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RME014-2021 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及条文说明.pdf

T/CSRME014-2021 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7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630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SRME014-2021 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技术规范及条文说明.pdf

ICS 91.020 P20

T/CSRME 014—2021

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技术规范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发布

铝合金窗框先收口后安装施工工艺_secret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技术规范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标准出版社 北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岩学字[2021]043号

关于批准发布《城市地下空间品质评价标准》

主要起草人:谢雄耀雷升祥李文胜周彪李庆 丁正全路姗易成敏桂颖彬张扬 许洋廖一蕾邹春华李凤伟张旭东 肖清华李秀东申艳军刘延龙黄明利 吴韬 主要审查人:陈湘生朱合华宋胜武郭熙灵黄理兴 陈志龙朱丹闫晓鸣王华牢王震国 汤宇卿董贺轩周辉覃斌徐速超 赵明阶王秀志陈鸿张孟喜朱翔华

总则 2 术语 (2) 基本规定 人 (4) 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 4 (5) 4.1 一般规定 (5) 4.2 总体规划· (5) 4.3 详细规划 (8) 广 网络化地下空间设计 (12) 5.1 一般规定 (12) 5.2 连通系统设计 (12) 5.3 对外出人口设计 (13) 5.4 内部连通节点设计 (14) 5.5 可识别性设计 (15) 5.6 防灾减灾设计 (16) 5.7 空间环境设计 (17) 规划设计流程与成果 (19) 6.1 一般规定· (19) 6.2 编制流程 (19) 6.3 规划设计成果 (20) 本标准用词说明 (21) 引用标准名录 (22) 附:条文说明 (23)

总则 术语 (2) 基本规定 (4) 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 (5) 4.1 一般规定 (5) 4.2 总体规划·· (5) 4.3 详细规划 (8) 网络化地下空间设计 (12) 5.1 一般规定 (12) 5.2 连通系统设计 (12) 5.3 对外出人口设计 (13) 5.4 内部连通节点设计 (14) 5.5 可识别性设计 (15) 5.6 防灾减灾设计 (16) 5.7 空间环境设计 (17) 2 规划设计流程与成果 (19) 6.1 一般规定··· (19) 6.2 编制流程 (19) 6.3 规划设计成果 (20) 本标准用词说明 (21) 引用标准名录 (22) 附:条文说明 (23)

Generalprovisions Terms (2) Basic requirements (4) Networked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5) 4.1 Generalrequirements (5) 4.2 Master planning (5) 4.3 2 Detailed planning (8) Networked underground space design (12)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2) 5.2 Path system design (12) 5.3 Externalentrance design (13) 5.4 Internally connected node design (14) 5.5 Identifiability design*" (15) 5.6 Disaster prevention design (16) 5.7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17)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and result (19) 6.1 Generalrequirements (19) 6.2 Preparationprocess (19) 6.3Planning and design result (20)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21) List of cited standards (22) Addition:Explanationof provisions (23)

1.0.1为规范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推进城市公共空 间体系高品质及可持续发展,促进地下空间内部及与地面空间 体化连通,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以人行活动为主的城市地上、地下网络公共 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国家、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间 urbanundergroundspace

城市行政区域内地表以下,自然形成或人工开发的空间,是地 空间的延伸和补充

为实现地下空间功能系统的互联互通,对规划连通区域及系 统规模、连通方式、空间布局、功能组织和设施所开展的公共空间 部署和实施

网络化区域内可连续步行的空中、地面及地下连通路径中心

线长度与服务用地范围面积之比。 注:单位为于米每平方于米(km/km")

2.0.6 地下通道密度undergroundpassagedensity 网络化区域内地下连通道中心线长度与服务用地范围面积之比 注:单位为千米每平方千米(km/km")。 2.0.7 主线通道mainpassageway 网络化系统中客流主要发生源与吸引源之间的连通通道。 2.0.8 支线通道branchpassageway 网络化系统中主线通道与次级发生吸引源之间的连通通道。 2.0.9 一体化连通 integratedconnection 网络化系统各功能区有机衔接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实现水平 垂直等多个方向的连通形式。

