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175-2018 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技术规程

DB34/T 3175-2018 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4/T 3175-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6 MB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199760
下载资源

DB34/T 3175-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3175-2018 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技术规程

a)由专业电工连接好三相电源,用万用表检查电源是否正常。 b)连接好主机天线

9. 2. 3油管连接

如下: a)清理油嘴的接头及杂质,确保进油管与回油管不被混淆。 油管的保护弹簧应靠近油嘴处

GB/T 10001.5-202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5部分:购物符号9.2.4张拉设备与千斤顶的安装

如下: a)安装好限位板后,起吊专用千斤顶。 b)安装工具锚和工具夹片。

如下: a)安装好限位板后,起吊专用千斤顶 b)安装工具锚和工具夹片

)连接张拉仪与千斤顶的数据线

DB34/T31752018

进入张拉控制界面,输入张拉参数, 参数应包括张拉控制应力、理论伸长量、张拉分级信息等,数 控张拉设备对张拉参数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方可进行张拉,

检查保证梁板的两端千斤顶安装正确,启动设备。 在控制软件界面上确认开始张拉,数控设备实时测控张拉力与伸长量,若有异常应报警并自动 暂停张拉,由施工人员检查,确认问题并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张拉。 张拉后由设备自动进行持荷,无特殊情况严禁人工干预提前结束持荷。 1 每孔张拉完成后,设备两端应同步缓慢进行放张至初应力,并自动测读预应力筋回缩值。 e 设备自动退顶。在下一个张拉步骤开始前,应再次检查锚具、限位板及千斤顶的安装是否准确。

整片梁板张拉施工结束后依次关闭软件、电动机,切断电源,拆卸千斤顶、油管。

完成后应由数控张拉系统生成数据报表,数据报

9.2.9施工控制的方法

9.2.9.1张拉控制应力

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精轧螺纹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应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一般情况 绞线应满足公式(1)的要求

P con ≤0.75 fnk

式中: 张拉控制应力。 对于夹片式锚具,张拉施工前应进行摩阻测试,采用实测的错圈口摩阻损失系数对管道应力进行调 整,但宜不大于最大应力。 9.2.9.2超张拉数值超过最大张拉应力限值时,应按本节第9.2.10条规定进行张拉。 9.2.10 管道和锚圈口摩阻损失的摩阻系数宜按不小于2%的比例进行现场实测,测试方法见附录F、 A 9.2.11 两端同时张拉时,两端千斤顶升降压应同步,其伸长值应基本一致。 9.2.12梁的竖向预应力筋可反复张拉到控制应力,以尽可能消除构件间的非弹性变形,然后按正常张 拉程序张拉至控制应力后锚固:也可采用先张拉、错固,在压浆前再次重新张拉、锚固的方法张拉。

DB34/T 31752018

预应力张拉程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应按表16进行。

表16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程序

9.2.14同一断面上张拉多束预应力筋时,宜采用多台十斤顶,按照设计要求分批、对称、分级张拉到 立,当设计未规定时,张拉可按先申间、后上下(或左右)的顺序进行:同一束内所有预应力筋应使用 一台千斤顶同步张拉到控制应力,但对于扁平管道除外。 9.2.15张拉以应力控制为主,伸长值控制为辅。初应力按张拉控制应力的10%~25%选择,实际伸 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偏差应控制在土6%以内。 9.2.16安装张拉设备时,应使张拉力合力作用线与预应力筋束的轴线重合。预应力筋束两端张拉应达 到基本同步张拉,同步持荷,不得先在一端锚固后,再在另一端补足预应力值进行锚固,张拉控制力持 荷时间可取5min

10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

10.1.1预应力检测验收设备必须进行自身精度和检测精度认证,可参照附录C实施,对张拉完毕的预 应力构件,必须实施首件工程检测验证,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施工工艺。 10.1.2预应力张拉施工完毕,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经处理后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方可进行 验收。张拉施工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JTG/TF50等相关规范的要求。 10.1.3张拉施工分项工程验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预应力筋、波纹管和锚具等在验收时,其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 和本规范的规定。 预应力筋及管道的制作和安装,预应力筋的张拉,其质量验收都必须通过项目质检人员和监理 6 工程师的书面确认。 10.1.4 张拉施工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管道安装位置偏差、张拉控制精度应全部合格。 锚下有效应力大小和不均匀度合格率不得低于95%

