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76-2012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pdf

CJJ76-2012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5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3243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76-2012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pdf

1地下水位统一观测每年不应少于2次,并应在枯水期、 丰水期各进行1次; 2统一观测点的结构、标记应完好,其坐标、标高资料应 齐全; 3统一观测水位前,应全面掌握统一观测点的水文地质资 料,潜水井与承压水井、混合开采井与分层开采并应严格区分; 4城市地区枯水期动态水位观测时,应同时记录生产井的 单位时间涌水量; 5水位统一观测应在2d内完成,观测时间内遇降大雨时, 应另安排时间重测。

6.1.6地表水体水位观测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文普通测量

范》SL58执行,并应按五等水准测量标准观测

6.2.1水量观测方法应根据观测对象、现场条件和测 求等确定,可采用流量表法、流量计法、堰测法及流速

雨季三防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6.2.2水量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量观测应包括出水量及回灌量的观测,出水量应包括 实测的泉水流量、各种生产井的开采量和工程施工及矿山的排水 量等,回灌量应包括水并的人工回灌量、回扬量和渗水池的入 渗量; 2水量观测点应包括城市规划区内所有在用的生产并、排 水井、回灌井及泉水等; 3利用生产并进行流量观测时,每眼并均应装有流量表或 自动流量监测仪,并应按规定时间观测累计开采量; 4对不同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的生产并,应分别统计出 水量; 5对观测网内灌溉机井,应按灌溉期间记录的抽水井数 开泵时数、水泵规格或灌溉亩数等统计地下水开采量; 6地下工程施工排水和矿山排水等的排水量,应按月进行

统计; 7地下水回灌点应安装流量计,并应记录回灌量、回扬量: 渗水池的入渗量,宜根据池中水位标尺读数近似计算; 8观测过程中流量表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及时检查,确保 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6.2.3水量观测与调查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城市水量观测孔,宜在每月未观测或调查一次累计出 水量; 2对专项抽水试验、施工降水及回灌并的观测,应调查相 应月份的实际抽水量、排水量和回灌量; 3对城市观测网范围内的矿山排水量及农由灌溉用水量 宜每月统计1次; 4泉水流量宜每10d观测1次,遇流量变化大时,应每日 观测1次,并应换算成月累计出水量。 6.2.4水量观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6.2.4水量观测精度应符合下

1当使用堰测法或孔板流量计进行水量观测时,固定标尺 读数应精确到1mm,其换算单位流量值应计算至小数点后两位; 2流量表观测精度不应低于0.1m3,对生产并月累计开采 量统计值应精确至1m3

6.3.1根据工作要求,地下水水温可选用水银温度计、缓变温 度计、热敏电阻温度计、电导温度计等进行观测:在条件充许 时,可采用自动测温仪。 6.3.2 对下列地区应进行地下水温度观测: 1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的地区; 2 进行回灌的地区; 3有热污染及热异常的地区。 6.3.3 水温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6.3.3水温观测应符合下列规

时间不应少于3min; 2当测量生产井、自流井中地下水及泉水水温时,可将水 温计放在出水水流中心处,并应全部浸入水中,不得触及它物; 3采用自动测温仪测量并内地下水温度时,探头位置应放 于最低水位以下不小于3m处; 4同一观测点宜采用同一个温度计进行测量,当更换其他 温度计时,应注明仪器的型号及使用时间; 5观察水银温度计应采用平视或正视,不得斜视; 6观测水温的同时应记录当时环境下的气温值。 6.3.4水温观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月应观测1次,当出现异常时,可每日观测1次,并 应查明原因; 2对安装自动测温仪的,可每日观测两次,观测时间可在 5时和17时。存储器中的数据,可每月采集1次,并应及时输 入计算机。 6.3.5一般动态观测点水温观测精度应达到0.5℃,与水环境 保护有关的观测点应达到0.1℃。 6.3.6地下水温统一观测应每年1次,并可与枯水期水位统

时间不应少于3min; 2当测量生产井、自流井中地下水及泉水水温时,可将水 温计放在出水水流中心处,并应全部浸入水中,不得触及它物; 3采用自动测温仪测量并内地下水温度时,探头位置应放 于最低水位以下不小于3m处; 4同一观测点宜采用同一个温度计进行测量,当更换其他 温度计时,应注明仪器的型号及使用时间; 5观察水银温度计应采用平视或正视,不得斜视; 6观测水温的同时应记录当时环境下的气温值

