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1690-2017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 1690-2017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LY/T 1690-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0.1M
标准类别:林业标准
资源ID:214700
下载资源

LY/T 1690-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LY/T 1690-2017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ICS 65.020.40 B 64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1690201 代替LY/T1690—200

GB 5085.7-2019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LY/T16902017 代替LY/T1690—2007

egulation of restoration of low functi

LY/T16902017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低效林改造的原则 类型划分与评判标准 改造方式与技术要求 作业设计... 施工管理 监测与档案管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 低效林小班现状调查与改造设计表 附录B(规范性附录) 低效林改造作业小班评分表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IY/T1690一2007《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与LY/T1690一2007相比,主要有如下 化: 引用的规范性文件“造林技术规程”“森林抚育规程”分别改为2016年、2015年修订版。 增加“低效林改造的原则"(见第4章)。 增加“目标林分的术语和和定义(见3.6)。 类型划分,将“残次林"“劣质林”(见2007版的4.1.1.1,4.1.1.2)分别改为“轻度退化次生林” “重度退化次生林”(见5.1.1,5.1.2),将低效人工林组合命名 评判标准,将统一的通用标准、生态标准、经济标准(见2007版的4.2.2,4.2.3,4.2.4),改为按 照低效林类型逐一提出评判标准(见第5章) 技术要求,将一次连片作业的更替改造面积高限改为4hm²(见6.1.6和2007版的5.2.2),增 加改造目标”(见6.2.3)。 调整“低效林小班现状与改造设计表”(见附录A)。 增加“低效林改造作业小班评分表”(见附录B)。 增加“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营造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宏、陆元昌、吴秀丽、雷相东、蒋三乃、谢阳生、曾宪芷、刘宪钊、刘羿、卢军、 志楚、覃庆锋。 本标准于2007年首次发布,2017年第一次修订

LY/T1690—2017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低效林改造的原则、类型划分、评判指标、改造方式与技术、作业设计、施工管理、监测及档案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低效林改造的生产技术活动和经营管理。本标准所指的低效林包括次生林和人工林,在林种上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2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81—2015森林抚育规程GB/T18337.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低效林lowfunctionforest受人为或自然因素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迟滞,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不符合培育目标的林分总称。低效林按起源可分为低效次生林和低效人工林。3.2低效林改造restoration oflowfunctionforest为充分发挥低效林地的生产潜力,提高林分质量、稳定性和效益水平,而采取的改变林分结构、调整或更替树种等营林措施的总称。3.3林分结构stand structure不同直径、树高和年龄的林木在林分中的分布状态,混交林还包括树种组成和林层。3.4带(块)状改造strip(patch)restoration划出保留带(块)与改造带(块),于改造带(块)内进行改造作业的方式。1

群团状改造lumpishrestoration 被改造的林分内,有培育前途的目的树种呈群团状或块状分布时,在群团内采取抚育措施培育目的 树种,并对非目的树种分布的地块及林中空隙地进行改造作业的方式。 3.6 目标林分targetstand 功能定位、结构、蓄积等林分特征体现特定森林经营目标的健康稳定的林分。 3.7 林冠下更新 regenerationundercanopy 通过林冠下植苗、直播或关然下种等措施营建森林,实现伐前更新并改善森林的结构与功能的作业 方式。

群团状改造lumpishrestoration 被改造的林分内,有培育前途的目的树种呈群团状或块状分布时,在群团内采取抚育措施培育目的 树种,并对非目的树种分布的地块及林中空隙地进行改造作业的方式。 3.6 目标林分targetstand 功能定位、结构、蓄积等林分特征体现特定森林经营目标的健康稳定的林分。 3.7 林冠下更新 regenerationundercanopy 通过林冠下植苗、直播或天然下种等措施营建森林,实现伐前更新并改善森林的结构与功能的作业 方式。

低效林改造的原则: 在保护的基础上,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相结合; b) 保持低效次生林的天然林属性,培育混交林; 多目标经营,发挥森林多功能效益,兼顾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 d) 因地制宜,因林施策,适地适法; e 措施与技术科学合理,经济可行

低效林改造的原则: a) 在保护的基础上,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相结合; b) 保持低效次生林的天然林属性,培育混交林; C) 多目标经营,发挥森林多功能效益,兼顾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 d) 因地制宜,因林施策,适地适法; 措施与技术科学合理,经济可行

5.1.1轻度退化次生林

受到人为或自然干扰,林相不良,生产潜力未得到优化发挥,生长和效益达不到要求,但处于进展演 春阶段,实生林木为主,土壤侵蚀较轻,具备优良林木种质资源的次生林。 评判标准具备以下所有条件的次生林: 主要由实生乔木组成,林分生长量或生物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50%; 目的树种占林分树种组成比例的40%以下,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天然更新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少,<40株/hm; 土境肥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基本正常。

5.1.2重度退化次生林

由于不合理利用,保留的种质资源品质低劣(常多代萌生或成为疏林),处于逆向演替阶段,结构失 周,土壤侵蚀严重,经济价值及生态功能低下的次生林。 评判标准 具备以下所有条件的次生林: 一林木90%多代萌生,林相残败,结构失调; 一缺乏有效的进展演替树种,天然更新不良,具有自然繁育能力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 <30株/hm; 林木生长缓慢或停滞,树高、蓄积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50%以上;

