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615-2022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客运组织管理指南.pdf

DB61T 1615-2022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客运组织管理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719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1615-2022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客运组织管理指南.pdf

ICS 03.220.20 CCS R 11

Guide for passenger transport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rail trans interchangestation

DB61/T 1615—2022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客流分析.. 设施设备利用 客运组织.. 导向服务.. 应急措施. 10评价措施.

碗扣式支架施工组织方案DB61/T16152022

DB61/T 1615—2022

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客运组织管理

本文件提供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客运组织管理的指导建议,并给出了客流分析、设施设备利用、 客运组织、导向服务、应急措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分析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客运组织管理,车站设施设备的空间布局调整可参考本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瓶颈设施Bottleneckfacility 车站设施中制约大客流通过能力的设施

DB61/T16152022

4.1保障乘客进站、出站、不同方向换乘以及行人过街等客流的安全、便捷,体现以人为本、资源节 约、环境友好。 4.2 根据进站、出站及换乘客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分析站内行人交通流特征,确定合理、高 效、灵活的设施利用和客流组织方案,并设置明确的导向标识。 4.3两个及以上运营单位共同管辖的换乘车站,根据换乘形式及车站布局,明确共用区域划分管理职 责和范围,并制定协同客运组织方案和应急预案

5.1通过对设计预测客流、实际运营客流、节假日突发客流的综合分析,以设计预测客流为参考,根 据实际运营中车站客流特征和变化规律,制定合理、灵活的客运组织方案, 5.2分析实际运营客流数据,掌握进出站客流、换乘客流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出入口客流分布 规律,换乘客流分向规律等,并与设计客流进行对比,了解车站设施薄弱环节,作为客运组织的基础, 5.3结合换乘客流规模、换乘线路数量、高峰时段分向换乘客流比例,辨识换乘车站客运组织管理风 险,做好相应管控措施。 5.4服务于交通枢纽、体育场馆、旅游景区等大型客流集散地的换乘车站,重点分析节假日、大型活 动等突发客流的影响,其应对措施纳入车站客流组织方案

6.1因车站设施设备的利用是结合客流控制等级动态变化,车站编制客流组织方案期间,将设施设备 利用方案纳入车站客流组织方案。 6.2 车站的楼梯、扶梯、直梯、闸机、安检机等设施设备超高峰饱和度宜小于1,以满足客流集散需 求。 6.3 考虑客流的潮汐性及方向不均衡性对设施设备利用的影响,根据换乘车站客流时空变化规律和方 向差异性,结合设施设备利用情况,运营中可灵活调整扶梯与闸机运行方向,满足高峰客流快速疏散, 6.4对外交通枢纽类车站进行超高峰饱和度计算时,设施设备的客流通行能力宜按70%折减考虑。 6.5根据设施设备通行能力,适时采取客流引导措施,均衡利用,降低瓶颈设施设备压力。 6.6在换乘车站运营高峰时段,站台下车客流宜在下趟列车到达时完成疏散,瓶颈设施前客流拥堵面 积和持续时间、拥堵范围不宜影响其他功能区。 6.7根据各出入口的进站客流分布、购票比例及数量,统筹考虑安检和购票设备的设置。 6.8无障碍设施设备优先保证特殊乘客使用需求。

结合设施设备使用情况,对高峰、平峰、节假日以及突发客流,制定对应的进站、出站和换乘 织方案。 客流组织应避免主要客流流线的交叉,对于交叉干扰造成拥堵的区域,进行客流流线渠化。 对于全日换乘量10万人次以上的换乘车站,高峰时段采用单向换乘客流组织方式。 对于换乘客流方向不均衡性较大的淮河达到污水管道安装工程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可根据设施利用情况采用混行组织方式。

DB61/T 1615—2022

7.5客流量较大的双向换乘通道,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宜考虑物理隔离,避免不同方向换乘客流相互 干扰。 7.6高峰以及突发大客流时,宜优先考虑站台客流疏散,避免站台客流堆积。 7.7根据换乘车站形式以及楼扶梯布置方式,对于站台客流分布不均衡和客流堆积情况,加强客流引 导。 7.8根据进出站客流流线,优化闸机位置,尽量避免乘客绕行和交叉干扰。 7.9结合客流情况按照站控、线控、网控梯度进行换乘车站控制,站控客流控制措施宜按照从低到高 顺序,按照限流、改变换乘方式、关停部分设备、关闭部分出入口等采取处置措施。 7.10车站广播及乘客信息显示系统及时发布本站各线路的相关客流控制信息,引导乘客换乘, 7.11掌握线路运输能力以及车辆配属情况,发车间隔与高峰小时换乘客流相匹配,避免换乘乘客大量 滞留。 7.12综合考虑铁路与公交枢纽衔接、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开通及运行图调整等原因,及时优化调整客流 组织方案。 7.13对主要服务于大型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有大型突发客流的换乘站,有与之匹配的行车预案

7.5客流量较大的双向换乘通道,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宜考虑物理隔离,避免不同方向换乘客流相互 干扰。 7.6高峰以及突发大客流时,宜优先考虑站台客流疏散,避免站台客流堆积。 7.7根据换乘车站形式以及楼扶梯布置方式,对于站台客流分布不均衡和客流堆积情况,加强客流引 导。 7.8根据进出站客流流线,优化闸机位置,尽量避免乘客绕行和交叉干扰。 7.9结合客流情况按照站控、线控、网控梯度进行换乘车站控制,站控客流控制措施宜按照从低到高 顺序,按照限流、改变换乘方式、关停部分设备、关闭部分出入口等采取处置措施。 7.10车站广播及乘客信息显示系统及时发布本站各线路的相关客流控制信息,引导乘客换乘, 7.11掌握线路运输能力以及车辆配属情况,发车间隔与高峰小时换乘客流相匹配,避免换乘乘客大量 滞留。 7.12综合考虑铁路与公交枢纽衔接、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开通及运行图调整等原因,及时优化调整客流 组织方案。 7.13对主要服务于大型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有大型突发客流的换乘站,有与之匹配的行车预案。

B.1 换乘车站导向标识宜基于客流组织方案,结合交通流特征和导向需求进行设置。 8.2 2 客流流线路径上宜设置连续、清晰、无遮挡的导向标识。 8.3 应根据各线路末班车时刻做好末班车告示、广播等服务工作。 8.4 :客流分布和设施利用不均衡的区域,设置客流引导的导向标识

10.1常态运营情况下佛山盈峰粉末冶金科技公司厂房、宿舍楼、办公楼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运营管理部门宜以一年为期限例行开展评价工

10.1 常态运营情况下,运营管理部门宜以一年为期限例行开展评价工作。 10.2 突发情况处置后宜适时开展评估工作。

0.1 常态运营情况下,运营管理部门宜以一年为期限例行开展评价工作。 0.2 突发情况处置后宜适时开展评估工作。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