6.3.4水温观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月应观测1次,当出现异常时,可每日观测1次,并 应查明原因: 2对安装自动测温仪的,可每日观测两次,观测时间可在 5时和17时。存储器中的数据,可每月采集1次,并应及时输 入计算机。 6.3.5一般动态观测点水温观测精度应达到0.5℃,与水环境 保护有关的观测点应达到0.1℃。 6.3.6地下水温统一观测应每年1次,并可与枯水期水位统

保护有关的观测点应达到0.1℃。

6.4.1水质常规分析可分为简分析、全分析和特殊工

5.4.2根据监测目的和需要,可选择增加下列专项分析项目

1取水样点应分布均匀; 2 在严重污染地段和咸淡水分界区域,应加密取样点; 3 对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或潜水、承压水,应分别 取样; 4 对地表水,水样应在城市附近河段的上、中、下游分别 采取; 5对城市内浅层含水层分布区,应增加对建筑材料腐蚀性 分析样品的取样数量

1应每月在水质观测点取水样1次进行水质常规分析; 2每年枯水期应在水质统一观测点统一取水样1次:进行 水质常规分析及必要的专项分析,且水质统一观测取样应3d内 完成; 3对于城市供水水源地,除应按本条第1和2款采取水样 进行分析外,每李度还应取样1次,进行饮用水水质评价项目分 析。当水质出现特殊变化时,应每周取水样1次,进行个别项目 分析,查明引起变化的原因,待水质正常后,可恢复到正常监测 频率; 4对回灌水源,在回灌前应作全分析、特殊项目分析和细 菌分析等,回灌用水水质应每10d取水样1次,进行简分析,口 灌后的地下水水质应每月取水样1次,进行全分析;当长期回灌 时,对地下水应每月取水样1次作全分析,且每半年应至少取1 次水样作特殊项目分析及细菌分析: 5对海水入侵地区,应每月取水样1次进行简分析,每半 年取水样1次进行全分析及特殊项目分析: 6对安装有多功能自动监测仪监测地下水电导率的观测孔: 应每日观测两次,设定观测时间应为0时和12时。存于存储器 中的数据,应每10d采集1次,出现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 并查明变化原因或取水样进行分析验证。

列规定: 1 简分析,每件水样应取1.0L~1.5L; 2全分析,每件水样应取2.5L~3.0L; 3特殊项目分析,每件水样应取2.0L~3.0L; 4 细菌分析,每件水样应取0.5L1.0L; 5有机痕量指标分析,每件水样应取2.5L~3.OL。 6.4.6 水样采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取水质监测水样时,应同步量测水温; 2在生产井中采取水样时,可在泵房抽水时从出水管放水 处采取,放水阀应是距生产并泵房最近的放水阀,取样前应把 水管中存水放净; 3当取水样点为长期不用水并时,取水前应进行洗并,抽 出的水量应大于孔内存水量的2.0倍以上: 4从自流井和泉水处取水样时,如出水口高于地面,可直 接从出水口采取,如出水口低于地面,取样瓶口应距水面10cm 以下采取水样; 5盛水器应采用磨口玻璃或塑料瓶,且当水中含有油类及 有机污染物时,不得采用塑料瓶;取含氟水样时,不得采用玻 璃瓶; 6除采取含石油类水样或细菌分析水样外,取水样前应先 用拟取水冲洗容器(包括容器盖)至少3次;采取含石油类水 样,可直接注入瓶内,并应留少量空间: 7当采集测定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的水样时,应注满水样 瓶,且水样不得接触空气: 8采取细菌分析水样,应用无菌玻璃瓶,取样前不得打升 瓶盖,采样时严禁手指或异物碰到瓶口和接触水样; 9在回灌井内采取地下水样时,应在开泵40min且待水清 后冉取样; 10水样取好后,应立即封好瓶口,就地填好水样标签,标 明取样时间、地点、孔号、水温、取样人签名,并应尽快送化

验室; 11水样长途运输时,应防止出现瓶口破损、水样瓶破裂及 爆晒变质等不良后果:有机痕量指标样采集后及运输过程中,应 直放入冷藏箱中; 12送样时应填好送样单,确定各种样品化验类别与要求, 并应提交收样单位验收: 13对于地下水中含不稳定成分的水样,其采取及保存方法 应按本规程附录B执行。 6.4.7统一观测时所取水样,应送水质化验室进行分析,并应

