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282-2018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替代SL 282-2003,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 282-2018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替代SL 282-2003,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6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1631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282-2018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替代SL 282-2003,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表17国内部分高拱坝地质力学模型超载安全系数表

8.3.2本条基本保留原标准7.3.1 条内容。拱座附近存在可能 别起较天变形的断层或软弱带时,应采用有限元法或模型试验进 行变形稳定研究,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控制变形量。加固的必 要性和加固方案可通过平面或空间有限元分析或模型试验进行比 较论证后确定。 8.3.3对拱坝沿建基面滑动“上抬失稳”是否需要作为控制条 牛进行计算,在历次标准编制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意见。有些 专家认为,沿建基面失稳不符合实际,坚决要求取消该条规定; 有些专家根据对法国马尔帕塞等拱坝失事原因的分析,认为在某

8.3.2本条基本保留原标准7.3.1条内容。拱座附近存在 引起较天变形的断层或软弱带时,应采用有限元法或模型试 行变形稳定研究GB/T50731-2019 建材工程术语标准,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控制变形量。加固 要性和加固方案可通过平面或空间有限元分析或模型试验进 较论证后确定

8.3.3对拱坝沿建基面滑动“上拾失稳” 是否需要作

件进行计算,在历次标准编制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意见。有些 专家认为,沿建基面失稳不符合实际,坚决要求取消该条规定 有些专家根据对法国马尔帕塞等拱坝失事原因的分析,认为在桌 些特定条件下,不应排除拱坝沿坝基面滑动的可能性。在 200

年9月本标准2003版修订的送审稿审查会上,专家们对不应以 建基面滑动作为控制条件送成了共识,其依据是当时已完成的 科技攻关成果。 为了揭示拱坝沿建基面滑动机制,正确评价拱坝沿建基面的 稳定安全性,国家电力公司委托中国水电顾问有限公司(水电水 利规划设计总院),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专题研究(详 见《拱坝沿拱座基面滑动机制及控制标准研究》,中国水电顾问 有限公司,2001年10月)。依据当时已完成的研究成果及历次 专家审查意见,本标准2003版对拱坝沿建基面滑动问题进行了 淡化处理,不强调校核沿建基面的滑动作为控制条件,只提出宜 研究项基浅层抗滑稳定问题,降低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指 出了可能存在这一问题的特定条件,且不提控制标准。在特定情 克下,如果存在沿建基面滑动失稳的可能性,可开展专题研究: 本次修编对拱坝沿建基面滑动问题仍采用上一版处理原则 且在条文说明中仍保留上版有关研究成果的简述,具体如下: (1)关于拱项沿建基面滑动的安全性。 二滩、小湾、李家峡、白山、紧水滩等拱坝的计算分析以及 二滩、李家峡、小湾拱坝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其成果表明,拱 坝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及应力状态都具有下列共同规律。 a.在正常蓄水位、自重及温降荷载作用下,项体的水平位 移都是指向下游,项肩的铅直位移向下。建基面上的法向位移 中,除了上游坝的边界部位指向坝项体外,其余部位都是指向岩 本内部,法向位移指向岩体内部的面积占建基面面积的95%以 上,顺坡向位移都是指向下方。建基面的应力状态中,有.90% 以上的面积是压应,有拉应力的面积只占建基面面积5%左 右,这表明建基面总体是处于受压状态。建基面上剪应力方向都 是指向下游偏向河床。这表明这些拱坝在正常蓄水位、自重及温 降荷载作用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不存在沿建基面滑动的 现象。 上述结果表明,拱坝的体形设计,不应以沿建基面滑动作为

个控制条件,但必须指出,只有在超载作用时,并在特殊地形 地质条件下,有局部发生沿建基面滑动的可能,故沿建基面滑动 的问题在理论上是有可能存在的。因此,对于些体形比较扁平 的拱坝或设有边缘缝或有顺坡节理或有软弱面等复杂地质条件 时,需重视沿建基面滑动稳定问题。 b.在超载条件下,坝体的位移量、建基面上的压应力、剪 应力、法向位移及顺坡向位移都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建 基面上的切向位移及剪力不仅仅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加,而且 坝体上部建基面上剪力方向由原来的指向下游偏向河床的方向逐 步变为指向下游偏向两岸。这表明,在这种状态下建基面上存在 沿建基面向,上的顺坡向剪力分量及向上的顺坡向位移。 超载条件下坝体的破坏形式是首先在上游面的河床坝距部位 开裂及下游坝趾有塑性屈服区,天坝以跨的形式破坏,超载系 数一般都天于4.0。在这二过程中,坝体在建基面上局部产生向 上的顺坡向剪力及向上的顺坡向位移,如果这时的剪应力超过剪 切强度,则有可能沿建基面产生局部滑移,但由于拱坝坝体的超 静定作用,其内部应力与位移具有传递作用,经过调整后,有可 能在一组新的内力与位移状态下送到新的平衡。若在新的内力与 位移状态下达不到平衡,坝体与建基面的内力与位移将再作调 整,如果这种调整后还是不能平衡,那么调整将继续下去,则最 后导致大坝开裂、丧失稳定性以及沿建基面剪切破坏的滑移和下 游塑性区扩展的破坏同时发生。 因此,拱坝在建基面上如果发生剪切滑动的失稳,也不仅仅 只是这单的破坏形式发生,必然伴随有坝体的开裂破坏、下游 建基面或岩体内大面积的压剪进人塑性状态同时发生。 (2)关于拱坝沿建基面滑动机制。 计算分析、模型试验及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成果表明,拱坝 沿建基面滑动的实质是剪切强度破坏,同时在坝体内有开裂与裂 缝发展破坏,建基面上还伴随着天面积的拉应力区,导致上游拉 裂,下游有天面积的塑性屈服及塑性变形缝。因此,坝体产生沿

建基面滑动机制,可概括为下列4个阶段。 第1阶段:大坝建基面及基础岩体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其内 部的应力变形均处于弹性范围,这二阶段的应力、变形与弹性计 算成果大体上二致。 第2阶段:坝体局部进人非线性状态,应力、变形发生改 变,上游坝距部位裂缝向两岸扩展同时向深度方向延伸,而且下 游建基面上的塑性区扩展,坝体的整体性有一二定的降低,应力与 变形发生了重新分布,与弹性状态下的应力、变形有较大差别, 这二阶段属于滑动的起始阶段。 第3阶段:坝体开裂后,裂缝继续扩天,而且有上、下游方 向贯通的裂缝。下游的塑性屈服范围增加并出现塑性变形缝,坝 本的整体性更进一步降低,甚至已经基本丧失了整体性,这二阶 段属于滑动的发展阶段。 第4阶段:开裂与剪切破环的滑移量很快增加,同时伴随着 坝体溃决。 (3)关于沿建基面滑动稳定的控制标准。 就所计算的二滩、李家峡、小湾等13座拱坝拱梁分载法的 点安全度及小湾、二滩、李家峡拱坝的模型试验成果可以看出 这些拱坝的最小点安全度二般都小于前拱坝设计规范中沿用坝 肩深层抗滑稳定安全度的要求,有的相差还比较大,但从已建的 拱坝多年的运行状况看,都没有发现与建基面滑动有关的异常现 象。这表明大坝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或者说,个别高程的点滑动 安全度较小时,其内部应力的整体水平使坝体仍处于正常运行 状态。 因此,拱坝沿建基面滑动的控制标准,:在技术上是个十分 复杂的问题,又是二个关系到拱坝建设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的 重天问题。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对于这三问题必须随着研究 的不断深化,以及在总结天量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 解决。建议对有关拱坝沿建基面滑动的安全度控制标准,在现行 标准中规定所沿用坝肩深层抗滑稳定安全度的控制标准基础上

