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993-2022 密拼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T/CECS993-2022 密拼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ECS993-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1.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4132
下载资源

T/CECS993-202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993-2022 密拼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图5.1.3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构造及布置示意 预制底板;2一预应力筋;3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 lx一预应力叠合板预应力方向跨度

1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应均匀布置在预制底板的两端,板 端布置区段的长度不宜小于预应力叠合板预应力方向跨度的1/4, 相邻抗剪筋的间距不宜大于400mm; 2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宜采用马凳形状,直径不应小于 6mm,底部宜设置在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或构造钢筋以下, 顶部应延伸至叠合层上层钢筋; 3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的中间凹肋及凸肋的长度宜为 200mm,端部凹肋的长度宜为100mm。 5.1.4当预应力叠合板需要设置洞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口短边应垂直于预应力筋方向,且长度不应大于 400mm; 2洞口宜避开预应力筋,当洞口尺寸大于预应力筋间距时, 洞口内穿过的预应力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 3预制底板上的洞口应在构件制作阶段预留(图5.1.4), 预留洞口需要截断预应力筋、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时,应在构 件制作阶段在孔洞四周设置洞边加强钢筋,洞边加强钢筋直径不 应小于10mm,数量不应小于2根,伸出孔洞边的距离不应小 王1:

5.1.4预制底板预留洞口加强措施

一预制底板:2一预应力筋: 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4一附加钢筋

商贸物流产业园南区育林带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洞口内的钢筋应待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时方可剪断。

5.1.5预制底板间接缝不宜设置在叠合板的跨中区域。

5.2.1在预制底板板端100mm宽度范围内,应设置3根与预应 力筋垂直的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6mm。 5.2.2预应力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第一根预应力筋距板边 的间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应大于100mm。 5.2.3预应力叠合双向板在预制底板内的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 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预制底板内,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应水平错开 间距宜为20mm~40mm; 2板间接缝端的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应弯起伸出预制底 板顶面(图5.2.3),并应延伸至叠合层上层钢筋,弯起点距离 板底端部不应小于30mm且不应大于50mm,弯起角度不应小于 15°且不应大于60°

图5.2.3预应力叠合双向板的预制底板板 间接缝端部构造示意

1一预制底板;2一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

5.2.5预制底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 面,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凹凸深度不应小 于4mm。

5.2.6预制底板应采用吊环作为吊点,吊点数量及布置

图5.2.6吊环构造示意

整体式接缝构造应符合下列规

1 接缝处应在预制底板顶面设置垂直于板缝方向的附加 钢筋;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应按本规程第4.2.4条的规定计算确 定,且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附加钢筋伸 入两侧叠合层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图5.3.1); 3垂直于附加钢筋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钢筋直径不宜 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每侧的钢筋数量不应少于2根。

图5.3.1密拼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

1接缝处应在预制底板顶面设置垂直于板缝方向的附加 钢筋;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底板内非预应力方向构 造钢筋截面面积,且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 250mm,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叠合层的长度不应小于附加钢筋直 径(d)的15倍(图5.3.2); 3垂直于附加钢筋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钢筋直径不 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每侧的钢筋数量不应少于 2根。 5.3.3预应力叠合板的预应力筋伸入板端支座时,应在支承梁 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图5.3.2密拼分离式接缝构造示意

预制底板;2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3一预应力筋;4一非预应力方向构造钢筋 5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6一后浇层内钢筋;7一附加钢筋;8一横向分布钢筋

5.3.4预应力叠合板的预应力筋不伸入板端支座时,

1支座处应在预制底板顶面设置垂直于板端的附加 附加钢筋的截面面积应满足承载力要求,且不应小于预制底板内 预应力筋截面面积的1/3; 间距不宜大王250mm(图L5.3.4)

立力筋截面面积的1/3; 2附加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图5.3.4);