6.4.8水样采取后,应在下列规定时间内送到化验室

1 细菌分析水样:6h~9h,有冷藏条件时为24h; 2建筑材料腐蚀性分析水样:24h; 3放射性分析水样:24h; 4特殊项目分析水样:72h,其中挥发酚、氰化物、六价 铬为24h。 6.4.9水样分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 法》GB5750的规定

6.5.1孔隙水压力观测主要适用于饱和弱透水层中,应按照本 规程第5.2.8、5.2.9条的规定选用合适的孔隙水压力计。 6.5.2孔隙水压力观测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系统标定,且在 使用前应经过检验。标定和检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孔隙水压力无变化时,仪表指示的读数应稳定,标定曲 线的3次重复误差应满足精度要求; 2电测式孔隙水压力计应绝缘可靠,理入土中的导线不宜 有接头,所使用电源的电压值应在充许范围内; 3液压式孔隙水压力计管路中不得有气泡,导管与接头不

应渗漏,各部分连接应牢固

6.5.3孔隙水压力计应准确测定初始值,并应满足下列规定: 1理设结束后,应逐日定时量测,观测初始值的稳定性: 2稳定标准:对于电测式、液压式应符合连续3d读数差小 于2kPa;对于气压式应符合连续3d读数差小于10kPa;对于水 位计应符合连续3d读数差小于5cm: 3初始值应取稳定后读数的平均值或中值。 6.5.4孔隙水压力观测应根据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采用跟踪 逐日或多日等不同的观测频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次观测均应作好记录,完整填写日报表: 2孔隙水压力上开期间,应逐日定时观测,当上升值接近 控制值时,应进行跟踪观测并及时报警; 3孔隙水压力消散期间的观测,可根据工作要求和消散规 律确定观测频率; 4测试过程中应随时计算、校核、分析测试数据,当出现 异常值时,应及时复测,分析原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1每次观测均应作好记录,完整填写日报表: 2孔隙水压力上升期间,应逐日定时观测,当上升值接近 控制值时,应进行跟踪观测并及时报警; 3孔隙水压力消散期间的观测,可根据工作要求和消散规 律确定观测频率; 4测试过程中应随时计算、校核、分析测试数据,当出现 异常值时,应及时复测,分析原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见测资料分析、整理与管

7.1.1 观测资料记录、整理宜按本规程附录C~E的规定进行。 7.1.2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时,采集的数据应及时入库。 7.1.3 应定期搜集城市规划区内的气象、水文资料:并应按的 间顺序排列、整理

7.1.4 每次实测的水位、水量、水质、水温、孔隙水压力等资

料,应及时进行核查分析,当出现观测数据异常时,应查明原 因,必要时应进行复测。经复查确认数据无误后,应及时汇总到 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报表内,

观测项目的年平均值和极值等,并应绘制典型观测点地下水各动 态要素的年变化曲线、多年变化曲线和该点的地下水动态综合 曲线。

7.2观测点基本特征资料

7.2.1观测点宜按本规程附录C的表C.0.1的规定建立“地下 水动态观测点基本特征资料登记表”。建网区内宜按本规程附录 C的表C.0.2的规定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基本特征资料汇总 表”。

水动态观测点基本特征资料登记表”。建网区内宜按本规程附录 C的表C.0.2的规定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基本特征资料汇总 表”。 7.2.2对建网地区,应编制“××××年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分 布图”,实地观测点与图上标定的观测点的位置、标高等,应每 年校对,当增加新观测点时,应补充在图上,

7.2.2对建网地区,应编制“XXXX年地下水动态

布图”,实地观测点与图上标定的观测点的位置、标高等,应每 年校对,当增加新观测点时,应补充在图上。

7.3.2当地下水位的日变幅较小时,可取当日观测水位的算术 平均值作为地下水位日平均值:当地下水位的日变幅较大时,可 采用时间加权平均法计算地下水位日平均值

7.3.2当地下水位的日变幅较小时,可取当日观测水位的算术

7.3.3地下水位月平均值应按下列

1当月内观测不少于3次且观测时间间隔相同时,地下水 立月平均值应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观测时间间隔不等时,地下 水位月平均值应采用时间加权平均法计算: 2当月内观测少于3次时,地下水位月平均值可采用算术 平均法计算,但该值应加括号。 州工 平击险

7.3.4地下水位年平均值可采用当年内地下水位月平均值的算

术平均值。当年内缺少1个地下水位月平均值时,计算的地下水 立年平均值应加括号:当年内缺少2个及以上的地下水位月平均 值时,不宜计算地下水位年平均值

7.3.5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汇总整理时,宜按本规程附录E的表 E.0.1的规定编制水位观测点的“××××年地下水位观测资料 年报”

