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33/T 1283-2022 顶管工程技术规程.pdf

DBJ33/T 1283-2022 顶管工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314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33/T 1283-2022 顶管工程技术规程.pdf

PA=wH,+yh D1 + tan 45° 9 2 10 2tan

式中: PA 泥浆套顶部的水压力和主动土压力(kPa); Yw 水的重度(kN/m²); Hi——工作面或卸力拱以上的水柱高度(m); 土的重度(kN/m²); H—顶管覆土层厚度(m); ho——卸力拱的高度(m)); C 一土的粘聚力(kPa):

D管道的外径(m)。 6.5.21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减阻和地面变形的实际监测数据 及时调整注浆流量和注浆压力等工艺参数。 6.5.22每套中继间宜单独设注浆孔,中继间的注浆应与中继间 启动同步,并应在运行中连续注浆

6.5.24顶进过程中,应遵循“勤测量、勤纠偏、微纠偏”的 原则,控制顶管机前进方法和姿态,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 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 6.5.25顶进施工过程中应对顶管水平轴线、高程、偏转和顶管 机姿态等进行测量,确定控制值,及时对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 核,发生偏差及时纠偏

某镇土地整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6.5.26顶管施工的纠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过程中应绘制顶推力变化曲线图和管节编号图,随 时掌握顶进方向和趋势: 2纠偏应在管道推进和刀盘旋转的过程中进行:刀盘式顶 管机应有纠正顶管机旋转措施: 3圆形顶管的纠偏角度不宜大于0.5°,当偏差稳定在土 3mm/m时应停止纠偏; 4矩形顶管的纠偏宜采用小角度纠偏方式,反复且多次进 行纠偏操作,严禁一次纠偏操作完成纠偏任务: 5在曲线顶管或者管道纠偏过程中,如果设置有中继间 且中继间必须经过纠偏折点时,若机头纠偏角度大于中继间纠偏 角度,在机头纠偏过程中,纠偏角度应以中继间最大纠偏量为准 进行纠偏; 6纠偏时开挖面土体应保持稳定:采用挖土纠偏方式时

量应符合地层稳定及变形控制要求

6.5.27管内运输应综合考虑土层的性质、顶管机类型、管内作 业空间、每次顶进的出土量和顶进长度等因素,选择矿车输送、 泥浆管道输送和渣土管道输送等输送方式。

浆沉淀池的容积应根据泥、水分离速度与排土体积等计算确定: 输送管路接头应密封,输送管路系统应尽量降低

6.5.29采用泥水平衡顶管系统产生的废弃泥浆应经过处理才

排放,避免污染环境;城市顶管废弃泥浆宜采用泥浆分离系统 处理。

6.5.30顶进完成后管内继续作业前,应做好通风和有害有毒气 本监测,在顶管内动火作业前,应检测顶管内易燃易爆气体含量 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本监测,在顶管内动火作业前,应检测顶管内易燃易爆气体含量 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6.5.31顶进完成后应对破损管材进行修补或更换。 6.5.32顶进完成后应对管材接缝与注浆孔封闭处理,管缝封 团,对于柔性接口应使用柔性材料,对于刚性接口可使用防渗水 泥:注浆孔应使用防渗水泥封闭。 6.5.33顶进完成后应填充管外侧由于超挖或塌落等造成的空 隙,并应对被扰动的土体进行胶结固化处理。可采用水泥砂浆 粉煤灰水泥砂浆等易于固结或稳定性较好的浆液置换泥浆。泥浆 置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应编组进行,可将相的二组注浆孔编为一个单元 分别作为注浆孔与排浆孔,自注浆孔注入固结浆液,将润滑浆从

6.5.31顶进完成后应对破损管材进行修补或更换

闭,对于柔性接口应使用柔性材料,对于刚性接口可使用防渗水 泥:注浆孔应使用防渗水泥封闭

6.5.33顶进完成后应填充管外侧由于超挖或塌落等造成的空

隙,并应对被扰动的土体进行胶结固化处理。可采用水泥砂浆、 粉煤灰水泥砂浆等易于固结或稳定性较好的浆液置换泥浆。泥浆 置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应编组进行,可将相邻的二组注浆孔编为一个单元 分别作为注浆孔与排浆孔,自注浆孔注入固结浆液,将润滑浆从 相排浆孔挤出,应保持一定的排浆时间,尽量多地排出润 滑浆;

