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 96-2003 地铁限界标准.pdf

CJJ 96-2003 地铁限界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914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 96-2003 地铁限界标准.pdf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实施日期:2003年11月1日

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现批准《地铁限界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96 2003,自2003年11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4条为强制性 条文LS/T 1820-2018 粮食大数据资源池设计规范,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 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3年7月11日

根据建设部“88建标字19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厂 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 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限界 计算的基本规定;4.A型限界标准;5.B1型限界标准;6.B2型 限界标准等。以上各类限界标准中均包括车辆限界、设备限界、 建筑限界,并分别列出了隧道内及高架(或地面线)的不同限 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 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主编单位: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上海市真南路500号,200331)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市阜成门北大街5号,100037) 本标准参加单位: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长春客车厂 南京浦镇车辆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沈培德沈景炎倪昌罗湘萍 薛克仲王锋施青松朱剑月 徐博铭王建程振廷

1.0.1为做到地铁限界的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有利于推 动车辆规格标准化,有利于控制建筑工程用地规模,确保地铁工 程建设和运行的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运行在隧道内、高架线(或地面线),车辆 最高速度为80km/h的钢轮钢轨、标准轨距系列的地铁A型和B 型车辆。包括A型限界、B1型限界、B2型限界三类。 1.0.3地铁限界根据不同的功能应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 建筑限界。

程建设和运行的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运行在隧道内、高架线(或地面线),车辆 最高速度为80km/h的钢轮钢轨、标准轨距系列的地铁A型和B 型车辆。包括A型限界、B1型限界、B2型限界三类。 1.0.3地铁限界根据不同的功能应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 建筑限界。 1.0.4在新建或续建工程中,必须遵守本标准的各种限界的计 算规定。当选用与本标准不同的车辆和轨道参数时,应进行车辆 限界核算,并不得超过本标准的车辆限界,同时应符合本标准的 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1.0.4在新建或续建工程中,必须遵守本标准的各种限

.4在新建或续建工程中,必须遵守本标准的各种限界 规定。当选用与本标准不同的车辆和轨道参数时,应进行车 界核算,并不得超过本标准的车辆限界,同时应符合本标 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1.0.6地铁限界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

1.0.6地铁限界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 制性标准的规定。

保障地铁安全运行、限制车辆断面尺寸、限制沿线设备安装 尺寸及确定的建筑结构有效净空尺寸的图形称为限界。根据不同 的功能要求,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垂直于直线轨道线路中心线的二维平面直角坐标。横坐标轴 (X轴)与设计轨顶平面相切,纵坐标轴(Y轴)垂直于轨顶平 面,该基准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为轨距中心点。

2.1.3计算车辆及其轮廓线

制定限界时设定的某种车辆,包括各项构造参数、横断面轮 廊尺寸及水平投影轮廓尺寸等,均是车辆限界设计计算的依据。 计算车辆横断面上最外点的连线为计算车辆轮廓线。

计算车辆(不论是空车或重车)在平直线的轨道上按规定速 度运行,计及了规定的车辆和轨道的公差值、磨耗量、弹性变形 量,以及车辆的振动等正常状态下运行的各种限定因素而产生的 车辆各部位横向和竖向动态偏移后的统计轨迹,并以基准坐标系 表示的界线。

基准坐标系中在车辆限界外加未计及因素和安全间距(包括 系或二系悬挂故障状态)的界线。设备限界外安装的任何设备 [有效站台长度内及接触网(轨)设备带电部分除外1,包括安装 误差值和柔性变形量在内,均不得向内侵人的界线。

位于设备限界外,并考虑了沿线设备安装后的界线。任何沿 线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包括施工误差值、测量误差值及结构永久 变形量在内,均不得向内侵人的界线。

在基准坐标系内,计算车辆轮廓线上各坐标点因车辆和轨道 的公差值、磨耗量、弹性变形量、车辆各种振动等原因,使车辆 在运行中偏离上述各坐标点定义的基准位置的现象称为偏移。在 横坐标方向的偏移称为横向偏移,在纵坐标方向的偏移称为竖向 (向上、或向下)偏移。上述偏移的量值为偏移量。

2.1.8曲线几何偏移throwon curve

车辆在平曲线路上运行时,车辆纵向中心线的水平投影线与 曲线线路中心线偏离的水平矢距称为平曲线几何偏移。车辆在竖 曲线线路上运行时,车辆定距线的垂直面投影弦线、与竖曲线轨 面之间的竖向矢距称为竖曲线几何偏移。以上通称为曲线几何偏 移。

