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148-2020 公路工程物探规范.pdf

DB45/T 2148-2020 公路工程物探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5/T 2150-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1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20176
下载资源

DB45/T 2150-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5/T 2148-2020 公路工程物探规范.pdf

可利用获得的介质电磁波速度和目的体双程走时换算目的体深度。 电质雷达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通过试验选择天线的工作频率,确定介电参数、电磁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等;当探测条件 复杂时,应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频率的天线:

DB45/T 21482020

HG/T 2122-2020 釜用机械密封辅助装置.pdfDB45/T21482020

8.1.1浅层地震勘探与测试应根据测区地球物理条件和任务要求确定合理的方法,浅层地震法可选用 折射波法、反射波法、主动源面波法、微动勘探法和地脉动测试等。 8.1.2采用人工震源的浅层地震勘探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形起伏不大,地层呈层状或似层状; b 地表介质具有良好的激发、接收条件; 环境噪音小,人工震源能量足够大,排列远端的检波器能够接收到有效地震波信号。 8.1.3 采用天然源的浅层地震勘探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震源可选用爆炸震源、电火花震源、锤击震源、落重震源等,所激发的地震脉冲主频应能 工作方法需要,能量可控并符合探测深度要求: 6 使用爆炸震源时,爆破作业安全除应符合本规范作业规定外,还应符合GB6722的规定 C 地面爆炸时,应清除炮点附近碎石: d 使用锤击和落重震源时,锤击板应与地面接触良好,不应反跳造成二次触发; e 电火花震源的触发器应性能稳定、重复性好。爆炸震源应采用绕在药包外面的记时回路 .8 浅层地震勘探的检波器安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埋设位置应准确,埋设条件应一致,并与地面接触牢固,防止漏电和背景干扰:

DB45/T 21482020

b 当受地形、地面条件限制,检波器不能安置在原设计点位时,可沿测线移动(不包括互换点) 如有困难时可沿垂直测线方向移动,其偏移距离应小于1/5检波点间距,并记入班报; 使用水平检波器接收横波时,应保证检波器水平安置,灵敏轴应垂直测线方向,且取向一致; 在水域使用水听器接收时,应将水听器沉放于水面以下,深度宜>1m。 8.1.9 地震勘探现场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线布置应考虑旁侧影响和穿透现象; 6 测线宜按直线布置,当测线通过建筑物、道路、高压电线和其它障碍时测线可转折,但应采取 相应措施,保证转折测线的资料能独立解释; 山谷地形可按坡度相近的山坡分段布置测线:炮点宜在地形起伏的顶部和底部,并保证各段测 线资料能独立解释; d) 河谷测线宜垂直河流或顺河流布置,当河谷狭窄和折射波相遇段较短时,可斜交河流布置测线。 8.1.10 水域浅层地震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进行水域折射波法观测时,宜采用固定排列,宜使用爆炸震源和漂浮电缆;当水流漏急、干扰 背景强烈时,可采用将激发点和接收点互换的观测方式; b 进行水域反射波法观测时,宜采用移动排列,宜使用船拖电火花震源、机械冲击震源和漂浮电 缆,沿测线同步移动,拖船航速应稳定并保持电缆沉放深度一致; 当布置横河方向纵测线并采用相遇观测系统时,应考虑河床宽度是否具备探测任务所需要的相 遇段; d 水域作业期间,应测量水边线高程和沿测线的水深;当水位变化超过0.5m时,应进行校正。 8.1.11 浅层地震勘探的原始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记录地震数据的存贮介质等应标识清楚并与班报一致: b 原始数据不得修改,头文件信息完整; C 干扰幅度不影响初至时间的读取和波形的对比; d 直达波、折射波初至明显,反射波、面波同相轴清晰; e) 不工作道应<20%,且不连续出现。 8.1.12 浅层地震法平均速度和有效速度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确定平均速度或有效速度应考虑近地面介质不均匀性、低速带与下伏层厚度的相对变化的影 响; W b) 速度参数可通过地震波测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及面波法探测资料求得; 同一测线纵向、横向的速度不均匀时,应分段提取平均速度

