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 55-2011-T:供热术语标准(无水印,带书签)

CJJ 55-2011-T:供热术语标准(无水印,带书签)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281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 55-2011-T:供热术语标准(无水印,带书签)

性亦可采用两根并行的供水

5.1.10实际工程中大量采用的是双管制热水供执管网

5.1.11多管制热水供热管网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考虑正 常工况为主的多管制。在这种型式下,有三管制与四管制等。三 管制可为两根供水温度不同的供水管和一根回水管,四管制可为 两根供水温度不同的供水管和两根回水管。不同温度的供水管满 足不同热用户的要求。另一种是为了提高可靠性、应对事故工况 设置的多管制。在这种型式下海南省地方标准-DB46/T360-2015 住宅小区公共信息标志设置规范,三管制可为两根供水温度相同的 供水管和一根回水管或者为一根供水管和两根回水管。发生事故 时关闭两根供水管(或两根回水管)中的一根管道,另外两根管 道形成一供一回的环路可以维持运行、供给热用户限额流量。四 管制可为两根供水温度相同的供水管和两根回水管。发生事故时 关闭任何一根管道,系统可以维持运行。

级管网与二级管网的分界点是换热站。由热源至换热站的供热管 网是一次管网。随着供热行业的发展,供热系统的规模和型式有 了很大扩展,目前有些工程经过两级或三级换热将热能传给热用 户。在多级管网供热系统中,由热源至第一级换热站的供热管道 系统称为一级管网。无换热站的供热系统,无一级管网和二级管 网之分。

级管网与二级管网的分界点是换热站。由换热站至热用户的供热 管网是二次管网。在多级管网供热系统中,由第一级换热站至第 二级换热站的供热管道系统称为二级管网。在多级管网供热系统 中,有的热力站主要起隔绝和降低供热介质压力的作用,称作隔 压站。

5.1.14在多级管网中,由热源至第一级换热站的供热管道系统

称为一级管网;由第一级换热站至第二级换热站的供热管道系统 称为二级管网;由第二级换热站至第三级换热站的供热管道系统 称为三级管网。以此类推

5.1.15管网选线定义中的各种条件是指供热管网布置时应考虑 热源位置、热负荷分布、各种地上和地下管道及构筑物的交叉与 道路、铁路、河流等的关系以及水文、地质和环境等多种因素, 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且还包括沿线管路附件(阀门、补偿器,支座、支架等)及附属 构筑物(管沟、检查室等)。

管件包括三通、弯头、异径管、管堵、法兰、垫片等。其他附件 包括补偿器、支座(架)和器具等。

5.2.3~5.2.6本术语标准中把通往一个热力站(

5. 2. 3~5. 2. (

户)的管线定义为支线(有时支线又称为户线),考虑到如果间 接连接时一个热力站可向多个热用户供热,在这种情况下该热力 站的管线称作户线不妥,所以建议称为支线更好。除了支线则全 为干线,这样分类的好处在于概念比较明确。干线可分为主干线 和支干线。主干线的定义适用于间接连接与直接连接系统。对间 接连接供热系统而言,主干线是由热源至最远热力站分支管处的 干线,分支管处是指热力站支线与干线的连接点;对直接连接用 户而言,主干线是由热源至最远热用户分支管处的干线,分支管 处是指热用户支线与干线的连接点。支干线是除主干线以外的干 线。从而将支干线与干线、支干线与支线加以区别。干线、主干 线、支干线和支线又常称为干管、主干管、支干管和支管,见 图1。

热管网中不同干线的管道。有双连通管和单连通管之分。双连通 管指同一地段的连通管为两根并行的管道,其中一根用于连通供 水干管,另一根用于连通回水干管。单连通管指同一地段的连通 管为一根管道,通过阀门切换既可用于连通供水干管,又可连通

回水干管。此连通管不是指热用户入口供回水管的连通管。 5.2.11管线沿途排水管是利用渗流原理降低供热管道所在地点 地下水位的措施。 5.2.12供热管道的放水装置包括除污短管、放水管、放水阀以 及将这些部件连成整体后与供热管道线相连接的管路附件。 5.2.13供热管道的放气装置包括集气罐、放气管、放气阀以及 将这些部件连成整体后与供热管道线相连接的管路附件。 5.2.14蒸汽管道的疏水装置包括集水短管、疏水管、疏水阀 关断阀、检查阀等以及将这些部件连成整体后与供热管道线相连 接的管路附件。