可适当降低。 原标准7.3.3条主要规定了降低拱座岩体渗压措施及岩体监 测的内容,相应内容归人第 9 章及第 12 章。

可适当降低。 原标准 7.3.3条主要规定了降低拱座岩体渗压措施及岩体监 测的内容,相应内容归人第 9 章及第12 章,

9:1.1拱坝坝基定义为:与拱项相互作用的地质区域,包括坝 基岩体、拱项建基面上下游边坡等。由于基础条件复杂多变,坝 基处理需要因地制宜,故本条提出坝基处理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内外岩基上混凝土拱坝坝基处理经验,着重提出坝基 处理的原则规定,应符合稳定性、强度、抗渗性和耐久性等 要求

9.1.2基础处理设计首先应针对基岩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质 中自身的弱点,同时结合研究拱坝在运行过程中传给地基的荷载 特点,综合考虑坝体与地基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处理方案。 9.1.3:本条强调岩溶地区需要更加重视基础处理,需通过有效 的手段查明岩溶发育规律及规模,评估其对工程的影响,对岩溶 地区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需要专门设计。 9.1.4:本条为新增条文。阐明基础与其上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 系,不能单从基础处理方面来满足上部结构要求,应通过研究论 证,采取措施使上部结构与基础相互协调和适应。 9.1.5基本保留原标准8.1.3条的内容。随着拱坝筑坝技术的 发展,建基面的选择已不单纯根据岩石风化程度确定,更多是确 定可利用岩体界线,对不可利用的岩体可以进行挖除。 9.1.6本条为新增条文,当项基所处环境对坝基处理材料具有 腐蚀作用时,所选材料应具备相应的抗腐蚀性能。不同环境条件 下引起腐蚀的原因不尽相同,而且影响因素复杂,必要时可通过 试验确定抗腐蚀材料的选用。

9.1.2基础处理设计首先应针对基岩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质

9.2.1近年来,拱坝建基面的选择已不再受岩石风化条件的限

9.2.1近年来,拱坝建基面的选择已不再受岩石风化条件的限

制,已遂渐转变为按建基岩体质量来确定。受地质条件限制,国 内不少特高拱坝都以 AⅢ类岩体为主要建基岩体,局部利用 A 类岩体,如雅磐江锦屏拱坝、金沙江溪洛渡拱坝等。 9. 2. 2 拱座利用岩面形状详见图1。

图1 拱座利用岩面形状示意图

9.2.3强调坝基开挖时要通过试验提出合适的爆破参数,以减 少开挖对坝基岩体的损伤。 9.2.4,新增条文,考虑到前期探工作的局限性,强调坝基开 挖后需对地质条件进行复核与评 并动态调整基础处理方案

3坝基固结灌浆与接触灌类

9.3.1拱坝坝基固结灌浆的主要目的是处理坝基的原生裂隙、 爆破松弛裂隙,并提高建基岩体的均一性。本条对坝基固结灌浆 设计的依据和灌浆范围做了具体要求。对比较完整坚硬的基岩 可在坝基上下游区设置至数排固结灌浆孔,对节理裂隙发育的 基岩,需向坝基上下游方向扩 大固结灌浆孔范围

基岩,需向坝基上下游方向扩大固结灌浆孔范围。 .3.2、固结灌浆的最终孔排距及孔深,需根据地质条件、岩石 破碎程度、裂隙产状、夹泥性质等因素,参照灌浆试验成果确 定。固结灌浆从第序孔较天孔距开始,遂渐加密至最终孔距

9.3. 2 细固结灌浆的最终引排距及深 需根据地质条件 岩

破碎程度、裂产状、夹泥性质等因紧,参照灌浆试验成果确 定。固结灌浆从第序孔较天孔距开始,遂渐加密至最终孔距 局部基岩破碎地区,孔排距可以加密。根据工程经验,坝基固结

灌浆的孔排距一般为2~4m,:孔距和排距可采用相同数值。 9.3.3固结灌浆布孔及孔向的原则规定。固结灌浆孔的布设通 常采用梅花形或方格形,较多采用梅花形。钻孔方向根据裂隙产 状与其正交,并穿过较多节理裂隙为好,如果存在河床项段的陡 裂隙或岸坡坝段的缓倾裂隙,钻孔方向需结合施工条件综合 确定。 如果温控要求需在坝体强约策区布设冷却水管,固结灌浆孔 引位需注意避开冷知水管布设预留灌浆

颅裂隙或岸坡坝段的缓倾裂隙,钻孔方向需结合施工条件综合 确定。 如果温控要求需在坝体强约束区布设冷却水管,固结灌浆孔 孔位需注意避开冷却水管布设,预留灌浆孔 9.3.4,对原标准8.3.4条进行了修订。般情况下,推荐采用 有混凝土盖重灌浆,特别强调雌幕附近及地质缺陷部位的固结灌 浆在有盖重条件下施灌。同时,丰富补充了其他无盖重灌浆 型式。 通常坝基固结灌浆施工与混凝土浇筑都存在干扰,为解决这 个问题,许多工程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适合各个工 程的固结灌浆方式加有混凝干盖重灌浆无混凝士盖重灌浆

9.3.4,对原标准8.3.4条进行了修订。般情况下,推

通常坝基适固结灌浆施上与混凝土筑都存在十犹,为解快这 个问题,许多工程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适合各个工 程的固结灌浆方式,如有混凝王盖重灌浆、无混凝士盖重灌浆 找平混凝王封闭灌浆、弓管有盖重灌浆、利用岩体盖重灌浆等。 无论采用哪种非混凝士盖重固结灌浆方式,均需经过现场灌浆试 验论证,效果良好方可天规模采用。三峡工程在坝基固结灌浆与 混凝士浇筑矛盾较突出的部位采用了找平混凝王封闭方式进行固 结灌浆。构皮滩拱坝对建基岩体为工、Ⅱ类岩体的坝基,采用了 无盖重固结灌浆或利用岩体盖重进行深部固结灌浆,:但灌浆前均 需采取有效措施对裂隙进行封闭。溪洛渡拱坝采用了岩体盖重灌 浆。条件具备时,也可以采用引管有盖重固结灌浆,以避免混凝 土浇筑与坝基固结灌浆的干扰。对于有接触灌浆需要的陡坡坝 段,浅层坝基固结灌浆也可部分结合接触灌浆并进行。 固结灌浆压力与工程地质条件、浆液浓度、混凝土盖重情况 密切相关,在同样的地质条件下,浆液愈浓、混凝盖重越大: 采用的灌浆压力可以愈高,但以不掀动岩石、防止破坏岩石结构 为原则。唯幕上游区的固结灌浆,要求需有混凝王盖重。无盖重 固结灌浆的灌浆压力应有区别,应符合SL62的规定。

