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25-2017 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JGJ/T 425-2017 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7 M
标准类别:林业标准
资源ID:21725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425-2017 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套服务设施,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医院及中小学,趋向于扩大 服务半径,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平衡。当社区规模较大时,社区 没施与城市发展统筹考虑就显得尤为必要。根据我国路网间距: 快速路为1500m~2500m,主干路为700m~1200m,次干路为 350m~500m,支路为150m~250m,当该社区由主干路围合而 成时,社区规模约为49hm²~144hm²,为较大的社区。 6.2.6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服务质量对社区人们生活具有重要作 用,安全、健康、便捷、舒适、功能互补的公共空间是优质的公 共空间。一般而言,步行5min~10min范围,按不同人群步行 速度,宜控制在400m范围内。公共空间改造时应注意下列 内容: 1既有社区的公共空间,确因市政改建、增设停车位等需 要进行调整前,需按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征 求社区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同时绿地调整坚持最小化 原则,尽量减少占用现状绿地,对占用的绿地在社区内进行 补偿; 2提升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减少围栏等隔离设施,可采用 降低道路等级,局部改造地形、地势等方式提供便利的行走途 径,鼓励和吸引人们从各个方向进入并使用; 3构建功能互补的公共空间,容纳多样性的活动、适应不 同类型的使用人群,包括孩童、老人及残障人土等;居住型社区 可适当增加适宜孩童、老人等使用的活动区域的比例; 4建筑架空层作为公共空间时,其梁底净高宜不小于 3.6m,保证与周边有良好的交通联系。建筑退线部分及室内型 公共空间计人公共空间用地面积,均不宜超过公共空间总面积 的30%; 5对利用率不高的空间或场地,可依据“口袋公园”理念 在充分考虑公众需求的条件下进行绿色化改造,增加社区内公共 空间的数量和类型,为周边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活动场所;

(含社区外的居民)的服务提供便利,并提供公共空间与相邻公 共场所无障碍通行的条件; 7公共空间改造宜通过合理规划在一天不同时段的视线覆 盖,提供夜间照明或安装监控设备等方法,提高公共空间的安 全性; 8公共空间改造设计宜结合阳光、阴影、风和降水等微环 境因素,实现对自然资源利用最大化; 9公共空间改造应根据使用性质合理安排硬质景观与软质 景观的比例,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休憩与活动空间;树木的配置不 仅应为居民创造优质的阴凉空间,也应符合生态效益及视觉 美观; 10打通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创建连续的步行空间,完善 社区的公共空间网络,使人群可通过步行或骑行的方式安全到达 社区的各个角落。当利用既有建筑架空层作为公共空间时,可能 存在架空层梁下净空高度低于3.6m的情况,这时如果降低梁高 度则会损伤原结构。为鼓励架空层开放,本条不对梁下净空高度 作强制性要求

1注重整体设计,可充分利用地形、街头绿地、艺术铺地 垂直绿化、植物、景观小品等增加街道空间的场所感和趣味性; 2通过对树木、绿禽及其他隔离性设施的配置、实现对街 道空间的再划分,重塑街道空间的尺度感,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的 社交空间; 3街道空间改造应注重改善街道的生态环境,通过街头绿 地的设置及透水性材料的使用做好街道排水、保水、蓄水等 工作; 4对居住型社区,可在充分考虑道路等级和周边功能的条 件下,将部分适宜的街道空间改造成为承载休闲社交活动的活动 空间,引导人们进入使用Q/GDW 11809-2018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交互规范,加强社区的人文交流。 其中街道空间尺度感可通过街道宽度(D)比街道两侧建筑

外墙高度(H)塑造。当D/H<1时,视觉空间受限,活动空 间尺度狭窄,给人压抑感;当D/H=1时,空间界定感内聚力 较强,是适宜交往的尺度;当D/H=2时,空间界定感强烈, 街道空间紧凑,建筑与街道关系密切;当D/H=3时,空间界 定感较弱,街道感觉空旷,视线离散。 5.2.8景观小品能增强社区活力、活跃社区氛围,改造时应注 意下列内容: 1对破旧或无价值的景观小品进行清理,尽量减少公共空 间景观风貌的杂乱性; 2配备足够的承载活动功能的景观小品如休闲娱乐设施 及充足的承载服务功能的街道家具,如座椅、自行车停车桩等: 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可通过精心设计将它们改造成为公共 艺术作品;对居住型社区,可适当提升承载活动功能的景观小品 的配置比例; 3遵从多样性原则,不仅可为使用者提供多种活动,还应 适用于多种不同的使用者,包括孩童、老人及残障人士等;居住 型社区可适当增加适宜孩童、老人等使用的活动型景观小品的 数量; 4暴露在地表的市政公用设施的部件应被纳人景观小品的 改造范畴内,通过设计将它们隐藏在景观或建筑边缘里,或将它 门改造成为公共艺术作品: 5社区标志标识系统的改造应与所属城区、城镇的标志 标识系统保持协调性,加强道路及步行系统的识别性,降低游 客、行人及道路使用者迷路的机率,同时引导行人使用最便捷的 步行路线到达目的地,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步行环境; 6考虑引入现代化的标志标识系统,满足因城市急剧发展 诱发的管理及营运需求,例如将各停车库的泊位余数实时显示在 社区入口处,可令车辆更便捷地到达目的地的停车库,减低因车 辆找空位造成的道路压力;或通过路旁的电子道路信息显示 板,将紧急的信息实时传递给道路使用者,以提升社区道路应对

公共服务设施还需兼顾机动车停车,减少对社区内部环 境的负面影响。布局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设施,如对电 商、现代物流服务业进行考虑,建设社区配送点

