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472-2020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pdf

JGJT472-2020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7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2327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472-2020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pdf

4.2.2本条规定了考虑局部地形条件时地震作用修正

本茶规定考虑同部地形茶件时地晨作用修正(增大)系 数的确定方法,补充了斜坡段地震作用修正(增大)系数的计算方法。 平台段水平地震作用增大系数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相关规定;对于斜坡段(如 图9所示)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入,岩石边坡时利用算例分

图9坡地斜坡段和平台段示意图 1平台段:2—斜坡段:3—建筑

析得到如表1所示的入取值,土质边坡时规律类似。为便于应用,斜坡段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入,可根据平台段水平地震作用增大系数和坡底放大系数1.0线性插值确定。表1岩质坡地斜坡段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入坡高/10≤H≤20200.8H注:h表示斜坡上建筑场地距坡脚的垂直距离。4.3岩土压力4.3.2支挡结构设计时应考虑静水压力和渗流压力的影响。对于正常设计施工的边坡支挡结构上海某轨道交通车站土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一般设置了排水和滤水设施,地震作用下动水压力不明显,可不考虑其影响。4.3.3土(岩)压力的确定是山地建筑进行边坡及支挡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应严格控制支挡结构的变形;岩土压力的取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中坡顶有重要建筑物的情况确定,考虑地震影响的主动土压力可近似按本标准第3.1.10条的条文说明规定采用拟静力法计算。地下室兼做支挡结构时需考虑不同方向地震作用下的岩土压力。地下室外45

墙兼做支挡结构时岩土压力按本标准第3.1.10条的条文说明规 定确定。

破裂面且基础周边与岩石间设有软性弹性材料隔离层或进行了空 位构造处理时,基础所受竖向荷载不传给支挡结构(或传递比例 很小),此时可忽略其对边坡支挡结构的影响。 对于竖向荷载作用于土质边坡或破碎和极破碎岩质边坡的情 况时,基础传力机制比较复杂,荷载传递比例不易确定,出于安 全考虑,应计入基础所受荷载对边坡支挡结构的影响。 嵌固端以上桩身按框架柱进行设计,抗震等级不应低于相邻 上部抗侧力构件

5.1.1山地建筑结构分析计算时可对结构进行力学上的简化处 理,并能反映结构的受力性能。吊脚结构的吊脚部分,应纳人整 体结构计算模型。由于山地掉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 因此应考虑其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

谱法时,将振型参与质量之和占总质量的比例由90%提高 95%。对多遇地震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结构范围规定较现行 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更严格,即所有高层 筑结构均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补充计算。

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的结构高度范围由150m降低为100m;对 构高度为100m以内的山地高层建筑结构也提高了要求,即规 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5.1.5结构高度较高,是指山地建筑结构在6度、7度和8

1.5结构高度较高,是指山地建筑结构在6度、7度和8度 高度分别超过100m、80m和60m的情形

采用静力弹塑性(如Pushover)分析方法时应考虑不同分 布形式的加载模式和不同的加载方向(包括顺坡与横坡方向、正 向与反向两个方向)。 水平加载模式对掉层结构尤其是掉层部分的抗震性能的评估 影响较大。根据不同加载模式对掉层结构罕遇地震下采用静力弹 塑性与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建议采用倒三角 加载模式、模态加载模式、指数加载模式以及分层加载模式综合 评价掉层结构的性能,其中,分层加载模式(如图10所示)按 下式计算:

Vh,i=1,2,...,m ZG; F,= G;H; Vh.i=m+l,.,n Z G,H, ZG,

式中:F 第i层处施加的侧向水平力; G;、G; 分别表示第i层、第i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H;、H; 分别表示第层、第i层楼面距房屋高度起算点的 高度; Vb 上接地端和下接地端的基底总剪力: n 结构楼层总数(包括上部结构和掉层楼层); m 房屋高度起算点以下楼层总数

图10分层加载模式示意图

5.1.6对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如上接地层楼盖、接地

5.1.6对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如上接地层楼盖、接地楼盖 及节点等,除结构整体分析外,尚应按有限元等方法进行局部 力分析,并可根据需要,按应力分析结果进行截面设计校核