9.3.5根据近年来工程经验,为加强固结灌浆充填效果及提高 结石强度,灌浆材料方面,可采用掺加分散剂的低水胶比(水胶 比0.5、0.6)浆材,分序灌浆的后序孔,可采用超细水泥浆材 或掺有硅粉的水泥浆材等。灌浆工艺方面,浓浆高速搅拌制浆技 术,有助于提高流动性分散性,低水灰比快速变浆工艺,有助于 提高灌人性。灌浆压力的控制,可采用由进浆量及灌浆段深度两 因素确定灌浆压力的“双限压力控制法”。如基础裂隙有侵蚀性 青况,需选择可抗侵蚀性的灌浆材料。 .3.6由于混凝王凝结收缩,混凝王 产生渗漏

通道,本条规定一定范围内的接触面需要接触灌浆,防治渗漏。 补充了接触灌浆实施的部位要求及实施时机要求。

9.4.1对原标准8.4.1条进行修订,进步说明了防渗幕的 作用及实施要求,强调水库蓄水前需完成防渗雌幕的施工。如分 期蓄水,需完成相应蓄水时段最高库水位以下防渗惟幕的施工。

则。自前国内外大坝基础防渗唯幕都采用水泥灌浆,其胶结性育 好,结石强度高,比较经济,便于施工,得到广泛应用。如基石 裂隙有侵蚀性情况,需选择可抗侵蚀性的灌浆材料

为防止坝基拉应力拉断防渗唯幕,防渗雌幕布置在坝基

9.4.3 为防止坝基拉应力拉断防渗唯幕,防渗雌幕布置不

面压应力区,尽量靠近上游面。考虑到惟幕经库水(暂时硬度较 低)的不断侵蚀破坏,或其他意外原因,基础渗漏量会逐渐增 加,扬压力会逐年加天,因此,要考虑为将来补强灌浆创造条 牛,推荐在基础廊道内进行。 拱坝两岸拱座部位雄幕灌浆需特别重视,其唯幕线伸人岸坡 为的长度和方向,应详细研究,按下列原则考虑: (1)雄幕两侧端点需接到未受构造断裂破坏的相对隔水 层上。 (2)无相对隔水层时,椎幕需延伸至水库蓄水后岸坡地下水

回水消失点。 (3)岸坡地下水回水消失点延长很远时,或延伸至水库正常 蓄水位与两岸相对隔水层线的相交处,或延伸至水库正常蓄水位 与水库蓄水前两岸地下水位线相交处。 (4)缺少上述资料或幕线延伸很远时,在不影响拱座岩体 稳定的前提下,暂定延伸长度,待蓄水后根据渗漏情况决定是否 再延伸。 (5)两岸坝肩部位惟幕需与河床部位雌幕保持连续性和整体 性。注意两岸山坡防渗惟幕的水平渗径长度,不得小于铅直渗径 长度,以防库水沿水平方向的绕坝渗漏。 对于重要工程,一般还需进行二维、三维渗流场分析,作为 确定唯幕在两岸延伸的范围的参考,作为确定唯幕在两岸延伸长 度的参考,特别是对手两岸山体隔水层分布很远或地下水位低平 的工程,可以通过渗流计算,:研究论证两岸唯幕延伸的长度。 9.4.4对原标准8.4.4条进行了修订,结合乌江渡、东风、隔 河岩、构皮滩等岩溶地区修建拱坝的经验,唯幕轴线尽量避开岩 溶发育部位,无法避开时,雄幕轴线尽量与岩溶发育主通道垂 直,以减少施工难度及处理工程量。在查明坝基范围岩溶发育规 律、分布范围、岩溶规模、充填物性质等的基础王,选择经济、 合理处理措施。如清江隔河岩拱坝,·其主要处理手段是利用勘探 平碱、灌浆平洞、施工支洞等地下洞室,对惟幕线上下游15~ 20m范围内的岩溶进行追挖、清理、回填混凝土,实现“变岩 溶岩体为裂隙性岩体”后再进行唯幕灌浆处理,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 乌江构皮滩工程岩溶数量多、规模大、特征各异,实施过程 中结合溶洞特点、地质条件及工程要求进行动态设计,采用了高 压灌浆、防渗墙、高压旋喷、混凝土换填封堵、地下水引排和避 让等多种岩溶处理技术:以阻截防渗幕线上的岩溶通道,取得 了良好效果。 (1)灌浆技术。包括高压水泥灌浆、磨细水泥灌浆、化学灌

浆、膏状浆液灌浆等。对于有条件部位的溶洞充填物尽量采取先 冲洗置换后灌浆的方法。如右岸高程465.00m灌浆平洞中发育 的K67s溶洞充填细砂夹泥,垂直灌浆平洞侧墙水平发育,宽度 0.5~4.0m,处理方案为:先对岩溶充填物用高压风水冲洗后实 施高压水泥灌浆。 (2)防渗墙技术。对不具备清挖条件的砂卵石充填溶洞,采 用防渗墙处理。如左岸高程640m灌浆平洞K256溶洞主要充填粉 细砂,可能通过裂隙通道与库水发生水力联系。该溶洞距离左坝 肩较近,施工初期曾采用高压旋喷墙处理,但取芯显示高压旋喷 墙体连续性不理想。最终在高压旋喷墙下游重新设置二道厚度 m的塑性混凝土防渗墙。 (3)高压旋喷技术。对于充填砂、卵石、砾石或黏王的溶 洞,除了采用防渗墙外,还可利用高压旋喷使水、气、浆液扰动 地层,使水泥浆和充填物充分融合形成具有抗压、抗渗能力的复 合体。构皮滩大坝23号、24号坝段坝基在高程530~535m之间 存在充砂管道,从上部天坝基础廊道对雌幕线附近范围的充砂管 道采用“单管高压旋喷十化学灌浆”方案进行处理,喷射压力 25~40MPa,化学灌浆压力 4~5MPa。 甘本动面培准 ( 达营

规定不作为强制条文。:根据理论研究和国内许多工程实测坝基扬 压力和渗漏量的观测资料,并参考国外同类坝惟幕防渗标准 2003版原标准规定的惟幕标准比1985.版适当降低,本次修订维 特原标准的指标。对于复杂坝基,宜通过渗流计算辅助选择合适 的防渗标准。 丰满、青铜峡坝基幕灌浆岩体内透水率g分别在2~3Lu, 唯幕下游排水孔处实测扬压分别为0.2H、0.15H和0,:均小 于设计值,渗漏量也不天。统计的其他干多座混凝士坝,如新安 江、丹江口、刘家峡、黄龙滩、龚嘴、高坝洲、隔河岩等坝基排