5.3.10隧道敷设的定义中参照《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工

5.3.10隧道敷设的定义中参照《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工 程施工卷)中隧道的定义:“隧道是修建在岩土层内各种工程结 构物的总称”。隧道有市政隧道和其他用途的隧道。供热管线遇 到铁路、公路、河流及其他不可沟开挖的地段,可采用隧道敷

设。在管道安装前完成隧道结构施工,隧道内部尺寸不仅应能满 足供热管道及其管路附件的运输、安装、检修、更换需要,有的 还要敷设其他工程管线及提供各种交通车辆和行人的通道

定供热管道及其管路附件的运输、安表、检修、更换而安,有的 还要敷设其他工程管线及提供各种交通车辆和行人的通道。 5.3.11套管敷设时套管的尺寸稍大于供热管道敷设要求。不考 虑在套管内检修管道,在套管两端应有抽管检修和施工的空间。 可采用钢管、钢筋混凝土管或其他材质的成品管道作为套管。

虑在套管内检修管道,在套管两端应有抽管检修和施工的空间。 可采用钢管、钢筋混凝土管或其他材质的成品管道作为套管。

设深度指检查室垫层底部至地面的距离;直理埋管道埋设深度指保 温结构外底至地面的距离。以上结构均不包括结构以下的地基处 理层及垫层。

5.3.17管沟安装孔的尺寸应满足安装、检修或事故抢修

定长度的、最大直径的管道和管路附件以及最大外形尺寸设备进 出通行管沟、半通行管沟的空间要求。安装、检修和事故抢修时 不需揭开管沟盖板,而只需打开安装孔的盖板即可进行操作

放空,管内的水汇集到集水坑。对管沟敷设集水坑还用于汇集沿 管线的积水以及从地表、地下进入管沟和检查室内的水;对直埋 敷设集水坑还用于汇集从地表、地下进人检查室内的水。集水坑 位于较低位置处,以利于积水和用排水设备抽出。

5.4.4滚动支座分滚轴式和滚珠式,管道位移时滚动支座产生

的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滚轴式滚动支座仅管道轴向相对位 移时为滚动摩擦;滚珠式滚动支座管道在水平各向相对移动时都 为滚动摩擦

5.4.9内外固定支座是工作钢管、外护管与固定墩固

5.4.20刚性支架的柱脚 和轴问都定 嵌固的。支架的刚度大,柱顶的位移值甚小,不能适应管道的热 变形。因而所承受的水平推力就很大。因此,它是一种靠自身的 刚性抵抗管道热膨胀所引起的水平推力的支架。

性小(柔度大),柱顶依靠支架本身的柔度,充许发生一定的变 形从而适应管道的热膨胀位移,使支架承受的弯矩较小。柱身沿 管道横向刚度较大,可视为刚架

的垂直荷载。因而柱子横断面和基础尺寸可以适当减小。

5。5.1保温定义中的供热管道包括补偿器、阀门等管路附件。

生产保温材料预制品,现场将其捆扎或粘接子管道(或设备)外 表面形成保温层的方式;另一种是将保温结构与管道一起在工厂 制成预制保温管的方式。

管道不粘接,拆卸后便于恢复。用于供热管道上需要经 更换的管路附件处。常用于地上敷设和管沟敷设的供热管

5.5.13对保温材料的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定义中只列

主要的技术要求。除此外还应有无毒、无害、使用寿命长等要 求,未逐一列出。

5.5.14工作管如采用钢管时,也常称为工作钢管。因近

现多种新型管材,它们也有能用于供热的。为了应用面更广,本 术语定为工作管,而未强调其材质。工作管中的供热介质可以是

5.5.15保温层定义中的空气层是指复合保温结构中的空气层或 真空层。

5.5.15保温层定义中的空气层是指复合保温结构中的空气层或

5.5.16保护层是指保温层外的材料层,用以阻挡外力和环境对

工作管外,外护管与工作管之间有保温层。外护管可采用钢管、 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等。

