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91-2021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规程.pdf

DB37/T 5191-2021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3943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5191-2021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规程.pdf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with high ductile concret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电网技术改造工程预算编制与计算规定使用指南(2015年版)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72 2. 1术语 72 3 基本规定 73 4 高延性混凝土材料 .. ·· 75 4. 1 原材料 4. 2 力学性能及耐久性 75 4.3 计算指标 76 5 砌体结构加固 .. 78 5. 1 般规定 . 78 5. 2 砌体抗压加固计算 78 5. 3 砌体抗剪加固计算 80 5. 4 砌体抗震加固计算 .· 80 5.5 抗震能力计算 80 5. 6 构造要求 81 6 混凝土构件加固· 83 6. 1 般规定 .· 83 6. 2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加固计算 6. 3 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计算 : 84 6. 4 钢筋混凝土柱正截面抗压加固计算· 84 6. 6 构造要求 .· 85 7 施工与验收 7. 1 施工 86 7. 2 材料检测 87

.3 质量验收 附录A 砌体结构农村房屋加固 89 A.1 一般规定 89 ·· A.2 基本要求 89 A.3 砌体结构农村房屋整体性加固 89 A.4 施工与验收 ·· 90 附录B 高延性混凝土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92 附录 C 高延性混凝十力学性能快速检测评定方法 93

1.0.3本条主要是对本规程在实施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标准配套 使用的关系做出规定。

3本条主要是对本规程在实施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标准配套 月的关系做出规定。

2.1.1高延性混凝土(high ductile concrete,简称HDC),是一 种具有高韧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损伤能力的新型结构材料。传 统的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都具有明显的脆性,开裂后很快达到最 大拉应力,一般仅出现一条主裂缝和少量微裂缝,表现出应变软 化特征;高延性混凝土开裂后,应力基本保持不变,应变能维持 较长时间的发展,在拉伸和剪切荷载下表现出良好的多裂缝开展 和应变硬化特征(图1)。

图1高延性混凝土单轴拉伸曲线比较

本规程4.2节对高延性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和韧性指标均有明 确规定。为达到其韧性指标要求,目前制备高延性混凝土都需要 参加短纤维作为增韧材料。但纤维增韧只是实现高延性的手段之 一,随着混凝土制备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以后不排除采用其他方 式也可以配制出高延性混凝土。

本编制组前期对高延性混凝的耐高温性能做了相应的试验 研究,其在高温下的强度变化与普通混凝土或普通砂浆等水泥基 材料的强度变化情况相似。混凝土在高温下有可能产生爆裂,但 由于高延性混凝土中含有纤维,在高温作用下纤维会溶解形成水 蒸气的迁移通道,使构件中蒸汽压得到释放,避免了基体的 爆裂。 高延性混凝土耐高温试验结果显示,在125℃时,高延性混 疑土的各项性能指标基本不受影响,本规程保守起见将其使用环 境温度规定为不应超过90℃。 另外,采用高延性混凝土的工程遇火灾后,应通过检测鉴定 评定其安全性是否仍满足要求,当有问题时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或 修复处理措施。 3.0.3被加固的结构、构件,其加固前的服役时间各不相同, 其加固后的结构使用功能又可能有所改变,因此不能直接沿用原 设计的安全等级使用年限作为加固后的安全等级使用年限,而应 根据业主方对该结构下一目标使用期的要求,以及该房屋加固后 的用途和重要性重新进行定位,故必须由业主方与设计单位共同 商定。 结构的加固设计,应以业主方提供的结构用途、使用条件和 使用环境为依据进行,倘若加固后任意改变其用途、使用条件或

其加固后的结构使用功能又可能有所改变,因此不能直接沿用原 设计的安全等级使用年限作为加固后的安全等级使用年限,而应 根据业主方对该结构下一目标使用期的要求,以及该房屋加固后 的用途和重要性重新进行定位,故必须由业主方与设计单位共同 商定。 结构的加固设计,应以业主方提供的结构用途、使用条件和 使用环境为依据进行,倘若加固后任意改变其用途、使用条件或 使用环境,将显著影响结构加固部分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因此, 改变前必须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否则其后果将很严重

3.0.4本条关于加固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有 关规定相符。对于采用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加固,当设计计算及构 造符合本规程规定时,可按照业主要求的年限。高延性混凝土耐 久性能经检测高于普通混凝土,在加固设计使用年限上不应低于 国家相关规范对普通混凝士的要求