6.3.1垂直绿化可采用地栽类攀藤植物,如爬墙虎、紫藤、常 青藤等,或采用种植槽或容器栽植,以悬挂方式置于建筑外墙之 上;选用的屋顶绿化植物,应适应当地气候特点,具备免维护或 少维护、根系不损害屋面、风阻小等特点。 6.3.2社区改造过程中,新建建筑物的布局和形体会给自身及 社区其他建筑的通风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宜利用数值模拟 方法,对社区改造后的风环境进行模拟和评价,确保新建建筑物 后,社区风环境不变差甚至有所改善。 ,第2款引自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 JGJ286。利用景观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社区风环境。如 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可以考虑以挡风墙、堆景的做法控制冬季主 导风向对社区局部风环境的影响;在南方地区夏季可以利用景观 挡墙等做法为局部活动场所导风,改善无风区或涡旋区。 第3款引自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 JGJ286。当围墙的可通风面积率小于40%时可视为不通风围 墙。保证围墙可通风面积率有利于提升社区底层住户的自然通风 效果,因此对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社区提出上述改造 措施。社区围墙不应以环境隔声需要为理由而设计砌筑成密实 围墙。 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防止主导风向侵扰是主要问题,通过调 整社区主要出入口,可缓解社区内的平均风速

6.3.3社区的声环境改善

的环境噪声、降低社区内部交通运输产生的环境噪声、降低工 生产的环境噪声、降低社会生活带来的环境噪声

降低社区外部交通运输产生的环境噪声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借施:当道路距噪声敏感点较近、社区空地面积较多时,宜构建 乔、灌、草、藤复合群落,形成大绿量、高群体的紧实浓密型群 落结构,形成带状绿化隔声墙以吸收和抵消周边道路带来的带状 噪声污染;当道路距噪声敏感点较近、用地受限且环境噪声超标 5dB(A)以上时,宜采用声屏障等隔声措施;宜将穿越性交通 移至社区列,并将剩余的社区内道路空间作为绿化、行人或静态 交通使用,降低交通干扰。 降低社区内部交通运输产生的环境噪声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措施:对住宅区消防通道及主入口等开敬区域,优化生态环境可 参考结合建筑设计的遮挡;利用视觉感官改变或控制行驶的方 法,让车辆进入此区时减速慢行;设置降速措施,保证人行道宽 度,信号标志应从保障行人安全的角度布置;通过建立特定的道 路设施降低交通噪声;通过调整道路空间设计,鼓励公共交通和 慢行交通使用,减少私家车的总体使用数量等方法,从源头减少 可能的交通噪声。 降低工业生产的环境噪声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措施:通过绿 化、植物、地形关系等降低噪声;建立声屏障降低噪声;有条件 时对现有噪声危害过大的产业类型进行外迁和功能置换。 降低社会生活带来的环境噪声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措施:对 有较多公众活动的区域,采用局部防噪和合理分区的办法;对公 众开放娱乐场地、运动场地等宜采取半包围结构或降低地面标高 的方法;社区内公共开放场地周边宜采用养木与灌木的序列组合 模式进行遮挡以减少居民活动产生的发散状噪声污染;针对既有 社区建筑单体噪声抵消宜采用垂直绿化的技术手段,通过植物吸 声和消声手段减少室外噪声污染对建筑内部人员生活的影响。

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对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的各项规定、《托 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中对生活用房应布置的规 定及《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中对建筑物间距的规定。

6.3.5社区供热或生产优先采用市政热力或燃气锅炉,

6.3.7对垂直绿化,社区内可利用院墙及楼前栽种爬山虎一类 的植物来绿化空间、美化环境、遮挡阳光,降低夏日室内温度, 并吸附大气污染物、消减噪声,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最大的绿化环 境。同时要提倡多采用本地草种和节约用水的灌溉方式。 社区在立面植物配置层次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五层植物 苗木达到立体化多层次效果。建议五层植物苗木:第一层:高 7m~8m、胸径200mm以上大乔木,第二层:4m~5m高小乔 木、大灌木,第三层:2m3m高灌木,第四层:花卉、小灌 木,第五层:草坪、地被。

考虑设置水处理循环系统。条件允许时,可对人工湿地进行水体 用水预处理或循环净化处理,景观水体补水的水质应达到现行国 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 的要求。

6.3.10 非传统水源主要包括雨水、中水或雪水等。利用雨水作

对进人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如在雨水收集 阶段过滤设施完善、雨水水质好,则可不经过过滤消毒阶段,直 接将收集到的雨水补充至景观水体内,将其与水体循环净化处理 设施联合应用。 对水体景观与绿化景观进行改造,改造中可将水系水景与绿 化景观相结合,可采用模拟自然溪流的水系和水边植物配合的做 法,水边植物应以自然群落布置,岸边或岛上可根据岸线层次, 岸边以上为耐涝植物,岸边为湿生植物,浅水区是挺水植物,深 水区是沉水植物及浮水植物。水边挺水植物配置要考虑季相色彩 变化,根据气候、地域、生活习惯等,使水生植物开花随季节展 现不同姿彩。

6.4.1对未充分利用市政水压的社区,宜充分利用市

6.4.1对未充分利用市政水压的社区,宜充分利用市政水压供 水。针对市政压力无法满足的高层部分,在征得当地有关职能部 门许可的前提下,可采用叠压供水系统。 节能供水系统和设备包括变频供水系统、叠压供水(利用市 政余压)系统及高效水泵等。

需根据地质条件及市场管材供应情况合理选择管材进行给水管道 更新,达到经济适用的目的;并对给水管道中的刚性连接构件采 取防振措施,选用具有良好抗振性能的柔性接口,提高管网整体 使用寿命。