3.2.1折射波法主要用于确定探测断层构造和岩性界线的平面位置,探测覆盖层、风化层和不良地质 体的厚度与连续特征,测定岩体的纵波波速等。 3.2.2折射波法的应用条件除应符合8.1.2的规定外,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各层之间应存在明显的波速差异; b 被追踪地层波速应大于各上覆层的波速; C 沿测线被追踪地层的视倾角与折射波临界角之和应<90°; d 被追踪地层界面应起伏不大,折射波沿界面滑行时无穿透现象, 8.2.3 折射波法现场工作除应符合8.1.9的规定外,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折射波法的道间距宜为5m~10m,两个连续排列之间至少有一个检波点重叠; 折射波法宜选用固有频率为10Hz~40Hz的中低频垂直检波器; 折射波法宜采用追逐相遇观测系统,追逐炮的炮检距应保证目的层连续追踪:

a)折射波法的道间距宜为5m~ 两个连续排列之间至少有一个检波点重叠: b)折射波法宜选用固有频率为10Hz~40Hz的中低频垂直检波器; c)折射波法宜采用追逐相遇观测系统,追逐炮的炮检距应保证目的层连续追踪:

DB45/T21482020

d)采用相遇观测系统时,应保证追踪界面的相遇段至少有4个检波点能有效接收折射波; e 采用追逐观测系统时,应保证被追踪段至少有4个正常检波点能重复接收同一界面的折射波; f 水域折射波法可采用炮检互换的追逐相遇观测系统,炮间距宜<10m。 8.2.4 折射波法外业资料的检查、验收及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野外班报记录完整,原始数据文件名称与班报记录一致; b 坏道不得连续,且不得是边道: c) 记录清晰,干扰幅度小,折射波初至明显; d 追逐时距曲线与相遇时距曲线的折射波部分应平行,且追逐时距曲线无盲区;

8.3.2反射波法的应用条件除应符合8.1.2的规定外,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被追踪地层与其相邻层之间应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反射界面视倾角宜<30°; 被追踪地层的厚度应大于有效地震波长的1/4; C 地层界面相对稳定、平坦,有一定的延续长度,入射波能在界面上产生较规则的反射波。 8.3.3 反射波法现场工作除应符合8.1.9的规定外,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同一排列宜布置在地形起伏不大、地表介质均一、有利于接收反射波的地段,并应与钻孔、基 岩露头或其他勘探点发生联系; b)测线布置应为直线,方向允许偏差为土5°:测线为折线时,完整的观测系统应为直线

DB45/T 21482020

DB45/T21482020

b)提供观测系统图和速度参数表; ? 提供地震时间剖面图和深度部面图;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图还应注明叠加次数、处理流程、叠加速度等; e 时间剖面典型地段应附相应的展开排列记录; f 地震映像图应注明是否经过动校正处理及标注动校正速度值;

b) “之”字形拐点和曲率变化的位置无明显位移。 8.4.6 主动源面波法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资料处理前应对记录中信噪比低的道进行插值,并对初至以前的噪声进行切除等预处理; b 准确区分面波和体波,求取正确的频散曲线; C 点测方式以测点为单位处理,多次覆盖观测方式以测线为单位综合处理; d 稳态面波法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应剔除畸变点、干扰点后将全部数据按频率顺序排列,再进行相 应的处理:

DB45/T 21482020

e)结合钻探资料对频散曲线的“之”字形拐点和曲率变化处作出正确的地质解释,求得对应的面 波速度,并绘制速度深度曲线; 反演计算面波速度和层厚,绘制波速度等值线图; 8) 采用主动源面波法计算横波速度时,应结合工点已知资料求得面波速度与横波速度的对应关系 后进行相应处理。 3.4.7主动源面波法成果图件宜包括典型记录、频散曲线或波速一深度曲线、解释面或平面图

