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 08-2333-2020 轨道交通轨道精测网技术标准_Decrypt.pdf

DGTJ 08-2333-2020 轨道交通轨道精测网技术标准_Decrypt.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8 M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标准
资源ID:31371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TJ 08-2333-2020 轨道交通轨道精测网技术标准_Decrypt.pdf

4.2.8 铺轨基标放样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平面土5mm(线路纵向),土2mm(线路横向),高 >2模板:平面土5mm,高程土5mm。 3道岔:平面土2mm,高程士土2mm,道岔中心里程偏差 ±5mm

4.2.8铺轨基标放样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锚杆-施工工艺流程图4.3.1轨排法地段施工测量包括粗调测量和精调测量。

4.3.1轨排法地段施工测量包括粗调测量和精调测量。

4.3轨排法施工测量

4.3.2粗调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粗调测量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棱镜进行,通过钢轨 支架对轨道几何尺寸进行就位调整。 2粗调测量采用铺轨基标定位测量时,铺轨基标设置于线 路中心线或道床外侧,直线地段每10m、曲线地段每5m设置 1处。 3道床混凝土模板轴线放样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进行,道 床模板安装定位允许偏差不大于5mm。

表4.3.3粗调定位允许偏差

4.3.4精调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轨排精调应在钢筋绑扎和模板安装结束后,采用全站仪 自由设站配合轨道检查仪进行。 2自由设站观测的轨道精测网控制点每次不应少于3对, 全站仪宜设在线路中线附近,每一测站参与平差计算的轨道精测 网控制点不励少于6个。更换测站后,相邻测站重叠观测的轨道 精测网控制点不应少于2对。 3全站仪距轨道检查仪的工作距离宜为5m~60m,每 ,设站测量的距离不应大于70m。 4轨排精调测量测点应设在轨排支撑架位置,其步长应为 每个支撑螺杆的间距。平面调整以高轨为基准轨,高程调整以低 轨为基准轨。 5搬站进行钢轨精调作业时,应重测上一测站不少于8根 轨枕的距离,同一点位横向和高程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mm。 6控制点点位横向和高程偏差不大于2mm时.应使用线

性函数进行换站搭接平顺修正,顺接长度遵循1mm/10m变化 率原则。 7相邻测量区段施工时,测量范围应延伸至已铺轨区段,延 伸长度不应少于25m,确保钢轨的平顺搭接。相邻铺轨区段施工 时,延伸长度不应小于8根轨枕的距离。 4.3.5轨道精调测量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站仪应符合本标准第3.4.1条的规定。 2轨道检查仪平面位置与高程测量精度不应低于m,轨 距和水平传感器具有足够的量程且测量精度不应低于mm。 4.3.6轨道检查仪使用前应符合以下规定: 1完成轨道施工图纸审核的工作,已采用最新的轨道精测 网测量成果 2将线路平面、纵断面设计参数和曲线超高值等录入轨道 检查仪,且复核确认。 3检校轨道检查仪工作状态,设置效确认曲线地段的线路 超高方式。 M

4.3.7轨排精调后的轨道平顺度应合表4.3.7的规定。

表43.7轨排铺设精调平顺度作业标准

4.4.1轨道板施工测量包括基底测量、定位测量和精调测量。

1施工前根据布板要求,确定加密点数量及位置座标,包 基底边线、伸缩缝位置线、限位装置边缘等关键部位。 2曲线地段考虑超高及超高引起的平面偏移等国素的 影响。 3当采用加密基标进行定位时,加密基标设置手线路中心 或一侧,轨道板地段每块板布设数量不少于处,桥梁伸缩缝位 置增设1处。加密基标位置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mm。 4.4.3混凝土底座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4.3的规定

表4.4.3混凝土底座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4.4.4限位凹槽模板安装位置、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允许 偏差应符合表4.4.4的规定。

4.4.4限位凹槽模板安装位置、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允许 偏差应符合表4.4.4的规定。

表4.4.4限位凹槽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4.4.5混凝土底座的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4.5的规定

