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35-2019 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技术标准.pdf

DB37T 5135-2019 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7T 5135-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30488
下载资源

DB37T 5135-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5135-2019 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技术标准.pdf

4.7.1并中探测法主要包括采用电阻率、弹性波、电磁波等地球物

.7.1开中探测法要包括未用电阻率、弹性波、电磁波等地球物 理特性的井间层析成像以及钻孔全景光学成像观测。应根据场地条件 通过现场试验,选择适宜的方法、设备,确定观测装置及工作参数。 4.7.2仪器设备除应符合耐压、防震、防水的一般要求外,其他性 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深度测量误差应不大于 0. 5%;

2电阻率层析成像地面仪器之间及其对地、绞车集流环对地、 供电电源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M2;电缆缆芯对地、电极系各电 极之间、并下仪器线路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2M2; 3弹性波层析成像并下震源激发能量应能够在观测井中产生足 够的信号强度,且不破坏钻井套管;检波器为带有放大器的水听器, 宽频,具备垂直叠加功能,采样间隔不应大于井间最小走时的1%; 4电磁波层析成像设备应具有频率扫描功能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2016)--钢结构建筑(2016年4月版),发射机瞬间输出 功率不应小于10W,接收机噪声水平应低于0.2μV,测量范围为 20dB~140dB。

4.7.3并中探测法现场探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深度标记间隔应与深度比例尺相适应,长度相对误差不应天 于0.2%; 2测试钻孔(套管)内径不宜小于75mm; 3测并深度比例尺宜与钻孔柱状图比例尺一致,同一测区宜采 用同一深度比例尺; 4原始测井数据或曲线应准确标记深度; 5连续测并方法在测试时电缆的升降速度应均匀,升降速度应 呆证深度准确、数据清晰: 6弹性波层析成像时钻孔应无金属套管且有井液,宜等间距激 发、等间距接收,且间距不应大于要求探测目标体的尺寸;可在孔间 也表处补加发射、激发点或观测点,提高水平分辨率; 7电磁波层析成像时钻孔应无套管,对孔壁完整性差的可安装

塑料套管;工作频率应由现场试验确定,每个剖面在完成一次完整的 观测后,发射机和接收机应互换后实施第二次测量; 8电阻率层析成像时钻孔应无套管、静充水,宜采用高密度电 阻率法探测。

摄影像; 4成像图像宜展升,拼接成分段连续的图片,横向宜沿从左到 右,按北、东、南、西方向展开,并标注方位;垂向应标注深度和高 程。

表4.7.6并中探测法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

5.0.1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的验证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确定地下病害体的类型、理深等属性; 2探测成果中的脱空、空洞、严重疏松体宜全部验证; 3其它地下病害体的验证数量不宜少于总数的20%,且不宜少 于3处; 4验证成果与探测结果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对探测成果重 新进行判识,并重新组织验证。 5.0.2成果验证的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果验证前应进行公共交通安全和场地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验证点位应避开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 2宜采用钻探、开挖、针探等方法; 3验证点位置宜布设在地下病害体的物探异常反应最强部位或 中心部位; 4如现场不具备钻探、开挖、钎探等作业条件,可选用其它物 探方法进行验证。 5.0.3钻探验证现场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探操作应执行《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37)的相关规定,验证完成后,应及时回填; 2每回次钻孔进尺不宜大于1.0m,宜采取减压、慢速钻进或干 钻等方法;

5.0.3钻探验证现场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探操作应执行《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37)的相关规定,验证完成后,应及时回填; 2每回次钻孔进尺不宜大于1.0m,宜采取减压、慢速钻进或干 钻等方法; 3宜对疏松体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测试,可对富水体

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 4宜采用内窥设备记录钻探所揭露空洞范围、影像。 5.0.4成果验证的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探过程中应记录地下病害体起止深度、岩土体性状、钻进 状态等信息,可记录塌孔状态、含水率变化等信息; 2钎探验证时宜记录每10cm的击数及击数突变等信息; 3开挖验证时应记录地下病害体起止深度、岩土体性状、病害 体横向规模等信息。

