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51-2002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pdf

JGJ51-2002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GJ51-200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96411
下载资源

JGJ51-200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51-2002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pdf

式中W。混凝土的含水率(%),计算精确至0.1%; m所取试样质量(g); mo烘干后试样质量(g)。 4按下式计算出轻骨料混凝土的于表观密度,

(pa= 1+w. Pn

GB/T 38820-2020 抗辐照耐热钢t = mo gat = mn

7.5.1导热系数可采用热脉冲法进行测定,其适用于测定干燥 或不同含湿状况下轻骨料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导温系数和比热 容。 7.5.2热脉冲法测定导热系数的装置由一个加热器和放置在加 热器两侧材料相同的三块试件以及测温热电偶组成(图7.5.2)。 当加热器通以电流后,根据被测试件的温度变化可测出试件的导 热系数、导温系数和比热容。装置的各个部分应满足下列要求: 1.加热器的厚度不应大于0.4mm,且应有弹性,其面热容 量应小于0.42kJ/(m².℃);加热丝应选用电阻温度系数小的镰 铜、锰铜等材料,加热丝之间的间距宜小于2mm,整个面积发 出的热量应是均匀的,且对试件应为对称传热;加热器不应有吸 湿性,其尺寸宜与试件尺寸相同; 2热电偶直径宜选用0.1mm,.电势测量仪表的精度应为 ±1μV; 3在试验过程中,应保持测量装置电压恒定,稳定度应为 ±0.1%,功率测量误差应小于0.5%; 4应设有试件夹紧装置,以保证相互间接触紧密。

7.5.1导热系数可采用热脉冲法进行测定,其适用于测定干燥 或不同含湿状况下轻骨料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导温系数和比热 容。 7.5.2热脉冲法测定导热系数的装置由一个加热器和放置在加 热器两侧材料相同的三块试件以及测温热电偶组成(图7.5.2)。 当加热器通以电流后,根据被测试件的温度变化可测出试件的导 热系数、导温系数和比热容。装置的各个部分应满足下列要求: 1.加热器的厚度不应大于0.4mm,且应有弹性,其面热容 量应小于0.42kJ/(m².℃);加热丝应选用电阻温度系数小的镰 铜、锰铜等材料,加热丝之间的间距宜小于2mm,整个面积发 出的热量应是均匀的,且对试件应为对称传热;加热器不应有吸 湿性,其尺寸宜与试件尺寸相同; 2热电偶直径宜选用0.1mm,.电势测量仪表的精度应为 ±1μV; 3在试验过程中,应保持测量装置电压恒定,稳定度应为 ±0.1%,功率测量误差应小于0.5%; 4应设有试件夹紧装置,以保证相互间接触紧密。

图7.5.2用热脉冲法测量导热系数装置示意图

7.5.3导热系数测定所用试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试件以三块为一组,取自相同配合比的混凝王,客试件 间的表观密度差应小于5%; 2三块试件分别为:薄试件一块(200mm×200mm×20~ 30mm),厚试件二块(200mm×200mm×60~100mm); 3试件两表面应平行,厚度应均匀。薄试件不平行度应小 于试件厚度的1%。各试件的接触面应结合紧密; 4测量干燥状态的热物理系数时,试件应在105~110℃下 烘干至恒重。测量不同含湿状况的热物理性能时,应将干燥试件 培养至所需湿度后再进行测定。一组试件之间的湿度差应小于 1%,在同一试件内湿度分布宜均匀勾。 7.5.4导热系数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称量试件质量,测量试件尺寸,计算混凝土的干表观密 度; 2将试件按图7.5.2所示安置完毕。当试件的初始温度在 10min内的变化小于0.05℃,且薄试件上下表面温度差小于 0.1℃时,可开始测定; 3接通加热器电源,并同时启动秒表,测量加热回路电流;

4加热时间(t)控制为4~6min,当薄试件上表面温度 升高1~2C时,记录上表面热电势及相对应的时间。接着测量 热源面上的热电势及相对应的时间,其间隔不宜超过1min; 5关闭加热器,经4~6min后,再测次热源面上的热电 势和相对应的时间。 乙.5.5导热系数试验结果应分别控下列公式让简

式中m1—烘干至恒重试件的质量(kg); m2—某一含湿状态下试件的质量(kg)。

表7.5.5 函数B(Y)表

主:Y2值的整行为其首数。橙行为其民整

3试件的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及比热容应分别按下列公式 计算: (1)函数B(Y)值的计算:

c = A[k//(kg · K)

5=0.51..&.P

7.5.6每组试件应测量三次,当相对误差小于5%时,取三次 试验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热物理系数值。 7.6线膨胀系数