水孔处大部分实测扬压力远小于设计值,渗漏量远小于河流多年 平均流量的0.1%~1%。美国、苏联、澳大利亚等国家混凝王 坝雄幕标准均在3~7Lu。苏联规定坝高大于100m采用1Lu。 从理论上讲,设置防渗唯幕主要自的是确保项基渗透稳定和 减少坝基渗漏量,防渗标准与坝高并不二定成正相关关系,还与 工程规模、工程耐久性要求、地质条件、防渗工程量有关。因 此,对坝高小于50m的坝,其防渗标准不二定比大于50m高的 坝低。故本次修订将第3款不作为强制性条款,以便设计者根据 工程实际情况选用。 对于水资源短缺水库,坝基防渗雄幕标准和相对隔水层的透 功估控生准定脂小

9. 4.7雄幕孔、排距主要根据灌浆试验确定,规定值作为

基础唯幕灌浆国内外通常采用单排,对可能产生管涌或裂隙特 发育的岩石,则可采用两排。若考虑雄幕前固结灌浆对基础浅层 所起的阻渗作用,仍可采用二一排。雄幕两排时,:其中二排主惟幕 孔灌浆至设计深度,另排孔深减半,主要因渗流水问深度渗透 时水头损失大,坡降降低之故,

凝土后才施工,为了防止灌浆抬动基岩,需进行灌浆试验确定 浆压力,本条规定的灌浆压力可作为参考。

求等。根据近十年来的国内外工程实践经验、施工工艺水平,特 别钻孔孔斜控制水平的进步,:单层幕灌浆施工的深度在70m 以上已经比较常规,极个别工程甚至达到100m左右,:因此,灌 浆平洞间的高差规定为般30~70m;同时要求与坝内廊道高 程相适应。对于灌浆隧洞高差超过70m的,布置2排以上的雌 幕孔,以确保成幕。关于灌浆平洞的断面,原标准未作明确规 定,但在工程实践当中,采用净断面2.5m×3m、3.0m×3.5m 的较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为便于机械化施工加快施工 进度,改善灌浆施工环境条件,部分工程也采用过 4.0mX4.5m

的断面。一般地,双排孔及以上区域的灌浆平洞断面比单排区 大些。 分层设置灌浆隧洞的高差及层数需考虑的因素有地形地质条 件、岩溶分布高程、分期蓄水高程、钻孔灌浆技术水平、施工支 洞、洞口边坡安全及与坝体的连接要求、施工通风和排水等。

9.5.1排水孔需在固结灌浆、幕灌浆、接触灌浆等完成后钻 孔,防止在灌浆过程中,水泥浆串入排水孔内堵塞排水通道。 9.5.4基本保留原标准8.5.4条。坝基深部有裂隙承压水层 较天透水区,但不影响拱座抗滑稳定的,采取避让原则,尽量减 少扰动。江垭、小浪底、向家坝等工程均发生排水孔打穿深层承 玉水而带来的系列工程题,处理难度及代价较天,故本次修 订对排水孔深入深部承压水层的条件进行了限制,即是否影响拱 座抗滑稳定

9.6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层带处理

9.6.1本条作为坝基和拱座范围常遇的断层破碎带或软弱夹层 等软弱结构面,指出应掌握的相关资料和研究对象,才能作出专 门处理。每个具体工程,影响因素不同,处理方法各有不同,在 此仅作原则性规定。 9.6.3,回填混凝土(即置换法)包括混凝土塞、防渗井、防渗 墙、传力洞(桩)、抗剪洞(桩)、置换墙等,置换混凝土必要时 可配筋,体积较大的混凝土结构须布设冷却系统,混凝土周围要 进行必要的固结灌浆和接触灌浆处理。 9.6.4对于缓倾角的断层破碎带或软弱夹层,通常组成不稳定 君体的主要滑动面,影响坝体安全,需把基岩的补强加固,与防 渗、排水、降压等措施结合起来处理。具体处理方法类同本标准 9.6.3条,故表述予以简化

9.6.6拱座岩体承受拱圈传递荷载,如内存在软弱结构

响拱座稳定安全时,必须对拱座基岩进行加固处理。对高拱坝或 1级、2级拱坝工程的处理方案,明确需通过有限元或模型试验 确定。:主要处理方法有抗滑键、传力洞、传力墙、预应力锚固、 高压固结灌浆等。 9.6.7址近坑库岸和下游两岸岩体存在顺坡向断层破碎带

9.6.7坝址近项库岸和下游两岸岩体,存在顺坡向断层破碎带 或软弱夹层影响大坝安全时,必须进行防护加固处理,主要处理

或软弱夹层影响大坝安全时,必须进行防护加固处理,主要处 方法有混凝防护墙、预应力或非预应力锚固、抗滑键、混凝 护坡、上部减载及排水等措施

10.1.1将原标准波高计算的累积频率5%~10%修改为1%, 与.SL319、DL/T5346等相关标准二致。说明了坝顶高程应高 于水库最高静水位的要求,防浪墙顶高程应在水库相应计算水位 上加必要的超高,超高由波浪中心线至计算水位的高差、波高和 安全加高组成。坝顶高程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坝的防洪要求、蓄水 要求、坝体安全和坝体结构尺寸等,故本条作为强制性条文。 10.1.2由于拱坝枢纽多处深山峡谷,风光宜人。而拱坝本身又 是一种曲线流畅、造型优美的建筑物,建成后和周围环境起景 观性较好,故指出坝顶布置应结合工程建筑的总体规划,需与周 围环境相协调二致。 10.1.3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为1级、2级、3.级拱坝,水库波浪 和漂浮物的作用还是较大,要求防浪墙身应有足够的强度,采用 与坝体连成整体的钢筋混凝结构,对于3级以下的拱坝防浪墙 身结构材料可酌情确定,不作具体规定。防浪墙兼有安全防护的 作用,其高度与下游侧设置的栏杆要求二样,不低于1.2m。 10.1:4自前我国已建拱坝的项顶宽多数均天于3.0m,因此提 出项顶宽度不小于3m,必要时可加大坝顶宽度,亦可向两侧悬 伸加宽。 10.1.5 将原标准 9. 1. 4 条、9.1.5 条内容合并。溢流坝段坝顶 工作桥和交通桥宽度,需根据具体情况满足实用要求而定。无特 殊要求时,应与非溢流段坝顶同宽。 考虑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便于施工、缩短工期的特点,坝 顶桥梁仍可以采用装配式,说明在非强震区坝顶桥梁可采用装 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现浇结构。增加了“强震区溢流 坝段的坝顶工作桥、交通桥等宜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是一种曲线流畅、造型优美的建筑物,建成后和周围环境起 观性较好,故指出坝顶布置应结合工程建筑的总体规划,需与 围环境相协调二致

和漂浮物的作用还是较大,要求防浪墙身应有足够的强度,采 与坝体连成整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对于3级以下的拱坝防浪 身结构材料可酌情确定,不作具体规定。防浪墙兼有安全防护 作用,其高度与下游侧设置的栏杆要求二样,不低于1.2m。 10.1:4自前我国已建拱坝的项顶宽多数均天于3.0m,因此: 出项顶宽度不小于3m,必要时可加大坝顶宽度,亦可向两侧 伸加宽。