图5.3.4预应力筋不伸入板端支座的构造示意 预制底板;2一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或构造钢筋;3一预应力筋; 4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5一支座中心线;6一支承梁或墙; 7一附加钢筋:8一横向分布钢筋

3附加钢筋伸入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1.2l。;当附加钢筋承 受压力时,附加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附加钢筋直径 (d)的1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附加钢筋承受拉力时, 附加钢筋伸人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la; 4垂直于附加钢筋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范围 内不宜少于3根,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 于250mm。 5.3.5预应力叠合双向板在非预应力方向的板端支座处可采用 附加钢筋的连接形式(图5.3.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3.5预应力叠合双向板非预应力方向的板端支座构造示意 1一预制底板;2一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3一预应力筋; 4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5一附加钢筋;6一横向分布钢筋:

一支座中心线:8支承梁或墙

1附加钢筋的面积应满足承载力要求,且不应小于非预应 力方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 2附加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3附加钢筋伸人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1.2l.;当附加钢筋承 受压力时,附加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附加钢筋直径 (d)的1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附加钢筋承受拉力时

附加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La; 4垂直于附加钢筋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范围 内不宜少于3根,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 于250mm。 5.3.6预应力叠合单向板在非预应力方向的板端支座处可采用 附加钢筋的连接形式(图5.3.6),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底板内非预应力方向构 造钢筋截面面积; 2附加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3附加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附加钢筋直径(d) 的1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伸入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附加 钢筋直径(d)的15倍; 4垂直于附加钢筋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钢筋直径不 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3.6预应力叠合单向板非预应力方向的板端支座构造示意 1一预制底板;2一非预应力方向构造钢筋;3一预应力筋; 4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5一附加钢筋;6一横向分布钢筋: 7一支座中心线:8一支承梁或墙

图5.3.6预应力叠合单向板非预应力方向的板端支座构造示意 1一预制底板;2一非预应力方向构造钢筋;3一预应力筋; 4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5一附加钢筋;6一横向分布钢筋: 7一支座中心线;8一支承梁或墙

5.1.3预制底板生产前应组织设计、生产、施工单位进行技

1 预制底板的制作应包括下列工艺流程 1 模台清理及涂刷脱模剂; 2 预应力筋牵引安装; 3 预应力筋初张拉; 4 预应力筋张拉; 5 锁筋板及模板安装; 6 非预应力筋及预埋安装绑扎: 7 混凝土浇筑振捣; 8 预制底板顶面粗糙面处理; 9 养护;

11吊装拆模。 6.2.2台座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且应满足预 应力筋张拉前后各阶段荷载和工艺要求。 6.2.3制作预制底板的侧模和端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 稳定性,且应满足预制底板预留孔、插筋、预埋吊件及其他预埋 件安装定位的要求。

稳定性,且应满足预制底板预留孔、插筋、预埋吊件及其他 件安装定位的要求。

6.2.4模具拼装前应进行表面清理,脱模剂不得污染钢筋表面 6.2.5模具拼装完成后,应进行尺寸偏差检验,模具安装充许 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5的规定

6.2.4模具拼装前应进行表面清理,脱模剂不得污染钢筋

2.5模具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注:L为模具与混凝土接触面中最长边的尺寸。

1进厂时,应全数检查外观质量,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的有关规定抽取试 件做屈服强度、受拉强度、伸长率、弯曲性能和重量的偏差检

验,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的有关规定; 2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应根据台座的长度及锚具、夹具长 度等经过计算确定;钢筋的调直与切割应使用专用机械设备,不 得采用电弧或气焊切割; 3预应力筋的安装、定位和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 规定。 6.2.7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设计文件及专项施工方案 的规定。当预制底板制作中需要超张拉时,调整后消除应力钢丝 的张拉控制应力(ocon)不应超过极限强度标准值(fptk) 的80%