4.1.1高延性混凝土采用合成纤维作为增韧材料,纤维的耐碱 性能用来衡量合成纤维在碱性介质内纤维强度的稳定性,而极限 拉力保持率是评价耐碱性能的主要参数。极限拉力保持率是指合 成纤维在氢氧化钠碱溶液中,以规定的温度、浓度和时间浸泡处 理,然后测试其断裂强度,与原试样的断裂强度之比的百分率。

4. 2 力学性能及耐久性

4.2.1本条给出了高延性混凝土四个主要力学性能指标,作为 高延性混凝土力学性能检测的重要依据。其中等效弯曲韧性和等 效弯曲强度为韧性评价指标,抗折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为强度 评价指标。 配制高延性混凝土时采用了大量的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其 早期强度增长较慢,但是超过28d以后的强度仍有较大幅度增 长,因此,表4.2.1中在给出28d性能指标的基础上,给出了 50d的指标要求,并以60d的性能指标作为高延性混凝土最终的 力学性能评价标准。 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指按标准方法制 作、养护的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块,在60d龄期以标准试 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值。其强度等级采用 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表示。

4.2.2高延性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明显高于普通混凝土,本条规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当设计中对其耐久性 能有更多、更高要求时,高延性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尚应满足设计 要求。

4.3.1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可按下式

4.3.1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可按下式计算:

Ff =0. 88 × αafan.k

88 一考虑到结构中混凝土强度与试块混凝土强度之间 的差异而采取的修正系数: αal——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比值,可 取 0. 88 ;

取0.00; fau.k一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上式参考广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对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的取值规定。由于高延性混 疑土轴心受压破坏时表现出良好的抗压韧性和耐损伤能力,与传 统混凝土的脆性破坏有明显区别,因此不再考虑高延性混凝土的 脆性折减系数。且大量研究表明,由于纤维桥联作用对高延性混 凝土单轴受压提供的横向约束作用,使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 强度明显高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分 析结果,高延性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比值 αd为0.88~0.95,可偏于安全取0.88。 根据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并参照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 值计算方法,确定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 27. 6N/mm²。

4.3.2由于高延性混凝土基体内不含粗骨料,其弹性

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大量试验结果以及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 督检验中心的检测结果,高延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相当于同 等强度普通混凝土的2/3左右,本条给出高延性混凝土的受压弹 性模量E,=2.20×104N/mm²。当有可靠试验依据时,弹性模量 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4.3.3高延性混凝土纵向受压时,其横向变形受到纤维桥联应 力的约束,使其横向变形减小,因此,高延性混凝土泊松比明显 小于普通混凝土,由于泊松比与纤维掺量和材料韧性指标均有 定关系,本条强调在必要时可根据试验确定

5.1.2对于抗震设防要求较高,或者设防烈度较高地区的结构 加固,从结构抗震耗能的角度考虑,应该采用韧性指标更高的高 延性混凝土。

5.2砌体抗压加固计算

5.2.1、5.2.2对受压构件加固,在满足构造要求情况下,外加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的结构可看成砌体与高延性混凝土面层 的组合砌体结构,因此,可利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中组合砌体构件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出加固后 结构轴心受压计算公式。考虑到高延性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约为 0.006,砌体极限压应变约为0.002,在极限荷载作用下,高延性 混凝土实际发挥的强度(实际应力)小于其极限抗压强度。根 据试验结果,在无初始荷载作用时,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双面 加固砖砌体墙体,高延性混凝土的“实际应力”与其极限抗压 强度的比值在0.274~0.363之间,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单面 加固砖体墙体,该比值在0.397~0.491之间,因此,计算加 固后构件的承载力引入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αd。安全起 见,无论单面双面,无初始荷载时α均取为0.3。 抗压加固时,考虑到加固结构中原砌体构件加固前已承受荷 载,其应力水平一般都比较高,而加固新增的高延性混凝土面层 还不能立即工作,需待新加荷载后(第二次受力)才开始受力。 此时,新增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应变滞后于原砌体的应变,原砌

图2砖砌体墙的初始应力比β。与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α。的关系

由图可知,随着初始应力比β.的增大,α逐渐减小。当初 始应力比β。小于等于0.7时,曲线下降缓慢;当初始应力比β。 大于0.7时,αd下降增快;当初始应力比β.等于0.7时,αd的 二次受压折减系数αd2在0.43~0.67之间。经综合考虑,取二次

受压影响系数为 αd2 =0. 5。故取 α=αdl :α2 =0. 3 ×0. 5 =0. 15。

5.3.1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对砌体

5.3.1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对砌体 墙的抗剪加固,可简化为原砌体的抗剪承载力加上高延性混凝土 加固面层的承载力贡献

