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小学校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pdf

重庆市中小学校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251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重庆市中小学校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pdf

重庆市中小学校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

术语 基本规定. 场地与总平面, 4.1场地 4.2用地. .5 4.3总平面 6 4.4室外环境 9 建筑. 11 5.1 建筑功能与空间, + 5.2建筑安全与无障碍设计 12 5.3建筑外围护结构. 14 5.4室内装修. 15 5.5室内环境. .16 结构. .20 6.1 场地与地基, .20 6.2基础设计. .20 6.3主体结构设计. .20 给水排水 22 7.1给水. 22 7.2 生活排水. .23 7.3雨水. 24 7.4热水及饮水供应. .24 通风与空调. .25 8.1 通风系统 25 8.2空调系统. 27 电气: 29 一 供配电系统 29

术语 基本规定. 场地与总平面, D 4.1场地 4.2用地. .5 4.3总平面 .6 4.4室外环境 9 建筑. 11 5.1 建筑功能与空间, 11 5.2建筑安全与无障碍设计, .12 5.3建筑外围护结构. .14 5.4室内装修. 15 5.5室内环境. .16 结构. .20 6.1 场地与地基 .20 6.2基础设计. 6.3主体结构设计. 给水排水 22 7.1给水. .22 7.2 生活排水. .23 7.3雨水. .24 7.4热水及饮水供应. 通风与空调. .25 8.1通风系统 25 8.2空调系统. 27 电气.: 29 9.1 供配电系统 29

9.2电气照明. 31 9.3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 34 9.4电气防火. ..35 10智慧校园. ...36 10.1系统配置... 10.2智能化集成与信息化系统., ..37 10.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39 10.4公共安全系统与机房工程., ..39 附录主要功能空间装修选材及基本设施配置, .42 本导则用词说明.信息产业园一期工程高支模施工方案, .47 引用标准名录... .48

9.2电气照明. 9.3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 34 9.4电气防火. ..35 10智慧校园. .36 10.1系统配置... ..36 10.2智能化集成与信息化系统., ..37 10.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10.4公共安全系统与机房工程., .39 附录主要功能空间装修选材及基本设施配置, .42 本导则用词说明. 47 引用标准名录. 48

1.0.1为引导中小学校建筑品质提升建设的具体工作,提高中小学建设水平, 创造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育人环境,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新建中小学校项目的规划和工程设计,改建和扩建 学校建筑可参考执行。 1.0.3中小学校建筑的设计应遵循绿色、智慧、人文和适度国际先进的原则。 1.0.4中小学校建筑的设计,除应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相 关标准的要求。

泛指对青、少年实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学校,包括完全小学、非完全小 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中学、九年制学校等各种学校。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 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 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将电网交流电能变换为直流电能,采用传导方式为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充电 的专用装置。

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用于度量处于室内视觉环境中的照明装置发出的光对 人眼引起不舒适感主观反应的心理参量

基于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值,按机组在各种负荷条件下的累积负荷百分比 进行加权计算获得的表示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效率的单一数值。

2.0.9智慧校园smartcampus

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综合运用智能感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 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为 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师生课堂信息交互,具备智能感知与控制功能。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 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 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 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措施。

2.0.12装配式建筑assembledbuilding

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以及内装系统通过设计集成,全部 或主要采用预制部品部件、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2.0.13标准化设计standardizeddesign

采用标准化模块、部品部件、标准化接口进行建筑集成设计的方法,

3.0.1中小学校建筑办学规模、用地指标、校舍用房配置和校舍用房面积指标 等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与政策的规定。 3.0.2中小学校建设应满足选址适宜、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硬件配套、融合 社区、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 3.0.3中小学校安全设计应包括结构安全、防护安全、消防安全、防灾安全、 疏散安全、通行安全、卫生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并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 的规定。