4.4.5混凝土底座的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4.5的规定

表4.4.5混凝土底座外形尺寸允许偏差

表4.4.6限位凹槽外形尺寸允许偏差

1轨道板安装前应清理基底表面并精确放线。轨道板四角 位置应根据新道板坐标进行放样,定出轨道板四条边线。轨道板 边线允诉偏差不应大于5mm。 轨道板缝根据板型和布板单元确定,因曲线、温度、施工 设差等原因导致线路长度发生变化时,相邻轨道板间距应根据实 Y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3轨道板就位时的平面定位允许偏差,纵向不应大于 10mm,横向不应大于5mm。 4.4.8精调测量参照轨排法施工地段精调要求执行,采用全站仪 自由设站配合轨道板精调专用标架进行。 4.4.9轨道板铺设定位精调测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4.9的规定

表4.4.9轨道板铺设定位精调测量允许偏差

1根据平分中矢法的布板原则,采用轨道精测网放样线路 中心线及边角控制点。 2轨道几何尺寸的调整遵循先轨向,再距,后水平的原 则。轨道板地段先粗调铺轨基标位置,对衣询和高低的精调采用 轨道检查仪进行。 3轨向调整时应先确定内轮的轨向,再以轨距确定外轨轨 向,由直线地段向曲线地段实施 4缓和曲线地段的轨道板,不同超高产生的高差台阶通过 扣件垫板进行调整。山 4.4.11轨道板铺设金成后的位置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4.11的规定。

人V表4.4.11轨道板位置允许偏差

4.4.12钢弹簧浮置板地段的轨道测量和施工还应满足以下 要求: 1钢弹簧浮置板隔振器位置应在道床基底单独放样,并满 足隔振器位置基底公差和平整度要求。 2钢弹簧浮置板地段应考虑隔振器的压缩变形,测量控制 标高应按预制板的设计标高叠加压缩变形量表示。 3钢弹簧浮置板地段轨道平面和高程分别通过扣件和隔振 器调整垫片进行调整。 4线路状态调整到位后安装剪力铰、侧向限位等附属设备

要求: 1钢弹簧浮置板隔振器位置应在道床基底单独放样,并满 足隔振器位置基底公差和平整度要求。 2钢弹簧浮置板地段应考虑隔振器的压缩变形,测量控制 标高应按预制板的设计标高叠加压缩变形量表示。 业 3钢弹簧浮置板地段轨道平面和高程分别通过扣件和隔振 器调整垫片进行调整。 4线路状态调整到位后安装剪力铰、侧向限位等附属设备。 4.5道岔安装测量 4.5.1道岔铺设前,应以轨道控制点依据,在底座或支承层混 凝土上施测岔前、岔心、岔后等道按控制基桩,直股应布置不少于 5个道岔控制基桩,侧股应布置不少于2个道岔控制基桩,控制基 桩位置的允许偏差不应大mm。 4.5.2道岔控制基桩采用全站仪的设站法测设,全站仪自由设 站应符合本标准策.4~4.26的规定。 4.5.3道岔粗测量应以道岔控制基桩或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 配合轨道检章仪进行,道岔平面位置及高程粗调允许偏差不应大 454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轨道检查仪进行道岔精调时,每 测站最大测量距离不应大于70m,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 第4.3.4~4.3.5条的规定。 4.5.5道岔两端应预留不小于200m的长度作为道岔与区间整 体轨道衔接测量的调整距离。 4.5.6道岔精调后,道岔定位中线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mm,轨面 高程允许偏差为L一5,0」mm,且与前后相连线路一致。 4.5.7道岔精调后,应采用轨道检查仪对道岔平顺性进行检测

道岔静态平顺度应符合本标准第4.1.6和4.1.7条的规定, 4.5.8道岔前后线路轨道调整应在满足道岔几何状态的前提下, 测量定位其线形状态。 4.5.9道岔板施工测量参照本标准第4.4节执行