7.5.6每组试件应测量三次,当相对误差小于5%时,取三次

7.6.1线膨胀系数测定时所用的试件应为100mm×100mm× 300mm的棱柱体,每组至少三块;并应具有下列设备: 1人工气候箱,如无人工气候箱,亦可采用稳定性较好的 烘箱; 2,电阻应变仪; 3测量温度用铜一铜热电偶(试件成型时埋人混凝土内) 及符合精度要求(精确至0.1C)的电位差计; 4石英管一根。 7.6.2线膨胀系数测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试件应在恒温恒湿养护室养护到28d龄期后,放人 105~110℃的烘箱中加热24h,再在室内放置5~7d以使其湿度 达到平衡; 2每个试件两侧各贴一个电阻片及一个热电偶。电阻片标 距应为100mm,其电阻值应相同。贴片可采用502胶或其他在 试验温度范围内工作可靠的胶粘贴; 3热电偶应事先在恒温器中校核,求出温度与电位差的关 系,其温度读数应精确在0.1C; 4应在石英管上贴同样规格的电阻片,作电阻应变仪的补 偿之用。为检查试验工作是否正常,应同时准备已知线膨胀系数 的钢或铜等材料的试件,与混凝土试件同时进行测试:

5所有测量温度和变形的引出导线与仪器接通,经检验待 工作正常后,调零,记下初读数。随即开始升(降)温,每次升 (降)温的幅度控制在10℃左右,升(降)温速度宜缓慢,到达 温度后要恒温到试件内外温差小于0.2C时才能测数,每次恒温 时间宜为3h; 6记下所有各点的温度及变形读数后,即可继续升(降) 温。整个试验的最低和最高温度差值应大于60℃。 7.6.3线膨胀系数值的取用和计算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按测得的温度和变形的数据用回归分析法求得两者的关 系。温度和变形若呈直线关系,其斜率即为线膨胀系数值; 2数据不多时,也可用下式计算:

附录A大孔轻骨料混凝土

A.1.1孔径骨料混凝土按其抗压强度标准值,可划分为 LC2.5、LC3.5、LC5.0、LC7.5和LC10.0五个强度等级。按其 干表观密度,可按本规程第4.1.3条划分密度等级。

A.2轻粗骨料技术要求

A.2.1轻粗骨料级配宜采用5~10mm或10~16mm单一粒级。 A.2.2轻粗骨料的密度等级和强度应根据工程需要选用。 A.2.3轻粗骨料其他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轻集料及 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集料》(GB/T17431.1)的有关规定。 A.3配合比计算与试配 A.3.1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按照本规程第·5.1.2条计算。 A.3.2根据轻粗骨料的堆积密度,宜按下式(A.3.2)计算每 立方米混凝土的轻粗骨料用量:

代中aT 线膨胀系数; E 温度为t时的变形值(mm); Eo 初始变形值(mm),如电阻应变仪在to时调零, 则o=0; to—初始温度(C); 测量时的温度(C)。

A.3.1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按照本规程第5.1.2条计算。 A.3.2根据轻粗骨料的堆积密度,宜按下式(A.3.2)计算每 立方米混凝土的轻粗骨料用量:

按体积计量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轻粗骨料用量取一立方米 松散体积(V.)。 A.3.3根据混凝土要求的强度等级和轻粗骨料品种,水泥用量 可在150~250kg/m²范围内选用,并可掺人适量外加剂和掺和 料。 A.3.4混凝土拌和物的用水量宜以水泥浆能均匀附在骨料表面 并呈油状光泽而不流消为度。可在净水灰比0.30~0.42的范围 内选用一个试配水灰比,并可按下式计算拌和物的净用水量 (kg/m):

式中W/C—一试配水灰比。 当采用干燥骨料时,应根据净用水量加上轻粗骨料1h吸水 量,按下式计算总用水量:

A.5.1大孔轻骨料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与验收应按本规程第6

A.5.1大孔轻骨料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与验收应按本规程第6.6 节的规定执行,

A.3.5振动加压成型的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宜采用干硬 性大孔混凝土拌和物,其用水量宜以模底不满浆和坏体不变形为 准,可按本规程表5.2.3选用。 A.3.6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其试验与调整应按本规程 5.3.6条进行。 A.3.7混凝土试件的成型方法,应与实际施工来用的成型工艺 相同。

A.3.5振动加压成型的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宜采用干硬 性大孔混凝土拌和物,其用水量宜以模底不满浆和坏体不变形为 准,可按本规程表5.2.3选用。 A.3.6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其试验与调整应按本规程 5.3.6条进行。 A.3.7混凝土试件的成型方法,应与实际施工来用的成型工艺 相同。