1应采用全部预应力筋整体张拉方式; 2预应力筋张拉时,应从零应力加载至初拉力后,量测伸 出值初读数,再以均匀速率加载至张拉控制力; 3张拉过程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脱滑,在浇筑混凝土前 发生断裂或滑脱的预应力筋应予以更换: 4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应对实际建立的预应力值与设计 给定值的偏差进行控制;应以每工作班为一批,抽查预应力筋总 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 6.2.9预制底板制作尺寸、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规格、位置及 数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6.2.10预制底板混凝土浇筑前,预应力放张及镭锚固时应进行隐 蔽工程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6.2.11混凝土工作性能指标应根据预制底板的生产工艺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预应力筋放张时,预制底板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 试块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且不 应低于30MPa; 2放张前,应拆除限制构件变形的模具; 3宜采取缓慢放张工艺进行整体放张; 4放张后,预应力筋的切断顺序,宜从放张端开始逐次切 断向另一端。 6.2.16当预应力筋全部断开后,可采用专用吊具进行吊装,吊 装脱模后应进行质量检查,达到出厂标准后应在构件上设置标 识,标识应包括工程名称、构件编号、生产日期、生产单位、出 厂检验合格章、吊点位置、安装方向、安装顺序等基本信息。

浇筑混凝土前、预应力放张及锚固时应进行隐蔽工程检

查,检查内容应包括下列内容: 1钢筋的牌号、规格、数量、位置、间距; 2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质量、接头面积 百分率、搭接长度、锚固方式及锚固长度; 3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的弯起点位置、起角度、弯起 长度; 4 钢筋、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5预埋件、吊环、插筋、预留孔洞、预埋线盒的规格、数 量、位置及固定措施; 6局部加强筋的牌号、规格、数量和位置; 7 预应力筋的品种、规格、级别、数量、位置; 8预应力筋的锚具、连接器和锚垫板的品种、规格、数量 和位置; 9预应力张拉质量; 10 预应力放张前构件混凝土强度; 11 预应力筋放张锚固阶段的内缩量。 6.3.2 预应力筋张拉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张拉力下预应力筋的实测伸 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的相对允许偏差应为士6%; 2消除应力钢丝的张拉控制应力不应超过极限强度标准值 的80%。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张拉记录。 6.3.3预应力筋张拉后应检查位置偏差,张拉后预应力筋的水 平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应大于5mm,竖向位置不应大于预 制底板厚度的4%。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3根。 检验方法:尺量。 6.3.4错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

平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应大于5mm,竖向位置不应 制底板厚度的4%。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 检验方法:尺量。

6.3.4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应符合设计

定;当设计无具体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墩头夹具内缩量不应大于1mm; 2锥塞式、夹片式夹具内缩量不应大于5mm。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 3根。 检验方法:尺量。 6.3.5预制底板脱模后,应对成品的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进行 全数检查,检验方法可采用目测或量测的方法 6.3.6预制底板外观质量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当板底或板顶面在垂直预应力筋方向出现裂缝时应属于 严重缺陷; 2增加预制底板顶面粗糙面检查项目,当顶面粗糙面不符 合设计文件规定时可属于一般缺陷。 6.3.7预制底板不应有严重缺陷,不宜有一般缺陷;对出现 股缺陷的构件应进行修补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 6.3.8预制底板顶面粗糙面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量测

贝市低极仪 具体规定时,拱起挠度不应大于l./360(l.为预制底板长度 图6.3.9)。

图6.3.9预制底板反拱示意 1一预制底板

6.3.10 预制底板的尺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3.10的 规定

5.3.10 预制底板的尺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3.10 定

3.10预制底板的尺寸允许偏差和

续表 6.3. 10

6.3.11预制底板接缝端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斜伸段伸出角度

6.3.11预制底板接缝端非预应 历中技中用安 及长度应按设计文件的规定检查验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尺量 6.3.12预埋件、预留孔洞、预留钢筋、吊环的规格、数量和位 置应按设计文件的规定检查验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量测。

6.3.13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构件生产批次随机抽取标准养护试件,取样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 1231 的有关规定。

