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59-2020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21年版).pdf

DB13(J)/T 8359-2020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21年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3(J)/T 8359-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96262
下载资源

DB13(J)/T 8359-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359-2020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21年版).pdf

材料和构造,经过相关检测,达到本标准的指标要求。门窗宜采 用内平开窗,不得使用双层窗替代,有利于使用安全和通风采光 对于大多建筑来说,外门多为透明玻璃门,且有无障碍要求,结 合国内技术现状外门传热系数按照现有产品的高标准1.2W

4.4.1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任建筑以满足本标准的能效指标为自标 本条提出的围护结构技术性能指标是实现被动式超低能耗的可靠 保障。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对线性热桥和点热桥均采取了有效阻 断或削弱的处理措施,与传统建筑相比其热桥部位热损失较小。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要求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以建筑能效作为 最终控制性指标,故本标准要求将线性热桥和点热桥均在建筑能 效中计算,本条规定的平均传热系数为各不同构造的平均传热系 数,结构性线热桥在此部分不予考虑

4.4.2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公共区域一般不供暖,其围护

构按本标准要求设置外墙保温和高性能保温气密门窗等措施,如 此在整个被动区内公共区域的室内环境就取得了可靠保证。主要 功能区域根据居住环境要求再进行气密区域划分,从用户实际使 用情况和便于运行、测试出发,一般将住宅每户细分为独立的气

密区域,并保证用户单独使用和分户能耗降低,分户墙及与公共 文域之间的隔墙、楼板、分户门等分隔部位,要求按本标准设置 保温、隔声、气密等措施。 应结合具体使用功能的供能、用能方案,综合考虑便于节能 运行管理的方案,合理划分气密区域。根据公共区域范围,在非 供暖区域与供暖区域之间的内墙、楼板及分隔门处,按本标准要 求采取相应的保温、隔声、气密等措施。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 的楼板在条文中作出了规定,指的是地上室内空间供暖空间与储 物间、管道层、闷顶等非供暖空间相分隔的楼板。对于接触室列 空气的楼板、悬挑楼板应视同外墙进行设计。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电梯厅、走道、入口门厅等公共区域设 置供暖时,与居住功能单元之间的隔墙、楼板、分户门等分隔部位 的保温性能要求可适当降低消防控制室通用技术要求R2.pdf,但其隔声及气密性能仍应满足本 准要求。

4.4.3变形缝两侧是保温的薄弱部位,应加强对变形缝部位

温处理,避免变形缝两侧墙体出现结露,并减少通过变形缝的热 损失。变形缝的保温措施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变形缝内满填保温 材料目墙体及屋面周边封闭,将两侧墙体及缝内保温层视作一个 复合构造整体,其整体传热系数不应大于0.6W/(m²·K);另 种是仅在沿变形缝处外墙及屋面周边或内墙开洞口周边一定深 度范围内填充保温材料,使变形缝形成一个与外部空气隔绝的密 闭空腔,单侧墙体传热系数不应大于1.2W/(m²·K)。保温材 料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周边封闭的填充深度应自主体外墙表 面向内延伸不小于1000mm,同时变形缝应做好防水、密闭措施。

4.4.4无论建筑室内公共空间是否供暖,其环境温度要求均不同

4.4.4无论建筑室内公共空间是否供暖,其环境温度要求均不向 于户内温度,户内需要自由调节,为降低热(冷)损失,户门与 分户墙、楼梯间隔墙一样,仍起到一定的保温和气密作用,所以 对户门的保温要求,可以不像外围护结构那样严格,但其传热系 数仍不应大于1.3W/(m²·K)。 居住建筑设计往往按独立使用功能或住宅每户作为一个气密 区域,在此范围内,气密层设计要求连续闭合,户门的气密性作 用非常关键。因此对户门的气密性做出了与外窗相同的规定,不 仅能减少建筑内的热量损耗,而且有利于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和 舒适度。

温、气密性能都应满足本标准的相关要求。当封闭阳台内侧主体 外墙、外窗性能符合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围护结构标准时 对封闭阳台自身的栏板、外窗等部位的传热系数可以适当放宽, 但为了防止出现冷(热)桥,并保证外部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变形 办调一致性,该部位保温层厚度不宜出现较大反差,仍对封闭阳 台的围护结构提出一定的保温要求