V.根据试验结果并考虑面层的破坏形式,按主拉应力理论计算, 与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中钢筋混 疑土面层加固砌体墙提高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形式基本保持 致,部分参数取值根据试验结果有所调整

5.4砌体抗震加固计算

5.4.1本公式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取用。高延性混凝土的贡献,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在截面抗震验算中所建立的概念,可以简单地认 为其抗震承载力与非抗震下的抗剪承载力相同,仅需将后者除以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即可

5.5.1抗震加固和抗震鉴定一样,可采用加固后的综

5.5.1抗震加固和抗震鉴定一样,可采用加固后的综合抗震能 力指数作为衡量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能力的指标,也可按设计规范 的方法对加固后的墙段用截面受剪承载力进行验算。与鉴定不同 的是,要按不同的加固方法考虑相应的加固增强系数,并按加固 后的情况取体系影响系数山,和局部影响系数山

5.5.3为便于设计人员使用方便,本节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固的基准增强系数和面层加固时墙体侧向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 便于设计人员在设计计算时直接选用

5.6.1高延性混凝土加固体结构一般不需要在面层中配置钢 筋,当墙体承载力相差较大或损伤严重时,适当增加面层厚度, 但面层厚度较厚时为了充分发挥高延性混凝土的性能优势,可以 在面层中配置钢筋,形成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更大程度提高 彻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整体性。 砂浆强度较低时,为了更好地提高高延性混凝土面层与原墙 本的共同工作能力,建议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与墙体之间采用局 部嵌缝等方式进行处理。对面层端部应采取嵌固措施防止面层剥 离。遇到门窗洞口时,应将面层延伸至洞口侧边锚固,提高加固 的整体性。

结,提高对面层的横向约束,防止砌体构件受压时面层横向变形 剥离。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对墙体进行抗剪和抗震加固时,可根

居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控制,只在某一层进行,不需要自上而下 延伸至基础。但在底层的外墙,为提高耐久性,面层在室外地面 以下宜加厚并向下延伸200mm或伸至地圈梁顶面,

5.6.4当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不足时,可采用高延性

5.6.5墙体上出现的裂缝较严重时应配合高延性混凝

处理,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和承载自

H儿 的砖砌体构件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抗弯能力,因此,在门窗洞口 过梁损伤不明显的情况下仅采用高延性混凝土条带加固过梁即能 起到很好的加固效果。对于已经出现明显损伤的砖过梁或钢筋砖 过梁,可以在梁底部位增设钢筋,进一步提高过梁的抗弯能力。

6.1.4对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3(旧标号150)的

6.1.4对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3(旧标号150)的 强度要求,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 50367 的有关规定执行。

6.1.5由于竖向承重构件(如剪力墙等构件)正常使用状态

6.1.5由于竖向承重构件(如剪力墙等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 不承受剪力,在对其进行抗剪加固时,可以不用卸载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加固计算

6.2.1、6.2.2对受剪截面限制条件的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致,而从增大截面构件的荷载 试验过程来看,增大截面还有助于减缓斜裂缝宽度的发展,因此 用GB50010的规定作为加固后构件的受剪截面限制条件仍然 是合适的。加固后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可简化为原剪力墙的抗剪承 载力加上高延性混凝土加固面层的承载力贡献。 6.2.3加固面层的受剪承载力贡献包括面层的抗剪承载力和钢 筋的抗剪承载力,其中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强度利用系数由试验 结果得到。高延性混凝土加固面层在压、弯、剪共同作用下,其 主拉应力达到抗拉强度时发生剪切破坏,根据此时的应力状态平 2/1+N 买际工程中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剪力墙时,一般不进行卸

6.2.1、6.2.2对受剪截面限制条件的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致,而从增大截面构件的荷载 试验过程来看,增大截面还有助于减缓斜裂缝宽度的发展,因此 用GB50010的规定作为加固后构件的受剪截面限制条件仍然 是合适的。加固后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可简化为原剪力墙的抗剪承 载力加上高延性混凝土加固面层的承载力贡献

筋的抗剪承载力,其中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强度利用系数由试验 结果得到。高延性混凝土加固面层在压、弯、剪共同作用下,其 主拉应力达到抗拉强度时发生剪切破坏,根据此时的应力状态平 2/1+N 实际工程中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剪力墙时,一般不进行卸 载,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层的竖向应力滞后,可不考虑竖向压应力 的影响,因此式中 N=0,则α,=0.66,该取值也是相对保守的