检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T50107的有关规定执行。

.3.14 预制底板的质量证明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产品合格证; 2 钢筋、预应力筋检验报告; 3 混凝土强度检验报告; 4 合同要求的其他质量证明文件。 3.15 产品合格证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合格证编号; 2 设计图纸编号; 3 制造厂名称、商标及出厂日期; 4 标记、规格; 5 混凝土、钢筋、预应力筋力学性能的评定结果: 6 隐蔽工程检查评定结果; 7 外观质量和规格尺寸检验评定结果; 8 检验部门盖章、检验负责人签字

6.4.1预制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文件规定的强度时方可 吊装和运输

吊装和运输。 6.4.2应制定预制底板的运输与存放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运 输时间、次序、存放场地、运输路线、固定要求、存放支垫及成

6.4.2应制定预制底板的运输与存放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运 输时间、次序、存放场地、运输路线、固定要求、存放支垫及成 品保护措施等

6.4.3预制底板吊运应符合

1应根据预制底板尺寸、重量和起重设备作业半径等因素 选择吊具和起重设备,所采用的吊具、起重设备及操作,应符合 相关产品标准及应用技术手册的有关规定; 2吊点数量、位置应经计算确定,吊具应连接可靠,并应 采取保证起重设备的主钩位置、吊具及构件重心在竖直方向上重

合的措施; 3吊索与板水平面所成夹角不宜小于60°,不应小于45°; 4应采用慢起、稳升、缓放的操作方式,应保持稳定,不 得偏斜、摇摆和扭转,吊装构件不得长时间悬停在空中; 5预制底板长度超过6m时,应使用专用吊具,并应采取 避免构件变形和损伤的临时加固措施。 6.4.4运输道路应满足预制底板的尺寸要求。现场卸放、吊装 工作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物,并应有满足预制底板周转使用的 场地。 6.4.5预制底板的存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存放场地应进行硬化处理,场地应平整,并应设置排水 措施; 2预制底板不得直接放置在地面上,应使用通长垫木放置 在吊点下方;各层预制底板下部应设置垫未,垫应在吊点正下 方设置,上下应对齐,不得脱空; 3存放层数不宜超过6层,并应有防倾覆措施; 4不同型号应分别存放

存放场地应进行硬化处理,场地应平整,并应设置排水 措施; 2预制底板不得直接放置在地面上,应使用通长垫木放置 在吊点下方;各层预制底板下部应设置垫木,垫木应在吊点正下 方设置,上下应对齐,不得脱空; 3存放层数不宜超过6层,并应有防倾覆措施; 4不同型号应分别存放

1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代表驻厂监督生产过程: 2当无驻厂监督时,预制底板进场时应对主要受力钢筋类 量、规格、间距、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强度、预应力张拉质量 生行实体检验

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或部分进行试安装,并应根据试安装结 及时调整完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7.1.6施工阶段设有可靠支撑的预应力叠合板,应按现行

安装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下

测量放线、设置构件安装定位标识;

2复核并确认吊装设备及吊具处于安全操作状态; 3核对并确认现场环境、天气、道路状况等满足吊装要求 7.1.8安装施工前,应联合监理单位对模板支架进行验收,验 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预制底板安装 7.1.9预制底板运至施工现场后,构件存放应符合本规程第 6.4.5条的规定,并应根据吊装顺序及位置进行分类码放。 7.1.10安装前应按设计图纸核对预制底板的型号与尺寸,在图 纸待安装部位上应注明预制构件的编号,并应在待铺设部位的匹 周梁边及墙边注明编号及长度。

