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344-2019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pdf

GBT 50344-2019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50344-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2.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3479
下载资源

GBT 50344-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0344-2019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pdf

3)构件的材料强度可取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值 或实测得到的评定值。 2木构件承载能力的评定宜符合下列规定: 1)构件承载力的评定值R与作用效应的评定值S之比大 于或等于0.6时,不宜评定为失效概率偏大或承载能 力不足。 2)构件承载力的评定值R与作用效应的评定值S之比小 于0.6时,可评定为失效概率偏大或承载能力不足。 3木结构中金属构件和连接承载能力的评定宜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B50292的相关规定。 8.7.4各类木结构轻型木屋盖抗风承载力的评定应符合下列 规定: 轻型木屋盖承受的风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本风压或分项系数应按本标准第9章的规定调整; 2)轻型本屋盖应按本标准附录Q的规定确定瞬时风的动 力系数 2轻型木屋盖构件和连接承载力的评定值应按本标准第 8.7.3条的规定进行分析计算。一 3轻型木屋盖构件承载能力的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的规定。

8.7.5既有木结构应进行抗震适用性的评定

9既有轻型围护结构 9.1一般规定 9.1.1既有轻型围护结构的雪荷载和风荷载宜按本章的规定分 析确定。 9.1.2既有轻型围护结构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 检测。 9.1.3既有轻型围护结构承载力的评定值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计算确定。 荷载 9.2.1对雪荷载敏感的既有轻型屋盖结构宜对基本雪压、屋面 积雪分布系数或雪荷载的分项系数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调整。 9.2.2既有结构轻型屋面雪压的调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或《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的规定。 9.2.3既有轻型屋面的雪压值应采用按下列方法得到的最大值: 1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当 地重现期100年的雪压值; 2记录到的当地最大雪深与积雪重度上限值计算得到的雪 压值; 3记录到的当地最大积冰厚度与积冰重度计算得到的积冰 压力。 9.2.4既有结构屋盖存在高低跨等情况时GB/T 51307-2018标准下载,在低跨靠近高跨的 部分区域应按最大可能堆雪厚度考虑雪荷载。 9.2.5当采用重现期50年或100年的雪压值时,既有轻型屋盖 雪荷载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

1雪荷载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YQ.s= (1+βs0snow) (9.2.5) 式中:YQ.s雪荷载的分项系数; β作用效应的可靠指标,可为2.05; sow—雪压概率分布的变异系数。 2雪压统计分布的均值和其对应的标准差可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参数计算确定 3基本雪压可作为雪压概率分布的均值,雪压统计分布均 值对应的标准差经过调整可作为雪压概率分布均值的标准差。 4雪压概率分布的变异系数可用雪压概率分布均值的标准 差除以雪压概率分布的均值计算确定。 5当计算得到的分项系数小于1.5时,应取需荷载的分项 系数为1.5。 9.2.6轻型屋盖结构需荷载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雪荷载的评定值应按下式确定: X Qsnow.d=,s/urSo,sA (9. 2. 6) 式中:Q 雪荷载的评定值: 雪荷载的分项系数 屋面积雪分布系数,有时为堆雪系数; So.s 调整后的基本雪压; A5noN 屋面的面积。 2在荷载组合时,应考虑下列三种组合: 1)只有雪荷载的组合; 2)以雪荷载为主,考虑积灰荷载或除雪荷载的组合; 3)以雪荷载为主,考虑积灰荷载的组合。

9.3.1对风荷载敏感的既有建筑轻型围护结构宜对基本风压、

9.3.1对风荷载敏感的既有建筑轻型围护结构宜对基本风压、 舞时风的动力系数或分项系数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调整。 9.3.2轻型围护结构的风压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GB50009的规定由重现期50年调整为100年 9.3.3在按本标准第9.3.2条进行调整时,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应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 1风荷载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YQ.w=(1+Bsow) (9.3.3) 式中:Q.W—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βs—作用效应的可靠指标,可为么05; w一风压概率分布的变异系数 2风压统计分布的均值和其对应的标准差可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Q9规定的参数计算确定 3基本风压可作为风压概率分布的均值,风压统计分布均 值对应的标准差经过调整可作为风压概率分布均值的标准差。 4风压概率分布的变异系数可用风压概率分布均值的标准 差除以风压概率分布的均值计算确定。 5当计算得到的分项系数小于1.5时,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应取1.5。 9.3.4轻型围护结构的瞬时风计算风压值,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9.3.4) 式中XK 瞬时风计算风压值; β 瞬时风的动力系数; sl 风荷载体型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 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确定;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 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确定; Uos 瞬时风的基本风压。 9.3.550年基准期10m高处瞬时风的基本风压可按下列方法确 定: 1应对当地气象台站统计数据调整后确定; 2当缺乏50年的统计数据时,可依据短期统计数据,按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方法推算:

应对当地气象台站统计数据调整后确定; 2当缺乏50年的统计数据时,可依据短期统计数据,按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方法推算:

附录A间接测试方法测试结果的修正和验证 A.1修正的规则 A.1.1间接测试方法测试结果的系统不确定性可用直接测试方 法测试结果的修正系数方法、修正量方法或综合系数和参数方法 进行修正。

1.1.1间接测试方法测试结果的系统不确定性可用直接测试方 法测试结果的修正系数方法、修正量方法或综合系数和参数方法 进行修正

A.1.2直接测试方法的测试应符合不列规定

1结构工程质量检测直接法的测试数量不宜少于6个;既 有结构性能检测直接法的测试数量不宜少于3个; 2直接法的测试样品应从间接法具有代表性的尽测试样品 中随机抽取; 3当间接法的测试对样品的性能无影响时,直接法的测试 位置宜与间接法的测试位置重合; 4当间接法的测试已对样品性能构成影响时,直接法的测 式位置可布置在间接法测试位置的附近。 1.1.3直接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数据的统 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4883的规 定剔除离群值