1观测点的年与多年水位动态变化曲线,必要时绘制水位 动态与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曲线; 2丰水期和枯水期地下水等水位线图与理藏深度图: 3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平面分布图、部面图,必要时绘制 历年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演变部面图: 4历年同期水位变化差值分布图,表示出水位上升区、下 降区及其变化差值

7.4.1地下水量观测资料汇总整理时,宜按本规程附录E的表 .0.2的规定编制水量观测点的“××××年地下水量观测资料 年报”,应提供各观测点年总开采量、年总回灌量、月平均开采

量、年内最大和最小月开采量及其发生的月份,并应根据各观测 点的水量资料,统计全市的年总抽水量、总回灌量及总排水量。 7.4.2根据开采量资料,宜按本规程附录E的表E.0.3的规定 编制“×××年地下水开采强度分区表”。 7.4.3应根据水量观测与调查数据编制下列图件: 1 观测孔抽水量、排水量或回灌量年动态变化历时曲线; 2泉水流量年动态变化曲线: 3年总抽水量、总排水量或总回灌量年及多年动态变化 曲线; 4开采强度分区图。

量、年内最大和最小月开米量及其发生的月份,开应根据各观测

1观测孔抽水量、排水量或回灌量年动态变化历时曲线: 2 泉水流量年动态变化曲线: 3 年总抽水量、总排水量或总回灌量年及多年动态变化 曲线; 4开采强度分区图。

7.5.1地下水温度观测资料汇总整理时,宜按本规程附录E的 表E.0.4的规定编制“X×××年单孔地下水温度观测资料年 报”。

表E.0.4的规定编制“××××年单孔地下水温度观测资料年 报”。 7.5.2同一含水层组,宜按本规程附录E的表E.0.5的规定编 制“××××年地下水温度综合年报”。年内缺少3个及以上月 水温时,不宜计算年平均水温

7.5.2同一含水层组,宜按本规程附录E的表E.0.5的规

7.5.3应根据地下水温度观测数据编制下列图件,

1地下水年平均温度、年最高或最低水温等值线图及年水 温变幅图; 2单孔不同含水层组、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温度同一时轴综 合曲线图; 3月或年地下水温动态变化曲线图。

7.6.1水质分析资料整理时,宜按地下水类型或不同含水层组 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7.6.2地下水质分析资料汇总整理时,宜按本规程附录E

7.6.3根据观测区地下水实际遭受污染的程度,污染监测资料 统计应分别采用下列方法: 1单项有害物质的检出统计:应以水质观测点为单位,统 计有害物质检出点数及超标的水样件数,并应计算其占观测点总 数的百分数及最大超标率发生的时间,统计结果应按有害物质种 类分别表示; 2多种有害物质的检出统计:应按每个水质观测点中已检 出的有害物质的种类数统计,并应计算出各类的白分数及最大超 标率发生的时间: 3卫生指标统计:应按饮用水卫生标准,选择典型的超标 项目,统计检出的超标观测点数和超标水样件数,并应计算超标 的百分数及最大超标率发生的时间

1 不同含水层水化学类型分区图; 2矿化度、总硬度、硝酸根含量分区图; 3 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分区图: 4 污染成分含量分区图; 5无机指标超标项数分布图; 6 有机指标检出和超标项数分布图; 7对同一观测点多年监测数据,宜绘制不同元素两两对应 的点状图; 8地下水水质年及多年动态变化曲线图: 9必要时可将对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有影响的因素的量或 质,增绘在同时轴的动态曲线图上; 10对同一观测点的多层观测资料,宜编制地下水化学成分 垂向变化图; 11对污染区应依据有害物质或超标物质的检出情况,编制 地下水污染现状图。当有害物质点分布呈面状时,宜用污染范围

和污染程度分别表示;当有害物质点呈零星分布时,宜用实际检 出点或超标点分别表示

7.6.5地下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7.7.1孔隙水压力现场量测后,应及时对原始资料进行核查、 分析,并应根据率定曲线换算孔隙水压力值。 7.7.2应绘制孔隙水压力的动态变化曲线。当同层或相邻含水 层同步观测地下水位时,应同时绘制其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曲线。 7.7.3观测由工程施工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时,应同时记录对 应的工程施工荷载动态变化情况,并应绘制孔隙水压力与荷载的 关系曲线。