7.2.1预制底板吊装除应符合本规程第6.4.3条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次起吊脱离运输车或堆放点200mm时,应暂停起吊 确认起吊系统安全可靠后方可继续提升; 2吊装过程中,信号指挥员、司索工、起重机械司机应保 持通信畅通并协调一致,信号不明时不得吊运和安装; 3宜设置控制预制底板转动的缆风绳, 7.2.2预制底板施工时,不应弯折或扰动外伸钢筋、外伸预应 力筋,且应确保非预应力方向外伸钢筋角度不变, 7.2.3每块预制底板吊装完成后,应对水平定位进行校核。 7.2.4预制底板吊装完后应对板底接缝高差进行检查,不满足 设计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7.2.5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对预制底板进行切割、开洞,施工传 料口等孔洞应提前预留。 业 土

能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 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

7.3.1叠合层混凝土施工前,应将预制底板上的杂物

7.3.2叠合层混凝土施工前,应确认不同

埋件和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无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做 管线的保护工作。

7.3.3叠合层混凝土施工前,应按照设计文件对钢筋布置进行

逐项检查,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合格后方可浇注叠合 凝土。

7.3.5叠合层混凝土浇筑时布料应均匀,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振 捣密实。

#续时间不得少于7d。 3.7临时支撑拆除时,叠合层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文件 为规定

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嵌填应在叠合层混凝土完成浇筑、拆除临时支撑架 体后进行; 2接缝嵌填施工前,应清理接缝间的浮浆和杂物; 3接缝宜采用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嵌填,宜按第一道嵌实 第二道抹平的工序进行施工。

8.1.1预应力叠合板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

的有关规定 8.1.2叠合层浇筑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应包 括下列内容: 1预制底板顶面粗糙面的质量; 2 板面钢筋、附加钢筋的牌号、规格、数量、间距: 3预制底板接缝处构造做法,包括附加钢筋长度、预制底 板外伸钢筋弯折角度及外伸长度等; 4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积百分 率、搭接长度、锚固方式及锚固长度; 5预埋件、预留孔洞、预留管线的规格、数量、位置、加 强措施。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观质量应全数检查; 2当预制底板底面在垂直预应力筋方向出现裂缝时应属于 严重缺陷; 3预应力叠合板中相邻两块预制底板接缝处底面高差超过 4mm时,应属于严重缺陷。 8.1.4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时,应检查下列文 件和记录:

1工程设计文件,预制底板安装施工图、加工详图; 2预制底板、主要材料及配件的质量证明文件、进场验收 记录和抽样复验报告; 3预制底板吊装施工记录; 4 隐蔽工程验收文件; 5 后浇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 6 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文件; 7 预应力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文件; 8 其他相关文件和记录

8.2.1预制底板无支撑搁置长度可 支撑固定措施应满足 方案的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并量测

8.2.2预应力叠合板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应牢

接方法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

8.2.5预应力叠合板不应有严重缺陷,且不应有影响结

或安装、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装、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8.3.1预应力叠合板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一般缺陷,

.3.1 预应力叠合板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一般缺陷,当出现 快陷时,应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应重新检查验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和处理记录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和处理记录, 8.3.2预制底板顶面粗糙面质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8.3.3预应力叠合板的预埋件、预留插筋、预留孔洞等的规格 数量、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教量、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有关规定”或“应按……执行”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总则 (40) 2 术语和符号 (41) 2.1术语 (41) 4 叠合板计算… (42) 4.1 一般规定… (42) 4.2持久设计状况 (44) 4.3短暂设计状况· (44) 5 叠合板构造 (46) 5. 1 一般规定 (46) 5. 2 预制底板 (46) 5. 3 接缝与连接 (47) 6 构件制作和运输 . (48) 6. 1 般规定? (48) 6. 2 构件制作 (48) 6.3 构件检验 (49) 7 施工 (50) 7. 1 安装准备 (50) 7. 2 预制底板安装 (50) 7. 3 叠合层混凝土施工 (50) 8 质量验收 (52)

2.1.2预制预应力混凝土

.2 项市项力比工低极级 应力筋沿长线台方向布置,并采用先张法张拉,垂直长线台 向配置普通钢筋,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切以 两块底板间的预应力筋,形成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

