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际轨道交通施工组织设计

城际轨道交通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32.40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城际轨道交通施工组织设计

在路堤正式填筑之前,对位移边桩复测。

采用全站仪测量,测量方案:视准线法与单三角前方交会法相结合。填筑开始后,每天测量,并及时汇总整理测量资料,当水平位移大于5mm/d,或垂向位移大于10mm/d,应及时提交施工单位,停止填筑,待恢复稳定后才可进行填筑。资料整理要求:

A、边桩水平位移、垂向位移测量记录表

B、边桩水平位移、垂向位移测量汇总表

GB/Z 37627.3-2019标准下载C、绘制荷载—时间—水平位移曲线

D、地面横向位移曲线分布图

⑥测斜仪观测路基及坡脚横向变形

测试前,先把测头在管道下放置3~5min,使测头与地下温度平衡。

每次观测时,从管道自下而上,每50cm为一个测点,同一方向的观测应正反各测2~3次,每次读数力求准确,同一测点的误差不得大于3〃~5″。

每次观测时,应同时测量孔口的管口高程。

测量技术要求:按二等水准测量进行,采用相对高程系统计算各点标高。相关技术要求参见《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观测资料应齐全、详实、规范,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并提供给设计单位修正完善。

当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坡脚水平位移速率异常或超过限值时,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值以内再进行填筑。

沉降观测以二等几何水准测量高程,观测精度不低于1mm。

在填土过程中,观测边桩水平位移和高程变化,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

通过测量路肩观测桩的高程变化,确定路基面的沉降量。

每次观测沉降后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认真做好沉降板、位移桩、基桩的埋设与保护。

二等水准测量仪器采用精密水准仪,配用铟瓦水准尺。水准尺进行标尺零点不等差、1m长度和1dm长度等项目的检验,装有圆水准器,不符合要求不能使用。

观测时携带尺垫,严禁用砖石或不设尺垫作为转点。

对各元器件读数尽可能的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对人工观测数据当天整理,并输入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

对施工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及时整理,分类成表,当天分析,以监控施工效果。

建立施工过程中土体应力、变形、孔隙水压力、土性参数与施工参数、时间等关系曲线,确定最佳施工参数。

基于室内土工测试、力学试验结果及路基沉降监测数据,建立工后沉降的预测方法,评价路基工程长期稳定性。

9.13.1.5建立长期的观测网

时速200Km/h城际轨道路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成立专门的测量监控机构进行沉降变形监测系统设计与观测。固定观测人员,把路基沉降观测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

监测队伍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定期进行沉降观测等测量任务,做好测量数据的统计工作,指导现场施工。

每期观测做到四个固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水准尺;固定后视尺读数;固定测站及转点。

9.13.1.6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

路堤建成后发生的变形、沉降主要有:路堤(主要是基床)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路堤本体在自重作用下的压密沉降;支承路基的地基压密沉降。沉降问题包括填方路堤本身的沉降,各类变形均包括沉降量与沉降过程两个方面。

路堤填土的压密沉降主要通过压实密度来控制。路堤填土压实沉降量一般在路堤竣工之后一年左右完成。因此控制路堤沉降主要是控制地基的工后沉降。路堤建成后,松软地基不仅沉降量大而且需延续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地基压缩变形有较成熟的计算方法(主固结沉降采用分层总和法),分析重点是路堤本身沉降。路堤本身沉降变形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即在设计压实度下进行压缩试验,确定上覆荷重荷载下的最终压缩孔隙比,据以算出其最终沉降量,然后在竣工时,测定出路堤不同高度土层的实际孔隙比,据以算出竣工时的沉降量,二者之差即为工后沉降量。最终沉降量可分别按照层重固结法、层重未固结法、孔隙水压力求孔压系数法和孔隙气压力求孔压系数法进行计算。

工后沉降量的延续时间可考虑在实测曲线拟合的基础上外延预估,与计算值对比分析。实测曲线的拟合常用三点法和双曲线法。

地基的压缩变形考虑增湿的影响,由改变含水量反映。

堤顶纵向不均匀沉降的计算,由不同的计算断面位置按同样方法处理。选择计算的横断面时考虑沟谷地形及堤下建筑物位置的影响。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计算所需的有关参数为:密度、含水量与孔隙比;压缩系数与湿陷系数;固结系数CV;全孔隙压力系数B均。

沉降过程:为了分析沉降过程,计算采用一维固结理论编制的电算程序得到瞬时加载的沉降—时间曲线,按加载过程采用实际填筑高度—时间关系进行修正,由修正后的曲线预估工后沉降及其完成所需的时间。

其它情况对变形影响的预估:

行车荷载下变形的影响。

路基施工至设计标高后,持续监测不少于6个月的时间,根据这6个月的监测数据,绘制“时间—填土高—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推算法或沉降的反演分析法,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以及后期沉降速率,并初步分析推测最终沉降完成时间,确定铺轨时间。