曲线地段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竖同移动 量(mm); X一一计算点的横坐标值(mm); X:一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高度点的横坐标值 (mm); X2一一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曲线内侧最大宽度计算 点的横坐标值(mm); X3一 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曲线外侧最大宽度计算 点的横坐标值(mm); 直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宽度点的横坐标值(mm); Imax)一 Y一计算点的纵坐标值(mm); Y一一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高度计算点的纵坐 标值(mm); Y2— 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内侧最大宽度计算点的 纵坐标值(mm); Y3一 超高倾斜前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外侧最大宽度计算点的 纵坐标值(mm); 轨道超高角(°); 8一一线路中心线竖向位差值(mm); 0一一轨道竖向弹性变形量(mm); OW1 两次旋轮间踏面蘑耗量(不可补偿的踏面磨耗量) (mm); 8W17 一车轮最大旋削量(mm); Ow 轨道竖向磨耗量(mm); △c 线路中心线横向位差值(mm); △'e一 1 站台区域中心线横向位差值(mm); C 接触轨距相邻走行轨轨面高度公差值(mm); △二 轮对横向制造误差值(mm);

△YBP 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mm); △Y一 车轮轮缘部分竖向向下偏移量(mm); △Yu一 受电弓竖向向上偏移量(mm); △Y一— 设备限界在曲线地段总的内侧加高(或降低)量 (mm); △Ym— 车轮踏面部分竖向同下偏移量(rmm); △Yd 受流器向下偏移量(mm); △YSu 受流器向上偏移量(mm); YQa 欠超高引起的设备限界加高或降低量(mm); △YQi 超高弓起的设备限界加高或降低量(mm); △Ytd 转向架构架竖向向下偏移量(mm); △Yu 转向架构架竖向向上偏移量(mm); △Yd 簧下部分竖向向下偏移量(mm)。

3地铁限界计算的基本规定

3.1.1车辆限界的计算应符合下列原则: 1车辆限界的计算应以列车在平直线上,并用额定速度在 整体道床的轨道上运行为基本条件。根据线路环境不同分为隧道 内车辆限界和高架线(或地面线)车辆限界两种基本类型。 2曲线地段增加的附加因素,不应在车辆限界内考虑,应 在设备限界内考虑并加宽、加高。 3车辆限界的计算参数,按其概率性质应分成两大类,即 随机因素和非随机因素。对非随机因素应按线性相加合成;对按 高斯概率分布的随机因素应采取均方根值合成,将两大类相加形 成车辆的偏移量。 4对隧道内、高架线(或地面线)两类车辆限界均应采用 统一的计算公式。计算时应根据不同外部条件合理选用不同的计 算参数。 5车辆限界的偏移量计算应按车体、转向架(构架、簧下 部分、踏面、轮缘)、受电弓(受流器)三部分分别计算。 3.1.2车辆限界应包括下列计算要素: 1车辆的制造误差值; 2 2 车辆的维修限度; 3 1 转向架轮对处于轨道上的最不利运行位置; 4 2 转向架构架相对于轮对的横向及竖向位移量; 5 2 车体相对于转向架构架的横向及竖向位移量; 车体相对于轨道线路的最不利倾斜位置; 家 7 2 车辆的空重车挠度差及竖向位移量; 8 1 因车辆制造、载荷不对称等引起的偏斜:

9车辆一系悬挂及二系悬挂侧滚位移量; 10轨道线路的垂向及横向几何偏差、磨耗、维修限度及弹 性变形量。

3.1.3区间平直线车辆限界应由计算车辆轮廓线各点坐标加横 向及竖向车辆偏移量得到。偏移量的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

1)车体横向平移和车体倾角产生的横向偏移方向相同 时: 车体横向偏移量计算公式:

S=mBg Kp K中s hp = 0.5npcpb2 kpa = 0.5ngcab2 + 2hn

(△M)2 + (△M)² +(△f2n+α) △YBPu = △M + +(4f2n±a)²+

△YBPu =△M + +(△f2n+a)²+8² 1500 kop

DB23/T 2937-2021标准下载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计算公主

+ 1500 k中s!

2)车体横向平移和车体倾角产生的横向偏移方向相反 时: 车体横向偏移量计算公式:

车体竖向向上偏移量计算公式:

hc2 △YBPu= 1500

[河南]工业厂房施工组织设计(主体结构 装修)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计算公

1)构架: (a)横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横向偏移方向相同时: 构架横向偏移量计算公式:

构架竖向向上偏移量计算公式(竖向平移和倾角产生的竖向 偏移方向相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