A.4.1拌和物各组分材料应按质量计量。轻粗骨料也可采用体 积计量。 A.4.2拌和物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制。 A.4.3当采用预湿饱和面干骨料时,粗骨料、水泥和净用水量 可一次投人搅拌机内,拌和至水泥浆均匀包裹在骨料表面且呈油 状光泽时为准,拌和时间宜为1.5~2.0min。采用干骨料时,先 将骨料和40%~60%总用水量投人搅拌机内,拌和1min后,再 加入剩余水量和水泥拌和1.5~2.0min。拌制少砂大孔轻骨料混 凝土时,砂或轻砂和粉煤灰等宜与水泥一起加入搅拌机内。 A.4.4现场浇筑时,混凝土拌和物直接浇筑人模,依靠自重落 料压实。可用捣棒轻轻插靠近模壁处的拌和物,不得振捣。 A.4.5浇筑高度较高时,应水平分层和多点浇筑。每层高度不 宜大于300mm,浇筑捣实后,表面用铁铲拍平。 A.4.6大孔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采用振动加压成型。 A.4.7养护应按本规程第6.5节规定的要求进行。

附录B泵送轻骨料混凝士

B.1.1泵送轻骨料混凝土宜采用砂轻混凝土。 B.1.2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采用的轻粗骨料在使用前,宜浸水或 酒水进行预湿处理,预湿后的吸水率不应少于24h吸水率。

B.1.1泵送轻骨料混凝土宜采用砂轻混凝土。

B.2.1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应符合本规程第3.1.1条 的要求。 B.2.2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采用的轻粗骨料的密度等级不宜低于 600级;当掺人轻细骨料时,轻细骨料的密度等级不宜低于800 级。 B.2.3泵送轻骨料混凝土中的轻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公称 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6mm,粒型系数不宜大于2.0。 B.2.4泵送砂轻混凝土的细骨料宜采用中砂,细度模数宜在 2.2~2.7之间,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 标准及试验方法》(JGJ52)的要求,其中,通过0.315mm颗粒 含量不应少于15%。 B.2.5泵送轻骨料混凝土宜掺用泵送剂、减水剂和引气剂等外 加剂,且可掺加I、Ⅱ级粉煤灰、矿物微粉或其他矿物掺和料。 外加剂和掺和料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B.2.1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应符合本规程第3.1.1条 的要求。 B.2.2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采用的轻粗骨料的密度等级不宜低于 600级;当掺人轻细骨料时,轻细骨料的密度等级不宜低于800 级。 B.2.3泵送轻骨料混凝土中的轻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公称 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6mm,粒型系数不宜大于2.0。 B.2.4泵送砂轻混凝土的细骨料宜采用中砂,细度模数宜在 2.2~2.7之间,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 标准及试验方法》(JGJ52)的要求,其中,通过0.315mm颗粒 含量不应少于15%。 B.2.5泵送轻骨料混凝土宜掺用泵送剂、减水剂和引气剂等外 加剂,且可掺加I、Ⅱ级粉煤灰、矿物微粉或其他矿物掺和料。 外加剂和掺和料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B.3.1·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除应满足轻骨料混凝土 设计强度、耐久性和密度的要求外,其拌和物还应满足混凝土可 泵性、粘聚性和保水性的要求。

B.3.2泵送轻骨料混凝土拌和物入泵时的落度值应根据泵送 的高度选用,宜为150~200mm;含气量宜为5%。 B.3.3泵送轻骨料混凝土试配时要求的落度值应按下式计 :

式中T一试配时要求的落度值(mm); T,一人泵时要求的落度值(mm); T—试验时测得在预计时间内的落度经时损失值 (mm)。 B.3.4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50kg/m²。 B.3.5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体积砂率宜为40%~50%。当掺用 粉煤灰并采用超量法取代水泥时,砂率可适当降低。 B.3.6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步骤宜按本规程第5章 进行。其中,轻粗骨料吸水率应采用24h吸水率。泵送轻骨料混 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具体施工条件进行试配和调整,并应进行试 泵,

B.4.1泵送轻骨料混凝土施工工艺及其设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第4、5、6章和本 规程第6章的有关规定。 B.4.2拌制轻骨料混凝土之前,浸水预湿的轻骨料宜采取表面 盖、充分沥水等措施以控制轻骨料呈钩和面干状态,也可采用 测出预湿后轻骨料含水率的方法,以控制搅拌时的用水量。 B.4.3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投料顺序和搅拌时间应符合本规程 第6章的有关规定。 B.4.4泵送轻骨料混凝土泵送施工时,应采取降低泵送阻力的 措施。输送管的管径不宜小于125mm。所有管道内应清洁,泵 送开始前应先采用砂浆润滑管睦。

B.4.1泵送轻骨料混凝土施工工艺及其设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第4、5、6章和本 规程第6章的有关规定。 B.4.2拌制轻骨料混凝土之前,浸水预湿的轻骨料宜采取表面 盖、充分沥水等措施以控制轻骨料呈钩和面干状态,也可采用 测出预湿后轻骨料含水率的方法,以控制搅拌时的用水量。 B.4.3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投料顺序和搅拌时间应符合本规程 第6章的有关规定。 B.4.4泵送轻骨料混凝土泵送施工时,应采取降低泵送阻力的 措施。输送管的管径不宜小于125mm。所有管道内应清洁,泵 送开始前应先采用砂浆润滑管睦。

