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188-2018《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结构技术规程》(2018征求意见稿)

CECS188-2018《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结构技术规程》(2018征求意见稿)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49.8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836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ECS188-2018《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结构技术规程》(2018征求意见稿)

式中:N一与剪力设计值V对应的轴压力设计值,N大于0.2fcobwhw时取0.2fcobwhw; A一剪力墙截面面积; Aw一T形、I形钢管混凝土剪力墙腹板截面面积,对矩形截面剪力墙,取为A; 元1、12一—计算截面的剪跨比,11=/2,21小于1.5时取入1=1.5,11大于2.2时取元1=2.2,元2 小于0.5时取元2=0.5,12大于2时取元2=2。 【说明】剪跨比大于1.0的偏心受压钢管混凝土剪力墙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在 冈筋混凝土剪力墙公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钢管的受剪承载力。 .0.9墙肢两端带叠合柱的偏心受压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 利规定: 1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式中:β一墙端叠合柱对剪力墙的约束系数,可取1.2。 【说明】考虑端柱对墙体的约束作用,混凝土部分的受剪承载力比无端柱时提高20%。 5.0.10剪跨比不大于1.0的偏心受拉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EAo 元 Z(E.Au + E, A) + EA

3 2地震设计状况

DB11T 1177-2015 盆栽观赏蕨栽培技术规程 3 2地震设计状况

式中:N一剪力墙轴向拉力设计值; Aco一钢管外混凝土面积; Jfo、Jfi一分别为钢管外、钢管内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入一计算截面的剪跨比,0.3≤元≤1,2小于0.3时取2=0.3。 【说明】根据试验研究结果,提出剪跨比不大于1.0的偏心受拉钢管混凝土剪力墙 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0.11剪跨比大于1.0的偏心受拉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 现定:

1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上式右端的计算值小于f 台 82 台 82 2地震设计状况

台 8元 台 82 2地震设计状况

f,A) RE 8元

式中:N一钢管混凝土剪力墙轴向拉力设计值; 元1、22一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可按本规程第5.0.8条的规定确定。 【说明】剪跨比大于1.0的偏心受拉钢管混凝土剪力墙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在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公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钢管的受剪承载力

5.0.12钢管混凝土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规

【说明】规定了边缘构件内钢管最小含管率。墙中钢管两侧配置拉筋,与水平钢筋 起对钢管周围的混凝土形成约束,避免钢管周围的混凝土过早压坏,以发挥钢管对混 凝土的约束作用。钢管壁外表面焊接钢筋环,目的是增加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 使钢管混凝土与管外混凝土共同工作。当采用本规程第5.0.2条的1验算钢管混凝土 剪力墙的受剪截面时,尚应在钢管之间配置箍筋和/或拉筋,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 0.6%

5.0.13剪力墙的端柱为叠合柱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端柱截面边长不应小于2倍墙厚; 2端柱钢管配置应符合叠合柱的要求,端柱配筋构造应满足与剪力墙相同抗震 等级的叠合柱的要求: 3剪力墙的水平分布钢筋应错固于端柱内(图5.0.13)

图5.0.13端柱为叠合柱时的构造示意

5.0.14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特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35%, 其他部位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30%,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300mm

2一、二、三级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5%,四级剪 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 3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 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4对与室外直接接触,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剪力墙温度应力较高的部位,竖向和 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5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且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6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不应少于双排配筋,双排及多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 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说明】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的规定相同。 5.0.15钢管混凝土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5.0.15规定的 限值。该轴压比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nw一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 N一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的轴压力设计值 fco、fei一分别为管外、管内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a一钢管钢材抗压屈服强度设计值: Aai、Aci,i一分别为单根钢管的截面面积和单根钢管内混凝土 Ac—钢管外混凝土截面面积。

nw=N/A+Z(feAu+f.A,)]

钢管混凝土剪力墙轴压比

【说明】仅边缘构件配置钢管的钢管混凝土剪力墙拟静力试验表明:轴压比(按钢管 内外混凝土强度分别计算,不考虑钢管的影响)为0.55、含管率为2.25%的试件,其 极限位移角为1/55,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的1.22倍;轴压比为0.73、含管率为4.49% 的试件,其极限位移角为1/62,为轴压比0.7、含管率2.25%试件的1.26倍;有端柱、 轴压比为0.77、含管率为1.5%的试件,其极限位移角达1/40,大于矩形截面钢管混凝

