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428-2017 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pdf

DB51/T 2428-2017 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2191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1/T 2428-2017 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pdf

DB51/T2428—2017c)抛丸露骨率应不小于20%,若达不到规定的露骨率时应进行二次抛丸。d)抛丸处置后的表面应有均匀的粗糙度和良好的清洁度。e)抛丸无法处置的边角等部位,可采用手推式打磨机补充处置。f)抛丸处置后,应尽快进行防水黏结层的施工,减少二次污染。g)桥面应平整,钢筋头突起物应凿除,以免影响抛丸设备出现漏砂等现象。h)油污、锈迹、杂物、尘土应清理、清扫干净,防止施工过程中污染。i)对抛丸处置后,桥面暴露出来的裂缝、孔洞等缺陷,应采用水泥浆或环氧树脂等修复,对浮浆、浆疤,必须采取人工彻底清除,见图6.9.2.2(1)。若桥面出现严重龟裂,应返工处理。2.36AN图6.9.2.2浮浆、浆疤6.9.2.2.3精铣刨施工:a)按照设备型号确定适宜的工作宽度,铣刨机行走速度按试验段确定的方案执行。b)一般铣刨深度3~5mm,见图6.9.2.2(2)。息服图6.9.2.2(2)铣刨机及铣刨深度c)作业面重叠宽度10~20cm,搭接部分应保持平整,d)由于桥面不平整造成露白部分宜采用窄幅铣刨机补铣刨,或用抛丸机进行处置e)铣刨渣清扫,自卸车随铣刨机行驶,同步进行接料清理:待铣刨面于燥后,用小型清扫机和人工进行清扫,用空压机强风吹净,保证界面清洁、干净。f)桥面应平整,突出物应凿除,不使铣刨机发生空刀。g)油污、锈迹、养护剂、尘土应清理干净,防止施工过程中二次污染。151

DB51/T 24282017

h)对铣刨处置后所暴露出来的裂缝、孔洞等缺陷,应采用水泥浆或环氧树脂等修复。若桥装出现 严重龟裂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简支箱梁技术交底报告(中国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8月),应返工处理

6. 9. 2. 3质量控制

6.9.3桥面防水黏结层施工

6.9.3.1防水粘结材料

材料一般采用二阶反应因子、改性沥青、热沥青

6. 9. 3. 2施工准备

6.9.3.2.1桥面防水黏结层施工前的技术准备、机械准备、试验检测仪器准备、料场与材料准备及作 业面准备应按本标准相关章节执行。 6.9.3.2.2桥面板表面应平整,凹凸高差宜不大于5mm。 6.9.3.2.3桥面板表面应密实、无浮浆、干燥,不能有钢筋、骨料等尖锐突出物,桥面板处理符合规 定。 6.9.3.2.4防水黏结层正式施工前,应做长度20~50m的试铺段,检验总结施工机械性能、材料洒(撒) 布方法、碾压方案和养生措施以及质量检查等内容。

6. 9. 3. 3施工要点

6.9.3.3.1防水粘结层喷酒

6.9.3.3.1.1改性沥青、热沥青、橡胶沥青等直接采用沥青洒布车洒布;二阶反应因子等专用防水粘 结材料应采用专用设备洒布,应喷洒在经过处理且干燥的桥面上,必须均匀一致,且达到要求的洒布厚 度,喷酒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9.3.3.1.2防水粘结材料喷洒前,应在桥面上放置固定面积的塘瓷盘;喷洒后,应称量盘中洒布数 量,从而测定洒布量。测点处应做好补洒工作。 6.9.3.3.1.3雨天禁止施工,气温低于5℃时不宜进行施工。

6. 9. 3. 3. 2 管养

桥面防水黏结层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养护2~4h以上,防水黏结层干燥后,方可进行沥青 装层的施工。在铺筑桥面沥青砼铺装层前,应封闭交通,严禁污染防水黏结层。

6. 9. 3. 4 质量控制

DB51/T 24282017

5.9.3.4.1施工过程申,应随时进行外观检查,发现不满足要求时应立即停正施工;查找原因、采取 措施后再恢复施工;对不符合要求部分应及时修补。 6.9.3.4.2桥面防水粘结层施工过程中检查标准、试验方法及检查频率,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质量 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