B.5.1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与验收应符合

B.5.1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与验收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第7章 的要求和本规程第6.6节有关规定。 B.5.2泵送轻骨料混凝土各项性能的试验方法应按本规程第7 章的有关规定进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宣”。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JGJ51—2002) 条文说明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一2002),经建设部2002 年9月27日以公告第68号文批雅、发布。 本标准第一版的主编单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加单位 是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建筑低 温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 院、同济大学、北京市第二建筑构件厂。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 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 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 考。在使用中如发现本条文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中国 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 100013)

1.0.1:谢明本规程的编制目的。 1.0.2本规程规定了无机轻骨料混凝土的适用能佩。根据轻骨 料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需要,去了原规程不适用于无砂或少砂大 孔轻骨料混凝土的规定,初次将无砂大孔轻骨料混凝土列人规 程。

在我国,轻骨料混凝土属新品种混凝土,在《建筑结构设计 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一97中列人的、与之相适应的术 语和符号很少。因此,《规程》中的术语和符号除按《建筑结构 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的要求和原则制订外,还考 虑尽量与国内相关标准相一致。

3.0.1~3.0.7轻骨料混凝土的原材料主要是水泥、轻粗细骨 料、普通砂、水。各种化学外加剂和和料。这些原材料的各项 技术性能及要求都应满足现行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标准和规程的要 求。因此;本规程将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的名称和编号列入, 面内容不再一一列人。

4.1.1~4.1.4根据国内外同类型标准和规程的经验,本章主要 规定了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密度等级的定义及其划分原则。 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按用途将轻骨料混凝土划分为保温、结构保 温和结构轻骨料混凝土三大类,分别规定了各类混凝土的强度等 级、密度等级和合理使用的范围,将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号 统一改为LC

4.2.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强轻骨料的生产取得突破 性的发展,在上海、宜昌、哈尔滨、天津和金坛等地已可生产出 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高强陶粒,可以配制出密度等级为1900, 强度等级为LC40~LC60的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并越来越多在高 层、大跨的房屋建筑和桥梁工程中应用。因此,在轻骨料混凝土 强度等级中增设了LC55和LC60两个等级。 为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相适应,删去弯曲抗压和抗剪 强度两项标准值。增设LC55和LC60两个强度等级标准值,其 确定原则与其他等级相同。 4.2.2原《规程》中轻骨料混凝土弹性模量值(E1c),是在专 题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我国自已的弹性模量经验公式E1c=2.02 o√标定而得的,但近几年发现工程中应用的高强轻骨料混 凝土的E1c值与公式相比偏高约12%。 在这次修订中,经专题论证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在参照美国 ACI213R74、84、87的弹性模量公式E。=pl5·0.043·Vf。(式 中f.为轻骨料混凝土圆柱体试件抗压强度)时,在轻骨料混凝

基础上制定的。20多年的工程实践表明,抗碳化指标是合理、 可行的。 4.2.10这一新增条款是在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日益增多的情况 下,根据工程实际的要求而制订。轻骨料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具 有更好的抗渗性,许多工程在混凝土的抗渗性方面也有相应的要 求。 4.2.11这是新列人的条款。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外,次 轻混凝土(又称指定密度混凝土,或普通轻混凝土)在桥梁等工 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轻粗骨料中加入适量的普通粗骨料配制 而成的次轻混凝土,与未掺入普通粗骨料的轻骨料混凝土相比, 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这对改善轻骨料混凝土的性 能,扩大其应用范围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为促进次轻混凝土 的发展,将其列入规程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我国尚缺乏次轻混凝 土的系统试验资料,因此,规定次轻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值、弹性 模量、收缩和徐变等有关性能,应通过试验确定。

5.1.1本条文规定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主要目的与任务。 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不同的是,除抗压强度应满足设计要 求外,表观密度也应满足要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在高层、 大跨等承载结构上,还应满足对弹性模量、收缩和徐变等的要 求。 5.1.2本条文规定了试配强度的确定方法,强调轻骨料混凝土 的配合比应通过计算和试配确定,一样也不能少。和普通混凝土 一样,试配强度应具有95%的保证率。 5.1.3《规程》新编时,对我国各主要地区的部分工程中不同 强度等级、不同品种的轻骨料混凝土取样的4800组试块抗压强 度的统计资料说明,其各强度等级总体的强度标准差6,与普通 混凝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其。的取值与普通混凝土相同。 5.1.4鉴于轻骨料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为改善某些性能指标, 在轻骨料混凝土中同时采用两种不同品种的粗骨料,在国外应用 已越来越多。在国内,近几年,发现不少厂家,从谋利出发,在 陶粒混凝土小砌块中,加入大量劣质炉渣(又称煤渣),仍称陶 粒混凝土小砌块,以高价售出,引起公愤。为了抑制这种现象, 保证混凝土小砌块的质量,特意在本条文中,规定了对炉渣的限 量。 5.1.5化学外加剂和掺和料品种很多,性能各异。其品种与掺 人量对水泥适应性的影响,比普通混凝土更甚,因此,为了保证 轻骨料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特制定本条文。 5.1.6根据轻骨料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需要,增设了主要用于小 砌块、屋面和墙体的大孔轻骨料混凝土,以及用于现浇施工的泵