各化系统各功能区有机衔接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实现水平, 多个方向的连通形式。

下沉式广场连通sunkenplazaconnection 多个地下空间及地面空间之间设置下沉式广场实现互联互通 的形式。

passagewayconnection

通过通道对位于同一或不同标高层面,具有一定距离的地下 空间进行连通的形式

共墙连通jointlywallconnection 水平相邻地下空间通过共用隔墙门洞进行连通的形式。 013

呈上下垂直关系的相邻地下空间,通过台阶、电梯、自动扶权 楼梯实现连通的形式

3.0.1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看力推进网络化发展, 促进人行交通空间与其他公共活动空间的有机融合和互联互通 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强化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协调,促进安全、 舒适及可持续发展。

3.0.2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利用下

场、地下中庭、地下广场、地下街、地下轨道交通、地下步行通道 防连通道系统合理组织公共人行交通,形成功能空间和设施空 互联互通,并与地面各功能设施系统和城市公共空间有效衔接,

3.0.3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应对后期建设运维安

进行预判,开展安全前置规划设计,在总体及详细规划阶段通过规 划区域避让、设置安全距离及规划红线、控制空间建造时序、规划 留白及映射等方法,进行全寿命周期统筹,保障地下空间的预期使 用效能,化解后期建设运维和更新风险,降低改造成本和不良社会 影响。

3.0.4城市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应统筹长远发展,在对现

地下空间进行拓展及联通整合基础上,针对远期进行合理留白和 接口预留,以保障网络化地下空间分期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地下空间进行拓展及联通整合基础上,针对远期进行合理留白和

业规划设计及其他地下空间设施的规划设计相承接和协调,并符 合防灾减灾及建筑规范的相关要求

4.1.1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应与地面步行及公共空间系统相 合,改善或优化慢行交通系统,提高地下公共空间的连通与使用 率,有效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形成上下协调、功能互补、高效舒适 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划层次宜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并结合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段、详细规划阶段推进实施

能构成、空间布局、区域竖向分层、分期衔接、防灾减灾等内容, 提出总体连通控制要求

4.1.4地下空间详细规划阶段,网络化地下空间规划应在已经

定的连通区域内,详细明确地下空间使用功能、连通路线与交通组 织、竖向分层及详细布局、出人口与重要节点布局、防灾减灾具体 措施,并提出详细连通控制要求

网络化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应包括规划区域确定、连通功能构 成、连通空间布局、竖向分层、分期衔接、防灾减灾及总体连通控制 要求。

4.2.2规划区域确定

1应总体分析区位、用地功能、用地强度、交通与公共活动需 求、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程度等 因素,并前置考虑建造及运营安全风险,综合确定网络化地下空间 建设的需求性区域,并划定规划边界。 2规划区域应重点结合城市中心区、重要交通站点及枢纽地 区、新城建设及旧城更新改造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连通、分期 管控、分步实施。城市级及区域交通枢纽等重要交通站点周边区 域连通控制半径不宜小于800m,且大于区域内街区半径;城市新 城区应主动进行全区系统性的地下空间网络规划。 3其他适宜建设网络化地下空间的区域还包括:具有较高的 人车交通分流需求,且对形成连续人行环境具有较高要求的地区; 地面步行系统服务水平较差或不能满足交通需求;地面气候条件 对步行适宜性较差的地区等。 4规划区域还应满足自然地质条件的适建性,不宜建设于地 质灾害影响严重、生态环境敏感性高,或其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重 大不利影响的区域。