5.5.18排潮管用于输送高温供热介质的预制保温管白

中,用手排除工作管与外护管之间保温层内的水汽,以防止保温 层的性能减退。其外护管可以采用钢管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 排潮管可设置在临近预制保温固定支座或适宜的预制保温管段 上。排潮管设置在临近保温固定支座处,可减少排潮管的位移和 受力。但由于排潮管直径小,并且外护管不直接承受供热介质的 内压,所以在实际工程中也往往将排潮管设置在预制保温管段上 的其他适宜位置。

5.5.19辐射隔热层是为了减少辐射换热量、提高保温效

见5.5.17的条文说明,当外护管为钢管时,由于钢管的抗腐蚀 能力差,预制直埋保温管外护管的外壁一定要另有防腐层;当外 沪管为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时,由于这些 材料的抗腐蚀能力较强,保温管的外护管外壁无防腐层

5.5.27防水端封由工作管、保温层、外护管和保温层端面密封 环板组成。

于室外供热管道的多为防水穿墙套袖

于室外供热管道的多为防水穿墙套袖。

比所在的等长直线管道要大,保温质量又难以保证,所 失要比相应直管大。

5.6.12波纹管补偿器包括外压轴向波纹管补偿器、铰

5.6.12波纹管补偿器包括外压轴向波纹管补偿器、铰链波纹管 补偿器与复式拉杆波纹管补偿器等多种类型。其中,外压轴向波 纹管补偿器通过外管直接承受土壤的压力并减轻土壤对波纹管的 腐蚀,又称为直埋式补偿器(分全埋式与半埋式两类);铰链波 纹管补偿器一般3个一组安装,单式铰链波纹管补偿器可补偿单 平面弯曲管段位移,万向铰链波纹管补偿器可补偿多平面弯曲管 段位移。铰链能够起限制波纹管轴向位移和承受介质产生的内压 推力的作用;复式拉杆波纹管补偿器通过拉杆限制波纹管轴向位 移和承受介质内压产生的推力的作用。 5.6.14球形补偿器本身除了沿轴线旋转任意角度外,还可以向

移和净 生的推力的作用。 5.6.14球形补偿器本身除了沿轴线旋转任意角度外,还可以向 其他任何方向折曲,其折曲角不大于30,球形补偿器必须由两 个以上成组使用。 5.6.15旋转补偿器需两个以上组对成组安装

其他任何方向折曲,其折曲角不大于30,球形补偿器必须由两 个以上成组使用。

5.7.7分段阀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在干线上。分段阀不包括从干 线分出的支干线和从干线和支干线分出的支线处设置的关断阀 门,尽管这些阀门在维修和发生事故时也能切除部分管段,但 般不能算做分段阀

5.7.17流量调节阀通过控制调节压差来控制流量“恒

际上是将流量控制在某一水平,在该水平上下较小的 波动。

6.1热力站与中继泵站

6.1.1热力站连接供热管网与热用户。不同的系统中,热力站 功能不同,但总归要具备转换供热介质种类、改变供热介质参 数、分配、控制及计量中的某些功能。蒸汽供热系统中,热力站 可起转换供热介质种类和改变供热介质参数的作用。热水供热系 统中,间接连接的热力站与直接连接的热力站作用又不同。热力 站包括换热站、混水热力站、用户热力站等。

6.1.3民用热力站服务对象包括民用建筑和公用建

荷可为生产工艺、供暖、通风、空调和热水供应等。工业热力站 服务的工业企业,只有供暖、通风、空调、热水供应热负荷时, 由于工业企业用热的时间和规律与民用建筑不同,仍划为工业热 力站服务对象。

因为热源循环水泵、热用户人口处的循环水泵都有加压作用,考 虑到与其他规范协调以及使定义更加确切,本标准中称中继泵。

6.1.7混水装置是起混水作用的设备或器具。常用混水 喷射器等。

热力站中采用。本标准中将其放在第6.1节中,其定义不随使用 位置而变化。分水器、集水器和分汽缸构造相同。用于热水系统 时称为分水器或集水器;用于蒸汽系统时称为分汽缸;设置于供 水管上称为分水器;设置于回水管上称为集水器。如连接两条分 支管,采用一般的三通即可实现连接,无需分水器、集水器和分