1钻探、针探过程中发生掉钻,可判定地下病害体类型为空洞 或脱空; 2钻探过程中钻进速率较上部土层明显加快、标贯或触探击数 较上部土层明显降低或开挖揭露土体松软不密实时,可判定地下病害 体类型为疏松体; 3提取土样为软塑至流塑或含水率明显升高时,宜判定地下病 害体类型为富水体。 5.0.6成果验证完成后宜根据验证结果修正相关物探探测结论,完 善物探解释,确认地下病害体类型、规模及性状等特征,可按本标准 附录B规定编制地下病害体统计表。

6.0.1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估应采用单个地下病害体为评价对象,在 地下病害体探测的基础上,结合周边环境条件,确定其风险等级,提 出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6.0.2实施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估可执行《城币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 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JGJ/T437的有关规定。 6.0.3实施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应急探测、小规模探测或地下病害 体数量较少时,可按表6.0.3对地下病害体进行简单风险分级

表6.0.3地下病害体风险等级划分表

7报告编制与信息化管理

7.1.1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应包括文字报告和成果图件

7.1.1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应包括文字报告和成果图件。

7.1.2成果报告编制中引用收集到的已有资料,在探测成果验证后, 亦应根据验证结果对已有资料进行辨析,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7.1.3宜对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及相关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 7. 2报告编制

7.2.1文字报告宜包含下列内容:

1项目概况; 2工作依据;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工作环境条件分析; 4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5 数据处理和解释; 6 成果验证; 7 结论与建议; 80 附图、附表。 .2.2地下病害体成果表宜包括病害体编号、类型、位置、中心点 坐标、情况描述、风险等级及处置建议等,可按本标准附录C执行。 7.2.3成果图件应包括探测工作布置图、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解 降成果图等。

1项目概况; 2 工作依据; 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工作环境条件分析;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5 数据处理和解释; 6 成果验证; 7 结论与建议; 8 附图、附表。

7.2.2地下病害体成果表宜包括病害体编号、类型、位置、中心点 坐标、情况描述、风险等级及处置建议等,可按本标准附录C执行。 7.2.3成果图件应包括探测工作布置图、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解 释成果图等。

7.2.4成果图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全; 2成果图件的比例尺应保证地下病害体在图件上得到清晰的展 布; 3测线、测点、验证点等应根据测量成果展绘。 7.2.5探测工作布置图宜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采用统一的代号和 图例编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布置图应标明测线、测点、验证点、剖面起止点等的平 面位置、编号; 2连续测线应在测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地形突变点以及其它 重要的点位设置测线特征点,当测线太长没有特征点时宜设置测点标 记; 3测线特征点、测点等宜由探测方法代号和阿拉伯数字组成, 且保证同一测区唯一; 4单点点测应采用与方法相应颜色的测点图例表示,连续测线 应采用相应颜色实线连接测线特征点表示; 5验证工作布置应按规定的代号、颜色和图例统一编号绘制。 7.2.6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应根据地下病害体类型采用统一的代 号、颜色和图例编制,地下病害体代号和图例可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 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宜在工作布置图的基础上编制; 2编制内容应包括病害体编号、位置、范围、类型等; 3病害体编号宜设置在病害体区域中心位置处,由病害体类型

代号和顺序号组成,且保证同一测区唯一。

7.2.7解释成果图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果图编号宜沿用工作布置图中的测线编号,用“二”连接表 示; 2应标明病害体的空间位置、形态及类型; 3宜标明验证点(孔)的位置及编号。

7.3.1地下病害体信息化管理宜基于现实基础地理信息,构建信息 管理系统。 7.3.2地下病害体信息化管理的内容除包含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列 还宜包括病害体周边地下管线、市政设施、建(构)筑物等环境资料 现场影像资料、历次探测方法数据和病害体工程处理资料等。 7.3.3地下病害体数据库的构建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基础地理 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21740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地下病害体类型应符合本标准分类规定; 2地下病害体信息应包括病害体坐标、范围、埋深、类型、规 模、风险等级、处理状态等; 3属性数据中的地下病害体三维表达数据项、内容以及相应的 精度应符合三维建模要求。

