如:临街建筑,一般情况下,道 路交通噪声是影响室内噪声级的主要噪声,测量应在昼间、夜间、 交通繁忙、车流量较大的时段内进行;当影响较严重的噪声是飞 机飞行噪声时,测量应在飞机经过架次较多的时段内进行。当建 筑物内部的服务设备是影响较严重的噪声源时,例如电梯水泵等 则量应在这些设备运行时进行。 田

6.5.2《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附录A对室内噪

6.5.2《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附录A对室内噪声检 则仪器及检测方法做了详细规定,室内噪声检测应满足标准相关 规定,

T/CBDA 18-2018 建筑装饰装修室内吊顶支撑系统技术规程节能设计标准》DB13(J)/T273和《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DB13(J)/T263。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按照区域的

使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将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五种类型 其中要求最高的为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昼间等效声 级限值为50dB(A),夜间等效声级限值为40dB(A)。现行国 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对高要求住宅的臣 室、起居室(厅)内允许的噪声级为卧室昼间充许噪声级为40dB (A),夜间允许噪声级为30dB(A)。室内噪声不仅和建筑所 处的声功能区、周边噪声源的情况有关,而且和建筑物本身的隔 声设计密切相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高性能的建筑部品: 应具有较好的隔声能力。根据国内外的标准和现有隔声技术情况 确定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室内声环境。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室内自身的声源和来 自室外的噪声,室内噪声源一般为通风空调设备、电器设备等; 室外噪声源则包括来自建筑外部的噪声(如周边交通噪声、社会 生活噪声、工业噪声等),设计过程中应计算外墙、楼板、分户 墙、门窗的隔声性能验证建筑室内的声环境是否满足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