汽缸。所以定义中明确分水器、集水器和分汽缸用于连接三条及 三条以上分支管路。 6.1.14均压罐又称为平衡罐、水力平衡器等,可设置在热源和 热力站(或热用户)处。设热源(或热力站)所在的环路为上级 环路;热力站(或热用户)所在的环路为下级环路。在上、下两 级环路中分别设置循环水泵。上级环路循环水泵克服锅炉(或热 力站)所在系统阻力,下级环路循环水泵克服热力站(或热用 户)的阻力,通过均压罐将两级环路的供回水管直接相连,均压 璀所在处供回水管的压差为零

汽缸。所以定义中明确分水器、集水器和分汽缸用于连接三条及 三条以上分支管路。

6.1.24开式凝结水箱可在其箱顶盖上或凝结水管的某友

6.1.24开式凝结水箱可在其箱顶盖上或凝结水管的桌处设空气

6.1.25闭式凝结水箱设安全水封等装置,使凝结水系统与大气

6.2.11管壳式换热器种类繁多。根据其管板、管束的结构特点

可分为固定管板式(管束两端的管板与外壳固定在一起),浮头 式(管板之一与外壳固定,另一个带有封头,可以与壳体发生相 对运动)、U形管式(管弯成U形,管端全部固定在个管板 上)、分段式(若于个直的管壳与相应数量的弯管串联在一起) 和波节管式(由呈波节形状的管道组成管束)等类型。

6.2.13板式换热器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板框式(由

纹板及板间密封垫组合在一个框架上,俗称为板式)、板片式 (平行排列的板片焊接在一起,装在一个壳体内)和螺旋板式 (两张平行的长板卷成螺旋状)等类型

流体三部分组成。管壳是金属制成的封闭壳体,管芯是由金属制 成的多孔毛细结构构件,并紧附在管壳的内壁上。管芯浸透着工 作流体。工作流体因工作温度的不同可用各种物质(水、汞、钠 等)。在热管同热源接触的一端内,工作流体因吸热而蒸发。蒸

汽流向温度较低的另一端并在凝结过程中放出热量。 续循环,不断地将热量从热源端传递到用热端。

温度较低的另一端并在凝结过程中放出热量。工作流体连 不断地将热量从热源端传递到用热端。 自前换热机组中的换热器多采用板式换热器。因该换热 小,可使换热机组比较紧凑

6.3热用户及其连接方式

6.3.1供热系统由热源、供热管网和热用户组成。即热用户是 供热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根据热负荷性质可并列派生供暖 热用户、通风热用户、空调热用户、热水供应热用户和生产工艺 热用户,

6.3.4空调热用户由热源

水机组的动力源以及空气的加热、加湿过程都要直接或间 耗热量。

6.3.7热力入口除包括管道和管路附件之外,还包括设置在热

混水莲接可用于供热管网和热用户入口,其定义是销 种情况而言的。

6.3.13间接连接有时又称为隔绝式连接,因为间按

用户与供热管网连接处有表面式换热器,使供热管网的供热介质 不直接进入用户,因而其压力不作用到热用户设备上,可减少供 热管网的失水率及便于集中控制等。对蒸汽供热管网和热水供热 管网都可采用间接连接的方式,

7.1.3动态水力计算是考虑供热系统的工况随时间

的水力计算。动态水力计算有三种情况:(1)只考虑工况变化 前、后的情况,按常规水力计算方法进行;(2)按慢变过程考 虑,在水力计算时要加人惯性水头项;(3)按急变过程考虑,在 水力计算时要考虑工质的可压缩性,按水击公式计算。 7.1.7、7.1.10比摩阻与比压降在实际使用时常常混淆。实际 上,“比摩阻”指单位长度管道的沿程阻力损失;“比压降”则指 单位长度管路的总阻力损失。总阻力损失包括沿程阻力损失和局 部阻力损失