工作桥和交通桥宽度,需根据具体情况满足实用要求而定。无特 殊要求时,应与非溢流段坝顶同宽。 考虑装配式钢筋混凝王结构便于施工、缩短工期的特点,坝 顶桥梁仍可以采用装配式,说明了在非强震区坝顶桥梁可采用装 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现浇结构。增加了“强震区溢流 坝段的坝顶工作桥、交通桥等宜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要求。对于强震区的拱坝需加强中上部项体的整体性和刚度,如 意大利埃姆比斯拱坝、日本的黑部第四拱坝、哥斯达黎加的卡捷 拱坝等,为了满足抗震要求,在设计中加强了顶部拱圈的整体性 和刚度。在强震区不宜采用装配式结构,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适 当降低堰顶高程,形成有压或无压的孔流,孔口上方的坝体仍然 相连,以保证项顶一定高程范围内拱圈的完整性。我国小湾拱 项、龙羊峡拱坝做了这样的布置。云南海棠拱项位于8度强震 区,也是如此,在坝顶以下1/4坝高内,坝身混凝土还提高了 级标号。 10.1.6根据近年来国内高拱坝建设的情况,坝顶多设有人行 道,·所以增加了对人行道高程的要求。

10.1.7.在拱坝细部设计中,有不重视电缆沟或其他管沟设置的 工程教训,有的工程电缆布置零乱,直不便保护,坝顶亦不美 观,沟盖板需承受过车荷载时,不注意结构强度的破坏情况也 有。因此,作专门规定。

10.2.1基本保留原标准9.2.1条、9.2.2条的内容。横、纵缝 为防止项体混凝王产生裂缝而设的临时性收缩缝,:并非指预留的 宽缝。横缝间距需根据混凝土浇筑温度、质量、温度控制及基础 要求等因素确定。对于已建常态混凝王拱项工程未对横缝间距有 较大的突破,故仍维持原标准的规定。 10.2.2基本保留原标准中有关横缝布置和形状的内容。有关横 缝的形状描述为梯形、圆弧形和球冠形。二滩拱坝采用的键槽其 形状为具有空间特点的“球冠形”。因为球冠形键槽在接缝灌浆 后,能使拱向形成整体,其传力工作条件较好,还能增加浇筑块 之间的抗剪力,灌浆性能也好,而且模板用钢板在工广压制成 型,现场安装施工方便,还可以重复利用。二滩拱坝采用球冠形 键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横缝是为适应拱圈切向收缩防止径向裂缝而设。横缝面与坝

轴线垂直或接近垂直,条文中横缝面可为铅直面的规定,是考 黄缝面为铅直面方便立模施工,也有利于接缝灌浆。 图2~图4分别为梯形槽、三滩球冠形槽和东风拱坝的圆 形槽的形状和尺寸示意图,供设计参考。

图 2. 横缝梯形键槽示意图 (单位cm)

三滩拱坝横缝球冠形键槽示意图(单

横缝缝面,2预埋5cm铁钉,间距60cm;

3一$30cm升浆管,由塑料管拔出而成

10.2.3纵缝是为适应高的厚拱坝径向收缩,防止沿坝轴线方向 的裂缝而设。薄拱坝一般不设纵缝,在浇筑能力和温控措施有保 证的条件下,较厚的拱坝也尽量争取不设纵缝,这既保证坝体结 构稳定性,方便立模施工,也有利于温控和缩短工期。当厚度大 于40m的拱坝,仍“可考虑设置纵缝”,但对温控措施适当和施 工条件较好的拱坝,可不受40m的限制。 确定纵缝间距时应考虑的因素原则上与横缝相同,近年来趋 向于通过加强温度控制来减少纵缝的设置。只要坝体材料选择和 温度控制恰当,设置纵缝的条件可以放宽,如我国二滩(最大拱 端厚度58.5m)、构皮滩(最天拱端厚度58.4m)、拉西瓦(最 大拱端厚度54.7m)、溪洛渡(最天拱端厚度64.0m)、锦屏² 级(最大拱端厚度66.0m)以及美国的新布拉湾坝(底宽 59.3m)均未设置纵缝。国内外部分拱坝纵缝设置情况见表18。

表18国内外部分拱坝纵缝设置情况

10.2.4横缝和纵缝都必须灌浆,是根据拱项的工作性质而定 的。根据较多工程实例分析,灌区高度是影响灌浆质量的二个重 要因素,·需根据施工机械及其灌浆能力来确定,灌区高,排气管 出浆难,压力也难达到规定值,灌浆质量不易保证。灌浆区高度 仍维持原标准的规定“9~15m”。横缝上游面和下游面止水片兼 止浆片已在天部分工程中采用。 10.2.5根据接缝灌聚浆技术发展,灌浆升浆管路和出浆设施的形 成,可采用塑料拨管方式,也可采用预埋管和出浆盒等方式。不 但施工方便,也由于用线出浆代替了点出浆而提高了灌浆效果, 同时节约钢材、降低造价。拔管技术的施工经验在多个工程实践 中已相当成熟,都能达到灌浆质量好、灌区合格率高的效果。 为了方便灌浆施工,横(纵)缝同灌浆区的进、出浆管 口、排气管出口等布置,可以集中于廊道或下游坝后桥附近。 10.2.6接缝灌浆时除对坝体温度提出要求外,还对缝的张开度 和缝两侧坝体混凝土龄期作出规定。根据SL62的相关规定中, 对缝两侧坝体混凝土龄期限制修改为:“不宜小于90d”,可根据 具体情况选用。对灌区上部混凝土盖重层厚度修改为“6m”。本 次增加了“盖重层混凝土龄期不宜小于28d、盖重层的温度应达 到设计规定值”的规定。 10.2.7从国内部分拱坝实践经验,层顶灌浆压力般为0.1~

和缝两侧坝体混凝土龄期作出规定。根据SL62的相关规定中 对缝两侧坝体混凝土龄期限制修改为:“不宜小于90d”,可根于 具体情况选用。对灌区上部混凝土盖重层厚度修改为“6m”。 次增加了“盖重层混凝土龄期不宜小于28d、盖重层的温度应道 到设计频定估”的机宝

10.2.7从国内部分拱坝实践经验,层顶灌浆压力般为0.1

10.3坝内廊道与交通

10.3.2纵向廊道的上游壁离上游坝面距离要求是考虑混凝土防 渗要求。

10.3.3基础灌浆廊道为拱坝最主要的廊道,故作出说明

10.3.4 目前高拱坝建设已经很多,对多层廊道布置,原标准规

定的层高二般为20~40m已经不太适应。该层高不作专门规定, 视工程需要而定。坝内各层廊道均需相互连通,可采用电梯、坝 后桥、两岸坡道等方式。当坝体为较薄的中等高度的拱坝,可不

设多层廊道。为解决坝体观测和交通需要可设置项后桥。 10.3.5对有垂线施工、监测要求的特殊部位的廊道尺寸可局部 放大。 廊道断面形状将原标准的提法“拱顶平底”改为“城门洞 形”。图6为廊道断面示意图