2固结浆的注入应从管道一端开始,依次顺序推进,直到 全线完成; 3全线注浆完成后,应关闭所有注浆阀门,静态保压至固 结浆初凝; 4浆液初凝后,进行第二次注浆,将原排浆孔作为注浆孔 使用,将原注浆孔做为排浆孔使用,交替进行,注浆次数不宜少 于三次,每两次的间隔时间不宜大于24h; 5固结浆的注入压力宜控制在主动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 之间; 6当存在其他地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 控制注浆压力。 6.5.34顶进完成后管道的接口和内壁应根据管道用途及相关标 准的要求进行处理

6.6.1洞口应预先进行处理,并校核位置。 6.6.2在含承压水的砂性土层中,顶管接收宜采用降压措施 当地下水位高、可能发生管涌或流砂现象时,宜采用水下达到 水土接收和钢套筒接收等方式,

6.6.4并内宜预留略高于管底的垫层。

6.6.5顶管机和管节进入接收并后,应及时对顶管管道与洞

6.6.6工作并洞口封门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板桩工作井,可拔起或切割钢板桩露出洞口,并应采 取措施防止洞口上方的钢板桩下落; 2沉并工作并,应先拆除洞圈内侧的临时门,再折拆除并壁 外侧的封板或其他封填物:

3在不稳定土层中顶进时,封门拆除后,顶管机应立即顶 入土层并连续顶进,直至洞口及止水装置发挥作用为止; 4在高地下水压环境下施工时,应采取技术措施防止封门 在水压作业下发生漏浆或漏泥现象

6.7.1应建立地面观察点,并通过试顶确定具有平衡功 机的平衡参数。

6.7.1应建立地面观察点,并通过试顶确定具有平衡功能管

机的平衡参数。 6.7.2顶进中对地层变形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通过信息化施工,进行实时监测和信息化施工,发生 偏差应及时纠偏,优化顶进的控制参数,使地层变形最小: 2应采用同步注浆和补浆,及时填充管外壁与土体之间的 施工间隙,避免管道外壁土体扰动,管道贯通后应立即进行管外 壁土体固结施工; 3应避免管节接口、中继间、工作井洞口及顶管机尾部等 部位的水土流失和泥浆渗漏,并应确保管节接口端面完好; 4应限制顶管施工过程的径向超挖和轴向超挖幅度; 5 应严控出渣量,不应超量出渣,保持开挖量与出土量的 平衡; 6 应通过控制土压和水压平衡力来控制地面沉降。 6.7.3 地面沉降控制应满足下列规定: 1顶管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应造成道路开裂,隧道或其他地 下设施损坏或渗水; 2顶管造成的地面沉降量应符合周边保护设施的限值要求。 6.7.4在不稳定的土体中顶进,应选择封闭式顶管。 6.7.5封闭式顶管应严格控制土舱或泥水舱压力,可按下列方 法控制土舱压力:

1土舱压力应设定在主动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之间; 2 主动土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被动土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yH,tan?|

p =H,tan? 45°+

式中:Pa 一 主动土压力(kPa); 一±的重度(kN/m3); H,一一管道中线至地面的距离(m); β一—管顶土的内摩擦角(°); P,—被动土压力(kPa)。 3土舱压力增大可采取增加顶进速度、降低出土速度和向 土舱内注浆等措施; 4土舱压力降低可采取降低顶进速度、增加出土速度等 措施。

6.7.6顶管施工应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在位于回填土和淤泥等 可能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的地层中施工时,应安装有毒有害气体检 测报警装置:管径不大于2m、长度超过100m或管径不小于2m 长度超过150m的顶管应采取通风措施。 6.7.7送风口宜设在距顶管机12m~15m处。 6.7.8小管径和长距离的顶管宜采用压缩空气通风;小于150m 的短距离顶管可采用鼓风机通风。 6.7.9每个人的供气量不应小于30m3/h,采用敲开式顶管时送 风量应酌情增大;送风管道出口空气质量应满足环保要求。 6.7.10进地层中存在有害气体时应采用封闭式顶管机并应增 大通风量。

6.7.11地面空气湿度较高且地面温度文高于地下温度的季节, 应采用压缩空气通气,通风管应固定在工作井侧壁及顶管管道内 壁侧边,并不应影响施工作业

7.12有毒有害气体指标应符合下

1含氧浓度为19%~21%为正常范围,小于17%为报警 值,小于等于12%时管井内施工人员应全部撤离: 2甲烷浓度为0~0.25%为正常范围,0.25%~0.5%为警 戒范围,0.5%~1%为终止作业,大于1%应疏散作业人员,切 断电源和火种; 3一氧化碳浓度为35PPm为报警界限,出现煤气泄露,施 工人员应撤离现场并切断电源和火种; 4硫化氢浓度为小于等于7PPm为正常范围,10PPm为报 警界限,超过此界限时,管井内施工人员必须全部撤离。