7.1.11水力汇流点是对供水管而言的。环状供热管网或多热源

枝状供热管网中存在水力汇流点,水力汇流点位于支干线 线)与干线的连接点。

7.1.12水力分流点是对回水管而言的。环状供热管网或多热源

犬供热管网中存在水力分流点,水力分流点位于支干线(可 与干线的连接点。

7.1.13枝状热水供热管网计算主干线的定义是针对单热源枝状

7。1.13枝状热水供热管网计算主干线的定义是针对单热源枝状

热水供热管网而言的。对于单热源枝状热水供热管网,一般计算 主干线为热源至最远热力站(或最远热用户)分支管处的串联管 线,专指首先开始进行水力计算的那条管线,由于管长最长,其 平均比摩阻最小。对手多热源枝状热水供热管网,由于其存在水 力汇流点,因此多热源枝状热水供热管网的计算主干线的定义参 照7.1.12。定义中的热源至最远热力站分支管处的管线是对间 连系统的一级管网而言的;热源至最远热用户分支管处的管线是 对直连系统或间连系统的二级管网而言的

7. 1. 26、7. 1. 27

7.1.26、7.1.27为了保持热水供热系统内的压力水平和正常运 行,补水量应等于失水量。失水率和补水率这两个术语是从不同 角度给出的

其从蒸汽供热系统获取的蒸汽流量之百分比是对蒸汽供热系统而 言的;热用户(用汽设备)回收的凝结水量与其从系统获取的蒸 汽流量之百分比是对热用户(用汽设备)而言的

7.1.33当管道全部断面被乳状的汽水混合物充满时应属于两相 流,不能当作满管流

7.1.33当管道全部断面被乳状的汽水混合物充满时应属于两相

中相应的称为固相、液相和气相。两相流有气固两相流、液固两 相流、气液两相流、液体气泡两相流等等。供热系统凝结水管路 中蒸汽和凝结水共存的流动状态属于两相流

7.2供热管道强度计算

时,可能发生细长压杆的轴向失稳。当薄壁管道受侧向外压时, 可能发生横截面的环向失稳

7.2.4稳定性验算的定义是针对轴向失稳和环向失稳而言的。

平管道轴向荷载包括:摩擦力、内压力不平衡力、补偿器反力 等;垂直管道轴向荷载主要是管道自重和其他外荷载在管道轴向 的分力。

载除自重外,还有其他外荷载。其他荷载指风、雪荷载

7.2.15考虑作用力抵消系数可客观地减少固定支座所受的力及 其尺寸,对地上、直埋与管沟敷设管道受力计算时,都要用到作 用力抵消系数。

7.2.19一次应力是由荷载作用而引起的应力。

7.2.22热应力是由温度变形受约束而引起的应力。热应 二次应力。

b/3;0/1.5或0s(0.2%)/1.5;0p/1.5 式中:2 钢材在20℃时的抗拉强度最小值,MPa; O 钢材在设计温度下的屈服极限最小值,MPa; 0s(0.2%) 钢材在设计温度下残余变形为0.2%时的屈服极限 最小值,MPa; oD 钢材在设计温度下的105h的持久强度平均 值,MPa。

7.2.25按《城镇直理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8 条文说明,当量应力是指将结构内实际的多向应力按一定 理论,折算成单向应力形式,可与单向应力试验结果进 使转换前后对结构破坏的影响能达到等效的应力量。

7.2.26许用外载综合应力定义中的外载负荷包括

按城琪供然目 管道取用锅炉、汽轮机抽(排)汽口的最高工作温度作为管道工 作循环最高温度;热水管道工作循环最高温度取用供热管网设计 供水温度。

7.2.37~7.2.44参考《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

8.1热水供热系统定压

的定压压力,一般可根据热水供热系统中循环水泵停止工作和运 转时管路和直接连接热用户(或换热站)内部不发生汽化、倒 空、超压、气蚀并留有一定安全裕量来确定。一般应按运行时满 足上述要求确定定压压力的数值。