8.5.1微动勘探法,主要用于划分地层结构,探测基岩起伏、断裂带、岩溶、“孤石”和采空区规模 进行工程建设场地类别评价。

8.5.2微动法的应用应满足下列条件:

8.6.1地脉动测试可为工程抗震和隔振设计提供场地的卓越周期和脉动幅值,为技术复杂大桥等重点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计算、提供场地土类别及地震反应谱计算提供参考。 8.6.2地脉动测试使用的仪器应符合以下要求: a)具有良好的低频响应和宽频响应,其下限应不低于0.3Hz/s; b)具有足够的带宽和增益:

具有良好的低频响应和宽频响应,其下限应不低于0.3Hz/s; b)具有足够的带宽和增益:

DB45/T21482020

9.1.2并中物探的销

9.1.3井中物探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除应满足工程物探设备的基本要求外,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其下井部分应具有良好的耐压性、抗震性和防水性,电缆探头耐压强度应大于2.5MPa; b 地面仪器之间及其对地、绞车集流环对地、供电电源对地的绝缘电阻>10M2; 电缆缆芯对地、电极系各电极之间、井下仪器线路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2M2: d 测井仪的深度测量相对误差不应超过土0.5%。 9.1.4 井中物探的现场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需要分次、分段测井时,数据或曲线衔接处至少重复测量一个深度标记; b)连续测并时电缆的升降速度应保持恒定,并不超过各测并方法所规定的限速值

DB45/T 21482020

在水下砂层、砂砾石层等松散地层进行测井时,完孔后及时安置塑料套管,并在孔壁和塑料套 管之间的环状孔隙中注入水泥砂浆或用水砂冲填, 9.1.5井中物探的质量检查与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检查段应设在钻孔或异常段上并应有足够的检查长度; b 两次观测除曲线或图像应有良好的相似性和重合性外,同时符合下列规定; 1) 视电阻率幅度允许相对误差为土5.0%; 2)声速或时差的允许相对误差为土5.0%; 3)电磁波或雷达测井基本测量与检查测量允许绝对误差为土3dB。 9.1.6 。井中物探的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钻孔深度应以孔口为准,记录的深度比例尺宜与钻孔柱状图一致: D 绘制综合测井曲线图时,应对符合允许深度误差的曲线在相邻深度记号内平差,每个平差点 次平差不应大于1mM;同张图中所有曲线绘制的深度坐标应一致,并应按各自的横向比例分别 绘出参数坐标并注明曲线名称; 解释推断应根据测井资料和各种测井曲线的分层特征,对不同参数曲线进行综合对比,结合地 质、钻探等有关资料,对钻孔剖面按物性和地质结构分层;同一测区,地质条件相同时,应统 一解释原则; d)对同一钻孔进行的电测井、地震波测井等,其有关测试曲线均应绘制在一张综合测井解释图上。

9.2.1电测并主要用于划分钻孔地层、校止钻孔地质部面,测定岩体电性参数及并液电阻率,确定含 水层位置及其厚度、区分咸淡水、测量钻孔中含水层的补给关系等 9.2.2被探测目的层相对上下层应存在电性差异,目的层应具有足够的厚度。 9.2.3电测井的电极系、电极距应根据探测任务的要求合理确定。测定井液电阻率宜选用电位电极系; 则定岩体电性参数及划分地层分界宜选用梯度电极系。 9.2.4地面供电电极B极)、固定测量电极(N极)应接地良好,远离高压线或工业游散电流干扰,

2.4地面供电电极(B极)、固定测量电极(N极)应接地良好,远离高压线或工业游散 2.5 电测井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定井液电阻率时钻孔中无金属套管,有绝缘套管时应在套管上密布小孔,使管内外井液导通 b 钻孔无井液时应采用贴壁装置,使电极井壁紧密接触: C 电阻率测井宜选用梯度电极系,测量过程出现负值或零值电阻率时,应查明原因,消除故障后 重新测量; d 电流测井应减小线路电阻及地面电极的接地电阻,并确保恒压供电,记录电流曲线时应检查并 确定增量方向 e 自然电位和激发极化测量应采用不极化电极,使用金属重锤时,测量电极距离重锤应>2m; 务平台 f 激发极化测井在电缆下放时测量宜采用底部电极梯度系:提升电缆时测量宜采用顶部梯度电极 系; 名 测量一次场电位差和二次场电位差时均应注意电极极性; h 自然电位和激发极化测量应采用点测方式观测; i) 电阻率测井宜连续观测,测量速度宜<10m/min。 2.6 电测井的数据观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电位差电流测量允连相对误差为土3%

