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04T 025-2022 绿道系统建设规范.pdf

DB3304T 025-2022 绿道系统建设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287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304T 025-2022 绿道系统建设规范.pdf

ICS 93.080.01 CCSP51

Specificationofgreenwaysystemconstruction

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桩基工程安全施工方案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要求 规划 设计 施工 验收 管理养护 10评价与改进 附录A(规范性) 浙江省绿道标识.. 附录B(规范性) 嘉兴市绿道标识,

DB 3304/T 025—202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替代DB3304/T025一2018《绿道系统建设规范》,与DB3304/T025一2018相比,除结构调整 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绿道”“慢行道”“绿廊”“绿道交通接驳点”“绿道连接线”的定义,删除了“低 影响开发”(见第3章); b)增加了“基本要求”一章(见第4章),并增加了“绿道分类”的要求; c)删除了“总体要求”(见2018版的5.1),增加了“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见5.1),在“绿 道选线”中细化了路线选择的要求(见5.2.3、5.2.4、5.2.6); d)在“慢行道”的要求中,将2018版中5.6.1和5.6.2合并更改后纳入“设置要求”(见6.1.1), 并将2018版5.6.3修改为“宽度与坡度控制”并更改了“自行车道的极限控制宽度”(见5.3.2); e)增加“安全净高”和“侧向安全净距”的要求(见6.1.3、6.1.4),并对于“路面”给出了铺 装材料和色彩搭配的参考原则(见6.1.8.2、6.1.8.3); f)在“绿廊”中删除了“基本要求”和“水环境改善要求”(见2018版的5.5.1、5.5.5),增加 “建设要求”,将2018版中的“植物配置”和“园林景观要求”更改后纳入“植物选择与配置”(见6.2.3, 2018版的5.5.3、5.5.4); g)增加了“驿站设施”的相关要求(见6.3.7、6.3.8、6.3.9、6.3.10); h)将“绿道连接线”“绿道交通接驳点”和“绿道节点”的要求更改后纳入“交通衔接系统”(见 6.4,2018版的5.3、5.4、5.9); i)增加“市政设施”的相关要求,并将2018版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6.5,2018版的5.10); j)增加“数字化建设”的相关要求(见6.6); k)对2018版中“标识设施”进行细化,增加“标识设置”的具体要求(见6.7.1.6); 1)简化了2018版中“施工的要求; m)增加了“验收”的要求(见第8章); n) 在2018版的基础上,对绿道管理养护进行分级细化(见第9章); 0)增加了“评价与改进”的要求(见第10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嘉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嘉兴市园林市政管理服务中心、长三角(嘉兴)城乡建设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深 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标准化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虹、吴兴波、张静、邱金梅、李忠国、高宏宇、李一、毕颖峰、华景玮、蔡 梁、梅云波、孙超琼、胡昕、杨宇华、章海锋、朱嘉辉、郑君爽、潘伟杰、彭赞、曹燕平。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8年首次发布为DB3304/T025一2018;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 文件。 GB5768(所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1488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50374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GB5103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GB55014一2021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 GB55019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 CJJ36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45一201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8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99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 CJJ/T304一2019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 CJ/T340绿化种植土壤 IGI/T163一2008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DB3304/T025—202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道greenway 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 开空间廊道系统。 3.2 慢行道slowpath 绿道中供行人、自行车通行的道路系统,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 三种类型。

DB3304/T025—2022

3.3 绿廊greencorridor 慢行道两侧由植物、水体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景观生态廊道。 3.4 绿道交通接驳点greenwayconnectingpoint 绿道与城市道路、交通公路、桥梁等的连接点。 3.5 绿道连接线greenwayconnectingline 承担连通功能,且具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包括借用的非主干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 道路、人行道路、连接桥梁等。 [来源:CJJ/T304—2019,2.0.6] 3.6 驿站servicestation 为满足公众游览设置的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设施的主要载体。 [来源:CJJ/T304—2019,2.0.9]