A.2.1当测试对象只有一个参数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时,宜采 用修正系数的方法: 1间接测试方法的测试参数与被测试量之间有线性相关 关系; 2 该项检测仅进行平均值的推定。 A.2.2间接测试方法的修正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A.2.2)n式中:修正系数;Xm.j直接测试方法与间接测试方法对应的第一个样品的测试结果;间接测试方法第个样品的测试结果,n直接测试方法样本的数量。A.2.3间接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应按下式进行修正:Xi.o=(A.2.3)式中:Xi.0间接测试方法第个测试结果修正后的数值;间接测试方法第个测试结果修正前的数值A.3修正量方法A.3.1当测试对象只有一个参数时,对于具有95%保证率的特征值宜采用修正量的方法MA.3.2间接测试结果的修正量可按下式计算:YAx = Xm(A.3.2)式中:△修正量;直接测试方法测试样本的平均值;与直接测试方法对应的间接测试方法测试样本的平均值或检测批的平均值,A.3.3间接测试结果应按下式进行修正:Xi.0 = X,十△x(A.3.3)式中:X.0—间接测试方法第i个测试结果修正后的数值;X—修正前的间接测试方法第i个测试结果。A.4综合系数和参数方法A.4.1依据现场检测数据计算推定砌体强度时,宜采取直接法的综合修正系数和调整材料强度参数的修正方法。A.4.2依据现场检测数据计算推定砌体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11

1材料强度的检测结果代人有关计算公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材料强度直接法的检测结果宜直接代人计算公式 2)材料强度间接法的检测结果宜使用0.9的折减系数。 2水平灰缝饱满度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中饱满度下限的比值可作为砌筑砂浆强度的调整系数。 A.4.3砌体强度直接测试结果与依据现场测试数据计算推定砌 体强度的比值可作为该区域砌体强度的修正系数。V 1.4.4对于全部有直接法测试结果对应的计算推定砌体强度, 应进行一一对应的综合系数和参数的修正。 A.4.5无直接法对应的同批次彻体强度的推定结果,可按下列 规定进行修正: 1当全部修正系数的规律一致时,同批次无直接法对应的 韧体强度推定结果的修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砌体强度的推定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4.2条的 规定文 2)修正系数可取全部修正系数的平均值或情况最接近试 样的系数。 2当全部修正系数无规律可循时宜按下列规定对修正系 数和强度参数调整后进行无直接法对应砌体强度推定结果的 修正 1)直接法得到的修正系数宜进行对应样本推定强度的水 平灰缝厚度、水平灰缝平直度和竖向灰缝饱满度的 调整; 2)对应样本的推定强度中,块材强度参数宜进行抗折强 度或劈裂强度的调整; 3)无直接法对应砌体强度的推定结果宜进行相应的调整; 4)无直接法对应砌体强度推定结果的修正系数可取与其 位置最近或砌筑质量最接近试样调整后的修正系数。 3当本条第2款的调整无效时,无直接法对应砌体强度推 定结果的修正系数可取与其位置最近或砌筑质量最接近试样的修

止系数。 A.5验证方法 1.5.1既有建筑结构的间接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可进行直接测 式方法测试结果的验证。 A.5.2直接测试方法验证数量可为1个~2个直接测试方法 的测试位置可布置在间接测试方法测试位置的附近。 A.5.3当经过验证间接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或计算推定强度小 于直接法测试结果时,可直接使用间接法的测试结果或计算推定 强度

附录B结构动力测试方法和要求 B.1基本规定 B.1.1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可根据结构的特点选择下列测试 方法: 1 结构的基本振型,宜选用环境振动法、初位移法等方法 测试; 2结构平面内有多个振型时宜选用稳态正弦波激振法进 行测试; X 3结构空间振型或扭转振型宜选用多振源相位控制同步的 稳态正弦波激振法或初速度法进行测试; 4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时,可选用随机激振法或人工爆破 模拟地震法。 B.1.2结构动力测试设备和测试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稳态正弦激振的方法进行测试时,宜采用旋转惯 生机械起振机,也可采用液压伺服激振器,使用频率范围宜为 0.5Hz~30Hz,频率分辨率不应小于0.01Hz; 2对加速度仪、速度仪或位移仪,可根据实际需要测试的 振动参数和振型阶数进行选取; 3仪器的频率范围应包括被测结构的预估最高和最低阶 频率; 4测试仪器的最大可测范围应根据被测结构振动的强烈程 选定; 5测试仪器的分辨率应根据被测结构的最小振动幅值选定; 6传感器的横向灵敏度应小于0.05; 7在进行瞬态过程测试时,测试仪器的可使用频率范围应 比稳定测试时大一个数量级;

B.1基本规定 B.1.1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可根据结构的特点选择下列测试 方法: 1 结构的基本振型,宜选用环境振动法、初位移法等方法 测试; 2结构平面内有多个振型时宜选用稳态正弦波激振法进 行测试; X. 3结构空间振型或扭转振型宜选用多振源相位控制同步的 稳态正弦波激振法或初速度法进行测试; 4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时,可选用随机激振法或人工爆破 模拟地震法。 B.1.2结构动力测试设备和测试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稳态正弦激振的方法进行测试时,宜采用旋转惯 性机械起振机,也可采用液压伺服激振器,使用频率范围宜为 0.5Hz~30Hz,频率分辨率不应小于0.01Hz; 2对加速度仪、速度仪或位移仪,可根据实际需要测试的 振动参数和振型阶数进行选取; 3仪器的频率范围应包括被测结构的预估最高和最低阶 频率; 4 测试仪器的最大可测范围应根据被测结构振动的强烈程 选定; 5测试仪器的分辨率应根据被测结构的最小振动幅值选定; 6传感器的横向灵敏度应小于0.05; 7在进行瞬态过程测试时,测试仪器的可使用频率范围应 比稳定测试时大一个数量级:

8传感器应具备机械强度高、安装调节方便、体积重量小 且便于携带、防水、防电磁干扰等性能; 9记录仪器或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电平输人及频率范围 应与测试仪器的输出相匹配。

B.2.1环境振动法的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时应避免或减小环境及系统卡扰 2当测量振型和频率时,测试记录时间不应少于5min;当 测试阻尼时,测试记录时间不应少于30min 3当需要多次测试时,每次测试应至少保留一个共同的参 考点。 X B.2.2机械激振振动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选择激振器的位置应正确,选择的激振力应合理; 2当激振器安装在楼板上时,应避免楼板的竖向自振频率 和刚度的影响,激振力传递途径应明确合理,) 3激振测试中宜采用扫频方式寻找共振频率; 4在共振频率附近测试时,应保证半功率带宽内的测点不 少于5个频率。 B.2.3施加初位移的自由振动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拉线点的位置应根据测试的目的进行布设; 2 拉线与被测试结构的连接部分应具有可靠传力的能力; 3每次测试应记录拉力数值和拉力与结构轴线间的夹角: 量取波值时,不得取用突断衰减的最初2个波; 5测试时不应使被测试结构出现裂缝

B.3.1时域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记录的测试数据应进行零点漂移、记录波形和记录长 度的检验;

2被测试结构的自振周期,可在记录曲线上相对规则的波 形段内取有限个周期的平均值; 3被测试结构的阻尼比,可按自由衰减曲线求取;当采用 稳态正弦波激振时,可根据实测的共振曲线采用半功率点法 求取; 4 被测试结构各测点的幅值,应用记录信号幅值除以测试 系统的增益,并应按此求得振型。 B.3.2频域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样间隔应符合采样定理的要求: 2对频域中的数据应采用滤波、零均值化方法进行处理; 3被测试结构的自振频率,向采用自谱分析或傅里叶谱分 析方法求取; 4被测试结构的阻尼比宜采用自相关函数分析、>曲线拟 合法或半功率点法确定, 5对于复杂结构的测试数据,宜采用谱分析、相关分析或 传递函数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B.3.3测试数据处理后,应根据需要提供被测试结构的自振频 率、阻尼比和振型,以及动力反应最大幅值、时程曲线、频谱曲 线等分析结果。

C.0.1建筑的振动或晃动的评定宜进行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 振动源情况的测试和振动源发生振动时既有建筑动力响应的 测试。 C.0.2建筑的动力特性宜按本标准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测 试。当环境振动涉及围护结构或特定构配件时,应测定围护结构 或特定构配件的动力特性。一人 C.0.3建筑动力响应,应在振动源发出振动时进行测试。在进 行动力响应测试时,宜测定振动源发出振动的特性。X C.0.4外部地面振动源的振动特性测试,宜按现行国家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10071的有关规定执行,其地 面测点之一宜布置在离既有建筑5m范围内的平坦坚实地面上; 当需要判定振动源相对准确的位置时,宜根据既有建筑与初步判 定外界振动源的相对位置,增设布置近点和远点测点各一处。 C6.5对于偶发且已判定位置的外部地面振动源,可采取模拟 振劫或重复发振的方式。 C.0.6对爆破引起的地面冲击性振动,应测试爆破时各测点的 地面峰值振动速度和主振频率;对非爆破因素引起的地面冲击性 振动,宜测试地面加速度。 C.0.7建筑内部的设备设施和撞击等振动源振动特性的测点应 布置在振动源的附近。 C.0.8建筑动力响应的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内部,并宜符合下 列规定: 1对于外部地面振动源的情况,动力响应的测点宜布置在 建筑的首层,其余楼层可逐层或隔层布置测点;当有地下室时, 宜在最底层的地下室底板设置测点;

附录C建筑振动的测试

2各楼层的动力响应测试,宜在顺振源的方向上布置若干 个测点。 C.0.9受风或爆炸冲击波等影响的建筑,宜在迎向气流方向的 轻型围护结构上布置动力响应的测点。 C.0.10动力响应的各测点,宜布置两个水平方向和竖向的振 动测试传感器。 C.0.11建筑动力响应测试仪器的频率范围应为0.1Hz~ 200Hz,且应有足够的幅值动态范围。 C.0.12建筑动力响应的测试应获得下列测试数据: 1外部振动源的地面振动传至建筑附近时的振动频率和振 动幅度等数据: 2风和外部爆炸气流在建筑上的作用过程; 3 建筑动力响应各测点的振动频谱、振动峰值、主振频 率等。 C.0.13 振动源的振动与建筑的动力响应吻合时,可判定该振 动源是造成既有建筑振动或晃动的因素。 C.0.147对于不能获得振动源足够能量影响的建筑,其最不利 动力响应情况可采用实测动力响应结合模拟计算分析的方法 确定X