4.5.1本条对冷热源设备的能效做出了明确要求

4.5.2热回收效率是评价热回收装置

工程实践经验和能效指标,提出新风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建议值。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制冷工况下的显热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率 均比制热工况下低大约5%,此处显热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率 均指制热工况。设计师可根据性能化设计原则和项自实际情况 选取新风热回收装之类型和性能参数。为保障有效新风量及热回 收效果,新风热回收装置在压差100Pa时的内侧及外侧漏气率不 大于5%。 随看建筑供冷供暖需求的下降,通风能耗占比逐渐提高,单 位风量耗功率是评价的主要参数。对于居住建筑而言,户式热回 收装置单位风量风机耗功率(功率与风量的比值)不应高于 0.45W/(m3:h)。 针对小型居住单元带热回收的送排风系统单位风量风机耗功 率,国际能源署IEAECBCSAIVC(AirInfiltrationandVentilatio) Centre)2009年给出的建议值为0.69W/(m3·h),且建议该值 随着建筑节能规范的提高继续降低;德国被动房研究所给出的建 议值不高于0.45W/(m3·h)。本标准基于典型户型、风机选型 及运行时间测算,对应单位风量耗功率0.45W/(m3·h)指标下 的风机能耗已占居住建筑能耗的12%~15%,因此应提高对被动 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的要求,不应高于

0.45 W/ (m3 : h

4.5.4当采用空调系统进行供暖、供冷和通风时,空调设备自身 及其系统不仅应是高效节能的,而且其运行模式也应是智能的、 节能的,空调系统应能配合室内负荷、空气质量的动态变化而动 态调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

5.1.1性能优异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保温材料是

..性能优异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任建现保温材科定实现保据 隔热性能的前提条件,本条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保温材料的 生能指标做出了明确要求。各保温材料的适用部位详见表1。

表1围护结构各部位保温材料适用部位选用表

6.1.1建筑总体规划应根据周围环境和场地条件,通过应用日照 分析软件和风(热)环境模拟分析软件,对建筑布局、建筑间距、 建筑形体和朝向等进行优化设计。我省所处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气 侯条件差异很大,应依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争 取良好朝向。对于建筑冬季供暖,不仅满足国家标准规定的日照 要求,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使得建筑获得太阳辐射热量, 减少建筑耗热量;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在建筑迎风面尽量少开门 窗洞口或其他孔洞,减少作用在围护结构外表面的冷风渗透,减 少建筑物外表面热损失,以达到节约供热的目的。建筑朝向尽量 避免东西向日晒,对于夏季节约空调供冷和过渡季通风散热是非 常有利的。 6.1.2合理地控制建筑体型,必须考虑本地区气候条件,冬、夏 李太阳辐射强度、风环境、围护结构构造等各方面因素。应权衡 利弊,兼顾不同的建筑造型,尽量减少房间的围护结构外表面积, 力求体型简单,避免因此造成的体形系数过大。如此可有效减少 围护结构热(冷)损失,有效控制室内能耗水平,并有利于建筑 施工和运行总体经济节约。通常控制体形系数的大小可采用以下 方法: 1合理控制建筑面宽,采用适宜的面宽与进深比例:

2增加建筑层数,减小屋面面积; 3合理控制建筑体形及立面凹凸变化; 4对建筑整体节能水平进行权衡。 6.1.3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应合理划分被动区域和气密 区域范围。住宅建筑通常以单元式住宅或塔式住宅形式出现,包 括带商业网点的住宅楼,在整栋楼按照被动式要求设计时,可将 节能设计区域全部纳入被动区域,外围护结构所包围的整座建筑 作为一个整体气密区域,满足建筑气密性要求。为确保每个用户 的相对独立性,满足每户(套)单独计量和建筑气密性测试、节 能分析和验收的要求,宜将每户细分为一个独立气密区域进行设 计。 许多住宅往往与商业、物业用房等其他功能组合建造,在此 类多功能建筑中,应当明确以居住功能为整体区域的被动式设计 区域界面。二者相令边界,应采取严密的技术措施,形成封闭的 完整的保温气密体系。 根据当前的设计经验,一般高层住宅建筑地上建筑面积大约 在2万平方来左右,整栋楼按照被动式建筑设计是可行的。对于 更大规模的居住建筑,尚缺少足够的实践经验,为保证被动区域 高标准的环境要求,提高技术可靠性,被动区域规模划分不宜过 大。 6.14我省大部分地区的住宝楼门丘、楼梯间、走道等公共区域

