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496-2010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DB61/T 496-2010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61/T 496-201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05659
下载资源

DB61/T 496-201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496-2010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p含沙量(kg/m); Ws——水样中干泥沙重(g或kg); V水样体积(L或m)。

DB61/T4962010

(G.22)~(G.24)式中: Pm 垂线平均含沙量(kg/m) Po.2、Po.6、Po.8——水深0.2H、0.6H、0.8H处实测含沙量(kg/m); C 一点法系数,由交点法分析确定,无资料时取1.0; Uo.2、Vo.6、Vo.8——垂线水深0.2H、0.6H和0.8H处的点流速(m/s)。 断面输沙率(O。)按照公式(G.25)计算:

Vo.2 + Vo.6 + Do.8 Vo.2 +Vo.8 Pm =Cpo.s或pm=Cpo.d

JTG/T 5540-2018 公路隧道加固技术规范1000 . (G.25) 2 2

Pml、Pm2"..."Pmn 各取样垂线平均含沙量(kg/m或g/L): qoqi....qn 一取样垂线分界的部分流量(m/s)。 断面平均含沙量(P)按照公式(G.26)计算:

式中: p一—断面平均含沙量(kg/m); Qs——断面输沙率(kg/s或t/s); Q一一断面流量(m/s)。 e)断面径流总量与输出悬移质泥沙总量: 断面径流总量(W)按照公式(G.27)计算

式中: p一—断面平均含沙量(kg/m); Qs——断面输沙率(kg/s或t/s); Q—断面流量(m/s)。 e)断面径流总量与输出悬移质泥沙总量: 断面径流总量(Ww)按照公式(G.27)计算:

Ww 一断面径流总量(m): Q—断面流量(m/s); 一径流总历时(s)。 输出悬移质泥沙量(W、)按照公式(G.28)计算:

DB61/T4962010

Q一断面流量(m/s); 一径流总历时(s)。 输出悬移质泥沙量(Ws)按照公式(G.28)计算

输出悬移质泥沙量(kg); 断面平均含沙量(kg/m); 推移质测验与计算:由测坑法在一次过结束后,取出称重的稚移质总量(W,),则输出泥沙 总量按照公式(G.29)计算: 输出泥沙总量=悬移质量(W)+推移质量(W) (G.29) 径流模数(Mw)和泥沙模数(Ms)分别按照公式(G.30)、(G.31)、(G.32)计算: 无推移质时,

Mw=Ww/A (G. 30) Ms =Ws/A (G.31)

(G.30)~(G.32)式中: Ww、Ws—断面径流(m)、泥沙输出总量(t); Mw、Ms——径流站观测得径流模数[m/(km·a)]和泥沙模数[t/(km²·a)]; A 测流断面以上流域或集水区面积(km)。

G.4.48.14中集沙仪监测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可分N、NE、E、SE、S、SW、W、NW八个风向。 优势风:是某一方向风速,且大于其他方向风速。 集沙仪有多种规格,开发建设项目风蚀监测可用单路固定式和单路旋转式集沙仪。其规格可为高30 cm,进口宽3cm~5cm,出口宽13cm~15cm,厚20cm~30cm,并在出口套集沙袋(为化纤纱布,网 孔小于β0.01mm)。安装离地面1cm高或贴紧地面。 集沙仪测定某场(次)风的风沙流强度用输沙率(Q)表示,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输送沙土 重。输沙率(O)按照公式(G.33)计算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可分N、NE、E、SE、S、SW、W、NW八个风向。 优势风:是某一方向风速,且大于其他方向风速。 集沙仪有多种规格,开发建设项目风蚀监测可用单路固定式和单路旋转式集沙仪。其规格可为高30 cm,进口宽3cm~5cm,出口宽13cm~15cm,厚20cm~30cm,并在出口套集沙袋(为化纤纱布,网 孔小于β0.01mm)。安装离地面1cm高或贴紧地面。 集沙仪测定某场(次)风的风沙流强度用输沙率(Q)表示,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输送沙土 重。输沙率(Q)按照公式(G.33)计算:

DB61/T4962010

式中: Q—输沙率(g/cm·s); Ws——收集沙土重(g); A一一集沙仪进口面积(cm); 一一该次风的历时(s)。 平均输沙率(Q)按照公式(G.34)计算:

式中: Q—输沙率(g/cm·s); Ws一—收集沙土重(g); A——集沙仪进口面积(cm"); 一一该次风的历时(s)。 平均输沙率(Q)按照公式(G.34)计算:

一平均输沙率(g/cm·s); Q 一一第i部分的输沙率(g/cm²·s); i=1,2, ,n—桩号数。 G.4.58.15中测针法测定侵蚀深需在降雨前观测每个测钎出露高度(h),降雨侵蚀发生后再观测测 钎出露高度(h²),则侵蚀深(H),平均侵蚀深(H),侵蚀总量(Ws),按照公式(G.35)~(G. 37)计算:

钎出露高度(h²),则侵蚀深(H),平均侵蚀深(H),侵蚀总量(Ws),按照公式(G.35 37)计管:

(G.35)~(G.37)式中: H 侵蚀深(m); ht 降雨前观测每个测钎出露的高度(m) h2 降雨侵蚀发生后再观测测钎出露的高度(m) H 一平均侵蚀深(m); H; 一第i部分的侵蚀深(m); i=1,2,·,n——桩号数; Ws 侵蚀总量(kg或t); A 侵蚀区面积(m); 侵蚀沙士容重(g/cm或t/m)

(G. 35) (G. 36) Ws=AH.r (G. 37)

DB61/T4962010

若为虚方(虚土、虚渣)上测定,则应根据压容试验率定值(K),予以校正。平均侵蚀深 照公式(G.38)计算:

平均侵蚀深(m) K 一压容试验率定值率定值; H 一一校正前计算得平均侵蚀深(m)。 测钎法用于风蚀区,应在每场风前测出插钎出落高度h,,和风后出露高度h,,计算平均风蚀深和 风蚀量。用于风积区则计算出平均风积厚度和风积量。 风蚀桥长100cm,每10cm有一刻度(测控距),观测时除桥有编号外,还应从0向100cm循序测出 桥面到地表9个测值,不可逆向测量,并计算出平均值。利用风蚀前、后的两个平均值之差,求出该风 蚀桥处风蚀深。再用(G.36)、(G.37)计算观测场平均风蚀深和风蚀量。 G.4.68.16中滑体监测可通过测控标桩的高程和水平位置计算获得。按照公式(G.39)、(G.40)、(G. 41)计算:

△Lik (G.39) AX=△LCosβ; (G. 40) Yi= ALk Sin β: (G. 41)

DB61/T4962010

1.53 R?18 α

式中: Vc——泥石流平均流速(m/s); Rc——水力平径,可取泥深值(m); I 泥石流面坡降(%); 阻力系数,计算式为:α=[r.+1,其中中按照公式(G.43)计算。 人

中一一修正系数; 泥石流容重(t/m); rw一一清水容重(t/m); r一—泥石流中固体物质容重(t/m),一般取2.4≤r,≤2.7。 泥石流平均泥深:泥石流在固定沟槽中流动,两边缘泥深与中部泥深接近,以观测泥深为平均 泥深。泥石流未受沟床约束,两边泥深小中部泥流大,按照公式(G.44)计算平均泥深:

泥石流中固体物质容重(t/m),一般取2.4≤r≤2.7。 泥石流平均泥深:泥石流在固定沟槽中流动,两边缘泥深与中部泥深接近,以观测泥深为平 泥深。泥石流未受沟床约束,两边泥深小中部泥流大,按照公式(G.44)计算平均泥深:

2 平均泥深(m); hmux 一中部最大深(m); h —边缘泥深(m),通常取0.3m~0.5m。 )泥石流量。最大流量(Qcmax)按照公式(G.45)计算:

Qcmax 最大流量(m/s); W 一一泥石流最大过流断面面积(m)。 平均流量(Q。)按照公式(G.46)计算:

Qcmax 最大流量(m/s); max 一一最大流速(m/s); 一—泥石流最大过流断面面积(m) 平均流量(Qc)按照公式(G.46)计算:

Q 平均流量(m/s) . 平均流速(m/s):

Q. =V.W (G. 46

W一泥石流平均过流断面面积(m)

DB61/T4962010

泥石流平均过流断面面积(m² 泥石流浆体总流量。阵性泥石流浆体总流量(W。)按照公式(G.47)计算:

W。一—阵性泥石流浆体总流量(m); Qcmax—泥石流最大流量(m/s); 一一泥石流过流历时(s)。 稀性、水石流部分浆体流量(Wc)按照公式(G.48)计算:

G.4.118.20.4(c)中样地数量计算方法

层(成数)抽样样地数量按照公式(G.49)计算

系统抽样样地数量按照公式(G.50)、(G.51)

(G.49)~(G.51)式中:

DB61/T4962010

样本平均值按照公式(G.52)计算:

样本方差按照公式(G.53)计算:

样本标准误差按照公式(G.55)计算:

(G.52)~(G.58)式中: i=1,2,..,n 调查样本数; X; 一样本调查值; x 一样本均值; s 一样本标准差; Sx —样本标准误差; E 调查样本误差;

DB61/T4962010

P一一调查样本精度; C一一样本变动系数; t一一是与几率有关的值,查表。 b)总体特征值及误差限、精度 有了调查样本特征值的计算结果,就可以对总体特征值、误差、精度进行计算。无论抽样数量大小 样本平均数即是总体平均数的无偏估计,因而总体平均数的估计值按照公式(G.59)计算:

平均数误差限A()按照公式(G.60)计算

平均数估计精度P(x)按照公式(G.61)计算:

(G.59 I Y 总体平均数的估计值; X 调查样本平均数; (风) 估计平均数的误差值; S 调查样本标准差; n 调查样本数; P(x) 估计平均数的精度; 在α水平上的两侧分位数,查表

G.5监测数据整理与分析

DB61/T4962010

3.2.1中面状水蚀强度(Ms)按照公式(G.62

Ms 面状水蚀强度[t/(km²·a)]; M; 一各分区水蚀强度[t/(km"·a)]; ai 一各分区侵蚀面积(km²); A 一防治责任区面状水蚀总面积(km) i=1.2... 桩号数。.

G.5.69.3.2.2中面状水蚀总量(W、)按照公式(G.63)计算::

G.5.69.3.2.2中面状水蚀总量(W、)按照公式(G.63)计算::

Z(M;·a.) Ms=

Ns =M,A'=(M,a.)

式中: Ws 一面状水蚀总量(t); Ms 一面状水蚀强度[t/(km²·a)]; i=1,2,..,n——桩号数; M 一各分区水蚀强度[t/(km·a)]; a; 一各分区侵蚀面积(km²); A' 防治责任区面状水蚀总面积(km)。 G.5.79.3.2.3中径流、泥沙输出量(Ww、W、)按照公式(G.64)、(G.65)计算

Ww=Mw·A Ws=MsA

(G.64)、(G. 65)式中: Ww、Ws一一径流量(m)、泥沙输出量(t); Mw、Ms——径流站观测得径流模数[m/(km"·a)]和泥沙模数[t/(km²·a)]; A 一防治责任区水蚀面积(km)。 .5.89.3.3.1中风蚀或风积厚度(h)按照公式(G.66)计算:

式中: h. 一风蚀(风积)平均厚度(深度)(m); h,和 a; 一不同分区风蚀(风积)深(m)和面积(hm); A' 一风蚀(风积)总面积(hm²); i=1,2,..,n—桩号数。

DB61/T4962010

式中: 0 一平均输沙率[g(cm²·s)]; Q: 、t; 一各分区输沙率[g/(cm²·s)]与历时(s); T 一总历时(s); i=1,2,...,n—桩号数。 G.5.119.3.3.4中风沙输出量(W。)按照公式(G.69)计算

=Q.T·A=Q.T.L

式中: Ws 一风沙输出量(g); 0 一平均输沙率[g/(cm·s)]; T 一输沙总历时(s); A 输出面积,即长L高30cm的面积。 G.5.129.3.3.5中扬尘量计算按照公式(G.70)计算:

DB61/T4962010

Weh 集尘缸单位面积收集沙尘量(g); Wch 一集尘缸收集平均值(g); Wchi 一各收集点集尘缸收集值(g); n 一收集点数; i=1,2,...,m——桩号数; 176. 715 集尘缸收集面积常数。 G.5.139.3.3.6中沙丘移动按照公式(G.71)计算:

G.5.139.3.3.6中沙斤移动按照公式(G.7

G.5.139.3.3.6中沙丘移动按照公式(G.