土剪力墙试件。可见,高轴压比钢管混凝疑主剪力墙具其有良好的弹塑性变形能力,端柱 配置钢管的剪力墙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大于矩形截面钢管混凝土剪力墙。因此,钢管混 凝土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可高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计算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的轴压比 时,考虑钢管的作用,不考虑钢管对管内混凝土的约束作用。 5.0.16钢管混凝土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 柱、端柱和翼墙,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l、配箍特征值v、竖向钢筋最小配筋量及 最小直径、箍筋或拉筋沿竖向最大间距宜符合表5.0.16(图5.0.16)的规定。约束边缘 构件的箍筋体积配箍率可按本规程式(4.2.12)计算,计算体积配箍率时,可适当计 入满足构造要求且在墙端有可靠锚固的水平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且可扣除钢管混凝 土的体积,扣除的体积不应大于外围箍筋中心线所围混凝土体积的25%。

表5.0.16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及配筋要求

2l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最小长度,不应小于墙厚和400mm;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加 300mm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n 3元为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图5.0.16中非阴影部分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可为2/2; 4hw为墙肢长度; 5nw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轴压比,可按本规程式(5.0.15)计算; 5Ac为图5.0.16所示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 7及竖向钢筋最小配筋量括号内数值适用于特一级钢管混凝土剪力墙,

2le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最小长度,不应小于墙厚和400mm;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加 300mm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r 3元为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图5.0.16中非阴影部分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可为2/2; 4hw为墙肢长度; 5nw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轴压比,可按本规程式(5.0.15)计算; 6Ac为图5.0.16所示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 7入及竖向钢筋最小配筋量括号内数值适用于特一级钢管混凝土剪力墙,

图5.0.16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

5.0.17当钢筋混凝土连梁纵筋受墙肢端部钢管阻挡、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墙内设 置连梁纵筋锚固筋、将连梁纵筋固定于锚固筋的做法,如图5.0.17所示。当锚固筋和 纵筋的强度等级相同时,锚固筋总面积不应小于纵筋总面积的0.6倍;锚固长度laE由 平直段起算,且不应小于600mm

图5.0.17钢筋混凝土连梁纵筋锚固构造图

6连接设计6.1梁柱连接6.1.1梁柱连接节点应传力明确,构造简单,整体性好,安全可靠和施工方便。框架梁与叠合柱的连接宜为刚性连接。【说明】规定了梁柱连接节点的基本要求6.1.2钢筋混凝土梁与叠合柱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尽量减少梁的纵向钢筋根数,可采用并筋方式布置梁的纵向钢筋;2梁的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大于叠合柱截面高度的1/20;3梁的部分上部纵向钢筋布置在楼板内时,可按本规程第4.1.9条的规定执行;4梁纵向钢筋的连接接头不宜设置在节点核心区内。6.1.3钢筋混凝土梁与叠合柱可采用穿筋连接、变宽度梁连接或带外伸钢板的外加强环连接。【说明】本规程规定了3种钢筋混凝土梁与叠合柱的刚性连接方式,也可采用其他经试验研究验证的可行的连接方式。6.1.4钢筋混凝土梁的纵向钢筋单筋穿过钢管或并筋穿过钢管与叠合柱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的纵筋单筋穿过钢管时,钢管壁上可开圆形穿筋孔,其直径不宜小于d+13mm,d为梁纵筋直径。2梁的纵筋并筋穿过钢管时,钢管壁上可开椭圆形穿筋孔,孔的大小应考虑施工时梁的纵筋能顺利穿过。3穿筋孔的环向净距不应小于孔的长径,钢管壁开孔的截面损失率不宜大于30%,超过时应采用内衬管段或外套管段与钢管壁紧贴焊接,管段壁厚不应小于钢管的壁厚,管段端面至孔边的净距不应小于孔长径的2.5倍。4钢管管壁上开孔的位置,应考虑节点不同方向梁纵筋标高的差异【说明】穿筋连接是钢筋混凝土梁与叠合柱刚性连接最简单、施工最方便的连接方式,梁纵筋数量不多时,可采用单筋穿筋或并筋穿筋连接,6.1.5钢筋混凝土梁上部及底部纵向钢筋分别整体穿过钢管与叠合柱进行连接时,可在节点核心区钢管壁上部及底部开较大洞口,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开洞部位剩余的钢管截面面积不应小于钢管原截面面积的50%;2应采取措施对钢管进行补强,开采用加厚节点核心区钢管壁的方法,或采用在41