V是剪力墙加固后的轴向压力设计值;A.是墙体两侧高延性混凝 土面层的总横截面面积。剪力墙如果轴压比不足时,目前比较常 用的解决方式是增大截面法,或者通过提高整体约束的方式处 理,实际工程需要处理剪力墙轴压比不足问题,可采用高延性混 疑土增大截面法,计算方法可参照本规程6.4节的有关规定

6.3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计算

6.3.1本条的计算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 规范》GB50367的规定相符,将新、旧混凝土的斜截面受剪承 载力分开计算,并给出了具体公式。

6.4钢筋混凝土柱正截面抗压加固计算

6.4.1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增大截面法 加固后,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仍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公式采用。其中,系数αd是在 已有的试验研究基础上确定的,由于高延性混凝土弹性模量较 低,在同样变形下强度发挥程度较普通混凝土低,因此该系数取 直比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中普 通混凝土的取值偏低。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十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 条文说明,该系数的精确算法必须建立在对原构件应力水平的精 确估算上,这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且限于设计人员技术水平 的不同,对实际荷载的估算结果往往因人而异,若遇到事后复 查,很难辨明是非。 本系数的取值是以现有的试验结果为依据,也考虑到试验所 考虑的情况还不够充分,因此在条文中注明“当有充分试验依据 时,α值可做适当调整。”

6.6.1~6.6.5这几条主要是根据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工程的实践 经验和有关试验研究资料做出的规定,其目的是保证原构件与新 增高延性混凝土之间的协同工作,保证力的可靠传递,从而达到 良好的加固效果。 另外应指出的是,纯环氧树脂配制的砂浆,由于未经改性, 很快便开始变脆,而且耐久性很差,故不应在承重结构植筋中使 用。而所谓的无机锚固剂,由于粘接性能极差,几乎全靠膨胀剂 起摩阻作用,不能保证后锚固件的安全工作,故也应予以禁用

7.1.1为了确保不同的施工人员对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施工 操作认知的一致性,保证不同人员施工操作规范准确,宜在现场 大面积施工之前制作施工样板,便于参照、比对和技术交底

7.1.2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施工工序少,施工方法主要为人工厂

7.1.2高延性混凝土加 施工方法王要为人工压 抹或喷射,施工方法简单。但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主要是 利用高延性混凝土的性能优势提高砌体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因 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加固面的清理要十净,并要养护到位,保 证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可靠。

7.1.3本条较具体地规定了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或混凝

土结构构件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施工单位每道工序完 成后,除了应进行自检并应由专职质量检验员检查外,还强调了 工序交接检查,上道工序应满足下道工序的施工条件和要求;同 样,相关专业工序之间也应进行中间交接检查,使各工序间和各 相关专业工程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1.4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主要是利用高延性混凝土的

能优势以及加固面层与原构件之间良好的协同工作能力来提高结 构构件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加固面的 清理要王净,保证高延性混凝土与原构件之间的共同工作性能,

要,因此对原混凝土表面凿毛,对墙、板等表面面积较大的构件 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剪切销钉进一步提升加固的高延性混凝土与原 构件的共同工作能力。

7.1.7为了保证纤维均匀分散在高延性混凝土基体中,宜采用 纤维后掺法,将不含纤维的干混料加水搅拌均匀以后,再加入纤 维搅拌,使纤维完全分散均匀无结块。为保证纤维分散均匀,要 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搅拌

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搅拌。 7.1.8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应注意调配拌合物的和易性,并使 其不离析、不泌水,还应当注意纤维在基体材料中的分散性,保 证纤维不聚团。 7.1.13《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中关于冬期施工期

其不离析、不泌水,还应当注意纤维在基体材料中的分散性,保 证纤维不聚团。

7.1.13《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中关于冬期施工期 限划分原则是:根据当地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当室外日平均气温 连续5d稳定低于5℃即进入冬期施工,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 5d高于5℃即解除冬期施工。

7.2.1、7.2.2本条主要给出了高延性混凝土主要力学性能的试 验方法及标准试块尺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经过大量试验研究表 明,由于高延性混凝士基体内不含粗骨料,耳材料匀质性较好, 当采用不同尺寸的立方体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时,得到的尺寸 效应换算系数很小,与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试块尺寸增大 而减小的特点有明显区别。为便于现场制作试块,本条规定统 采用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块作为标准试块进行高延性混凝 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评定,不再进行尺寸折减系数调整

7. 2. 1、7. 2]