1明确网络化地下空间系统需要实现的主导功能、附属功 能,以及连接的功能设施或空间。 2应重点实现城市地上、地下交通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互 联互通,满足地下交通连接与换乘的基础功能,同时宜兼顾商业文 娱等公共活动功能,建设交通型空间和复合型功能空间。 3交通型功能空间主要位于地下交通设施与建筑地下空间、 其他交通场站设施、城市公共空间之间,以交通连接、交通换乘为 主导功能。 4复合型功能空间以地下交通、商业、公共服务设施为主导 功能,并满足休闲文娱的需求,宜与相近功能的地下空间相连通,

并与交通性步行系统相连接,

4.2.4连通空间布局

1明确总体空间结构和平面连通布局。各功能系统的平面 连通应结合区域总体交通规划,补充与完善地面交通系统,构建分 流地面交通、符合客流需求、连接高效、环境舒适的地下网络化步 行系统与公共空间体系。 2宜根据服务区域内客流规模、功能组成、环境舒适要求,确 定网络化路径密度。

1 明确网络化地下空间建设的竖向层次、竖向连接以及与其 他地下空间设施的竖向协调。 2网络化地下空间系统应紧密结合人行活动特征,客流量较 大的商贸文体设施布置深度宜控制在地表下50m范围内,尽可能 靠近地面设施DB65T 4430-2021标准下载,便于地面与地下人行的衔接,同时保障安全性、满 足疏散救援要求。 3交通型地下空间尽可能与主要交通吸引源同层设置。 4地下步行系统建设于城市道路下方时,应重视道路地下空 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采用与其他道路地下设施整合建设的方式。 5当与其他地下空间设施在竖向建设层面上产生冲突时,宜 遵循小型避让大型、下穿优于上跨的原则进行协调。

1网络化地下空间应综合功能需求及经济技术合理性,确定 建设分期范围和分期衔接形式。 2网络化地下空间应按照统筹规划的布局要求,在不同分期 实施的地下空间之间预留连接口,以利于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网络化地下空间应符合国家相应的人防、消防等要求。 2网络化地下空间应分析区域内地上地下发生灾害的可能 性,并利用地下通道、地下广场、独立地下公共空间等合理设置公 共应急疏散与避难空间。

4.2.8总体连通控制要求

总体连通控制应明确重点控制连通规划范围、公共性使用功 能、必须连接的交通枢纽或公共空间、竖向分层、防灾减灾、分期接 口预留、空间环境等要求。宜提出地下交通分担率、交通效率综合 提升率(含时间、距离、交通成本)、地下空间总体使用率等规划控 制指标。

4.3.1规划内容要求

网络化地下空间详细规划应包括详细功能布局、交通组织与 系统连接、出入口及节点设置、防灾减灾以及详细连通控制要求

1明确网络化地下空间应实现的各类功能,并对公共步行交 通功能、商业及公共服务功能、防灾功能的规模和分布空间进行详 细布局规划。 2应保证主要交通发生源与吸引源、公共活动节点的高效连 接,同时促进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应构建连接地下轨道交 通车站、商业与商务类公共建筑地下空间、地下停车场等静态交 通、城市公共绿地与广场的地下公共步行通道焊工(气压焊)(质量安全)技术交底,同时构建通向公交 系统的地下换乘通道。 3基于TOD模式的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应依托公共交通的

支持,引导核心圈层及周边用地的项目综合开发,规划连接公共交 通车站、公共建筑地下空间、交通换乘设施的地下公共步行通道, 实现公共空间、交通空间、商业空间的一体化。 4城市核心商业区(CBD)网络化地下空间布局宜以公共交 通步行通道、其他步行连接通道、地下过街通道为骨架,以中心厂 场、公共交通车站、大型公共设施的地下空间为节点,在不同的功 能组团地下空间之间构建便捷的微循环步行交通系统。 5新城中心区网络化地下空间宜依托地面大容量空间统 进行规划,统筹超高层建筑及其地下空间、公共交通与地下道路系 统,构建便捷的交通系统,引导车行、人行的立体化分流,实现地下 空间与地上建筑的功能互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