业购人 设工程信息模型技术深度规定》要求; 2至少进行VR可视化、日照模拟、自然采光模拟、场地风环境模拟、室 内自然通风模拟、室内声环境模拟、碰撞检测、管线综合优化等专项中3项以上 分析; 3宜建立多专业协调设计管理平台。 3.0.7根据需要进行校园热环境、风环境、声环境和光环境等性能化计算分析 提高学校规划设计质量与水平。 3.0.8室内架空机电管线宜共用支、吊架敷设,其抗震加固措施应符合《建筑 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的有关规定。 3.0.9 应采用绿色建材,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不应低于60%,其 比例计算应符合重庆市《民用建筑工程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计算细则》要求。 3.0.10建筑的公共区域应进行全装修,并符合重庆市《星级绿色建筑全装修实 施技术导则》的要求。 2011中小学校装配式建筑应采田标准化设计、并应符合《重庄市中少学校壮

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导则》的相关要求, 3.0.1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应符合海绵城市设计相关要求。

4.1.1中小学校场地选址应确定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 危险生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纂土壤、化学污染 等危害,应远离医疗场所,或选址在医疗场所的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向。 4.1.2中小学校严禁建设在高压电线、长输天然气管道、输油管道穿越或跨越 的地段。学校与周界外危险管线的防护距离及安全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规 定。 4.1.3宜选择适宜的地形坡度,避开自然地形复杂、自然坡度大的地段。 4.1.4校园场地应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 步行距离不宜超过3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m。 4.1.5校园规划设计应保护和修复场地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建筑及景观,并符 合下列规定: 1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植被等,保持场地内生态系统与场 地外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2利用场地原生近地表层土; 3根据场地建设情况,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或生态补偿措施。 4.1.6改扩建学校宜合理利用校园范围内的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经局部或适 度改造后得到合理利用。

4.2.1校园规划时应利用场地自然高差布置相适应的建筑、构筑物与设施,规 划设计应避免大挖大填,场地规划坡度不宜超过15%。场地设计应避免形成高边 坡、高挡墙,当无法避免时,超过3m的挡墙应分级处理,每级挡墙之间水平距 离不应小于2m。

4.2.2 应根据地形高差、用地面积大小、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开发与利用 地下空间,并符合下列规定:

1满足紧急通行、消防安全和自然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地下空间可配置 体育场馆、多功能厅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各类活动、展示空间:

2地下空间可用于停车库、厨房、洗衣房、总务用房等生活服务用房; 3地下空间宜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下沉式庭院、窗井、采光天窗、导光装 置等自然采光形式。 4.2.3中小学校运动场所、地下停车场所等设施宜临近校园边界设置,节假日 向社区开放,共享学校运动场所和地下停车场等设施,进出口的设置应有利于校 园的有序管理。

1中小学根据学校不同规模,中学应设400m环形跑道(含100m直跑 道);小学应设200~300m坏形跑道(含60m直跑道)。每6个班应配置 个篮(排)球场,宜设运动器械场地200~400m²(小学含游戏场地); 2宜合理利用架空层,为学生提供乒乓球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 3室外运动场地应设周边安全距离,相邻布置的各体育场地间应预留安 全分隔设施的安装条件; 4应在体育场地周边的适当位置设置洗手池等附属设施,就近配置卫生 间、更衣室等必要附属用房; 5操场长边适当位置应设置升旗台,运动场宜设置看台及主席台; 6学校体育场地应采用满足主要运动项目对地面要求的材料及构造做法; 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的设计、选材、铺装应符合《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 地》GB36246的规定。 7室外运动场地选材宜按附录附表3选用

4.3.1校园总平面设计应包括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及管网综合设计。总平面 布置应包括建筑布置、体育场地布置、绿地布置、道路及广场和停车场布置等、 4.3.2校园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平面布局、建筑体型、 建筑楼距、建筑朝向、建筑立面和架空层等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 提高校园舒适性,降低建筑能耗。 学产公建*不省司建水上大