洞口上下分别加设内环板及洞口两侧分别加设竖向加劲肋的方法进行补强(图 6.1.5); 3加厚节点核心区钢管壁补强时,加厚段钢管应伸出核心区,伸出长度不宜小于 300mm,加厚后核心区钢管的等效截面面积Aa,ef不应小于钢管原截面面积Aa。钢管 等效截面积Aaef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Aaef一核心区钢管等效截面面积; Aat、Aa,b一分别为核心区上部和底部钢管壁开洞部位钢管截面面积; Aa.m一核心区钢管壁未开洞部位钢管截面面积; ht、hb一分别为核心区上部和底部钢管壁洞口高度; h一核心区高度。 4采用加设内环板及竖向加劲肋补强时,内环板和加劲肋宽不宜小于80mm、厚 不宜小于10mm,内环板和加劲肋与钢管内壁之间可采用单面角焊缝焊接连接,且内 环板及竖向加劲肋的等效截面面积应满足下式规定:

式中:Aj.ef一核心区全部内环板和竖向加劲肋的等效截面面积; A一洞口上下内环板的横截面面积之和; n一竖向加劲肋的数量; Ap一单个竖向加劲肋的横截面面积; f一内环板和竖向加劲肋钢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内环板及竖向加劲肋布置示意图

图6.1.5管壁开较大洞口构造示意图

图6.1.6变宽度梁构造示意

【说明】叠合柱的钢管直径较小、梁的宽度较大时,可采用变宽度梁连接方式。 6.1.7钢筋混凝土梁与叠合柱采用带外伸钢板的外加强环(图6.1.7)连接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外加强环应为环绕钢管的封闭满环,外加强环与钢管外壁应采用全熔透焊缝连 接。 2梁的纵向钢筋可与外伸钢板可靠焊接,且宜有不少于1/2梁纵筋面积的纵筋穿 过叠合柱连续配置

3外加强环的最小宽度c1不宜小于外伸钢板宽度的0.7倍 4外伸钢板的宽度不宜大于钢筋混凝土梁宽的2/3,厚度应符合下式规定:

1≥1.24 b.f

式中:f一外伸钢板钢材抗拉强度设计值; 一梁纵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s一焊在外伸钢板上的全部梁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bs一外伸钢板的宽度; t一外伸钢板的厚度。 5梁端至外伸钢板端部以外2倍梁高范围内,箍筋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梁端箍筋加密区的规定

钢筋混凝土梁与叠合柱采用带外伸钢板的外加强

6.1.8钢梁与叠合柱内的钢管混凝土可采用多边形环状钢牛腿连接,钢管混凝土的直 径较大时,也可采用内加强环连接,或采用钢梁穿过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方式。 6.1.9钢梁与叠合柱内的钢管混凝土采用多边形环状钢牛腿连接(图6.1.9)时,钢牛 腿翼缘与钢管外壁应采用全熔透焊缝连接,钢牛腿腹板与钢管可采用双面角焊缝连 接,钢牛腿与钢梁应采用栓焊连接。钢牛腿翼缘和腹板的厚度分别不应小于钢梁翼缘 和腹板的厚度,多边形环状钢牛腿的上、下翼缘应闭合,最小宽度c不宜小于钢梁翼 缘宽度的0.7倍。

(b)两面有梁平面图

图6.1.9钢梁与多边形环状钢牛腿连接示意图

6.2.1等直径钢管对接接缝处宜设置环形隔板和内衬钢管,内衬钢管也可兼作抗剪连 接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管对接应采用对接熔透焊缝,直焊缝钢管对接处应错开钢管焊缝; 2内衬钢管仅作为衬管使用时(图6.2.1a),其壁厚宜为4mm~6mm,高度宜为 50mm,外径宜比钢管内直径小2mm; 3内衬钢管兼作抗剪连接件时(图6.2.1b),其壁厚不宜小于16mm,高度宜为 100mm,外径宜比钢管内直径小2mm。

(b)作为衬管和抗剪连接件时

图6.2.1等直径钢管对接

6.2.2不同直径钢管对接时,宜采用一段变径钢管连接(图6.2.2)。变径钢管的上下两 端均宜设置环形隔板,变径钢管的壁厚不应小于所连接的钢管壁厚,变径段的斜度不 宜大于1:6,变径段宜设置在楼盖结构高度范围内