4.6长轨精调测量 4.6.1长轨精调测量应在长钢轨应力放散并锁定后,采用全站仪 自由设站方式配合轨道检查仪进行。 4.6.2长轨精调测量前应按本标准第3.4.16和3.5.9条的要求对 轨道精测网控制点进行复测和评估。 4.6.3长轨精调测量时,全站仪和轨道检脊的要求应符合本标 准第4.3.5~4.3.6条的规定。 4.6.4轨道检查仪测量步长为3冷扣件间距。更换测站后,应重 复测量上一测站测量的最后3个以上测量长。 4.6.5长轨精调测量的内容包括线路中线位置、轨面高程、测点 里程、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扭曲 4.6.6当线路高程及平面同时超限时,轨道调整应遵循先高程、 后平面的原则朵 4.6.7长软精调完成后,轨道静态平顺性指标应符合本标准第 4.1节的规定

表5.2.2轨道几何形位检测项目限差及评价表

表5.2.3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成果数探取位

5.2.4检测区段综合评价评价标准如下

1当总合格率(包含优秀、良好及合格率)达85%及以上,优 秀率占总合格率的比例达75%及议时,该检测区段总体评价为 优秀。 2当总合格率(包含优秀、良好及合格率)达85%及以上,优 秀率占总合格率的比例小于75%,良好及优秀率占总合格率的比 例达Q%时,该检测区段总体评价为良好, 优秀率占总合格率的比例小于90%时,该检测区段总体评价为合格。 4当总合格率(包含优秀、良好及合格率)小于85%时,该检 测区段综合评价为不合格。

5.3.1轨道静态验收测量检测点间距应小于1.8m,即每3根轨

5.3.1轨道静态验收测量检测点间距应小于1.8m,即每3根轨

枕至少布设1个检测点,现场宜在钢轨面上做好检测点点号 标记。 5.3.2轨道几何形位检测应采用轨道检查仪配合智能型全站仪, 在已建立的检测控制网的基础上,对轨道检测点进行测量,并利 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与评价。 5.3.3对于建立轨道精测网的线路,在进行轨道检测时,全站仪 应在靠近线路中心处自由设站,后视轨道精测网控制点,由机载 软件解算出测站三维坐标后,配合轨道检查仪对每个轨道检测点 依次进行测量。

枕至少布设1个检测点,现场宜在钢轨面上做好检测点点号

5.4.1以线路设计文件为分析基准计算每个检测点处实测值与 设计值较差,输出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成果表:成果表具体内容见 本标准附录C。 5.4.2根据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成果表,按表5.2.2的限差要求,统 计各项目的优秀、良字及合格输出轨道几何形位检测综合评 价表,评价表具内容见本标准附录D。 5.4.3依据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技术设计书,根据轨道几何形位检 测项目优秀、良好及合格率统计数据,对检测区段轨道几何形位 伏态选行综合评价,分析轨道的平顺性,编写轨道几何形位检测 沐报告

6.1一般规定 6.1.1轨道精测网可作为运营阶段轨道几何形位、结构位移沉降 等测量工作的基准。 6.1.2轨道精测网应依据线路运营养护维修需要进行复测,复测 6.1.3轨道精测网平面和高程的复测务法和精度要求应符合本 标准第3章的规定。 6.1.4轨道精测网的维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丢失或破损较严重的控制点,按原测标准在原标志附近 重新补设。 2补设采用标滤规格不变补设点号通过修改原点号中的 第四位得到。 3轨道精测网控制点丢失时,补测临近至少4对精测网控 制点,采用向精度内插的方式进行坐标计算并恢复。 6.15轨道交通线路交付运营前,建设方应组织协调将完整的精 测网控制点位及相关资料整体移交运营。 6.1.6在运营阶段,可通过对轨道精测网的复测来进行构筑物变形 监测,包括水平位移和沉降的监测,其他长期变形监测项目应保留