宜分别大于等于 B,,B

10.3.6新增条文。随着对大坝安全监测越来越重视, 道的设计作出规定。 10.3.7强调廊道内照明、通风等,不仅能给运行检修人员创造 良好的工作条件,对设备仪器的保护也非常重要。 10.3.8廊道通向坝外的进口、出口,防寒、防雾化、防水倒灌 是十分必要的。 10.3.9坝后桥的设置,对定期安全巡视检查、上下层连通以及 施工期运用,具有重要作用。 10.3.10廊道、水泵室、电梯井等部位的消防安全,应按 GB50987.《水利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 拱坝工程大多建于深山狭谷地区,其消防设计与枢纽布置一起

集中、紧凑、因地制宜统筹考虑,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制定行 之有效的防火管理制度,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并重视初期 灭火,以最大限度减少火灾损失

10. 4坝体止水和排水

10.4.1根据工程经验,要求下游校核尾水位以下的横缝下游 面、溢流面以及陡坡段项体与边坡接触面等部位均应设置止 水片。 10.4.2对坝身设置止水片的道数、材料和构造、安装质量提出 要求。 国内高拱坝的横缝上游面止水多为两道,考虑到拱坝横缝必

10.4.3强调了止水槽混凝土与基岩的结合,明确埋入深度和

10.4.4陡坡段坝体与边坡接触面的防渗往往是个薄弱环节,

作为对坝身整体排水系统的规定

对于薄拱坝因渗透压力影响不显著,只要保证项内不冰冻 因此无冰冻地区的薄拱坝,坝身可不设置排水管

11. 1 一 般 规 定

11.1.1原标准10.2.1条内容的修订。提高了对拱坝温度控制 设计方面的要求,强调拱项须根据自然条件、坝体结构及原材料 生能等儿个要素进行温控防裂设计,并提出温度控制标准及防裂 借施,并专门强调提出不同施工时段、不同施工部位的混凝土浇 筑温度要求。·近年来有限元分析发展比较成熟,对高、中拱坝有 条件采用此方法进行分析。一般的低拱项,可参照本标准附录C 中给出的计算方法进行温控计算,或直接参照类似工程经验进行 温度控制及防裂设计。 11.1.2:原标准10.2.2条内容的部分修订。强调收集并整理坝 文气候条件相关资料。混凝土温度控制标准及措施与项址气候等 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必须收集坝址气温、水温和项基地温等资 科,并进行整理分析,作为项体最高温度控制、表面保温及水库 水温选定的基本依据。若不做骨料预冷,混凝土浇筑温度二般可 取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低于年平均气温并高于0℃的这段时 司,是混凝王浇筑的有利季节,一一般可以不必采取降温措施。月 平均气温和寒潮资料是确定混凝土表面温度的边界条件,据此计 算混凝士表层温度状态,判断其表面散热过程,进行表面保温措 施设计等。 影响水库水温的因素非常复杂,取决于坝址所在地区的纬 度、水库库容、来水状态、调度方式、库区的地理因素、取水方 式、进水口位置、水库淤积等。因为水库水体的热流是三维流体 的对流传热问题,·很难有完善的数学模型和热学模型,往往借助 于已建工程的实测资料或经验公式。因此需对所设计的工程的运 行状态作周密的分析,以确定较为实际的水库温度。

11.1.3原标准10.2.4条内容的部分修订。混凝土浇筑层厚

于顶面散热和工程进度都有很大影响,薄层浇筑有利于散热,据 试验:混凝王浇筑层厚为1.0m时,可散掉水化热60%;1.5m 享为50%;3.0m厚为30%;层厚超过5.0m,浇筑层中心水化 热短期内基本上不散失。因此,薄层浇筑是一二种有效降温措施。 但层厚过薄:(小于1.0m),对浇筑时防止预冷混凝土温度 回升不利,且增加了浇筑层次和水平工作缝处理工作量,对施工 总进度也不利,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增加了产生水平裂缝的机 会;层厚过大,不利散热,直层厚超过3.0m时模板架立和固定 较困难。因此,混凝土浇筑层厚应根据温度控制标准、混凝土施 工技术水平、机械设备浇筑能力及温度控制综合措施等因素通过 计算确定。

11. 2控制 标 准

11.2.1保留原标准10.2.5条1款的内容。对基础容许温差等 作具体规定,以利防裂。原标准提出的基础容许温差在应用中普 遍认为基本合适,故本次修订未做调整。从对国内部分混凝土坝 裂缝的调查情况看,基础部位出现裂缝,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基岩上浇筑薄层长浇筑块,长时间停歇。在岩石上浇 筑薄层混凝王,停歇很长时间,以致混凝王薄层的药束应力和由 于内外温差和梯度引起的应力相叠加,使在块长中部产生的拉应 力远远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形成深层或贯穿裂缝。 (2)岩石表面起伏很天,:局部有深坑或突出尖角,致使混凝 浇筑块厚度不均匀,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形成基础混凝士 裂缝。 (3)施工期坝上留缺口导流或汛期过水,在混凝土温度较高 时,由于水的冷击,造成基础混凝土开裂。 (4)因相邻坝块不及时浇筑混凝土,以致基础混凝土块侧表 面长期暴露,在气温反复作用下,开始出现表面裂缝,以后逐渐 发展,形成贯穿裂缝。 总之根据以上分析,对基础混凝土的防裂措施,除本条规定

的控制温差外,尚需根据各工程的具体情况,注意改善基础块的 约束边界和温度边界条件,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和冷击。 11.2.3原标准10.2.5条2款内容的修订。正常浇筑块(即上 层新混凝土均习上开高度h天于0:5块长者)上下层温差只要适 当采取措施就能满足这个温差要求,应用过程中也未发现什么问 题,故而上下层容许温差不变。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形成长间歇 尧筑块,二般上层覆盖间期最好控制在7~10d。

约束边界和温度边界条件,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和冷击。 11.2.3原标准10.2.5条2款内容的修订。正常浇筑块(即上 层新混凝土均习上开高度h大于0:5块长者)上下层温差只要适 当采取措施就能满足这个温差要求,应用过程中也未发现什么问 题,故而上下层容许温差不变。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形成长间歇 浇筑块,一般上层覆盖间歇期最好控制在7~10d。 11.2.4原标准10.2.6条内容的修订。混凝土裂缝绝天多数是 表面裂缝,表面裂缝多为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表面裂缝在一定条 件下表面裂缝可发展为深层裂缝,甚至继续发展为贯穿性裂缝: 因此,控制内外温差室关重要。般工程可按15~25℃控制内 外温差。因内外温差控制操作性较差·施工中二一般根据不同季节 或各月的气温控制相应项体内部最高温度。

表面裂缝,表面裂缝多为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表面裂缝在定 件下表面裂缝可发展为深层裂缝,基至继续发展为贯穿性裂缝 因此,控制内外温差室关重要。般工程可按15~25℃控制 外温差。因内外温差控制操作性较差,施工中二般根据不同季 或各月的气温控制相应坝体内部最高温度。