7.3.4地下病害体信息管理系统应基于GIS平台构建,应具备数据

据交换服务等应用功能。 7.3.5地下病害体信息管理系统宜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可根据时间 轴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病害发展过程。 7.3.6地下病害体信息交换与应用服务应符合行业标准《城市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CJJ/T100的相关规定。 7.3.7地下病害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信息 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的相关规 定。

据交换服务等应用功能。

7.3.5地下病害体信息管理系统宜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可

附录A地下病害体工程特性、地球物理特征

录A地下病害体工程特性、地球物理特征表

表A地下病害体工程特性、地球物理特

附录B 地下病害体成果统计表表 B 地下病害体成果统计表中心点坐标投影(m)埋深风险备编号类型位置面积特征(m)等级注x(m²)39

1为便于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标准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 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标准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 定”或应按......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21740 21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 3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 4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CJJ/T7 5 《城市测量规范》CJJ/T8 6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CJJ/T10C 7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 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JGJ/T437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山东省内地下 病害体综合探测与评价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有关国际和国内先进技术法规 技术标准,对本标准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分析和论证。 为便于厂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止确 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 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 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止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 的参考。

目次1总则,462术语和符号472.1术语..473基本规定.48A地球物理探测方法4. 1一般规定....524. 2探地雷达法.5554. 3高密度电阻率法574. 4瞬态面波法...584. 5地震映像法..604. 6瞬变电磁法..614. 7井中探测法...615地下病害体验证.6336地下病害体风险分级7报告编制与信息化管理...657.1一般规定.657.3信息化管理..6545

1.0.2根据山东省内城镇道路地下病害发生发展情况,考虑地铁、 顶管施工、深基坑施工影响深度,确定30m深度探测范围,深度大于 30m的地下病害一般应为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等所致,不属于本标准 适用范围。 1.0.3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是道路养护、城市公共安全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实施中,涉及施工、管理、修复、养护、交通 管理等相关行业。因此,地下病害体的探测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 符合现行国家、我省有关标准的规定。

2.1.4脱空常见于混凝土地面、平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以及白改 黑路面等刚性或平刚性面层下方,一般表现为平面尺寸大于垂向高度 特点。

2.1.4脱空常见于混凝土地面、平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以及白改 黑路面等刚性或平刚性面层下方,一般表现为平面尺寸大于垂向高度 特点。

3.0.1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所采用地球物理方法为根据地下病 害体与周围介质间地球物理特征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或方法组合,是 种间接方法,需要通过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试验确定其适用性、有 效性,同时探测数据又有其多解性。探测工作应充分收集和分析既有 的岩土工程、市政设施、水文气象、已发生病害记录等资料。 3.0.2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动态变 化,应根据本地发育程度,开展定期探测。目前,国内外开展定期探 测的城市,对重点路段探测频率一般为1年~3年。地下病害体的发 生概率和发展受路基土体特性、下覆建(构)筑物、设施影响,道路 翁陷发生后导致损失大小受周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宜将发生概率高 发生事故后损失大、影响大的区域作为重点路段适当加密探测。 1当道路地面发生严重变形或塌陷事故、地下管线发生变形或 破损时,将严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和人们出行安全,应立即进行地下 丙害体探测,查明事故影响范围,为事故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2根据统计数据,地下病害体引发的地面变形或塌陷等事故在 汛期及其后一段时间内,呈明显高发趋势,尤其是排水管涵周边和河 道周边,故在汛期后对排水管涵、河道周边应进行地下病害体探测。 3地下工程施工扰动是引发地下病害体产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之一,为预防地下施工引发地面变形或塌陷事故,宜在地下工程施工 前、竣工后进行探测工作,对地铁等长期施工项目,宣按施工进度安 排施工中的地下病害体探测。