.8.1资料管理宜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硬件配置应满足数据 管理系统运行的需要。 .8.2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并应具有数据的 前入、修改、导入与导出、传输、建库、数据处理、图件绘制与 扁辑、查询、报表和图件打印输出等功能。 .8.3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包括下列数据库: 1 地下水动态观测点资料数据库: 2地下水动态观测孔地层及井孔结构数据库:; 3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基本特征数据库; 4 地下水水位、水温动态观测数据库: 5 孔隙水压力观测数据库; 地下水水量观测数据库; 7 地下水动态观测点水质分析数据库; 8 水文资料数据库; 9 气象资料数据库。

7.8.4对生成的数据文件进行分析、处理时,应符合本规 7. 3~7. 7 节的规定。

7.8.5下列资料应归档保存

1观测网和观测点的基本资料、原始观测记录、图表及编 制说明; 2原始观测资料的审查、校核、验收资料,审查通过后的 验收意见、提交的正式报告;

7.9.1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应向主管部门 提交整编资料及年度工作报告。 7.9.2初建网地区的年度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工作目的、 范围、完成的工作量、区域自然地理概况、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条件、观测手段和方法、地下水动态分析评价等

7.9.3建网后历年工作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工作概况:包括本年度观测的项目,使用的观测点数, 同上年比较观测点、线及项目的调整与变动情况:完成的观测工 作量的统计; 2资料成果评价:包括对观测手段和方法的说明,观测频 率、观测时间变更的说明,当年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地下水与 地表水水力联系评价,地下水水位、水温、水量及水质变化分 析,动态变化对区内建筑物的影响评价,地下水动态的综合 评价; 3对下一年度地下水管理的建议。 7.9.4地下水动态观测整编资料(含年报表)与工作报告,应 在工作结束或年度结束后2~3个月内提交审查稿,经有关部门 审查通过后,再提交正式报告。

7.9.5对地下水动态观测有特殊要求的观测资料,资料的提交

7.9.5对地下水动态观测有特殊要求的观测资料,资

6 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报告的自录可按下列顺序编排: 1 区域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条件: 2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现状: 3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的建设与维护: 4地下水动态观测; 5资料成果评价; 6异常情况; 7结论与建议; 8 附表及附图

表A工业用水常规分析项目

注:“”符号为应分析项目。

附录B测定地下水中不稳定

地下水中不稳定成分的水样采取及保

C.0.1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基本特征资料登记表宜采用表C.0. 的格式

表C.0.1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基本特征资料登记表

C.0.2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基本特征资料汇总表宜采用表C.0.2 的格式。

0.2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基本特征资料

1地下水动态人工观测记录宜采用表D.0.1的格式。

D.0.1地下水动态人工观测记录宜采用表D.0.1的格

表 D.0.1地下水动态人工观测记录

0.0.2地下水多参数自动监测仪观测记录的数据宜采用表 0. 0. 2 的格式。

D.0.2地下水多参数自动监测仪观测

DBJT 15-185-2020 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技术规范.pdf续表D.0.2孔号年月日观测点标高(m)地址项目水位(m)水温(℃)电导率pH值设定时间0时6 时12时18时5时17时0时12时0时12时日期1819202122 2324 25262728293031平均月统最高计最低备注资料采集员录入员录入日期年月日42

E.0.1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年报宜采用表E.0.1的格式。

表E.0.1XXXX年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年报

表E.0.2××××年地下水量观测资料年报单位:m3月份顺序号月开采量年开采月平均1689101112总量开采量观测孔号整理者校核者统计日期年月日E.0.3地下水开采强度分区宜采用表E.0.3的格式表E.0.3XXXX年地下水开采强度分区表开采强度分布机卅机井水位评价分布开采量开采强度分区界线面积总数密度埋深范围备注分区(m /a)[m² / (km?·a)][m3/(km??a)](km²)(眼)(眼/km²)(m)严重超采区超采区未超采区根据城市水源勘探资料,首先求得允许开采强度(模数),确定分区界线;相当于允许开采强度1.5倍以上者为严重超采区;相当于允许开采说明强度1.0倍~1.5倍者为超采区,相当于允许开采强度的0.5倍~1.0倍者为适宜开采区,低于允许开采强度0.5倍者为低开采区整理者校核者统计日期年月日44

表E.0.4XXXX年单孔地下水温度观测资料年报单位.℃

续表 E. 0. 6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 行”或“应符合的规定”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供水水文地质察规范》GB50027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J13 《水文普通测量规范》SL58

湘2017J908 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并施工操作规程》CII13 《水文普通测量规范》SL58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