2增加建筑层数,减小屋面面积; 3 合理控制建筑体形及立面凹凸变化: 4对建筑整体节能水平进行权衡。

6.1.3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应合理划分被动区域和

6.1.4我省大部分地区的住宅楼门厅、楼梯间、走道等公共

不需要供暖,严寒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公共区域 不供暖。一般住宅建筑把一个单元或整栋楼按照被动式超低 建筑进行节能设计,要求公共区域的环境舒适性同样得到保 &8

建筑入口门厅必须封闭,且出入口位置的外门要求设置保温气密 性能更高的门窗(俗称被动门窗),建筑入口外门设置门斗时至 少有一道为高性能门。 无论公共区域是否供暖,为了减少室外冷空气对室内环境的 影响,都应该采取防止冷空气直接侵入的措施。无其对于严寒地 区居住建筑入口,由于使用过程中的处置不当、管理不善等原因 而造成外门封闭不严,在没有门斗或其他过渡、隔绝措施的情况 下,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整座楼的保温气密性能,容易形成热量损 失;另一方面会因为热压作用造成低层公共空间寒冷,严重者会 出现上下层环境温度失衡,对于低层住户温度环境非常不利。 建筑门斗、双层门、高性能门等设计,不仅要考虑保温气密 需要,同时也要兼顾无障碍要求,单元门地面不得设置!门槛, 扇宽度应符合无障碍通行的要求,门扇打开所需水平推力不宜过 大,应能满足老年人、儿童及轮椅正常开启的要求。 6.1.5阳台作为居住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尚应考虑部分人群对室 外活动的需要,在过渡季许多人在阳台休闲、晾衣等活动。对于 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无其是严寒地区, 为防止冷风渗透,从节能节材角度出发,封闭阳台适应性更强、 更容易保证居住生活和室内热环境需要。依据《民用建筑设计统 一标准》GB50352,提出了严寒及寒冷地区建筑不应设置开式 楼梯间和外郎的要求。 6.1.6居住建筑室内空间布局应考虑自然通风的特点,除符合有

6.1.6居住建筑室内空间布局应考虑自然通风的特点,

关规范的规定外,宜采用风环境模拟计算分析软件,对室内空间 及外窗设计等通风方案进行充分优化。室内空间设计宜开敬,便

于气流组织并形成穿堂风,对于过渡季节的通风散热也是十分必 要的。

6.1.7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

建筑设计除考虑围护结构节能和设备节能以外,重点考虑在正常 运行状态下建筑室内的居住空间舒适、光环境、温湿度环境和空 气质量的舒适性。对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要求则更高,尤其在材 料选择上,应严格控制有害物质含量,积极采用绿色环保无污染 的产品。

筑,不论哪种保温系统形式,外墙保温与构造、保护层的结构安 全性均应进行专项计算

6.2.1通过其他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不少设计外保温缺少防水层 有的设计采用了聚合物类防水砂浆保护,但因为施工质量问题 造成防水层开裂失效,不仅影响到因保温层吸水而导致的节能效 果变差、室内结露或霉变,更严重危害了保温层的耐久性和建筑 围护结构的质量寿命。建筑的外墙防水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保障外墙热工性能和寿命,外饰面应采用透气性良好的水性材料。 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腻子;确有必要采用时,应使用柔性耐水腻子

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墙柔性腻子》GB/T23455的规定。 6.2.1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保温层较厚,同时考虑到砌体基层 的粘贴锚固效果、以及施工完成后保温系统自重、形变等因素影 响,砌体结构房屋粘锚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应在每楼层间设置 钢筋混凝土挑板,挑板出挑长度不低于保温层的4/5;当设置钢筋 混凝土挑板存在困难时,经结构受力计算,可采用结构托架代替 但出挑长度不变

6.2.12基于金属材料线膨胀系数较大的原因,外部保温层应尽

保持厚度统一并连续设置,从而保证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产 生的变形较小并一致。建筑外保温层、防护层、装饰层及装饰构 件,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变形协调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材料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各材料层 之间的连接构造既要安全可靠,文要适应整体变形协调的需要。