4其他存在地下病害体潜在安全风险的区域,如废弃管道区域、 档土墙、古河道、原始沟谷回填区和岩溶漏斗发育区等。 3.0.3重点路段的划分以地下病害体易发性和城市安全运营中 的重要性为主要判断标准,重点路段以外的道路为普通路段。 2重点管线主要包括排水、供水、供暖、燃气等液体输送管道 及压力管道。 3年代久远的地下基础设施,如人防、管涵等,可能存在失稳 情。 4土层因工程地质特征的不同,易直接或间接引发地下病害体, 其主要类型和分布范围如下: 1)湿陷性黄土发生湿陷时宜弓引发管道破损或排水,给水管道破 损漏水时宜引发黄土湿陷,从而形成地下病害体,其主要分布于胶济 铁路线附近山前地带。 2)砂土由于其高渗透率,发生排水、给水管道破损、水位升降 等水力波动时易随水流流失,从而形成地下病害体,其主要分布于鲁 北黄泛平原、鲁南、鲁东地区。 3)淤泥质软土由于其含水率不同对土体承载力影响大,易产生 不均匀沉降导致管道受损,形成水土流失通道,易于地下病害体的形 成,其主要分布于鲁西、北黄泛平原区及鲁东滨海河口及低平海岸带。 4)膨胀土遇水易膨胀导致管道受损,形成水土流失通道,易于 地下病害体的形成,其主要分布于临沂、蓬莱等地的一级、二级阶地。 5)盐渍土对地下混凝土、金属等材质管道腐蚀严重,加速管道

地下建(构)筑物老化、破损,形成水土流失通道,易于地下病害体 的形成,其主要分布于鲁北黄泛平原、鲁西南地区。 6)当上述土体分布深度、范围存在地下管线、人防、管涵等设 施理置时应按重点路段划分,当其分布范围内无相关地下设施分布, 路基工程处理保持良好时,可按普通路段划分。 3.0.5本条规定了探测工作应收集的资料。对于地下病害体的探测 工作,多数处于道路下方,因此,原道路及测区范围地下工程的施工 设计资料是探测工作最需要的基础资料。 4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宜包括:管线的种类、位置、材质、规格、 埋深、高程及相互位置关系等,尤其是已有的排水管道内检测和给水 管道漏水检测资料。在与管线关系较大的病害体探查中,没有管线现 伏资料时,应先行开展管线探查工作。由于地下管线的施工或介质渗 漏均会引发地下病害体形成,其内窥检测资料是判断病害体成因的重 要依据之一;同时,地下管线在物探的探查剖面上会有异常信号出现 所以收集地下管线的现状资料及其内窥检测资料可提高探查工作的 唯确率,剔除假异常、十扰因素。 5发生过道路塌陷或地下病害体修复的,修复所采用的施工设 计资料及原病害体的资料也应收集,以便正确辩识异常。 3.0.9在地下病害体探测中,由于不同场地环境的复杂性,各类方 法均存在其优势与局限性,每个场地探测工作开始前均应根据探测目 的、场地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方法试验。 3. 0. 10已明确特定方法的工程, 二般在试验区或前期探测中已明确