7.2.3、7.2.4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进场检测的目的是初

料是否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为施工前的第一步检测;通过60d 标准养护试块检测来评定材料最终的性能是否符合本规程规定及 设计要求

7.2.5本条规定了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进场见证取样复检

组即可,施工现场抽检时,每一批次留置不应少于3组,即3组 100mm×100mm×100mm的立方体试块、6组40mm×40mm× 160mm的棱柱体试块(其中3组测试高延性混凝土的抗折强度, 另外3组测试高延性混凝土的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韧性)

7.3.5~7.3.8这4条规定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 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关于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原则制定 具体可参照该标准有关条文说明

A.1.1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农村房屋主要是针对砌体结构的构造 加固,提高房屋的整体性。 A.1.3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应用于农村房屋加固时,可以很 好地改善房屋上部结构的整体性能,提高结构的安全性,但对地 基基础、木屋架等本规程未涉及的加固内容,应符合国家及山东 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A.2.2房屋的加固,首先要保证地基基础的稳定和承载能力, 在确保地基基础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再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 处理。

A.3砌体结构农村房屋整体性加固

A.3.1高延性混疑鉴同和水平茶市同的设直可使墙体受到双 可约束,增强墙体整体性,且将条带设置在墙体外侧,可以在不 影响住户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对房屋进行加固,避免了房屋内部家 具搬运和施工阶段的过渡安置费用。在墙体拐角处及水平和竖向 条带相交处留施工冷缝会严重削弱相邻条带之间的共同工作能 力,降低整体性加固效果,施工时应严格禁止

A.3.2随着高延性混凝土条带厚度和宽度的增加,其加固效果

也相应提高。本规程中,随着设防烈度的提高,高延性混凝土条 带厚度和宽度也相应增加。对不同设防烈度规定不同的条带宽度

和厚度,有利于节约成本。

A.3.3加固前对墙面采用嵌缝处理,可以提高加固层

加固前刘对墙面采用缝处理,可以提高加固层与原功

A.3.4高延性混凝土竖向条带在遇到门窗洞口时,应将高

混凝土包至洞口边沿,保证高延性混凝土在洞口边的锚固,同时 可以提高竖向条带对洞口侧面墙体的约束作用。 一字墙端部由于缺少垂直方向墙体的约束作用,地震作用下 端部容易产生平面外破坏,在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一字形墙体 时,宜在墙体端部双面设置高延性混凝土竖向条带。 墙段长度较大时,应适当增加竖向条带数量来减小相邻竖向 条带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竖向条带对墙体的可靠约束

A.3.5外墙墙顶及楼(

可以起到类似于圈梁的构造作用,水平条带闭合设置时才能更好 地发挥整体性加固效果。

可以起到类似于圈梁的构造作用DB43/T 1794-2020标准下载,水平条带闭合设置时

腋,可有效减少条带交接部位的应力集中,防止拐角处高延性混 疑土开裂。但在加腋部位施工时应严格控制、连续施工,严禁在 此部位留施工冷缝。

很差、墙体块材及砌筑砂浆已出现明显松散脱落现象时,应该对 整片墙体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进行加固,提高墙体整体性。墙 本开洞率是指洞口水平截面积与墙面水平毛截面积之比,相邻洞 口之间净宽小于500mm的墙段视为洞口。当开洞率大于50%时, 墙体整体性削弱较明显,此时应对整片墙体采用面层加固

房屋为一个检验批进行施工质量检验,但由于农房加固的单栋房 屋体量很小,如果材料性能检验也按每栋房屋一个检验批进行, 文样工作量很大而且在实际农房加固工程中也没有可操作性,因 比,施工过程中的高延性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按50栋农房为一 个批次进行,可以较合理地达到检查监督和验收的且的

GBT35641-2017 工程测绘基本技术要求.pdf附录B高延性混凝土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附录 C高延性混凝土力学性能快速

本附录中的方法为高延性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快速检测方法, 主要用于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进场复检时初步判断材料是否可以用 于施工。因为采用快速养护,可以使高延性混凝土力学性能较快 发展,并比较接近实际标准养护60d的强度指标,能更真实地反 快材料最终的性能,作为进场检测依据更为科学合理。 由于强度越高韧性越低的原因,快速检测的性能指标中等效 弯曲韧性要高于本规程第4.2.1条的规定,而抗折强度和抗压强 度由于还未完全达到最终60d标养的强度,因此略有降低。通过 进场的材料性能复检和施工过程中抽样进行60d标准养护的力学 性能检测,能够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保证材料性能安全 可靠。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