6.4.3取消屋顶水箱的改造措施为:将屋顶水箱进、出水

6.4.3取消屋顶水箱的改造措施为:将屋顶水箱进、出水管道 通过PPR管连通,然后把屋顶水箱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封住,避 免自来水在屋顶水箱内的停留,使其能够直接送到用户家里。 保留屋顶水箱的改造措施包括:根据用户的实际用水量对屋 顶水箱容积进行校核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二次供水设施

保留屋顶水箱的改造措施包括:根据用户的实际用水量对屋 顶水箱容积进行校核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二次供水设施

卫生规范》GB17051中水箱容积不得超过用户48h的用水量的 规定;在水箱的溢流管上部应增设防虫网等配件,防止小体积虫 类进人水箱;水箱的内胆优先采用不锈钢、糖瓷、玻璃钢质类新 型卫生材料,当采用混凝土水池时则应在池内壁增加不锈钢或玻 璃钢内衬等

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中关于配水系统加压泵站建设的相

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中关于配水系统加压泵站建设的相关 规定。

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并据此施行计量收费,以 实现“用者付费”,达到鼓励节水行为的目的,同时还可统计各 种用途的用水量和分析渗漏水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按不同 用户、绿化浇洒、场地和车库冲洗、空调、游泳池、景观等用水 分别设置计量装置。

实现“用者付费”,达到鼓励节水行为的目的,同时还可统计各 种用途的用水量和分析渗漏水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按不同 用户、绿化浇洒、场地和车库冲洗、空调、游泳池、景观等用水 分别设置计量装置。 6.4.7雨污分流改造就是将雨水和污水分开收集并排放,雨水 经过雨水管道,就近排入附近的河道;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管输 送、泵站提升,纳入污水干管系统,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之 后,才能统一排人水体。 既有社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应考虑充分利用原有排水管道,并 根据现行排水标准和排水体制改造的要求,新增设雨水管或污水 管,改造方案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工程实施难度、工期、改造效果 及对居民正常生活排水的影响等方面。 6.4.13既有社区节水改造中,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渗 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鼓励采用 土壤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等节水控制措施;

经过雨水管道,就近排入附近的河道;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管输 送、泵站提升,纳入污水干管系统,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之 后,才能统一排人水体。 既有社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应考虑充分利用原有排水管道,并 根据现行排水标准和排水体制改造的要求,新增设雨水管或污水 管,改造方案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工程实施难度、工期、改造效果 及对居民正常生活排水的影响等方面

6.4.13既有社区节水改造中,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渗

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鼓励采用 土壤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等节水控制措施: 再生水灌溉应避免采用喷灌方式。 为增加雨水渗透量,鼓励选用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的渗 透性排水管。无需永久灌溉的植物仅在生根时需进行人工灌溉 因而不需设置永久的灌溉系统,但临时灌溉系统应在安装一年之 内移走。在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上,应优先选择乡士植物和耐旱品

种,同时以乔、灌为主体,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6.4.14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包括风冷冷却、地表水源冷 却、土壤冷却。 6.4.15透水铺装是指采用如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 透水地砖等透水铺装系统,既能满足路用及铺地强度和耐久性要 求,又能使雨水通过本身与铺装下基层相同的渗水路径直接深入 下部土壤的地面铺装。 既有社区的透水铺装改造可利用原有废弃场地建设绿色停车 场、绿色休闲场所、透水道路等,达到雨水径流控制和综合利用 的效果。铺装材料也可在社区内就地取材或利用废旧建筑材料。 既有社区内一般都会有一定比例的绿地,这些绿地通常都高于周 围的道路和地面,难以接纳周边场地的雨水径流,暴雨还可能对 绿地形成冲刷侵蚀和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可 以将社区内部分绿地改造为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树池、花 坛等),再通过断接措施将屋面、道路、停车场等硬化面积上的 雨水引入,对场地雨水进行有效的控制利用。 既有社区内的建筑屋面改造为绿色屋顶,有利于从源头控制 径流污染、延滞汇流时间和削减峰值流量,还能有效调节屋顶微 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隔热保温、降低能耗、改善空气质 量。绿色屋顶的改造工程中,应采取有效的防渗和溢流措施,防 正屋顶漏水和积水,同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基质材 料和耐水耐旱的植物。绿色屋顶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屋 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具体技术要求可参考现行 行业标准《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等相关资料。: 6.4.16既有社区的雨水专项规划设计是通过建筑、景观、道路 和市政等不同专业的协调配合,综合考虑改造前后各类因素的影 响,对径流减排、污染控制、雨水收集回用进行全面统筹规划 设计。 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源头,易被 污染并形成污染源,故宜合理引导其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如下凹

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进行调蓄、下渗和利用,并采取相应 截污措施,保证雨水在滞蓄和排放过程中有良好的衔接关系,保 障自然水体和景观水体的水质、水量安全。 屋面雨水断接改造可将原来与排水系统相连的建筑雨落管断 开,改变雨落管的流向,将屋面径流引入建筑物周围的生物滞留 设施、下凹式绿地等可渗透区域;道路雨水断接改造可将局部路 缘石改高为平或做出路缘石缺口,将一部分道路雨水引人绿化带 内,增加雨水渗透,同时减轻绿化带的浇灌养护。 浅草沟、入渗沟和下凹式绿地是社区内常用的调蓄设施,可 减少排出社区的雨水径流量