土壤肥力和水土保持功能明显下降

5.2.1经营不当人工林

由于树种或种源选择不当,未能做到适地适树或其他经营管理措施不当,造成林术生长衰退,地 化,功能与效益低下,无培育前途,生态效益或生物量(林产品产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经营水平 人工林。 评判标准 a)以物质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人工林,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 生长缺乏活力,树高、蓄积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 林木生长停滞,林分郁闭度低于0.4以下,无培育前途; 林相残败,目的树种组成比重占40%以下,预期商品材出材率低于50%; 一薪炭林经过两次以上樵采、萌芽生长能力衰退: 经济林产品连续3年产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 经济林林木或品种退化,产品类型和质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 b)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人工林,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林分郁闭度低于0.4以下的中龄林以上的林分; 林下植被盖度低于30%的林分; 断带长度达到林带平均树高的2倍以上,且缺带总长度占整条林带长度比例达20%以 上,林相残败、防护功能差的防护林带; 受中度风蚀,沙质裸露,林相残败的防风固沙林。

由于树种或种源选择不当,未能做到适地适树或其他经营管理措施不当,造成林木生长衰退,地力 化,功能与效益低下,无培育前途,生态效益或生物量(林产品产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经营水平 人工林。 评判标准 a)以物质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人工林,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 生长缺乏活力,树高、蓄积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 林木生长停滞,林分郁闭度低于0.4以下,无培育前途; 林相残败,目的树种组成比重占40%以下,预期商品材出材率低于50%; 薪炭林经过两次以上樵采、萌芽生长能力衰退: 经济林产品连续3年产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 经济林林木或品种退化,产品类型和质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 b)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人工林,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林分郁闭度低于0.4以下的中龄林以上的林分; 林下植被盖度低于30%的林分; 断带长度达到林带平均树高的2倍以上,且缺带总长度占整条林带长度比例达20%以 上,林相残败、防护功能差的防护林带; 受中度风蚀,沙质裸露,林相残败的防风固沙林。

5.2.2严重受害人工林

主要受严重火灾、林业有害生物 然火苦等影啊, 林带)。 评判标准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工林: 发生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林分; 受害死亡木(含濒死木)株数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树40%以上的林分; 林木生长发育迟滞,出现负生长的林分。

主要受严重火灾、林业有害生 生长的杯分 (林带)。 评判标准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工林: 发生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林分; 受害死亡木(含濒死木)株数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树40%以上的林分; 林木生长发育迟滞,出现负生长的林分。

6改造方式与技术要求

6改造方式与技术要求

6.1.1.1适用对象:有目标树种天然更新幼树幼苗的林分,或具备天然更新能力的母树分布,通过封育 可望达到改造目的低效林分。主要为生态地位重要、立地条件差的退化次生林。 1.1.2封育方法:采取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 封育按GB/T15163的规定执行

6.1.2.1适用对象郁闭度低于0.4的低效林

6.1.2.2补植树种:采用乡土树种,通过补植形成混交林DB11/T 646.1-2016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第1部分:通则.pdf,应选择能与现有树种互利、相容生长,且具备 从林下到主林层生长的基本耐阴能力的目的树种。 6.1.2.3补植方法:根据林地目的树种林木分布现状确定补植方法,通常有均匀补植(现有林木分布比 较均匀的林地)、群团状补植(现有林木呈群团状分布、林中空地及林窗较多的林地)、林冠下补植(现有 主林层为阳性树种时在林冠下补植耐阴树种)等。 6.1.2.4补植密度:根据经营方向、现有株数和该类林分所处年龄阶段合理密度而定,补植后密度应达 到该类林分合理密度的85%以上。 补植按GB/T157812015中6.5、7.6的规定执行

6.1.3.1适用对象:轻度退化次生林、经营不当人工林和严重受害人工林。 6.1.3.2改造方法:需要调整组成、密度或结构的林分,间密留稀,留优去劣,可采取透光伐抚育;需要调 整林木生长空间,扩大单株营养面积,促进林木生长的林分,可采用生长伐抚育,选择和标记目标树,采 伐干扰树;对病虫危害林通过彻底清除受害木和病源木,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可望恢复林分健康发育的低 效林,可采取卫生伐, 6.1.3.3采伐强度和要求.执行GB/7

6.1.4调整树种改造

6.1.4.1适用对象:重度退化次生林和严重受害人工林。 6.1.4.2 调整树种:根据经营方向、目标和立地条件确定调整的树种或品种。执行GB/T15776规定。 6.1.4.3改造方法:对针叶纯林采取抽针补阔、对针阔混交林采取间针育阔、对阔叶纯林采取栽针保阔, 调整林分树种(品种)结构,选择和标记目标树,采伐干扰树 6.1.4.4改造强度:根据改造林分的特性、改造方法和立地条件,按照有利于改造林迅速成林并发挥效 益、无损于环境的原则确定。间伐强度不超过林分断面积的25%,或株数不超过40%(幼龄林)。

主要适用于重度退化次生林的改造。 改造方法执行GB/T18337.3—2001中5.3.2.2.2的规定

6.1.6.1适用对象:严重受害人工林。 6.1.6.2更换树种:根据经营方向,本着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确定。 6.1.6.3改造方法:将改造小班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或采用带状、块状逐步伐完并及时更新。一次连 片作业面积不得大于4hm²。通过2年以上的时间,逐步更替。 6.1.6.4 限制条件:位于下列区域或地带的低效林不宜采取更替改造方式: 生态重要等级为1级及生态脆弱性等级为1级、2级区域(地段)内的低效林; 海拔1800m以上中、高山地区的低效林; 荒漠化、干热干旱河谷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及困难造林地的低效林;

适用手不能通过上述单一改造方式达到改造目标的低效林的改造 根据林分状况GBT13477.12-2018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第12部分:同一温度下拉伸-压缩循..pdf,采取封育、补植、间伐、调整树种等多种方式和带状改造、林冠下更新、群团状改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