6.2.1地下线轨道精测网控制点一般埋设于隧道侧墙上、站台板

6.2.1地下线轨道精测网控制点一般埋设于隧道侧墙上、站台板

侧面,并与建筑物稳固地连接在一起。固定在变形体上时,应设 置于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6.2.2首次布网完成后,应通过获取监测体初始状态的观测数 据,对其进行周期性观测,获得桥梁、隧道等构筑物的位移沉降情 况,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 6.2.3利用轨道精测网进行位移沉降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X 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 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km。 2地下隧道段的基准点宜选用在土建施工车站竖井、端头 井封闭前埋设的地下平面控制点和线路水准点;路基或高架段梁 段的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 置,宜选用如首级卫星定位测量平面控制象以及线路水准基点。 3基准点在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 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荐点 4轨道控制点作为工作基点时,其智应在设备限界图中 进行设计和明确,埋设在不被遮挡的地方,兼顾建设与运营需要。 5轨道精测网高程测量应结金隧道或高架桥梁结构的沉降 和变形监测的实际情况进行,与线路水准基点的联测应采用独立 往返水准测量的法进行。 6在选行结构监测时,应在道床或高架桥增设监测点,监测 点的分养与密度按照运营监测需要确定 6.2.4监测频率应根据监测目的、变形量的大小和变形速率等因 素进行设计。变形监测频率既要系统地反映变形过程,不遗漏变 形的时刻,又要科学制定以降低监测的工作量。

6.2.5每周期变形观测时,宜按下列规定执行

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固定观测人员 固定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5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6.2.6采用的仪器应通过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每周期观测 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6.3轨道几何状态测量

6.3.1轨道几何状态检测的内容应包括轨距、轨向、高低、水 扭曲以及轨道中线三维坐标。 6.3.2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利用轨道精测网,采用轨道检查仪进行 测量。 6.3.3轨道检查仪、全站仪、水准仪应在鉴定有效期内使用并提 供检定证书,在检测开始前对所有仪器进行检验校正,保留检验 记录。 6.3.4测量步长应根据运营维护需募确定,其他测量要求应按本

7.1.1 轨道精测网平面控制测量及复测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技术设计书。 2 3 测量平差计算表, 4 平面起算点、轨道控制点点之心。 5 控制点成果表。 6 测量技术总结报告修 7.1.2 轨道精测网高程控制测量及复测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 技术设计书。 2 外业观手簿及仪器鉴定证书, 3 外业篇差各项改正数计算资料。 测量平差计算表。 高程成果表。 R 水准点点之记。 7 水准路线联测示意图。 8 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7.2.1位移沉降监测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7.2运营及养护测量

1技术设计书。 2 外业观测手簿及仪器鉴定证书。 3 测量平差计算表及成果表。 4 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5 变形分析成果资料。 6 控制点和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7 技术总结报告。 7.2.2 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技术设计书。 2 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技术报告。 3 线路里程成果表。 4 线路平面成果表。 5 线路纵断面成果表。 6 7 7.3轨道静态验收测量 沙 7.3.1轨道静态验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轨道抢何形位检测技术设计书。 2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技术报告。 线路里程成果表。 线路平面成果表。 线路纵断面成果表。 6 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成果表。 轨道几何形位检测综合评价表。 检测控制网成果表、控制点点之记。 9 轨道儿何形位检测数据的原始记录资料

附录A轨道精测网控制点布设及标识

A.1测量棱镜组件要习

A.1现里俊镜组件要求 1轨道精测网控制点的测量棱镜组件必须采用精加工 件(要求采用数控机床),用不易生锈及腐蚀的金属材料制作, 般由固定的埋设标和可以装卸的连接件组成公 2轨道精测网的测量标志必须达到要求:具有强制 对中、能在其上安置棱镜、可将标志的高程准确地传递到棱 镜中心等功能,而且能够长期荐不变形、结构简单、安装 方便。 3同一套测量标志在橱一点重复安装的空间位置偏差应小 于0.5mm,分解到X、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于0.4mm、 Z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2mm。 4不同套测量标志在同一点重复安装的空间位置偏差也 应该小于83mm,分解到X、Y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 于0.4mm、Z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于0.2mm。 轨道精测网测量、轨道施工、精调、轨道维护等各工序,应 日同 J一型号的控制网测量标志。

A.2轨道精测网控制点布设

轨道精测网控制点一般按每30m~60m布设1对,且不应 大于70m,点位设置高度应高于轨道基础底部1.2m~1.5m,且 应设置在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控制点标识要

图A.2.1单圆隧道区间段轨道精测网控制点布设示

矩形隧道区间段轨道精测网控制点布设位置如图A.2.2和图 1.2.3所示,控制点成对布设在区间检修电源箱以下10cm位置 的隧道侧墙或中隔墙上,距离轨面高度约1.1m