10.2张拉跟踪控制精度检测

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应对张拉质量进行跟踪控制,其控制精度应满足!

b) 张拉控制应力精度为土1.5%。 张拉至控制应力后,应保证足够的持荷时间。 检验数量:全部。 检验方法:数控张拉系统数据报表。

拉完成后,预应力筋断丝、滑移限制应符合表1

DB34/T31752018

表17预应力筋断丝、滑移限制

10.4锚具夹片位置检测

预应力张拉锚固后,锚具夹片顶面错位不得大于2mm 检验数量:全部。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10.5预应力筋多余部分切割

切割预应力筋多余部分应在预应力张拉锚固确认合格后进行,切割后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不宜 应力筋直径的1.5倍,且不得小于30mm。严禁使用火焰切割或气割。 一检验数量:检查预应力筋总数的10%,且不少于5束。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10. 6. 1质量标准

行张拉施工质量检测各项目的控制要求和允许偏

表18有效应力检测频率

c)各项性能指标抽查符合本规范及相关规范的规定。 10.6.7检验批发生质量问题,经整改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不得验收。

c)各项性能指标抽查符合本规范及相关规范的规定。

10.7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设备进场验收及标定

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设备的进场验收及标定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DB34/T31752018

,1.1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正确配置和使用安全防护 1.2预应力张拉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1.3张拉用计算机必须专机专用,以免计算机病毒对程序进行篡改导致张拉过程异常

11.2.1张拉作业区应设立红色醒目标志,非张拉施工人员不得入内;张拉时预应力筋延长线方向应设 置挡板,并严禁站立,千斤顶侧面两米内严禁人员站立。 1.2.2张拉前应检查张拉平台的安全性,并在张拉平台上搭设高度适当的安全挡板,防止事故发生。 1.2.3张拉施工时,应由专人负责指挥,每台数控张拉设备应派专人值守,发现异常应立即按下“紧 急停机”按钮并报告张拉操作员,待问题排除后方可继续张拉施工。 11.2.4张拉完毕后,对张拉锚固两端,应妥善保护;管道尚未压浆前梁端应设围护和挡板,严禁撞击 猫具和钢东。 11.2.5严格遵守施工现场的用电制度,由专业电工将张拉设备接入现场电源中,不随意接线。

DB34/T 3175201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数控张拉设备的参数与型号

额定压力宜优先选用表1中系列

数控张拉机型号由厂家自定义代号、型号、特性代号、主参数、更新及变型代号组成,其型号说明 如下:

更新变型代号:按大写英文字母外加()表示 控制方式:变频(BP) 主参数:额定压力 型号: 一泵一顶(1D)或一泵两顶(2D) 厂家自定义代号:XX

DB34/T31752018

对于预制梁等预应力筋束长度较短的构件可充分利用施工现场器具材料做成整束穿束系统进行穿 束施工,具体步骤如下: a) 机具准备:扎钩、扎丝、梳编板(可用锚具代替)、透明胶带、刀片、油性笔、号码纸、卷扬 机、钢丝绳(宜为中8mm)等。 b) 下料:每束绞线下料时应有一根绞线长出10~20cm做为中间绞线,其余各根绞线下料长度 应基本一致。 c) 编号:把每根钢绞线的两端编上同样的号码,用透明胶带把写好的号码绑在钢绞线的两端,同 时对锚具锚筋孔进行编号,两端的锚具锚筋孔同时编号,一块在绞线入口端编号,另一块在绞 线出口端编号,两者均按相同位置与顺序对应编号。编号写在锚具的外露面(上夹片的一面)。 如图B.1:

图B.1锚具锚筋孔编号

)端头绑扎:端头绑扎宜分层进行,逐层绑扎再全部绑扎。如图B.1中1、2、8号绞线作为 层,7、9、3号绞线作为一层,4、5、6号绞线作为一层,先逐层绑扎再整体绑扎成一个整体。 绑扎好后的绞线根据每束绞线根数的不同呈正方形、矩形、梯形等形状。 梳束:利用梳束板或锚具对钢绞线进行梳理,每梳理钢绞线长度约1m时,用扎丝把钢绞线 扎紧,绑扎时扎丝端头朝上。逐段绑扎直到把钢绞线梳理完毕。 穿束:钢丝绳一端连接卷扬机,另外一端做成绳套与绞线穿入端绑牢,穿入端端头可用塑料瓶 套住并用胶带缠紧。启动卷扬机缓慢匀速拉动绞线。 对中调整:穿束完毕后将穿入端钢丝绳、塑料瓶、胶带去除,使绞线编号外露,先将中间绞线 套入锚具孔内中间位置,上夹片,稍微顶紧,再将其官绞线分别套入对应的锚具孔内。旋动锚 具使两端锚具各孔位对中。如图A.1(a)(b)所示1号绞线均在上方

