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NA.pdf

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NA.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2299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NA.pdf

基土共同承担荷载,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设计参数和施工工

基土共同承担荷载,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 7.9.3工程中曾出现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和静压高强预应力 管桩组合的多桩型复合地基,采用了先施工挤土的静压高强预应 力管桩,后施工排土的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施工方案,但通过检 测发现预制桩单桩承载力与理论计算值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原 因,系桩端阻力与同场地高强预应力管桩相比有明显下降所致,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施工对已施工的高强预应力管桩桩端上下 定范围灵敏度相对较高的粉土及桩端粉砂产生了扰动。因此,对 类似情况,应充分考虑后施工桩对已施工增强体或桩体承载力的 影响。无地区经验时,应通过试验确定方案的适用性。 7.9.4本条为建筑工程采用多型复合地基处理的布桩原则。处 理特殊土,原则上应扩大处理面积,保证处理地基的长期稳定性。 7.9.5根据近年来复合地基理论研究的成果,复合地基的垫层 厚度与增强体直径、间距、间土承载力发挥度和复合地基变形 控制等有关,褥垫层过厚会形成较深的负摩阻区,影响复合地基 增强体承载力的发挥;褥垫层过薄复合地基增强体水平受力过 大,容易损坏,同时影响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的发挥。 7.9.6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采用多桩复合地基承载 力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的设计参数应根据地区经验取 用,无地区经验时,应通过试验确定。 7.9.7面积置换率的计算,当基础面积较大时,实际的布置桩 距对理论计算采用的置换率的影响很小,因此当基础面积较大或 条形基础较长时,可以单元面积置换率替代。 7.9.8多桩型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在理论上可将复合地基的变形 分为复合土层变形与下卧土层变形,分别计算后相加得到,其中 复合土层的变形计算采用的方法有假想实体法、桩身压缩法、应 力扩散法、有限元法等,下卧土层的变形计算一般采用分层总和 法。理论研究与实测表明,大多数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的精度取

7.9.3工程中曾出现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和静压高强预应力

管桩组合的多桩型复合地基,采用了先施工挤土的静压高强预应 力管桩,后施工排土的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施工方案,但通过检 测发现预制桩单桩承载力与理论计算值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原 因,系桩端阻力与同场地高强预应力管桩相比有明显下降所致,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施工对已施工的高强预应力管桩桩端上下 定范围灵敏度相对较高的粉土及桩端粉砂产生了扰动。因此,对 类似情况,应充分考虑后施工桩对已施工增强体或桩体承载力的 影响。无地区经验时,应通过试验确定方案的适用性。

重庆市建筑工程施工图消防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0年7月)7.9.4本条为建筑工程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的布桩

厚度与增强体直径、间距、桩间土承载力发挥度和复合地基变形 空制等有关,褥垫层过厚会形成较深的负摩阻区,影响复合地基 增强体承载力的发挥;褥垫层过薄复合地基增强体水平受力过 大,容易损坏,同时影响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的发挥,

力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的设计参数应根据地区经, 用,无地区经验时,应通过试验确定。

7.9. 7 面积置换率的计算,当基础面积较大时,实际的布 距对理论计算采用的置换率的影响很小,因此当基础面积较 条形基础较长时,可以单元面积置换率替代

分为复合土层变形与下卧土层变形,分别计算后相加得到,其中 复合土层的变形计算采用的方法有假想实体法、桩身压缩法、应 力扩散法、有限元法等,下卧土层的变形计算一般采用分层总和 法。理论研究与实测表明,大多数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的精度取 决于下卧土层的变形计算精度,在沉降计算经验系数确定后,复 合土层底面附加应力的计算取值是关键。该附加应力随上述复合

地基沉降计算的方法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采用应力扩散一 种方法,也因应力扩散角的取值不同计算结果不同。对多桩型复合 地基,复合土层变形及下卧土层顶面附加应力的计算将更加复杂。 工程实践中,本条涉及的多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于spk可 由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但由其中的一种桩处理形成的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1的试验,对已施工完成的多桩型复合 地基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有经验时可采用单桩载荷试验结果 结合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确定。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形计算工程实例: 1工程概况 某工程高层住宅22栋,地下车库与主楼地下室基本连通。2 号住宅楼为地下2层地上33层的剪力墙结构,裙房采用框架结 构,筏形基础,主楼地基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 2地质情况 基底地基土层分层情况及设计参数如表23

表23地基土层分布及其参数

考虑到工程经济性及水泥粉煤灰碎石耕施工可能造成对周边 建筑物的影响,采用多桩型长短桩复合地基。长桩选择第12层 细砂为持力层,采用直径400mm的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 强度等级C25,桩长16.5m,设计单桩竖向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 R。三690kN;短桩选择第10层细砂为持力层,采用直径500mm 泥浆护壁素凝土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25,桩长 12m,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Ra=600kN;采用正方形布 桩,桩间距1.25m。 要求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480kPa,复合地 基平面布置如图12。 3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1)单桩承载力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素混凝土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计算参数见 表24,

