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SSL 0003-2022 河网区河道生态净污护岸构建技术指南.pdf

T/JSSL 0003-2022 河网区河道生态净污护岸构建技术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8840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JSSL 0003-2022 河网区河道生态净污护岸构建技术指南.pdf

T/JSSL 0003201

I/JSSL0003—2022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5现状调查分析 5.1河网区总体特征识别. 5.2河网区河道调查... 5.3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分析 6护岸技术. 6.1一般规定. 6.2斜坡生态净污护岸构建技术 6.3垂直生态净污护岸构建技术 6.4复式平台生态净污护岸构建技术 6.5特殊要求的生态净污护岸构建技术, 7监测与维护.. 7.1生态环境监测... 7.2植物养护 7.3生态净污载体维护, ? 7.4设施维护, 附录A(资料性)常用植物配置及护岸形态适宜性 参考文献..

37XX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水利学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海大学、天津大学、无锡市新吴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无锡惠泽环境科技有限 公司、江苏天池河湖生态治理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沛芳、钱进、饶磊、王晓玲、张明、黄海清、刘云、任炳昱、史龙新、 夏益池。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水利学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海大学、天津大学、无锡市新吴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无锡惠泽环境科技有限 公司、江苏天池河湖生态治理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沛芳、钱进、饶磊、王晓玲、张明、黄海清、刘云、任炳昱、史龙新、 夏益池。

T/JSSL0003—2022

河网区河道生态净污护岸构建技术指南

本文件规定了河网区河道生态净污护岸的总体要求、现状调查分析、护岸技术、监测和维护 本文件适用于河网区内河道生态净污护岸设计、建设与运行维护。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50138水位观测标准 GB50179河流流量测量规范 HJ91.1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91.2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493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494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DB32/T4178河流水生态监测规范

4.1河网区河道生态净污护岸构建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布局要求, 与河道功能定位相适应,符合相关河道规划要求。 4.2河网区河道生态净污护岸构建应满足结构安全稳定,不影响行洪输水功能要求,护岸建设范围不 应超过河道蓝线。 4.3应根据河网区河道水文、地质、地形地势、降雨规律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要 求,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净污护岸构建技术类型、结构形式和施工材料。 4.4构建技术在满足生态净污功能的前提下应符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可 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效益协调的综合效果

I/JSSL0003 2022

4.5河网区河道生态净污护岸构建过程中,应尊重生态本底,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格局。所采用 的技术应能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河道良好的生态功能

厘清河网区各河道连通性和构筑物控制情况,判断河网区各河道水流流向和水位季节性变化过程 河道尺度大小的差异,探明自然条件下河网区各河道水体中污染物在输移路径及沉积物中污染物 的交换规律,掌握河网区河道水生态系统的状况,总体把握河网区的水文、水环境、水生态的总

通过调查获取目标河道护岸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生态环境统计资料、地理环境测绘资料、规划发 展信息资料及河岸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基础信息资料。调查方法主要有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实地 采样监测、部门调查、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

应包括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水系形态、河道状况、流向、流程等。

应包括河道的长度、宽度、深度、护岸状况及其体现出来的河道沿程的岸线、横断面、纵 态变化特征等。

应包括河岸土壤土质特性、抗滑稳定性、渗透稳定性、抗震稳定性、抗冲条件等。另外收 年险情资料,包括管涌、漏水洞、散侵、崩岸、坍塌等的位置、范围、特征、成因、抢险措施与

应包括河道的流量过程、水位变化、流速流态、含沙量、结冰期、河岸两侧地下水位及变化特征、 通航水位等。特别注重防洪最高水位、正常水位、枯水位以及有通航要求的航运水位等。

应包括河道水功能区的名称、性质、范围、功能区指标、水质管理标准等。

5.2.7河道治理现状

应包括河道行洪输水治理、堤防护岸、闸坝泵桥、水资源保护和修复、水污染治理、绿色 文旅游等工程,

水质调查的点位及采样频次与水文调查一致。调查指标包括现场水质指标和实验室分析指 水质指标包括水温、水深、pH、DO、Eh、透明度等,实验室分析指标包括营养盐、有机物和重 具体调查方法见HJ91.1和HJ91.2。

设置柱状样对底泥进行分层监测,记录不同层底泥厚度、颜色、气味等物理性状,采样期 F 分层监测的指标包括:pH值、含水率、TN、TP、有机质等:在有可能受重金属污染的