方法的有效性,可简化方法试验、探测方案等准备环节;实施局部路 段探测的规模较小工程以及应急处置工程一般具有时效性和应急性 的特点,该类工程资料收集、踏勘、方法试验等工作程序应尽量合并 简化,以满足应急需要为主。 3.0.11地下病害体探测复核工作应采用依据不同地球物理特征辨 识异常体的方法进行。当发现埋深较浅、规模较大的空洞、脱空、严 重疏松体等危险性较大的地下病害体时,考虑到事故的突发性特征, 应及时通报相关方,以便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0.12根据疏松程度的不同,相应的风险等级及其处置措施差别也 较大,故疏松体分为严重疏松体和一般疏松体两个等级。 3.0.14地下病害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地下病害体 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应对地下病害体探测资料 进行信息化管理,做好长期跟踪管理工作,为城市建设、地下空间开 发利用以及防灾减灾提供服务,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新 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1.1.1本标准推存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阻 率法、瞬态面波法、地震映像法、瞬变电磁法、井中探测法。实施地 球物理方法探测,地下病害体本身的参数差异、理深、规模及现场环 境应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1地球物理性质差异包括介电常数差异、电阻率差异、波阻抗 差异等。 2地下病害体相对于其埋藏深度或探测距离应具有一定规模, 以地下病害体产生的异常信号能被准确探测和识别为准。地球物理方 法一般要求地下病害体尺寸相对于其探测距离之比紧小应满足 1:10~1:5,考虑城市作业环境复杂性,可探测的地下病害体直径不 宜小于0.5m。 3不同地球物理方法有不同的干扰因素,如:探地雷达法应避 升强电磁干扰,地震映像法应避升强震干扰等,对于不能识别的强干 扰应选择避开或变更作业方法。 4不同地球物理方法对探测的实施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如高密 度电阻率法要求较好的接地条件,探地雷达法(车载)要求通行条件 和通畅的展升范围。 4.1.3每种探测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本条推荐了各探

则方法的应用范围。当探测环境相对简单,探测深度浅时,宜优先采 用探地雷达法;当场地地质条件和探测环境复杂时,应采用多种方法

进行组合探测;当采用单一方法普查时,对于疑似地下病害体详查时 应采用其他方法复核,以提高准确率。 4.1.4本条对山东省境内影响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效果的主要水文、 地质条件进行了统计。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已知资料对测区进行详细 划分。 1地下水位理深较浅区域对探地雷达法信号衰减剧烈,有效探 测深度缩减明显; 2盐渍土自身含盐量的变化对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探 测存在干扰,易形成假异常或掩盖地下病害体异常; 3含铁磁性矿物的风化砂土对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阻率法、 瞬变电磁法探测存在干扰,易形成假异常或掩盖地下病害体异常。 1.1.5本条对地下病害体探测的测线布置进行了规定。 3经过已知点布置测线,可用于计算、标定地下介质参数,如 已知深度的地下管线处,可在探地雷达法探测中用来计算介质电磁波 速度; 4地下病害体产生和发展存在动态性特点,固定测线定期复测, 可以对不同期次探测数据进行比对工作,对异常发展情况实现动态分 析,有利于提高探测效率和准确率。 1.1.6地下病害体探测中,测量精度包含地物测量、测线定位测量 地下病害体位置和高程测量的精度。 2测量点测量精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T8 关于细部点精度有关规定执行。

4.1.7地球物理方法数据质量直接决定后续探测成果的解译,对采 集数据应实施严格质量检查,并进行数据质量分析和评价。

4.2.1探地雷达法是基于地下介质之间的介电性质差异的推

电磁波传播过程中要存在足够强的反射/散射,并且要求介质衰减不 要太大,系统的信噪比满足接收机接收到目标回波、系统识别出自标 信号的条件。 通常使用功率反射系数来表征地下介质之间的介电差异,功率反 射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8.1一周边介质相对介电常数; 2一被探测对象相对介电常数。 当功率反射系数P,≥0.01,认为其介电性质差异可在探地雷达 法剖面上产生可识别的信号反映。覆盖层存在强反射层时会阻挡信号 的穿透,形成多次强反射干扰。 电磁波在地下有耗介质中传播,同时存在衰减,其衰减程度受到 介质电导率、电磁波频率等因素影响,存在强衰减层时,信号衰减居 烈,难以接收到有效反射信号,探地雷达法一般适用于电导率 ≤10mS/m的介质。 4.2.2探地雷达法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或回填疏松、含铁磁性土等 探地雷达信号衰减明显区域,有效探测深度缩减明显,应根据现场试 验确定;方案设计时可采用探地雷达法探测3.0m以内浅部地下病害 体,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深部探测。

4.2.4本条对探地雷达探测方法进行规定。

1天线中心频率的选择需兼顾目标深度、目标最小尺度及天线 尺寸是否符合场地需要等因素,可由下式计算:

150 (MHz) se

式中,x一一要求的空间分辨率,m; 8一一围岩的相对介电常数。 详查时,测线间距依据大线主频大小而不同,一般频率越高,测 线间距应越小,测线间距需保证探测目标规模能得到有效覆盖,探地 雷达所采用天线影响宽度一般为0.5m~2m不等,兼顾效率和覆盖目 标需要,普查时测线间距建议不大于2m,机动车道每车道不宜少于2 条测线;沿排水等单一管线探测时考虑地下病害体发生位置不确定性 沿轴向布置不宜少于2条测线。 3)选用多种频率大线组合探测,可兼顾理藏深度及目标体尺寸 大小两方面因素。 2机动车道采用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兼具经济性和安全性的特点。 采集时速越快在单位距离上采集到的有效扫描数就越少,为满足水平 分辨率的要求,最大时速不应大于道间距与扫描速度之积。 4削波影响对波组特征的辨识,应控制削波比例。 5连续测量时,天线移动速度的不同,会导致数据疏密程度不 司,甚至差异很大。 6采用测量轮测距时,为保证测量距离的准确性,采集前应选 取一定距离进行多次测试,取其平均值作为标定数;测线距离较长时: 为避免定位误差的累计,宜间隔一定距离进行标记。

7使用分离天线点测时,分离天线的发射与接收方向增益在临 界角方向最强,故大线间距尽量使最深目标体相对接收和发射大线的 张角为临界角的2倍。实际探测时,常取目标体最大深度的20%。 9在进行地下异常解释时,与周围管线分布等已知资料对比 正确识别异常原因,可便于剔除假异常,有效降低多解性。 1.2.5本条对城镇坏境进行探地雷达探测的十扰源进行了统计。探 地雷达工作时,发射机经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短脉冲高频电磁波,发 生球状散射,来自空中的电线等强导电金属物体、过街天桥等大型建 筑物,地下埋设的管网、管沟、并盖、人防工事等地下隐蔽设施会产 生反射,接收机经接收天线记录到反射或散射信号,在雷达主机上同 样会呈现异常反应。这就需要结合现场踏勘情况,对照干扰源典型图 像,剔除假异常。

地雷达工作时,发射机经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短脉冲高频电磁波,发 生球状散射,来自空中的电线等强导电金属物体、过街天桥等大型建 筑物,地下埋设的管网、管沟、并盖、人防工事等地下隐蔽设施会产 生反射,接收机经接收天线记录到反射或散射信号,在雷达主机上同 样会呈现异常反应。这就需要结合现场踏勘情况,对照干扰源典型图 像,剔除假异常。 1.2.7本条对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进行了统计, 鉴于城镇环境和地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不同场地应根据已知点试 验和异常验证进行更细化和针对性的异常特征识别。 4.3高密度电阻率法 1.3.1表层存在积水等低阻体分布时,会影响人工电场电流同深部

4.3高密度电阻率法

4.3.1表层存在积水等低阻体分布时,会影响人工电场电流向深部 传导,形成屏蔽层,导致无法反映地下真实信息。 4. 3. 3本条对现场探测方法进行了规定:

4.3.3本条对现场探测方法进行了

1最小电极距应应保证至少有三个测点落在自标体上,排列长 度应大于4倍的最大探测深度,地层含水率高时可根据现场试验适当 延长。

2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应结合探测目标体位置,尽量避升金属 管线、电力管线等易产生离散电流的设施布置。 4.3.4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时,电力管线、配电设施等产生离散电 流会对人工电场形成噪声干扰,测线附近的低阻体及地下的建(构) 筑物影响人工电场电流的传导,呈现异常反应,需要结合现场踏勘情 况,剔除假异常。本条对城镇环境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的主要干 扰源进行了统计。

4.4.1瞬态面波法现场探测时,检波器排列范围或附近存在较大尺 度的沟、坎、墙等具有临空面及陡立面的障碍物时,会导致面波发生 反射或散射现象,因此,在上述障碍条件下,不宜使用面波法进行勘 探。

