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花瓶墩墩柱施工方案

桥梁花瓶墩墩柱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276.37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桥梁花瓶墩墩柱施工方案

墩柱施工由工程部桥梁组负责,各部门管理人员详见项目部组织机构。墩柱施工分两个班组进行,各班组主要配备工人包括:钢筋工20人、木工15人、混凝土工10人、电工杂工等配合人员10人。人员投入将根据施工要求灵活调配,确保每个工点及时进行。

完成承台施工后即开始相应墩柱施工。根据目前桩基及承台施工情况,预计墩柱施工时间为2009年8月底至2010年6月(初步计划详见附件:墩柱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完成一个墩柱的施工周期约20天。

ZLJ526JQZ20H

完成承台施工后,清理、填筑附近施工场地和道路,进行墩身测量、放样,凿毛清洗施工缝部位的承台,整理墩柱预埋钢筋。

此后,在墩柱周边搭设钢管支架道路改造污水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以作为墩柱的施工操作平台及上下通道。钢筋安装时,钢管支架还可作为钢筋定位架。钢管支架采用φ48*3.5mm钢管搭设,由立杆、水平杆、斜撑等组成,搭设示意图如下。支架外围满挂密目式安全网,支架范围内离地2m处悬挂安全网。两种花瓶墩的钢管支架示意图如下。

根据施工计划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适时准备上述机械设备。

(3)、钢筋、模板及混凝土材料

钢筋按设计要求预先进场和检测,并提前制作,钢筋骨架在场地上放样后制作。定型钢模由专业生产厂家生产、试拼、编号后,运至现场备用。采用商品混凝土,根据混凝土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准备混凝土配合比,选用水化热小的水泥、合适的水灰比、含砂率、水泥用量、塌落度等,经监理批复后使用。

组织相关施工人员学习施工图纸、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安全和技术交底;组织测量人员复测导线点和水准点;作好各种进场材料的试验检测工作。

为便于施工质量控制,主桥花瓶墩墩柱分上下两节两次施工。其中,中墩第一次施工至离墩顶250cm处的下节,第二次施工剩余250cm上节;交接墩第一次施工至离墩顶300cm处的下节,第二次施工剩余300cm上节。

除墩帽钢筋骨架必须焊接外,墩柱主筋的连接一般采用直螺栓套筒连接,钢筋制作时应尽量减少接头,除与承台预埋钢筋必须采用接头连接外(本项目均采用直螺栓套筒连接),第一、二节之间的主筋尽量通长制作,因钢筋长度限制需设置接头时,应根据连接方式预留长度,并考虑接头的错开。

墩柱各种钢筋的下料、制作必须严格按设计图纸的尺寸进行。主筋的下料应准确考虑承台施工时墩柱预埋筋的实际长度。墩帽钢筋骨架制作时,为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各种偏差,应在平整的硬地上放出墩柱及钢筋骨架实样,根据保护层等要求,必要时通过监理协商对一些钢筋细部尺寸进行调整,然后依实样进行钢筋下料、焊接。

使用直螺纹套筒连接的钢筋端部须平齐,并按套筒使用要求加工螺纹,加工后端头全部用橡胶套保护。直螺纹套筒连接必须制作试件送检测中心工艺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施工。

第一次施工的下节钢筋包括所有下节钢筋及延伸到上节的主筋。主要控制:螺栓套筒连接质量,连接前再次检查套筒及螺栓质量,安装时确保两端钢筋栓接到位;钢筋形状、间距应满足要求,确保保护层符合要求,采用专业厂家生产的塑料垫块固定在钢筋上控制保护层厚度。为便于操作,可在支架上铺设脚踏板作为操作平台,但操作平台必须牢靠,一些较长钢筋还可借助钢管支架作临时定位。