3.3 绿廊greencorridor 慢行道两侧由植物、水体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景观生态廊道。 3.4 绿道交通接驳点greenwayconnectingpoint 绿道与城市道路、交通公路、桥梁等的连接点。 3.5 绿道连接线greenwayconnectingline 承担连通功能,且具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包括借用的非主干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 道路、人行道路、连接桥梁等。 [来源:CJJ/T304—2019,2.0.6] 3.6 驿站servicestation 为满足公众游览设置的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设施的主要载体。 [来源:CJJ/T304—2019,2.0.9]

绿道系统组成应包括慢行道、绿廊和服务设施。绿道工程可分为慢行道、绿廊、驿站、市政配 和标志标识等。

按所处区位、环境景观风貌及实际建设需要,绿道可分为城镇型绿道、乡野型绿道、山地型绿道三 类,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城镇型绿道:位于城市(镇)建设区内,依托河道、城市(镇)道路两侧的绿带建设,服务 于居民休憩、出行等活动; b) 乡野型绿道:位于城市(镇)的外围和乡村地区,依托城市(镇)周边的开绿地、河道、 海岸和田野等建设,连接城市、城镇和重要风景旅游节点; c)山地型绿道:仅供徒步及攀登设立的特殊类型绿道,位于坡度较大的山地丘陵地区,主要沿 自然河流溪谷、古道、登山径设立

按空间跨度和连接功能,可以分为省级绿道、市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并符合以下规定: a) )省级绿道:连接两个及以上设区市,串联城市、具有重要影响自然人文资源的绿道: b) 2 市域绿道:连接两个及以上的县(市、区),串联市域具有重要影响自然人文的绿道; C) 1 城市绿道:在各县(市、区)行政区划范围内,连接城市主要各类绿色开空间、人文资源 的绿道; d) 1. 社区绿道:串联公园绿地、厂场等开敬空间,联系、共享社区内文化、商业、体育、游乐等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为附近居民提供绿色出行服务的绿道

5.1.2应根据各地自然、生态、人文等

DB 3304/T 025—2022

a 1 分析绿道网布局的基础条件,综合评价自然生态、人文景点、公共文体设施、交通走向、城 镇布局以及政策要素等条件; b) 1 确定绿道规划依据、规划期限、规划目标与规划原则,规划修编应充分评估上版规划实施情 况(含规划绿道网实施情况、配套设施建设情况、驿站建设情况、经济效果、社会影响评价 等); C) 1 研究确定绿道的总体布局、结构与特色; d) 2 按照市域(省级)绿道网总体布局,协调确定市(县)级绿道与省级绿道的对接,并做好与 相邻市(县)级绿道的衔接,构筑连续、完整的绿色慢行网络; e) 划定绿道控制范围,并提出生态保护措施与建设行为管制要求; f) 确定绿道系统的建设内容与要求,并提出生态建设措施; g)提出绿道的功能开发策略; h) 1 确定绿道规划的具体建设指引; 计) 1 提出绿道的建设实施计划,并明确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

5.2.1应与绿色低碳循环城市、海绵城市、旅游开发建设等相结合,在道路、河道等交通、水利项目 建设应同步完成绿道选线。 5.2.2应满足旅游休闲、护林防火、环境保护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并考虑地质灾害、生态环 境等重要影响因素。 5.2.3应方便行人进入或换乘,可结合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建设。 5.2.4应顺应自然地形选线,不损害原有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依托江、河、湖、滩涂湿地、溪流等 水体岸线进行选线时,应顺应水系走向。 5.2.5应与周边绿道衔接,局部可采用绿道连接线形式保证连通性;沿湖、湿地、公园绿道宜形成环 通或局部坏通。 5.2.6宜选择开散空间边缘、城市绿地内的慢行系统、废弃的道路等,利用现状景区游步道、乡道、 村道等。

慢行道设置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a 步行道:仅供行人步行的慢行道路,所有绿道类型应设置; h 2 自行车道:供自行车骑行的慢行道路,省、市级绿道宜设置;

DB3304/T025 202

C 综合慢行道:同时满足步行和骑行的慢行道路,在绿廊条件不足或局部条件受限情况下设置; d) 慢行道路的无障碍设计应参考GB55019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计; e 在宽度大于3m的慢行道入口处,应设置阻车桩。