附录D结构和构件测量方法

附录D结构和构件测量方法

D.0.1结构和构件的主体倾斜、异形构件截面尺寸、构件挠 度、构件垂直度宜按本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D.0.2测量仪器设备在作业前与作业过程中,应根据现场作业 环境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校正。个 D.0.3结构和构件的主体倾斜检测宜选用平距法,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平距法检测宜使用免棱镜全站仪;观测时,测站点宜选 在与倾斜方向一致的方向线上距照准目标1.5倍~2.Q倍目标高 度的固定位置;测站点的数量不宜少于2个;V 2在每测站安置全站仪时,上下观测点应沿建筑主体竖直 线,在顶部和底部上下对应布设;测出每对上下观测点标志间的 水平位移分量,再按矢量相加法求得倾斜量和倾斜方向; 3对手高层建筑,每测站宜适当增加沿建筑主体竖直线的 观测点,确定倾斜方向。 D.0.4结构和构件的主体倾斜宜区分施工偏差造成的倾斜、变 形造成的倾斜、装饰层造成的倾斜等。 D.0.5异形构件截面尺寸可使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进行检测,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业前准备、数据采集、数据预处 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作业技术规程》 CH/Z3017的规定; 2结构构件表面应光滑;宜使用全站仪与地面三维激光扫 描仪共同识别的测量标志; 3坐标系统可选相对坐标系;扫描站数应尽量少; 4应按数字线划地图中特征线的方法制作数据成果:

5数据成果宜取3个,可用平均值作为截面尺寸的检测 结果。 D.0.6构件挠度宜使用免棱镜全站仪进行检测,并应符合不列 规定: 1 全站仪测站点应安置构件跨中轴线正下方,宜选取构件 两个相对端点、跨中为观测点: 2宜使用观测点的高程值为观测值;测量挠度值为跨中高 程与相对端点高程平均值的差值; 3检测时宜消除施工偏差、装饰层、截面尺寸变化造成的 影响。 D.0.7构件垂直度可使用免棱镜全站仪选用平距法进行检测,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站仪操作应按符合本标准第D.0.3条的规定; 2上下观测点应沿建筑主体竖直线通长布置; 3 检测时应区分构件垂直度和构件层间位移。 D.0.8进行内业数据处理前,现场检测应对数据进行核对与 判别。

(25)+(曾)≥1

() +(μ) ≥1 (E.2.4)

式中:β—可靠指标,对于延性破坏构件β=3.2,脆性破坏β =3.7。 E.3构件承载力的变异系数 E.3.1构件承载力变异系数%应通过对同类构件批量承载力试 验数据分析确定。 E.3.2构件批量承载力试验数据的分析宜采用下列比值的 方式: $; = Rtest,i/Rt. (E.3.2) 式中:——第i个构件承载力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比值; 该批构件中第i个构件的承载力试验值; Rmoli 该批构件中第个构件的承载力模型计算值。 E.3.3在分析过程中应采取下列减小材料强度、儿何参数和承 载力模型不定性因素影响的分析措施: 1计算模型的材料强度和几何量应分别取对应构件的实 际值; 2夯析时应对计算模型中所有参数进行调整,调整方式可 为每个变量的系数或指数,各变量的系数和指数可按下式计算: Rmd=R(αr,f,Or,aa,a.0a,αnn,0,..) (E. 3. 3) 式中α 材料强度的调整系数; 广 材料强度的实测值; 0f 材料强度的调整指数; a 构件几何量的调整系数; a 构件实际的几何量; 0 几何量的调整指数; α 参数的调整系数; ? 计算模型中其他参数的实际值; 0 参数的调整指数。 E.3.4对模型中参数的调整应使试验值与模型计算值比值的平 均值趋近于1.0,该比值的平均值可按下式计算:

sm=2()/m(E.3.4)式中:—分析样本的平均值;一样本的容量。E.3.5构件承载力的变异系数应按下式计算:OR=S/smE.3.5)式中:——该批构件承载力的变异系数;S:——样本的标准差,应取各种趋近于16中S的最小值。E.4构件承载力的可靠指标和分项系数E.4.1当可靠指标β对应的随机变量可近似用正态分布描述时,构件承载力的可靠指标β宜根据下式计算:BVORYRYE=BRORYRYs+BO(E.4.1)式中:β—可靠指标,对于延性破坏构件β队3.2,脆性破坏β=3/7;βs——作用效应的可靠指标。E.4.2我(E.4.1)中构件承载力的分项系数%可按下式计算:YR=1/(1限%)(E.4.2)式中构件承载力的变异系数。E.4.3构件承载力的分项系数YR用于既有结构构件承载力评定时,其基本形式可用下式表示:Rd.e=R(f,anmod".)/r(E.4.3)式中:Rd.构件承载力的评定值;fo.经调整后的材料强度参数;ao经调整后的构件几何参数;经调整后的其他参数;mod模型不定性系数或参数。123

附录F结构性能的静力荷载检验 F.1一般规定 F.1.1建筑结构和构件的结构性能可按本附录的规定进行静力 荷载检验。 F.1.2结构性能的静力荷载检验可分为适用性检验、荷载系数 或构件系数检验和综合系数或可靠指标检验。 F.1.3结构性能检验应制定详细的检验方案。 E2检验方案 F.2.1结构性能检验的检验装置、荷载布置和测试方法等应根 F.2.2结构性能检验的荷载布置和测试仪器应能满足检验的 要求。 F.2.3结构性能检验的荷载应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在分析结构 沟件的变形和承载力时,宜使用尺寸参数和材料参数的实际数 值。对于特定的构件,应对计算公式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调整。 F.2.4检验荷载应分级施加,每级荷载不宜超过最大检验荷载 的20%。 F.2.5正式检验前应施加一定的初荷载。 F.2.6加载过程中应进行构件变形的测试,并应区分支座沉降 变形等的影响 F.2.7达到检验的最大荷载后,应持荷至少1h,且应每隔 15min测取一次荷载和变形值,直到变形值在15min内不再明显 曾加为止。存取数据后应分级卸载,并应在每一级荷载和卸载全 部完成后测取变形值。 F.2.8当检验用模型的材料与所模拟结构或构件的材料性能有