下节墩柱混凝土浇筑并完成施工缝凿毛清理后,安装上节钢筋及墩帽各预埋件。用吊车安装钢筋骨架时,应严格遵守起重操作规程,吊点注意防止骨架变形,必要时借助型钢起吊,为便于骨架定位,可用麻绳绑扎在骨架端部控制偏摆。墩顶支座、防震块等预埋钢板、钢筋、支座锚栓孔的予埋和予留均需测量定位,确保准确牢靠。

无论是下节还是上节钢筋,模板安装后均应重新检查保护层,纠正可能存在的偏差。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加工后的全长

箍筋、螺旋筋各部分尺寸

箍筋、横向水平钢筋、螺旋筋间距

墩柱模板采用定型钢模,由经考核合格的专业厂家制作。每套钢模由若干块组拼,其中多数尺寸较大,为适应各种不同的墩高情况,还需加工部分高度较小的钢模,各段钢模高度分别为3.0m、2.5m、2.0m、1.5m、1.0m、0.5m、0.2m、0.1m等,分段原则是,两次混凝土浇筑的钢模组拼高度与混凝土浇筑高度平齐。钢模设计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混凝土浇筑速度小于5m/h,每次最大浇筑高度小于9m,初凝时间约6~8h,混凝土塌落度小于16cm。钢模板块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为防止错台,采用销釘定位。钢模设计图及其验算书详见附件。

钢模应按设计要求严格制作,对焊缝质量、板面平整度、缝隙、错台等严格把关,制作后,在工厂进行预拼、纠偏、防腐涂装和编号。进场运输及吊装、堆放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钢模变形,必要时进场后再对钢模进行试拼,防止可能发生的变形。

施工缝凿毛清理、下节钢筋验收合格、墩脚测量放样后,进行下节钢模安装。安装前根据下节墩柱高度设计钢模组合节段,使钢模安装高度与混凝土浇筑高度刚好一致,然后再根据相关模板的编号和安装顺序自下而上逐段安装。模板安装前需清除表面残渣尘土,并均匀涂刷脱模剂。

多数模块较重,需吊车配合安装,吊装时需严格遵守起重操作规程,必要时利用麻绳控制模板偏摆、协助模板定位,防止模板碰撞钢筋、支架。安装人员应作好自身的安全防患工作,高空作业时利用钢管支架绑好安全带,为便于操作,可在支架上铺设脚踏板作为操作平台,但操作平台必须牢靠。

底部第一节段模板的安装至关重要。首先进行模板的平面位置控制,使模板成型板面与设计墩柱面吻合,并利用墩柱钢筋和保护层垫块、焊接短钢筋等进行定位;然后通过垂球检测、调整模板的竖直度,按规范要求严格控制;最后检测模板顶面标高,承台面标高误差会导致模板顶面标高出现误差,应通过清理承台面一些凸起障碍或加垫薄层砂浆等措施把模板标高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待所有调整工作完成后,对第一节段模板作牢靠定位、支撑,然后再安装上面节段的模板。上面节段的模板平面位置主要通过定位销控制,竖直度、线形等主要通过垂球、尺量控制。模板拼装时接缝处夹橡胶垫片或双面胶以防止漏浆,多次使用的模板注意清理模板表面及接缝处的尘土残渣,各定位销应插入到位,连接螺栓按要求拧紧。

完成整个下节墩柱的模板安装后,利用钢管或方木对模板进行顶撑、钢丝绳或粗铁线进行拉结,在模板上部四周设置至少6道拉撑结构以控制模板偏摆,地面着力点尽量利用设置在承台周边的预埋筋,当模板较高、拉撑角度不佳时,可将着力点移至外边场地上,场地上顶撑脚部需垫厚板,拉结点可设置在打入土中一定长度的粗钢筋。完成模板初步定位后,对模板整体进行全方位检查、测量、纠偏,确保线形及标高准确、表面平整无错台,对模板脚部可能存在的缝隙,用砂浆予以封闭(注意砂浆不侵入墩身),在此过程中,逐渐紧固模板拉撑结构。拉撑结构示意图如下。