名 测量一次场电位差和二次场电位差时均应注意电极极性; h) 自然电位和激发极化测量应采用点测方式观测; i 电阻率测并宜连续观测,测量速度宜<10m/min 9.2.6 电测井的数据观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电位差、电流测量允许相对误差为土3%; b) 视电阻率允许均方相对误差为土5%; C) 自然电位测量允许绝对误差为5mV; 视极化率允许均方相对误差为土5%。

DB45/T21482020

9.2.7电测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利用电测井曲线求取电性参数应考虑相邻地层的影响,提取完整、厚层围岩中段电性参数作为 近似值; 6 钻孔中有两个及以上含水层互相补偿时,应定性分析各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 C 自然电位和激发极化解释时应考虑井液矿化度、井径以及岩层电阻率等因素的影响,并进行相 应的校正; 电测井用于水文测井时,应结合钻孔水文地质资料和井温曲线综合分析,估算地下水渗透速度 进宝业森剪层的今水和滋添机

a 利用电测井曲线求取电性参数应考虑相邻地层的影响,提取完整、厚层围岩中段电性参数作为 近似值; 6 钻孔中有两个及以上含水层互相补偿时,应定性分析各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 C 自然电位和激发极化解释时应考虑井液矿化度、井径以及岩层电阻率等因素的影响,并进行相 应的校正; d 电测井用于水文测井时,应结合钻孔水文地质资料和井温曲线综合分析,估算地下水渗透速度, 并定性比较岩层的含水性和渗透性

式中: 波速层的纵波速度或横波速度(m/s); 波速层底深度(m); h1 波速层顶深度(m); t2 纵波或横波传播到波速层底面的时间(s); t 纵波或横波传播到波速层顶面的时间(s):

DB45/T 21482020

激发点中点或激发点到孔口的距离(m)。 C 以深度H为纵坐标,时间t或速度V为横坐标,绘制时距曲线图与深度一速度图,并宜与地层 柱状图同比例绘在同一表格上。 9.3.6 跨孔法测试的波速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测试深度>15m时,应根据钻孔井斜测量资料计算两接收钻孔同一高程测点之间的距离L; b) 以深度H为纵坐标,速度V为横坐标,绘制深度一速度图。 9.3.7 地震波速度检查允许均方相对误差为土5%。 9.3.8 地基土的动剪切模量G、动弹性模量E、动泊松比μ。可分别按式(15)、式(16)和式(17) 计算:

式中: 波速层密度(g/cm); Vs 波速层横波速度(m/s); 波速层横波速度(m/s)。

9.4.1声波测井主要用于测定钻孔中不同岩层的弹性波速度,评价岩体完整性和风化程度 9.4.2 声波测井仪器的技术指标除应符合9.1.3的规定外,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计时精度为土1μS,测时允许误差为土1%; b 声波主频≥20kHz; 接收换能器灵敏度≥3000uV/Pa。 9.4.3 3声波测井应采用单发双收的观测系统。收发距应根据地层岩性和岩体中的裂隙的发育情况而定 收发距宜取值为0.20m~1.00m,双收接收器间距宜选0.20m0.30m。 9.4.4 声波测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初至波不能有效地反映滑行波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认滑行波特征后方能正式观测: b 要求滑行纵波成为首波,在地层纵波速度小,井眼大的井中直达波可能成为首波; c) 测井深度比例尺为1:200时,连续观测速度宜≤10m/min;测井深度比例尺为1:50时,连续 观测速度宜≤5m/min; d) 两接收道的接收波型应相似,信噪比应大于5倍,基本观测与重复观测的波形应一致; e 针对不同岩性,应采集多组新鲜完整岩芯,测试其岩块纵波波速。 9.4.5 声波速度检查充许均方相对误差为土5%