差别时,应分析材料性能差别的影响。 F.2.9检验方案应预判结构可能出现的变形、损伤、破坏并 应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 F.3适用性检验

F.3.1结构构件适用性的检验荷载应符合下列

1结构自重的检验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验荷载不宜考虑已经作用在结构或构件上的自重荷 载,当有特殊需要时,可考虑受到水影响后这部分自 重荷载的增量; 2)检验荷载应包括未作用在结构上的自重荷载,并宜考 虑1.1~1.2的超载系数。 2检验荷载中长期堆物和覆土等持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取 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变荷载应取设计要求值和历史上出现过最大值中的 较大值 2永久荷载应取设计要求值和现场实测值的较大值; 3可变荷载组合与持久荷载组合均不宜考虑组合系数; 4)可变荷载不宜考虑频遇值和准永久值。 3持久荷载已经作用到结构上时,其检验荷载的取值应符 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 F.3.2结构构件适用性检验应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评定和 结构适用性的评定。 F.3.3结构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以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限 定的位移、变形和裂缝宽度等为基准进行评定。 F.3.4结构构件的适用性应以装饰装修、围护结构、管线设施 未受到影响以及使用者的感受为基准进行评定。 F.4荷载或构件系数检验

F.4.1结构构件荷载系数或构件系数的实荷检验应符合下列

F.4.1结构构件荷载系数或构件系数的实荷检验应符合下列

F.5综合系数或可靠指标的检验

G.0.1硬化混凝土游离氧化钙的潜在危害可按本附录规定的方 法进行推断 G.0.2游离氧化钙对混凝土潜在危害的检测可分为现场检查 薄片和芯样试件沸煮检测等。 G.0.3现场检查可将有开裂、崩溃等症状的硬化混凝土初步判 断为具有游离氧化钙潜在危害。人 G.0.4在初步判断具有游离氧化钙潜在危害的部位上钻取混凝 土芯样,芯样的直径可为0mm~100mm;在同一部位钻取芯样 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同一批受检混凝土应取混凝土芯样不少于 3组。 文 X G.0.5在每个混凝土芯样上应先截取十个无外观缺陷的10mm 厚的薄片试件,再将混凝土芯样加工成高径比为1.0的芯样试 件,芯样试件的加工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钻芯法检测混凝 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的规定。 G.0.6试件的沸煮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薄片试件沸煮检测应将薄片试件放在沸煮箱的试架上, 沸煮制度应符合本附录第G.0.10条的规定; 2芯样试件检测应将同一部位钻取的2个芯样试件中的1 个放在沸煮箱的试架上,沸煮制度应符合本附录第G.0.10条的 规定。 G.0.7沸煮过的芯样试件应晾置3d,并应与未沸煮的芯样试件 同时进行抗压强度测试。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测试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的规定。 G.0.8每组芯样试件抗压强度变化的百分率Sor应按下式计算 并应计算全部芯样试件抗压强度变化百分率的平均值orm

附录G游离氧化钙潜在危害的检测推断

Sor=[(feor—feor)/feor]X100% (G.0.8) 式中:or—芯样试件抗压强度变化的百分率; for未沸煮芯样试件抗压强度(MPa); for—同组沸煮芯样试件抗压强度(MPa)。 G.0.9当沸煮试件的粗骨料没有明显的膨胀迹象时,可按下列 规定判定游离氧化钙对混凝土的潜在危害: 1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沸煮试件出现开裂或崩溃等现象时, 宜判定该批混凝土存在游离氧化钙的潜在危害, 2当芯样试件强度变化百分率平均值2or.m>30%时,可判 定该批混凝土存在游离氧化钙的潜在危害; 3仅有一个薄片试件出现开裂或崩溃等现象且对应芯样的 6cor>30%时,可判定该区域混凝存在游离氧化钙的潜在危害。 G.0.10沸煮制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沸煮箱内的水位应使整个沸煮过程中试件始终处于水中; 2在30m牛5min内应将沸煮箱内的水加热至沸腾; 3恒沸时间应为6h,关闭沸煮箱后应使水温自然降至 室温。

附录H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测定 1.0.1 硬化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含量可按本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 则定。 1.0.2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应具备不列仪器: 具有0.1pH单位或10mV精确度的酸度计或电位计; 银电极或氯电极; 3 饱和甘汞电极; 4 电磁搅拌器; 5 电振荡器; 建设音 6 50mL滴定管 7 10mL、25mL及50mL移液管; 烧杯, 9 300mL磨口三角瓶; 10感量为0.0001g和感量为0.1g的天平; r最高使用温度不小于1000℃的箱式电阻炉; 12 0.075mm的方孔筛; 13 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温度控制范围0℃~250℃; 14 磁铁; 15 快速定量滤纸; 16 干燥器。 H.0.3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应具备下列试剂: 三级以上试验用水; 21个体积的硝酸加3个体积的试验用水配制的硝酸溶液 (1+3); 3 浓度为10g/L的酚酰指示剂; 4浓度为0.01mol/L的硝酸银标准溶液;