衣排水、空调冷凝水、游泳池排水等)作为中水原水。根据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的规定,以优质杂排 水作为中水原水时,可采用物化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当社区内的 淋浴、洗排水等优质杂排水因条件限制无法收集处理再利用: 而空调冷凝水现状为有组织排放时,可以考虑对室外冷凝水排水 管路进行适当改造,集中汇集空调凝结水后,接入社区的雨水调 节池内,经统一的消毒处理后再利用。空调凝结水系统与雨水回 用系统有效结合、联合处理使用,既可削减雨水回用系统的季节 性和不连续性,又可以提高雨水调节池的利用效率。 6.4.18保证非传统水源的使用安全,防止误接、误用、误饮是 非传统水源利用中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有误接、误用和误饮的潜 在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水池(箱)、阀门、水表及给水栓、取水 口均未有明显的非传统水源标志;采用非传统水源的公共场所的

6.4.18保证非传统水源的使用安全,防正误接、误用

非传统水源利用中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有误接、误用和误饮的潜 在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水池(箱)、阀门、水表及给水栓、取水 口均未有明显的非传统水源标志;采用非传统水源的公共场所的 给水栓及绿化取水口应设但未设带锁装置。

6.4.20公共设施用电包括路灯、绿化灌溉、景观、指示牌、公 共自行车服务点等用电。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就是太阳能组件产生的直流电经过并网逆 变器转换成符合市电电网要求的交流电之后直接接入公共电网。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有集中式大型并网电站,一般都是国家级电 站,主要特点是将所发电能直接输送到电网,由电网统一调配向 用户供电;也有分散式小型并网发电系统,特别是光伏建筑一体 化发电系统,是并网发电的主流。 微型发电是指利用低碳资源小规模生产热能和电能,如小型 风力发电机、微型水力发电、太阳能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地 源执泵系统和微热电混合等

6.4.22集中供热系统规划设计的相关标准规范已经比较完善

为体现与现有标准的一致性,本标准与现行国家标准《供热系统 节能改造技术规范》GB/T50893中的要求一致。

6.4.23供冷系统规划设计的相关标准已经比较完善,为体现与 现有标准的一致性,本标准与国家现行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 改造技术规程》JGJ/T129、《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 176和《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 的要求一致。 6.4.25分布式供热供冷系统通常包括以空气源、土壤源及各种 水源为冷热源的热泵供热供冷系统。该类系统可以较好地承担基 础负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若要承担全部的尖峰负荷,通常 需要较高的初投资,同时运行效率也大大降低。因此为了提高系 统综合运行效率,可以考虑增加传统能源或其他形式可再生能源 作为辅助能源,改造成分布式复合能源系统。 如改造方案采用地源热泵复合系统时,宜保留原有系统中与 地源热泵系统相适合的设备和装置,构成复合能源系统;设计 时,地源热泵系统宜承担基础负荷,原有设备系统宜作为调峰或 备用措施。地源热泵复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对系统的综合 能耗及地下理埋管换热器的全年冷热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议 对复合系统进行全年的运行模拟,寻找最优的控制策略。当寒冷 地区社区无集中供热系统且经经济技术分析采用集中供热系统成 本较高时,若冬夏冷热负荷平衡则推荐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供热

6.5交通环卫设施完善

6.5.1道路休憩设施间距不宜超过200m,可利用绿化带收边兼 作座椅,或利用具有足够宽度的护栏或锁车架等兼作座椅。座椅 可设置于树荫下或设置专门的遮阴棚。设置于候车区的座椅应朝 向道路,座椅距路缘不应小于500mm。座椅高度宜为400mm~ 450mm,座椅深度宜为350mm~400mm。可考虑加大座面宽度, 使座椅具有两个面向的使用。座椅材料可采用石材、木材、不锈 钢材、混凝土材料等,但应考虑材料的热性能,避免表面温度过

高或过冷。座椅椅面避免积水。 本条第8款中的“宅前路宜步行优先”是为了保证居民特别 是老人和小孩的安全

6.5.2自行车道宽度应根据自行车设计交通量与每条自行车道

设计通行能力计算,根据条件按设计速度15km/h~20km/h的 要求进行线形设计,并应满足有关非机动车道的规定,同时设置 安全、排水、照明、遮阴等设施。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包括自行 车道宽度及两侧各250mm路缘带;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的自行车 道宽度宜为3.5m,支路宜为2.5m,最低宽度不应低于1.5m。 自行车停车设施设置具体方式有:社区内划定专用区域安装 自行车架组;社区内设专用自行车棚;社区次干道和支路旁应设 置自行车停车设施;在商业或公共建筑主入口180m范围内,设 置人流量的5%~10%的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居住建筑配套自行 车停车场(库),停车位不宜小于3辆/10户,住户停车距离不 宜大于100m。 公交车站与自行车道隔离是为了避免进出站公交车辆对自行 车的王扰与威胁

汉计通行能力订算, 要求进行线形设计,并应满足有关非机动车道的规定,同时设置 安全、排水、照明、遮阴等设施。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包括自行 车道宽度及两侧各250mm路缘带;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的自行车 道宽度宜为3.5m,支路宜为2.5m,最低宽度不应低于1.5m。 自行车停车设施设置具体方式有:社区内划定专用区域安装 自行车架组;社区内设专用自行车棚;社区次干道和支路旁应设 置自行车停车设施;在商业或公共建筑主入口180m范围内,设 置人流量的5%~10%的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居住建筑配套自行 车停车场(库),停车位不宜小于3辆/10户,住户停车距离不 宜大于100m。 公交车站与自行车道隔离是为了避免进出站公交车辆对自行 车的干扰与威。 6.5.5错时停车有两种措施:一是针对住宅小区与商务楼宇等 之间可能存在的停车位利用时间差现象,明确可实施错时利用的 政策原则;二是根据街道社区的具体情况,利用道路空间资源开 设时段性道路停车场。如白天,将社区富余的停车位提供给临近 单位和有需要的市民;夜间,将单位富余的停车位向周边居民开 放,并可相应收取一定费用。 6.5.6在地铁始发站建设停车换乘P十R停车场。P十R停车场 即换乘停车场,早上驾车停进P十R停车场,然后换乘地铁抵达 工作单位,下班后再坐地铁到达停车场,驾车回家。改扩建项目 中用地紧张,应尽量在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需要的前提下 减少地面专用车位的设置,避免土地再开发建设对环境造成的负 面影响。 规划立体停车设施是指地下停车和地面立体停车设施综合组