送轻骨料混凝土的技术内容

5.2.1表5.2.1下注中的水泥强度等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硅 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一1999)的规定执行。因 为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复杂,水泥用量不按公式计算,而是 按表5.2.1的有关参数经试验确定;所以,这次水泥新标准的实 施对其影响不大。

2.2根据对混凝土耐久性更高的要求,参照美国ACI318

M95的要求,将表5.2.2中最大水灰比调低。表中的最小水 泥用量,是根据ACI318M一95给出的对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 强度等级的要求,在原规程的基础上调整而得。 5.2.3根据十多年来生产和工程实践经验,表5.2.3中增加振 动加压成型,是为适应某些干硬性混凝土生产的需要,如砌块 等;落度加大,是根据减水剂的普遍使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出料和施工操作要求等多方面技术 发展情祝说调整的

中增加振 动加压成型,是为适应某些干硬性混凝土生产的需要,如砌块 等;落度加大,是根据减水剂的普遍使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出料和施工操作要求等多方面技术发展情况调整的。

5.3配合比计算与调整

5.3.2松散体积法是以给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租细

5.3.2松散体积法是以给定每立方米混凝王的租细 科松散总 体积为基础进行计算,然后按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依 据进行校核,最后通过试验调整出配合比。 20多年使用经验说明,本条文规定的松散体积法,既适用

全轻混凝王,也适用于砂轻混凝土。它是一个十分简便易行、预 估性较好的和非常实用的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它特别 适用于在施工中及时、快速地调整配合比。这次规定仍沿用以前 设计步骤,未作修改。 5.3.3绝对体积法是按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绝对体积为各组成材 料的绝对体积之和进行计算。绝对体积法概念明确,便于计算。 但由于原材料的某些设计参数,如粗、细骨料的颗粒表观密度和 水泥的密度等,设计需经试验确定,费时较多,十分麻烦,不能 满足在施工中经常检测,及时调整配合比的要求。若不采用实测 值,而是按一般的资料任取一个经验值进行计算,则可能带来配 合比设计结果的较大误差,影响工程质量。 但对于对比、检验、分析和研究等工作,绝对体积法仍是有 用的。这次规定仍沿用以前设计步骤,未作修改。 5.3.4轻骨料一般都具有吸水性。为了便于计算附加水量,进 而计算轻骨料混凝土的总用水量,特列出表5.3.4,使概念更为 清楚,便于使用。 5.3.5表5.3.5将粉煤灰的应用扩大到LC30以上,同时考虑 到大掺量粉煤灰技术发展的需要,在注中取消了“钢筋轻骨料混 凝土的粉煤灰取代水泥率不宜大于15%”的内容,写人了在有 试验根据时可适当放宽的条款。经近年来的研究和工程实践证 明,只要加强粉煤灰质量控制和应用技术保证,适当扩大粉煤灰 在轻骨料混凝土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6.1.1该条对本章的适用范围重新作了调整。去掉了“适用于 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不适用于特种…·工程”的字样。 20多年的施工经验说明,本章的规定不仅适用于工业与民 用建筑,也可适用于热工、水工、桥涵等土木工程轻骨料混凝土 的施工。 6.1.2强调原材料进场后,应按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复检验收。 6.1.3对轻骨料进人施工现场后的堆放、运输作了具体规定。 强调应按不同品种,分批运输和堆放,在堆放时避免离析,并宜 采取防雨、防风防水措施。 6.1.4在低于5℃的气温下,不宜进行轻骨料混凝土的预湿和 施工。

6.1.1该条对本章的适用范围重新作了调整。去掉了“适用于 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不适用于特种….工程”的字样。 20多年的施工经验说明,本章的规定不仅适用于工业与民 用建筑,也可适用于热工、水工、桥涵等土木工程轻骨料混凝土 的施工。 6.1.2强调原材料进场后,应按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复检验收。 6.1.3对轻骨料进人施工现场后的堆放、运输作了具体规定。 强调应按不同品种,分批运输和堆放,在堆放时避免离析,并宜 采取防雨、防风防水措施。 6.1.4在低于5℃的气温下,不宜进行轻骨料混凝土的预湿和 施工,