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工期要求,验证、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当评估结果表明沉降还不能满足轨道的要求时,采取(或调整)地基加固措施(如调整预压时间、调整或增加地基加固措施等),即进行“监测—评估—调整”循环,直至工期要求的时间止、并满足轨道铺设要求。

实测沉降推算:利用实测数据推算最终沉降量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双曲线法、三点法(对数曲线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及修正双曲线法等。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推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沉降对比,误差较小的推算方法有:复合地基为沉降速率法、双曲线法;等载(或超载)排水固结为三点法、双曲线法。

沉降的反演分析推算:利用先前实测沉降曲线进行反演分析,修正地基土设计参数,并重新进行沉降计算,再由实测沉降验证,经过多次循环分析计算,预测工后沉降量。要说明的是该法进行计算时所用到的土层参数是利用先前实测曲线进行反演推算出来的,且经过实测沉降验证,因此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9.13.1.7控制工后沉降措施

(1)聘请专家指导,加强技术培训及科研

聘请路基沉降预测与控制实践经验丰富的国内外专家作专题顾问,现场进行指导,加强现场观测人员、整理分析人员、计算预测人员的培训,购买或科研开发专用电算软件,从控制方案、预测分析、观测操作上采取主动预控制措施。

施工前对设计应充分体会,对路堤工后沉降量从理论上进行计算分析、验算,确保设计通得过。对土质地基,原则上均应进行沉降检算和工后沉降分析。如工后沉降经验算不能满足要求,及时报请监理、建设单位处理。

沉降分析、预测采用半经验半理论模式,根据实测资料不断调整计算参数、模型,使预测与实测尽量吻合,确保沉降满足要求。

(2)强化地基处理措施,确保处理效果

施工前,进一步核实地质,必要时补充钻探,彻底查清地质情况。领会地基处理设计意图,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处理。注重试验性施工,获取施工参数。

及时做好临时排水措施和永久防排水设施,确保防排水工程质量。加强地基处理效果的检测与验收。

(3)严格路堤本体填筑工艺

严格按照试验性施工确定的施工参数、施工工艺进行填筑施工。

采用水平分层法填筑,每层保证层面平整,便于各点压实均匀一致。严格按照试验性施工确定的厚度摊铺,及时检测含水量,严格控制填料的含水量使其合适。采用平地机进行平整,重型振动压实机械碾压,重点控制好碾压,确保达到压实要求。

路堤压实达标后,再采用冲击追密压实,以消除大部分填筑体的工后沉降。

(4)加强质量检测及沉降观测、预测

加强路基的试验检测和观测工作,确保检测结果、观测资料正确、可靠、及时,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利用实测沉降曲线和电算程序更好地预测、分析工后沉降量,以便及时对施工参数和工艺进行调整,更好地控制施工,合理设置预留沉落量,控制好工后沉降。

(5)加强路基综合防排水,确保不渗不冲

重点加强排水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防排水措施。注重路基防排水工作。排水沟下设灰土垫层,严格保证排水工程质量,做到无局部积水,无渗漏,无冲刷等现象。施工期间,设临时阻水、拦水、排水设施,以防雨水冲毁边坡,并防止地表水下渗。

(6)合理安排施工,确保轨道施工前的堆放沉降期

加大地基处理与路基填筑设备投入,合理安排,开工后突击地基处理,尽早完成,以便路基填筑大面积展开。路基填筑快速施工,尽早完成。进行不同沉降时间的路基沉降研究,确保有砟轨道道床施工前的沉降期满足沉降实际观测分析的沉降要求和电算分析、预测的沉降要求,确保路基填完后轨道承载板施工前的路堤堆放沉降期满足要求,尽量延长路基自然沉放沉降期。

9.13.2桥梁墩台不均匀沉降观测

桥梁墩台的工后沉降按下列规定执行:

墩台均匀沉降量满足规范要求(≤20mm);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为Δ=5mm;

对于外静不定结构,其相邻墩台均匀沉降量之差的容许值,除要满足外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的要求外,还应根据沉降时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而定。

9.13.2.1沉降观测的原则

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观测结果具有基本的统一性,以确保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更有可比性、沉降量更真实,具体原则为“五定”:

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要稳定。

所用仪器、设备要固定。

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连续使用3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9.13.2.2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精度

每个桥墩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对称布置。为确保观测点刚度,沉降观测点采用铸钢制作,在墩身混凝土浇筑时预埋。墩身沉降观测点布置详见下图:

沉降观测精度采用二等水准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9.13.2.3沉降观测间隔时间

不均匀沉降观测主要观测墩台身工后沉降,故正式的工后沉降观测在应铺轨完成时开始。

为获得完整的墩台身沉降数据,首次沉降观测安排在墩台身拆模养护结束后,其余分别在连续梁施工前、完成后均采集一次原始数据,连续梁完成后开始进行定期观测,定期观测不得漏测或补测。沉降观测周期为:施工期间每天观测一次,施工结束后2~3个月5d一次,3个月后7~15d一次,工程移交同时移交观测记录。

9.13.2.4沉降观测数据处理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根据下沉曲线计算全桥沉降值及相邻墩台身不均匀沉降差。