6.9.4桥面沥青铺装层施工

6. 9. 4. 1材料要求

6. 9. 4. 2施工准备

装层施工材料要求满足热拌沥青合料相关规定

桥面沥青铺装层施工前的技术、机械、试验检测仪器、料场与材料及作业面准备,应按本标准相关 章节执行。

6.9.4. 3施工要点

6.9.4.3.1桥面沥青铺装层施工工艺与同一路段沥青面层基本相同。为确保桥面沥青铺装层的压实度 及密水效果,摊铺速度以正常路面段的80%为宜。 6.9.4.3.2桥面伸缩缝预留槽下部应采用碎石填塞、上部采用沥青混合料进行摊铺压实,高程应与桥 面板一致。 6.9.4.3.3桥面铺装的复压宜采用轮胎压路机和振荡式钢轮压路机碾压。 6.9.4.3.4桥面沥青铺装层施工时,严禁运输车辆在桥面上掉头。除非特殊情况,应尽可能避免紧急 制动,以避免破坏桥面防水黏结层。

6.9.4.4质量控制

6.9.4.4.1桥面沥青铺装层原材料、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应按本标准相关章节执行 6.9.4.4.2施工过程中应随时进行外观(色泽、油膜厚度、表面空隙等)检查,当发现铺装层局部渗 水、严重离析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6.9.4.4.3桥面沥青铺装层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油斑”或局部光面时,应检查油石比、矿料级配是否 偏离设计,拌和是否均匀,有无纤维、矿粉结团和用量偏离设计等情况;严重者应予铲除,并调整配合 比。 6.9.4.4.4应重点对桥面沥青铺装层压实度和渗水系数进行检查,其中渗水系数检测频率应为正常路 面段的两倍。 6.9.4.4.5在铺筑桥面沥青铺装层过程中,应对桥面防水黏结层的效果进行评定,确认防水黏结层完 整不透水,与桥面板黏结良好。 6.9.4.4.6桥面沥青铺装层与路面连接部位,应连接平顺

6. 10. 1一般规定

10.1.1本章隧道路面是指水泥混凝土隧道路面和复合式隧道路面的施工技术要求,包括铺底施 层施工两个阶段。

DB51/T 24282017

6.10.2水泥混凝土隧道路面

6.10.2.1水泥混凝土隧道路面的施工准备、材料要求、配合比设计、试验段施工、质量控制 作按本标准相关章节执行

6. 10.2.2铺底施工要点

DB51/T24282017

6.10.2.4.2.4模板安装完毕后,应对立模的平面位置、高程、横坡、相邻板高差、顶面接 安装精确度进行全面检查。

2.4.3.1混凝土摊铺前,基层表面应清扫干净,并应洒水湿润,但不得积水。 2.4.3.2应由专人指挥车辆均匀卸料。布料应与摊铺速度相适应,摊铺厚度应考虑振实预留高 据由铺筑混凝土试验段确定)。

6. 10. 2. 4. 4 混凝士振捣

市料长度大于10m时,可开始振捣作业。当采用密排振揭棒组间歇插入振实时,每次移动距离不 辰捣棒有效作用半径的1.5倍,并不得大于50cm,振捣时间宜为15~30s。当采用排式振捣机连续 实时,应匀速缓慢、连续不间断地振捣进行,作业速度应视作业效果确定(以拌和物表面不露粗 夜化表面不再冒气泡并泛出水泥浆为准),但宜控制在4m/min以内。同时应使用2根手持振捣棒 匠模板、钢筋位置等不宜振实部位辅以插入式振捣振实。

6.10.2.4.5.1混凝土经振捣机振实后,应立即用三辊轴进行提浆和整平。三辑轴滚压整平时 人处理轴前料位的高低情况。过高时应辅以人工铲除;轴下有间隙时,应使用混凝土找补。 6.10.2.4.5.2三辊轴整平后,表面宜采用横向通长的铝合金刮尺往返2~3遍进行精确刮平, 表面的平整度达到要求后进行清边整缝,清除粘浆,修补缺边、掉角。 6.10.2.4.5.3混凝土用直尺刮平后,待其表面泌水完毕后,及时进行精平,以保证路面表面