6.1.2宽度与坡度控制

应结合行人、自行车的流量、绿道宽度等因素进行综合确定慢行道宽度及坡度,并符合表1、 要求。

表1慢行道的宽度控制范围

慢行道的坡度控制范围

6.1.3.1步行安全净高应控制在2.2m以上,当净高低于2.2m处,应设置相应的标识与缓冲设施。 6.1.3.2自行车骑行净高应控制在2.5m以上,当净高低于2.5m处,应设置相应的标识与缓冲设施

6.1.4侧向安全净距

慢行道与建筑、围墙、柱、乔木等物体的侧向净距应保持0.2m以上

自行车道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0m,极限情况不应小于5m,其中半径小于10m弯道内侧应加宽0. OⅢld

6.1.6.2路基和路面应根据筑路材料、路基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确定结构层组合和厚度, 应满足整体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具备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

行道跨越水系处需架设桥梁时,宜利用周边现有

DB3304/T025—2022

6.1.7.2新建桥梁应预留慢行道通行孔,净高宜在2.5m以上,不应小于2.2m。

6.1.8.1应根据道路排水的设计的、要求,结合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设施,形成排水系统。具有雨水 收集利用功能的道路,路面结构应满足透水性要求。 6.1.8.2面层应抗滑且平整,面层色彩或铺装样式应区别于城市道路,可通过设置地面标志标线、高 程差等方式增强绿道的可识别性。 6.1.8.3宜使用防滑、透水、耐磨的环保再生材料铺装,儿童活动场地区域应选择柔性、耐磨的地面 材料,常用路面材料见表3。

1.8.3宜使用防滑、透水、耐磨的环保再生材料铺装,儿童活动场地区域应选择柔性、耐磨的 料,常用路面材料见表3。

表3慢行道常用路面材料一览表

6.1.8.4因地制宜地选择材料进行铺设,宜采用环保节能的新材料,对于历史敏感区的路面应专项设 计。 6.1.8.5铺装色彩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可按照绿道类型选择纯色、标线或图案等形式,组合的颜色控 制在2到3种,不宜超过3种,绿道铺装色彩见表4。

绿廊控制应与城乡各类规划的绿线控制要求相一致,各类绿道的控制宽度内不宜建设与绿道无关的 永久性建(构)筑物,新建的绿道绿廊最小宽度应参照以下要求某桥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已建成的绿道绿廊在更新过程中宜参 照此要求补足最小宽度: a)城镇型绿道绿廊平均控制宽度不宜小于30m;

山地型绿道绿廊平均控制 100m

DB3304/T025—2022

6.2.2.1应保护绿廊内的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基底,防控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生 态退化或已遭到破坏的区域,应采用生态技术手段及时修复,实施绿化。 6.2.2.2应保护绿廊内水体的自然形态以及水的自然流向。宜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统筹雨水综合 利用、排水防涝、水系保护及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与绿化带设计,提升绿道雨水径流控制、面源污染 控制和内涝调蓄等功能。 6.2.2.3新、改建项目不应破坏绿道原有环境或对行人造成安全隐患。应控制新建设施规模和数量, 新建、改建设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6.2.2.4水体护岸宜采用自然生态驳岸,顺应河流的自然走向,宜采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吸附等生 态恢复措施改善水环境,不应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 6.2.2.5宜在出入口、景观节点等位置设置亭、廊、花架、景墙、雕塑等园林小品,体现地方文化特 色、契合绿道主题,起到标识导向和空间景观转换的作用。

2.2.5宜在出入口、景观节点等位置设置亭、廊、花架、景墙、雕塑等园林小品,体现地方文 契合绿道主题,起到标识导向和空间景观转换的作用,

6.2.3植物选择与配置

2.3.1植物选择应综合考虑生态、景观、遮荫、安全、地域特色等要素。应在原有绿化基础上 道功能建设,不宜进行大规模绿化改造DB14/T 566-2017标准下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