T/JSSL0003—2022

铅、铬、镉、铜、汞、砷等重金属指标;若条件许可,可对表层底泥及设计河底标高处的底泥留样进行 释放试验。

应包括护岸宽度、陆生植被和水生植物类型、优势物种、物种分布以及高度、盖度等生长状况和简 单群落结构特征。

5.2.8.4水陆动物

宜在丰水期及枯水期分别调查工程河道范围内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两栖动物、水生动物以 动物的名称、种类、分布等。

5.3.1社会发展分析

应分析河道护岸两侧的人口规模和群体阶层组成,工农业生产状况,交通旅游状况、人文景观古 地民俗文化、社会发展定位等。

生态净污护岸的经济影响分析涉及成本分析和效益分析两个方面。成本分析主要是估算河道生态净 污护岸的建设和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则是估算生态净污护岸建设后的增产效益,分析净污护岸建成后对 沿河地区产业和周围地区产业发展产生和保护的经济效益

5.3.3生态环境分析

应分析水体受污染的程度及富营养化情况、底泥污染状况和释放规律、河道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物种 丰富程度和生态合理性、以及河道水陆联通性和上下游的连续性等,

河网区河道生态净污护岸应该考虑河网特点,在保障河道行洪、输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根 区河道边坡结构形式、河道水体污染程度,通过技术经济比选,因地制宜采用生态净化效果好、 资省的单一或组合技术,在生态化改造的同时保障护岸的安全稳定

6.2斜坡生态净污护岸构建技术

6.2.1斜坡式变渗径面源截留净化生态护岸技术

6.2.1.1适用于斜坡式土质护岸的构建与改造, 6.2.1.2在岸坡迎水一侧依次铺设粗砂、不同厚度的碎石、生态砖,改变坡面径流入渗路径,增加坡 面径流的入渗透量,减少直接入河量。 6.2.1.3坡脚设置浆砌石挡土墙,岸坡上种植植物。 6.2.1.4在岸坡迎水一侧常水位以及常水位以上1/2坡面处分别设置的挑流坎,将坡面分成从上至下 依次抬高的三段。 6.2.1.5在常水位以上坡面的生态砖中种植根系发达、对氮、磷元素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多年生耐淹 性草本植物

6.2.2水下硬质斜坡沉水植物联遍修复技术

I/JSSL0003 202

6.2.2.2以有纺土工布作为底层、麻丝网作为上层制作成装载植生基质和插种沉水植物的土工膜毯铺 设于硬质斜坡。 6.2.2.3土工膜毯在工厂进行裁剪与打孔,在现场装载植生基质与插种沉水植物根系,并安装塑料插 销使之成为整体。 6.2.2.4植生基质由河岸当地的沙石、生土、底泥、泥炭、水苔藓及保水剂按3:3:3:2:2:1比例 加水混合而成,沉水植物以当地的优势种进行选种搭配种植。 6.2.2.5在河道正常水位水下坡面的上部,在成型后的土工膜毯的上端预留的铆钉孔处打入螺栓,将 土工膜毯上端固定。

6.3.1垂直驳岸河道滨水湿地构建技术

6.3.1.1适用于垂直(直立式)硬质护岸的构建与改造。 6.3.1.2在垂直驳岸边和离岸边各布置一排石笼,网眼采用正多边形,石笼的网眼大小一般为60mm 80mm,采用木桩固定石笼,木桩直径为150mm,长2000mm,间距为1m。其中,近岸所布设的石 笼应紧贴岸边,而离岸侧的石笼布应设成纵向波浪形。采用木桩固定石笼,上述两排石笼及其之间形成 一个滨水湿地。 6.3.1.3在近岸石笼和离岸石笼上种植挺水植物。 6.3.1.4在离岸的石笼的迎水侧装入具有净水作用的球状填料体,并在其两侧填放抛石,抛石粒径为 200mm~300mm 6.3.1.5球状填料体内的填料为由聚乙烯或聚烯烃等塑料制作成的细丝状或细带,应具有较大的比表 面积,可附着生物膜。 6.3.1.6在形成的滨水湿地中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分别形成沉水植物带和浮水植物带。