图1外窗内嵌外平齐安装示意图

图2外窗半内嵌安装示意图

6.3.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可以采用安全可靠 适用性更强的外墙保温体系。不同的墙体保温构造系统,为低层 多层及高层住宅的外围护结构选择提供了不同选项。大力发展工 业化产品和建筑材料技术,提高建设行业工业化生产水平,鼓励

岸尔长, 开究究多管 6.3.8防火隔离带的设计,对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外保 温防火安全尤为重要。当防火保温材料与其他保温材料连接,两

6.4建筑节点构造及热桥处理

6.4.1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避免或削弱热桥,以降低热桥 对建筑能耗、室内环境和建筑使用寿命的影响。 6.4.2本条对外墙易出现的热桥部位做出了明确的处理措施 1、2外墙突出构件宜采用完全包裹的方式,其保温层宜与

6.4.1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避免或削弱热桥,以降低热 对建筑能耗、室内环境和建筑使用寿命的影响

1、2外墙突出构件宜采用完全包裹的方式,其保温层宜与 相邻墙面、屋面保温层连续设置,该部位外墙室内表面温度应采

混凝土内置保温系统、钢丝网架复合板喷涂砂浆外墙保温系统的 热工设计应考虑穿过保温层的金属连接件和斜插丝的“热桥”效 应和保温层压缩等影响,应对热桥部位进行专项防潮设计。 6.4.3屋面与外墙连接处一般为外保温较为薄弱的部位,此部位 长度大,一旦存在热桥,热损失过大,因此要求保温层应连续完 整;对于存在女儿墙的建筑,女儿墙作为突出屋面的构件,应进 行热桥处理,且女儿墙长度过大,对顶层户内的室内环境和热需 求影响显著,因此本条要求女儿墙部位的屋面热阻应与大屋面热 阻一致。 女儿墙、屋面上人口、突出屋面的管道等构件的保温层顶部 是薄弱环节,宜受到日晒雨淋的自然侵蚀或人为的踩压破坏,宜 采用金属盖板进行保护,盖板应采用断热桥处理措施与主体结构 进行固定。

6.4.4室外地坪500mm以下部位易受到雨水溅落、附着物侵

影响,宜采用挤塑聚苯板、泡沫玻璃等吸水率低,耐腐蚀的材料。 住宅项目被动式设计区域一般始于一层,且地下室无供暖,考虑 到地下部分外墙对建筑供暖需求、尤其是首层室内环境的影响, 外保温应延伸至冻土层以下。地下室外墙内侧、与顶板相连的竖 可隔墙两侧的热桥处理,热桥值业不宜大于0.3W/m,且热桥值应 纳入冷热需求及一次能源消耗计算。室外地坪处外墙保温做法示 意见图3。

图3室外地坪处外墙保温做法示意图

6.4.6为了保护窗台处的保温层,避免日晒雨淋的侵蚀和踩压的 彼坏,设置窗台板至关重要,为了便于安装,通常采用成品金属 窗台板。窗台板需固定于窗框,应嵌入窗框下口10mm~15mm; 两侧端头应上翻,并嵌入窗侧口的保温层中20mm~30mm。窗台 板与窗框和外墙保温层之间应采用硅酮密封胶和预压膨胀密封带 密封。金属窗台板宜采用工业化生产构件,做好防锈处理 6.4.7活动外遮阳的遮阳盒侵占保温层,导致该部位保温薄弱; 宜采用高效保温进行加强,尽量减小该部位的热损失。遮阳及轨 道锚固件一端固定于外墙主体结构,一端暴露于室外,应采用隔 热垫块进行热桥处理。 6.4.8雨水口安装不应直接与女儿墙或屋面板主体相接,应采用 保温层进行隔离,削弱热桥影响。同时,也保证了外墙和屋面保 温层的连续性。雨水管通过卡件与墙体固定时,应采用隔热垫片、