6.7.13顶管施工用电输出端宜分为三路,分别为工作并并上供 电系统、并下顶管系统和主于斤顶用电系统。 6.7.14管内供电系统应配备防触电和漏电装置。 6.7.15并内与管内照明应采用安全电压的照明装置。 6.7.16 顶管施工应进行电压降的核算,不满足核算要求时,可 采取下列措施: 1 调压器配电; 2 高压电引进管内,增设变压器进行供电。 6.7.17 应定期对电气设备和电缆线路进行检查

5.7.18 顶管排水工作仪限于在修建工作并混凝主基础时使用。 5.7.19 地下水可通过下列方法进行排出或抑止: 1开放式排水;

2封闭式排水; 3 组合排水方法; 4水力平衡抑止地下水; 55 特殊的工艺方法

6.8.1施工单位应制定顶管工程应急预案,包括地下管线破环 应急预案、珊塌事故应急预案、触电事故应急预案、机械伤害事 敌应急预案、发生室息事故应急预案和其他事故应急预案等,加 强应急情况处置

6.8.2方 施工单位应根据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和设施设备的 储备。

6.8.2施工单位应根据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和设施

并定期组织应急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

7.1.1在顶管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本体结构及施工影响 范围内的士体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

7.1.1在顶管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本体结构及施工影

1 顶管管节结构监测,包括管节应力、变形和外观监测; 2工作井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及周围土体变形监测; 3 顶进过程对周围土体进行水平位移、沉降监测: 4 对邻近建(构)筑物、轨道交通设施、堤岸及可能弓引起 业重后果的地下管线等重要设施进行监测,具体内容应符合相关 专业要求

7.1.3结构监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周围土体进行水平位移、路面沉降监测和深层土体孔 洞探测; 2对邻近建(构)筑物、堤岸及可能弓引起严重后果的地下 管线及其他重要设施应进行监测: 3对地铁、隧道和重要管线等的监测应符合相关专业要求 7.1.4工作井基坑工程监测频率与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井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应涵盖地下工程施工的各个阶 段,应从施工作业一周前开始,直至施工至回填土结束且变形稳 定为止:如有特殊要求可根据需要延长监测期限; 2监测频率的确定应以准确反映工作并支护结构、周围士 本和周边环境动态变化为前提,采用定时监测,必要时应进行跟 踪监测; 3施工中支护结构、周围土体和周边环境的监测频率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城 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和现行行业标准《建 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规定。 7.1.5顶进过程施工监测应涵盖顶进施工的各个阶段,应从始 发作业一周前开始,直至接受且变形稳定为止。 7.1.6顶管施工前应编制监测方案,并提出相应的轴线地面竖 向变形报警参考值,报警参考值宜符合表7.1.6的规定。

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规定。

向变形报警参考值,报警参考值宜符合表7.1.6的规定。

表7.1.6轴线地面竖向变形报警参考

7.1.7顶管穿越地面建(构)筑物、地铁隧道、铁路、桥梁、 防汛墙和地下管线等重要设施时,报警限值和监测频率应符合相 应设施的保护要求

7.1.8监测数据整理和反馈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数据的采集应根据预先的计划按时进行,数据应采 用计算机程序批量处理,并应建立监测数据库: 2应结合施工和现场环境状况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绘 制管节变形、地表沉降等时态曲线图: 3应对时态曲线进行基于概论统计的分析,从中找出共性 以指导施工; 4对重要的观测项目应建立预警值,当实测变形值大于充 许变形的4/5时,应及时通报建设、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并应采 取相应措施: 5应在当次施测后2h~4h内提供监测成果,当变形超过预 警值时应向现场提供实时监测数据; 6工程竣工后应提供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7.2监测范围及等级划分

7.2.1工程影响分区应根据顶管工程施工对周围土体扰动和周 边环境影响的程度及范围确定,可分为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 响区。

表 7.2. 2 工作并基坑工程影响分区

注:H一工作井底板面深度(m)