图A.2.2矩形隧道段(有中隔墙)轨道精测网控制点布设示意图

1一精测网控制点;2—电缆支架;3一照明线;4,5一通信、信号AP/RRU箱等;6一应急平台 图A.2.3高架区间段轨道精测网控制点布设示意图

图A.2.3高架区间段轨道精测网控制点布设示意图

3车站控制点布设 车站内站台一侧控制点应埋设在站台廊檐侧面,距离轨面 高度约0.9m,点位应避开屏蔽门及塞拉门位置,且埋设位置距 离廊檐顶面不应小于10cm,确保后续橡胶条安装不破坏轨道 控制点;另一侧控制点应对应埋设在隧道侧墙或中隔墙上,且点 位高于电缆支架10cm左右的位置,距离轨面高度约1.0m,奴 图A.2.4所示

4出人场线单圆隧道段控制点布设 在出人场线单圆隧道段,轨道精测网控制点布设位置如图 A.2.5所示。其中,左侧控制点布设在电力检修箱以下10cm的 侧墙上,距离轨面高度0.8m左右;右侧控制点布设在信号灯基 座以上10cm的侧墙上,距离轨面高度约0.9m

2.5出入场线单圆隧道段轨道精测网控制点布设示意

图A.2.6出入场线散开段轨道精测网控制点布设示意图

轨道精测网控制点编号应明显、清晰地标在控制点附近,同 路段点号标志高度应统一。 点号标志应采用统一规格字模,字高6cm正楷字体刻绘, 用白色油漆抹底,红色油漆喷写点号。 点号铭牌白色抹底规格为40cm×30cm,红色油漆应注明工 程线名简称、控制点编号、“严禁破坏”,每行居中排列如图A.3.1 所示。严禁采用手写标识。 永久控制点在精测网控制点中选取,不单独进行编号,在标 志和测量成果资料中应特殊注明为“×X缘测网控制点”。

图A.3.1轨道精测网控制点编号标注示意图(单位m

,其编号反映里 程数。位于线路里程增大方向左侧的控制点编号为奇数,位于线

路里程增大方向右侧的控制点编号为偶数(在有长短链地段应注 意编号不能重复)。 控制点编号统一为六位数,具体规则为:×(上下行线标识S 或X)十XX(里程整公里数)十G(表示轨道控制点)十××(该公 里段序号)。例如S26G01,其中“S”代表上行线,“26”代表里程 数,“G”代表轨道控制点,“01”代表1号点 X

附录B轨道精测网网形结构要求

附录B轨道精测网网形结构要求

B.1轨道精测网平面构网图形

图B.1.1轨道精测网平面测量示意图

轨道精测网平面测量时应每隔600m~800m联测1个既有 的高等级线路控制网或地上双入地下的控制点等平面起算点。 与平面起算点联测时,应至少过2个或2个以上连续的自由测 站进行联测,如图B.1.2所示,

宁阳县八仙桥经济开发区某大道施工组织设计与平面起算点联测示意

在高架区间或开段,轨道控制点水准测量宜采图B.2.1所 示的水准路线形式。测量时,左边第一个闭合环的四个高差应该 由两个测站完成,其他闭合环的三个高差可由一个测站按照 后一前一前一后”或“前一后一后一前”的顺序进行单程观测。 单程观测所形成的闭合环如图B.2.2所示

图B.2.2矩形环单程高程测量形成的闭合环示意图 X

在地下隧道段油于通视先法进行水准测量的,采用自由测 站三角高程测量法进行高程测量,与平面测量同时进行,网形 如图B.11所余。测量完成后应采用不同测站所测得的相邻点的 高差,单个测站8个测点可计算10段相邻点间的高差,如图B.2.3 所标。

图B.2.3单个测站自由测站三角高程网示意图

T/CECS 10107-2020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技术要求.pdf多个测站所形成的三角高程网如图B.2.4所示

图B.2.4多个测站自由测站三角高程网示意图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V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择,在一建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2标准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要求)”或“应按…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