9.4.6声波测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a)计算岩体波速时应考虑井径、岩性变化和泥浆的影响; b 根据曲线变化分段求取对应岩性段的平均声速,并进行地质分层解释; 常利用“周波跳跃”现象,判断裂缝发育地层、薄互层、疏松地层等; d)计算岩体的弹性力学参数时,应将岩体声波速度换算成地震波速度:

DB45/T21482020

e)对声速测井应把全孔划分为若干个声速或密度不同的大层,并求得对应的平均波速和平均密度 值后,再划分薄层作精细推断

9.5.1超声波成像测井是利用井壁地层反射特性的差异,获取钻孔孔壁的展视图像,主要用于判定断 层和软弱夹层的倾向、倾角、厚度以及井壁的孔洞、裂隙等。 9.5.2超声波成像测井应采用大尺寸的聚焦换能器,换能器应在无套管的钻孔中与井液直接接触。 9.5.3超声波成像测井的图像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旅行时间原始观测值(ms)

9.6.4弹性波CT的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孕

a) 弹性波CT数据处理应抽取共激发点道集,准确拾取初至时间; b) 当井斜>5°时,宜进行井斜校正; c 成像区域宜按正方形剖分,边长应等于激发点间距、接收点间距的最小值

DB45/T 21482020

9.7.1电磁波CT主要用于探测裂隙、断层、破碎带、岩溶、风化囊等地质体的位置及

a 孔深宜大于孔间距1.5倍,孔间距不宜大于40m; 应在无金属套管的井中进行,探测井段应为岩石,对井壁完整性差的钻井宜采用PVC套管防护 C 发射机与接收机的悬挂线(电缆)处宜有相应的绝缘绳和滤波器,并宜使用重锤往下放天线; d 现场宜实施双频观测,工作频率应由现场试验确定。 9.7.4 电磁波CT的质量检查及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各种观测曲线应符合电磁波在介质中相应路径的传播规律,否则,应查明原因,进行复测或改 变观测方法重新测量; 6 检查工作量不得少于总工作量10%,至少对一个透射断面进行系统检查; C 采用均方误差评价数据观测精度,场强值允许均方相对误差为土5%。 9.7.5电磁波CT成像宜采用等值线方式,当存在多条剖面首尾相连时,方向相同和相近的剖面应连接 在一起形成部面。

a 各种观测曲线应符合电磁波在介质中相应路径的传播规律,否则,应查明原因,进行 变观测方法重新测量; b) 检查工作量不得少于总工作量10%,至少对一个透射断面进行系统检查; 采用均方误差评价数据观测精度,场强值充许均方相对误差为土5%。 9.7.5电磁波CT成像宜采用等值线方式,当存在多条剖面首尾相连时,方向相同和相近的剖 在一起形成剖面。

9.8.1电阻率CT主要用于探测岩溶裂隙、断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的发育、分布及连通性。 9.8.2 电阻率CT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在有并液、无金属套管的并中进行,对并壁完整性差或者土层中的钻并可采用筛状PVC套管 防护; b 二极法观测的两个远电极应有良好的接地条件,距观测剖面的距离应为井间距的5倍以上; 在井间和两井连线外侧的地表宜同时布设地表测量电极,用以改善成像的精度。 9.8.3 电阻率CT成果宜包括影像图、地质剖面图,同一剖面或测线的影像与地质部面应绘制在同一图 件中。

2.9钻孔全景光学成像

9.9.1钻孔全景光学成像主要用于准确划分岩性,确定软弱夹层、断层、裂隙、破碎位置,观察地下 水活动,检查混凝土浇筑质量和灌浆效果等。 9.9.2钻孔全景光学成像应在干孔或清水孔中进行。孔中井液透明度不够时,应用清水循环冲洗,必 要时加沉淀剂澄清。