5.1.7山地高层建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倾覆安全系数,可

5.1.7山地高层建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倾覆安全系数,可 根据国内相关文献给出的不同烈度区结构超强系数近似确定。文 献表明按我国标准设计的结构,设防烈度越高,超强系数越小, 6度~8度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超强系数介于5.0~ 2.0,6度~8度框架结构超强系数介于4.0~1.6,据此,对于8 度结构,按罕遇地震弹性计算出的弹性地震作用可乘以折减系数 2.0(超强系数)/5.6(罕遇地震与频遇地震地震影响系数之比) =1/2.8,抗倾覆安全系数约为3.0/2.8=1.07(3.0为基础底部 要求不出现零应力时的抗倾覆安全系数),约取为1.1;同理,6 度区抗倾覆安全系数可约为3.0×(4.0~5.0)/7.0=1.7~2.1,便 于应用可取为2.0;7度区取中间值1.5。 山地建筑结构进行倾覆验算时,不同水平作用方向下的倾覆 点、倾覆弯矩以及抗倾覆能力均不相同。图11为掉层结构顺坡 句在正负两个方向作用下倾覆荷载示意图,假设结构的倾覆点都 在基础地面最外侧,正向荷载作用下的倾覆点为A点,负向荷 载作用下倾覆点为B点。倾覆矩M.按下式计算:

1掉层结构倾覆荷载示意图(顺坡向

M=P,H;+Eah+Vhd

式中:MA、MB 分别为结构相对于A点、B点的整体倾覆 弯矩; 结构第i层水平地震作用,取罕遇地震下结 构楼层的弹性水平地震作用; H 水平侧向力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负向水平 作用下,倾覆点以下取负值; E. 连接式掉层结构掉层部分楼层承受的土压 力,脱开式掉层结构不予考虑;在计算土压 力时,要考虑上部结构传到基础底面的竖向 分布荷载; h一一土压力合力点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 hd一 掉层部分的高度; Vb、Vo一 分别为结构下、上接地端基底水平剪力。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构倾覆力矩时,可首先计算每 个振型下的覆力矩,然后采用SRSS或CQC组合方法计算结 勾总倾覆力矩。也可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SRSS或CQC组合后 的楼层水平力计算倾覆弯矩。 抗倾覆力矩MR,根据不同方向和接地方式等具体情况进行 十算。如图12所示,上部结构楼层提供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 1,掉层部分楼层提供的总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2,当倾覆点 为下接地端外侧(图12中A点)时:

点为上接地端外侧(图12中B

分别为结构相对于A点、B点的整体倾覆 弯矩; 结构第层水平地震作用,取罕遇地震下结 构楼层的弹性水平地震作用: 水平侧向力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负向水平 作用下,倾覆点以下取负值; 连接式掉层结构掉层部分楼层承受的土压 力,脱开式掉层结构不予考虑;在计算土压 力时,要考虑上部结构传到基础底面的竖向 分布荷载; 土压力合力点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 掉层部分的高度; 分别为结构下、上接地端基底水平剪力。

MR=GXB/2+G2X6/2

铃、MR 分别为结构相对于A点、B点的整体抗倾覆 弯矩; GI、G2 分别为上部结构、掉层部分楼层提供重力荷

载代表值; 6一一掉层部分宽度; B一结构总宽度。 当验算不满足要求,设置抗拔桩或锚杆时,还应计入抗拨力 提供的抗倾覆力矩

图12掉层结构抗倾覆力矩示意

5.1.8吊脚结构和掉层结构由于受力复杂,应考虑楼板平面 内的弹性变形进行内力计算,扭转位移比计算时可采用刚性 楼板。 由于上接地端约束的影响,导致吊脚结构首层楼盖、掉层结 构上接地端楼盖和上接地层楼盖等部位的框架梁存在拉力,对这 些框架梁设计时应按偏拉构件设计,其轴向拉力可取弹性楼板时 计算值的1.1倍。

5.1.9本条明确了重力二阶效应计算时房屋高度的取值

基础是有限刚度的,因此,按上接地端固端假定计算出的掉层 吊脚部位对应的抗侧力构件内力按刚度分配后偏小,因此需对 毕部位的抗侧力构件的计算地震剪力进行调整放大。设计时对 掉层结构和部分吊脚结构的上接地层非接地抗侧力构件可按其