5浓度为10g/L的淀粉溶液; 6氯化钠基准试剂; 7 硝酸银。 H.0.4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芯样应进行破碎,并应剔除粗骨料: 2 试样应缩分至30g,并应研磨至全部通过0>075mm的方 孔筛; 3试样中的铁屑应采用磁铁吸出; 4试样应置于105℃~110℃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中烘至恒 重,取出后应放人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H.0.5硝酸银标准溶液应按下列方法配制: 1用感量为0.0001g的天平称取1.7000g硝酸银,放于烧 杯中; 2在烧杯中加以少量试验用水,待硝酸银溶解后,将溶液 移人1000mL容量瓶中 3向容量瓶中加入试验用水稀释至1Q00mL刻度,摇匀 储存于棕色瓶中。 H.0.6氯化钠标准溶液应按下列方法配制: LX将氯化钠基准试剂放于温度为500℃~600℃箱式电阻炉 中进行灼烧,灼烧至恒重; 2用感量为0.0001g的天平称取灼烧后的氯化钠基准试剂 0.6000g,放于烧杯中; 3在烧杯中加人少量试验用水,待氯化钠溶解后,将溶液 移人1000mL容量瓶中; 4向容量瓶中加入试验用水稀释至1000mL刻度,摇匀, 储存于试剂瓶中。 H.0.7硝酸银标准溶液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标定: 1使用25mL移液管分别吸取25.00mL氯化钠标准溶液和 25.00mL试验用水置于100mL烧杯中; 2在烧杯中加10.0mL浓度为10g/L的淀粉溶液:

1使用25mL移液管分别吸取25.00mL氯化钠标准溶液和 25.00mL试验用水置于100mL烧杯中; 2在烧杯中加10.0mL浓度为10g/L的淀粉溶液:

3将烧杯放置于电磁搅拌器上,以银电极或氯电极作指示 电极,以饱和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用配制好的硝酸银标准溶液 滴定; 4按现行国家标准《化学试剂电位滴定法通则》GB/T 9725的规定,以二级微商法确定所用硝酸银溶液的体积; 5同时使用试验用水代替氯化钠标准溶液进行衍土述步骤的 空白试验,确定空白试验所用硝酸银标准溶液的体积; 6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浓度按下式计算: m(Nc)X2500/1000.00 C(AgNOg) (ViV2X0.05844 (H.0.7) 式中:C(AgVO)一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m(Nac) 氯化钠的质量(g); Vi 滴定氯化钠标准溶液所用硝酸银标准溶液的 体积(mL); V文空白试验所用硝酸银标准溶液的体积(mL); 0.05844元 氯化钠的毫摩尔质量(g/mmol)。 H.0.8混凝士中氯离子含量应按下列方法测定: 1,混凝土试样应按下列步骤制备混凝土试样滤液: X1)用感量0.0001g的天平称取5.0000g试样,放人磨口 三角瓶中; 2)在磨口三角瓶中加人250.0mL试验用水,盖紧塞剧烈 摇动3min~4min; 3)再将盖紧塞的磨口三角瓶放在电振荡器上振荡6h或静 止放置24h; 4)以快速定量滤纸过滤磨口三角瓶中的溶液于烧杯中, 即成为混凝土试样滤液。 2混凝七试样滤液应按下列步骤进行滴定: 1)用移液管吸取50.00mL滤液于烧杯中,滴加浓度为 10g/L的酚酞指示剂2滴; 2)用配制的硝酸溶液滴至红色刚好褪去,再加10.0mL

附录丁钢筋表面硬度测试方法

J.0.1构件中钢筋的表面硬度可采用回弹法进行测定。 J.0.2钢筋的表面硬度测试仪器应为数显式里氏硬度计。 J.0.3每个待测钢筋应布置一个测区,测区句水平设置,也可 向上或向下设置, J.0.4测区可先用角磨机和钢锉打磨,并应分别用粗、细砂纸 打磨,直至露出金属光泽。 J.0.5打磨好的测区X其表面粗糙度的平均值不应大 于1.6um。 J.0.6每一测区应布置5个测点,测点应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 布,里氏硬度值应精确奎1HL。 J.0.7应取所有测点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测区的代表值。 J.0.8测试方向相同和测试代表值相近的钢筋可归为一类。 J.0.9 当同类钢筋的弹击角度不同时,可进行弹击角度的修正

附录K结构混凝土冻伤的检测方法

K.0.1结构混凝土冻伤可分为硬化混凝土的冻融损伤和混凝土 早期冻伤。 K.0.2混凝土冻伤的类型可根据结构混凝主冻伤的特点并结合 施工现场情况判别。 K.0.3硬化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后出现表面损伤或开裂,应判定 为冻融损伤。 K.0.4施工阶段混凝土的早期冻伤应分为立即冻伤和预养 冻伤。 K.0.5 5冻融损伤和早期预养冻伤的混凝土可用碳化深度法检测 受冻损伤混凝上的厚度检测操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的规定。 K.0.6冻融损伤和早期预养冻伤的混凝土也可通过现场钻取芯 样,检测受冻损伤混凝土的厚度、损伤程度及强度,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可采用钻出芯样的湿度变化确定受冻损伤混凝土的厚度 检测操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GB/T50784的规定; 2可用里氏硬度法进行检测混凝土受冻损伤程度,检测操 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的规定; 3构件内部混凝土强度可采用钻芯法进行检测,芯样试件 的加工质量和强度试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钻芯法检测混凝土 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的规定; 4构件表面混凝土的强度,可采用对里氏硬度修正法进行 推断。

土强度,心样 式件的加工质量和强度试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钻芯法检测混 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的规定