1)单桩承载力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素混凝土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计算参 表24。

表24水泥粉煤灰碎石桩钻孔灌注桩侧阻力 和端阻力特征值一览表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结果R,二690kN 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计算结果R2=600kN。 2)复合地基承载力

式中:ml=0.04;m2=0.064 入1=入2=0.9; Ral=690kN、Ra2=600kN; Api=0.1256、Ap2=0.20 β=1. 0; fsk三fak=180kPa(第 6 层粉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结果为fspk536.17kPa,复合 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4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已知,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二536.17kPa,计算复合 土层模量系数还需计算单独由水泥粉煤灰碎石桩(长桩)加固形 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复合土层上部由长、短桩与桩间土层组成,土层模量提高系 数为:

复合土层下部由长桩(CFG桩)与桩间土层组成,土层模 量提高系数为:

Jspkl=371/180=2.07 Tak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深度,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方法确 定,本工程计算深度:自然地面以下67.0m,计算参数如表25。

表25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参数

按本规范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计算的总沉降量 值:s=185.54mm 取地区经验系数山s=0.2 沉降量预测值:s=37.08mm

且: 取地区经验系数山,二0.2 沉降量预测值:s=37.08mm 5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 1)四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采用2.5m×2.5m方形钢制承压板,压板下铺中砂找平层 试验结果见表26。

1)四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采用2.5m×2.5m方形钢制承压板,压板下铺中砂找平层 试验结果见表26。

四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2)单桩静载荷试验 采用堆载配重方法进行,结果见表27

表27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图13分层沉降变形曲线

7.9.11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载荷板尺寸原则上应与计算单元的 几何尺寸相等。

8..注浆加固包括静压注浆加固、水泥搅拌注浆加固和高压 旋喷注浆加固等。水泥搅拌注浆加固和高压旋喷注浆加固可参照 本规范第7.3节、第7.4节。 对建筑地基,选用的浆液主要为水泥浆液、硅化浆液和碱 液。注浆加固过程中,流动的浆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对地基土有 一定的渗透力和裂作用,其适用的土层较广

加固设计前进行室内浆液配比试验和现场注浆试验是十分必要 的。浆液配比的选择也应结合现场注浆试验,试验阶段可选择不 司浆液配比。现场注浆试验包括注浆方案的可行性试验、注浆孔 布置方式试验和注浆工艺试验三方面。可行性试验是当地基条件 复杂,难以借助类似工程经验决定采用注浆方案的可行性时进行 的试验。一般为保证注浆效果,尚需通过试验寻求以较少的注浆 量,最佳注浆方法和最优注浆参数,即在可行性试验基础上进 行、注浆孔布置方式试验和注浆工艺试验。只有在经验丰富的地 区可参考类似工程确定设计参数。 8.1.3、8.1.4对建筑地基,地基加固自的就是地基土满足强 度和变形的要求,注浆加固也如此,满足渗透性要求应根据设计 要求而定。 对于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以及地下工程施工超前预加固采 用注浆加固时,可按本节规定进行。在工程实践中,注浆加固地 基的实例虽然很多,但大多数应用在坝基工程和地下开挖工程 中,在建筑地基处理工程中注浆加固主要作为一种辅助措施和既 有建筑物加固措施,当其他地基处理方法难以实施时才予以考