【说明】不同直径的钢管对接时,需设置变径钢管过渡。钢管转折处存在较大的横 作用,因此,变径钢管的斜度不宜过大,且需在转折处设置隔板抵抗横向作用。

5.3.1叠合柱及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的钢管混凝土可采用理入式柱脚或端承式柱脚。 【说明】钢管直径比较小、或独立柱基础、或无地下室的情况,可采用埋入式柱脚 其他情况可采用端承式柱脚。 5.3.2钢管混凝土埋入式柱脚的柱脚板可为环形钢板,钢管混凝土端承式柱脚的柱脚 波可为中部开圆洞的方形钢板或环形钢板,钢板厚度不应小于钢管壁厚的1.5倍,且 不应小于20mm; 【说明】端承式柱脚的柱脚板采用中部开圆洞的方形钢板,锚筋布置在柱脚板四周, 更于基础水平钢筋通过。 6.3.3叠合柱的竖向钢筋、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应伸入基础混凝土,伸入长 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的 现定,且应分别设置箍筋及水平分布钢筋。 5.3.4叠合柱钢管混凝土柱脚板下的基础混凝土内宜配置方格钢筋网或螺旋箍,应验 算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叠合柱柱脚板下基础混凝土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及受冲切承载 力,局部受压承载力及受冲切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有关规定。 【说明】叠合柱柱脚板下基础混凝土应满足局部承压及抗冲切要求

6.3.5钢管混凝土埋入式柱脚(图6.3.5)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柱的钢管理入基础混凝土的深度不应小于2D,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的钢管 理入基础混凝土的深度LD不应小于1.5D,D为钢管直径。 2埋入深度范围内,钢管外壁应贴焊环筋,环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宜 大于 1.5D, 且不宜大于 300mm。

6.3.5钢管混凝土埋入

1一叠合柱或钢管混凝土剪力墙;2一钢管;3一竖向钢筋;4一箍筋或水平分布钢筋; 5一贴焊环筋;6一内衬钢管;7一环形隔板;8一限位钢板;9一柱脚板

6.3.7钢管混凝土端承式柱脚(图6.3.7)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筋直径和数量由计算确定。当按构造配置时,锚筋直径不宜小于18mm,间 距不宜大于200mm,锚筋长度不应小于40dm(dm为锚筋直径)及800mm的较大者; 锚筋与柱脚板的连接宜采用开孔塞焊; 2采用方形柱脚板时,锚筋可按方形布置; 3钢管内配置钢筋笼时,钢筋笼的竖向钢筋伸入钢管的长度不应小于40dg(dg 为钢筋笼竖向钢筋直径)和1000mm的较大者,钢管与柱脚板的焊缝高度不应小于 钢管壁厚。伸入基础混凝土的长度不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的规定

7.1.1叠合柱结构施工及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 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混凝 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中的相关规定。 7.1.2应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条件,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宜采用平行 流水、立体交又作业;支承施工机具的结构或地基,应进行承载力、变形和稳定验算 并应经设计单位复核,必要时应对支承施工机具的结构、地基采取加固措施。 7.13钢管及连接材料所用钢材及焊条均应有产品质量证明书,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7.2.1钢管制作、安装前,应根据已批准的技术设计文件,结合吊装机械设备的吨位 大小,设备定点位置等因素编制施工详图并制定制作工艺。施工详图应取得工程设计 单位认可。 7.2.2卷制钢管所采用的板材应平直,表面未受冲击、未锈蚀,当表面有轻微锈蚀、 麻点、划痕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应大于钢板厚度负偏差值的1/2,钢管壁厚的负偏差 不应超过设计壁厚的3%。 7.2.3钢管制作长度可根据运输和吊装条件确定。 7.2.4对高层建筑框架柱,钢管制作应预留弹性压缩量,其值可由制作单位和设计单 位根据实际情况共同确定。