端假定为固端的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如图13所示

图13调整非接地构件内力的假定计算模型 上部结构:2一上接地层:3一非接地构件:4一上接地端

5.2.2当支挡结构与掉层主体结构完全脱开时,计算模型可按 图5.2.2(a)采用;当支挡结构与主体结构不脱开时,计算模型 可按图5.2.2(b)或图5.2.2(c)采用;吊脚结构计算模型参见 图5.2.2(d)。支挡结构与掉层主体结构完全脱开的示意图见本 标准第3.2.1条条文说明中图6(a),支挡结构与主体结构不脱 开的示意图见本标准第3.2.1条条文说明中图6(b)。 当边坡为稳定基岩时,通过采用连接式接地方式可以适当降 低上接地框架柱和梁的内力。当结构向岩土体移动时,连接弹簧 可偏保守取刚性链杆,结构背离岩土体移动时,无锚杆模型时受 拉弹簧刚度可取0,有锚杆模型时受拉弹簧刚度可取锚杆刚度, 连接式接地时还需考虑土(岩)压力对结构的影响

5.2.3山地建筑结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上接地竖向构件在

震作用下自身的扭转较为明显,因此在结构构件验算时,宜考 其影响。

此应进行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分析时应考虑上部结构荷 的影响和地震作用的影响。为了防止地基或边坡变形引起山地 筑结构的破坏,应严格控制地基或边坡的变形。对有地下水和 水影响的建筑场地,应进行山地建筑的抗浮验算,

5.1.4为了减小边坡与结构的相互影响,规定了基础嵌入临空 外倾滑动面以下的要求。临空外倾滑动面,对土质边坡是指边坡 可能发生滑动的破坏面;对岩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是指倾角大于 11°(坡率20%)的岩土界面和岩层面。对于以下情况,原则上 可以不考虑基础嵌入临空外倾滑动面之下:1)倾角远小于外倾 动面等效内摩擦角的结构面;2)倾角为11°~20°,但考虑建 筑加载等不利因素,经计算后符合边坡稳定性要求。 有多组临空外倾滑动面时,需嵌入最下面的滑动面以下。 若无条件隔离时,应考虑滑体下滑力对基础的影响。 6.1.5考虑山地建筑结构不等高接地特点,山地建筑结构基础 的埋置深度,参考相关标准可取为: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取建筑

6.1.4为了减小边坡与结构的相互影响,规定了基础嵌

6.1.5考虑山地建筑结构不等高接地特点,山地建筑结

的理置深度,参考相关标准可取为:大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取建 物最大高度(下接地室外地面至结构主要屋面)的1/15,桩 础取建筑物最大高度的1/18。当受地形影响,山地建筑基础 埋深难以达到规定的理置深度时,应进行抗滑移和抗倾覆稳定 验算,必要时可采用抗拔桩、抗拉锚杆等增加抗倾覆能力。基 理置深度起算点可取基础较低端以下1m处,

抗倾覆验算按本标准第5.1.7条执行,抗滑移稳定性验算可 按下式进行:

Qk/Qh ≥ 1. 3

式中:Qh 作用在基础上的滑动力,地震作用取弹性罕遇地 震作用; Qk 作用在基础上的抗滑力,可按上部结构重力乘以 与地基之间的摩阻力系数计算。

坡的侧向土压力较大,在有地震作用效应参与组合时,对主体结 构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较大。考虑到支挡结构与主体结构相连会 导致主体结构的传力不明确,故宜设独立的支挡结构。当岩土侧 玉力较小、采用主体结构及地下室兼做支挡结构时,主体结构、 基础应考虑边坡岩土侧压力和水压力的作用;主体结构应考虑地 下室侧墙引起的结构刚度偏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地下室外墙 应进行防水抗渗设计。