虑。所以,工程使用时应进行必要的试验,保证注浆的均匀性, 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8.2.1水泥为主剂的浆液主要包括水泥浆、水泥砂浆和水泥水 玻璃浆。 水泥浆液是地基治理、基础加固工程中常用的一种胶结性 好、结石强度高的注浆材料,一般施工要求水泥浆的初凝时间既 能满足浆液设计的扩散要求,文不至于被地下水冲走,对渗透系 数大的地基还需尽可能缩短初、终凝时间。 地层中有较大裂隙、溶洞,耗浆量很大或有地下水活动时, 宜采用水泥砂浆,水泥砂浆由水灰比不大于1.0的水泥浆掺砂配 成,与水泥浆相比有稳定性好、抗渗能力强和析水率低的优点 但流动性小,对设备要求较高。 水泥水玻璃浆广泛用于地基、大坝、隧道、桥墩、矿井等建 筑工程,其性能取决于水泥浆水灰比、水玻璃浓度和加入量、浆 液养护条件。 对填土地基,由于其各向异性,对注浆量和方向不好控制 应采用多次注浆施工,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附加沉降可达300mm以上,对既有建筑物显然是不充许的。故 本条规定,压力灌注可用于加固自重湿陷性场地上拟建的设备基 础和构筑物的地基,也可用于加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既有 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因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有一定的湿陷 起始压力,基底附加应力不大于湿陷起始压力或虽天于湿陷起始 压力但数值不大时,不致出现附加沉降,并已为大量工程实践和 试验研究资料所证明 压力灌注需要用加压设备(如空压机)和金属灌注管等,成 本相对较高,其优点是加固范围较大,不只是可加固基础侧向, 而且可加固既有建筑物基础底面以下的部分土层。 溶液自渗的速度慢,扩散范围小,溶液与土接触初期,对既 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附加沉降很小(10mm~20mm),不超过 建筑物地基的充许变形值。 此工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在现场通过大量 的试验研究,采用溶液自渗加固了天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 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控制了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及裂 缝继续发展,并恢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溶液自渗的灌注孔可用钻机或洛阳铲成孔,不需要用灌注管 和加压等设备,成本相对较低,含水量不大于20%、饱和度不 大于60%的地基土,采用溶液自渗较合适。 2水玻璃的模数值是二氧化硅与氧化钠(百分率)之比: 水玻璃的模数值愈大,意味着水玻璃中含SiO2的成分愈多。因 为硅化加固主要是由SiO2对土的胶结作用,所以水玻璃模数值 SiO2% 的大小直接影响加固土的强度。试验研究表明,模数值 Na20% 小时,偏硅酸钠溶液加固土的强度很小,完全不适合加固土的要 求,模数值在2.5~3.0范围内的水玻璃溶液,加固土的强度可 达最大值,模数值超过3.3以上时,随看模数值的增大,加固土 的强度反而降低,说明SiO2过多对土的强度有不良影响,因此 本条规定采用单液硅化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水玻璃的模数值宜

8.2.3碱液注浆加固的设计要求如下:

1为提高地基承载力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单独采用注浆 加固的较少,而且加固深度不足5m。为防止采用碱液加固施工 期间既有建筑物地基产生附加沉降,本条规定,在自重湿陷性黄 土场地,当采用碱液法加固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可行性,待取 寻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

2室内外试验表明,当100g十土中可溶性和交换性钙镁 离子含量不少于10mg·eq时,灌入氢氧化钠溶液都可得到较好 的加固效果。 氢氧化钠溶液注人土中后,土粒表层会逐渐发生膨胀和软 化,进而发生表面的相互溶合和胶结(钠铝硅酸盐类胶结),但 这种溶合胶结是非水稳性的,只有在土粒周围存在有Ca(OH)2 和Mg(OH)2的条件下,才能使这种胶结构成为强度高且具有水 硬性的钙铝硅酸盐络合物。这些络合物的生成将使土粒牢固胶 结,强度大大提高,并且具有充分的水稳性。 由于黄土中钙、镁离子含量一般都较高(属于钙、镁离子饱 和土),故采用单液加固已足够。如钙、镁离子含量较低,则需 考虑采用碱液与氯化钙溶液的双液法加固。为了提高碱液加固黄 土的早期强度,也可适当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 3碱液加固深度的确定,关系到加固效果和工程造价,要 保证加固效果良好而造价又低,就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加固深 度。碱液加固法适宜于浅层加固,加固深度不宜超过4m~5m。 过深除增加施工难度外,造价也较高。当加固深度超过5m时, 应与其他加固方法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再行决定。 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基础,浸水后产生的湿陷量可分为 由附加压力引起的湿陷以及由饱和自重压力引起的湿陷,前者 股称为外荷湿陷,后者称为自重湿陷。 有关浸水载荷试验资料表明,外荷湿陷与自重湿陷影响深度 是不同的。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只存在外荷湿陷。当其基底 压力不超过200kPa时,外荷湿陷影响深度约为基础宽度的 (1.0~2.4)倍,但80%~90%的外荷湿陷量集中在基底下1.06~ 1.56的深度范围内,其下所占的比例很小。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 基,外荷湿陷影响深度则为2.06~2.56,在湿陷影响深度下限 处土的附加压力与饱和自重压力的比值为0.25~0.36,其值较 般确定压缩层下限标准0.2(对一般土)或0.1(对软土)要 大得多,故外荷湿陷影响深度小于压缩层深度,