拼缝叠合板试验研究表明,密拼接缝处采用合理的构造措施后, 其结构性能可与现浇板相当。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试验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经验,本规程第4章中提出了密拼 整体式接缝的设计方法,第5章提出了密拼整体式接缝的构造 措施。

常用于单向板板侧及非受力方向接缝处

4.1.1本条明确了预制底板和预应力叠合板需进行的设计 计算和验算。短暂设计状况应包括预制底板在生产、运输 的各阶段

4.1.1本条明确了预制底板和预应力叠合板需进行的

的各阶段。 4.1.3实际工程中,当长宽比大于2时,预应力楼板采用短边方 向配置预应力筋,长边方向配置构造钢筋的单向板方案更经济。 4.1.4图1给出了试件PB1、PB2预应力叠合双向板裂缝分布 图。试验结果表明,当试件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板预应力 方向和非预应力方向均产生了较密集的裂缝,叠合板呈现明显的 双向受力特征。由此可知,当满足双向板支座构造、长宽比的条 件时,预制底板之间采用密拼式整体式接缝可实现内力的连续传 递,形成双向受力,可按双向板设计。

4.1.3实际工程中,当长宽比大于2时,预应力楼板采用知

4.1.6本规程预应力叠合板进行持久设计状况计算时,

4.1.6本规程预应力叠合板

应力叠合板仅一个方向存在预应力筋,使预应力叠合板开裂后两 个方向抗弯刚度退化不一致,不能简单使用普通钢筋双向楼板的 塑性设计方法。同时,预应力叠合双向板不能简单使用调幅进行 塑性设计,支座跨中截面进行弯矩调幅后,预应力叠合双向板板 跨内最大弯矩增加较小,支座跨中邻近截面弯矩增加较大,弯矩 调幅较难达到相应效果。 本规程预制底板进行短暂设计状况验算时,在短暂设计状况 下预制底板未进入塑性。因此,短暂设计状况计算预制底板内力 和变形时应采用弹性算法。 4.1.7可对连续预应力叠合单向板进行弯矩调幅,以达到简化

)PB1预应力叠合双向板板底裂缝分布图

(d)PB2预应力叠合双向板板底裂缝分布图

图1预应力叠合双向板裂缝分布

2010(2015年版)第9.5.1条。当设置可靠支撑时,预制底板在 二次成形浇筑混凝土的重量及施工荷载下,不会发生影响内力的 变形,所以有可靠支撑二次成形的预应力叠合板应按整体受弯构 件设计计算。

4.2.1因为叠合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之后仍可能存在施工活 荷载,且其产生的荷载效应可能大于使用阶段可变荷载产生的荷 载效应,所以预应力叠合板承载力计算时应考虑两种荷载效应中 的较大值

.2.3由于本规程预应力叠合板的

一个方向采用普通钢筋,因此实际是各向异性板。 对预应力叠合双向板的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其预应 力方向的实际承受的荷载比按现浇板计算传递的荷载大,其非预 应力方向的实际承受荷载比按现浇板计算传递的荷载小。因此, 为保守设计,在配筋计算时,将预应力方向跨中和支座弯矩进行 调整,取其包络系数1.2

4.2.4相较于其他截面,接缝截面的有效高度较小,因此

缝截面处的附加钢筋进行加强配筋设计NB/T 10097-2018标准下载,以抵消接缝截面高度减 小因素对叠合板受弯性能的负面影响

4.2.5垂直于预应力方向的板底裂缝控制等级参考了团

4.3.1本条明确了预制底板短暂设计状况包含的工况,

4.3.1本条明确了预制底板短暂设计状况包含的工况 4.3.2预制底板在后浇叠合层混凝土施工阶段存在活荷载不均 匀分布的情况,因此在预制底板施工阶段验算时,应考虑荷载效

分布的情况,因此在预制底板施工阶段验算时,应考虑荷载交

4.3.6本规程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0010中某师范大学教学实验科研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预应力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抗裂验算公式 是出了预制底板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正截面抗裂验算公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