通过建筑隔墙、 围墙、

4.3.4小学建设用地面积不宜小于18m/生,中学建设用地面积不宜小于26m"/ 生。 4.3.5小学主要教学用房应设置在四层及以下,初高中学校主要教学用房应设 置在五层及以下,其它楼层司用于教学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因场地高差形 成有吊层的建筑,其层数应按学生主要进入教学楼方向的标高起算,当此楼层与 室外田径或足球场地之间的高差大于2.2m时,建筑层数宜以增加一层计算,高 差每增加4m,建筑层数增加一层计算。 4.3.6中小学校应采用首层架空和设置连接校园主要建筑的连廊系统,为学生 提供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满足雨天通行、交流、展示等需求。教学用房首层架 空面积不应少于该楼栋占地面积的25%。 4.3.7学校主要教学用房设置窗户的外墙与铁路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 与高速路、地上轨道交通线或城市主干道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距离不足时, 应优化建筑布局和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当有航空航线穿过校区时,应做专项的 声学分析,必要时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4.3.4 小学建设用地面积不宜小于18㎡/生,中学建设用地面积不宜小于26m 生

4.3.7学校主要教学用房设置窗户的外墙与铁路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 与高速路、地上轨道交通线或城市主干道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距离不足时, 应优化建筑布局和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当有航空航线穿过校区时,应做专项的 声学分析,必要时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校园内步行交通系统与机动车交通系统应分离; 2 校园内机动车停车场及地下停车库出入口与连接道路之间宜设不小于 5.5米的缓冲段,且不应将师生人流集中的道路作为连接道路; 3校园与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和周边社区人行道等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 通行系统; 4校园内所有场地应设置贯通的无障碍通行系统。 4.3.9学校主入口前区场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学校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应有利于人员疏散,不应紧靠城市交通主干 道:接送学生的主入口必须在用地红线内留有缓冲地带,预留接送停车区域,并 设置警示标志; 2缓冲地带需考虑8辆即停即走车辆的停放及行驶,避免对城市道路造 成影响; 3主要接送学生的出入口应设置等候场地,其面积不应小于0.2㎡²/人, 当采用错时放学时,应按人数最多的年级总人数计算:并应结合大门、景观等设 置有遮阳防雨措施的区域,其面积不应小于等候场地面积的10%。

4.3.14校园应设立应急空间,以应对重大灾害时之需墩柱专项施工方案,并符合下列规定:

4.3.14校园应设立应急空间,以应对重大灾害时之需,并符合下列

应在学校建筑周边留有不小于20m×20m的空间作为受灾时期物 存、搭建临时设施、避难人员疏散等场所使用; 2 宜在校园围墙设置平时常闭、需要时开启门,供紧急情况下方便人

应急车辆和紧急物资的进出。

一 2 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无毒害、无飞絮、无刺、少病虫害、易 维护的植物。选用的乡土植物占总植物数量的比例不应小于70%; 2集中绿化用地的宽度不应小于8m; 3 学校的集中绿化用地面积,中学每生不宜低于3m2;小学每生不宜低于 4m²; 4 场地内挡墙、护坡等处垂直绿化率不应低于70%; 5 2 宜结合绿地设置植物园、农场、微型气象站等供学生体验式学习。 4.3.16 2 中小学校建筑内外均应设置系统完善、便于识别和使用、与环境相协调 并充分体现人性化关怀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标识系统。 4.3.17 1 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排放或收集,应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 滞蓄或再利用。 4.3.18 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空调、风机房、新风和 批国目卫共处设备根户约分罗,综气冷地业系统和国系统的检送距产,冷执水系

4.3.18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空调、风机房、新风和 排风口及其他设备机房的位置,缩短冷热水系统和风系统的输送距离,冷热水系 统的单程输送距离不宜超过250m,风系统的输送距离不宜超过90m。

4.4.1 建筑设计应避免产生光污染路基路面施工方案,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 境的影响应符合《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