6.2.1、6.2.2边坡上的建筑,因地基一侧存在临空面,边坡地 基的地基承载力有可能降低。参考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编制组的研究成果及工程经验,基础工程设计时不仅应进行边坡 稳定性验算,还应进行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 考虑到基础离坡面较远时地基承载力受边坡影响较小,为简 化分析,可不进行此类边坡地基承载力的验算。对位于坡角β小 干45°目坡高小于8m的稳定十质边坡或破碎、极破碎岩质边坡 上[图14(a,其垂直于坡顶边缘线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b小 于或等于3m,基础底面外缘到坡面的水平距离a,对于条形基 础不小于该边长的3.5倍,对于矩形或圆形基础不小于该边长的 2.5倍且不小于2.5m时,可仅按平地地基进行承载力验算。对 立于无外倾结构面、岩体完整、较完整或较破碎且稳定的岩质边 坡上L图14(b)」,可仅按边坡地基进行承载力验算

图14边坡上的基础 注:对桩基础,基础外边缘取嵌岩面处桩的外边缘

6.3边坡勘察及稳定性验算

1附有坐标和地形的边坡工程范围及其周边环境的平面布 置图; 2拟建场地的整平高程、坡底高程、边坡高度和边坡平面 尺寸; 3拟建场地的挖方、填方情况; 4拟采用的支挡结构的性质、结构特点及基础形式等; 5边坡滑塌区及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相关资料; 6边坡工程区域的相关气象资料: 7场地区域最大降雨强度和20年一遇及50年一遇最大降 水量;河、湖历史最高水位和20年一遇及50年一遇的水位资 料;可能影响边坡水文地质条件的工业和市政管线、江河等水源 因素,以及相关水库水位调度方案资料; 8边坡周围山洪、冲沟和河流冲淤等情况;对边坡工程产 生影响的汇水面积、排水坡度、长度和植被等情况。 边坡工程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 1场地地形和场地所在地貌单元: 2岩土时代、成因、类型、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 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 3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4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发育 程度、延伸长度、贯通程度、结合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 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和与临空面的关系; 5地下水水位、水量、类型、主要含水层分布情况、补给 及动态变化情况; 6岩土的渗透性和地下水的出露情况; 7不良地质现象的范围和性质,边坡变形迹象和机理; 8地下水、土对支挡结构材料的腐蚀性; 9坡顶邻近(含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荷载、结构 基础形式和埋深,地下设施的分布、埋深、支护现状等。 边坡工程勘察宜在收集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先进行工程

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应查明边坡的形态、 波角、结构面产状和性质以及卸荷带特征等,工程地质测绘和调 查范围应包括可能对边坡稳定有影响及受边坡影响的所有地段。 边坡工程勘探应采用钻探(直孔、斜孔)、坑(井)探、槽 探和物探等方法。对于复杂、重要的边坡工程可辅以洞探。

坡角、结构面产状和性质以及卸荷带特征等,工程地质测绘和调 查范围应包括可能对边坡稳定有影响及受边坡影响的所有地段。 边坡工程勘探应采用钻探(直孔、斜孔)、坑(井)探、槽 探和物探等方法。对于复杂、重要的边坡工程可辅以洞探。 6.3.2该条分别就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岩土混合边坡以及土 质基坑等边坡类型的勘探平面控制范围做了具体的要求。 岩土混合边坡需要根据岩、土质边坡破坏模式和影响范围: 先择范围最大者作为边坡工程探平面范围。 确定边坡工程勘察范围时还应考虑可能对建(构)筑物有潜 在安全影响的区域。 6.3.3边坡工程勘察可根据各段边坡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勘察 等级。工程勘察等级划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

6.3.3边坡工程勘察可根据各段边坡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勘

建设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应符合表3的规

设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

续表3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判定因素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场地简单场地岩体破碎或极岩体较破碎,岩体较完整,3岩体完整性破碎,裂隙发育裂隙较发育裂隙不发育种类较多,较种类多,不均种类少,均匀,不均匀,性质变岩土特征匀,性质变化大性质变化不大,化较大,无特殊或有特殊性岩土无特殊性岩土性岩土土层厚度LO>158~15<8(m)6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中等复杂简单不良地质发育较发育不发育现象土质边坡>158~15<8边坡破坏高度地质岩质(m)>3015~30<15环境边坡的人洞顶覆岩厚度类活<11~3>3与洞跨之比动采空区占用地>3015~30<15面积比例(%)对相邻建筑影响程度大中等小注: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应由复杂场地向简单场地推定,不良地质现象、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对相邻建筑影响程度中,任一项满足某类场地即为该类场地,其余因素中三项满足某类场地即为该类场地。6.3.10边坡稳定性验算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中已有明确规定。当边坡有支挡结构时,边坡稳定性验算应将支挡结构有效抗力计入。边坡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应调整基础平面位置和埋深或对边坡进行处理。58