补给水泵旁通管定压,但这样一来容易使人理解成补给水泵旁通 管上设定压点,因此,改称旁通管定压更准确一些。该定压方式 是在循环水泵进出口之间设置旁通管,但定压点是在循环泵入口 和出口之间的旁通管上。

8.2.1水压图是表示热水供热系统运行或停正工作时管道内各 点的测压管高度的图线。完整的水压图,除了静水压线、动水压 线以外,还反映用户的地形高度、建筑物高度等,水压图上的压 力都是相对基准面的相对压力,用米水柱表示。对蒸汽供热管网 的蒸汽管无水压图之说

8.2.11充水高度的定义中水柱高度指热用户(或热力站

寸热用户(或热力站)的顶部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水柱高) 月户(或热力站)的高度不一定等于建筑物高度。例如:大 业建筑的建筑物高度大于热用户系统的高度

水时热用户(或热力站)的顶部相对于桌一基准面的水柱高度。 热用户(或热力站)的高度不一定等于建筑物高度。例如:大多 数工业建筑的建筑物高度大于热用户系统的高度。 8.2.14倒空是避免与热用户系统相连接的供热管道的测压管水 头低于热用户系统的充水高度,热用户系统中水不能充满,进入

头低于热用户系统的充水高度,热用户系统中水不能充满,进人 空气的情况。因此,为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采暖期无论是运行

还是静止时,供热系统内都应充满水。为了防止倒空,热用户为 上供下回式采暖系统时,要保证与热用户相连接的供水管测压管 水头高于热用户系统的充水高度;热用户为下供上回式采暖系统 时,要保证与热用户相连接的回水管的测压管水头高于热用户系 统的充水高度。

8.3水力工况与热力工况

8.3.17热力工况是指供热系统中供热负荷的分布状况。水力工 况是研究热力工况的基础。热力工况的变化除与水力工况有关之 外,还与热用户用热情况有关。热力工况与管道的保温有一定的 关系,但热力工况不是指管道保温的优劣和热损失的大小。

9.1.2暗挖法主要有顶管法、盾构法、浅埋暗挖法等。

9.1.5浅埋暗挖法通过对围岩变形的量测及监控,采用

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对围岩进行加固,约束围岩的松 形,使其与围岩共同作用形成联合支护体系,以充分利用 为自承能力和开挖面的空间约束作用的暗挖施工方法。浅 卡又称为松散地层的新奥法。

9.1.13强度试验定义中的“压力试验”可采用水压试验或气压 试验。其中水压试验简便、安全、检漏容易,因而用得较多。 9.1.14严密性试验可采用水压试验或气压试验。严密性试验是 在管道系统安装工程全部完成后进行的总体试验

9.1.13强度试验定义中的“压力试验”可采用水压试验或气压

9.2。5联网运行是指根据正常供热或事故供热的需要,将各自 能够独立运行的供热系统联合成一个大供热系统共网的运行方 式。联网运行的供热管网可以是多热源枝状管网或多热源环状管 网。联网运行可以提高供热系统的供热质量、经济性和应对事故 的能力

9.2.6解列运行是指根据正常1

源供热管网上的某些阀门:分成为两个或多个供热系统的运行方 式。各供热系统有独自的热源和供热管网,相当于两个或多个供 热系统分别运行。根据供需情况,解列运行可以是部分解列和整

.1调节定文刘供热开顶的流量、温度次及运们的间等进 仃的调整是调节的手段。对运行时间进行调整是指间歇调节和分 时调节等调节手段。调节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供热量与需热量之间 的平衡

JGJ/T 253-2019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技术标准9.3.10分阶段调节按室外温度高低

不同的阶段可采用质调节、量调节和质一量调节等几种 组合的调节方式。

9.3.15水温调节曲线以采暖室外温度为横坐标,供、回水温度

为纵坐标。质调节、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和量调节这儿种调 节方式,都分别有不同的水温调节曲线。对前两种方式,供、回 水温度同时随室外温度改变。对后一种方式,供水温度不变,回 水温度随室外温度改变

9.3.16流量调节曲线以采暖室外温度为横坐标,流量或相对流 量为纵坐标

GB/T 2680-2021 建筑玻璃 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pdf统一书号:15112:20852 定 价: 25.0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