位于黄土地基上的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其基础宽度多 为1m~2m。当基础宽度为2m或2m以上时,其外荷湿陷影响 深度将超过4m,为避免加固深度过大,当基础较宽,也即外荷 湿陷影响深度较大时,加固深度可减少到1.56~2.06,这时可 消除80%90%的外荷湿陷量,从而大大减轻湿陷的危害。 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表明,当地基属于自重湿 陷不敏感或不很敏感类型时,如浸水范围小,外荷湿陷将占到总 湿陷的87%~100%,自重湿陷将不产生或产生的不充分。当基 底压力不超过200kPa时,其外荷湿陷影响深度为2.06~2.56, 敌本规范建议,对于这类地基,加固深度为2.06~3.06,这样 可基本消除地基的全部外荷湿陷。 4试验表明,碱液灌注过程中,溶液除向四周渗透外,还 可灌注孔上下各外渗一部分,其范围约相当于有效加固半径r。 但灌注孔以上的渗出范围,由于溶液温度高,浓度也相对较大 敌土体硬化快,强度高;而灌注孔以下部分,则因溶液温度和浓 度部已降低,故强度较低。因此,在加固厚度计算时,可将孔下 部渗出范围略去,而取h=1十r,偏于安全。 5每一灌注孔加固后形成的加固土体可近似看做一圆柱 体,这圆柱体的平均半*即为有效加固半*。灌液过程中,水分 渗透距离远较加固范围大。在灌注孔四周,溶液温度高,浓度也 相对较大;溶液往四周渗透中,溶液的浓度和温度都逐渐降低, 故加固体强度也相应由高到低。试验结果表明,无侧限抗压强度 一距离关*曲线近似为一抛物线,在加固柱体外缘,由于土的含 水量增高,其强度比未加固的天然十还低。灌液试验中一般可取 加固后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天然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50% 以上的土体为有效加固体,其值大约在100kPa~150kPa之间。 有效加固体的平均半*即为有效加固半*。 从理论上讲,有效加固半*随溶液灌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 实际上,当溶液灌注超过某一定数量后,加固体积并不与灌注量 成正比,这是因为外渗范围过大时,外围碱液浓度大大降低,起

不到加固作用。因此存在一个较经济合理的加固半*。试验表 明,这一合理半*一般为0.40m0.50m。 6碱液加固一般采用直孔,很少采用斜孔。如灌注孔紧贴 基础边缘。则有一半加固体位于基底以下,已起到承托基础的作 用,故一般只需条形基础两侧或单独基础周边各布置一排孔即 可。如孔距为1.8r~2.0r,则加固体连成一体,相当于在原基 础两侧或四周设置了桩与周围未加固土体组成复合地基。 7湿陷性黄土的饱和度一般在15%~77%范围内变化,多 数在40%~50%左右,故溶液充填土的孔隙时不可能全部取代 原有水分,因此充填*数取0.6~0.8。举例如下,如加固 1.0m3黄土,设其天然孔隙率为50%,饱和度为40%,则原有 水分体积为0.2m3。当碱液充填*数为0.6时,则1.0m3土中注 入碱液为(0.3×0.6×0.5)m3,孔隙将被溶液全部充满,饱和 度达100%。考虑到溶液注入过程中可能将取代原有土粒周围的 部分弱结合水,这时可取充填*数为0.8,则注入碱液量为 (0.4×0.8×0.5)m,将有0.1m原有水分被挤出。 考虑到黄土的大孔隙性质,将有少量碱液顺大孔隙流失,不 定能均匀地向四周渗透,故实际施工时,应使碱液灌注量适当 加大,本条建议取工作条件*数为

8.3.1·本条为水泥为主剂的注浆施工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施工 过程中,常出现如下现象: 1冒浆:其原因有多种,主要有注浆压力大、注浆段位置 埋深浅、有孔隙通道等,首先应查明原因,再采用控制性措施: 如降低注浆压力,或采用自流式加压;提高浆液浓度或掺砂,加 入速凝剂;限制注浆量,控制单位吸浆量不超过30L/min~ 40L/min;堵塞冒浆部位,对严重冒浆部位先灌混凝土盖板,后 注浆。 2窜浆:主要由于横向裂隙发育或孔距小;可采用跳孔间

隔注浆方式;适当延长相邻两序孔间施工时间间隔;如窜浆孔为 待注孔,可同时并联注浆。 3绕塞返浆:主要有注浆段孔壁不完整、橡胶塞压缩量不 足、上段注浆时裂隙未封闭或注浆后待凝时间不够,水泥强度过 低等原因。实际注浆过程中严格按要求尽量增加等待时间。另列 还有漏浆、地面抬升、理塞等现象,