6.3.2.1适用于垂直(直立式)土质或硬质护岸的构建与改造。 6.3.2.2沿河道岸坡脚线打一排桩体,在桩体背水一侧铺设土工布,在桩体朝水一侧与河床的夹角处 铺设块石,将柳树、黑杨树等的嫩枝扎成活枝捆,在活枝捆内填充净化滤料,将活枝捆按与河岸平行的 方式放于桩体与河道岸坡之间,用覆土将活枝捆全部覆盖。 6.3.2.3河道岸坡为土质护岸时,挖开原河道岸坡,新开挖河岸坡面距桩体1m~2m,并在新开挖河 岸坡面铺设土工布;河道岸坡为硬质岸坡时,桩体距垂直驳岸0.5m~1.0m。 6.3.2.4桩体为木桩或混凝土仿木桩,净化滤料为砾石、卵石、陶粒或沸石。

6.4.1复式平台面源截留净化系统构建技术

6.4.1.1适用于大中河道复式平台护岸的构建与改造。 6.4.1.2在河道斜坡与复式平台的交接处设置拦截横沟,拦截横沟横断面为上宽下窄梯形,拦截横沟 内铺设无砂混凝土砌块并种植耐淹品种草本植物。 6.4.1.3复式平台中按离河心由远至近的顺序逐层填充不同粒径砾石分别形成圆形研石层、中等砾石 层和碎小砾石层,圆形砾石粒径为20mm~30mm,中等砾石粒径为10mm~20mm,碎小砾石粒径为 5mm~10mm。 6.4.1.4复式平台顶部铺设混凝土砖,复式平台滨水带设置为斜坡驳岸,斜坡驳岸上铺设无砂混凝土 砌块,并根据水深高低依次种植形成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形成复式平台面源 截留净化系统。 6.4.1.5为保持河道岸坡稳定性,在河道纵向上宜将大中河道复式平台面源截留净化系统与普通复式 平台进行间隔布设。

6.4.2景观型多级阶梯式人工湿地护坡成型技

6.4.2.1适用于河网区河道复式平台护岸的构

6.4.2.2景观型多级阶梯式人工湿地护坡成型方法,包括板、桩构成的板桩构件,打桩入岸坡地内, 板面向河床设置,在板桩构件向坡一侧设置 6.4.2.3板桩构件向坡一侧设置植物种植区,植物种植区内装有填料及种植植物,板桩构件在岸坡上 从高至低一排排设置。 6.4.2.4桩两侧有凹槽,板一侧嵌入桩的凹槽内,另一侧嵌入另一桩的凹槽内。

GB51128-2015标准下载6.5特殊要求的生态净污护岸构建技术

6.5.1河道滨水多层复合植物净污带构建技术

6.5.1.1适用于植被严重退化土质护岸的构建与改造。 6.5.1.2在河岸护坡种植草皮,形成草皮净污带。 6.5.1.3通过木桩将碎石石笼、砾石石笼、块石石笼依次固定在河床上,各石笼网眼大小一般为60mm 80mm,碎石石笼内填充p50mm~100mm的碎石,砾石石笼内填充p150mm~200mm的砾石,块 石石笼内填充p200mm~250mm的块石。 6.5.1.4在各石笼上种植挺水植物,形成挺水植物净污带。 6.5.1.5各石笼之间铺设卵石形成水流较为稳定的区域,在各石笼之间种植沉水植物,形成沉水植物 净污带。

6.5.2直临农田排水河道岸边湿地净化技术

6.5.2.1适用于农田直临的河道护岸构建与改造。 6.5.2.2在农田排水沟与排水河道连接处的过渡区域,利用农田排水沟与排水河道之间的水位差,建 设梯级人工湿地系统。 6.5.2.3将农田排水首先流入梯级人工湿地系统中的第一级人工湿地前端的调蓄池,再经调蓄池中的 溢流坝进入第一级人工湿地。 6.5.2.4随后农田排水流入第一级人工湿地末端的调蓄池并经其中的溢流坝跌水至第二级人工湿地。 6.5.2.5梯级湿地长度在15m~30m之间,宽度在1.5m~2.5m之间,调蓄池的长度为梯级湿地长 度的1/10。

6.5.3河道正常水位下全断面水体湿地构建技

6.5.3.1适用于污染严重河道的护岸构建与改造。 6.5.3.2河道正常水位下全断面水体湿地净化系统包括溢流坝、分水堤、净化水质的湿地、洪水期过 流主河道和梯形导流口。 6.5.3.3梯形导流口设于分水堤的上游端与河道的另一侧河堤之间,梯形导流口的下游侧为湿地 6.5.3.4溢流坝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溢流坝坝顶高程高于河道正常水位25cm~35cmCB∕T 3472-2019 船舶总体自由振动计算方法.pdf, 分水堤为无砂混凝土浇筑而成。 6.5.3.5湿地上均匀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为当地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I/JSSL0003 202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