在下料时,每束钢绞线应多下料40cm~50cm,并对多下料的部分,使用大力钳或螺丝 向旋转钢绞线,使其散开,将散开的周边丝剥除,只保留中心丝。在剥除时,切忌伤害中

DB34/T 31752018

在剥除后,周边丝长度基本保持长度一致,并将中心丝的端部,使用角磨机倒楞磨边,避免穿 束时伤及波纹管。 对钢绞线和锚具进行编号。把每根钢绞线的两端编上同样的号码,用透明胶带把写好的号码绑 在钢绞线的两端,同时对锚具进行编号,两端的锚具同时编号,一个是在绞线入口端(锥孔大 端)编号,一个是在绞线出口端(锥孔小端)编号,两端均按相同位置与顺序对应编号,编号 写在锚具的外露面。 C 将钢绞线按锚具编号对应穿孔,并将申心丝穿入具有与锚具相似位置孔的牵引螺塞,牵引螺塞 上各孔距略大于钢绞线直径。然后将每根中心丝镦头,镦头必须饱满,其直径应大于牵引螺塞 孔的直径,以满足整束穿束时拖动绞线平动的要求。镦头后的整束钢绞线通过牵引螺塞和螺旋 套连接,牵引螺塞外径和螺旋套内径相同,均带有丝口,拧紧即可,螺旋套另一端由卷扬机上 的钢丝绳牵引 利用梳束板或锚具对钢绞线进行梳理,每梳理钢绞线长度约1m时,用扎丝把钢绞线扎紧,绑 扎时扎丝端头朝上,遂段绑扎直到把钢绞线梳理完毕)。梳束完毕后,钢绞线端头(包括周边 丝切割部分)须用胶带缠绕保护,注意端头缠胶带以前,应先用卷扬机牵引,使各绞线在镦头 处长短一致,将纤维布(类编织带)从整束绞线的中心丝之间插入,然后沿绞线纵向方向紧密 缠绕,外面再用透明胶带反复来回缠绕,中心丝部分应绑扎20~25cm,未切割部分应绑扎 30~40cm,绑扎时一定要做到紧、平、顺,防止穿束过程申钢绞线端头散索以及周边丝端头 伤害波纹管。此项步骤结束后,完成穿束前的梳编束工作,其钢绞线梳编束示意图如图B.2。

图B.2梳编束示意图

端由主卷扬机上的钢丝绳牵引,另需一辅助卷 扬机吊起钢绞线以克服其重力。穿束时由主卷扬机缓慢牵引整束绞线平动完成整束穿束,牵入 端(牵出端)应保证整束进入(牵出)方向与波纹管轴线方向的一致,若受场地限制可利用转 向滑轮,也可增加卷扬机。 穿束完毕后将穿入端钢丝绳、纤维布和胶带等去除,使绞线编号外露,将中间绞线套入锚具孔 内中间位置,上夹片,稍微顶紧,再将其它绞线分别套入对应的锚具孔内。旋动锚具使两端锚 具各孔位对中,完成梳编穿束工序。

B.3工厂化预应力筋成品束

预应力筋束现已实现工厂化生产,在工地没有条件进行现场梳编穿束时,可购买工厂化预应力筋成 品

筋束现已实现工厂化生产,在工地没有条件进行现场梳编穿束时,可购买工厂化预应力筋成

DB34/T31752018

程不应片额定出的,2倍,直为,5 倍。压力试验机的测试精度宜不小于3%

如下: a) 设备就位:将千斤顶放在试验机台面上,千斤顶活塞面或撑套与试验机压板紧密接触,并使千 斤顶与试验机的受力中心线重合。 b) 预压:启动油泵,油压加至千斤顶额定压力的80%,稳定1分钟,卸压。重复上述操作2~3 次。 C) 检定:开动油泵,干斤顶进油,使活塞上升,顶试验机压板。在干斤顶顶试验机且使荷载平缓 增加的过程中,自零位到最大吨位,将试验机被动标定的结果逐点标记到千斤顶的油压表上, 检定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且不少于5点。可视千斤顶吨位适当调整测定数量。各 验定点重复检定3次,取平均值,并且只测读进程,不测读回程