本条规定了对瞬态面波法探测仪器

1瞬态面波法数据采集时,采用的道数越多,采集到数据的精 度就越高,所获取的频率成分就越丰富。但往往在数据分析时,提取 到的频散曲线是整个排列的平均效应曲线,排列越长,平均效应越严 重。因此,在满足勘探深度要求的前提下,排列不宜过长,12道接 收一般即可满足探测的需要。

4.4.3本条规定了对检测器的要求

2瞬态面波数据采集时,对检波器的频率要求为低频,但对于 浅部地下空洞等异常体,需要相对丰富的高频面波成分,因此宜选择 4Hz~20Hz主频的检波器。

4.4本条规定了对现场探测的相关

3面波探测是利用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而进行的一种 深测,使用频响与幅度一致性不合格的仪器采集数据时,会影响面波 频散曲线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探测用的各检波器在固有频率、灵敏度 阻尼不一致时,会直接导致采集到信号的相位发生畸变,进而导致面 波信息的计算错误。因此,探测之前,应对仪器通道及检波器进行 致性试验。 4偏移距的选择与探测界面处发生频散的波长有关系,具有随 勘探深度增大的规律,同时,由于波长是面波速度和频率的函数,因 比偏移距选择止确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有效面波的采集,因此,偏移 距大小的选择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某些震动的频率可能会与面波探测时所需要的频率相近,且这些于扰 是随机的,数据采集时,会与震源所产生的震动一同被检波器记录下 来,形成噪音干扰或假异常;地下管线、防空洞等地下建(构)筑物 也会形成异常反应,需要结合现场踏勘情况,剔除假异常。

4.4.6本条规定了对瞬态面波数据处理的相关规定:

3因为地层速度增大是有限度的,因此,有效频散曲线应该是 收敛的,相应曲线的变化会逐渐趋于稳定。不收敛现象一般发生在频 散曲线的下部,原因是有效低频能量无法穿透对应的地层。不收敛段 的数据不是对应地层频散曲线的真实反映,因而不能用于计算地层速 度,但不收敛曲线的起点可解释为地质界线。频散曲线的拐点、斜率

及频散点的疏密变化是地层界面、地层速度的反映。 4可采用式4.4.6近似换算视横波速度Vx。

式中:V——面波速度; t一一时间。

式中:V—一面波速度; t:一一时间。

4.5.3目前常用的检波器是动圈型电磁式速度检波器,其特点是只 有当所需测的振动的频率大于检波器固有频率时,检波器所测得的振 动幅值畸变及相位畸变才小,检波器的固有频率宜不大于所测地震波 主频的1/2。地下介质为土层时宜采用固有频率小于50Hz的检波器 地下介质为岩层时宜采用固有频率为100Hz左右的检波器。 4.5.4探测前应对所用地震仪、检波器进行试验检查。重点检查地 震仪、检波器的一致性,通过试验确定工作参数。采样间隔是数据采 集的重要参数,它与剖面的垂直分辨率有关,采样间隔越小,地震波 形的记录精度就越高,相应的记录长度小;反之,采样间隔越大,对 地震波形的记录精度降低,相应的记录长度大。通过展开排列,选择 适宜的偏移距,尽量把反射波与直达波、面波等分开,提高信噪比。 4.5.5地震映像探测时,附近的震动会在数据采集时被检波器记录下 来,形成噪声干扰或假异常;地下管线、防空洞等地下建(构)筑物 也会形成异常反应,需要结合现场踏勘情况,剔除假异常。

4.5.6地震映像数据处理、分析前应对现场记录进行整理。数据处理 应按程序进行。对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坏道应剔除,校止极性反转的道 对微弱信号进行增强处理。