7.2.3顶管工程影响分区宜按表 7. 2. 3 的规定进行划分。

7.2.3顶管工程影响分区宜按表 7. 2. 3 的规定进行

表7.2.3顶管工程影响分区

主:H:一管道中心埋深(m):D一管道外径(

7.2.4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调整监测范围:

1采用地下水降水控制措施时: 2施工期间发生严重的渗漏水、涌砂、冒水、支护结构变 形过大、邻近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严重变形等异常情况时。 7.2.5工作井支护结构安全等级应综合考虑基坑周边环境和地 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工作并深度等因素,工作并结构本体的安全 等级宜符合表7.2.5的规定。

表 7.2.5工作并结构本体安全等级

7.2.6顶管工程的结构本体安全等级宜根据工程所处的地质条 件、施工工况条件及外界制约因素确定,并宜符合表7.2.6的 规定

表7.2.6顶管工程结构本体安全等级

注:1符合条件之一即为对应的结构本体安全等级,从一级开始,以最先满足 为准;

7.2.7周边环境保护等级宜符合表7.2.7的规定

表7.2.7周边环境保护等级

注:符合条件之一即为对应的周边环境保护等级,从一级开始,以最先满足为准。

7.2.8监测等级划分为三级,根据工作并及顶管工程的本体结 构安全等级和周边环境保护等级中的最高安全等级确定。

构安全等级和周边环境保护等级中的最高安全等级确定

7.3.1监测点应沿顶管轴线上方地表布设,监测点间距宜为

7.3.1监测点应沿顶管轴线上方地表布设,监测点间距宜为 5m;顶管顶进和接收加固区应加密布设监测点,加固区轴线测 点应布设为深埋点

7.3.2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设垂直于顶管轴线的横向监测

7.3.2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设垂直于顶管轴线的横向监测 断面,监测断面间距宜为20m~40m:每个顶管工程应至少布设 一条监测断面

7.3.3横向监测断面的监测点数量宜为7 个~9 个,应以顶管

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主要影响区监测点间距宜为2m~3m,次 要影响区监测点间距宜为3m~5m。

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主要影响区监测点间距宜为2m~

7.3.4距离顶管45°角范围内的建筑物均应设置沉降观测点

建筑物四角和外墙每10m~20m处设置监测点,每个建(朴

7.3.5路面水平位移监测点设置要求应为纵向间距20m,横向

6沉降监测点设置要求应为纵向间距20m,横向间距5m。

7.3.6沉降监测点设置要求应为纵向间距20m.横向间

建筑物四角和外墙每10m~20m处设置监测点,当最后100d的 最大沉降速率小于0.01mm/d~0.04mm/d时,可认为已达到稳 定状态,可不考虑影响

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顺序进行,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本规程和相关国家和浙江省现行验 收规范的规定; 2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工程勘察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3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 4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试块、试件和现场检测项目, 应按规定进行平行检测或见证取样检测; 5 验收批的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验收: 6 承担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外观质量应由质量验收人员通过现场检查共同确认。 8.1.2 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应全部合格: 2 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3分部工程中,混凝土强度、管道接口连接、管道位置及 高程等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各类管道的相关标准规定

8.2.1工作并的支护结构、并内结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2和各类管道的相关标准规定。工作并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8. 2. 1 的规定

检查方法:目测检查; 检查数量:每台班 4橡胶圈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外形平整,接 口无裂纹,表面无油污和机械损伤。 检查方法:检查进场台账记录、质保书检测报告,外观目测 检查; 检查数量:每批次。 5橡胶圈粘结剂涂刷应均匀、粘结牢固、无皱折、断面无 明显收缩。 检查方法:目测、尺量; 检查数量:每台班。 6管节拼装时应在钢套环与橡胶圈涂抹硅油等润滑剂,拼 装时橡胶圈不应滑移。 检查方法:目测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7接口橡胶圈安装位置应正确,无位移、脱落现象。 检查方法:观察;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8管道的管底坡度应无明显反坡现象。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顶进施工记录、测量记录;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9管道接口端部应无破损、顶裂现象,接口处应无滴漏。 检查方法:观察; A

8.2.3管道接口密封胶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密封胶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对照产品标准和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质 量检验报告,现场抽样试验报告;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2密封胶施工完成后表面应平整,宽度均匀,密封胶质量 要求应符合表8.2.3的规定。