千斤顶的作用力F和油缸的油压P的关系是线性关系,将试验记录的压力机压力读数F与数控 张拉设备油压读数p做线性回归,得出于斤顶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应不小于0.999。

DB34/T 31752018

D.2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的检测设备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锚下有效应力检测方法(单根复

锚下有效应力检测方法(单根复张法

应满足如下技术要求: a) 示值误差:±0.5%FS。 测试准确度:±0.5%FS。 c)重复准确度:1%。

D.3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的检测设备须在法定计量部门进行校准,并在计量校准合格后方可 检测。

.4根据设计张拉控制应力确定锚下预应力范围,当检测出的锚下有效预应力值在公差范围 为合格:反之为不合格。

D.5锚下有效预应力测试步骤

D.6锚下有效预应力的确定

D.7当锚下有效预应力值检测不合格时,分析不合格原因,并提供处理方案,待按更正后的 后复检直至合格。

U一一同束锚下有效应力同束不均匀度; Pmax 同一束内的单根锚下有效应力最大值; Pmin 同一束内的单根锚下有效应力最小值。

DB34/T31752018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锚下有效应力同束不均匀度计算方法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锚下有效应力同束不均匀度计算方法

DB34/T 31752018

(规范性附录) 锚圈口摩阻损失的测定 用油压千斤顶测定时,可在张拉台上或用一根直孔道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两端均用锥形锚时,其测 定步骤如下: a 两端同时加压,加压至张拉控制应力的10%,然后将甲端封闭作为被动端,乙端作为主动端, 张拉至控制应力。设乙端控制应力为N时,甲端相应应力为N,则锚圈口摩阻力与克服锚圈 口的超张拉系数按照下式计算:

No 锚圈口摩阻; 乙端控制应力; N 甲端相应应力: No 克服锚圈口摩阻力的超张拉系数。 注:测试反复进行3次,取平均值。 b) 乙端封闭,甲端张拉,同样按上述方法进行3次,取平均值。 c) 两次的N和no平均值,再予以平均,即为测定值

DB34/T31752018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孔道摩阻损失的测定

斤顶测定曲线孔道摩阻时,测试步骤如下: 梁的两端装千斤顶后同时加压,保持在张拉控制应力的10%。 甲端封闭,乙端张拉。张拉时分级升压,直至张拉控制应力。如此反复进行3次,取两端压 力差的平均值。 仍按上述方法,但乙端封闭,甲端张拉,取两端3次压力差的平均值, 将上述两次压力差平均值再次平均,即为孔道摩阻力的测定值。如两端为锥形锚,上述测定值 应扣除锚圈口摩阻力

DB34/T 31752018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资料性附录) 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技术规程

公路水运工程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技术规程

5.3.2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性能可通过静载锚固试验、锚具内缩量试验、摩阻损失试验和张拉锚固 工艺试验,即锚具综合试验检验: a)静载锚固试验:检测锚具质量重要的试验TCSPSTC 5-2017 企业产品标准结构规范,它能综合反映出锚板、夹片的硬度、强度、锚固能 力等方面的性能,并能对多次张拉锚固后绞线受力均匀性进行考核。此项试验包含固定端锚具 回缩测试,即夹片与绞线回缩动态同步分析试验,其目的是通过测量观察绞线和夹片咬合是否 可靠,如果不符合要求的,在张拉过程中绞线容易出现滑丝和飞锚。此试验在综合试验末尾进 行,可考核锚垫板质量,也可考核多次张拉后绞线受力的均匀性。 b) 张拉端锚具回缩试验:其目的是测试锚具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确定超张拉系数,避免绞线折 弯过大导致滑丝、断丝发生。 c) 摩阻损失试验:测定的是张拉端摩阻,它包括锚圈口摩阻和锚垫板(喇叭口)摩阻。 d) 张拉锚固工艺试验:为了使锚具适应现场施工特点所进行的性能测试。 5.4.1 本条规定了数控张拉设备进场的基本要求。 5.4.4对设备的标定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必须配套进行标定。 .4.5 由于张拉千斤顶为超高压元器件,为了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本条规定了千斤顶的选用原则。 5.4.6由于数控张拉设备智能化程度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数控张拉的质量,本条规定了数控张拉设备 需为全自动控制。