6. 10. 2. 4. 6 拉毛

平完成后,必须再拉毛处理,以恢复细部抗滑格

6.10.2.4.7接缝施工

6.10.2.4.7.1纵缝施工

为便于水泥混凝路面标线,隧道路面纵缝应设置在中心线左侧10cm。 在面板振实过程中,应随即安装纵缝拉杆。为使拉杆安装牢固、水平、居中、并与接缝垂直, 应用手持振动棒边振捣边调整拉杆,使之符合要求。 横向面板连接摊铺前,若有发现因跑模而引起纵向施工缝不顺直的,应弹线用切割机进行切害 顺直;对模板底部漏浆混凝土也应凿除清理:侧边拉杆应校正板直,若发现拉杆松脱或漏插, 应钻孔重新植入。 横向面板连接摊铺时,应在纵向施工缝上半部涂满沥青,然后硬切缝并填缝,

6.10.2.4.7.2横向缩缝施工

路面横向缩缝一般有两种,一种为不设传力杆假缝型,一种为假缝加传力杆型,均应采用切缝 法施工。有传力杆缩缝的切缝深度应为1/31/4板厚,最浅不得小于70mm;无传力杆缩缝的 切缝深度为1/4~1/5板厚,最浅不得小于60mm。 缩缝传力杆的施工方法应采用前置钢筋支架法,钢筋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传力杆应准确定 位。摊铺之前,应在基层表面放样,并用钢钎锚固;宜使用手持振捣棒先振实传力杆高度以下 的混凝土,然后再摊铺上层混凝土。传力杆无防粘涂层一侧应焊机,有涂料一侧应绑扎

6.10.2.4.7.3横向施工缝施工

DB51/T 24282017

每大摊铺结束或摊铺申断时间超过30min时,应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宜与胀缝或缩缝重 向施工缝在缩缝处采用平缝加传力杆,施工缝传力施工法同缩缝传力杆;在胀缝处按普通胀缝处

6.10.2.4.7.4胀缝设置与施工

隧道进出口应按要求设置胀缝,洞内需要设置胀缝时,应结合洞内衬砌沉降缝设置。 胀缝应采用前置钢筋支架法施工。前置法施工,应预先加工、安装和固定胀缝钢筋支架,并在使用手持 振捣棒振实胀缝板两侧的混凝土后再摊铺。宜在混凝土未硬化时,剔除胀缝板上部混凝土,嵌入(20~25) mm×20mm的木条,整平表面。胀缝板应连续贯通整个路面板宽度。

6. 10. 2. 4. 7. 5灌缝

水泥混凝土面板养生期满后,应及时灌缝。灌缝前,应先采用切缝机清除接缝中的杂物,再使用压 力水和压力空气彻底清除接缝中的尘土及其他杂物,确保缝壁及内部清洁、干燥。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接缝填缝料必须采用橡胶沥青类,胀缝接缝板采用沥青纤维类或橡胶泡沫板,其各 项指标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填缝必须饱满、均匀、厚度一致并连续贯通,填缝料不得缺失、开裂和渗水。

6.10.2.4.7.6抗滑构造施工

路面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40%后,即可开始硬刻槽,并宜在两周内完成。刻槽深度应为2~4mm, 宽度3~5mm,槽间距15~25mm。硬刻槽后应随即将路面冲洗干净,并恢复路面的养生。 6.10.2.4.7.7养生 一般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拉毛2h、表面具有一定强度后,应立即覆盖土工布进行保湿养生,一般保 湿养生天数宜为14~21d,高温天气不宜少于14d,低温天气不宜少于21d。 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禁止车辆和人员在其上行走。