6.2.1一般来说,轻粗骨料的堆积密度变化较天,在生产过程 中若不经常对其进行测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拌和物方量的准 确性。轻粗骨料的含水率会影响配合比中用水量的准确性,并对 拌和物的稠度和混凝土的强度产生不良影响。为保证混凝土施工 用轻骨料混凝土拌和物方量与配合比计算方量相吻合,以及拌和 物的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应对轻粗骨料的含水率及其堆积密度 进行测定。 6.2.2本条文规定轻骨料混凝土原材料的计量方法。砂轻混凝 土和普通混凝土一样可采用按质量计量;但全轻混凝土则采用体 积与质量相结合的方法计量。误差的控制按质量计量,与普通混 凝土相同。

6.2.2本条文规定轻骨料混凝土原材料的计量方法。砂轻混凝 土和普通混凝土一样可采用按质量计量;但全轻混凝土则采用体 积与质量相结合的方法计量。误差的控制按质量计量,与普通混 凝土相同,

6.2.3轻骨料混凝土因骨料轻,自落式搅拌机一般不易搅匀, 严重影响混凝土性能,建设部早已明文规定禁止使用。因此,本 条规定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 6.2.4本条文按预湿处理和非预湿处理两种拌和物搅拌工艺分 别提出预湿、计量、下料、拌和、出料的工艺流程图,程序明 确,一目了然,便于操作。20年来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流程 是可行的。此次修订基本上未作变动。 6.2.5本条文规定了不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拌和物时, 即不是由预拌混凝土厂供料时,砂轻混凝土和全轻混凝土的搅拌 时间(含下料)不宜超过3min。为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全轻 混凝土拌和物的搅拌时间宜延长1min。 若由预拌混凝土厂供货时,砂轻混凝土拌和物的搅拌时间, 则可视拌和物距离的远近,适当缩短。 6.2.6本条文专门规定了化学外加剂掺人的方法。轻粗骨料具 有一定吸水性,试验证明,轻粗骨料未预湿时,与拌和水同步加 入化学外加剂,会部分被轻粗骨料所吸收,而影响其功效,因 此,外加剂应在轻骨料吸水后加人。

6.3.1本条文明确规定,轻骨料混凝土拌和物运输时,如落 度损失或离析较严重者,浇筑前应采用人工二次拌和,但不得加 水。若加水,即使是加人量不多,也会严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影响工程质量。 6.3.2为了减少轻骨料混凝土拌和物的落损失,应选择最佳 运输路线,中途不停顿。本条文规定,其从搅拌机卸料至浇人模 内止的时间,不宜超过45min。 6.3.3当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拌和物时,如发现罐内拌和物 落度损失严重,可在卸料前加人适量减水剂,加速转几圈后出 料。掺人量的多少应以不影响混凝士质量为准。

6.3.1本条文明确规定,轻骨料混凝土拌和物运输时,如落 度损失或离析较严重者,浇筑前应采用人工二次拌和,但不得加 水。若加水,即使是加人量不多,也会严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影响工程质量。 6.3.2为了减少轻骨料混凝土拌和物的落损失,应选择最佳 运输路线,中途不停顿。本条文规定,其从搅拌机卸料至浇人模 内止的时间,不宜超过45min。 6.3.3当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拌和物时,如发现罐内拌和物 落度损失严重,可在卸料前加人适量减水剂,加速转几圈后出 料。掺人量的多少应以不影响混凝土质量为准。

6.4拌和物浇筑和成型

6.4拌和物浇筑和成型

5.4.1为了避免离析,减小了拌和物浇筑时倾落的自由高度。 项落的自由高度从2m降低到1.5m。 5.4.2轻骨料混凝土拌和物的内摩擦力比普通混凝土的大。为 保证拌和物的密实性,本条规定应采用机械振搞成型。只有对流 动性大、不振揭和硬化后的混凝土强度能满足要求的塑性拌和 物,以及对强度没有要求的结构保温类和保温类的轻骨料混凝土 拌和物,可采用插捣成型。 6.4.3本条规定了干硬性轻骨料混凝土构件的成型应采用振动 台或表面振动加压成型,以保证振捣密实。 6.4.4本条规定了竖向结构成构件的浇筑应采用用分层振捣成 型,拌和物每层厚度宜控制在300mm左右。 6.4.5本条规定了浇筑大面积水平构件时的振揭方法。厚度小 于200mm或大于200mm时,可采用不同的振捣方式。但最终是 要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6.4.6本条根据施工经验,规定了采用插人式振捣器的振捣深 度和距离,以及多层浇筑插捣的注意事项。强调连续多层浇筑 时;插人式振搞器应插入下层拌和物50mm 6.4.7本条规定了拌和物成型时的振捣时间(含振动台,表面 振动器和插人式振捣器)。振搞时间的长短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密 度和强度,而且还影响拌和物中轻骨料的上浮,表面气泡的大小 和分布,以及蜂窝、狗润等表面质量间题。应根据拌和物稠度、 振捣部位、配筋疏密和操作工技术水平等具体情况,在本条规定 的振捣时间范围(为10~30s)内,利用经验和试振捣确定。 6.4.8:为保证轻骨料混凝土表面质量,在振捣成型后,应进行 抹面处理。若轻粗骨料上浮时,不应刮去,应采取措施(如用表 面振动器再振一遍等),将其压人混凝土内,抹平,保证混凝士 配合比与设计相符。