保温层进行隔离,削弱热桥影响。同时,也保证了外墙和屋面保 温层的连续性。雨水管通过卡件与墙体固定时,应采用隔热垫片, 无热桥固定套件等阻断热桥的安装措施

6.5.1建筑物气密性是影响建筑供暖能耗和空调能耗的重要因素 对实现被动式超低能耗目标来说,由于其极低的能耗指标,由单 纯围护结构传热导致的能耗已较小,这种条件下造成气密性对能 耗的比例大幅提升,因此建筑气密性能更为重要。良好的气密性 可以减少冬季冷风渗透,降低夏季非受控通风导致的供冷需求增 加,避免湿气侵入造成的建筑发霉、结露和损坏,减少室外噪声 和室外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提高居住者的生 活品质。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气密区域。 气密层是由防水隔(透)汽材料、抹灰层、气密性部件等形 成的防止空气渗漏的连续构造层。常规的钢筋混凝构造、砌体构 造结合不低于15mm的连续抹灰层、具有气密性能的门窗、气密 膜等均可作为气密层。 非透光围护结构不同材料交接处宜设置防水隔汽材料和防水 透汽材料;保温材料设置在中间部位的墙板与梁、柱、板的交接 处,宜在室内侧设置防水隔汽材料。 6.5.3本条要求的粘贴宽度均为满粘。粘贴防水隔汽(透汽)材 料时,应先将防水隔汽(透汽)材料粘贴于窗框上,此部位较 为平整,且容易实现,要求粘贴最小宽度为15mm;防水隔汽(透 汽)材料与基层墙体粘贴时宜出现褶皱、粘贴不牢等问题,因此 要求50mm的粘贴宽度,材料自身搭接长度为50mm;防水隔汽 材料粘贴时、应在门窗型材角部留出金量、避免出现中王防水隔

6.5.3本条要求的粘贴宽度均为满粘。

料时,应先将防水隔汽(透汽)材料粘贴于门窗框上,此部位较 为平整,且容易实现,要求粘贴最小宽度为15mm;防水隔汽(透 汽)材料与基层墙体粘贴时宜出现褶皱、粘贴不牢等问题,因此 要求50mm的粘贴宽度,材料自身搭接长度为50mm;防水隔汽 材料粘贴时,应在门窗型材角部留出余量,避免出现由于防水隔 汽材料余量不足导致的与门窗洞口侧墙无法粘贴密实等问题。防

水隔(透)汽膜施工环境温度宜在0℃以上。 6.5.4开关、插座、接线盒、消火栓等在有气密要求的填充墙体 安装时,应先在孔洞内涂抹石膏,再将其推入孔洞,保障与墙体 嵌接处的气密性

6.6.1寒冷地区夏季供冷能耗较大,夏季过多的太阳得热会导致 冷负荷上升,因此外窗宜考虑采取遮阳措施。遮阳设计应根据建 筑供冷能耗、房间的使用要求以及窗口所在朝向综合考虑。 6.6.2建筑遮阳的目的在于防止夏季直射阳光透过玻璃进入室内 减少阳光过分照射加热建筑室内,是门窗隔热的主要措施。由于 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不同,投射到建筑物水平面、西向、东向、 南向和北向立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各不相同。建筑遮阳设计、选择 的优先顺序应根据投射的太阳辐射强度确定,所以设计应进行夏 李太阳直射轨迹分析。 透过窗户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是夏季室内过热和空调冷 负荷的主要原因。设置遮阳不仅要考虑降低空调冷负荷,改善室 内的热舒适性,减少太阳直射;同时也需要考虑非空调时间的采 光以及冬季的阳光照射需求。

7通风、供暖与空调及照明设计

7.2.1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新风负荷占比较大,采用高效 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能有效降低建筑的供暖能耗,从而实现被 动式超低能耗目标。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排风和新风之间的 能量交换,回收利用排风中的能量,进一步降低供暖供冷需求 是实现被动式超低能耗目标的必要技术措施。新风机组能量回收 系统设计时,应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选取合理技术方案。 7.2.2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具有良好的建筑气密性,在关闭 门窗的情况下,人们已不能通过房屋渗透得到足够的新鲜空气 加之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指标控制严格,故在供暖和供 冷季节都不充许开窗通风,必须为每户单独设置新风系统 7.2.3冬季应在机组外部或内部采取预热措施预热新风,以保证

7.2.1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新风负荷占比较大,采用

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能有效降低建筑的供暖能耗,从而实现被 动式超低能耗目标。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排风和新风之间的 能量交换,回收利用排风中的能量,进一步降低供暖供冷需求, 是实现被动式超低能耗目标的必要技术措施。新风机组能量回收 系统设计时,应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选取合理技术方案

丁窗的情况下,人们已不能通过房屋渗透得到足够的新鲜空气, 加之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指标控制严格,故在供暖和供 冷季节都不允许开窗通风,必须为每户单独设置新风系统