10.3复合式隧道路面

6.10.3.1复合式隧道路面的施工技术要求,包括铺底施工与面层施工两个阶段,其中,面层施工包括 水泥混凝土面层与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6.10.3.2复合式隧道路面的铺底与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施工技术要求按本标准相关章节执行。 6.10.3.3沥青混合料面层宜在水泥混凝土路面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后铺筑。 6.10.3.4水泥混凝土面层表面处理宜采用喷砂抛丸或精铣刨两种方式,有关要求按5.9.2节执行。 6.10.3.5沥青面层与水泥混凝土面层之间应设置防水黏结层,有关要求按5.9.3节执行。 6.10.3.6复合式隧道路面的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为防止有害气体对施工作业人员的伤害,应添加温 拌剂即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同时应增加移动通风装置,如图6.10.3.6。对长隧道沥青混凝土铺装上 面层,应添加阻燃剂,防止因交 成的火灾损伤沥青混凝土路面。

DB51/T24282017

6.11.1.1参与路面施工与管理的单位,均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安全员。项目经理、 副经理、项目总工及专职安全员须取得相应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持证上岗。 6.11.1.2在施工准备过程中,应建立安全管理、文明施工制度,明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措施和要求。 6.11.1.3施工区域应封闭管理,在进出口处设置禁行标识,禁止与施工无关人员进入施工作业区。在 挖方、取土坑、电力设备等危险区域,应设置危险警示标志,必要时采取围挡措施。 6.11.1.4路面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避免对已完成的桥梁、隧道等工程造成损坏,引发安全 事故。 6.11.1.5专职安全员应参与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重大方案的决策,应对施工各环节、安全措施进行验 收和日常检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档案。 6.11.1.6路面施工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施工前应对各种安全危险源进 行辨识和评估,并应在施工过程申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对危险性较天的工程 应编制专项方案;对存在重大安全事故危险源的工程,应预先建立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的 演练。# 6.11.1.7正式施工前,应对所有参与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等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每日须进行工前安全交底,使作业人员掌握安全操作规程。作业过程中,专职安全员应检查监督,严禁 违规作业。

DB51/T 24282017

g 夜间施工时,现场应设有满足施工安全要求的照明设施,且照明设施应加设网罩防护。严禁使 用简易碘钨灯。 h)水泥罐、沥青罐、拌和楼等独立、突出设施应有避雷设施。 6.11.1.10石灰消解、拌和作业的施工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石灰场应选择远离居民区、农作物和易燃物的空旷场地,周围应设护栏,不得堆放在道路上, 并应注意酒水防尘。 b) 消解石灰时,不得在浸水的同时投料、翻拌。从事石灰消解的作业人员必须穿戴规定的防护服 装及设备。 C) 石灰消解和拌和时,作业人员应在上风向操作,并应采取防尘措施。 d 拌和石灰时,应轻拌、轻翻,严禁扬撒。 6.11.1.11混合料拌和作业时的施工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拌和机的各种机电(包括微电脑控制进料)设备,在运转前均需由机工、电工、电脑操作人员 进行全面检查。 b) 拌和机运行中,严禁进行保养和调试工作。拌和设备内需要清理时,必须停机;人员进入工作 时,设备外应有专人监护。 C 拌和机生产过程中,严禁人员靠近沥青及加热管道,或在料斗下工作、通行。 油罐区应远离生活区,油罐区内禁止存放危险品、爆炸品和其他易燃物资。 6.11.1.12运输作业时的施工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运输车辆驾驶人员须持照上岗,并应通过相关运输作业培训。严禁驾驶人员疲劳作业。 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前应检查其车况,尤其应对制动系统、自卸系统进行检查,保证车斗密 封,后挡板牢固等。确保其在运输及卸料过程中不出现故障及漏油现象。 C 运输过程中,车辆不得超载、超速行驶,应遵守交通法规。 6.11.1.13混合料摊铺作业的施工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摊铺机驾驶台及作业现场应视野开阔,清除一切有碍工作的障碍物。作业时,无关人员不得在 驾驶台上停留。驾驶员不得擅离岗位。 b 运料车向摊铺机卸料时,应有专人指挥协调,同步进行,防止互撞, C 驾驶应尽量平稳,不得急剧转向。弯道作业时,熨平装置的端头与路缘石的间距不得小于10cm, 以免发生碰撞。 d 用柴油清洗摊铺机时,不得接近明火。 6.11.1.14路面碾压作业的施工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压路机作业前,应检查所有操作部件、仪表、制动器及转向机构,确保一切正常后方可进行操 作。压路机开动前,应确认压路机前后无障碍或人员后,方可启动。 b 压路机在各种路段上作业时应与路基边缘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C) 碾压作业时,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定执行,听从施工人员的统一指挥。 d 压路机因故临时停车时,应立即将压路机置于制动状态。作业后,应集中停放在平坦坚实的地 方,使压路机处于制动状态,不得停放在路边缘及斜坡上,也不应停放在妨碍交通的地方。 6.11.1.15隧道路面施工作业的安全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6.11.1.14路面碾压作业的施工安全应符