完成下节墩柱施工、施工缝凿毛清理、上节墩柱钢筋安装和质量检查后,安装上节模板。安装前注意清理下节模板顶面、螺栓孔、销孔的混凝土残渣,安装过程及质量控制要点与下节模板安装类似,只是因为模板更大块、安装高度更高、且更多模板处于曲面上,质量控制难度将会加大,安全问题也更突出。施工人员必须作好各项安全防患工作,主要包括:铺好脚踏板,防止脚踏板松脱、移位和探头板;挂好安全网,主要是通道、平台周边拦网及模板周边离地大于2m的兜底网;系好安全带。上节墩柱模板较矮,如通过下部模板的栓接固定后偏差能满足要求时,可不再设置拉撑结构,否则,仍需通过设置拉撑结构进行纠偏。

墩柱混凝土标号C45,拟用汽车吊吊料斗浇筑,选用塌落度8~10cm、初凝时间约8h,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经监理批复后使用。

下节墩柱钢筋模板安装完成并检查合格后,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前,清除杂物,对钢筋、模板、施工缝洒水降温和湿润,如底部出现积水,用海绵或布团吸除。墩柱刚开始的浇筑高度均大于2m,因此,需在钢模顶部安放小型漏斗及串筒,借助串筒浇筑混凝土,串筒底距混凝土面的高度不大于2m。

混凝土运抵现场后,核对使用部位、标号、生产时间,按要求进行和易性、塌落度检查并留取试块,符合要求后才予使用。

吊装料斗浇筑混凝土时,注意避免碰撞模板、支架、钢筋,浇筑高度较高的,注意对正漏斗、串筒卸料,局部混凝土较集中时,通过移动串筒出料口或人工铲浆予以水平分层摊铺,层厚不大于30cm,避免使用振捣器赶浆。

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5倍,直径50mm的振捣棒的点距约30cm,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插入下层混凝土深度约50~100mm。振捣棒应快速插入,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和预埋件,当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时,表明混凝土已振捣密实,应及时徐徐提出振捣棒,避免漏振、过振。

完成一层混凝土振捣后,及时卸料、摊铺、振捣上一层,连续不断,避免中途出现施工缝,直至浇平模板顶面、完成整个下节墩柱施工。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便于操作,可利用周边钢管支架搭设略高于模板的施工平台,作好围栏、脚踏板、安全网等安全防患措施。

混凝土施工时,派专人对模板、支架等进行检查、监控,及时处理漏浆、变形等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暂停混凝土施工,处理存在问题后才可继续。

上下节墩柱之间的施工缝凿毛清理浮浆需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后进行,为保持施工缝与模板接缝的一致,凿毛时注意避免凿除模板边缘的混凝土。混凝土强度较低、进入工作面凿毛作业时,应避免扳动、碰撞钢筋,从而导致混凝土损伤。

完成施工缝凿毛清理、上节墩柱钢筋模板及预埋件安装并检查合格后,浇筑上节墩柱混凝土。浇筑工艺及安全防患措施与下节墩柱类似。为避免模板受力不均,此时更应注意混凝土下料和摊铺时前后左右的对称、均匀。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各种预埋件,墩顶混凝土裸露面及时进行修整、抹平,定浆后再抹面。

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覆盖、包裹薄膜或土工布等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一般为7~14天,可根据空气湿度、温度、混凝土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洒水应以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为度。养护用水需干净,避免污染墩柱。

混凝土浇筑后,强度较低时,应避免碰撞、拆卸模板及其拉撑结构。墩柱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后,当混凝土强度达到20MPa时,如其拉撑构件影响其它施工工作,可予拆除,但模板及其连接螺栓不拆、松,直至保留到与上节墩柱模板一起拆卸。当第二次混凝土强度达到15MPa时,开始拆卸墩柱模板。