6.2根据现场孔道摩阻试验表明,预应力孔道摩阻损失是预应力筋的主要摩擦损失,预应力管道的安 装质量直接决定了孔道摩阻损失的大小,所以应对预应力管道的安装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7.2.1预应力筋下料长度应准确。 虑结构的孔道或台座长度、锚夹具的厚度、千斤顶长度 墩头预留量、冷拉伸长值、弹性回缩值、张拉伸长值和外露长度等因素。对于墩头锚用钢丝,下料长度 土分重要,直接影响单根钢丝受力不均匀度,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要求下料:对于钢绞线,下料要求虽没

DB34/T31752018

有钢丝那么严格,但仍应加以控制。同时为了避免预应力筋在孔道内的缠绕,减小摩擦损失,预应力筋 宜进行梳编穿索。

8.1.1预应力束穿束时应整束穿入,注意前端封头,以便于导向穿束,严禁扭转。若遇阻力,可前后 拖动(平动),或牵引。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预应力筋,安装完毕后均应调整两端长度,以满足张拉工 艺的操作需要。对外露部分进行临时防护,防止其在施工中被雨水、尘土、混凝土、水泥浆及其它有害 物质污染、腐蚀。 3.1.2锚具安装时应位置准确,锚垫板轴线应与连接孔道管轴线重合,否则在安装千斤顶时容易造成 位置偏差和轴线夹角偏差。张拉时,不仅预应力损失较大,还会出现预应力筋在张拉端的锚垫板下被拉 断,这是由于锚垫板平面与预应力筋轴线不垂直,造成预应力筋截面偏心受拉导致绞线折弯受力严重不 均,受力大的因损伤而屈服。因此特别要求锚具(锚垫板)及千斤顶的安装轴线应与预应力筋保持在 条直线上。

9.1.5止式开展预应力张拉施工前应做好首件制以验证施工方案,在首件工程检测完成后,监理单位 应组织召开由建设、监理、监督单位(必要时)等单位参加的“首件验收评审会议”,综合分析原材料 存放、制作、安装、张拉设备、人员持证或培训、混凝土强度、张拉操作顺序、方法、质量检验等因素 对预应力张拉施工的影响,优化张拉施工方案,指导后续预应力张拉施工。 9.2.5数控设备按照施工人员输入的参数自动进行控制,为了避免错误信息的而造成的错误张拉,在 张拉前设备应对各参数进行自检,避免错误张拉。 9.2.6数控张拉技术的优势是能对张拉过程进行高速精准的测控,张拉过程中以张拉力为主控指标, 使用张拉伸长值进行校核。由于数控张拉设备是设备实施校核,当出现张拉力与伸长值不匹配时,设备 应第一时间报警并停机。 同步对称张拉能有效的减少预应力摩擦损失,因此张拉同步性是数控张拉的主要控制指标,当张拉 出现不同步时,设备应第一时间报警并停机。 预应力筋的张拉,应采取多顶同步分级张拉工艺,使梁在施加预应力的过程中受力均匀、对称且同 步。施加预应力后,各束受力不均匀度好,不会发生像传统逐束张拉时,梁体受到偏心力矩发生弯曲扭 转的情况,施加预应力过程中对称、同步,受力均匀,不产生有害变形。 根据大量的有效应力测试试验证明:预应力筋的回缩损失是最主要的应力损失,为了减小预应力筋 的回缩量和预应力的同束不均匀度,数控设备应两端同步缓慢进行放张 9.3.1对于端部设有锚圈(有锚圈口摩阻损失的锚具)的锚具,张拉控制应力小于张拉应力;对于端 部不设锚圈(无锚圈口摩阻损失的锚具)的锚具,张拉控制应力等于张拉应力。端部设有锚圈的锚具, 张拉时,张拉应力最大值一般不得超过0.8,端部不设锚圈的锚具,张拉应力一般不得超过0.75。也 就是说,梁的张拉应力一般不应超过0.8,梁的张拉控制应力一般不得超过0.75。 9.3.3由于锚具、管道材料与定位安装精度对摩阻损失的影响较大,建议应在现场进行锚圈口摩阻试 验与孔道摩阻试验

10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

SN/T 1873-2019 出口食品中硫丹残留量的检测方法DB34/T 31752018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