8.3.2本条为硅化注浆施工的基本要求。

本条为硅化注浆施工的基本要

1压力灌注溶液的施工步骤除配溶液等准备工作外,主要 分为打灌注管和灌注溶液。通常自基础底面标高起向下分层进 行,先施工第一加固层,完成后再施工第二加固层,在灌注溶液 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溶液有无上冒(即冒出地面)现象,发现溶 液上冒应立即停止灌注,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堵塞溶液不出现 上冒后,再继续灌注。打灌注管及连接胶皮管时,应精心施工 不得摇动灌注管,以免灌注管壁与土接触不严,形成缝隙,此 外,胶皮管与灌注管连接完毕后,还应将灌注管上部及其周围 0.5m厚的土层进行夯实,其于密度不得小于1.60g/cm3。 加固既有建筑物地基,在基础侧向应先施工外排,后施工内 排,并间隔1孔~3孔进行打灌注管和灌注溶液。 2溶液自渗的施工步骤除配溶液与压力灌注相同外,打灌 注孔及灌注溶液与压力灌注有所不同,灌注孔直接钻(或打)至 设计深度,不需分层施工,可用钻机或洛阳铲成孔,采用打管成 孔时,孔成后应将管拔出,孔*一般为60mm~80mm。 溶液自渗不需要灌注管及加压设备,而是通过灌注孔直接渗 入欲加固的土层中,在自渗过程中,溶液无上冒现象,每隔一定 时间向孔内添加一次溶液,防止溶液渗十。硅酸钠溶液配好后, 如不立即使用或停放一定时间后,溶液会产生沉淀现象,灌注 时,应再将其搅拌均匀。 3不论是压力灌注还是溶液自渗,计算溶液量全部注入土 中后,加固土体中的灌注孔均宜用2:8灰土分层回填夯实。 硅化注浆施工时对既有建筑物或设备基础进行沉降观测,可

及时发现在灌注硅酸钠溶液过程中是否会引起附加沉降以及 附加沉降的大小,便于查明原因,停止灌注或采取其他处理 措施。

8.3.3本条为碱液注浆施工的

Gs = 1000 × M = 1000 X 0.12 = 141.2kg D 85%

采用液体烧碱配置每立方米浓度为M的碱液时,液体烧碱 体积与所加的水的体积之和为1000L,在1000L溶液中,NaOH 溶质的量为1000M,一般化工厂生产的液体烧碱浓度以质量分 数(即质量百分浓度)表示者居多,故施工中用比重计测出液体 碱烧相对密度dN,并已知其质量分数为N后,则每升液体烧碱 Gs1000M 中NaOH溶质含量即为G,=dV,N,故Vi= dN dnN,相

举例如下:设液体烧碱的质量分数为30%,相对密度为 1.328,配制浓度为100g/L碱液时,每立方米溶液中所加的液 体烧碱量为:

M = 1000 X 0. 1 Vi = 1000 X 1. 328 X 30% = 251L dN

4碱液灌注前加温主要是为了提高加固土体的早期强度。 在常温下,加固强度增长很慢,加固3d后,强度才略有增长。 温度超过40℃以七时,反应过程可大大加快,续加温2h即可 获得较高强度。温度愈高,强度愈大。试验表明,在40℃条件 下养护2h,比常温下养护3d的强度提高2.87倍,比28d常温 养护提高1.32倍。因此,施工时应将溶液加热到沸腾。加热可 用煤、炭、木柴、煤气或通入锅炉蒸气,因地制宜。 5碱液加固与硅化加固的施工工艺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加 压灌注(一般情况下),而前者是无压自流灌注,因此一般渗透 速度比硅化法慢。其平均灌注速度在1L/min~1oL/min之间, 以2L/min~5L/min速度效果最好。灌注速度超过10L/min,意 味着士中存在有孔洞或裂隙,造成溶液流失;当灌注速度小于 1L/min时,意味着溶液灌不进,如排除灌注管被杂质堵塞的因 素,则表明土的可灌性差。当土中含水量超过28%或饱和度超 过75%时,溶液就很难注入,一般应减少灌注量或另行采取其

他加固措施以进行补救。 6在灌液过程中,由于土体被溶液中携带的大量水分浸 湿,立即变软,而加固强度的形成尚需一定时间。在加固土强度 形成以前,土体在基础荷载作用下由于浸湿软化将使基础产生一 定的附加下沉,为减少施工中产生过大的附加下沉,避免建筑物 产生新的危害,应采取跳孔灌液并分段施工,以防止浸湿区连成 一片。由于3d龄期强度可达到28d龄期强度的50%左右,故规 定相邻两孔灌注时间间隔不少于3d。 7采用CaCl2与NaOH的双液法加固地基时,两种溶液在 土中相遇即反应生成Ca(OH)2与NaCl。前者将沉淀在土粒周围 而起到胶结与填充的双重作用。由于黄土是钙、镁离子饱和土: 故一般只采用单液法加固。但如要提高加固土强度,也可考虑用 双液法。施工时如两种溶液先后采用同一容器,则在碱液灌注完 成后应将容器中的残留碱液清洗十净,否则,后注入的CaCl2溶 液将在容器中立即生成白色的Ca(OH)2沉淀物,从而使注液管 堵塞,不利于溶液的渗入,为避免CaCl2溶液在土中置换过多的 碱液中的钠离子,规定两种溶液间隔灌注时间不应少于8h~ 12h,以便使先注人的碱液与被加固土体有较充分的反应时间。 施工中应注意安全操作,并备工作服、胶皮手套、风镜、围 裙、鞋罩等。皮肤如沾上碱液,应立即用5%浓度的硼酸溶液 冲洗。