表7.2.5钢管制作允许偏差

7.2.6钢管的拼接、开扎、开槽和节点组装,宜在专业钢结构工厂或工地的钢结构车 间内进行,经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7.2.7钢管运输及现场安装时应避免钢管的附加变形。 7.2.8钢管现场拼接加长时,宜分段反向施焊,并保持对称,管肢对接间隙宜为 0.5mm~2.0mm,具体取值可经试焊确定。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焊接残余变形, 焊后管肢应保持平直。水平对接焊缝应满足二级焊缝的质量要求。当管壁厚不小于 30mm时,施焊前宜均匀加热焊缝附近部位,以减少焊接残余应力。 7.2.9小直径钢管现场对接焊接前可采用点焊定位,大直径钢管现场对接焊接前可采 用附加钢筋焊于钢管外壁作临时固定,固定点的间距可取300mm,且不应少于3点; 直径大于1m的钢管现场对接焊接时应采取更稳妥有效的方法定位固定。 7.2.10现场吊装钢管前,应对其外表面和内壁除锈和清理,应无可见油污,无附着不 牢的氧化皮、铁锈或污染物。 7.2.11钢管吊点的位置应根据吊装方法、钢管的受力状况经验算确定。应注意减少吊 装荷载作用下钢管变形,必要时可采取临时加固措施, 7.2.12现场吊装钢管时,应将其上口包封,防止异物落入管内。 7.2.13钢管吊装就位后应立即进行校正,并应采取临时固定措施保持钢管稳定。经检 查合格后,应立即进行焊接固定。

表7.2.14钢管安装允许偏差

7.3钢管内混凝土施工

7.3.1钢管内浇筑的混凝土除应满足强度、弹性模量、低收缩、低徐变、早强、后期 强度有一定增长等力学性能要求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可泵送,不发生泌水 离析现象等)。 7.3.2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的拌制、运输、浇筑,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 《高抛免振捣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96的相关规定。 7.3.3当采用高强混凝土时,应在施工前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充分试配并经包括现 场试验在内的混凝土性能试验,确认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所采用外加剂和掺合料的 性能和组成应具有相容性。混凝土生产单位应掌握所生产的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可 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 7.3.4钢管内混凝土宜分楼层浇筑,且宜与钢管安装高度相一致,可每楼层一次浇筑 也可多楼层一次浇筑。 7.3.5钢管内混凝土可采用高位抛落免振捣法、常规人工浇捣法或泵送顶升浇筑法进 行浇筑,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施工条件确定管内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7.3.6采用高位抛落免振捣法时,料斗的下口直径应比钢管内径小100~200mm,混 凝土下落时管内空气应能顺利排出。在抛落混凝土的同时,宜用粗钢筋棒插捣,特别 是上部2m范围内应仔细插捣,使混凝土充填密实。抛落高度不足4m时,应辅以插 入式振动器振实。 7.3.7采用人工浇捣法时,应采用振捣器振实混凝土。管径小于350mm时,可采用 附着在钢管壁上的外部振捣器进行振捣,振动器位置应随管内混凝土面的升高而调 整,每次升高宜为1~1.5m,每次振捣时间不应少于1min;振捣器的工作范围,以 钢管横向振幅不小于0.3mm为有效,振幅可采用百分表实测。管径不小于350mm时, 可采用振捣棒振捣混凝土,每次振捣时间不应少于30s,一次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m 管径不小于900mm时,工人可进入管内按常规方法用振动捧振捣。 7.3.8钢管内混凝土多层一次浇筑时,可采用泵送顶浇筑法,钢管直径不宜小于泵 径的2倍。

7.4.1对不同期施工的叠合柱DB44/T 1848-2016 重要建设工程强震动监测台阵技术规范,应根据设计采用的叠合比确定浇筑钢管外混凝土楼层 的间隔层数。 7.4.2对不同期施工的叠合柱,不宜过早架设钢管外的钢筋笼。架设钢筋笼前应对钢 管外壁进行除锈处理。 7.4.3钢管外混凝土可采用免振自密实混凝土或普通混凝土,采用免振自密实混凝土 时,应采用粗钢棒进行插捣。 7.4.4钢管外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可采用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相同的方法。 7.4.5应选择适用的工具式模板及其支撑架;当需要清水混凝土时,模板应满足不抹 灰的装饰效果要求

7.5叠合柱结构工程验收

7.5.1叠合柱结构工程验收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工程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的规定,钢结构工程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范》GB50205的规定

附录A叠合柱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

(0.36n;β..f..b,h;) YRE

Vi一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剪力设计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规定计算; nj一正交梁的约束影响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采用; bi一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规定计算; hi一节点核心区的截面高度,可采用验算方向的柱截面高度: fa一钢管钢材抗拉强度设计值: Aa一钢管截面面积。 0.2当叠合柱上下楼层钢管在核心区采用贯通型连接时,节点核心区截面受剪承载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 定(或要求)”。非必须按所指定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引用标名录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 《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 《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GB/T5117 《热强钢焊条》GB/T5118 《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GB/T81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 《高抛免振捣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96

DB51/T 5037-2017 四川省防水工程施工工艺规范CECS 188:2018 条文说明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