6.5.1轻骨料混凝土成型后,应比普通混凝土更为注意防止表 面失水,否则可能因为内外湿差引起收缩应力,导致混凝土表面 裂缝。 6.5.2本条文规定了轻骨料混凝土自然养护应注意的事项。虽 然因水泥品种不同而略有差异,但还都应注意早期养护,坚持 14天湿养护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夏季,并非14天后就平安 无事了,对厚大的结构或构件更不能掉以轻心。 6.5.3取消热拌混凝土的养护要求。蒸汽养护时,成型后应有 一定的静停时间,强调升温、降温都不宜太快,以保证通汽升温 时不发生温度裂缝。 6.5.4对结构保温类和保温类轻骨料混凝土构件,为使其缺陷 修补处的保温性能与主体一致,宜用原配合比砂浆修补

6.6.1本条文规定了轻骨料拌和物检验的项目和次数。应注意, 与普通混凝土拌和物不同的是,除强度与落度外,每次还必须 检验拌和物的表观密度。很多工地,甚至是对轻骨料混凝土较熟 悉的技术人员,也经常忘了这一点。 6.6.2本条文规定了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的检验次数和评定方法。 和普通混凝土强度一样,应按GBJ107一87的规定进行。 6.6.3’轻骨料混凝土硬化后的表观密度的检验,可在28d龄期 时,按本规程第7.3节规定的方法,与抗压强度同时进行。按本 文规定予以评定时,若检验值与设计值之间的偏差>3%时,应 及时采取措施。二般说来,在按6.6.1条进行拌和物检验后,如 轻骨料混凝土理论干表观密度(即pd=1.15m。+m,+m,)与 设计值之间的偏差不大于2%,则按本条检验就不会有间题。所 以应该说按6.6.1验评更为重要。 6.6.4前规程未列人“工程验收”的条文,曾引起一些误解、

以为不必进行工程验收,也不明白应如何进行验收。因此,本 文明确规定,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有关 规定进行验收。

7.1~7.6轻骨料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同属混凝土范畴。根据国 外经验,为了便于使用和比较,其试验方法是统一的。轻骨料混 凝土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收缩徐变等长期性能的试验方 法,全部按我国普通混凝土的国家标准执行。干表观密度,导热 系数等试验方法,则参照国内外轻骨料混凝土通用的方法制定。 试验配合比中各组分材料计量允许误差的控制严于施工配合比。 7.4节用于测定轻骨料混凝土随时间变化的吸水性能及吸水饱和 后的强度变化情况,以评定其耐水性能。7.6节用于测定轻骨料 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以评定其温度变形性能

附录A大孔轻骨料混凝土

附录A大孔轻骨料混凝士

本节明了附录A的适用范围,以及大孔轻骨料混凝土强 度等级和密度等级的划分,

A.2轻粗骨料技术要求 A.2.1大孔轻骨料混凝土对轻粗骨料级配的要求与密实轻骨料 混凝土不同。为了使混凝土中形成较多的大孔隙,宜采用单一粒 级。 A.2.2轻粗骨料的密度和强度是影响大孔轻骨料混凝土质量的 主要因索,因此,轻粗骨料的选用,要与大孔轻骨料混凝土要求 的密度和强度相适应。

A.3配合比计算与试配

A.3.1与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步骤相同, 要求的强度等级,计算试配强度。试配强度的计算方法与本规程

5.1.2条相同。 A.3.2本条规定了每立方米大孔混凝土的轻粗骨料用量的计算 方法。大孔轻骨料混凝土的轻粗骨料用量是按每立方米混凝土用 1m3松散体积的轻粗骨料计算。如按质量计量,则1m"混凝土的 轻粗骨料用量等于其堆积密度乘以1m3。 A.3.3大孔轻骨料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取决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和 所用轻粗骨料的品种。虽然国内一些研究者提出过各种计算公 式,但使用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条件。考虑到每立方米大孔轻骨料 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一般都在150~250kg,变化范围较窄。因此, 可以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初步选用一个相应的水泥用 量。 A.3.4大孔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稠度指标不同,采用 浇注成型时,用水量是以水泥浆能均匀粘附在骨料表面并呈油状 光泽而不流涧为度,因此,是以达到这种状态来确定水灰比(用 水量)的。经验说明,净水灰比变化范围为0.30~0.42,可在 此范围内选用。 A.3.5制作小块时,采用振动加压成型。根据实践经验,用 水量应以模底不涧浆和坏体不变形为准。 A.3.6与其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相同,应进行试配和调 整。 为起提示作用,给出应用实例,其中的配合比供参考。