车的干扰与威胁。 6.5.5错时停车有两种措施:一是针对住宅小区与商务楼宇等 之间可能存在的停车位利用时间差现象,明确可实施错时利用的 政策原则;二是根据街道社区的具体情况,利用道路空间资源开 设时段性道路停车场。如白天,将社区富余的停车位提供给临近 单位和有需要的市民;夜间,将单位富余的停车位向周边居民开 放,并可相应收取一定费用。 6.5.6在地铁始发站建设停车换乘P十R停车场。P十R停车场 即换乘停车场,早上驾车停进P十R停车场,然后换乘地铁抵达 工作单位,下班后再坐地铁到达停车场,驾车回家。改扩建项目

之间可能存在的停车位利用时间差现象,明确可实施错时利用的 政策原则;二是根据街道社区的具体情况,利用道路空间资源开 设时段性道路停车场。如白天,将社区富余的停车位提供给临近 单位和有需要的市民;夜间,将单位富余的停车位向周边居民开 放,并可相应收取一定费用。

即换乘停车场,早上驾车停进P十R停车场,然后换乘地铁抵达 工作单位,下班后再坐地铁到达停车场,驾车回家。改扩建项目 中用地紧张,应尽量在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需要的前提下 减少地面专用车位的设置,避免土地再开发建设对环境造成的负 面影响。 规划立体停车设施是指地下停车和地面立体停车设施综合组

合,包括汽车停车楼的设置,同时地面立体停车也可与垂直绿 化、屋顶绿化等结合。如小区既有平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 位,实行“平改立”改造,设置立体停车设备。增加停车设施可 采取“先立体、后地面”的策略

6.5.7信息完善的交通索引图有利于提高市民的出行效率,又

6.5.7信息完善的交通索引图有利于提高市民的出行效率, 公共交通出行者和步行者,更是如此。交通指引图形式可为平 地图或触摸式电子地图显示屏

6.5.8本条文提出的措施

6.5.8本条文提出的措施有利于社区交通微循环,是既有社 道路建设由粗放式增长向精明式增长转变,规划与管理并重的 新实践。

新实践。 从规划角度出发,措施主要包括:打通支路网、加快停车设 施建设、加强公共交通管理、慢行交通优先等。原则要求单向行 驶机动车的道路宽度不小于5m,双向行驶机动车的道路宽度不 小于6m。 从管理角度出发,措施主要包括:健全管理机制、构建长效 机制、划拨专项资金、广纳社会建议方面等,整合社区警务资 源,延伸交警服务触角,消除管理盲点

6.5.12社区定期组织二手物资交易市场,宣传鼓励居

6.6.1既有建筑的性能提升改造,无论围护结构还是设备的改 造,均有可能影响抗震和结构安全。因此,本条规定既有建筑性 能提升改造前,应对建筑物的抗震和结构安全状况进行诊断,当 抗震和结构安全不能满足性能提升改造要求时,需采取加固措 施,保证抗震和结构安全。在抗震和结构安全前提下,才可进行 建筑性能提升改造。 本条规定既有建筑既可选择分步实施单项性能的改造,也可 选择综合性改造。根据诊断结果,在满足安全性能的前提下,优 先采用易于实施、对业主影响小、效果显著、性价比高的性能提

升改造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改造均应在安全性能满足的 提下进行。

6.6.3既有居住建筑的性能提升涉及节能、节水、空内

使用功能完善、结构安全等众多方面,无论是节能改造,还是

现使用新的高效设备或一些可再生能源系统替代原有设备,如地 源热泵替代锅炉,高效冷冻机组替代原有冷冻机组,但原有设备 未到达使用寿命,虽然效率会略低于现有节能设计标准但通过设 备本身的性能提升改造后整体性能仍能接近或满足甚至超过现有 节能设计标准,因此本条规定未到达使用寿命的机电设备应在诊 断评估后优先采用机电设备本身性能提升改造而不是简单的整体 替换改造,诊断后的性能低于现行标准10%以内的设备可暂缓 改造。 既有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性能提升有很多方式,包括使用高 效冷热源设备替换原有冷热源设备,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水 原热泵、太阳能热水等,输配系统变频改造,如水泵变频、风机 变频等,冷却塔免费供冷技术,蓄冷技术,热回收技术等。由于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工况和实际运行工况存在偏差,使用工况的 多变及系统大多只进行过一次初调试,导致风系统和水系统很多 字在水力不平衡、水泵与风机的非高效运行、与机组运行不匹配 等问题,因此本条规定暖通空调系统应根据诊断结果应优先采用 再调试改造技术,而不是关键设备的替换或系统的整体改造

变频等,冷却塔免费供冷技术,蓄冷技术,热回收技术等。由于 援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工况和实际运行工况存在偏差,使用工况的 多变及系统大多只进行过一次初调试,导致风系统和水系统很多 存在水力不平衡、水泵与风机的非高效运行、与机组运行不匹配 等问题,因此本条规定暖通空调系统应根据诊断结果应优先采用 再调试改造技术,而不是关键设备的替换或系统的整体改造。 6.6.6本条鼓励既有公共建筑的整体改造工程按现行国家标准 《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GB/T51141或地方相关绿色建 筑评价标准进行绿色化改造,具体星级标准不作规定,可根据项 目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标准等级。 6.6.7雨水、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在建筑单体应用时,存在各种 高限性,如蓄积量和使用量的不平衡等,且易受到整体规划的影 响。因此,对社区绿色化改造应从社区角度整体考虑,统一设 计,不强调单体建筑一定使用。