附录L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状况的检测 L.0.1钢筋锈蚀的检测可采用剔凿检测方法、电化学测试方法 或综合分析判断方法。 L.0.2钢筋锈蚀程度的剔凿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锈蚀严重钢筋,宜直接量测钢筋的剩余直径; 2存在锈蚀坑的钢筋应量测锈蚀的深度; 3轻微锈蚀处可量测除锈前后直径等的差异。 L.0.3钢筋锈蚀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方法宜配合 别凿检测方法的验证。 X L.0.4钢筋锈蚀的电化学测试可采用极化电极原理的方法和半 电池原理的方法、 L.0.5电化学测试方法的测区及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区应能代表不同环境条件、每种条件的测区数量不宜 少于3个 2应在测区上布置测试网格; 3网格节点宜为测点,网格间距可根据构件的尺寸和仪器 的功能确定,测区中的测点数不宜少于20个; 4测区和测点应编号,并应注明位置。 L.0.6电化学检测操作应遵守所使用检测仪器的操作要求,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极铜棒应清洁,不应有可见缺陷; 2混凝土表面应清洁,测点处不应有涂料、浮浆、污物或 尘土等; 3 仪器连接点应与被测钢筋连通; 4测点处混凝土应湿润; 5测试时应避免各种电磁场的干扰:

L.0.9综合分析判定方法可根据裂缝形态,混凝土保护层厚 度、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混凝土中有害物质含量以及 混凝土含水率等检测数据判定钢筋的锈蚀状况

L.0.9综合分析判定方法可根据裂缝形态,混凝土保护层厚 度、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混凝土中有害物质含量以及 混凝土含水率等检测数据判定钢筋的锈蚀状况。

录M回弹检测烧结普通砖抗压强

附录N钢材强度的里氏硬度检测方法 N.1适用范围和测试仪器 N.1.1里氏硬度方法可用于建筑中H型钢、钢管等钢构件钢材 抗拉强度的现场无损检测。 N.1.2本方法不适用于表层与内部强度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 缺陷钢材强度的测试。 N.1.3里氏硬度计宜采用数显我.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里氏 硬度计检定规程》JJG747的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 JN.2检测技术 N.2.1既有结构钢材强度的里氏硬度检测宜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检测构件的数量 N.2.2每一构件的测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区数量不应少于3个; 2X测区宜布置在里氏硬度计能垂直向下检测的钢材表面, 也可布置在非垂直向下的钢材表面; 3测区钢材的厚度不宜小于6mm,曲面构件测区的曲率半 径不应小于30mm; 4测区宜布置在测试时不产生颤振的部位。 N.2.3测区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区钢材表面应进行打磨处理,打磨可用钢锉或角磨机 等设备去除各种涂层,并应用粗、细砂纸打磨至表面粗糙度Ra 的平均值不大于1.6um; 2每个测区打磨的区域不应小于30mm×60mm; 3测区表面粗糙度的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表面粗糙度应用粗糙度测量仪量测:

附录N钢材强度的里氏硬度检测方法

N.2.4单氏硬度的检测操作应符合

1在每个测区测试前,应在该仪器所带标准块上对单氏硬 度计进行校准,校准时相邻两点读数差应小于12HL, 2对于测区的硬度测试,应按所用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并行操作: 1)向下推动加载套或用其他方式锁住冲击体; 2)测试时冲击装置应紧压在测区的测点上,冲击方向应 与测试面垂直

N.2.5测区内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

1每一测区应布置9个测点, 2测点应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 3 测点之间的距离应大于4mm; 4 测点距试样边缘距离不应小于5mm。 N.2.6测点的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测点只应测试一次; 2每一测点的里氏硬度值应精确至THL

N.3硬度计算及钢材强度换算

N.3.Y测区里氏硬度的平均值,应从9个里氏硬度测试值中剔 除2个最大值和2个最小值,余下的5个里氏硬度测试值应按下 式计算平均值:

板厚度的修正时,可将测区里氏硬度测试值的平均值作为换算钢

材抗拉强度的代表值。 N.3.3非垂直方向检测钢结构构件表面时,应按下式对测区里 氏硬度平均值进行弹击角度和弹击方向修正: HLdm=HLm+HL (N. 3) 3) 式中:HLdm修正后的垂直方向里氏硬度平均值; HLm——非垂直向下检测时测区里氏硬度的平均值: HL—非垂直向下方向检测时里氏硬度修正值,可按 表N.3.3采用。

表N.3.3非垂直向下检测的硬度修正值

注:表中计量单位为 HL

N.3.4当测区钢材的厚度小于12mm时,应按下式对测区里氏 硬度平均值进行修正:

HLE HL. + HL

HLm=HLm十HL

式中:HL 检测不同的钢材厚度时里氏硬度修正值,可按表 N.3.4采用。

表N.3.4钢材厚度对里氏硬度测试值的修正值

N.3.5既有结构钢材抗拉强度可依据测区里氏硬度的代表值按 表N.3.5确定。

续表N.3.5里氏硬度抗拉强度里氏硬度抗拉强度(HL)(N/mm²)(HL)(N/mm²y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抗拉强度HLdn最小值最大值HLan最小值最大值fixnaxbmx3263294793727371521328331481374374524330332482526332334484Y378378528334335485380381531336337382383533338338384386536340340490386X38153834232492388391541344493390/5433463454953965468347497399549350Y349499396401551352350500398404554354352502400407557356354504402410560358356506404413563360358508406416566362360510408419569364362512410422572366365515412425575368367517414428578370369519416431581150