6.3.11建筑地基范围内的边坡和作为基础嵌固端的边坡发生破 坏时,对建筑结构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将其安全等级定为 级。

6.3.13考虑到建筑地基范围内的边坡和作为基础嵌固端的边坊

破坏后果,将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校核拓宽到6度抗震设防 区。罕遇地震作用下边坡综合水平地震系数参考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规定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规 定值计算得到

6.4.2当地基的岩土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时,即使上部结构荷 载相同,其变形也存在差异,基础会出现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 构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 然不同的地基上。对地基持力层均为岩石地基时,根据工程实 践,只要沉降控制措施得当,可以同一结构单元部分采用天然地 基部分采用桩基。应采取增强桩基的水平变形能力、桩顶设刚度 较大的连梁、增大楼板刚度等处理措施考虑水平荷载对桩基的不 利影响

6.4.3已有研究表明,软弱土、填土等对桩端约束较小,桩顶

6.4.3已有研究表明,软弱土、填土等对桩端约束较小,

以下一定范围弯矩、剪力较为明显,应加强配筋,桩顶以下3.( 倍桩径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地震作用下的桩基在软、硬土层交界 面处容易发生剪切或弯曲破坏,其上下1.0倍桩径范围内箍筋应 加密。

6.4.4环境支挡结构宜与建筑的基础分开设置。当结构

做支挡结构时,应考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变形协调,在斜玻或坡 顶上建造的高层和重要的建筑物宜采用桩基础、适当降低坡高、 减缓坡角等措施。桩基嵌人潜在破裂面以下的深度根据桩基承载 力计算确定,且不小于1倍桩径

7.1.1表7.1.1参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 规程》JGJ3、《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规程》JGJ149,考虑山 地建筑各种结构类型特点,结合抗震设防烈度、边坡类型综合确 定。当高层建筑建于山地平整场地,不具有山地建筑结构不等高 约束特点时,其最大适用高度不执行本条规定。对于7度、8度 地区建于土质边坡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可采取表中数值降低 15%左右。

(墙)之间变形,有效分配和协调竖向构件间水平力的作用,掉 层结构上接地端楼板或上接地层楼盖具有相同作用。当楼层错层 时,由于楼板不在同一平面内,削弱了楼板平面内刚度,减小了 对竖向构件间的变形、内力的协调能力,从概念设计角度,这些 部位刚度突变且受力复杂,不应采用楼板错层。参考现行行业标 催《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3关于转换层、嵌固层 关于楼板开洞面积的限制,从严要求开洞面积不应超过25%。 相关楼盖标注示意参见本标准第2.1节条文说明图1~图3。

筑结构时,其抗震性能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从偏安全角度, 山地剪力墙结构明确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且短肢剪力墙 担的底部倾覆力矩限值比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术规程》JGJ3规定适当偏严

7.1.4一字形剪力墙延性及平面外稳定性均较差,当一字形剪

力墙处于受扭转效应影响明显的结构外侧时,对结构弹塑性抗 性能削弱较多。所以,对吊脚首层及掉层结构上接地层及以下

外侧剪力墙不宜布置成一字形,宜设端柱或翼墙。 7.1.5吊脚结构扭转效应较为显著,对吊脚柱限制采用异形 有利于保证结构抗震性能

7.1.6楼层最小地震剪力按双控原则处理:1)逐层验算各楼层 最小剪力,并满足现行相关标准要求。其中,掉层部分因部分重 力荷载效应已由上接地端传入基础,故掉层部分最小楼层剪力系 数计算时,仅计人掉层竖向对应部位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图 15)。2)针对吊脚、掉层结构,要求验算所有接地部位的基底剪 力之和。当掉层结构设置连梁、锚杆,根据计算确有依据时,可 扣除连梁及锚杆传递的剪力

图15重力荷载代表值的选取范围示意 需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范围;2一不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范围