《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GB/T51141或地方关绿色建 筑评价标准进行绿色化改造,具体星级标准不作规定,可根据项 目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标准等级。 6.6.7雨水、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在建筑单体应用时,存在各种 高限性,如蓄积量和使用量的不平衡等,且易受到整体规划的影 响。因此,对社区绿色化改造应从社区角度整体考虑,统一设 计,不强调单体建符一定使用

《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GB/T51141或地方相关绿色建 筑评价标准进行绿色化改造,具体星级标准不作规定,可根据 目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标准等级。

6.6.7雨水、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在建筑单体应用时,存在各禾 高限性,如蓄积量和使用量的不平衡等,且易受到整体规划的景 响。因此,对社区绿色化改造应从社区角度整体考虑,统一设 计,不强调单体建筑一定使用

6.6.8考虑到既有建筑改造的业主已确定,改造目的性可以享

.6.8考虑到既有建巩 先明确,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与施工的可能性增大,因此 本条规定既有建筑改造采用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与施工。 结合国家战略,有条件的地区或建筑鼓励既有建筑改造的新 增部分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装配式建造方式在既有社区改造中

结合国家战略,有条件的地区或建筑鼓励既有建筑改造的亲 增部分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装配式建造方式在既有社区改造中

更具优势,可以减少扰民、缩短现场安装工期、控制空气 染等。

6.7.1室内外环境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生态文明的深入, 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应对室内外环境进行监测,同时通过 网络实时发布监测数据

6.7.2对能源进行监测管理,将物业的用电、蒸汽、燃料

源用量进行分类计量,集中处理,从而实现系统的优化控制,最 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暂不具备条件的,应通过分类计量 表计,定时统计重点能耗系统(电梯、照明、中央空调系统等) 的用电参数,及时分析和比较,制定合理有效的节能自标。

衣计,定时统计量点能耗系统(电梯、照明、 中天空调系玩等 的用电参数,及时分析和比较,制定合理有效的节能自标 5.7.3对有条件的建筑水资源进行监测管理,将建筑用水、非 传统水源等水资源用量进行分类计量,集中数据处理,从而实现 系统的优化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6.7.3对有条件的建筑水资源进行监测管理,将建筑用

专统水源等水资源用量进行分类计量,集中数据处理,从而实现 系统的优化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6.7.6当信息系统相通时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价值,因此社区

营管理监控系统设计还应与智慧社区系统及其规划所在城区的智 慧城市系统兼容,如通信硬件设施、智能安防、智慧医疗和智能 服务等。

7.1.3本条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

7.1.3本茶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 GB/T51141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既 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施工与新建社区施工、单体建筑绿色化改造相 比,一般具有施工环境复杂、现场空间受限、影响群体较多、工 期相对紧张等特点。因此,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应充分考虑以上因 素的影响。 绿色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节一环保”的管理措施、技术措 施,及针对性的职业健康安全和文明施工等内容。同时应在施工 前明确社区既有设施的产权及其处置方式和责任分工。 不同改造分项总体协调,合理统筹安排好改造计划。同时将 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施工资源进行共享,提高各项资源的综合利 用率。 风险分析主要针对利益相关主体,包括社区居民、社区管理 机构(如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等)、相关主管部门、相关公众等。 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施工方案应经过施工单位自行审批和监 理单位(或建设单位或业主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程序严格执 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50502中的要求; 重大工程或重要分项方案应经过专家论证。绿色施工内容遇有重 大变更,应及时调整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并经审批后实施。施工 方案应明确业主或建设单位的知情与审批权,突出业主的权利。 7.1.4建立通畅沟通机制的目的是引导利益相关方有组织地反 映和协商解决问题,从而争取各方的支持,保障居民利益和项目 顺利实施

块材等施工前应进行合理排版,减少切割和因此产生的噪声及废 料等;门窗、幕墙及块材、板材、卷材加工应充分利用工厂化加 工的优势,减少现场加工而产生的占地、耗能,及可能产生的噪 声和废水。如需改造室内环境,宜采用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施 工,这对节约能源资源有重要作用。在选材和施工方面尽可能采 取工业化制造,具备稳定性、耐久性、环保性和通用性的设备和 材料。

7.2.1施工组织方案应采取措施减少对居民的影响,如:

计及时化、现场化,强化设计现场修改管理、施工现场档案管 理等。

GB/T51141的有关规定。施工组织各环节有明确的管理和监督 流程和书面文件。加强信息管理,包括投资控制信息、质量控制 信息、进度控制信息、合同管理信息等,尤其是合同变更管理 施工期间产生的文件如原始图纸、变更说明、相关证明、改造方 案等,鼓励采用电子文档保存文件。编制施工项目的滚动计划 图,组织流水施工,做好动态平衡,对施工项目进度及工期进行 科学动态管理。 传统施工信息公示手段,如小区明显位置设立施工公示信息 牌,表明施工负责人信息、施工安全信息、施工采购信息、工程 进度信息等,并根据施工管理流程动态更新。 鼓励在改造施工阶段更多的技术和管理环节中积极采用信息 化技术,并使其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信息化施工是利用信息化技 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共享的高效施工方 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不断进步以及其和施工过程的不断 融合,信息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改造施工中。如建立 绿色施工环境监测系统,例如PM2.5和噪声监测装置,并公示数 据。通过即时通讯工具、APP等建立新媒体互动渠道,及时发 布和更新绿色施工相关信息,接收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 馈和解释。 7.2.6本条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GB/T50640的有关规定。增强相关人员绿色化改造施工意识 责任心,为社区居民营造绿色施工氛围