8..4.1对注浆加固效果的检验要针对不同地层条件采用相适应 的检测方法,并注重注浆前后对比。对水泥为主剂的注浆加固的 检测时间有明确的规定,土体强度有一个增长的过程,故验收工 作应在施工完毕28d以后进行。对注浆加固效果的检验,加固地 层的均匀性检测十分重要,

性。对压缩性和湿陷性有要求的工程应取土试验,判定是否活

应在施工完毕 28d以后进行

碱液加固工程质量的判定除以沉降观测为主要依据外,还应 对加固土体的强度、有效加固半*和加固深度进行测定。有效加 固半*和加固深度自前只能实地开挖测定。强度则可通过钻孔或 开挖取样测定。由于碱液加固土的早期强度是不均匀的,一般应 在有代表性的加固土体中部取样,试样的直*和高度均为 50mm,试块数应不少于3个,取其强度平均值。考虑到后期强 度还将继续增长,故充许加固土28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平 均值可不低于设计值的90%。 如采用触探法检验加固质量,宜采用标准贯人试验;如采用 轻便触探易导致钻杆损坏。

后的地基进行静载荷试验检验承载力,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承载 力确定方法。

9.1.1微型桩(Micropiles)或迷你桩(Minipiles),是小直* 的桩,桩体主要由压力灌注的水泥浆、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与 加筋材料组成,依据其受力要求加筋材可为钢筋、钢棒、钢管或 型钢等。微型桩可以是竖直或倾斜,或排或交叉网状配置,交叉 网状配置之微型桩由于其桩群形如树根状,故亦被称为树根桩 (Rootpile)或网状树根桩(Reticulatedrootspile),日本简称为 RRP工法。 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把直*或边长小于 250mm的灌注桩、预制混凝土桩、预应力混凝土桩,钢管桩、 型钢桩等称为小直*桩,本规范将桩身截面尺寸小于300mm的 压入(打入、植入)小直*桩纳入微型桩的范围。 本次修订纳人了自前我国工程界应用较多的树根桩、小直* 预制混凝土方桩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注浆钢管桩,用于狭窄场 地的地基处理工程。 微型桩加固后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一般情况采用桩基础的设 计原则;由于微型桩断面尺寸小,在共同变形条件下地基土参与 工作,在有充分试验依据条件下可按刚性桩复合地基进行设计。 微型桩的桩身配筋率较高,桩身承载力可考虑筋材的作用;对注 浆钢管桩、型钢微型桩等计算桩身承载力时,可以仅考虑筋材的 作用。 9.1.2微型桩加固工程目前主要应用在场地狭小,大型设备不

9.1.2微型桩加固工程目前主要应用在场地狭小,大

能施工的情况,对大量的改扩建工程具有其适用性。设计时应按 进与基础的连接方式分别按桩基础或复合地基设计,在工程中应 安地基变形的控制条件采用

9.1.4水泥浆、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的规定,

9.1.4水泥浆、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的规定,参照 了国内外其他技术标准对水下钢材设置保护层的相关规定。增加 一定腐蚀厚度的做法已成为与设置保护层方法并行选择的方法, 可根据设计施工条件、经济性等综合确定。 欧洲标准(BSEN14199:2005)对微型桩用型钢(钢管) 由于腐蚀造成的损失厚度,见表28

表28土中微型桩用钢材的损失厚度(mm)

9.1.5本条对软土地基条件下施工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成 桩质量和在进行既有建筑地基加固工程的注浆过程中,对既有建 筑的沉降控制及地基稳定性控制

9.2.1树根桩作为微型桩的一种,一般指具有钢筋笼,采用压 力灌注混凝土、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形成的直*小于300mm的灌 注,也可采用投石压浆方法形成的直*小于300mm的钢管混 凝土灌注桩。近年来,树根桩复合地基应用于特殊土地区建筑工 程的地基处理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9.2.2工程实践表明,二次注浆对耕侧阻力的提高*数与桩直 *、桩侧土质情况、注浆材料、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方式等密切

9.2.2工程实践表明,二次注浆对桩侧阻力的提高*

*、桩侧土质情况、注浆材料、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方式等密长 相关,提高*数一般可达 1.2~2.0,本规范建议取1.2~1.4。

9.2.4本条对骨料粒*的规定主要考虑可灌性要求,对混凝土 水泥用量及水灰比的要求,主要考虑水下灌注混凝土的强度、质 量和可泵送性等。

9.2.4本条对骨料粒*的规定主要考虑可灌性要求,

9.2.4本条对骨料粒*的规定主要考虑可灌性要求,对混凝土

9.4.1注浆钢管桩是在静压钢管桩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新的加固方法,近年来注浆钢管桩常用于新建工程的桩基或复合 地基施工质量事故的处理,具有施工灵活、质量可靠的特点。基 坑工程中,注浆钢管桩大量应用于复合土钉的超前支护,本节条 文可作为其设计施工的参考。