a 压路机作业前,应检查所有操作部件、仪表、制动器及转向机构,确保一切正常后方可进行操 作。压路机开动前,应确认压路机前后无障碍或人员后,方可启动。 b 压路机在各种路段上作业时应与路基边缘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C) 碾压作业时,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定执行,听从施工人员的统一指挥。 d 压路机因故临时停车时,应立即将压路机置于制动状态。作业后,应集中停放在平坦坚实的地 方,使压路机处于制动状态,不得停放在路边缘及斜坡上,也不应停放在妨碍交通的地方。 6.11.1.15隧道路面施工作业的安全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隧道内所有施工人员必须穿着安全警示服。 D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温度高、烟雾多、噪声大、能见度低和空气流通困难等危 险、危害因素,采取安保措施。 C 施工工程中,应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施工人员必须熟悉消防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凡进入 隧道内的施工人员,不得吸烟,不得使用点火器材,

DB51/T24282017

d)施工单位应根据隧道内施工作业环境特点编制安全生产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并制订安全事故应 急救援措施。

施工单位应根据隧道内施工作业环境特点编制安全生产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并制订安全事故应 急救援措施。

6. 12. 1一般规定

6.12.1.1有效控制,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减轻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水土流失危害。 6.12.1.2通过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使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功能得到恢复,避免水土流失对工程 建设造成危害。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0%以上。 6.12.1.3采取植物措施,为工程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或使工程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0%以上

6.12.2组织管理机构

6.12.2.1成立环保小组,建立由项目经理参加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制定环保措施,实行项目经理部、 施工队分级管理,负责检查、监督各项环保工作的落实。明确各级、各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 工,并配专职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检查、督促各项环保工作。 3.12.2.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与管理,使人人心中都明确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环 保工作,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6.12.3环境保护原则

6.12.3.1在进行施工前应制订相关的可行性水土保持方案,并报业主及相关部门审批。方案应符合《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对水土保持的总体要求。 6.12.3.2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 并根据工程特点和当地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现状,制订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方案。 6.12.3.3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把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土地生 产力,保护和改善工程区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力求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与基础、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

6.12.4环境保护措施

6.12.4.1水环境保护措施

6.12.4.1.1施工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DB51/T 24282017

6.12.4.2声环境保护措施

DB51/T 24282017

d)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夜间施工不得安排噪音很大的机械。 适当控制机械布置密度,条件允许时拉开一定距离,避免机械过于集中形成噪音叠加。 对钢筋加工、混凝土拌和、构件预制等场地选择时,尽量远离居民区。 & 7)应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机械,穿插安排底噪音工作,减少接触高噪音时间,并应带 耳塞,同时注意机械保养,降低噪音的声级水平。 h 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避开夜间车辆出入频率,在夜间施工不得安排噪音很大的机械: 1 施工便道远离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不得穿越声环境敏感点。当施工便道两侧50m 内有成片居民时,禁止夜间在该便道上运输施工材料。 2) 拌和站、材料仓库、碎石和震动设备的位置远离居民区。 3 对距离居民区150m以内的工厂,承包人应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限定施工作业时间。 4 按劳动卫生标准,控制施工人员的工作时间,对机械操作者及有关人员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如戴口罩、耳塞、头盔等