A.4.1本条规定了计量方法。 A.4.2强制式搅拌机不粘盘,搅拌均勾。 A.4.3本条规定了大孔轻骨料混凝土搅拌工艺,包括投料顺 序、搅拌时间和拌和物状态等。 A.4.4现场浇注靠拌和物自重压实,用捣棒轻插边角处,不得 采用机械振撼,避免过于密实,影响有关性能。

A.4.5因现场浇注不得采用机械振揭,故构筑物较高大时,应 分层和多点浇注,保证勾质性。 A.4.6砌块生产与现场浇注不同,应采用振动加压成型。 A.4.7大孔径骨料混凝土的孔隙多、孔大、内表面积大,因此 要注意早期保湿养护。

A.4.5因现场浇注不得采用机械振揭,故构筑物较高大时,应 分层和多点浇注,保证勾质性。 A.4.6砌块生产与现场浇注不同,应采用振动加压成型。 A.4.7大孔径骨料混凝土的孔隙多、孔大、内表面积大,因此 要注意早期保湿养护。

SH3034-2012 石油化工给水排水管道设计规范.pdf附录B泵送轻骨料混凝士

附录B泵送轻骨料混凝士

B.1.1全轻混凝土一般因空隙太大,含水率高,泵送时易产生 严重离析。根据国内外经验,除个别采用高密度等级作轻砂外, 泵送施工时一般都是采用砂轻混凝土。 B.1.2因为轻骨料孔隙率和吸水率比普通骨料大,所以,轻骨 科混凝土的泵送比普通混凝土困难得多。在泵送压力下,轻骨料 会急剧吸收拌和物中的水分,使泵送管道内的拌和物落度明显 下降,和易性变差,影响泵送;甚至发生堵泵现象。当压力消失 后,轻骨料内部吸收的水分又会释放出来,影响轻骨料混凝土的 凝结和硬化后的性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在轻骨料混凝土泵送工 艺中规定了轻粗骨料在泵送前要预湿处理, 条文中只推荐了一种预湿方法。工程说明这种方法较方便 也较实用。在有条件时,也可采用真空法、压力法等。

B.2.1规定了泵送轻骨料混凝土所用水泥应符合本规程第 3.1.1条的要求。 B.2.2密度等级太低的轻骨料混凝土拌和物易产生离析,因此 不宜泵送。根据工程调研,轻粗骨料一般不低于600级。为防止

泵送施工中的离析、轻骨料上浮等现象,当轻骨料混凝土密度较 小时,轻粗骨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6mm。轻粗骨料的粒型 系数会影响拌和物的泵送性能,若粒型系数太大,易造成堵泵现 象,因此,控制粒型系数以2.0为宜。 B.2.3为保证泵送轻骨料混凝土拌和物的质量,规定了宜用的 轻粗骨料颗粒级配和粒型系数。 B.2.4砂的质量对泵送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宜使用中砂,且 较细部分(0.315mm通过量)应占有一定比例,否则影响拌和 物的和易性。

B.3.1本条提出了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B.3.2混凝土含气量太大会降低泵送效率,严重时会引起堵泵 现象,参照有关规程,轻骨料混凝土的含气量不宜大于5%。 B.3.3本条规定了试配时泵送轻骨料混凝土落度的计算方 法。 B.3.4本条规定了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最小水泥用量。 B.3.5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应比非泵送的高,体积砂率宜为 40 % ~50 % 。 为提高拌和物的和易性,可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和料。由于 其品种较多,因此,除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要求外,还要通过试 验确定品种和用量。 B.3.6本条规定了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和调整 方法。指明与普通混凝土不同的是,其轻粗骨料的吸水率应按 24h取用,

B.4.1泵送轻骨料混凝土施工工艺及其设备除应符合本规程 外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监督及安全专项设施工方案编织指南 [江西省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局组织编写;钱勇 等编著] 2012年,尚应符合《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相关要 求。

B.4.2本条规定了轻骨料预湿后的注意事项,以保证揽拌时混 凝土拌和用水量的严格控制。 B.4.3本条规定了泵送轻骨料混凝土搅拌时的投料顺序和搅拌 时间的要求。 B.4.4为减少泵送阻力,除在泵型方面应有所选择外,还应尽 量选用钢管,少用胶管,减少弯管数量。此外,浇注速度也应适 当放慢。 泵送混凝土用轻骨料的最大粒径变化较小,对输送管道的管 径大小影响不大。根据国外的经验,一般不宜小于125mm

B.5.1本条规定了泵送轻骨料混凝土施工时质量的控制、检验 与验收的要求。 B.5.2本条规定了对泵送轻骨料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的试验方 法应按本规程第7章的要求进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