地基施工质量事故的处理,具有施工灵活、质量可靠的特点。基 坑工程中,注浆钢管桩大量应用于复合土钉的超前支护,本节条 文可作为其设计施工的参考。 9.4.2二次注浆对桩侧阻力的提高*数除与耕侧土体类型、注 浆材料、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方式等密切相关外,桩直*为影响 因素之一。一般来说,相同压力形成的桩周压密区厚度相等,小 直*桩侧阻力增加幅度大于同材料相对直*较大的桩,因此,本 条桩侧阻力增加*数与树根桩的规定有所不同,提高*数1.3为 最小值,具体取值可根据试验结果或经验确定。 9.4.3施工方法包含了传统的锚杆静压法和坑式静压法,对新

9.4.2二次注浆对桩侧阻力的提高*数除与桩侧土体类型、注

建工程,注浆钢管桩一般采用钻机或洛阳铲成孔,然后植入钢管 再封孔注浆的工艺,采用封孔注浆施工时,应具有足够的封孔长

度,保证注浆压力的形成。 p.4.4本条与第9.4.5条关于水泥浆的条款适用于其他的微型 注施工。

度,保证注浆压力的形成。

度,保证注浆压力的形成。 9.4.4本条与第9.4.5条关于水泥浆的条款适用于其他的微型 桩施工。

0.1.1本条强调了地基处理工程的验收检验方法的确定,必 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地基基础设计及地基处理设计资料 分析,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等后确定。同 「,对检验方法的适用性以及该方法对地基处理的处理效果评价 局限性应有足够认识,当采用一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具有不 定性时,应采用另一种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处理后地基的检验内容和检验方法选择可参见表29。 现场检验的操作和数据处理应按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进行。 钻芯取样检验和触探试验的补充说明如下: 1钻芯取样检验: 1)应采用双管单动钻具,并配备相应的孔口管、扩孔器、 卡簧、扶正器及可捞取松软渣样的钻具。混凝土桩应 采用金刚石钻头,水泥土桩可采用硬质合金钻头。钻 头外*不宜小于101mm。混凝土芯样直*不宜小 于80mm。 2)钻芯孔垂直度充许偏差应为士0.5%,应使用扶正器等 确保钻芯孔的垂直度。 3)水泥土桩钻芯孔宜位于桩半*中心附近,应采用低转 速,采用较小的钻头压力。 4)对桩底持力层的钻探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宜小 于3倍桩*。 5)每回次进尺宜控制在1.2m内。 6)抗压芯样试件每孔不应少于6个,抗压芯样应采用保 鲜袋等进行密封,避免晾晒

探井取样法钻芯法000低应变试验动力触探7V(标准贯人74静力触探V甥或干密度桩强7字剪试验法十板切土工试验>770静力触探V7VV动力触探V77标准贯人VV74770施轻型动力触探V干密度7理地承边载试,7006z处后基载静荷强弹静荷验表7>增体桩载试承合基载试7777复地静荷溶基振夯换预强复241

2 触探试验检验:

1)圆锥动力触探和标准贯人试验,可用于散体材料桩、 柔性桩、桩间士检验,重型动力触探、超重型动力触 探可以评价强夯置换墩看底情况 2)触探杆应顺直,每节触探杆相对弯曲宜小于0.5%。 3)试验时,应采用自由落锤,避免锤击偏心和晃动,触 探孔倾斜度允许偏差应为士2%,每贯人1m,应将触 探杆转动一圈半。 4)采用触探试验结果评价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施工质 量时,宜对单个增强体的试验结果进行统计评价;评 价竖向增强体间土体加固效果时,应对触探试验结果 按照单位工程进行统计;需要进行深度修正时,修正 后再统计;对单位工程,宜采用平均值作为单孔土层 的代表值,再用单孔土层的代表值计算该土层的标 准值。 10.1.2本条规定地基处理工程的检验数量应满足本规范各种 处理地基的检验数量的要求,检验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分 析原因,提出处理措施。对重要的部位,应增加检验数量。 不同基础形式,对检验数量和检验位置的要求应有不同。每 个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应有检验点:满堂基础一般应均匀布置检 验点。对检验结果的评价也应视不同基础部位,以及其不满足设 计要求时的后果给予不同的评价。 10.1.3验收检验的抽检点宜随机分布,是指对地基处理工程整体 处理效果评价的要求。设计人员认为重要部位、局部岩土特性复杂 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部位、施工出现异常情况的部位的检验,是对 处理工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补充检验。两者应结合,缺一不可。 10.1.4工程验收承载力检验静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 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是处理工程承载力设计的最小安全度要求。 10.1.5静载荷试验的压板面积对处理地基检验的深度有一定 影响,本条提出对换填热层和压实地其、强夺地基或强置换地