模板拆卸顺序与安装顺序相反,自上而下进行。拆卸时同样利用吊车吊装。在吊车悬挂好钢丝绳的情况下,利用麻绳等措施对模板松脱方向作适当限位控制,轻敲松脱模板,待模板离开混凝土面一定距离后,在麻绳控制模板偏摆的情况下,缓缓吊离模板,应避免强拉硬拽、碰撞损伤墩柱混凝土及支架、平台。

模板拆下后,及时清除表面残渣,检查、纠正可能存在的损伤变形,有序堆放备用。

与安装工作一样,拆模需严格遵守起重操作规程,作好高空、起重等各项安全防患工作。模板拆除后及时包裹养护墩柱混凝土,用颜色一致的砂浆填补墩柱对拉螺栓孔。

四、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1、确保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

(1)严格执行质量标准

严格执行ISO9001、2000质量标准,按程序文件进行质量管理,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是质量水平保持稳定、连续并不断上升的根本保证。

加强技术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规定。操作规程和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除进行书面交底外,还应组织各班组召开技术交底会,对施工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

各种不同材料必须合理分类、堆放整齐。对于钢筋须挂牌标示,避免锈蚀和污染。加强原材料检验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材料的检验制度,混凝土严格按配合比施工,认真执行浇灌砼前向监理申请制度。

2、保证质量的管理措施

分项工程开工前必须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关健部位单独进行专项的施工技术交底。

按质量目标分解,将质量责任层层落实到人。由质检工程师行使质量否决权和奖罚权。

实行优质重奖,劣质重罚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检查材料出厂证明,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合格后经相关部门和监理批准方可投入使用。建立材料管理台帐,做好材料标识、堆放、防护等工作。

分项工程质量严格执行“自检、交接检、专检”三检制。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预检、隐检计划,进行预检、隐检程序,办理预检、隐检手续,并及时履行签字归档。

外部工程例会:向监理、业主单位汇报工程进展情况,听取业主,监理、质检站及设计院等各方面的指导意见,提出施工或图纸上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措施。

内部工程例会:总结工程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情况,传达相关单位的指示精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质量责任,加强各专业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及工序交接管理,进行人、材、机等调配,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对已完成的成品、半成品,采取确实可行措施予以保护,如覆盖、防护等,以免遭污染或破坏。

施工过程中,如实、及时作好施工、试验、检查记录,确保工程的可追溯性。施工后及时检查、统计、分析工程质量情况,总结经验教训,特别需要针对存在问题查找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消除隐患并避免再次发生。

(1)、进入现场必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十大纪律,应遵守项目部的安全守则、安全管理规定;

(2)、电源电线必须架空拉设;

(3)、机械作业前,应检查各部位连接是否牢固,有无松动或磨损、变形,离合器、刹车是否灵敏,钢丝绳是否断丝、磨损、扭结、变形达到报废标准;

(4)、各种机械设备悬挂操作规程牌,施工前应检查机械,排查机械故障;

(5)、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正确穿戴,使用安全帽、工作鞋等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施工区域;

(6)、不准酒后施工、操作;

(8)、小范围内机械与机械、机械与人同时工作时应协调配合,相互保持安全距离;

(9)、在墩柱操作架周围必须满挂安全网,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10)、空压机皮带罩一定要完整牢固;

(11)、不准擅自损坏、拆除、移动安全防护装置、警示牌、安全标志;

GB/T 17395-2008标准下载(12)、施工作业区离高压电线等的距离要符合安全距离;

(13)、操作平台的跳板应绑扎牢固在钢管架上,不得的探头板。

(1)、在墩柱施工过程中,对凿除的碎砼块应及时运走,保持场地平整干净。

(2)、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降噪措施,减少扰民。

(3)、雨期应做排水沟和集水坑,及时将积水排走GB 50695-2011 涤纶、锦纶、丙纶设备工程安装与质量验收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确保场地无积水。

五、附件:主桥花瓶墩模板设计图及验算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