7.3.1土壤的生态结构和地域性植被有着内在的适应性,健康 的土壤无需添加肥料也能很好地适应乡土植物的生长,施工过程 容易破坏原先的土壤结构,使土地利用得不到可持续的发展,因

7.3.1土壤的生态结构和地域性植被有看内在的适应性,健唇

此对会影响自然土壤的施工需要进行科学分析,谨慎实施,减 建设过程对场地的破坏。 7.3.2建筑材料与制品,主要包括钢筋、管道、门窗等;建年 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木材、板类、玻璃、塑料、金属等

7.3.4本条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GB/T50640和《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的有关 规定。扬尘污染是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污染之一,应采取相关措 施减少扬尘污染,保护施工人员与社区使用者的环境安全。 例如: 1对易飞扬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密闭存放;对易产生扬尘 的砂、石等散体堆放材料,应当设置高度不低于0.5m的堆放 他,并对物料裸露部分实施古盖; 2作业面采用全封闭方式,如外墙脚手架外满挂密目网、 无纺布等隔尘材料,道路施工周边增设隔离围挡,混凝土打孔采 用防尘罩等; 3使用密封性较好的运输车辆,运输粉状物质时应使用毡 篷布等覆盖;车辆进出口宜设沉淀池,严格控制出入施工场地及 物料运输的车辆速度,配备冲洗设备对车辆车轮进行冲洗,冲洗 废水收集于沉淀池内,沉淀池上层清水用于场地内及附近路面 酒水; 4小区内施工道路及场地,由施工单位派专人清除洒落在 场地进出口及附近路段的尘士并定期清洗路面、尽量减少扬尘的

应加设灯罩或合理调整灯光照射方向,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 围。避免灯光直接照射居民窗户,否则应对照射的窗户采取挡光 措施。电焊作业应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7.3.6本条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

T50905、《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及《绿色 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的有关规定。施工区域平面 应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 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 用率大于90%。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 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布置 应尽量靠近社区已有道路或区外道路,缩短运输距离。施工平面 布置,应充分利用现有和拟建建筑物、道路、给排水、供暖、供 电、燃气电信等设施和场地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尤其临建设施 应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物、市政设施和周边道路。

7.3.7采用下列方式做到施工

1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资源,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工 程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或达到建筑材料费 用的70%以上; 2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或干混砂浆,采用添加粉煤 灰等工业废料或矿物添加剂的混凝土,以可拆迁、可回收材料 为主; 3工地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70%;临 时建筑,如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或采用装配 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采用工具式、可周转模板脚手加临

时支撑等; 4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预估采购数量、供应频率 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 5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撒; 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应合理 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看重给出社区既有市政管线的改造原则。比如:自来水管网 改造,首先要扩大管径以满足街区生活和消防用水量需求,同时 应将枝状管网改为环装管网以满足供水安全性要求,为节约起 见,可先行改造街区主干网和设有消火栓的给水干管。老旧小区 更换自来水网管道材料时应结合道路和其他管线改造时一起开挖 换管。不便开挖地段可根据输水能力不同,采取胀破旧管、牵引 换管、水泥砂浆衬里(包括刮垢)、滑衬软管、螺旋扩张法等方 式进行不开挖更新。

时支撑等; 4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预估采购数量、供应频率、 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 5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撒; 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应合理 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看重给出社区既有市政管线的改造原则。比如:自来水管网 改造,首先要扩大管径以满足街区生活和消防用水量需求,同时 应将枝状管网改为环装管网以满足供水安全性要求,为节约起 见,可先行改造街区主网和设有消火栓的给水于管。老旧小区 更换自来水网管道材料时应结合道路和其他管线改造时一起开挖 换管。不便开挖地段可根据输水能力不同,采取胀破旧管、牵引 换管、水泥砂浆衬里(包括刮垢)、滑衬软管、螺旋扩张法等方 式进行不开挖更新。 7.3.8既有社区改造项目将产生大量的现场建筑废弃物,对建 筑废弃物应进行分类,建筑余料应合理使用;对产生的碎石类、 土石方类,可采用地基填理、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材料包 装物回收率宜达到100%;主要材料损耗率不高于定额损耗率。 对被作为原料再生利用的废塑料、废金属,其有害物质的含 量不得超过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废术材质再生利用前应分 离附着的金属、玻璃、塑料等物质;防腐处理的木材,其防腐剂 毒性及含量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要善处理。 7.3.9建筑改造、管网节能改造的施工单位应对施工对象的原 设计施工图纸和改造施工图纸进行复核,满足相关标准节能 要求。 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的耗能控制指标,分别 计量,并定期作好记录。主要设备及耗能大的设备(包括燃油机 械设备、功率大于10kW的用电设备)应单独计量。 施工过程中,应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 色士功效旅工加械没宝载一低色热时间运得

筑废弃物应进行分类,建筑余料应合理使用;对产生的碎石类 土石方类,可采用地基填理、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材料包 装物回收率宜达到100%;主要材料损耗率不高于定额损耗率。 对被作为原料再生利用的废塑料、废金属,其有害物质的合 量不得超过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废木材质再生利用前应 离附着的金属、玻璃、塑料等物质;防腐处理的木材,其防腐剂 毒性及含量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妥善处理,