表 8. 2.3密封胶质量要求

注:粘结剥离有效面积比是指从密封胶从槽中拉起时,两侧胶面扯裂面积加混 剥离附着面积之和与两侧总面之比

注:粘结剥离有效面积比是指从密封胶从槽中拉起时,两侧胶面扯裂

凝土剥离附着面积之和与两侧总面积之比。

2.4管道内防腐质量验收应符合

1内防腐层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对照产品标准和设计文件,检查产品质量保证资 料;检查防腐成品管进场验收记录;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2混凝土基层应平整、洁净,无湿渍及异物:防腐结构层 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检查方法:观察;对照设计文件检查施工记录;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3防腐层应无气泡、开裂、剥落等缺陷。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8.3.1顶管管道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2矩形顶管施工贯通后管道的允许偏差

2 管道接口密封胶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伸缩缝基槽尺寸应符合表8.3.2的规定。

管道接口密封胶质量验收应符合

伸缩缝基槽尺寸应符合表8.3.2的规定。

表8.3.2伸缩缝基槽尺寸要求

2槽内应无浮灰残渣,无湿迹。槽缝混凝土两内侧面界面 剂涂层应均匀,无漏涂现象。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3密封胶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 收规范》GB50208的规定

8.3.4管道内防腐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腐层表面应平整、光滑,无划痕、透底、色差等,湿 膜应无流尚现象。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2防腐层的平均干膜厚度不应小于设计要求,其最小值不 应小于85%的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检查检测记录,用测厚仪检测; 检查数量:每段节取距管口大于150mm范围内的两个截面 每个截面测量上、下、左、右四点的防腐层厚度。所有结构符合 设计要求值为合格。 3附着力应经检验合格。 检查方法:检查施工记录、附着力检测记录;附着力现场检 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规范》GB 50212或设计要求执行; 检查数量:附着力每200m取1点,且两井之间不少于 1点。

A.0.1常用的顶管机适用口径、覆土厚度及适用地层可按表 A. 0. 1 选取,

表A.0.1顶管机选择参考表

B.1.1钢管钢材宜选用Q235B或Q355B。 B.1.2钢管钢材的规格和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 构钢》GB/T700或《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 且焊缝等级不应低于II级。 B.1.3管壁厚度应采用计算厚度加腐蚀量厚度,腐蚀量厚度应 根据使用年限及环境条件确定,且不应小于2mm。钢管单面年 腐蚀量标准可按表B.1.3确定

表B.1.3钢管单面年腐蚀量标准

B.1.4制作钢管的几何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B.1.4的规定

表B.1.4钢管的几何尺寸允许偏差

注:1D为钢管外径(mm):

椭圆度为同一横副面上互相垂直的最天外径

B.1.5卷制钢管焊缝应符合下列

1卷制钢管同一横断面内宜采用一条纵向焊缝。当采用两 条纵向焊缝时,大直径管纵向焊缝间距应大于300mm,小直径 管纵向焊缝间距应大于100mm; 2卷制钢管对接时,管口对接应平整,当采用300mm的直 尺在接口外纵向贴靠检查时,相邻管壁的错位允许偏差应为0.2 倍壁厚,且不应大于2mm; 3卷制钢管对接时,相邻管段的纵向焊缝位置错开距离应 大于300mm; 4对口焊接时,小直径管道焊缝宜采用“V”形坡口,大 直径管道宜采用“K”形坡口,同顶铁的接触面均应为平端。 B.1.6钢管焊缝质量检验,非压力管不应低于焊缝质量分级的 二

1卷制钢管同一横断面内宜采用一条纵向焊缝。当采用两 条纵向焊缝时,大直径管纵向焊缝间距应大于300mm,小直径 管纵向焊缝间距应大于100mm; 2卷制钢管对接时,管口对接应平整,当采用300mm的直 尺在接口外纵向贴靠检查时,相邻管壁的错位充允许偏差应为0.2 倍壁厚,且不应大于2mm; 3卷制钢管对接时,相邻管段的纵向焊缝位置错开距离应 大于300mm; 4对口焊接时,小直径管道焊缝宜采用“V”形坡口,大 直径管道宜采用“K”形坡口,同顶铁的接触面均应为平端。 B.1.6钢管焊缝质量检验,非压力管不应低于焊缝质量分级的 Ⅲ级标准:压力管不应低于焊缝质量分级的Ⅱ级标准。 B.1.7钢管防腐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管内、外应做防腐处理; 2下并管节两端各100mm宽度范围内,应在并下焊缝检查 合格后使用快十型涂料防腐; 3钢管的内壁防腐可采用防腐涂料或水泥砂浆,水泥砂浆 内防腐层厚度可根据钢管直径在15mm~20mm范围内选择,水 泥砂浆内宜掺入纤维材料以增强抗裂性能,水泥砂浆的抗压标准 值不应小于30N/mm;防腐涂料应根据管道输送介质类型及生 立工艺确定其技术要求并满足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给水管道所 用防腐涂料及水泥砂浆内掺纤维材料应具有卫生检验合格证书: 4钢管外壁防腐可采用阴极保护加防腐层,防腐层可采用 耐磨损的防腐涂料或玻璃纤维布缠绕复合涂层,应根据管道顶进 距离及生产工艺确定其技术要求并满足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B.1.8下并管段的长度宜为卷制管段长度的倍数;管节长度不 宜小于6m,长距离顶管的管节长度可适当加大。