11.2.5新增条文。本条规定了温控设计应进行表层混凝土温度

我国混凝士坝出现的裂缝绝天多数是表面裂缝,而造成工程 危害的贯穿性裂缝,也多是由表面裂缝发展而成的。表面裂缝弓! 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因此在进行温控设计中,需重视表层混凝 土的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分析

11.3.1原标准10.2.7条1款和3款内容的修订。从混凝土材 料性能上提高温控防裂的能力需从两方面着手:是提高混凝土 自身抗裂能力;二是尽量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升。提高混凝土自 身抗裂能力,可以从混凝主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等方面改善 昆凝王性能。同时,改进混凝土施工管理和施工工艺,提高混凝 土质量和生产质量水平,也可显著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减少混 凝王的水化热温升,最根本的措施是采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掺 用活性掺合料,合理地降低水泥用量。·其他措施尚有加大骨料粒 经、改善骨料级配、使用外加剂和降低混凝王落度等。自前我

国水工混凝土已普遍掺用粉煤灰和外加剂,单位水泥用量较大 度减少。

11.3.2原标准10.2.7条2款内容的修订。施工程序的

排,对拱项防裂和快速上升意义重大。一般股要求连续均匀上升, 通仓薄层浇筑,合理安排全年的混凝土浇筑量,尽量在有利季节 (月平均气温低于年平均气温并高于0℃的月份),多浇筑混凝土。 基础约束区混凝土温控要求严,:一般要求在低温季节浇筑,浇筑 时短间歇均匀上升,避免薄层长间歇。短间歇均匀上升是避免气 温骤降冲击产生表面裂缝最有效的办法。:拱项在施工程序安排 中,除合理安排跳仓外,对边块与基础处理的矛盾、孔口及悬臂 施工,均应合理安排,并适时调整,尽量避免出现长间歌块和相 邻块高差大的情况

通仓薄层浇筑,合理安排全年的混凝土浇筑量,尽量在有利季节 (月平均气温低于年平均气温并高于0℃的月份)多浇筑混凝土。 基础约束区混凝土温控要求严,:二般要求在低温季节浇筑,浇筑 时短间歇均匀上升,避免薄层长间歇。短间歌均匀上升是避免气 温骤降冲击产生表面裂缝最有效的办法。拱坝在施工程序安排 中,除合理安排跳仓外,对边块与基础处理的矛盾、孔口及悬臂 施工,均应合理安排,·并适时调整,尽量避免出现长间歌块和相 邻块高差大的情况。 11.3.4原标准10.2.7条4款内容的修订。混凝土浇筑温度为 混凝土经过平仓振后,覆盖上层混凝土前,在距混凝王面5~ 10cm深处的温度。降低浇筑温度是控制混凝土最高温度的有效 普施,可从降低出机口温度和防止预冷混凝土温度回开两方面控 制浇筑温度。对于高坝和重要工程,不采取人工冷却措施很难达 到设计的温控标准,可根据不同的出机口温度要求,针对工程条 件及混凝土系统的工艺布置,灵活采取相应的预冷措施。夏季施 工时对浇筑的预冷混凝王需考运输和浇筑过程中保冷措施,并 控制混凝士运输时间和仓面浇筑坏覆盖前的暴露时间,以防温度 回升过大。 11.3.5保留原标准10.2.6条中表面保护的内容。混凝主裂缝 绝大多数是表面裂缝。:在一定条件下表面裂缝可发展为深层裂 缝,甚至继续发展为贯穿性裂缝,加强混凝王表面保护至关重 要。气温骤降是引起混凝王表面裂缝的最不利因素之一。低温季 节内外温差过大或混凝王表面温度梯度过大,也是引起混凝土表 面裂缝的原因之二,因此需特别注意气温骤降期间及低温季节混 凝土表面保护

11.3.5保留原标准10.2.6条中表面保护的内容。混凝主裂缝 绝大多数是表面裂缝。:在一定条件下表面裂缝可发展为深层裂 缝,甚至继续发展为贯穿性裂缝,加强混凝土表面保护至关重 要。气温骤降是引起混凝王表面裂缝的最不利因素之一。低温季 节内外温差过天或混凝王表面温度梯度过大,也是引起混凝王表 面裂缝的原因之二,因此需特别注意气温骤降期间及低温季节混 凝土表面保护。 关于混凝土表面保护材料的选择,一般是根据混凝土结构物

的施工计划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对结构施工期的温度应力进行研 究后,提出结构物各部位在不同施工期内的表面保护要求,即提 出需要保护部位的表面保护材料的放热系数β值和保护持续时 可。设计及施工单位根据β值,选择保护材料及厚度。保温材料 孔隙中的空气被水分代替,将使导热系数倍增,水分对保温效果 的影响十分明显,吸湿性较大的材料,并非理想保温材料。聚苯 乙烯泡沫塑料和聚氨脂泡沫塑料,由于具有闭孔结构,吸水性很 小,导热系数也小,因而保温效果优于其他材料。 坝体结构断面突变部位、基础约束区、孔口和廊道口、上下 游坝面等部位,最易受气温突变影响,需研究制定合理的保护措 施。严寒和寒冷地区需研究混凝王的长期保护措施。 11.3.6新增条文。顶面散热和仓面保护(如喷雾等),也是自 前工程经常采用的措施之二。 11.3.7原标准10.2.7条5款内容的修订。坝体内应埋设冷却 水管通水冷却,控制坝体混凝王内部温度。项体混凝王通水冷却 般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初期即期通水冷却,其作用主要 是削减早期混凝王最高温度峰值,高温季节般采用制冷水,其 他季节可采用低温河水。中期、后期即二期通水冷却,中期通水 二般用于削减越冬期间可能出现的过天内外温差,于冬季来临前 进行,二般采用河水,后期通水主要是满足坝体接缝灌浆要求, 使坝体送到接缝灌浆温度,通水时间较紧、坝体接缝灌浆温度较 低时采用制冷水,否则可采用河水。通水方式、通水流量和通水 时间等由分析计算确定,对于初期通水,在混凝土最高温峰出现 前,可适当加天通水流量,以削减混凝王温峰。由于通水冷却期 可如果坝体混凝土温度与冷却水温之间的温差过大、坝体降温速 度过快可能引起混凝王裂缝,考虑到初期通水时混凝王弹模较 小,而中后期通水时混凝弹模较天,故增列中后期通水时温差 与降温速度的要求,