续表N.3.5里氏硬度抗拉强度里氏硬度抗拉强度(HL)(N/mm²)(HL)(N/mm2y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抗拉强度HLdn最小值最大值HLdn最小值最大值firinfiomx"fb.mx4184345844507491641420437587452<494644422441591498648424444594456502652426447597945850665642845160460510660430454462514>6644324586084641816684346114667523673436XG61546852767743846861853168140472622535685475625474539689444479629476544694446483633478548698448487637480553703N.4钢材强度的推定和强度等级的区分N.4.1单个构件钢材抗拉强度的推定应符合下列规定:该构件钢材抗拉强度推定范围宜取3个测区换算抗拉强度最小值b.min的平均值作为推定范围的下限值,宜取3个测区换算抗拉强度最大值fbmax的平均值作为推定范围的上限值;2该构件抗拉强度的推定值,可取构件推定范围上限值与151

附录Q轻质围护结构瞬时风动力系数试验方法Q.1一般规定Q.1.1轻质围护结构面层在瞬时风作用下的动力系数可通过本附录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Q.1.2轻质围护结构面层瞬时风动力系数的试验装置和试验过程应符合本附录的规定。Q2试验装置Q.2.1轻质围护结构面层在瞬时风作用下动力系数的试验装置应分成测试装置和模拟瞬时风的试验设备Q.2.2测试装置应由承受瞬时风作用的单自由度弹簧拉接板、测试仪表和安装支架三部分构成。Q.2.3,单自再度弹簧拉接板应为钢质圆板,直径应与试验设备导流管出风口的直径相同。钢质圆板的厚度应根据所模拟面层的质量确定,也可由厚度相同的数个圆板组合而成。Q.2.4拉接板应采用对称布置的拉接弹簧固定在支架上(图Q.2.4)。拉接弹簧的刚度应通过试验调整确定HG/T 5545-2019 锂离子电池材料废弃物中镍含量的测定.pdf,(a)4点拉接(b)水平布置拉接(c)竖向拉接图Q.2.4对称布置拉簧示意160

Q.2.5测试装置的测试仪表应具备自动记录下列测试数据的 功能: 1 拉接板在试验风速突然变化时的振幅; 2拉接板在均匀风速作用下的位移; 3拉接板平行处的风速。 0.2.6测试仪表应安装在支架上 Q.2.7支架在模拟的风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不应对受荷拉接板位 移和振幅的测试构成影响。 Q.2.8模拟瞬时风的试验设备应由风机、导流管和风速测试仪 表构成。 Q.2.9风机宜能提供足够的动力,导流管出风口应为圆形,风 速测试仪应测试导流管出风处的风速。 Q.2.10试验设备应有调整导流管出风口风速的功能。 VQ.3动力系数试验 ? Q.3.1试验前应分析确定导流管出风的风速与受荷拉接板质 量之间的关系。 Q.3.2试验宜缓慢提升风速,直室达到预定的风速。 0.3.3待拉接板的振动平稳后,应校对导流管出风口处的风 速、拉接板处的风速和拉接板的位移。 Q.3.4轻质围护结构面层在瞬时风作用下动力系数的试验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拉接板动态位移的振幅应在导流管出风口完全封闭后立 即进行测试,且应取得前5个最大振幅; 2恢复导流管出风口的风速,拉接板的静态位移应待拉接 板的振动稳定后测定; 3第1款和第2款的试验过程应重复3次~5次。 Q.3.5轻型围护结构面层动力系数试验参数的分析宜符合下列 规定: 1 拉接板振动平稳后位移的平均值宜作为静态位移的代

表值; 2每次封闭导流管出风口测试拉接板的前3个振幅的平均 值可作为该次测试动态位移的测试值; 3瞬时风作用下3次动态位移测试值的平均值可作为动态 位移的代表值 Q.3.6试验得到的动态位移代表值与静态位移代表值的比值可 作为轻型围护结构面层在瞬时风作用下动力系数的试验值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文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木结构设计标准》GB50005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信息公开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I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7《钢结构设计标准》GB566178《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6006810《混凝大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11《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12高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N13《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914《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15《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5015216《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17《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1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1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3《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164

24《木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5032925《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6《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62127《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62828《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GB/T50708,29《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5078430《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5098231《高算与复杂钢结构检测与鉴定标准》GB5100832《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2633《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334《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GB/T22235《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136《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22937《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2323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39《木材抗弯强度试验方法》GB/T1936.1N40Y《砌墙砖试验方法》GB/T254241《焊接接头弯曲试验方法》GB/T265342《焊接接头冲击试验方法》GB/T265043《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T265144《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T3098.145《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母》GB/T3098.246《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363247《混凝土砌块和砖试验方法》GB/T411148《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488349《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313165

(JTJ052-2000)[1]标准下载50《化学试剂电位滴定法通则》GB/T9725 51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10071 52 《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 GB/T 11345 53 《钢网架螺栓球节点用高强度螺栓》GBT16939 54 《结构用集成材》GB/T26899 55 《钢筋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GB/T.28900 5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I 57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 58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8 59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 6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 61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70 62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H82 63 《贯人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136 64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标准》YG/T152 65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T203 766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08 《高强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规程》JGJ/T294 68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 69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322 70 《钻芯法检测砌体抗剪强度及砌筑砂浆强度技术规程》 JGJ/T368 71 《非烧结砖砌体现场检测技术规程》JGJ/T371 72 《拉脱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378 73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 74 《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JGJ/T411 75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作业技术规程》CH/Z3017 76 《里氏硬度计检定规程》JJG747

77《钻孔应变法测量残余应力的标准测试方法》SL499 78《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91 79 《金属材料顶锻试验方法》YB/T5293 80 《钢网架螺栓球节点》JG/T10 81 《钢网架焊接空心球节点》JG/T1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