1钢管闪、外垃做防閃处理: 2下并管节两端各100mm宽度范围内,应在井下焊缝检查 合格后使用快十型涂料防腐: 3钢管的内壁防腐可采用防腐涂料或水泥砂浆,水泥砂浆 内防腐层厚度可根据钢管直径在15mm~20mm范围内选择,水 泥砂浆内宜掺入纤维材料以增强抗裂性能,水泥砂浆的抗压标准 值不应小于30N/mm;防腐涂料应根据管道输送介质类型及生 产工艺确定其技术要求并满足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给水管道所 用防腐涂料及水泥砂浆内掺纤维材料应具有卫生检验合格证书; 4钢管外壁防腐可采用阴极保护加防腐层,防腐层可采用 耐磨损的防腐涂料或玻璃纤维布缠绕复合涂层,应根据管道顶进 距离及生产工艺确定其技术要求并满足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B.1.8下并管段的长度宜为卷制管段长度的倍数;管节长度不

B.1.9焊接钢管的长度应根据工作井的尺寸确定

B.1.10钢管与工作并和接收并的并墙均采用刚性连接时兰州大学榆中分校区院士路绿化施工方案.doc,应 验算温差作用下井墙受力和管道的连接强度

B.2.1钢筋混凝土管可用于重力流输水管道及各类保

钢筋混凝土成品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 排水管》GB/T11836及其他相关规定:管节长度及接口的抗渗 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B.2.2钢筋混凝土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50,抗渗等 级不应低于P8。 B.2.3钢筋混凝土管的钢筋应选用HPB300、HRB400及更高级 别钢筋,钢筋性能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B.2.4钢筋混凝土管的混凝土骨料碱含量最大限值应符合现行 标准的规定,在含碱环境中使用时应选用非活性材料。 B.2.5钢筋混凝土管采用的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所用产品应符合国 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及掺 入量。 B.2.6当地下水或管内贮水对混凝土或钢筋具有腐蚀性时,应 对钢筋混凝土管内外壁采取防腐处理措施。 B.2.7管节的生产应采用钢模,钢模的设计制作除各部件的几 可尺寸和公差应符合产品设计几何尺寸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结构的设计应合理,内模、外模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 和稳定性; 2钢模的使用应拆装方便,使用安全; 3管节钢模承口和插口部分的加工精度应高于管节承口和 插口的设计精度; 4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钢模变形的措施。

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九三大厦通风空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所用产品应符合 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及 入量。

何尺寸和公差应符合产品设计几何尺寸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结构的设计应合理,内模、外模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 和稳定性; 2钢模的使用应拆装方便,使用安全: 3管节钢模承口和插口部分的加工精度应高于管节承口和 插口的设计精度; 4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钢模变形的措施

B.2.84 钢筋混凝土管节长度应根据使用条件和起吊能力确定。 B.2.9 钢筋混凝土管接头选用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管接头宜使用钢承口和双插口接头; 2 双插口管接头应使用钢套环或不锈钢套环; 3 应优先选用钢承口接头; 4 接头的充许偏转角应大于0.5°。 B.2.10管道接口密封应能保证管道接口的抗渗性能及顶进施 工的正常进行,应采用适宜的方法避免管道发生转动:管道贯通 后,应进行接口密封处理。 B.2.11橡胶圈防水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节接口处的表面应光洁、平整,无蜂窝、麻点、气孔 裂纹或缺边掉角等现象,接口尺寸应符合规定; 2橡胶圈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观致密且均匀,无 裂缝、孔隙或凹痕等缺陷; 3橡胶圈应保持清洁,表面无油污或泥砂等,不得在阳光 下曝晒; 4钢套环的焊接接缝应平整,肋部与钢板平面垂直,表面 应进行防腐处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