水活动,检查混凝土浇筑质量和灌浆效果等。 9.9.2钻孔全景光学成像应在干孔或清水孔中进行。孔中井液透明度不够时,应用清水循环冲洗,必 要时加沉淀剂澄清。 9.9.3设备下井前应预先录制工程名称、钻孔编号、岩芯及钻孔附近地形地貌、场地环境等。 9.9.4钻孔全景光学成像的观察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图像显示的深度与电缆标记深度允许绝对误差10cm; b)井下录制的电视图像和罗盘显示的方位应清晰可辩。 9.9.5钻孔全景光学成像的资料解释除应符合9.1.6的规定外,还应对观测到的地质异常现象、地下 水活动情况用文字进行详细描述

a)图像显示的深度与电缆标记深度充许绝对误差10cm: b)井下录制的电视图像和罗盘显示的方位应清晰可辩。 9.9.5钻孔全景光学成像的资料解释除应符合9.1.6的规定外,还应对观测到的地质异常现 水活动情况用文字进行详细描述,

1管波探测法主要用于探测钻孔旁一定范围内的溶洞、溶蚀裂隙、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 2管波探测法现场采集时,除应符合9.1.4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钻孔内无金属套管,破碎地层的孔段可放置塑料套管:

DB45/T21482020

b)测试孔段应有井液,且井液比重应≤1.2g/cm; C 测试记录的采样间隔应≤20μs,记录长度应≥25mS。 9.10.3 管波探测法资料处理与解释除应符合9.1.6的规定外,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各测点的测试曲线应采用相同的显示增益; b)应在分层并确定其深度基础上,判定钻孔周围不良地质体,

10.2.1物探成果报

e)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包括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成果分析及其地质解释等; 结论与建议,包括物探工作各项主要地质结论和技术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对成果验 察、设计、施工提出的合理建议。 10.2.2综合物探成果报告应突出综合物探方法在解决地质问题方面的应用及各种方法所

.2.3阶段性综合物探成果报告以现阶段的物探成果编写报告,并应结合各阶段的物探成果。 .2.4物探成果报告的插图可包括方法原理图、工作照片、典型曲线图、对比分析图等;插表可 作量表、物性参数表、成果解释列表、测试数据列表、精度统计表等

DB45/T 21482020

2.5物探成果报告附图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件应包括物探工作平面图、物探成果图、综合解释成果图; 物探成果图应根据采用的物探方法绘制相应的专业图件,包括各种类型的曲线图、剖面图、等 值线图及图像等; 物探成果图应清晰完整标注相应物理参数的国际制单位: d)综合解释成果图应是对实测物探资料进行的定性和定量解释的成果体现,应与物性资料对应。