Weh= W'ch 1 或Weh 176.715

EW'ehi W'ch 或Weh n 176.715

GBT18345.2燃气轮机烟气排放集尘缸单位面积收集沙尘量(g); 集尘缸收集平均值(g); 各收集点集尘缸收集值(g); 收集点数:

d 沙丘移动平均距离(m); d 一一各级沙丘移动平均距离(m); n; 一相应沙丘数量; i=1,2,...,m一一桩号数; 观测总沙丘数。 G.5.149.3.4.3中相关沉积物是指某沉积物的时相特征与其侵蚀、搬运、堆积的时间、物质组成和结 构相一致。如倒石堆为崩塌的相关沉积物,滑坡堆积物为滑坡的相关沉积物,湖库中的淤积泥沙,为该 湖库流域侵蚀泥沙的相关沉积物等。应该注意时间的判别,如老滑坡堆积物不是新滑坡的相关沉积物。 G.5.159.3.5.5中年泥石流侵蚀量计算。泥石流侵蚀量是指泥石流固体碎屑物量(m或t)。泥石流受 降雨影响,年内可在泥石流沟中发生多次,年侵蚀量应为全部泥石流沟在当年各次固体碎屑物量之和。 G.5.169.4.1中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因工程类型、所处位置与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我省榆林 以北长城沿线地区风沙活动强烈,榆林以南的陕北地区为黄土丘陵沟肇区,关中北部为黄土高原沟肇区, 南部为黄土平原源区,陕西省南部为秦岭大巴山山地,因而各区防治工程及防治体系应有不同重点。 G.5.179.4.2中拦渣工程因渣土堆积部位和拦挡方式而有不同,评价其位置的合理性、工程的稳定性 及无损完好应是重点。 G.5.189.4.3中斜坡防护工程因受坡面高、坡度和岩性(土质)及产状影响,采用不同防治形式,评 介重点是坡面裸露岩(土)体风化防治、坡脚的防渗、防冲和整体坡面的稳定。 G.5.199.4.4中土地整治包括开挖、采掘、堆放等毁坏土地的平覆、治理等,因而评价现有蓄水保土、 恢复植被,改善生态还有防洪排水、治理污染等内容。 G.5.209.4.5中防洪排导工程主要用在泥石流防治和邻水域(河、湖、率等)防洪治理方面,评价重 点应是工程配置合理、系统、防洪标准效果及工程稳定可靠性。 G.5.219.4.6中降水蓄渗工程主要是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因而评价着重位置的合理性,减少冲刷及拦 蓄径流是否满足要求,以及用水工程的可靠性。 G.5.229.4.7中植被建设应评价树种草种选择搭配,以及栽种土地、种苗处理,栽种及管理等方面。 G.5.239.4.8中防风固沙、工程评价应注重质量可靠以及管理维修和防风效果等方面

DB61/T4962010

G.5.249.4.9中临时防护工程对控制施工期水主流失十分重要,评价重点是措施适宜性和防蚀效果。 G.5.259.4.10中沟头(沟谷)治理工程又是黄土区特有的治理工程,评价重点是防治体系的完整性 质量可靠性及防治效果。 G.5.269.5.1中工程运行情况评价是指建成后经过暴雨、大风等考验工程的安全完好以及维修养护、 植物种植生长等情况的完整性、定量说明。 G.5.279.5.2中工程效益评价。生态效益主要是防洪、防风、防蚀及水、气、土环境的适宜状况;经 济效益主要是指治理带来工程本身的安全可靠、正常生产以及影响区的经济收入变化;社会效益主要指 周边影响区社会稳定,各层次的良好反映等。治理措施合格率及扬尘指数按照公式(G.72)、(G.73)计 算:

治理措施合格率(%)= x100% (G.72) 已完成的全部治理措施数目(或面积) 直接影响区扬尘测定平均值 小 (672)

G.5.289.5.3中水土流失治理评价中几个指标的计算。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拦渣率

JG/T 160-2017 混凝土用机械锚栓G.5.289.5.3中水土流失治理评价中几个指标的计算。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拦渣率、 水土流失控制比分别按照公式(G.74)、(G.75)、(G.76)、(G.77)计算: 工面h咖上山

建设区扰动地表面积 水土保持措施面积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建设区水土流失总面积 ×100% (G 采取措施后实施措施的弃土(石、渣)量 拦渣率(%片 ×100% (G 弃土(石、渣)总量 项目区容许土壤流失量 土壤流失控制比(% ×100% ( 防治措施实施后土壤侵蚀强度 5.299.5.4中植被变化评价中的几个指标计算。林草植被恢复系数、林草覆盖率、人工林存活 工林保存率、种草存活率和种草保存率分别按照公式(G.78)、(G.79)、(G.80)、(G.81)、(G.82 G.83)计算:

DB61/T496201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