7.2.4在适应居住空间的前提下,合理考虑过渡季热回

7.2.4在适应居住空间的前提下,合理考虑过渡季热回收造成的

逆向回收,新风设备宜具备新风旁通功能

7.2.5主要活动区包括卧室、起居室、书房、宿舍等主要活动空

旬,过流区主要包括走廊、过道等区域,排风区主要包括卫生间、 厨房、餐厅、洗衣房等区域。室内气流组织设计的原则是尽可能 使室内各房间、各区域的温度、湿度、空气速度、二氧化碳浓度 均匀。 对于不能设置回风口的房间,在房间内门与地面间预留 20mm~25mm的缝隙,是为了使该房间顺利回风。当设置门下缝 隙不方便时,可在室内门上方设置隔音通风装置,有隔声效果同 时具备一定通风功能。在送风射流区和人员经常停留的地方设置 回风口,会导致新鲜空气与污浊空气混合,不利于人的健康。同 时为保证良好的气流组织,应避免送、回风口短路。

7.2.6主要金属风管的尺寸应按外径或外边长计;非金属风

通风设备与室外连接的风管,新风管在冬季新风由室外进入 时易产生结露,采用热回收设备时,新风管和排风管的热损失会 影响热交换的效果,因此在风管设计时应做防结露设计。为避免 风管产生的凝结水倒流入通风设备,并避免室外雨水经风管流入 通风设备,规定通风设备与室外新风口、排风口之间的风管应设 置坡向室外的不小于0.01的坡度。为了保证建筑整体热桥处理及 建筑气密性设计,管道穿具有气密要求的建筑外墙时应做热桥处 理及气密处理。 控制风管的风速是为了控制室内噪声。室内风管内空气流速 不宜过大,因为风速增大,会引起系统内气流噪声和管壁振动加 大,风速增加到一定值后,产生的气流再生噪声甚至会超过消声 装置后的计算声压级;风管内的风速也不宜过小,否则会使风管

主间排口等污案物排放口,散冷(然热)设备是指 设备外机等散冷(热)设备。为了避免蚊虫及其他小动物通过风 管进入室内,室外进风口和排风口应设置过滤网等措施。 7.2.9为保证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气密性,空调、通风系 统未开启时,与室外连通的风管上设置的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应 关闭严密,不得漏风

本条规定了卫生间通风的要点

7.2.10本条规定了卫生间通风的要点:

1住宅卫生间污染源较集中,为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洁、健康 要求,卫生间宜设置独立的排风设施,排风设施主要包括:竖向 排风道、排风设备及控制装置。 2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7.3.1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供热体制改革及住宅的商 品化,居住建筑供暖、供冷技术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向。建筑应该 从实际条件出发,合理选择冷热源的配置形式。

完全可以考虑由可再生能源来提供。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 地热能、空气能及生物质能等。太阳能系统应优先采用太阳 水系统,满足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

外机合理的布置有很大关系。为了保证空调器室外机功能和能力 的发挥,应将他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不应设置在通风不良的 建筑竖并或封闭的或接近封闭的空间内,如内走郎等地方。如果 室外机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或有墙壁等障碍物使进、排风不 畅或短路,都会影响室外机功能和能力的发挥,而使空调器能效 降低。实际工程中,因清洗不便,室外机换热器被灰尘堵塞,造 戎能效下降甚至不能运行的情况很多。因此在确定安装位置时, 要保证室外机有清洗条件

7.4照明与电梯系统设计

7.4.3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

氏能耗运行。针对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等公共区域场所 的照明,应优先选择就地感应控制,其次为集中开关控制,以保 正安全需求。照明设备应根据人员情况自动调整灯具开关状态 同时根据空间功能需求及环境照度参数,自动调节灯具亮度值 以满足环境设计标准。

理确定电梯的型号、台数、配置方案、运行速度、信号控制和管 理方案,提高运行效率。当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设置时,应具备 群控功能,优化减少轿厢行程。当电梯无外部召唤时,且电梯轿 相内一段时间无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照明及风扇,降低 轿厢待机能耗,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推荐在楼层较高、梯速较高 电梯使用频次高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使用