4.6.1瞬变电磁法易受到外界十扰影响,不应在高压线等强十扰源、 强磁场附近布置,另外由于金属会对接收信号造成影响,接收端也应 避免放在金属物附近,

4.7.1并中探测法具有精度高、探测坏环境于扰因素弱的优点,也具 有效率低和需提前施工破坏性钻孔的特点,可在地面方法受限、对精 度有特殊要求的重点路段或存在其他方法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路段 实施;并间层析成像探测时,探测目标体应位于探测钻孔之间,并深 不应小于并间距的1.5倍;应结合探测目标特点、并壁质量、泥浆条 件、井间距和成像精度选用成像方法。

4.7.3本条对现场探测进行了规定。

2测试钻孔(套管)内径应满足测试探头自如进出的需要,故 不宜小于75mm。 6、7、8钻孔安装套管尤其是金属套管对探测信号传播影响较 大,故不应安装金属套管;弹性波、电阻率传播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故需要井液。

4.7.4本条对并中探测法数据处理与解释进行了规定。

6由于钻孔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倾斜;当孔深大于15m时,钻孔 顶斜层析成像质量影响明显GB/T 19095-2019标准下载,宜进行井斜校正。

6由于钻孔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倾斜;当孔深大于15m时,钻孔 倾斜层析成像质量影响明显,宜进行井斜校正。 4.7.5本条对钻孔全景光学成像方法进行了规定。 1当水质透明度不足时,将影响钻孔全景光学成像观测,应采 用清水循环冲洗或排干水后观测; 4成像图像展开,按顺序拼接,便于辨识、解释。

5.0.1由于地球物理探测异常具有多解性,且空洞、脱空、严重疏 松体对城市安全影响较大,建议对此类异常全部验证;其他病害体按 比例验证;也可选择一定数量的物探异常不明显的不良地质体(探测 成果有疑问或不易确定的异常)进行验证。 5.0.2探测成果验证点的选择直接影响验证效果,原则上宜综合考 虑病害体危害程度、场地安全作业条件、危害对象重要性等因素选择 验证点位置一般选在物探异常反应最强或中心部位,便于较好的揭露 地下病害体的类型、深度、规模,对于埋深较浅或横向规模较大的空 洞,考虑钻探过程中的塌陷危险,可在病害体边缘进行验证。因钻探 挖探等方式具有破坏性,选点时尚应避升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 成果验证方法主要为钻探、挖探等机械施工方式,作业环境为城 镇道路,应注意安全施工,应提前进行公共交通安全和场地危险源辨 识与评价,做好相应安全防护措施,

6.0.1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估应采用单个地下病害体为评价对象,在 地下病害体探测的基础上,宜结合周边环境条件,确定其风险等级。 6.0.3考虑地下病害体探测作为预防道路塌陷事故的特殊属性和地 下病害体验证方法的破坏性环节与后续处理流程的连贯性,尤其是应 急探测和小范围重点区域探测的需要,进行简单的地下病害体风险等 级划分,以便于实际应用、管理。

7报告编制与信息化管理

7.1.1成果报告是对地下病害体探测的工作总结,是地下病害体后 续处理的重要依据。 7.1.3地下病害体的产生、发展有一定的过程,因此宜对每次地下

7.1.1成果报告是对地下病害体探测的工作总结,是地下病害体后 续处理的重要依据。 7.1.3地下病害体的产生、发展有一定的过程,因此宜对每次地下 病害体探测成果及相关资料纳入系统统一管理,有助于分析和研究地 下病害体的形成机理、掌握其发展规律,有助于后续探测工作的合理 规划,提高后续探测成果的准确率。

7.3.1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道路塌陷事故,为防灾减灾,地下病 害体探测工作逐渐展升,构建地下病害体信息管理系统,改变传统的 被动管理方式,为地下病害体动态监测、治理提供信息服务。 7.3.2地下病害体易因地下管线、地下建(构)筑物的影响而产生 的同时DB34/T 3458-2019 景观照明施工程工及验收规程,已产生的病害体对其周边管线、市政设施、建(构)筑物也 存在安全隐患。故地下病害体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议除包含地下病害体 探测及其成果资料、处理资料外,尚应包含其可能影响的地下管线 市政设施、建(构)筑物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