6.12.4.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6.12.4.3.1公路施工料场、拌合站的选址应保证其下风向300m以内不得有居民区、医院和学校等敏 感点。要求拌和机有良好的密封性、减振器和除尘装置。对从业人员采取劳动保健措施,如带眼罩、口 罩等劳保防护用品。 6.12.4.3.2易散失的筑路材料运输应采用湿法,并加盖篷布,防止扬灰对大气的污染。 6.12.4.3.3运输材料的道路、施工现场、稳定土拌合站,采取必要的洒水措施,防止扬尘。酒水时间 主要在无雨的天气,每天酒水两次,上、下午各一次。 6.12.4.3.4施工道路、施工现场和拌合站等,应采取洒水措施,防止扬尘,防止对生产人员和其他人 员造成危害,造成空气污染。 6.12.4.3.5 在设备选型时选择低污染设备,并安装空气污染控制系统。 6.12.4.3.67 在运输水泥等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并装量适中,不得超限运输。 6.12.4.3.7对汽油等易挥发品的存放要密闭,并尽量缩短开启时间,

6.12.4.4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DB51/T 24282017

.5筑路材料开采与运输的环境保护措施

6.12.4.5.1采石场承包商必须遵守有关野外爆破的安全规定,确定引爆时间,应避开上班高峰期,切 实保护工人人身安全, 6.12.4.5.2对采石场引起的水土流失,可采取强化管理制定开采方案,从而把对采石场的植被、水土 流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6.12.4.5.3运输车辆应遵守当地的交通法规,切忌超载运输以免造成散装石料或其它筑路材料的散落 和堵塞交通。由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检查。 6.12.4.5.4试工便道应注意定期洒水。运输易散失筑路材料时要用蓬布覆盖。 6.12.4.5.5承包商做好运输计划,避开在道路的高峰时运输材料。 6.12.4.5.6合理选择运输石料的道路,尽可能避开居民密集区和学校。昼间如果对便道附近的学校 居民区产生噪声干扰时,可采取设置移动声屏障来减缓噪声影响。 3.12.4.5.7加强噪声监测。对确实因运输材料而使施工便道或现有公路沿线居民点的声环境质量恶 化,可考虑改变行驶路线或与当地居民达成协议、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等措施

6.12.4.6水土保护措施

DB51/T 24282017

6.12.4.7固体废弃物

施工和生活中的废弃物经当地环保部门同意后,运至指定地点。工地设置冲洗的厕所,派专门的人 员清洗打扫,并定期对周围喷药消毒,以防蚊蝇滋生,病毒传播, 报废材料或施工中返工的挖除材料应立即运出现场并进行掩埋等处理。对施工中废弃的零碎配件、边角

6.12.4.7.2废弃物处理方案

DB51/T 24282017

DB51/T 24282017

6.12.4.8文物保护

施工前联系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并向当地居民了解调查当地的文物分布情况,及早采取保护措施 过程中一旦发现地下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通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及有关文物保护部门,并采! 措施。

6. 12. 4. 9 其他

6.12.4.9.1施工过程中,因下雨或积水等会造成沿线的水土流失。应在施工现场内保持道路应平整、 顺畅,在施工前做好截水沟、排水沟、集水井、渗沟等设施,全线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做好弃土场的防 护与排水工作,防止水土的流失,保护环境。 6.12.4.9.2施工中产生的各类弃渣加强调配,不能利用的按设计要求或选择地势低洼、无地表径流、 植被稀疏、适当远离线路的地方堆弃,不侵占河道、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占 用高寒植被发育的草地资源,较大的弃土场按设计要求对其坡脚进行挡护,渣顶进行平整、覆盖、设置 排水设施。 5.12.4.9.3工程确需采砂、取土和在河滩上存放物料时,报经河道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对施工 中开挖的河岸边坡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河岸冲刷。

DB51/T24282017

DB11T 822-2015 盆栽红掌栽培技术规程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驻地标识标牌标准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驻地标识标牌标准

DB51/T24282017

DB51/T24282017

DB51/T24282017

DB31T 1237-2020 空压机系统运行能效评估技术规范.pdf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场站标识标牌设置

DB51/T24282017

DB51/T24282017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