7.3.9建筑改造、管网节能改造的施工单位应对施工对象的

7.3.9建筑改造、管网节能改造的施工单位应对施工对象的原 设计施工图纸和改造施工图纸进行复核,满足相关标准节育 要求。

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的耗能控制指标,分另 十量,并定期作好记录。主要设备及耗能大的设备(包括燃油机 戒设备、功率大于10kW的用电设备)应单独计量。 施工过程中,应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 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空载、低负载长时间运行。

施工现场合理布置临时用电线路,主要是做到线路最短,变 压器、配电室(总配电箱)与用电负荷中心尽可能靠近,临时用 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临时用电设 备应采用自动控制装置,照明照度按最低照度设计。 合理规划施工组织,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尽量减少作业 区域的机具数量,可以协同作业的施工步骤可安排同期施工,相 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 7.3.10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

施工现场合理布置临时用电线路,主要是做到线路最短,变 压器、配电室(总配电箱)与用电负荷中心尽可能靠近,临时用 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临时用电设 备应采用自动控制装置,照明照度按最低照度设计。 合理规划施工组织,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尽量减少作业 文域的机具数量,可以协同作业的施工步骤可安排同期施工,相 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 7.3.10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 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 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的有关规定。 社区改造工程的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凡具备条件的应 分别计量用水量。在签订不同标段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 额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 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器具,节水器具配置率达到100%。 施工现场应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 梯级循环利用。如切割等工艺用水,应有水收集装置;现场机 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宜设立循环用水装置,并宜优先采用非 传统水源:宜选用既有社区的中水作为施工用水

7.4.1绿色化改造过程中采用的材料和产品应进行进场验收, 检查是否具备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是否符合设计 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凡涉及节能、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材料, 应进行进场复验。复验应为现场见证取样送检,复验合格后方可 使用。 绿色化改造项目竣工验收应在各分项工程验收合格后进行。 各分项工程应按规定的批量划分为若于施工段,作为检验批。检 验批是实施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的基本单元。检验批的每道工序都 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都应按施工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 收,并做好质量验收记录。上一道工序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

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若检验不合格,要认真整改,绝不放过, 并制定措施,防止相同问题再次发生。应切实加强施工过程中检 验批的质量控制和验收,绝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这是保证整体工 程质量的基础和关键。不提倡工程完工后进行破坏性的现场 检验。 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 应形成验收文件,如文字记录和必要的图像资料等。 7.4.2既有社区改造牵涉到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因此应充分 发挥居民在社区改造施工中的质量监督作用。这里的社区居民包 括居住的居民及非居住人员,非居住人员主要是指在社区工作的 人员,可待社区改造完成后,由总负责团队编制调查问卷,对公 共建筑可以以单位为代表进行满意度评价,对居住小区可以对业

7.4.2既有社区改造牵涉到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因此应充分 发挥居民在社区改造施工中的质量监督作用。这里的社区居民包 括居住的居民及非居住人员,非居住人员主要是指在社区工作的 人员,可待社区改造完成后,由总负责团队编制调查问卷,对公 共建筑可以以单位为代表进行满意度评价,对居住小区可以对业 主委员会或每个居民进行满意度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扰民情 况控制水平、扬尘控制水平、噪声控制水平和光污染控制水 平等。

7.4.2既有社区改造牵涉到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因此凡

8.1.2既有社区的改造不同于新建项目,为了保障住户的正常 生产、生活,一般会分步、分项、分区域逐步实施,对可以独立 验收、运行的分部分项工程或区域,在其验收后运行满一年后进 行改造效果评估工作,在改造工程全面竣工验收使用一年后,进 行一次全面的改造效果评估工作

8.2.1社区运营管理组织可以自主管理,也可以委托专业管理 机构来管理。为减轻组织工作,获得更好的服务,推荐委托专业 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社区管理服务团队来管理。 8.2.2对社区公共空间及公共设施设备,要区分基本件、更换 件、易损件,定期检查维修设施设备,保持其正常性能,以免等 到设备设施坏了才修理。 社区运营管理平台运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平台监测数据的采 集、分析与公布制度等。 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实时显示设施,实时显示本社区的能耗, 水耗、天气及PM2.5浓度等信息。政府或社区管理机构可划定专 门的交流区域,定期举行低碳节能宣讲、文娱交流等活动,鼓励 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培训宣传制度可以采 取诸多方式,传统的如宣传栏、讲座等,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方 式,例如碳账户、碳积分等,鼓励居民绿色低碳生活。

8.2.3对单体建筑设施设备,通过改进过程控制JC/T 1011-2021 混凝土抗侵蚀防腐剂.pdf,制定合理的

设备运行方案,特别是三大耗能系统(空调系统、供水设备 统、公共照明系统)的运行方案,实现精细化管理,做到合理

有新的建设。新的建设项自宜满足按本标准或现行国家和地方绿 色建筑相关标准设计、施工、运营

8.3.1社区绿色化改造效果评估的直接自的是评估改造是否达 到了立项目标,效果评估阶段的居民满意度调查根据实际改造情 况制定,可参考表2。

8.3.3定期评估是长效评估机制的一种落实策略,其根本目的 是持续改进运营管理,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策略。评估工作由 改造组织单位、改造参与单位、社区运营管理单位、使用者、第 三方单位等多方参与,保证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改造参 与单位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使用者包括社区住户、商 户、入驻企业人员等,第三方单位为第三方检测、审计机构,为 评估工作提供科学、可信的数据。 改造完成后第一次评估工作上述各方全员参与,后续持续性 评估工作由社区运营管理单位、使用者和第三方单位参与。 定期评估工作可根据设施、设备工作特点、必要性,分部 分项确定评估频次。

8.3.3定期评估是长效评估机制的一种落实策略DB12/T 775-2018 防雷装置检测业务规范,其根本且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