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348-2006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报批稿,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 348-2006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报批稿,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8343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348-2006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报批稿,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

200X一XX一XX发布

200X—XX—XX实施

200X—XX一XX实施

0095 山东某电厂机组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

水域纳污能力污染负荷计算法... 14 6.1一般规定 14 6.2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14 6.3 2 污染物的确定 ..15 6.4 实测法 ...15 6.5 调查统计法 ..15 6.6 估算法 .16 合理性分析与检验 18

1.0.1为规范全国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技术要求、基本程序和方 法,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等已划定 水功能区的地表水域。尚未划定水功能区的水域可参照执行。 1.0.3水域纳污能力应按不同的水功能区确定计算方法。开发 利用区和缓冲区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法,保护区 和保留区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采用污染负荷计算法。

1.0.4本规程主要引用以下标准

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需求,根据水 资源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 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水环 境质量标准的水域。 水功能区采用一、二两级区划的分级分类系统。 一级水功能区分为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和开发利用区四 级。 二级水功能区在开发利用区中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 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 控制区七类。

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现状、排污状况、不同水功能区的特点、 水资源配置对水功能区的要求以及技术经济条件,拟定的水功能 区现状条件和规划条件下的水质保护目标。

2.0.3水域纳污能力

在设计水文条件下,某种污染物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 所能容纳的该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2.0.4水质目标浓度值

与水功能区水质自标对应的某种污染物浓度限制,用Cs表

水功能区或计算河段起始断面的某种污染物浓度值,用C表

2.0.8污染物入河量

直接或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进入河流、湖(库)的污染 物数量。

2.0.9数学模型计算法

根据水域特性、水质状况、设计水文条件和水功能区水质目 标值,应用数学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方法

2.0.10污染负荷计算法

根据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入河排污口、污染源和 经济社会状况,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的方法

3.0.1数学模型计算法宜按下列程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调查统计污染源及其排放量; 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3估算法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调查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人口、工业产值、第三 产业年产值等; 调查分析单位人均、万元工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万元产值污染 物排放系数; 估算污染物排放量; 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散特性,结合我国河流具体情况,按计算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Q 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大型:Q≥150m/s的河段; 2中型:15

4.1.4有较大支流汇入或流出的水域,应以汇入或流出的断

为节点,分段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4.2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1 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的基本资料应包括水文

资料、水质资料、入河排污口资料、旁侧出、入流资料及河道断 面资料等

4.2.2水文资料包括计算河段的流量、流速、比降、水位等。

资料应能满足设计水文条件及数学模型参数的计算要求。

目标等。资料应能反映计算河段主要污染物,又能满足计算水域 纳污能力对水质参数的要求

4.2.4入河排污口资料包括计算河段内入河排污口分布、排放

4.2.4入河排污口资料包括计算河段内入河排污口分布、排放

4.2.4入河排污口资料包括计算河段内入河排污口分布、排放 量、污染物浓度、排放方式、排放规律以及入河排污口所对应的 污染源等。

4.2.5旁侧出、入流资料包括计算河段内旁侧出、入流的位置,

水量、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等,

4.2.7基本资料应出自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当相关资料不能满 足计算要求时,可通过扩大调查收集范围和现场监测获取。

4.2.7基本资料应出自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当相关资料

4.3.1根据流域或区域规划要求,应以规划管理目标所确定的 污染物作为计算河段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4.3.2根据计算河段的污染特性,应以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主 新收管广新

4.3.3根据水资源保护管理要求,应以对相邻水域影叫

污染物作为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4.4.1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应采用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 流量或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流量。 4.4.2季节性河流、冰封河流,宜选取不为零的最小月平均流 量作为样本,按本规程4.4.1的规定计算设计流量。 4.4.3流向不定的水网地区和潮汐河段,宜采用90%保证率流 速为零时的低水位相应水量作为设计水量。

4.4.4有水利工程控制的河段,可采用最小下泄流量或河道内

4.4.4有水利工程控制的河段,可采用最小下泄流量或河道内 生态基流作为设计流量

4.4.5以岸边划分水功能区的河段,计算纳污能力时,应计算 岸边水域的设计流量。

4.4.6设计水文条件的计算可参照《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

4.5.1污染物在河段内均匀混合,可采用河流零维模型计算水 域纳污能力。主要适用于水网地区的河段。 4.5.2根据入河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应划分不同浓度的均匀混

合段,分段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4.5.3河流零维模型的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公式见本规程附录

A.1.1;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K值的确定见本规程附录A.3.3。

4.6.1污染物在河段横断面上均匀混合,可采用河流一维模型

4.6.1污染物在河段横断面上均匀混合,可采用河流一维模型 计算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适用于0<150m/s的中小型河段。 4.6.2河流一维模型的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公式见本规程附录 A.1.2;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K值的确定见本规程附录A.3.3。

4.6.1污染物在河段横断面上均匀混合,可采用河流

溪东水库防汛道路施工组织设计4.7 河流二维模型

4.7.1污染物在河段横断面上非均匀混合,可采用河流二维模 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适用于0≥150m/s的大型河段。 4.7.2污染物连续恒定排放,横断面为矩形的河段,可用模型 的解析解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4.7.3河流二维模型的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公式见本规程附录 A.1.3;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K、横向扩散系数E值的确定见本规 程附录A.3.3和A.3.4。

A.1.3;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K、横向扩散系数Ey值的确定见本规 程附录A.3.3和A.3.4。

4.8.1感潮河段,可采用河口一维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4.8.2河口一维模型的水力参数应取潮汐半周期的平均值,按 稳定流条件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纵向离散系数Ex值的确定见本规程附录A.3.5。

5湖(库)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

5.1.1不同类型的湖(库)应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水域纳 污能力。根据湖(库)的污染特性,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马边舟坝水电站大坝工程施工方案,将湖(库 11 划分为大、中、小型;富营养化型和分层型。 5.1.2根据湖(库)枯水期的平均水深和水面面积,将其划分 为以下类型: 1平均水深≥10m: 1 2 (1)大型湖(库):水面面积>25km²; (2)中型湖(库):水面面积2.5~25km²; (3)小型湖(库):水面面积<2.5km²。 2平均水深<10m: (1)大型湖(库):水面面积>50km²; (2)中型湖(库):水面面积5~50km; (3)小型湖(库):水面面积<5km。 5.1.3营养状态指数≥50的湖(库),宜采用富营养化模型计 算湖(库)水域纳污能力。 5.1.4平均水深<10m、水体交换系数α<10的湖(库),宜采 用分层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5.1.5珍珠串型湖(库)可分为若十区(段),各分区(段) 分别按湖(库)或河流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用分层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5.1.5珍珠串型湖(库)可分为若十区(段),各分区(段)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