7.5室内环境及用能系统监测

7.5.1加强设备系统的节能运行控制,是降低运行能耗

段;在设计阶段应确保设备控制系统具备基本的节能运行条件和 安全基本要求。

7.5.2为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监测

用能设备能耗和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实现建 筑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目标,需要在系统设计时考虑建筑内各能耗 环节均实现独立分项计量。在设置能耗计量系统时,应充分考虑 建筑功能、空间、用能结算考核单位和特殊用能单位,并对不同 系统、关键用能设备等进行独立计量,

对于居任建筑的户内计量,常规设计每户设置的分户计费电 能表只能实现该户总耗电量的计量。为进一步统计被动式超低能 耗居住建筑的实际能耗情况,为后续优化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运 行,评估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实际使用效果,提供基础数据 建议对于典型户型的供暖供冷、照明能耗进行分项计量。为兼顾 增量成本和样本数量,计量户数宜按下列原则选取: 1.项目仅包含1栋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计量户数不应少 于5户。 2.项目包含2栋及以上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总户数≤ 500时,计量户数不应少于总户数的2%,且不少于5户;500≤ 总户数≤1000时,计量户数不应少于总户数的1.5%,且不少于 10户;总户数≥1000时,计量户数不应少于总户数的1%,且不 少于15户。 3.选取的典型户应包含项自所有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楼栋 且涵盖顶层、底层、边户及中间户等不同类型。 7.5.3建筑的低能耗必须在保障建筑的基本功能和舒适健康的室 内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因此应设置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对温度、 显度、二氧化碳等关键室内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室内环境 监测系统应对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进行监测,监测户数可参照 7. 5. 2 条的选取原则。

8供暖、空调和一次能源消耗量计算

8.1.1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是以建筑能耗目标为依据,需要 计算建筑全年供暖(冷)年耗热(冷)量。供暖(冷)年耗热(冷 量的规定指标是参照德国被动房评价指标并结合我省被动式超低 能耗建筑试点示范项目能耗模拟测算得到的。这一指标是在河北 省的气候条件下,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最大供暖(冷)年 耗热(冷)量。建筑的一次能源消耗量指标,是通过年供暖、供 令能耗与照明电力能耗换算得到的。 8.1.2本条规定了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热(冷)负荷计 算的要点,及其在负荷计算中与普通建筑在条件选取时的不同之 处: 1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供暖(冷)年耗热(冷)量及 次能源消耗计算时采用逐时负荷计算,需要全年逐时气象参数 故冬季供热负荷计算时不能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 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的室外参数。 6供暖(冷)空间使用面积对于住宅来说为套内使用面积 应包括卧室、起居室(厅)、餐厅、厨房、卫生间、过厅、过道 诸藏室、壁柜等使用面积的总和。

8.1.6供暖计算期起止日期:取一年中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温度

小于等于8℃的日期为供暖起正日期; 供冷计算期起止日期:一年中室外湿球温度高于20℃的日期 所得出的湿球温度供冷期与一年中室外干球温度高于28℃的日 期所得出的干球温度供冷期叠加而成。

8.2供暖年耗热量计算

8.2.1与传统的节能建筑不同,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围护结 构传热耗热量大大降低,原先作为安全量不予考虑的自由热在被 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应予考虑,建筑物的内部得热量取1.0 W/m?。尽管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有很好的建筑气密性,仍然 需要考虑冷风渗透耗热量。

8.2.1与传统的节能建筑不同,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

8.2.3透光围护结构指整窗(门)

GB 51335-2018-T标准下载8.2.6综合遮阳系数应包含外遮阳装置、窗洞口侧墙遮挡、其他 构筑物对外窗的遮挡。

8.3供冷年耗冷量计算

8.3.1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的非稳态传热量、透过透光围护结构进 入的太阳辐射热量、人体散热量以及非全天使用的设备、照明灯 具的散热量等形成的冷负荷,应根据非稳态传热方法计算其形成 的夏季冷负荷,不应将其逐时值直接作为各对应时刻的逐时冷负 荷值。建筑的湿负荷为人体散湿量,人体散湿量取100g/人·h)。

8.4一次能源消耗量计算

8.4.2不同负荷下的性能系数更接近实际运行工况,能 的反映实际能耗。

8.4.2不同负荷下的性能系数更接近实际运行工况GBT14685-2011标准下载,能够更准确 的反映实际能耗。 8.4.3照度标准值和照明功率密度值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

8.4.3照度标准值和照明功率密度值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 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住宅建筑取值

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住宅建筑取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