12.1.1基本保留了原标准111:1条的内容。 12.1.2:本条为原标准11.1:3条的内容。原标准11.1.2条归 12.1.6条说明中

12.1.3基本保留了原标准11.1:4条内容。 2监测设施的布置应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根据工程的具 本情况和结构特点,结合影响工程安全的主要不利因素设置监测 项目。监测断面和监测截面的选择应有代表性,按照拱、梁系统 选择监测断面和监测截面。 3监测仪器和设备是采集监测数据的基本手段,没有稳定 可靠的监测仪器和设备就不可能取得可靠的监测数据。由于安全 监测设施般理设于项体、项基,或布置于项内廊道、地下洞 室、岸坡等部位,所处环境潮湿恶劣,除要求监测仪器设备的性 能指标符合有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外,还需具有良好的密封防潮 性能,能长期稳定可靠地提供监测数据。重要监测项自的仪器损 环或失效后,便于更换。仪器的量程根据不同监测项自和部位实 际可能发生的物理量大小确定。仪器的精度满足监测要求,过高 的精度要求是不必要的,高精度的监测仪器不仅价格昂贵,而且 还会使监测工作复杂化,但精度过低往往会使观测物理量易被观 测误差所掩盖,从而达不到安全监测的预期目的。监测新技术的 采用可提高监测成果质量。·选用成熟的、经过工程实践考验的新 仪器和新技术,并为以后技术改进和监测仪器设备更新创造 条件。 4·各监测项自的测点布置,如能使监测数据互验证,将 有利于资料分析和对观测结果作出合理解释。某些重点监测断面 或部位的重要测点,采用两种以上监测手段或仪器设有备份,:可

12.1. 3 基本保留了原标准 11. 1. 4 条内容

保证监测资料的可靠性和连续性。若某测值出现异常时,可由际 近同类仪器测值或另种监测手段加以验证。重要监测仪器损坏 时,由于设有备份而不致造成监测资料中断。 5: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是安全监测的发展方向。实现大坝 安全监测自动化,不但可以减轻观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 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观测数据,及时掌握大坝及其附属建筑 物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地震和特大洪水时可以很方便地加密测 次,及时获得最新信息,:以便出现异常情况时有充分的时间采取 补救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包括数据采集 自动化、资料整理分析及安全管理自动化。是否建立自动化监测 系统,如何选择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型式和规模,需根据工程等级 和重要性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不论采用何种型式和规模的自 动化监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故障,为防止自动化 监测系统发生故障时出现错误测值或丢失信息,除了特别强调仪 器和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外,需配备必要的人工监测手段作为检验 和后备措施。 12.1.4对主要监测项目提出测值的预计变化范围,:主要指变形 监测与渗流监测。根据预计的测值变化范围:确定相应监测设施 的最佳量程与测量精度,:为监测仪器的合理选型提供依据,在资 料分析过程中,将实测的监测成果与设计预计的测值变化范围比 较,可直接了解大坝的工作性态。 技术警戒值是大坝在二定工作条件下的变形量、渗漏量及扬 压力等设计值;:或有足够监测资料时经分析求得的允许值(充许 范围)。它是对大坝进行安全性态评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 根据技术警戒值可判定监测物理量是否异常。 但技术警戒值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随着坝龄的增 长、筑坝材料的老化而不断变化。对于1级、2级拱项关键部位 位移量的技术警戒值,在施工阶段和水库首次蓄水阶段,可以根 据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成果,并参考类似工程经验提出,在运行 阶段,可在对原型观测资料进行正分析和反演分析的基础上,结

合有关设计规范和安全准则,采用极限状态法和置信区间法等 法拟定技术警戒值。

12.15根据国内外经验,除了重视工程运行期的安全监测外, 对工程施工期和首次蓄水期的安全监测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安全 监测总体设计方案需便于分期实施,满足各阶段的安全监测 要求。 应注意施工期和首次蓄水期的安全监测,及时确定主要监测 项目的基准值。 施工期安全监测的主要目的,是监视大坝等永久性建筑物在 施工期的安全,、监视临时建筑物(开挖边坡、围堰及导流建筑物 等)的安全,为大坝等永久性建筑物运行期的安全监测提供其施 工期的性状数据,以便取得监测全过程资料,验证设计和指导 施工。 施工期安全监测的基本要求是及时埋设安装仪器,及时进行 观测,并取得初始值或基准值,及时整理分析资料和及时反馈监 测成果。 蓄永期,特别是首次蓄水,是检验拱坝是否适宜蓄水运行的 重要而敏感阶段。坝体、坝基及拱座的缺陷,会随着水库水位上 升而逐渐暴露出来,近坝区岸坡的稳定性,也会因地下水位升高 而受到影响。根据世界上大坝失事的统计资料,儿乎60%左右 的天坝失事是发生在水库初次蓄水或其后儿年内。因此,世界各 国都对施工期和首次蓄水期的安全监测特别重视。通常都规定在 这两个阶段对天项进行连续监测,其观测频率明显高于天项正式 运行期。监测手段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监测内容几乎包括 所有能表征大坝工作状态的项目。 水库蓄水前制定详细的监测工作计划十分重要,需对水库蓄 水期间各监测项自的监测频次、技术要求、资料整理分析及快速 反馈作出专门的规定。主管单位主要根据安全监测成果和反馈分 析意见,实施或改变水库蓄水计划,并对发现的异常现象及时提 出处理措施

12.1.5根据国内外经验,除了重视工程运行期的安全监测夕

对于采用分期蓄水的高拱坝,由于大坝变形等观测设施,例 如垂线、项体上部及顶部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监测设施等,往往 在施工期难以与士建工程同步完成,这给了解大坝在首次蓄水期 间的实际工作状态和运行期的监测资料分析工作带来了二定困 难。故安全监测设计需注重坝基廊道、坝体中部检查廊道及大坝 下游坝面测点的布设,尽可能在水库蓄水前完成倒垂线、扬压 力、渗漏量等监测设施的理设安装工作。若水库首次蓄水前已理 设安装的监测仪器不能满足安全监测的需要时GB/T 38112-2019 管廊工程用预制混凝土制品试验方法,需布置必要的临 时性监测设施,:防止重要监测资料漏测。但需注意初次蓄水阶段 的临时监测系统与永久监测系统建立数据传递关系,以保证永久 蓝测系统能获得可靠的初始值

12. 1.6混凝士拱坝的安全监测设计在 SL 601 《混凝士坝安全

监测技术规范》:和SL725:《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蓝监测设计规范》 中有较详细的规定,因此本标准删除了原标准11.2节中的“主 要监测设施布置”的内容

12.2.1基本保留了原标准11.2.1条的内容。 12.2.2 基本保留了原标准 11.2. 2 条的内容。由于影响工程安 全的因素多,不可预见性较大,即使设置了比较完善的监测系 统,也不能说其安全就有了保障。·另外安全监测设计所选择的监 测断面和布置的测点,相对于整个工程来说,仍具有较大的局部 性和局限性。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天坝出现缺陷和危及安全的情 况,50%~70%是被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现场视检查过程 中发现的。因此,强调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保证天坝安全 运行

12.2.3将原标准11.2.3条的内容拆分为12.2.3条和12.2.4 条,内容基本保留。

TCHTS 10033-2021 公路钢桥面聚酯型聚氨酯混凝土铺装技术指南.pdf12.2.3将原标准11.2.3条的内容拆分为12.2.3条和12.2.4

高拱坝一般修建在峡谷地区,坝肩及近坝上、下游处往往是陡峻

的边坡,在开挖过程和水库蓄水过程中会产生容幅变形,且持续 时间较长。采用直接测距法观测谷幅和弦长变形,精度较高,可 作为分析拱项受力和边坡稳定的依据。国内在溪洛渡等拱坝进行 了比较完整的谷幅观测,溪落渡拱坝观测到水库蓄水后谷幅和弦 长收缩的现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