基静载荷试验的压板面积的最低要求。工程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 况确定。

10.2.1地基处理是隐蔽工程,施工时必须重视施工质量监测 和质量检验方法。只有通过施工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才能保证质 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10.2.2对堆载预压工程,当荷载较大时,应严格控制堆载速 率,防止地基发生整体剪切破坏或产生过大塑性变形。工程上一 般通过竖向变形、边桩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等观测资料按一定标准 进行控制。控制值的大小与地基土的性能、工程类型和加荷方式 有关。 应当指出,按照控制指标进行现场观测来判定地基稳定性是 综合性的工作,地基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地基土的性质、 地基处理方法、荷载大小以及加荷速率等。软土地基的失稳通常 从局部剪切破坏发展到整体剪切破坏,期间需要有数天时间。因 此,应对竖向变形、边桩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等观测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研究它们的发展趋势,这是十分重要的。 10.2.3强夯施工时的振动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与土质条 件、夯击能量和建筑物的特性等因素有关。为此,在强夯时有时 需要沿不同距离测试地表面的水平振动加速度,绘成加速度与距 离的关系曲线。工程中应通过检测的建筑物反应加速度以及对建 筑物的振动反应对人的适应能力综合确定安全距离。 根据国内目前的强夯采用的能量级五万吨级码头工程实施性施工方案,强夯振动引起建筑物损 伤影响距离由速度、振动幅度和地面加速度确定,但对人的适应 能力则不然,因人而异,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影响范围内的建 (构)筑物采取防振或隔振措施,通常在区周围设置隔振沟。 10.2.4在软土地基中采用夯实、挤密桩、旋喷桩、水泥粉煤 灰碎石桩、柱锤冲扩桩和注浆等方法进行施工时,会产生挤土效

10.2.4在软土地基中采用夯实、挤密桩、旋喷桩、水泥粉煤

灰碎石桩、柱锤冲扩桩和注浆等方法进行施工时,会产生挤土郊 应,对周边建筑物或地下管线产生影响,应按要求进行监测,

在渗透性弱,强度低的饱和软黏土地基中,挤土效应会使周 围地基土体受到明显的挤压并产生较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使桩 周土体的侧向挤出、向上隆起现象比较明显,对邻近的建(构) 筑物、地下管线等将产生有害的影响。为了保护周围建筑物和地 下管线,应在施工期间有针对性地采取监测措施,并有效合理地 控制施工进度和施工顺序,使施工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减小到最 低程度。 挤土效应中孔隙水压力增长是引起土体位移的主要原因。通 过孔隙水压力监测可掌握场地地质条件下孔隙水压力增长及消散 的规律,为调整施工速率、设置释放孔、设置隔离措施、开挖地 面防震沟、设置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等提供施工参数。 施工时的振动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与土质条件、需保护 的建筑物、地下设施和管线等的特性有关。振动强度主要有三个 参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而在评价施工振动的危害性时地暖系统施工工艺_secret,建 议以速度为主,结合位移和加速度值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爆破安 全规程》GB6722的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然后作出判断。通过监 测不同距离的振动速度和振动主频,根据建筑(构)物类型来判 断施工振动对建(构)筑物是否安全。 10.2.5为保证大面积填方、填海等地基处理工程地基的长期 稳定性应对地面变形进行长期监测。 10.2.6本条是对处理施工有影响的周边环境监测的要求。 1邻近建(构)筑物竖向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基础 类型、埋深和荷载有明显不同处及沉降缝、伸缩缝、新老建 (构)筑物连接处的两侧、建(构)筑物的角点、中点;圆形、 多边形的建(构)筑物宜沿纵横轴线对称布置;工业厂房监测点 宜布置在独立柱基上。倾斜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或 伸缩缝两侧承重柱(墙)上。 2邻近地下管线监测点宜布置在上水、煤气管处、奢井、 阀门、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处、地下电缆接头处、管线 端点、转弯处;影响范围内有多条管线时,宜根据管线年份、类

型、材质、管径等情况,综合确定监测点,且宜在内侧和外侧的 管线上布置监测点;地铁、雨污水管线等重要市政设施、管线监 测点布置方案应征求等有关管理部门的意见:当无法在地下管线 上布置直接监测点时,管线上地表监测点的布置间距宜为15m~ 25m。 3周边地表监测点宜按部面布置,部面间距宜为30m~ 50m,宜设置在场地每侧边中部;每条部面线上的监测点宜由内 向外先密后疏布置,且不宜少于5个。 10.2.7本条规定建筑物和构筑物地基进行地基处理,应对地 基处理后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进行沉降观 测。沉降观测终止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或按国家现行标准《工 程测量规范》GB50026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 定执行。

基处理后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进行沉降文 测。沉降观测终止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或按国家现行标准《 程测量规范》GB50026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为 定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