7.1.7筒体结构适用于高度较高的高层建筑,简体作为主要抗 侧力构件,应贯通建筑物全高。对于结构起算高度位于上接地端 的筒体结构,结构的大多数竖向抗侧力构件嵌固于上接地端时 接地部分结构抗侧刚度不小于本层结构总抗侧刚度的80%), 主要筒体可以嵌固于上接地端,

底部加强区范围的确定较为复杂,根据现有分析,上接地端处

墙底部是受力较大且破坏发展较为突出的部位。从偏安全角度 虑,各类结构中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均从上接地端起算并向下延 日至各接地端。相关示意见图16

吊脚结构(非框支,房屋高度小于24m)

掉层结构(非框支,房屋高度大于24m) 掉层结构(非框支,房屋高度小于24m)

部加强区;2一两层或1/10H中较大者; 4一框支层:5一首层楼盖

底部加强区;2一两层或1/10H中较大者; 4一框支层:5一首层楼盖

图16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1.9本标准遵循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011确定抗震等级的基本原则,多层山地建筑结构确定房屋高

50011确定抗震等级的基本原则,多层山地建筑结构确定月

度时已偏严控制,其抗震等级确定同普通钢筋混凝土房屋;高层 山地建筑结构对接地部位楼层提高一级抗震等级,以适当提高薄 弱部位的抗震性能。特一级时,可采取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软件 进行对比分析,并采取对关键构件进行性能化设计等措施,以保 证结构性能。 7.1.10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计算原则同现行国家标准《建

7.1.10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计算原则同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相关规定。

图17框架承担倾覆力矩示意图 1一框架承担倾覆力矩验算部位

位的倾覆力矩比例,并根据计算结果确定结构类型及抗震等级。 “规定水平力作用”除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中相关规定外,应排除局部振型影响,以参与系数最 大的主振型为依据。

7.2.1山地建筑结构的框架柱在各接地层部位均为抗震性能控 制的关键部位,为保障其抗震性能,对箍筋最大间距进行了适当 加密,并对各接地层柱均要求全长加密,体积箍筋率可适当加 大10%

制的关键部位,为保障其抗震性能,对箍筋最大间距进行了适当 加密,并对各接地层柱均要求全长加密,体积箍筋率可适当加 大10%。 7.2.2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基础 上,将山地建筑结构关键部位原三、四级通长纵筋不少于2Φ12 的规定提高到和一、二级相同,即不少于2$14;梁腰筋按转换 梁要求,增加了间距和最小直径要求。 7.2.3吊脚竖向构件通过楼盖与接地构件基础进行连接,适当 加强楼盖结构的板厚和配筋构造要求,有利于水平力传递。 7.2.4研究表明,掉层结构竖向构件通过接地楼盖与上接地端 竖向构件基础进行连接,有利于加强上接地端的嵌固作用和提高 结构整体抗扭能力。当设置接地端楼盖时,对接地楼盖分多层和 高层分别限制最小楼板厚度:当未设置接地楼盖时,对上接地层 楼盖进行了最小楼板厚度限制。以上部位的配筋采取双层双向通 长设置,并提高配筋率,以保证水平力的有效分配和传递

上,将山地建筑结构关键部位原三、四级通长纵筋不少于2Φ1 的规定提高到和一、二级相同,即不少于2$14;梁腰筋按转推 梁要求通道桥施工方案及方法,增加了间距和最小直径要求。

7.2.3吊脚竖向构件通过楼盖与接地构件基础进行连接,

8.1.2砌体结构在坡地修建时,为适应坡形,可能存在

掉层两种情况,本条给出了吊脚部分及掉层部分的结构布置建 议,如图18 所示。

图18山地砌体房屋形式 总高度(当房屋高度起算点在下接地端时);1'一总高度(当房屋高度 起算点在上接地端时);2一吊脚最大高度差;3一砌体层;4一掉层部分; 5一上接地层

8.1.4为加强房屋整体刚度,避免不规则对结构受力的不利

响,上接地层楼盖、上接地端楼盖、掉层部分楼盖及错层楼、 盖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楼盖,并适当加大楼板厚度,加强楼 刚度。

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

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公寓楼施工组织设计统一书号:151123617 价:18.00 川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