9.14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1)道路改移处车辆和行人安全;

(2)漏电触电危机人员安全;

(4)暴力干扰工程施工导致人员伤亡。

9.14.1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副组长经理部总工程师迅速将有关情况迅速上报设计、监理单位,会商处理方案并按照设计和监理单位的相关指示和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

副组长(项目副经理)的职责是迅速组织有关责任部门和抢险队,落实、指挥实施应急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医疗救护队:经理部医疗救护队有医疗救护经验的医生3~5人,配备医疗设备齐全、先进的医疗救护车,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立即奔赴现场。

9.14.2应急处理程序

9.14.3人员培训、应急材料和设备的储备

在技术交底的基础上,抢险队须提前学习应急预案的方案、措施、处理程序等。

熟悉各类设备的关键核心部分的作用、安装位置。学习相关施工的安全知识,熟练掌握迅速拆解的方法。

(2)应急材料和设备的储备

根据各类工程的施工特点应储备:钻孔设备、高压力注浆设备、小型起重设备、小型牵引设备、大马力抽水机、排污泵、通风机、卷扬机、防爆电缆、φ200~φ300焊接钢管、水泥、钢木支撑、方木、编织袋器具等。

(1)事先制定事故应急处理制度,明确相关职责。

(2)加强安全工作、作好应急准备。

(3)制定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4)雨季来临前期,应做好人员劳动力的准备和安排;平时材料应准备充足并有足够的富余,确保雨季不因材料问题而影响工期。

(5)防暴雨措施。接到暴雨预报后,及时遮盖施工物资材料、机械设备、电器设备等,以保证其不被雨水淋打、浸泡。暴雨出现时,立即停止场内所有混凝土施工、吊装作业、焊接作业以及其他有危险性的施工作业;施工车辆暂停行驶;切断高压电源,关闭现场发电、用电设备。

(6)雨季防雷措施。场区内电站、发电房等处于雷击区的机械设备全部装设防雷保护设施,防止雷电击毁设备、击伤人员。防雷保护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并定期检查。雷电出现时,立即停止场内电器设备操作、焊接作业以及其他有危险性的施工作业。

(7)雨季防冰雹措施。接到冰雹预报后,及时遮盖施工机械设备、电器设备等,以防被冰雹击打损坏。冰雹出现时,立即停止场内所有施工作业,组织人员迅速撤离现场,进入预置的庇护所。

广佛环2标应急预案演练计划表

一工区东平新城(地下车站)

三工区北滘出入站特大桥

深基坑开挖坍塌事故演练

三工区北滘出入站特大桥

五工区箱梁预制场、拌合站

通过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全过程、全方位使用、优化和拓展“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集成门户,整合全线有线、无线网络资源,构造全线统一网络、统一平台,逐步实现项目网络化管理,作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建设项目管理中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广东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的有关要求,逐步对重大风险源和风险工点进行信息化管理。

应用BIM技术,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信息化管理,缩短建设周期。方便政府监督部门、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间的信息共享,及时进行沟通、讨论和各专业间协调,节省决策时间和减少各方由于理解不同带来的错误和工期延误,并更深入地进行工期计划分析和成本分析,更方便地进行工程量统计。

第10章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目前必须加大征拆的力度,确保尽快交底,否则总工期将难以完成。为此项目建议下一步征拆的重点如下:

首先是尽可能的多提供施工场地,即地面附着为苗圃或鱼塘地块,征地工作相对容易解决,以便尽早进场施工,确保年度投资任务的完成。

如果征地进展满足不了以上要求,项目建议将140孔预制梁变更为移动模架或现浇支架施工,避免了架梁通道不同,架梁滞后的被动局面,同时利于项目组织抢工的环境。

第11章引用的设计文件及施工规范

1.《珠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设计暂行规定》

6.《关于发布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三项标准局部修订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09]22号

8.《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157号

9.《关于发布《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等两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改条文的通知》铁建设函[2007]140号

11.《新建铁路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3]205号

15.《关于铁路工程设置桥涵限高防护架等安全防护设施的通知》铁建设函[2005]595号

7、《客运专线250km/h和350km/h钢轨检验和验收暂行标准》 铁建设函[2005]402号

8、《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

10、《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11、《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13、《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14、《客运专线铁路工程竣工验收动态检测指导意见》铁建设[2008]7号

15、《铁路砼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

16、《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2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附表一:主要工程数量表

附表二:路基工程数量表

附表三:桥梁工程数量表

附表四:隧道工程数量表

附表五:车站工程数量表

附表七:大临工程数量表

附表八:架梁进度计划表

附表九:无砟道床进度计划表

附表十:铺轨进度计划表

附表十一:施工进度横道图

冀州市污水处理厂滨湖大道雨水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兴华街附表十三:主要施工设备表

附表十四:连续梁进度计划表

附表十五:隧道进度计划表

附表十六:车站站房进度计划表

NBT 10386-2020 水电工程水温实时监测系统技术规范.pdf附图一:工程地理位置图

附图二:项目组织机构图

附图四:总体施工组织形象进度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