DB45/T2148—2020附录A(规范性)几种主要物探方法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一览表见表A.1。表A.1几种主要物探方法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一览表方法名称an应用范围适用条件被测岩层有是够厚度,岩层倾角<20°;相邻层电电阻率探测地层在垂惠方息的电性变化,解决性差异显著水平方向电性稳定;地形平缓,接地测深法与深度有关的地质间题良好。R被测地质体有定的宽度和长度,电性差异显著,电阻电阻率深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在水平方向的电性界面倾角30元覆盖层薄,地形平缓,接地率法面法电性变化,解决于平面位置有关的问题。良好,直流高密度被测地质体与围名的电性差异显著,其上方没有极电法电阻率探测浅部不均匀地质体的空间分布。高阻或极低阻的屏蔽层:地形平缓,覆盖层薄,接法地良好!于钻孔或水井中测定地下水流向流含水层埋深<50m地下水流速>1m/d:地下水矿化充电法速测定滑坡体的滑动方向和口速度。度微霸覆盖层白白的电阻1率均匀。寻找地下测定合水理柔和分布范激发极化法含水层的富水程度。在测区内没有游节故电流的干扰,存在激电效应差异。,评价含音频大地电磁被测地质体有足多的厚度及显著的电性差异;电磁探测中深部地质构岩溶等。法噪声平静。可控源音频大被测地质体有足够的度及显著的电性差异;电磁深测中、深部地质构造、岩溶等。地电磁测深法噪声比较平静:具有适合布设场源的场地。电磁可在基岩裸露、沙漠冻土及水面上探法被测地质体相对规模较大,且相对围岩呈低阻;其瞬变电磁法破碎带、地下洞穴及水下第四上方没有极低阻屏蔽层;没有外来电磁干扰。系厚度等!探测地下洞穴、构造破碎带、滑坡体:被测地质体上上方没有极低阻的屏蔽层和地下水的干地质雷达创分地层结构:厂管线探测等。扰:没有较强的电磁场源干扰。直达波法测定波速,计算是士层的动弹性参数。折射波法探测覆盖层厚度发基岩埋深。被测地层的波速应明显大于上覆地层波速。反射波法探测不同深度的地层界面、空间分布。被探测地怎与相邻地层有一定的波阻抗差异。探测覆盖层厚度和分层:探测不良地质被探测地层与相邻地层之间、不良地质体与围岩之浅层主动源面波法体,进行工程建设场地类别评价。间,存在明显的波速和波阻抗差异。地震被探测地层与相邻地层之间、不良地质体与围岩之法探测覆盖层厚度和分层;探测不良地质微动勘探法间,存在明显的波速和波阻抗差异。排列附近不能体,进行工程建设场地类别评价。有强震源干扰。为工程抗震和隔振设计提供场地的卓越观测点半径150m周围内没有人为连续性震动干扰;地脉动测试周期和脉动幅值宜在深夜安静环境下进行测量。47

DB45/T 21482020

表A.1几种主要物探方法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续)

DB45/T21482020

DB45/T 21482020

表C.1常用物探方法适用探测对象、探测深度及相对分辨率比对表

附录C (资料性) 常用物探方法适用探测对象、探测深度及相对分辨率比对表

DB45/T21482020

附录D (资料性)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参数的计算

DB45/T 21482020

in一一为在一定噪声条件下可探测到的最小电场信号强度(μv/km); 一最大收一发距(km)。 E1H,(0=90°) )测量,外界随机噪声水平10μV,当Es=0.1uv/km时(假定最低信噪比为1:100,目 前的CSAMT数字采集系统可在信噪比为1:100时随机噪声条件下经过叠加和平均得到最小准确信号),可计算 得到r=10.8km。r随电阻率增高和噪声水平降低而增大,反之则减小。事实上,仪器观测系统本身的分辨率 由于各种噪声的存在,E.一般应>0.5uv/km,因此实际的rm应<10.8km才能观测到最小准确信号

在技术设计中,首先要对测区内大地平均电阻率有 一个恰当的估计,这个估计可根据收集或采集的 岩(矿)石物性样品的电阻率值、测井电阻率值,以及测区以往经验来估计,然后可根据经验公式(D.3) 初步估算有效探测深度h,其与大地电阻率和工作频率有关:

式中: 大地电阻率(2·m); f—工作频率(Hz);

h=/V2 =356Vp/ f

DB15T 353.9-2020 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 第9部分:防火门、防火卷帘系统.pdf式中: 8——为趋肤深度(km); p—大地电阻率(αm); f—工作频率(Hz);

技术设计中,根据探测深度要求在确定最大探测深度 率f,见式(D.4)。当大地电阻率已知时,保证在远区测量的最低工作频率与最小可探测信号的收

式中: 探测深度(m);

DB45/T21482020

预测的测区平均大地电阻率(Q·m); fi一一最低工作频率(Hz)。 注:通常,为保证不漏掉所要探测的地质目标体,要求野外应测到比最低工作频率还要低几个频率GB/T41862-2022 土方及矿山机械 自主和半自主机器系统安全.pdf,以确保 的探测深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公路工程物探规范 DB45/T 2148—2020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制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